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840到1978年吉林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有哪些歷史人物
1803年(嘉慶八年)清政府廢止禁令。
1878年(光緒四年)吉林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清政府完全處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惶惶不可終日之中。光緒帝欲憑借改革地方政治來挽救垂危的統治。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吉林省正式建制,稱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於吉林市。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和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陳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長春支部。
1930年:於和龍縣葯水洞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邊界狀況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龍江,南至圖們江外韓國,東界蘇聯。
二十世紀初,東北成為俄、日帝國主義進行殖民擴張的角逐之地。在「五四」運動的推動和後來「五卅」運動的影響下,吉林大地不斷掀起反帝愛國斗爭風潮。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近代規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地圖
1931年9月19日,日軍佔領長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淪陷。吉林省代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賓縣成立,誠允任代理主席。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長春成立吉合區黨委。同時成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周保中。轄區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東地區。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同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吉合區黨政軍機構,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
吉林省政府成立後,其轄區、省會駐地、工作機構、派出機構等,幾經變動。吉林省政府成立時,省屬市縣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時轄屬的3市23縣,調整為轄長春、吉林2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台、通陽、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6縣,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縣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前,均已成立了市、縣政府,轄區人口650餘萬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政府把東北劃成9省,吉林省領長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徵得駐吉蘇軍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隨軍撤出,吉林市被國民黨軍隊佔領。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復建吉林市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吉林省政府在永吉縣正式成立,周保中任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民國政府劃分原東三省為九省,吉林省領長吉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省會設在吉林市。同年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實現吉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 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1]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⑵ 東北三省近代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
東北著名的歷史事件有九一八事變,江橋之戰,偽滿洲國的建立,皇姑屯事件等等。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31年「九一八」後,張學良不抵抗就放棄了東北大片國土,雖然如此,中國人民和愛國的中國軍隊並沒有放棄抵抗,發生在1931年11月4日的齊齊哈爾江橋抗戰,就是中國軍隊對日本帝國主義第一次有組織的反擊。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第一次有組織的抵抗侵略者的戰斗就在這一天打響了!當時馬佔山手下只有步兵三個團,騎兵一個團,炮兵一個營。敵眾我寡,裝備上更是相差懸殊。但是馬佔山麾下的戰士們,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把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軍阻擋在嫩江對岸十四天之久。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均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首都」設於新京(今吉林長春),「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和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和河北省的承德市、秦皇島市。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整個中國東北地區,使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在日本軍隊的攛掇下,末代皇帝溥儀,從天津秘密潛逃至東北,在長春成立了傀儡政權-偽滿洲國(日本語:まんしゅうこく)。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
