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內蒙古自治區黨史重大歷史事件

內蒙古自治區黨史重大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5 21:01:21

Ⅰ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

1、南昌起義。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5、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十七大報告是在回顧總結新時期29年來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時,開宗明義地作出這樣一個蘊涵廣闊歷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內容的精闢概括的。

Ⅱ 內蒙古的歷史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據文獻記載,古代曾在這里活動過的游牧部族有10多個,其中維系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額爾古納河畔是蒙古族的歷史搖籃。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統一各部落後才演變成了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大約在公元7世紀,蒙古部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開始向西部蒙古草原遷移。回紇建立起了一個新汗國,創立了自己的文字並成為如今蒙文的先鋒。

12世紀時,這部分人繁衍子孫氏族分出了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許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當時在蒙古草原和貝加爾湖周圍的森林地帶,還有塔塔兒、翁吉刺、蔑兒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諸部。

(2)內蒙古自治區黨史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近代內蒙古: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也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內蒙古的各族人民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正是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建立第一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深刻歷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

Ⅲ 列舉95年黨史中的重大事件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以什麼事件作為標志的?
答:五四運動。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昭示了無產階級的偉大力量,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2、誰是中國第一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
答:李大釗。1919年,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從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
3、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是在哪兒創建的?
答:上海。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起到了在全國范圍內建黨的發起組和聯絡中心的作用。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
4、被譽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的是誰?
答:陳獨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場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向傳統的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從而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閥門,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5、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的標志是什麼?
答:1922年5月5日至5月10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討論和通過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綱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章程》等六個決議案,選舉施存統、高君宇、張太雷、蔡和森、俞秀松為青年團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施存統任書記。
6、大革命時期,針對黨內外對農民運動的責難,毛澤東撰寫了什麼文章? 答:1927年3月發表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毛澤東贊頌農民群眾打翻鄉村封建勢力的偉大功績,批駁黨內外責難農民運動的各種謬論,闡明農民斗爭同革命成敗的密切關系。
7、什麼事件的發生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和全國性抗戰的開始?
答: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8、三大主力紅軍是何時何地會師的?
答:1936年10月間,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同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靜寧將台堡(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
9、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是以何為標志?
答: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次日,蔣介石發表談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10、新民主主義革命區別於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答:無產階級的領導權。
11、毛澤東在哪幾部主要著作中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
答:1939年和1940年,毛澤東先後發表了《<共產黨人>發刊詞》、《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完整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理論。 12、1945年10月10日,重慶談判的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什麼文件?
答:《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國民黨政府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
13、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是何時?
答:1945年8月15日。
14、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府是哪一個?什麼時候成立的?
答:內蒙古自治政府,1947年5月1日正式宣告成立。新中國成立後,改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也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
15、戰略決戰階段,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哪三次戰略性戰役?
答: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6、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是哪個文件?
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7、中國首次系統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什麼時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答:時間: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北京接見印度談判代表團時。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8、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何時何地召開?
答:1954年9月15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何時通過並公布?
答:1954年9月20日,由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並正式公布。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討論重大國際問題的國際會議是哪次?
答: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國際會議,即日內瓦會議。中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及其他有關國家外交部長參加。會議促成了印度支那停火,但在朝鮮問題上未達成任何協議。
21、哪次會議將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
答:黨的七大。
22、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哪一天? 答:9月3日。
23、1945年,哪位中國共產黨黨員參加了聯合國制憲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哪五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答:董必武,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
24、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全面內戰爆發,發生在哪一年?
答:1946年。國民黨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向解放區大規模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25、中國何時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答: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掌握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

