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詩歌的歷史&關於古詩的歷史
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而兩漢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寫體例。它敢於批判、敢於歌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人們所稱道。從文學的角度看,司馬遷以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軍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史記》刻畫人物的高超技巧,變化多樣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非凡表現力,都對後世敘事散文起到了示範作用。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語熱情地評價《史記》傑出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是班固的《漢書》。《漢書》記事詳贍,寫得也頗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則,來寫入記史,顯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遜於《史記》。
………………
中國文學史發展簡史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誇父逐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塗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記錄了中國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
甲骨文字的發現,使中國古典散文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辭。殷商時期的《尚書》篇章,結構和表現手法相當成熟,理所當然成為中國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時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間,三百零五篇詩。它按音樂標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的社會生活非常廣泛。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嚮往,如《靜女》、《蒹葭》;有的則表現了婦女婚姻的不幸,如《氓》。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流暢,語言樸素,常用賦、比、興的手法來表情達意。賦的手法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先詠它物來引發情意。後世把《詩經》奉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採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像,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一抒情長詩《離騷》,優美動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懷詩《九章》九篇,以及《天問》等,共25篇楚辭作品。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顛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風騷」,垂範於後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游說之士蜂起。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產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寫作了大量以說理透闢、邏輯嚴密、言辭鋒利、善用比喻為特點的論說散文,又稱諸子散文。諸子散文各具特色:《論語》雍容和順富有哲理性、《孟子》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墨子》朴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闢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莊子》汪洋譎怪富有浪漫性。在諸子散文中,文學性最強當數《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與諸子散文輝映一時的,是以記言記事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和《戰國策》,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多出於各國史官之手。其中許多優秀篇章,情節曲折,人物生動,剪裁得體,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之戰》、《鄭伯克段於鄢》,或敘述激烈的戰爭進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斗,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個性光彩,描寫技巧愈加高明,是歷史散文中文學價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二世而亡,幾乎無文學可言。除留存下來少數歌頌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諫逐客書》是這一時期少有的優秀散文篇章。
兩漢崇文,大一統的鼎盛帝國,要求用文學來歌舞昇平。於是一種以鋪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為主的文學樣式——辭賦便應運而生。賦是兩漢最流行的文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其體式導源於荀子的《賦篇》,並吸收了楚辭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漢初賈誼、淮南小山的賦,尚未脫楚辭形跡,被稱為騷體賦;枚乘的《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至漢武帝時代,獻賦誦賦風氣大盛,產生了一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極寫帝王苑囿之盛、田獵之樂,稍後的揚雄,有《甘泉》、《羽獵》諸賦。這些賦寫得鋪張揚厲:多以歌功頌德為宗旨。到了東漢,班固的《東都賦》《西都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是散體大賦中的煌煌巨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國強勢不再,一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情志、來刺時世。張衡的《歸田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蔡邕的《述行賦》等是這方面的名作。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大賦原有的體制,對以後魏晉時期的抒情小賦和唐宋時期的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兩漢文學中最有價值的是樂府詩中的民歌。樂府本是國家音樂管理機構,負有采編民歌民謠,配樂演唱的職能。後人將樂府機構配樂演唱的歌稱名為漢樂府詩。漢樂府民歌和《詩經》是一脈相承的,《詩經》是「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漢樂府以「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表現當時勞動人民的生活願望和要求。有的控訴了統治者窮兵黷武的政策,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以及表達了對真摯愛情的嚮往,如《孔雀東南飛》、《上邪》、《有所思》,有的對社會下層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如《東門行》、《婦病行》、《孤兒行》,等等。而《詩經》以抒情為主,漢樂府長於敘事鋪陳,標志著古代敘事詩的完全成熟。《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漢民族第一敘事長詩。