⑶ 吉林省的歷史
吉林省歷史上長期是滿、蒙古、朝鮮等少數民族活動和聚居之地。漢族雖很早就移入省區中部和東部一帶,從事農業和採集業,但滿、蒙古、朝鮮族及其先世對省內的經濟開發影響較大,約3000年前(周)活動在長白山北部一帶的肅慎部族(漢稱挹婁,隋唐稱靺鞨,皆系滿族前身)以射獵為主,為本區原始居民。唐代時曾建渤海國於東部山區。宋代時又建金國(女真)。明以後滿族經濟活動則有畜牧、採集、狩獵、捕魚及農業等多種生產。省境西部,古稱鮮卑、契丹、韃靼,均為蒙古族同系,以游牧為主。北宋時建立遼國,滅渤海國,勢力達於省境東部。至明末,全省仍為人煙稀少,山林茂密,草原豐美的地區。
清順治年間,頒發招墾令,鼓勵華北農民來東北地區開墾,但至乾隆五年(1740)又頒布了"流民歸還令",施行封禁政策。在此期間,長白山區劃為清室采參與狩獵地,東豐、梅河口、輝南、磐石一帶為皇室圍場,從今松花江畔的法特起經長春至今遼寧省開原築有柳條邊牆。以西為蒙古族牧地,禁止越境。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1791年蒙古王公也開始在長春一帶招民開墾。在農墾區內出現了釀酒等手工業和小的集鎮,東部鴨綠江和圖們江流域也有不少漢族和朝鮮族移入,從事農業、伐木和採集。嘉慶八年(1803)廢止禁令,光緒四年(1878)吉林又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清初,自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為吉林省設制之始。其所轄范圍包括現今省境中東部、黑龍江省東南部,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以北廣大地域。光緒三十三年(1907)五月吉林省正式建制,省會設在吉林,轄區跨今吉、黑兩省大部分地區,下設吉長、濱江(哈爾濱)、依蘭(三姓)、延吉四道,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時期。20世紀初始建鐵路,1903~1929年修通了中東鐵路南滿支線、吉長、四洮、吉敦、天圖、沈吉等線,日偽時期又修通了長圖、長白、 牡圖、拉濱、 白阿、梅輯、鴨臨等線。這些鐵路改變了以吉林為中心的官馬驛站交通系統和區域聯系方向,哈爾濱及其所聯系的地區也由吉林省析出。從而加強了長春的政治和交通地位。
⑷ 吉林的歷史
吉林建置始於清順治十年(年)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式更名為「鎮守吉林烏拉等處將軍」,簡稱「吉林將軍」。 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見證地,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壽山仙人洞」、「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舜、禹至夏商周時代,吉林省境內的古代民族就開始與中原王朝建立了具有隸屬性質的貢納關系並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形成了肅慎、濊貊、東胡、山戎、夫余等民族地方政權。
(4)吉林省發生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吉林地方風俗--東北大秧歌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⑸ 吉林通化發生過哪些著名的歷史事件
通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您要問通過發生過的著名歷史事件,那莫過於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英雄楊靖宇在這里浴血奮戰!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生於河南省確山縣。
1932年11月,楊靖宇以中共滿洲省委特派員的身份,到南滿地區巡視工作,推動反日武裝斗爭。從此,楊靖宇開始了領導南滿抗日游擊斗爭的歷程。
那是1938年10月,全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日寇重新部署了在東北的兵力,全力「討伐」抗日聯軍。1939年9月,南滿的抗日斗爭形勢惡化,日偽軍糾集7.5萬人的兵力,在飛機的配合下,採取「篦梳式」、「踩踏戰法」、「陸空呼應」、「狗虱戰法」對楊靖宇領導的抗聯一路軍進行「血腥圍剿」。
楊靖宇戰斗的地方
1940年1月,楊靖宇身邊的警衛團、少年鐵血隊總兵力不足300人。1月11日,為了使部隊免遭敵人圍殲,楊靖宇派警衛旅政委韓仁和率警衛旅60人從?鶻?匚韝詒鄙希???約涸蚵柿?00人繼續留在西崗一帶活動。1月21日,一直跟隨楊靖宇活動的警衛旅第一團參謀丁守龍在?鶻?羋砑蘢誘蕉分斜徊逗笈馴洌?虻腥巳?坦┏雋搜罹贛鈐諼韝詰木?祿?堋5腥說骷?站?笤?⒂新懟⒍殺摺⑿」酢⒂姓?等部隊和偽軍步兵第三團以及程斌、唐振東偽警察大隊和一個偽森林警察隊等4萬餘人,在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的指揮下,對楊靖宇展開「瘋狂圍剿」,抗聯一路軍總司令部陷入重圍。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有人勸楊靖宇率部撤到蘇聯境內,避開敵人鋒芒。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楊靖宇堅決不離開南滿,堅持戰斗在抗擊日寇的最前沿。1月28日,楊靖宇率部突出重圍,轉戰到輝南縣馬屁股山,與偽警察大隊兩度激戰,身邊只剩下了60多名戰士。2月2日清晨,敵人在飛機的配合下,向楊靖宇及總司令部所在的那爾轟古石山發動進攻。在敵我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部隊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突圍後,楊靖宇身邊只剩下30名戰士。2月4日,為了解決部隊給養,楊靖宇率隊攻打新開河木場,在運糧途中與日偽軍遭遇,身邊僅剩15人。2月7日一早,楊靖宇率部進入?鶻?醋印M局杏鍾餚?個偽警察大隊遭遇,一邊作戰一邊奮力突圍。2月11日,楊靖宇身邊只剩下6個人,他安排警衛員黃生發、司務長劉福泰等4名傷員安全轉移,身邊只留下朱文范和聶東華兩名戰士。2月15日,敵人在?鶻?匚褰鋃プ游鞅狽椒⑾盅罹贛畹淖偌#?⒓淳蘭?00餘人的隊伍跟蹤追擊。此時,朱文范和聶東華正在外面尋找糧食,楊靖宇隻身一人且戰且退。敵人越來越近了,楊靖宇利用有利地形,向敵人猛烈射擊,把敵人打得趴在地上無法起身。天黑之後,他乘敵人混亂之機迅速進入密林,成功地甩掉了敵人。2月18日,朱文范和聶東華在?鶻?卮蠖?蹈澆?壞腥朔⑾鄭??人與敵人激戰半個小時後犧牲。敵人從兩名抗聯戰士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鑒及手槍、表、鋼筆、口琴等物品,斷定楊靖宇就在附近。於是,敵人進一步縮小包圍圈,切斷糧源,封鎖交通。2月22日,楊靖宇輾轉來到了?鶻?乇0餐偷娜?道崴子。23日,楊靖宇遇到了4個進山砍柴的樵夫,便委託他們購買一些食物和一雙棉鞋。他們當中的趙廷喜在返回途中受到了日本特務李正新的盤問,出賣了楊靖宇。根據趙廷喜的描述,偽警察隊斷定此人就是楊靖宇,立即派「討伐隊」出擊。接著,又陸續從附近調集重兵,把三道崴子重重包圍起來。當楊靖宇發現自己被敵人包圍時,仍然頑強地與敵人周旋。敵兵拉網式地逼上來,當敵我相隔僅僅50米時,敵人開始不斷喊話:「楊司令,你快投降吧,你投降了能享受榮華富貴,不投降,你馬上就沒命了!」在生死關頭,楊靖宇毫無畏懼,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回答敵人的只有仇恨的子彈。敵人見逼迫楊靖宇投降已不可能,便發出「打死他」的命令。敵人密集的子彈擊中了楊靖宇。楊靖宇血灑?鶻??沉已徹??蹦?5歲。
