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成立於2005年9月,下設歷史系、考古系、清史研究所。現任院長為內黃興濤教授。歷史學院擁容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專家學者,共有專任教師6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17人,講師18人。
❷ 北京人民大學的歷史系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為國家一級學科點,是全國著名的歷史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也是國內外歷史學家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的重要舞台,與海外眾多著名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
分數大概在630分左右
錄取規則:
1 依據國家教育部最新頒布的當年度《教育部關於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以及《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招生錄取工作實施細則》,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綜合衡量德智體美,擇優錄取。
2 根據教育部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的有關規定,我校制定了《中國人民大學自主選拔錄取工作方案》。自主選拔錄取主要包括:省級重點中學中,綜合成績名列年級前茅,且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獲得省級「優秀學生幹部」或「三好學生」稱號者;在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或在科技創新方面成績突出、具有培養潛能的理科特長生;在文史哲等基礎學科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文科特長生;具有其他特殊才能且成績突出的學生。具備以上條件之一者,通過學校的資格審查及筆試、面試,可以享受自主選拔錄取政策優惠。錄取時,原則上可在我校在當地同科類調檔分數線基礎上適當降分錄取,最多不超過20分,且不得低於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同批錄取控制線。自主選拔錄取工作的方案、選拔標准、考核結果等均向社會公示,接受各方監督,如發現考生有弄虛作假、冒名頂替等情況,將隨時取消考生資格。
3 根據教育部教學廳[2005]1號文件《關於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藝術特長生工作的通知》和[2004]20號《關於做好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經過學校統一組織的專業測試,獲得特長生資格認定的文體特長生可以降低一定分數錄取。考生享受何種待遇,以學校和考生簽定的協議為准。
4 錄取專業時,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考生填報我校各專業志願的具體情況,確定合理的專業志願分數級差。所有已投檔考生分科類按實考分排隊,由高到低按照各專業招生計劃數依次錄取。第一專業志願無法滿足的,降一個分數級差進第二個專業志願排隊,依此類推。所有專業志願都無法滿足的,如果服從專業調劑,將由學校根據分數調劑到相應專業。高考成績無法滿足所填報的專業志願,又不服從調劑的,做退檔處理。
5 執行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和中國人民大學制定的《中國人民大學招生體檢標准》中的有關規定。根據專業學習的要求,色盲、色弱及嗅覺和聽覺不合格者不能報考環境科學、化學、物理學、繪畫、藝術設計等專業。
6 學校部分專業,如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音樂表演等專業只招收英語語種的考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政治、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數學與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等,學習期間部分課程將採用英語授課。
7 外語類、音樂表演專業均要求考生體貌端正、口齒清楚、聽辨靈敏。報考外語類專業須口試成績符合相關要求。
8 往屆生的錄取按照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招生辦的有關規定辦理,我校無特殊規定。但保送生、自主招生、國防生和非通用語種提前招生只招收應屆生。
9 錄取時,除國防生只招收男生外,其他類型招生均無男女比例限制。
10 在第一志願考生生源不足的情況下,接受非第一志願考生的招生計劃在所在省同科類計劃總數5%以內,分數級差為50分,考生須服從所有專業的調劑。
11 對享受加分政策的考生,可按所在省(直轄市、自治區)招辦的規定加分提檔,但錄取專業時以實考分為准。在實考分相當的情況下,優先錄取有政策照顧加分的考生和與報考專業相關科目分數高的考生。
12 已通過我校藝術專業測試的藝術類考生,高考時一般應參加全國普通高等院校文科統考(藝術設計專業考生也可參加理科統考)。數學成績不計入總分,在錄取時只做參考。錄取時,將根據我校制定的《藝術類考生的錄取標准》擇優選拔。
13 招生工作在學校紀委、招生監察辦公室的監督下進行。
❸ 求問什麼是歷史——彭剛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
——彭剛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演
歷史學家只能通過文本才間接地接觸到過去,但真實不妄的過去對於史家的制約和束縛,卻不斷通過史料展現出來。歷史學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學科規范、歷史學家的技藝,乃是其生命力和合法性的來源。
彭剛1969年生。北京大學法學學士,清華大學歷史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哈佛大學、法國國家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現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精神、自由與歷史:克羅齊歷史哲學研究》、ACritical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合著)等,譯有《自然權利與歷史》、《德國的歷史觀》、《新史學:自白與對話》等。
如同所有別的學科一樣,歷史學的發展,經常需要歷史學家和史學理論家們,不斷地對自身的學科前提進行反思。「什麼是歷史」這一問題,因而就歷久彌新。它涉及歷史學的學科性質、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歷史學家與他所研究的歷史之間的關系等諸多方面。在我看來,通過對20世紀西方史學理論發展軌跡的考察,可以將對這一問題的追索和解答,歸結成三種路向,它們分別是重構論、建構論和解構論的歷史觀。
重構論:歷史的本來面目可以重建和還原
歷史學從19世紀領受來的一筆重要遺產中一個核心的成分,是認為歷史學要以求真、以重建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達到客觀性為自己的目標。
在歐洲,相比於18世紀,19世紀是一個歷史的世紀。對於啟蒙運動的反動,帶來了歷史意識的萌生和發展。歷史學得到長足發展,逐步走向專業化,成為一門現代學科。這是歷史學從19世紀所領受來的一筆重要遺產。