漢代文人詩歌一直無所成就。到東漢,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試作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寫得質木無文,極少詩味,但是是現存最早文人五言詩。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才成為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古詩十九首》是東漢末年無名氏文人創作的一組抒情短詩。它並非成於一人一時,抒發了處於動亂時代下層文人傷感,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與漢樂府民歌長於敘事不同,《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委婉含蓄自然質朴中顯出精煉工切的藝術特色,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贊譽。
兩漢散文創作的成就很高。漢初賈誼和晁錯的政論散文,思想敏銳、直言時弊、文采飛揚。後期至東漢的散文雖有駢偶化發展的傾向,但能夠保存漢初關注現實,指摘時弊的文風。而兩漢散文成就最高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史書編寫體例。它敢於批判、敢於歌頌的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為人們所稱道。從文學的角度看,司馬遷以飽滿的情感和豐富的歷史知識,塑造了一大批出身不同、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使它成為我國傳記文學的典範。如《項羽本紀》中的項羽,《李將軍列傳》中的飛將軍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等。《史記》刻畫人物的高超技巧,變化多樣的謀篇布局和語言的非凡表現力,都對後世敘事散文起到了示範作用。魯迅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兩語熱情地評價《史記》傑出的史學和文學成就。可以和《史記》相提並論的是班固的《漢書》。《漢書》記事詳贍,寫得也頗為精彩有自己的特色,但班固恪守儒家思想准則,來寫入記史,顯得拘泥和保守,成就稍遜於《史記》。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學的影響,而獲得獨立的發展,開始進入文學的自覺時代。詩歌、散文、辭賦、駢文、小說等文學樣式,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詩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漢末魏初,在「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社會背景下面,文人詩歌創作進入了「五言騰踴」的大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劉楨、陳琳等所謂「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氣」這種共同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都是較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建安之傑」。他的詩歌「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白馬篇》、《贈白馬王彪》分別是他前期和後期詩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著名的〈洛神賦〉美不勝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詩》、〈登樓賦〉等篇章,是建安文學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傑作。
魏晉之交,隨著世風的變易,詩歌創作呈現出與建安時代不同的風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鬱艱深,或風調峻切,他們繼承了建安文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推動了五言古詩的發展。西晉太康時期詩歌繁榮,詩人有「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但多數作品流於華采繁縟,唯左思的詩歌骨力遒勁,承傳建安文學的精神。其〈詠史〉詩開啟了詠史和詠懷結合的新路子。東晉在玄學的影響下,「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的玄言詩泛濫一時,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陶淵明的時代,「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他因貧而出仕,目睹官場黑暗,不願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園詩描繪自然風光的美麗,歌頌田園生活的平和,也表現了親身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喜悅和辛勞。創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統一的藝術境界。《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詩的風格自然沖淡為主流,但《讀山海經》(「精衛填微木」)、《詠荊軻》等也顯示了詩人「金剛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詩人內心並不靜穆,他沒有忘懷世事。陶淵明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陶淵明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辭賦,數量雖不多,卻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等。
南北朝時期,許多文人專力於文學創作,而主要運用的文學樣式是詩歌和駢文。南朝詩歌在謝靈運手上山水詩大放光芒,其後謝眺的山水詩寫得清新圓熟,世稱「大小謝」。詩人鮑照出身寒微,則擅長用七言古詩體來抒發憤世嫉俗的情懷,他隔句押韻的七言歌行為七言詩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詩賦集南北文學之大成,將南方精美圓熟的藝術技巧和北方剛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為唐代詩風的先聲。這一時期駢文統治著整個文壇,鮑照的《登大雷岸與妹書》、《蕪城賦》、庾信《哀江南賦》是非常優秀的作品。總的來說,南朝作家們對形式聲律的追求,為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備。
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後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亢爽,風格各異,但都情意真切。
從我國古代小說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志怪小說和軼事小說。其中晉干寶的《搜神記》和南朝劉宋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最值得重視。《世說新語》記載了自漢至晉不少上層士族人物的軼事言談,寫人氣韻生動,記言簡約精妙,實開後世筆記小說之先聲。
由於文學意識的漸趨自覺,這一時期出現了探討文學觀念、分析創作過程、批評作家作品的文學論著,如曹丕《典論·論文》、陸機《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蠑《詩品》。後兩部在我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堪稱劃時代的巨著。
大唐王朝國力空前強盛,國家從長期分裂復歸於統一,封建經濟和文化獲得了充分發展的良好條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尤其是確立了以詩賦取土的科舉制度,打破了魏晉以來門閥對仕途的壟斷,使大批有才華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最終創造了唐代文學的空前繁榮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影響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唐代詩歌堪稱一代文學標志,中國古典詩歌的頂峰,是詩歌史上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大家紛呈。詩歌創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全唐詩》收錄的詩人就有兩千餘家,詩作近五萬首,而實際遠不止此數。