26、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何時恢復的?
答:1971年10月25日,在許多亞非拉國家和其他主持正義國家的共同努力下,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票,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和立即把台灣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
27、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是在何時? 答: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採取斷然措施,一舉粉碎「四人幫」。
28、中美兩國何時建立外交關系?
答: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發表,決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同日,美國宣布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系。
29、1955年4月周恩來率團參加的哪次國際會議,打開了新中國與亞非國家廣泛交往的大門?
答:亞非會議,也稱萬隆會議。這是繼參加日內瓦會議之後,新中國走向國際政治舞台的又一個重要里程碑。
30、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集中力量發展哪個產業?
答:1955年7月30日,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一五」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3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屬於何種類型的憲法?對國家的性質作了怎樣的規定?
答: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32、1955年7月,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在全國實行何種兵役制?
答:義務兵役制。
33、黨的十四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寫入了什麼理論和什麼基本路線?
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34、黨的十四大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什麼?
答:黨的十四大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5、「五個一工程」具體指什麼?
答:1992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頒發「五個一工程」組織工作獎和入選作品獎。「五個一工程」即一本好書、一台好戲、一部優秀影片、一部優秀電視劇(片)、一篇或幾篇有創見有說服力的文章。
36、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的「三個有利於」是什麼?
答: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7、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什麼決定?
答: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建立社會主義時尚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38、1994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國21世紀議程(草案)》,確定實施什麼戰略?
答:可持續發展戰略。
39、科教興國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答: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
40、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具體指什麼?
答:一是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一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Ⅳ 內蒙古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戰國後期,趙國國君趙武靈王推廣「胡服騎射」,打敗林胡、樓煩這兩個游牧民族之後,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縣建雲中城。中原的華夏民族開始在呼和浩特定居。
燕將秦開擊敗東胡之後,構築「燕北長城」,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寧城。東胡之後往北遷移。
秦國的北部領土已經拓展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成為西部霸主。
匈奴冒頓單於在奪取單於之位後,公元前206年滅了東胡,統一了現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
東漢末年,烏桓部落被曹操攻克,烏桓山便不見於史籍。
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東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內戰中戰敗隻身南下歸附隋朝,隋文帝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啟民政權在內蒙古建立.這個政權直轄於隋朝中央政府。
隋大業七年(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暫的控制了大約今內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時,突厥頡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結渭水之盟。突厥頡利可汗的牙帳在定襄(今內蒙古清水河縣林格爾北土城子古城),貞觀四年(630年)正月,唐將李靖率率三千精騎夜襲陰山趁黑夜攻下頡利可汗的牙帳所在地,迫使頡利可汗逃遁鐵山(今內蒙古白雲鄂博),貞觀四年(630年)三月頡利被俘,東突厥亡。
646年,唐朝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由燕然都護府管理鐵勒故地,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650年,唐朝軍隊俘車鼻可汗,突厥故土盡為唐有。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後改為單於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單於都護府廢除。
五代十國初柔然人的一支後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於907年創立了契丹部族政權,916年建立契丹國,947年更國號為遼國,期間在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個都城上京。遼代「豐州」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之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遷都大都前的上都(開平城)就在今內蒙古的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多倫縣西北閃電河畔。
15世紀末,東部蒙古首領達延汗統一漠南蒙古實現「中興」。1572年,蒙古首領達延汗的孫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並在今玉泉區境內建「庫庫和屯」城,從此土默特部從草原游牧過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訂立的藩屬關系,阿勒坦汗被奉為「順義王」。明政府於萬曆年間賜漢名「歸化」,意思是令少數民族歸順、化一,服從明朝廷的統治。
漠南蒙古16個部49個封建主在1636年前後歸屬於清朝。
1776年清朝平定了准噶爾少數貴族的叛亂,重新統一了蒙古族地區。
1858年,內蒙古伊克昭盟烏審旗爆發了由貧困牧民丕勒傑等領導的「獨貴龍」運動。
1913年,國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為歸綏縣。
20世紀30年代初,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他們網羅蒙﹑漢奸頭目,如德穆楚克棟魯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湊偽軍,建立傀儡政權,對淪陷區蒙﹑漢各族人民進行殘暴統治。[5]日本人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本戰敗後,復稱歸綏市。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舉行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來自內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達斡爾、鄂溫克、漢、滿、回、朝鮮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會議。
1954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遷到歸綏市,並改稱呼和浩特市,定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同年寧夏省撤銷,北部的「阿拉善和碩特特別旗」與「額濟納舊土爾扈特特別旗」(即現在的阿拉善盟)歸入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其餘部分並入甘肅省。
1955年,撤銷熱河省。赤峰、烏丹、寧城3縣及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設)3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昭烏達盟。

Ⅳ 內蒙古有啥歷史文化,有意義事件

1947年以前並沒有來內蒙古自,黨受蘇政策的影響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包含了當時的察哈爾省、興安省以及寧夏省、熱河省和綏遠省的部份地區。

全區共有1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扎蘭屯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

Ⅵ 我國黨史上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要一條一條的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制訂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中共三大召開,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1926年,與國民學共同進行北伐;
1927年,中共「八七會議」以漢口秘密召開,決定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的策略;
1927年,中共尋找到一條「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1934年到1936年,中共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將革命重心帖東南轉向西北;
1937年,中共與國民黨為了抗日,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6年,又擔負起解放戰爭的任務。
1949年,建立新中國。
1952年,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任務
1956年,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1966_1976,文化大革命
1976至今,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建設。

中共一大
提出黨的奮斗目標 確定革命對象(可惜錯了)