這筆遺產中一個核心的成分,是認為歷史學要以求真、以重建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以達到客觀性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後來美國史學家比爾德所說的,歷史學家們的「那個高貴的夢想」。可以說,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重構論」的歷史觀。奠定歷史學專業化規范的蘭克,本身固然是一個思想面相很復雜的人物,但他留給後世歷史學家的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他那句「如實直書」的名言。
20世紀初期,實證主義風靡之時,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歷史學終究可以像自然科學那樣,發現屬於自身的規律。不少歷史學家,否認歷史中存在著類似於自然科學領域中的規律,但他們也認為,在求真這一目標和達到真實客觀的能力上,歷史學與自然科學並無分別。因此,就有了伯里的名言:「歷史學就是科學,不多也不少。」
歷史學要實現那個「高貴的夢想」,躋身科學之列,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對史料的竭澤而漁的收集和嚴格精詳的考訂。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不同於別的學科——過去人類的活動,已經消失殆盡、往而不返了。可是,人類的活動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史料。收集和考訂史料,可以幫助我們確立過去的事實。過去的事實不斷積累,就會自然而然地將它們相互之間的關聯、將歷史過程的模式和意義呈現出來。另一個條件,是歷史學家在從事研究和寫作時,需要排除主觀因素,不將自己民族的、政治的、個人愛好的偏向摻雜進去,他必須盡可能地客觀、中立,不偏不倚。
這樣兩個條件的集合,彷彿就可以成就歷史學的客觀性。蘭克說過,他寫的宗教改革的歷史,要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能接受。後來主持「劍橋現代世界史」的阿克頓爵士也要求,滑鐵盧戰役的寫作,要讓法國人、德國人、荷蘭人都滿意。歷史學家像一面虛己以待的鏡子,清晰地反映史料中所呈現的事實,就成了歷史學家工作的一幅完美圖景。也正因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持有類似信念的歷史學家中,頗有人懷著幾分自得、再加上幾分失落地表示:在有的研究領域,史料已經收羅齊備,研究已經足夠深入,歷史學家的諸般技藝已經使用殆盡,後人再也無事可做了。這就有了阿克頓「終極歷史」的說法,大概的意思是,每個歷史學家的工作完全可能與別人隔行如隔山,你研究古希臘的貨幣,他研究希特勒的戰爭決策。但歸根結底,大家研究成果的積累,都在指向揭示人類全部文明在過去的真實面貌的「終極歷史」。
重構論的歷史觀,有如下幾點蘊含:歷史事實蘊藏在史料之中,不偏不倚而又具有足夠技藝的歷史學家能夠將它揭示出來;歷史事實的積累自然就會呈現出過去的本來面貌和意義;人類有著一個單一的、統一的過去。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歷史學家們相信「宏大敘事」,相信過往人類的歷史終歸是按照某一線索發展而來的統一體,不管這一線索能否被人們認識到;另一方面,是歷史學家工作的日益專業化,學院派的歷史學家和其他學科的專家一樣,變得對越來越小的事情知道得越來越多。
這樣兩個方面的情形,奇妙地結合在了一起。
❹ 中國當代十大歷史學家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翦伯贊
翦伯贊(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湖南常德桃源縣人。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翦伯贊先生早年參加過「五四運動」,北伐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翦伯贊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燕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長,以及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翦伯贊是馬列主義新史學「五名家」(郭沫若、範文瀾、翦伯贊、呂振羽、侯外廬)之一。他治學嚴謹,著作宏富,為史學界所推崇和頌揚,主要著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第一、二卷)《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等,並主編了《中國史綱要》。文革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專案組以交代「有關劉少奇的問題」為名對翦伯贊進行逼供,時年70歲的翦伯贊與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葯自殺,以死抗爭。
❺ 近代的著名歷史學家有哪些
郭沫若(1892—1978),四川樂山人,原名開貞,我國著名文學家、戲劇家、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幼年在鄉讀私塾,後到中學,1914年到日本留學,學習醫學。此間改名為沫若,以取家鄉兩條大河——大渡河(古稱沫水)、青衣江(古稱若水)之名。五四運動對他產生了較大影響,1919年到1920年,他創作了幾十首充滿革命激情的白話詩,1921年以《女神》為題,結集出版,這是我國新詩運動的奠基之作。1921年,他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組建了進步文學團體創造社。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帝國大學醫科畢業,但他認為「要使祖國早日覺醒」,「必須創立新文學」,乃棄醫繼續從文。這期間,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認為唯物史觀是「解決世局的唯一的道路」,並表示馬克思、列寧是「我輩青年所當欽崇的導師」。1924年,他回到國內,參加了1926年的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任職。在蔣介石叛變革命前夕,1927年3月31日,郭沫若撰寫《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動面目。南昌起義後,他趕赴南昌,並在南下廣昌的路上由周恩來介紹入黨。此後,為躲避國民黨當局的懸賞緝捕,黨組織安排他再次東渡日本。在日本,郭沫若克服經濟上的拮據和資料的匱乏,對中國古代社會進行了深入研究,寫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很多著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郭沫若冒著生命危險回到國內。此時,第二次國共合作業已開始,郭沫若在陳誠任主任、周恩來任副主任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擔任廳長。1940年以後,他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一批歷史劇,其政治性、藝術性都十分強烈,在中國話劇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稍後,他又寫了《青銅時代》、《十批判書》等史學論著。新中國成立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都擔任過重要職務。這時期他又寫了《奴隸制時代》等歷史論著,主編了《中國史稿》,創作了《蔡文姬》、《武則天》等歷史劇本。教材中所舉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作於1930年。郭沫若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從當時社會生產狀況出發,分析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說明了古代社會階級和階級矛盾及其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同時,他不容置疑地指出,中國古代經歷了奴隸制社會,「對於馬克思的那個鐵則並不是例外」,從而對否認中國沒有奴隸制時代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論調進行了有力的駁斥。