初唐時期,宮廷詩歌承齊梁余風,流行靡麗軟艷的「上官體」詩。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和稍後的陳子昂,上承漢魏風骨,力掃齊梁宮體詩頹風,使唐詩開始由宮廷走向社會,由艷情轉向現實,由靡靡之音變為清新健康的歌唱。同時的宋之問和沈佺期在詩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膽的探索,他們共同為唐詩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這一時期出現了兩大詩歌流派和我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上承陶淵明、謝靈運而別開生面。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收在《輞川集》中的五言絕句,如《鹿柴》、《辛夷塢》等,善於將繪景狀物與闡發禪趣相結合,意境幽美,藝術精妙。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唱出盛唐強音。高適的《燕歌行》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七言歌行體詩,描繪雄奇的邊塞風光和艱苦的軍旅生活,或悲壯渾厚,或奇逸峭拔,都是唐代邊塞詩的佳篇。李白與杜甫是古今詩壇的「雙子星座」。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如《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色調和藝術個性。杜甫詩歌號稱「詩史」,風格沉鬱頓挫。他用詩歌創作抒發了憂國憂民之心,象《三吏》、《三別》這樣的詩歌,實錄了唐王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最負盛名。那些優美寫景述懷詩,也不忘憂國憂民,如《登高》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安史之亂以後,進入中唐時期。經過短期的衰退之後,詩歌創作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劉長卿、韋應物的山水詩,是王維、孟浩然一派的繼續;盧綸、李益的邊塞詩,是高適、岑參一派的余緒。以白居易、元稹為首的現實主義詩人,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創作主張,並以巨大的熱情投入了新樂府詩的創作實踐。他們的新樂府詩,往往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社會現象,加以集中概括,對朝廷一系列錯誤政策和由此造成的社會弊端進行諷諭批評,主題明確,題材集中,有鮮明的形象性和強烈的戰斗性,諸如《賣炭翁》、《杜陵叟》等篇章,千百年來傳誦不絕。白居易的詩歌創作成就是多方面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也堪稱古代敘事詩中的傑作。這一時期,和元白詩派齊名而詩風殊趣的是以韓(愈)孟(郊)詩派。韓孟詩派以才學為本,以議論見長,作詩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險,開了後世宋詩的風氣。此外各具藝術個性的著名詩人還有柳宗元、劉禹錫、賈島和李賀。李賀以其濃麗浪漫的詩風獨樹一幟,並啟迪了晚唐的李商隱。
到了晚唐,隨著李唐王朝走向沒落,詩歌氣格染上了濃厚的衰亡感傷色彩。最有成就的詩人是杜牧和李商隱。世稱「小李杜」。杜牧長於寫七絕,可與盛唐「七絕聖手」王昌齡並肩。他的詠史懷古詩,風格俊爽高絕。寫景也自然清麗,如《山行》讓人百讀不厭。李商隱的七律沉博絕麗,以愛情詩獨擅勝場。他的《無題》詩,工於比興,用典甚多,往往意蘊深永,耐人尋味,部分作品則未免有晦澀難解之病。
散文是唐代文苑的又一重大收獲。《全唐文》收作者三千多人,作品(包括駢散兩體)一萬八千四百餘篇,可以反映當時的創作盛況。六朝時期駢文的畸形繁榮,成為散文發展的嚴重障礙。批判六朝以還的形式主義文風,恢復先秦兩漢散文的優秀傳統,是時代和文學本身發展向作家提出的要求。初唐陳子昂、蕭潁士、獨孤及等人,較早出來提倡尚簡古、切實用的散文,但成就不大。到了中唐,韓愈、柳宗元以復興儒學為旗幟,領導了一場其實質是文學革新的古文運動。在「文以載道」的創作思想指導下,他們要求文章寫作務去陳言,要文通字順,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要努力反映社會現實問題,要感情真切,抒發不平之鳴。韓愈、柳宗元在眾多散文作家中,猶如並峙的雙峰,他們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不愧為繼司馬遷之後兩位最優秀的散文家。韓愈的說理散文如《原毀》、《師說》、《答李翊書》等,議論透闢,氣勢縱橫,有很強的邏輯力量;記敘散文如《張中丞傳後敘》,刻畫人物仿效司馬遷《史記》筆法,將飽滿的愛憎感情傾注毫端,在善於取材和精於細節描寫方面,顯示出精湛的藝術造詣。柳宗元的記人敘事多寄寓作家進步的政治主張。如《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諸篇。而其山水游記最為後世稱美。貶謫永州後所寫的「永州八記」,如《始得西山宴遊記》、《小石潭記》,運用寫景寓情手法,在表現山水之美中滲透了作者的人格之美,成為後世游記文學的典範之作。晚唐的古文偏於師承韓愈散文奇險艱澀的一面,成就不高。而值得一提的是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等所寫的批判現實的小品文,魯迅曾贊之為「一塌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唐人的傳奇是我國古典小說的成熟之作。如《鶯鶯傳》、《李娃傳》無不寫得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語言華艷生動。
詞是在唐代隨燕樂而興起的新詩體。它起源於民間,敦煌曲子詞是現存最早的民間詞。中唐以後,文人才士倚聲填詞才漸成風氣,[菩薩蠻]、[憶秦娥]掛名為李白所作,缺少確鑿的證據。溫庭筠、韋庄都是晚唐曲子詞創作的佼佼者。五代時,西蜀和南唐成為詞的創作中心,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於西蜀。而詞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後主李煜。他早期作品多寫宮廷享樂生活,國破被俘以後,以詞抒寫家國身世之恨,感慨遙深,形象真切,語言樸素自然又珠圓玉潤,《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勺等均是小令中妙品。
詞發展到宋代,進入了鼎盛時期,成為一代文學的主要標志。據《全宋詞》所載,作品有二萬余首,詞人一千四百餘位。唐詩。宋詞,堪稱中國文學的雙璧。北宋初期,朝廷提倡享樂,君臣晏安,詞風繼承花間一派的婉約綺靡而視為正宗。晏殊的詞風雍容閑雅,有富貴氣。晏殊之子晏幾道,由於其個人遭遇的不幸,詞風有異於晏殊,較多低回感傷的色彩。范仲淹鎮守邊塞,生活經歷不同,他的詞中開始出現了境界開闊、格調蒼涼之作,給宋初詞壇注入了一股新鮮感。
詞到柳永手上,有了第一次革新。柳永從都市中下層人民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以寫男女離別相思和個人流落江湖的羈旅之愁見長。他大量創作篇幅較長、結構復雜、音調更為繁復美聽的慢詞。他的詞多用鋪敘白描之法,層次分明,語言通俗,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平民色彩,在當時市民中傳唱極盛。《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雨霖鈴》(「寒蟬凄切」)等詞借景寓情,俗而能雅,是他的精心之作,尤傳誦於後世。蘇軾作為詞的革新家,又不滿於柳永詞沉吟於風花雪月之中,肆力打破詩詞界限,把藝術的筆觸伸向了廣闊的現實生活和個人極其豐富的內心世界,擴大了詞的題材,提高了詞的意境,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法,使詞成為獨立的抒情詩體。這就是所謂「以詩為詞」。蘇軾的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用詞來寫景、抒情、懷古.感舊、記游,甚至說理談禪風格多樣。《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筆細膩、風情婉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高歌入雲、逸懷浩氣,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給宋詞帶來了新氣象,啟迪了南宋豪放詞派的誕生。這時的秦觀、趙令峙,賀鑄、黃庭堅等人也各有自己的成就,他們共同創造了北宋詞壇多種風格相互競爭的繁榮局面。
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的是周邦彥。周邦彥基本承襲了柳永詞的余風,仍表現男女戀情和羈愁行役等傳統內容,但由於他妙解音律,有很高的藝術修養,在使詞藝趨於精美化方面功不可沒。讀他的詞,可以感受到他在章法結構變化的多樣性、表現技巧的豐富性、音律語言的諧暢精工。南宋的格律派詞人,無不在藝術上受到他的熏染。
在南北宋之交,還出現了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女詞人李清照。她的詞意境深厚,感情宛曲,造語清新,尤其是南渡以後的作品如《聲聲慢》(尋尋覓覓)等,將國破家亡的悲憤與身世漂泊的傷痛融合一氣,纏綿抑鬱,感人心魄,其審美價值大大超過了早期主要抒寫閨情的篇什。