如今以通化市區靖宇陵園、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高志航紀念館、玉皇山烈士陵園、東昌區抗美援朝烈士紀念館、集安市「抗美援朝第一渡」、通化縣白家堡子慘案紀念地以及柳河縣五七幹校遺址等紅色記憶為主,重點體驗以抗聯、抗日和抗美援朝歷史紀念地為主的紅色經典旅遊。
⑹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6)吉林省發生的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⑺ 東北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你能列舉幾個發生在東北地區的歷史事件
九一八事變,遼沈戰役,皇姑屯事件,中東路事件,東北易幟,尼布楚條約,東北開禁,
⑻ 吉林長春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中國的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而似乎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在其發展歷程中,都經歷了生與死的訣別。戰爭,讓有些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成為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地;也讓有些城市屍橫遍野,成為鬼魂無處藏身之地。今天要講的是一座被小日本欺壓歷史最久的一片地域,而在這片區域中崛起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吉林長春。
我們再來看看今天的長春市,這里目前是中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因在汽車製造業等產業頗具領導力,因此也被稱為“東方底特律”。另外長春在光電、制葯等產業也是頗具建樹,2017年長春市國民生產總值達6530億元,其成績在國內同類二線城市中確算不錯了。也因為這里名勝頗多,又是北方人的“春城”,每年也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雖說長春的城市發展離不開小日本的初步建設,但其後的幾十年是由吉林省舉全省之力打造的,所以跟小日本也沒多大關系。在這件事上,你們怎麼看待小日本呢?
吉林市是一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其原名「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19世紀吉林專是東北政治屬、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這里已是氏族部落的集居之地。明朝此地為「烏拉國」,明永樂十八年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來松花江上造船,因此吉林市又有「船廠」之稱。公元1673年吉林建城,1674年康熙東巡時賦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句,故吉林市素有「北國江城」之稱。1676年船廠改稱吉林烏拉。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成立吉林市政府。1954年前是吉林省省會,是中國惟一一個市名與省名相同的城市。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特產:「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
四大景觀:霧凇奇觀/滑雪天堂/白山松水/滿族風情
⑽ 長春有什麼歷史事件
1、清嘉慶五年(1800年)始建置「長春廳」於新立城,置「理事通判」,是為設治之始。道光五年(1825年)遷至寬城子,即現長春市南關區一帶。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升格為長春府,置「知府」。1913年改制長春縣,縣衙稱「縣公署」,主官稱「知事」。1929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
2、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3、1920年8月始籌建市政,成立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與開埠局合並,謂長春市政籌備處,置處長。市政公所與市政籌備處,皆為在縣的行政區劃之內獨立的市政管理機關,與長春縣並立。1932年1月1日長春縣改制長春市,至此,市制始成。是時長春已被日本侵略者佔領,並於3月14日定長春為偽滿洲國國都,15日易名為「新京」市。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1945年「八·一五」光復,長春乃復其名。1945年8月19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實施軍事管制。此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對長春市反復爭奪,兩度易政,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4、1948年10月19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劃歸吉林省,隨後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5、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的貫徹落實,長春市於1980年同日本仙台市、1981年同南斯拉夫諾維薩德市、1983年同英國伯明翰市、1985年同美國弗林特市結為友好城市;在廣州、大連設立了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