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少年時受同鄉章炳麟影響,擁護辛亥革命。1913年入北京大學,畢業後一度擔任校長蔡元培的秘書,後到沈陽、河南任教,1922年任天津南開學校教員,後升教授,出版《文心雕龍講疏》。五卅運動爆發後,參加反帝活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與黨失去聯系。1927年後,在北京一些大學授課,寫作了一些考據和文學史方面的著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正在河南任教的範文瀾積極宣傳抗日,因受校方干涉,憤然辭職,參加了新四軍,1939年再次入黨。1940年到延安,任馬列學院和延安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受中共中央委託,編寫中國通史。1941年和1942年,《中國通史簡編》分冊出版。1947年,出版《中國近代史》上冊,這兩部著作是我國較早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系統說明中國通史的著作。新中國建立後,在史學界擔任領導工作,1969年7月病逝。其所著論文編為《範文瀾歷史論文選集》,於1979年出版。
呂振羽(1900—1980),湖南邵陽人,著名歷史學家。青年時代學電機工程,1926年大學畢業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30年代參加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撰文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著名的有《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等,其著作多被當局列為禁書。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30年代的一些觀點,如鴉片戰爭後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殷周奴隸制時代的生產工具是青銅器等,至今仍有一定影響。40年代,著有《簡明中國通史》、《中國民族簡史》等。新中國建立後,在史學界、中央黨校任職。著有《史論集》、《呂振羽史論選集》等。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維吾爾族,著名歷史學家。青年時代赴美留學,歸國後研究馬克思主義,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出版名著《歷史哲學教程》。1940年到重慶,在周恩來領導下工作,其間寫了大量史學論文和《中國史綱》先秦、秦漢部分。新中國建立後,在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任職,領銜編寫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8年含冤去世。
侯外廬(1903—1987),山西平遙人,著名歷史學家。自幼受家庭影響,學習四書五經,1922年到北京,考入北京法政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兼攻法律和歷史。1927年赴法留學,1930年回國,先在東北,後到北京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到重慶,邊從事抗日統一戰線工作,邊進行史學研究,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中國思想通史》(與杜國庠、趙紀彬、邱漢生合著,五卷)等,著重對歷史做整體研究,在思想史領域取得突出成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師范大學、西北大學教授歷史,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
❻ 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有那些
呂思勉先生,字誠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生於1884年2月27日,卒於1957年10月9
日,享年74歲。他和陳垣先生、陳寅恪先生、錢穆先生一起被推重為現代史學四大家。"
呂先生的一生,不僅是刻苦鑽研、勤奮著書的一生;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一生。
胡繩的《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應該是中國近代史的較經典的著作。
還有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
範文瀾《中國近代史》
李鼎聲《中國近代史》
林增平編《中國近代史》
李侃等主編《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之間八十年的歷史。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紐約牛津大學1970年版
「中國近代史」教材與參考書:
李侃等編《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中華書局。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人民出版社。
陳旭麓主編《近代中國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庄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華書局。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三聯。
茅家琦《太平天國通史》,南京大學出版社。
蔣孟引《第二次鴉片戰爭》,三聯。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陳書麟《中法戰爭》,海洋出版社。
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人民出版社。
廖一中等《義和團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侯宜傑《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
金沖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❼ 人大有哪些知名校友
中國人民大學部分優秀校友名單
吳玉章:著名教育家、歷史學家、語言文版字學家
成仿吾權:著名教育家、文學家
範文瀾:國學大師、著名歷史學家
艾思奇:著名哲學家
艾青: 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作家
賀敬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宣部副部長,著名詩人
何思敬: 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
苗力田:著名西方哲學家、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翻譯家
馮其庸:著名紅學家,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中國漢畫學會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
吳冷西:曾任新華社社長、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廣播電視部部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戴逸: 清史研究大師