宋室南渡以後,宋詞跨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感時傷亂,抒發愛國情懷,成為詞的一大主題。南宋初詞人大多親歷靖康之變,故其詞作突破了北宋末年的平庸浮靡,表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著名的有張元干、張孝祥、陳與義,向子謹、朱敦儒等,他們上承蘇軾一脈,下啟辛派詞風,是兩者之間的重要過渡。南宋最偉大的愛國主義詞人當推辛棄疾。辛棄疾生當南宋衰世,有出將入相之才,滿懷抗金報國的凌雲之志,但受朝廷妥協苟安政策的羈縛,壯志難酬,郁憤深積,只得將一腔愛國情懷寄之於詞,使宋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達到了光輝的高度。他繼承東坡詞的豪放風格而加以發展,尤其是他駕馭語言的功力極深,能將經史子集之語熔鑄入詞而一如己出,前人稱其「以文為詞」,辛詞又深於寄託,融傳統的婉約和豪放於一體,人稱他的詞作是「色笑如花,肝腸如火」。把詞的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名篇如《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打破傳統的章法結構;《永遇樂》(千古江山)壯懷激烈,豪氣逼人;而《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纏綿哀怨之中有「裂帛之聲」;《清平樂》(茅檐低小)清新活潑,都各具特色。同時的陳亮、劉過等,風格似辛卻有點劍拔弩張。後世屬於辛派詞人還有劉克庄、劉辰翁。
南宋詞人姜夔繼承周邦彥,走上了尚風雅、主格律的創作道路。他的詞作以紀游、詠物、懷人為主要內容,意境清空,格調騷雅,音律嚴整,在藝術上冠絕一時。史達祖、高觀國等人是他的羽翼。在詞風偏於疏宕的南宋,吳文英詞卻傾向於密麗的風格,人稱「七寶樓台」,可謂一枝獨秀。由宋入元的重要詞家尚有張炎、周密,王沂孫等,隨著南宋王朝的覆滅,他們哀怨衰颯的詞作成了宋詞的尾聲余韻。
宋詩總的成就不如唐詩,但在思想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宋初詩人楊億、錢惟演等,學晚唐李商隱,但多講究聲律辭藻,注意華麗典雅,缺少社會內容,號西昆體。王禹偁起而與之抗衡,作品面對現實,走平易流暢的一途。繼之而起的梅堯臣,蘇舜欽,都針對西昆體流弊而有所革新,歐陽修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獎掖後進,倡導平易流暢、注重氣骨、長於思理的詩風,形成宋詩的自身特點。北宋詩壇上影響最大的兩位詩人是蘇軾和黃庭堅。蘇軾詩說理抒情,自由奔放,更進一步發展了宋詩好議論、散文化的傾向,由於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深厚的藝術修養,故能避免許多詩人所犯的淺率無味或生硬晦澀的弊病,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最高成就。黃庭堅和他的江西詩派的詩歌最具宋詩的特色。其詩宗尚杜甫,自立門戶,大率瘦硬生新。屬於江西詩派的詩人有陳師道、陳與義、韓駒等。陸游、楊萬里和范成大,他們都出於江西詩派,最終卻分別自成一家。陸游是宋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留下來的詩共九千三百餘首,他的詩篇最感人的是表現了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抗敵復國的愛國壯志。在《關山月》一詩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詩人憂心如焚的情懷。楊萬里的詩清新活潑,范成大的詩善寫田園風光,頗有生活情趣。他們在創立獨特的詩歌風格上都各自作出了努力。南宋後期還出現了「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但作品現實感不強,詩格比較浮弱。到宋末,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愛國詩篇,浩氣磅礴,為這期詩壇增添了最後一抹光彩。
❷ 有關古詩的知識和故事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
先秦時期除《詩經》,《楚辭》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
西漢時期除《漢書》所載的《樓護歌》、《上郡歌》外,還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韻文。
東漢七言、雜言民謠為數更多,如東漢末年的《小麥謠》、《城上烏》(司馬彪《續漢書·五行志》)、《桓靈時童謠》"舉秀才"(葛洪《抱朴子·審舉》)都是很生動、通俗流暢的七言和雜言民間作品。相傳漢武帝曾會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聯句,但據後人考證,實系偽托,並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的第一首文人創作的完整七言詩。以後湯惠休、鮑照都有七言作品。鮑照的《擬行路難》18首,不僅在詩歌內容上有很大擴展,同時還把原來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為隔句用韻和可以換韻,為七言體的發展開出了新路。
從梁至隋七言體詩歌逐漸增多,至唐代七言詩才真正發達起來。七言詩的出現,為詩歌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表現力。
(2)古詩里的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古詩的特點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各種詩歌體裁。有「歌」、「行」、「吟」三種載體。
古體詩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詩經》中收集的上古詩歌以四言詩為主。兩漢、魏、晉仍有人寫四言詩,曹操的《觀滄海》、陶淵明的《停雲》都是四言詩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
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漢代以後,寫五言古詩的人很多。南北朝時的詩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後的古體詩中五言的也較多。而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漢魏以來樂府詩配合音樂,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樂府詩多不合樂。唐宋時代的雜言詩形式多種多樣:有七言中雜五言的,如李白的《行路難》;
有七言中雜三言的,如張耒的《牧牛兒》;有七言中雜三、五言的,如李白的《將進酒》;有七言中雜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為主雜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蜀道難》。
此外,古絕句在唐時也有作者;都屬古體詩范圍。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後期出現了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體、近體之間的新體詩。
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乃至古體作品中常融入近體句式。但也有些古詩作者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來避律。
❸ 古詩的歷史
詩經、楚辭——樂府(兩漢)——四六詩——古體詩(五言,魏晉)——宮體詩(南北朝,駢體形式主義詩)——近體詩之絕句(五言、七言)——近體詩之律詩(五言,七言)
❹ 查找10首古詩詞,對其中涉及到的歷史知識做介紹、感悟
1.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要理解題目中的「折柳」的含義,關鍵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在學生學過的課文中包括一些常見的古詩詞,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採薇》)。還有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枝》,歌詞是:「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人。」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到,古詩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義的。柔順婀娜、隨風擺動的「柳」和「留」諧音,另外古人還有折柳送行的習俗,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別——依依不捨」的層面上來。使人聯想到,離別的人一看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惜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湧起一縷縷離愁。這樣,詩中「折柳」一詞所寓含的「惜別懷遠」之意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獨步尋花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簡析]
