『壹』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什麼好看的嗎
陝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遊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1],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2][3]
陝西歷史博物館建築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4]
陝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陝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址籌建新館,1986年夏破土動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並定名現名[5][6]。2016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評選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7]。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8]
2008年,陝西歷史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館區佔地 6.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56萬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千平方米,展廳面積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
『貳』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都有哪些
分別是:鑲金獸首瑪瑙杯、旟鼎、五祀衛鼎、多友鼎、皇後之璽、鎏金銀竹節熏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客使圖、闕樓儀仗圖。
馬球圖、宮女圖、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鸚鵡紋提梁壺、三彩載樂駝、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黑釉油滴碗、狩獵出行圖、鴛鴦蓮瓣紋金碗有兩件,所以共計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記載黑釉油滴碗「盛茶閃金光,盛水閃迄今所見銀光。映日透視,光彩奪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壺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
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
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因為鳳凰、獅子和牡丹分別為百鳥之王,百獸之王和百花之王,這件壺也被稱作「三王壺」。
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共出土兩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徑13.5厘米,足徑6.8厘米,重391克。
兩碗造型、紋飾均相同。純金質,錘碟成形,鏨刻為紋,造型飽滿莊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兩層向外凸鼓的蓮花瓣紋,每層十片,上下輪廓相合。每一個蓮瓣單元里都鏨刻有裝飾圖案,上層主題是動物紋,有鴛鴦、野鴨、鸚鵡、狐狸等。
下層是單一的忍冬花裝飾圖案。蓮瓣上空白處裝飾飛禽和雲紋。魚子紋底。兩碗內壁分別墨書「九兩半」、「九兩三」,應是碗的重量。墨書標重顯示兩碗重量略有差異,但天平實測重量相同。
4、唐舞馬銜杯紋銀壺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
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綉衣服。
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
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5、唐獸首瑪瑙杯
唐獸首瑪瑙杯長15.6厘米,口徑5.9厘米。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畫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唐獸首瑪瑙杯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獸頭圓瞪著大眼,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著什麼,獸頭上有兩只彎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卻似牛,所以不能認為造型完全出自寫實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詳典雅,並無造作感。獸首的口鼻部有類似籠嘴狀的金冒,能夠卸下,突出了獸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叄』 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廳中的曽雕像是什麼動物
你好!是文物。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母親(楊氏)順陵前的護陵獸前。它造型宏偉、氣勢磅礴,堪稱「東方第一獅」。
『肆』 陝西歷史博物館各展廳特色
1、第一展廳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跡、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2、第二展館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後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鍾、漢醬釉綠彩雲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上林銅鑒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沖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如漢金怪獸、晉「晉歸義羌王」金印、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十六國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北魏彩繪騎馬吹號角俑、南北朝彩繪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等,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3、第三展館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4、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