韓敘: 著名外交家,曾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國駐美大使
李鹿野: 著名外交家,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外交部國際司、亞洲司司長、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總幹事
金正昆:外交禮儀專家,北京2008年奧運會禮儀顧問
❽ 人大國學和歷史系的區別是什麼
研究中國之學,即國學.國學一詞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現在國學已成專門之學問,國學之對象主要回是儒學答,先秦時代發展起來的諸子百家思想也屬國學的研究對象,凡舉經史子集,都是國學的范疇.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❾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幾年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的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華北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在此基礎上專,又根據歷史教學與科研屬的迫切需要,成立了世界歷史教研室,上述兩大教研室直屬校部管理,負責全校的歷史教學工作,並且展開科研活動。1956年,歷史系正式成立。在文革時期,學校一度解散,歷史系亦隨之合並轉入其他高校相關院系。1978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校,歷史系得以重建。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組建人文學院,包括中文、歷史、哲學三個系以及清史研究所。2005年,歷史系與清史研究所合並組建歷史學院。在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科六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學者在此辛勤耕耘過,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何干之、尚鉞、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後主持歷史系工作。目前,歷史系共有專任教師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講師10人研究梯隊結構合理,已經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學術影響力的教學與研究班子。現在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科已經成為國內史學界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在全國高校歷史學科中擁有較大的學術影響。來源:《中國史研究動態》2011年第02期 作者:許海雲;
❿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的學院概況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前身是1948年成立的華北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1956年正式建系,「文革」期間中斷,1978年復校後重建。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何干之、尚鉞、戴逸、李文海等教授曾先後主持歷史系工作。1978年以來,尚鉞、戴逸、李文海、王汝豐、顧學順、趙淑慧、李世安、成崇德 、黃朴民、李小樹等教授先後擔任系主任,現任系主任為劉後濱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學科體系完整,特點突出,學科地位居於前列,在全國高校中享有較高的聲譽。在教育部公布的八十個重點學科評比中,我校歷史系在全國高校歷史學專業中排名第五。
我校歷史學專業為一級學科點,擁有下屬的全部八個二級學科,系教育部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由歷史系與清史所共建),學科基礎十分寬厚,發展潛力巨大。設有八個碩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考古學),六個博士點(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歷史文獻學),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其中中國古代史為國家重點學科點。
歷史系現有八個教研室(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紀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與專門史、考古學),四個系屬研究機構(漢唐研究中心、史學理論研究所、西歐北美研究中心、比較史學研究中心),在編教師34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擁有博士學位者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1%。 長期以來,歷史系本著「會通、經世、創新」的基本宗旨,按照「兼顧全面,突出重點,凸顯特色」的發展思路進行學科建設,同時,依託教研室和系屬各研究機構的人才和科研力量,不斷努力拓展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領域,使歷史系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歷史教學和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基地,實現立足教學,強化科研,發揮優勢,推進學科發展,服務國家文化建設事業的總體目標。
在教學上,我系積極嘗試各項教學改革,在辦好國家基地班的同時,開辦文史哲實驗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文史哲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專業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全面的素質。在科研上,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項目,曾有多人獲得省部級以上的科研獎勵。與此同時,重視學科內部的協調貫通,各個二級學科之間既堅持主體,又互補配合,為多專業交融合作、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歷史系注重學術交流活動,先後派出多人出國從事進修、研究、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並邀請外國專家與港台專家來系講學,與海外多家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歷史系還積極參加和承辦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1999年以來即先後成功舉辦了「紀念尚鉞先生誕辰100周年學術討論會」( 2002);舉辦「中西歷史比較學術論壇」和「英國史學術研討會」 (2003);舉辦「漢唐盛世學術研討會」 (2004)。
歷史學院重視與國際著名高校的合作交流,已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韓國、香港、台灣、澳門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等院校、學術團體及著名學者建立了良好的學術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