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詩人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後,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心情比較舒暢。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一組七首絕句,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黃四娘家花滿蹊」,點明尋花的地點。「蹊」是小路。「花滿蹊」是說繁花將小路都蓋住了,連成片了。次句「千朵萬朵壓枝低」。「千朵萬朵」形容數量之多。「壓枝低」中的「壓」和「低」兩個字用得十分貼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春花密密層層,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這句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第三句「留連戲蝶時時舞」。「留連」是形容蝴蝶飛來飛去捨不得離開的樣子。這句從側面寫出春花的鮮艷芬芳。其實詩人也被萬紫千紅的春花所吸引而留連忘返。第四句「自在嬌鶯恰恰啼」。「嬌」是形容鶯歌柔美圓潤。「恰恰啼」是說正當詩人前來賞花時,黃鶯也在鳴叫。只因為詩人內心歡愉,所以想當然地認為黃鶯特意為自己歌唱。這與上句說彩蝶留連春花一樣,都是移情於物的手法。由於詩人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這首小詩讀起來就更親切有味。
3.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香爐,指廬山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為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著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於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為靜,維妙維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誰能將這巨物「掛」起來呢?「壯哉造化功」!所以這「掛」字也包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贊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為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爐峰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象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發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為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像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4.春殘
翁宏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詩寫女子春末懷人。首句點題,寫來不拘一格。一句中,「又」字開頭,「也」字結尾,連用一個副詞和一個語氣詞,這在詩中是不多見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強了語氣,強化了詩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並有籠蓋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寫法的出新。「又」字還與下面的「經年」相應,暗示這女子與情人離別,正是去年此時,故對物候變化特別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幃」,「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聯系第一句看,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時此地,經受著別離的苦痛。時隔一年,記憶猶新,而且,現在還是在這一時間和這一地點,她怎敢再身臨其境,重新經受這樣的苦痛呢!所以說不敢出翠幃。再聯系下聯看,不敢出來實際上還是出來了,人在極端苦悶的時候,往往就是處在這樣的自我矛盾中。這又活畫出了這位女子夢魂牽惹、如痴似醉的神態,從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鏤心刻骨
5.《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看過滄海 和巫山 就覺得其他地的海和雲不怎樣了
花叢雖美也懶得觀 在這里修道一半情啊還在心上人身上
沒有心去尋新的戀情
6.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是一首洋溢著濃郁生活氣息的紀事詩,表現詩人誠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註:「喜崔明府相過」,簡要說明了題意。
一、二兩句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綠水繚繞、春意盪漾的環境表現得十分秀麗可愛。這就是臨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鷗,在古人筆下常常作水邊隱士的伴侶,它們「日日」到來,點出環境清幽僻靜,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隱逸的色彩。「但見」,含弦外之音:群鷗固然可愛,而不見其他的來訪者,不是也過於單調么!作者就這樣寓情於景,表現了他在閑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這就為貫串全詩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鋪墊。
頷聯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採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句說,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下句說,一向緊閉的家門,今天才第一次為你崔明府打開。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這兩句,前後映襯,情韻深厚。前句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後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後句的「今始為」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兩句。
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頻頻勸飲的情景,聽到作者抱歉酒菜欠豐盛的話語:遠離街市買東西真不方便,菜餚很簡單,買不起高貴的酒,只好用家釀的陳酒,請隨便進用吧!家常話語聽來十分親切,我們很容易從中感受到主人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也可以體會到主客之間真誠相待的深厚情誼。字里行間充滿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氣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迴路轉,別開境界。
7.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菁苔上。
[簡要評析] 這首《鹿柴》詩是王維山水詩中的重要代表作,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中空靈境界的追求和喜愛,這也是他隱居輞川中的樂趣之一。這首詩的主要特色是充滿了繪畫的境界。宋人劉辰翁在《唐詩品匯》卷三十九中說:「無言而有畫意」。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九發揮劉之說,謂:「佳處不在語言,與陶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同。」王維此詩與陶淵明的空靈、隱逸是類似的境界。這就是說,本詩優長之處在於蘇軾評論王維時所說的「詩中有畫」。前兩句雖不見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見人」,寫出了山林的幽靜。後兩句寫光返深林,復照青苔,是畫卷中的主人公所見之景。兩者結合,便是一幅絕好的人景相依的圖畫。本詩的重要藝術手法便是反襯,用以突出詩人所要描寫的中心內容即幽寂兩字,表現在前兩句中是「不見人」,後兩句中是「青苔上」。前兩句,詩人目的是寫他在山中「不見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著一聲「人語響」,劃破了這一分山林的幽靜,這樣的手法便是反襯。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寫的名句「鳥鳴山更幽」中以鳥的聲響來反襯山之幽靜是一致的。同樣,後兩句中詩人目的是寫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寫「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卻不是直接描寫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讓一縷淺明的陽光投進林深之處,還照在青苔之上,這樣給讀者的感覺便是,明者自明,幽處自幽,而且經此明者的比照,幽處就顯得更幽了。