5、大唐遺寶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餘件組,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
6、馬文化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每年還推出6—7個大型臨時展覽,如《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
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新疆博物館和甘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全國14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挑選了最具各地特色關於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復展
《巧手良醫——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是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為主題的專題性展覽,主要展示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方面的舉措,展示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4)陝西歷史博物館造像擴展閱讀:
部分館藏文物:
1、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2、唐代壁畫
收藏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3、歷代陶俑
已注冊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由於得天獨厚的優勢,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等級高,而且產生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極為少見,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漢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為著名。
『伍』 沙武田的主要論著
出版專著《敦煌畫稿研究》、《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藝術概論》、《藏經洞史話》、《敦煌文明再現》、《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等6部。參與編著《敦煌石窟知識小辭典》、《敦煌歸義軍史研究續編》、《敦煌莫高窟百年圖錄:伯希和敦煌石窟圖錄》等專著。計約180萬余字。其中國家級成果兩部,《敦煌畫稿研究》入選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選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1 《敦煌畫稿研究》(第二批《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
3 《藏經洞史話》,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敦煌石窟藝術概論》,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
5 《敦煌文明再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
6 《敦煌壁畫故事與歷史傳說》,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後在《文物》、《敦煌研究》、《中國史研究》、《考古學報》、《考古與文物》、《敦煌學輯刊》、《中國藏學》、《西域研究》、《普門學報》(台灣)、《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新疆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圓光佛學學報》(台灣)、《人民日報》(海外版)、《圖書與情報》、《中國宗教研究年鑒》、《蘭州學刊》、《人乘季刊》(台灣)、《人大復印資料》、《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奈良美術研究》(日本)、《故宮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藝術設計研究》、《裝飾》、《文物世界》、《藏學學刊》、《光明日報》(理論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檔案》、《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絲綢之路》(理論版)、《中國社會科學報》等30餘種學術刊物與30餘種學術會議論文集發表論文100餘篇,計約130餘萬字。
1 莫高窟吐蕃期洞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質與定名考 裝飾 2010-04-01
2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與粟特人關系試考(上) 藝術設計研究 2010-03-15
3 《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出版 敦煌研究 2009-12-15
4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薩曼荼羅圖像補遺 敦煌研究 2009-10-15
5 敦煌引路菩薩像畫稿——兼談「雕空」類畫稿與「刻線法」 敦煌研究 2006-02-28
6 莫高窟第231窟陰伯倫夫婦供養像解析 白天佑;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6-04-30
7 敦煌寫真邈真畫稿研究——兼論敦煌畫之寫真肖像藝術 敦煌學輯刊 2006-03-30
8 《金光明最勝王經變》在敦煌吐蕃時期洞窟首次出現的原因 蘭州大學學報 2006-05-28
9 麥積山第127窟為乙弗皇後功德窟試論 鄭炳林; 沙武田 考古與文物 2006-07-30
1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畫繪於西夏時代考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8-15