中共二大(1922)民主綱領: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 統一中國本部(包括東三省)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最高綱領:建立勞農專政的政治,鏟除私有財產制度 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統一戰線」的概念。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強調保持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 提出了「真正的平民政權」 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國共合作的基礎:新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核心是民權)

中共四大(1925)討論的是無產階級領導權和工農聯盟的問題 明確將資產階級分為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中共五大 提出「工農小資產階級的民族獨裁製」

1927年8月7日,漢口,「八七會議」 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政策。 總方針: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

中共六大 (1928)1) 肯定國民革命失敗後,中國的社會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確定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的中心任務:工農民主專政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 革命的的力量:工農階級 革命的前途:社會主義 2) 革命的形勢:兩個高潮之間,新的高潮即將到來 3) 批評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 左傾盲動主義 4) 提出加強黨的無產階級基礎

1929年,古田會議 人民軍隊的建設問題 中共六屆四中全會 (1931)王明的左傾占統治地位,主要表現有: 1)在革命性質上:混淆了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把反資和反帝並列 2)在革命形式上:強調革命高潮的到來 3)在革命道路上:堅持以城市為中心 4)在軍事方面:軍事教條主義,用所謂的正規戰爭代替人民戰爭

瓦窯堡會議 (1931)中共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遵義會議 (1935)討論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的問題 中共第一次自主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是幼年黨向成熟黨轉變的標志。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

中共七大(1945)劉少奇作了《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對毛澤東思想作了科學的概括和闡述。從而使其作為一個科學的概念被正式確定下來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毛澤東發表了《論聯合政府》,提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1948)毛澤東提出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問題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949)毛澤東詳盡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現狀以及黨應採取的基本政策 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執政黨的建設問題

中共七屆三中全會(1950)毛澤東提出「不要四面出擊」 一屆人大(1954)通過第一部《憲法》

中共七屆六中全會(1955)初步形成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思想 知識分子會議(1956)周恩來表述知識分子屬於工人階級

中共八大(1956)確立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國內主要矛盾: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需要和當前的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 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穩中穩步前進 陳雲提出改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的方法:以國家集體經營為主體,以個人經營為補充; 以計劃生產為主體,以在國家許可的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以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任務:發展生產力,實現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

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958)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八屆九中全會(1961)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1964)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公布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

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1979)鄧小平講話,中心內容是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糾正「文革」中和以前左傾錯誤這是黨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是馬克思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飛躍的起點我國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問題是( 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確立了毛澤東的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中共十二大(1982)對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含義作了重要補充: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明確規定鄧小平理論為中國國家與中國各族人民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概括和全面闡述黨的基本路線

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中共十五大(1997)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1) 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2)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3) 就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 4) 確立跨世紀發展宏圖 5) 明確回答了鄧小平死後中國怎樣繼續前進這個重大問題

中共十六大(2002)三個代表(貫穿主線的靈魂)
中共十七大(2007)

Ⅶ 歷史重大事件年表

高中抄歷史年表
http://wendang..com/view/be87a38271fe910ef12df8ea.html
內容全面,表格形式,望樓主滿意(*^__^*)

Ⅷ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的時間,發展過程中有什麼歷史事件!時間分別是多會兒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Ⅸ 黨史的重大事件

中國共產黨成立、成立新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Ⅹ 求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名勝古跡。