此詩反映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塵世官場的厭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簡要評析] 羈旅之愁,思鄉之情,在唐詩中有不少作品來反映這些內容。這首詩寫詩人旅途中的鄉思之愁,全詩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詩的起句,為詩人興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時最易惹動遊子的思鄉情緒。第二句,故詩人以一個「新」字寫愁緒之陡生。「新」字在詩中可解為「新生出」、「突然生出」。後兩句寫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發出來,由於它的背景是如此寬廣無垠,因而往往被反襯得特別矮小,好似被天地壓扁了似的,這就是「天低樹」三字的意境。詩人以暮天能將孤樹壓低的誇張筆法,形象化地寫出內心的壓抑心情,這就是不見親人的凄涼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謂由於江水凈潔,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顯得又大又圓,人在船上看它,只覺得它似乎離人尤近。詩人在此句中同樣也賦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寫它的靈性。它似乎很懂得詩人的鄉愁不可釋,鄉思不可絕,為之解脫,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蘊。如此說來,本詩後兩句並非純為寫景,而是滲透著詩人強烈感情色彩的景語,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張謙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謂詩眼,卻無造痕,此唐詩之妙也。」一輪明月,掛在當空,卻又善解人意,似乎與詩人越來越近,於寂寥中給詩人平添一份溫暖和親切之感。此詩之愁,讀來足見其雅,而一個「新」字,又可見出人生旅途之中,別樣的感受隨時而生,終有明月相伴,卻是人生不變的情感安慰。
8.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簡要評析] 王昌齡被稱為唐朝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寫得深情幽怨,含蘊無窮,為世人所推崇。這首詩是送別之作,藝術性高,個性鮮明。王昌齡此詩的寫作是在江寧丞任內,時間是在天寶元年(742)後。在此以前,王昌齡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從汜水尉任上被貶到嶺南。手又貶到江寧為縣丞。至天寶七年(748)又被貶到荒遠的龍標(今湖南黔陽)一帶,可謂屢遭貶斥,仁途乖蹇。與王昌齡同時代的殷 在《河嶽黃靈集》中說:「昌齡為人,仁有餘也。奈何晚節不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其意為王昌齡晚年不注重小節,故惹得眾人議論紛紛,並兩次被貶到荒僻之地。而實際上並非是王昌齡的過錯,這只是從王的「鋮畏讒口疾」(《為張 贈閻使臣》)、「世情多是非」(《送東林廉上人歸廬山》)詩句中使可知曉,實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緣故。本詩前兩句中凄風苦雨式的景色描寫,可謂詩人險惡處境的形象化表現,面對包含著豐富內蘊的寒雨孤山的描寫,只有將寒雨孤山看作險惡處境的藝術化體現:寒雨即社會上的流言蜚語,孤山即自己的勢單力薄,才能同下文聯系得更為緊密,才能更好表現此刻詩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態。詩中「一片冰心在玉壺」現已成為名句,但也有所本。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中即有「心若懷冰」,此處冰比作心之純清。鮑照《白頭吟》雲:「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姚崇《冰壺誡》序言說:「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此以冰比作當官的清廉。而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在形象的設計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內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潔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為後世所重。全詩寫送別之意不在別字,而在於表現詩人情操志向之高潔,雖流露出作者命運失意的幽怨,但最後兩句卻深華了主題,將詩人的人格和詩品帶入了一個別樣的至高境界,因而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成為一首七絕絕唱。
9.涼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簡要評析] 這首詩屬於盛唐邊賽詩的七言名篇。關於詩歌的主題,歷來爭議很大,耐人用心思量。詩人為文時,以飲酒開始,將三樣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於詩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詩在起首時就呈現出一種光茫四射的輝煌氛圍,給讀者造成一種無聲奪人的感覺,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調。同時,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來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風光,與邊塞情調切合」(沈祖 《唐人七絕詩淺釋》),此其一。另外,還應注意的是,這三樣物件均是自先秦以來國外所進,現正逢出征前夕,讓出征將士捧夜光杯而痛飲葡萄美酒,其中隱含之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祝願他們早日擊退外敵,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在對於本詩主要抒情傾向的討論中,此詩應視為表現了盛唐邊將豪邁不羈的氣概。除了上面兩段文字可作為論據外,尚有以下依據。首先是《唐才子傳》在評價王翰詩作時說他的作品「多壯麗之詞」,首句正切此「麗」字,而後兩句則切「壯」字。其次是施補華在《峴佣說詩》中評此詩時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其意為,本詩自當可作悲傷語讀,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領了,所以就「淺」。而若作「諧謔語」讀,亦即並不把「幾人回」放在心上,只顧上馬沖殺,勝利自是屬於已方。這樣詩人的豪情壯志就通過「諧謔語」表達出來了,所以就「妙」。自古以來,沙場征戰有幾人能生還?然而,軍人的命運,榮譽卻都是與戰場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軍人無可迴避的命運,是豪邁,是悲涼,還是留與讀者自己去思量,去體會吧,這首詩也因主題的耐人尋味而更加增添了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10.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簡要評析] 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懷古詩,詩人以高度的藝術方法,表現了撫今追昔的滄桑之感,流露出世事無常的變遷之感。本詩是《金陵五題》組詩中的第二首,它通過朱雀橋畔烏衣巷今昔巨變的描繪,寫出了金陵城的荒廢,從中揭示了封建豪門集團雖能權傾一時,但終究逃脫不了衰亡的結局。詩作極力表現了人世的淪桑變幻、升沉替代,寄概遙深。這是一首杯古詩,但它在寫法上同一般懷古詩迥然不同。詩中以燕子為著眼點,從它的歸宿之主由豪富而演為平民,表達了詩人在追懷金陵歷史遺跡後的今昔之感,故極具特色。現在詩人卻道燕子還來,但所居人家已與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感。這樣便使意境有人對施補華此說不理解,他認為「三四兩句詩意甚明,蓋從燕子身上表現今昔之不同。……說詩者(此暗指施補華)每曲解詩人之意,舉此一例,以概其餘。」由一劉禹錫在本詩中能借燕子的行止來表達人事的變遷,所以深得後人的激賞。如宋人辛棄疾《沁園春》詞中說:「朱雀橋邊,何人會道,野草斜陽春燕飛」,表示他對劉禹錫此詩由衷的敬佩。詩中以烏衣巷、朱雀橋兩個地名,王家、謝家兩個過去的貴族這兩景兩處的人事繁華變遷,寫出了人生命運的無常。詩篇以側面落筆,借眼前景物抒寫今昔之感,含蓄深沉,為後人所稱頌。