11 包羅萬象的敦煌石窟壁畫藝術 圖書與情報 2006-08-30
12 敦煌藏經洞封閉原因再探 中國史研究 2006-08-20
13 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養像及相關問題研究 敦煌學輯刊 2006-09-30
14 由敦煌各類繪畫反映出的畫稿問題試析 敦煌研究 2006-10-30
15 敦煌石窟於闐國王畫像研究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12-30
16 斯坦因與敦煌文物的劫難 郭海成; 沙武田 尋根 2007-04-10
17 敦煌遺書壁畫表錄研究 蘭州學刊 2007-05-15
18 供養人畫像與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敦煌研究 2007-08-15
19 敦煌石窟粟特九姓胡人供養像研究 敦煌學輯刊 2008-12-15
20 莫高窟「報恩吉祥窟」再考 敦煌研究 2008-04-15
21 敦煌吐蕃譯經三藏法師法成功德窟考 中國藏學 2008-08-15
22 劉薩訶與涼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觀 張善慶;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8-10-15
23 吐蕃統治時期敦煌石窟供養人畫像考察 中國藏學 2003-05-15
24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的一點補充意見 沙武田; 段小強 敦煌研究 2003-06-15
25 舊義軍時期敦煌文獻中的太子 沙武田; 趙曉星 敦煌研究 2003-08-15
26 關於莫高窟窟前殿堂與窟檐建築的時代問題 考古與文物 2003-01-30
27 敦煌P.4049「新樣文殊」畫稿及相關問題研究 敦煌研究 2005-06-30
28 敦煌千佛變畫稿刺孔研究——兼談敦煌千佛畫及其製作技法演變 沙武田; 梁紅 敦煌學輯刊 2005-06-30
29 莫高窟「天王堂」質疑 敦煌研究 2004-04-30
30 敦煌壁畫榜題寫本研究 敦煌研究 2004-06-30
31 敦煌石窟於闐國王「天子窟」考 西域研究 2004-06-15
32 俄藏敦煌藝術品與莫高窟北區洞窟關系蠡測 敦煌學輯刊 2004-12-30
33 敦煌畫中的「色標」資料 敦煌研究 2005-02-28 期刊 2 69
34 S.0259V《彌勒下生經變稿》探──敦煌壁畫底稿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 1999-06-30
35 曹氏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藝術程式化表現小議 沙武田; 魏迎春 敦煌學輯刊 1999-12-30
36 關於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資料 敦煌學輯刊 2002-06-30 期刊 0 59
37 莫高窟「三清宮」漫談 敦煌研究 2000-06-25 期刊 2 45
38 S.P.172與莫高窟五代宋窟頂壁畫關系試論──敦煌壁畫底稿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 2000-09-25
39 S.P.76《維摩詰經變稿》試析──敦煌壁畫底稿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 2000-12-25
40 關於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築遺址的時代問題──兼及「藏經洞」封閉的年代關系 敦煌學輯刊 2000-06-30
41 20世紀敦煌白畫研究概述 沙武田; 邰惠莉 敦煌研究 2001-03-25
42 S.P.76《觀無量壽經變稿》析──敦煌壁畫底稿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 2001-06-25
43 2000年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敦煌學國際研討會(香港)綜述 鄭炳林;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1-06-25
44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補繪洞窟之初探 敦煌研究 2002-07-30
45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遺址發掘報告 考古學報 2002-10-15
46 SP.83、P.3998《金光明最勝王經變稿》初探──敦煌壁畫粉本系列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 1998-12-30
47 敦煌莫高窟北區洞窟清理發掘簡報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
48 試論敦煌莫高窟北區出土的波斯銀幣和西夏錢幣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
49 敦煌石窟於闐國王畫像的幾個問題 絲綢之路民族古文字與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集 2005-08-01
50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壇造像為繪塑結合「新樣文殊變」試考 沙武田; 梁紅 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 2005-07-01
『陸』 陝西歷史博物館里讓拍照嗎鎮館之寶都有什麼
博物館內一般不讓拍照,是為了保護文物!但是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口陳列版的也不是等閑物權,從唐代帝王陵前的翼馬,到門前水池中的那塊不起眼的石頭(漢代的文物呀,漢帶未央宮太液池中的假鯨魚)。和張錦秋女士設計的1991年花了1.4億修建的仿唐的博物館合影也是不錯的選擇呢。館里的文物你可以這樣,買張光碟,基本都有。我去了歷史博物館,也非常喜歡裡面的東西。去吧,肯定不虛此行,一定會給你留下好的回憶! 有獸首瑪瑙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舞馬銜杯銀壺,有四個兵馬佣,霸橋紙,四足鬲(全國唯一的孤品),皇後玉璽(漢高祖劉邦老婆的),鎏金竹節熏爐,好多值的一看的東西,它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清朝,如果去的話一定要找一個講解員舉報
『柒』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18件國寶級文物,分別是哪些,分別位於哪些展廳
1、西周早期【(方輿)左右偏旁yu鼎】通高77,口徑56.5厘米。1972年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