歷史事件
上海:春秋時屬吳國東境,春秋末年入於越,戰國時屬楚國,曾經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貫穿現代上海的黃浦江也稱春申江,故上海別稱為「申」。公元四、五世紀時的晉朝,松江(現名蘇州河)和濱海一帶的居民多以捕魚為生,他們從陸家嘴鳥瞰浦西迷人夜景創造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叫「扈」,又因為當時江流入海處稱「瀆」,所以,松江 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上海」因位於松江(吳淞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唐代中葉始置華亭縣,位置在今天松江區,是上海地區建縣之始。宋末置上海鎮。1292年,元朝設上海縣,縣治在今天上海市中心黃浦江沿岸,一般被視為上海市歷史的起點。明朝時,上海逐漸興盛,1553年,為抵倭寇築上海城(在原南市區,現與黃浦區合並),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管轄。松江府轄境為全國最大的棉紡中心,除華亭縣外,另有青浦縣(今青浦區)、金山衛(今金山區)等。清朝沿襲明制,歸屬江南省松江府,設江海關。
北京:西周時成為周朝的諸侯國之一的燕國的都城。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國都。元大都,或稱大都,由於忽必烈是蒙古大汗國的大汗,蒙古文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元大都其城址位於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
天津: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現在天津處於的位置原來是海洋,黃河改道前由泥沙沖積形成,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縣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天津海岸線固定。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 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在蘆台開辟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 北宋歸遼國管轄,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 南宋金國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在今天後宮附近已形成街道。是為天津最早的名稱。 元朝改直沽寨為海津鎮,這里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鎮守北京的藩王朱棣為了同他的侄子明惠帝爭奪皇位,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後來朱棣作了永樂皇帝,為了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歷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衛是軍事建制,而不屬於地方行政區劃。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朝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並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 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分別是天津縣、靜海縣、青縣、南皮縣、鹽山縣、慶雲縣、滄州。 晚清時,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0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重慶: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 1937年至1945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37年11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12月1日正式在重慶辦公,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明確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中心,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名勝古跡
1、北京:北海 景山 圓明園 頤和園 天安門 北京名園 長城
2、天津:呂祖堂 大沽口炮台 霍元甲故居和陵園 盤山 翠屏湖
3、上海:東方明珠 外灘 老城隍廟 上海海洋水族館 黃浦公園 龍華烈士陵園
4、重慶:豐都鬼城 石寶寨 張飛廟、白帝城、巫山神女十二峰 金佛山
5、河北:避暑山莊 外八廟 北戴河 野三坡 蒼岩山
6、山西:山門重樓、戲台三座、獻殿、後土大殿、配殿鍾鼓樓
7、遼寧:彌勒大佛 張學良碑 王子洞 將軍湖 清泉寺 秦漢遺址 碣石宮
8、吉林;玄天嶺 保安睡佛 聖母山 將軍墳
9、黑龍江: 八女群雕 牡丹江 龍塔 斯大林公園
10、江蘇:花果山 水簾洞 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虞山公園 茅山風景名勝區
11、浙江:西湖 富春江 新安江 雪竇山 雁盪山
12、安徽:琅琊山 黃山 雲海
13、福建:武夷山 鼓浪嶼 桃源洞 金湖
14、江西:弋陽龜峰 廬山 三清山 白鹿洞書院 石鍾山 井岡山 滕王閣 景德鎮 鄱陽湖 龍宮
15、山東:泰山 孔子故里 爆突泉
16、河南:少林寺,二七紀念塔 雲台山 白馬寺 韓愈陵園 龍門石窟
17、湖北:黃鶴樓 荊州古城 睛川閣 紀南城遺址 古琴台 華容道 盤龍城遺址 弘化禪寺 五祖寺
18、湖南:雲麓宮 嶽麓書院 六朝松 禹王碑
19、廣東:鼎湖山 鎮海樓 六榕塔 丹霞山 佛山祖廟 肇慶七星岩
20、海南:五指山 瓊台書院 蘇東坡居瓊遺址 五公祠 蘇公祠 南海觀音 天涯海角
21、四川: 蘇東坡塑像 蜀南竹海 九寨溝 黃龍 峨眉山 樂山大佛 青城山
22、貴州:飛雲崖 萬峰湖 馬嶺河峽谷 紅楓湖 古佛洞 洗缽池
23、雲南:石林 驛古鎮 麗江 大理的銀蒼玉洱 西雙版納 魁星樓 鍾樓 老君樓
24、陝西:王順山森林公園 華山 兵馬俑 大雁塔
25、甘肅:靈台 北石窟寺 郎木寺 貢唐寶塔 蓮花山 八角城
26、青海:神山 天峻石林 雅丹林 萬丈鹽橋 納赤台清泉 格爾木胡楊林 可可西里
27、台灣:龍山寺 大岡山 鄭成功廟 阿里山 日月潭
28、廣西:平天國金田起義遺址 大藤峽 東塔 桂平西山 嶺南名剎南山寺 桂平東塔 貴港九凌湖
29、內蒙:阿爾山 玫瑰峰 鹿鳴湖 赤峰 雲崗石窟
30、西藏:巴松措 珠穆朗瑪峰 米林南伊旅遊景區 林芝神山色季拉 娘蒲溝 雅魯藏布大峽谷
31、寧夏:北武當山 沙湖風景 固原涇河源 回鄉風情園
32、新疆:喀納斯湖景區 神鍾山 杜拉特岩畫 紅山嘴口岸 齊德哈仁細石器遺址 白山布杜南拜墓
33、香港:青馬大橋 香港淺水灣 西貢 金紫荊廣場 香港南丫島
34、澳門:盧廉若公園 聖老楞佐堂 馬禮遜教堂 大三巴牌坊 媽祖閣 黑沙海水浴場、澳凼橋

閱讀全文

與內蒙古自治區黨史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