11.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簡要評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報國心切,毅然辭別家人,投奔靈武。不料在途中為安史叛軍俘獲,帶到長安。詩人在長安的日子裡,目擊了這次叛亂國家帶來的深重災難,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憂慮和哀傷。到了第二年春,這雖是花香鳥語的美好季節,但詩人眼前所見,昔日繁華的國都,於今竟然雜草叢生,滿目荒涼。觸景傷情,思緒萬千,於是寫了這首著名的愛國詩篇。應該說,這里的傷懷思家,是和憂國緊緊地連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寫,也是互相滲透著。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傷;後四句寫惦念親人境況,充溢別恨。情景交融,頗為感人。詩的首聯,用凝重的筆墨,對偶的句式,寫出了國都因戰亂而造成的令人怵目驚心的荒涼景象。但在這一片蕭索中,卻又顯得氣慨挺拔。「國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國雖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興有望,這就透露出了詩人對國家統一的堅定信念。然而這畢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聯緊扣「春望」詩意,以花鳥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發了詩人對國事的憂傷。景中寓情,含蓄不盡,思而得之,韻致深婉。接著以「烽火」句承「感時」句,以「家書」句承「恨別」句,進一步深化了詩人憂時傷別的感慨,這兩句表現消息久絕渴盼親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語言樸素,感情真摯,頗為後人傳誦。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系了起來,真摯自然。最後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作結,決不只是對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擔心自己衰老了,不能為國出力,這才是真正的悲哀。這就不僅從結構上照應了首聯「國皮」的悲憤,也是極其生動而深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全詩語言簡練,對仗精工,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是五言律詩的典範作品。"
1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簡要評析] 李白這首送別友人的詩,語言流暢明快,情意真摯蘊藉,它表達了對於友人的深情厚誼。情致婉轉,意境高遠。詩的起聯,用色彩明麗的偶句,點明了送別的地點,也暗含惜別情意。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歡聚盤桓嗎,於今卻要分手,自是令人傷感。接著的一聯,以行雲流水般的散行句子,敘說了此去一別萬里的情事,表現了對友人的眷戀和關切。第三聯以無限深情,一寫遊子今後飄忽不定的行蹤,一寫自己此時依依惜別的情意。浮雲、落日的比喻,把對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末聯雖是直抒胸臆,仍含有無限的情思。這里用典使事,渾然天成。「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青山白水相襯,紅日白雲互映,境界全出,長鳴的班馬更增添畫面的生氣。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自然流動,不屑於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飄逸之氣,而這惜別的情意,隨著友人的離去而悠然不盡。
13.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簡要評析] 《從軍行》屬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從軍征戰的苦怨。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天寶年間,在祖國西北邊地所進行的戰爭,性質比較復雜,有些是屬於自衛的,有些則是尋釁開邊。從這首詩所表現的內容來看,是反對非正義戰爭的。僅僅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輕啟戰端,這除了犧牲廣大戰士以外,是什麼好處也沒有的。「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借漢指唐,這譴責是法銳而嚴厲的。所以沈德潛說;以人命換塞外之物,失策共矣。為開邊者垂戒,故作此詩。《唐詩別裁集》同時,作者在詩中,對於西北邊地少數民族人民,因這種不義戰爭而遭到的不幸苦難,還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真摯感人,這在封建時代,是難能可貴的。全詩能融現實與史事於一體,不僅生動地展現了萬里邊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過漢、胡兩軍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襯與白骨、葡萄的鮮明對比,表達出詩人強烈的批判精神,在藝術上,四唏一韻,平仄相間,聲調自然激越;而且多用疊字和對偶句式,聲情搖曳流轉,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內容的邊塞詩。
14.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簡要評析] 李白懷才見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在這首詩中,詩人還進一步把明月引為知已,對月抒懷。《月下獨酌》共四首,此為第一首,詩中表達了知音難遇的苦悶。詩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達一種孤獨寂寥的思想感情。這種孤寂之情無法驅遣。於是詩人以奇物的想像,生動的描寫,把明月作為知音,相邀對飲。同時還異想天開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類,邀其共酌。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這就更加突出了詩人的孤獨感,正如孫洙所說:「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復推勘,愈形其獨。」(《唐詩三百首》卷一)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悶。結聯進而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污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這首五言詩,構思新穎,想像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詩中別具神韻的佳作。詩人把自己置於良辰美景之中,又極力渲染幽靜的氛圍,從而在色調的鮮明反差中,表達出美景雖在、知音難求的深沉悲嘆。從藝術上看,這首詩的構思十分高妙。在一直一曲、回環往復中,把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看似歡快之語,表達深重的孤苦情感,從而在全詩中構成曲筆。全詩在一直一曲,一縱一收中,創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謫仙之才與超人筆力由此可見。
15.送別 [王維]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簡要評析] 這一首送別詩舊說是送孟浩然歸南山所作。這首詩通過寫送友人歸隱,表達了作者也想歸隱的心情和對友人離去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通過問答來送別,可以說是別開生面,不落常套。首句「下馬飲君酒」敘事朴實、點題巧妙。從中不難看出兩人之交不僅學友最而且絕非凡夫俗子可比。同時,在章法上,這兩句還構成了曲直之勢,使後兩句的承接與過渡,顯得十分自然。可貴之處在於詩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問一答,引出最後勸慰友人歸隱山林,悠悠自適,這樣含蓄有味的詩句,使全篇為之生色。這兩句詩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沈德潛說得好:「白雲無盡,足以自娛,勿言不得意也。」(《唐詩別裁集》)這也表現了詩人對遠離塵世,嘯遨林泉的隱居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縱觀全詩,選材平淡卻構思巧妙,語言淺顯則飽含深情。在表達上意上,前四句的詩味看來似乎很淡,但從那一敘,一問、一答的曲直變化中,我們不難體悟到作者高超的構思技巧。