目前暫存庫房,沒有在展線上展覽。
2、西周中期【五祀衛鼎】通高36.3,口徑34.3厘米。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
在一樓西周展覽大廳中段。
3、西周晚期【多友鼎】通高51.5厘米,口徑50厘米。1980年陝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
在一樓西周展覽大廳中段。
4、西漢【皇後玉璽】高2,邊長2.8厘米,重33克。1968年陝西咸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
在二樓西漢展覽大廳前段。
5、西漢【鎏金竹節熏香爐】通高58,口徑9,底徑13.3厘米。1981年陝西興平縣豆馬村出土。
在二樓西漢展覽大廳前段。
6、唐【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7、唐【闕樓.儀仗圖】高28O,寬280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
8、唐【宮女圖】高176,寬196.5厘米。1960年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
9、唐【馬球圖】高229,寬688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10、唐【狩獵出行圖】高100-200,全長890厘米。1971年陝西乾縣李賢墓出土。
11。唐【禮賓圖】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以上五組18幅壁畫均保存密封庫房中,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內均有其復製品供遊客欣賞。
12、13、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14、唐【鑲金獸首瑪瑙杯】長15.5,口徑5.9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後段。
15、唐【鸚鵡紋提梁銀罐】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中段。
16、唐【三彩載樂駝】通高58厘米。高24.2,口徑12.4,足徑14.3厘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
原件在庫房,其仿製品在二樓隋唐展覽大廳後段。
17、北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腹徑14.3厘米。1968年陝西彬縣出土,
在二樓宋元明清展覽大廳中段。
18、宋【黑釉油滴碗】高8.5,口徑30,底徑10.6厘米。陝西渭南出土。
在二樓宋元明清展覽大廳後段。
『捌』 陝西歷史博物館有什麼鎮館之寶
1、彩陶人面紋細頸瓶
新石器時代中期文物,高13.5厘米,口徑5.8厘米,腹徑10.5厘米,底徑3.5厘米,1977年陝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出土。
泥質紅陶,飾以黑色彩繪。小口,大平沿,瓶首形似花苞;束頸,溜肩,垂腹,小平底。口部繪制八道粗輻射紋,頸的上部飾黑彩,肩至中腹繪由三角、橢圓及圓點所組成的變形人面紋。
人面紋是這件細頸瓶的主題紋飾,突出兩只大大的眼睛,也有人稱之為「獸面紋」。人面紋可能是神話化了的圖像,反映了原始人的圖騰崇拜。
這種正面雙眼的人面或獸面紋的圖像一直影響到了後代,尤其是在商代的青銅器上常能見到類似的紋飾,表明這種紋飾的傳承具有一定的連續性。
2、龍泉窯刻花三足爐
明代文物,通高25.1厘米,口徑25厘米,腹徑27.5厘米。1956年西安市郊區出土。
寬沿上卷,束頸,鼓腹,三柱足,口沿上設兩只對稱的編索狀豎耳。頸部一周刻劃回紋,腹上刻劃折枝花卉三處,用凹寬頻區分。通體青釉晶瑩肥厚,有勻稱密集的氣泡。外底無釉,為紅色肚臍狀。胎質灰白細密。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市境內,現已發現古窯址三百餘處。據調查,其創燒於北宋早期,興盛於南宋,衰落於明中期,有七八百年的燒造歷史。
3、「廿六年詔」陶權
秦朝文物,高12.4厘米,底徑15.3厘米,重2.85千克,1956年陝西省博物館徵集。
灰陶製成,陶質細膩。整體為覆缽形,上有橋形提鈕,鈕下穿圓孔。腹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為統一度量衡而頒發的詔令八行四十字:「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權是古代天平的砝碼。有皇帝詔文的秦權,其質地多為銅和鐵,這在陝西、甘肅、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江蘇等省和自治區都有發現。作為陶質的秦權,出土較少,有詔文的更是罕見,因而這件「廿六年詔」陶權,極顯珍貴。
4、彩繪胡人牽駝俑
唐代文物,高45厘米,1974年陝西省咸陽市契苾明墓出土。
該俑頭扎襆頭,凸目圓睜,闊鼻大口,留有蓬鬆的絡腮胡須,身著翻領袍服,袍服下擺撩起纏於腰間,外套毛皮坎肩,下穿紅色窄腿褲及皮靴;雙臂屈抬腰間,右手半握拳呈牽駝姿勢。
5、捧食盒侍女俑
宋代文物,高41厘米,陝西省漢中市出土。
女子頭發向後平梳,挽髻,上身穿襦襖,外罩宋代非常流行的一款服裝背子」,下著長裙,腳穿平底翹頭鞋,雙手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個用織物襯、蓋的多層食盒,似乎是為了保持盒中食物的溫度,正在靜靜地耐心侍奉主人。
參考資料來源: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
『玖』 陝西歷史博物館秦·彩繪跪射俑在第幾展廳
《帝國強抄兵——陝西國寶系列特展之秦跪射俑》展覽分為「稀世之俑」、「驍勇之兵」、「時空邂逅」三部分。陝歷博在國寶廳特製的低反射展櫃內特別展出秦兵馬俑中唯一發現的「綠臉」俑。展覽利用大量的輔展展板、多媒體演示、互動等手段,深層次地解讀跪射俑及秦代雕塑藝術、軍事等背後故事,讓觀眾近距離感受秦俑之美及秦文化之博大精深。
跪射俑作為兵馬俑中的精華,它的出土證實秦軍在冷兵器時代就擁有弩兵兵種,這種具有射程遠、命中率高、殺傷力強的兵種在秦的統一戰爭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跪射佣是古代步兵戰術動作的生動圖譜,對研究秦漢兵種具有深遠意義,是研究中國兵史的珍貴資料;「彩繪俑」的保存需要極高的文物保護技術,然而歷經兩千多年,絕大多數秦俑身上只殘留少許顏色痕跡,但這件跪射俑除頭發、胡須、瞳孔是黑色外,臉部顏色全是石綠顏料塗成的綠色,又稱「綠臉」俑,與人們熟悉的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極為罕見~
『拾』 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三展館的文物有哪些急,加介紹過程,重點!!!!謝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版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