16.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卧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簡要評析] 這一首夏夜納涼懷念友人的五言古體詩,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渾然一體的名篇。這首詩在夏日納涼的描繪中,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沉思念。詩人通過自己對客觀景物的真切感受,隱居生活的悠閑自適,塑造了一種清幽寧靜的藝術意境。詩以夏夕著筆,但又起得很別致。詩人不直接寫夕陽西下,明月東升,而是寫看到山上的陽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這里用一個「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夜幕降臨,明月從池東冉冉升起,遠景近寫。用了一個「漸」字,是詩人的實感,和首句「忽」相對照,表現了兩種動景的不同狀態。這較為生動的描繪出詩人閑適自在,不受拘束的隱士風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兩句,歷來被推為寫景細致入微的佳句。清風吹拂,送來荷花濃郁的芳香,夜闌人靜,翠竹上滴露之聲可聞,多麼寂寞的夏夜!詩人經過細心的體察,選擇了最能體現靜境的動態景物和音響來描寫,收到了以動來突出特定環境中寂靜的藝術效果,同時也反映了詩人隱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靜。最後四句懷友。這樣令人適意的夏夜,沒有知友暢敘,欲彈琴而自遣,又無知音欣賞,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懷念故人,以致終宵夢想,情意趨勢。全詩因景啟情,對景懷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❺ 古詩的歷史
中國詩詞,歷史淵源流長,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開始,古詩一直伴隨著我國人民,體現了中華文化最為精彩的一面之一。
❻ 關於歷史的詩句
洛陽故城
詩人:崔塗 全唐詩庫—第679卷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牆看破盡,遺跡漸應無。
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作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詩經·王風·黍離》詩經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王風·黍離》本篇選自《詩經》「王風」,「王」指王都,周平王遷都洛邑後,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國諸侯,其地產生的詩歌便被稱為「王風」。「王風」多亂離之作,特別是《黍離》一詩,歷來被視為是悲悼故國的代表作,但僅從詩中難以看出是周大夫感傷西周的淪亡,倒是看到一個四處漂泊的浪子形象,聽到他因流離失所而發出的憤怒吶喊。
❼ 古詩的由來和歷史!!!!!!
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幾千年來,詩歌一直是文學史的主流。
詩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原來在文學還沒形成之前,我們的祖先為把生產斗爭中的經驗傳授給別人或下一代,以便記憶、傳播,就將其編成了順口溜式的韻文。據聞一多先生考證.[詩]與[志]原是同一個字,[志]上從[士],下從[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實際就是記憶。文字產生以後,有了文學的幫助,不必再死記了,這時把一切文字的記載叫[志]。志就是詩。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歌的稱謂又是怎樣來的呢?詩和歌原不是一個東西,歌是人類的勞動同時產生的,它的產生遠在文學形成之前,比詩早得多。考察歌的產生,最初只在用感嘆來表示情緒,如啊、兮、哦、唉等,這些字當時都讀同一個音:"啊"。歌是形聲字,由"可"得聲。在古代[歌]與[啊]是一個字,人們就在勞動中發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這樣沿用下來。
既然詩與歌不是一回事,後來為什麼又把二者連在一起以[詩歌]並稱呢?這只要弄清楚它們的關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簡單的感嘆字來表示情緒,在語言產生之扣,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步深化,情緒更加豐富,用幾個感嘆字表達遠遠不夠用了。於是在歌里加進實詞,以滿足需要。在文字產生之後,詩與歌的結合又進了一步,用文字書寫的歌詞出現。這時,一支歌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音樂,二是歌詞,音樂是抒情的,歌詞即詩,是記事的。這就是說,詩配上音樂就是歌,不配音樂就是詩。最初的詩都能配上音樂唱,歌就是詩,詩就是歌。關於詩與歌的結合,我國古籍中很早就有論述。
《毛詩序》:"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書》:"詩言志,歌永言"這便形象地指出了詩與歌的內在聯系。由於這種情況,後來人們就把詩與歌並列,稱為[詩歌],目前,詩歌已經成為詩的代名詞了。
❽ 1.有關詩歌的知識 歷史 2. 1——6年級古詩並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
③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④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 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 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於不滿現實,常寄情於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後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於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 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託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 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 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宏渾,筆勢豪放
❾ 至少十首與歷史有關的古詩,並對其中的歷史知識作相應的介紹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❿ 急求「詩詞中的歷史」,高手進。
1杜牧[[江南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寫南朝社會歷史的佛教興盛
2屈原的作品《離騷》。
詩人所愛的國則是各諸侯國,其中許多小國的疆域與我們今天一個市縣差不多。詩人心目中的「國」仍是各諸侯國,這是先秦以前詩歌中共有的歷史觀念。
3如王粲《七哀詩》:「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又如蔡琰《悲憤詩》:「邊荒與華異,人俗少義理。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漢」與「華」這些概念的形成,使得即便在後世發生國家分裂、戰亂不止時,也仍是佔主導地位的觀念,所不同的是分裂的各方都極力標榜自己是華夏正統而已。
4,白居易《長恨歌》「春霄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把唐玄宗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了,使人認清了釀成「安史之亂」的根源。
5,岳飛《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寫宋代抵抗金軍的進攻。
6,也許是大宋王朝氣象不足,也許是大宋王朝昏君當政,也許是大宋王朝奸臣當道,詩的河流所流過的幾乎是一把無奈淚。
《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
《聲聲慢》「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 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 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 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
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黃土。」於是我痛心,於是我流淚,發出一聲長嘆,幾百年積貧積弱,任人欺壓的宋室江山是如此讓人難堪。
7,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近代史上那一張張不平等條約,那中國的無盡恥辱。人才的禁錮在清代是超乎想像之外的,九州無生氣,可憐恨生。
8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詩詞中的盛唐。才是那段歷史最美好的體現,真正的盛唐之氣,詩中的歷史。
夠10個了吧 第6條里寫了3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