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素養

歷史知識素養

發布時間:2021-02-04 17:39:42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1、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專史料進行辨析,並屬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1)歷史知識素養擴展閱讀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㈡ 歷史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學科素養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除具備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求外(如師德修養、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等),還需要與其它學科教師的素質有所不同。對中學歷史教師的素質要求,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史德。 我們知道,歷史是已經逝去的客觀存在,是不能改變也無法改變的。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揮豐富的想像,塑造人物,構思情節。而歷史則以想像和主觀構思為大忌。秉筆直書,是我國歷史學家的優良傳統。因此,作為歷史教師,面對的是學生,更要有良好的史德,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說真話,講真史,做到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不隨便下結論,要做到論從史出。在史實之外憑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實",或隨心所欲想當然,用虛假不實,模糊不清的東西教學生,那無異於欺騙。良好的史德不僅表現在講述真實的歷史,而且講課中投入的感情也必須是真情實感。老師的喜怒愛憎,完全是隨著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述而真實的流露,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樣容易使學生隨著老師對歷史的評述與老師產生共鳴,以至"觀史如身在其中",以老師的激情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意志和品質。 二、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於歷史知識的傳授之中。 這看起來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不值得花費太多的筆墨,實際上,在高考大棒重壓之下的歷史教學,將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卻並未形成真正的共識。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因此,歷史教師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形成一種職業習慣,善於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同時,歷史教科書本身在德育功能方面又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我們重視,就會很好地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當前情況下,特別要正確理解"考試"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人們往往把"考試"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它們之間實際上是有內在聯系的,歷史高考試題本身也體現著德育的功能,體現著素質教育的要求。考試能力實際上是道德思想,知識能力,思維能力,身心素質在一種特殊氛圍中的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應該能較好的檢驗教育效果。歷史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著能力培養和"德"的教育,這是相輔相承的。人為地輕視德育功能,也勢必影響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三、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廣博的歷史專業基礎知識。 歷史貫穿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師必須具備系統淵博的扎實的歷史知識。而系統的淵博的歷史知識需要長期的學習積累。因此,歷史教師要有一種危機感,首先不能僅僅滿足於自己最後學歷取得時的知識水平,即使是本科畢業或是研究生,也要經常鑽研教學大綱,學習最新的大學教材,還要經常研究史學動態和史學專著。要站在歷史學科和歷史研究的高度來研究教材,做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另外,不能讓自己的認識水平停留在與教科書相同的淺層次上,要深化教學內容,深化對高考目標的研究,努力達到或接近高考命題人員認識中學教材的水平,從而准確地把握教學和考試的重點。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居高臨下,旁徵博引,厚積薄發和深入淺出。但長期以來,由於部分學校對歷史教學的不重視,一些歷史教師未受過正規、嚴格的歷史專業訓練,缺少系統的專業理論和知識,教學中拘泥於歷史課本和參考書涉及的內容。這樣的教學很難講清歷史的來龍去脈,原因及影響。也就很難揭示出歷史現象掩蓋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難免照本宣科,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素質了。我們常講欲教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要有一桶水。這是有深刻哲理和事實依據的。 四、歷史教師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的修養。 歷史學科的功能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以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幫助學生認識歷史的發展規律,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初步運用這些觀點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作為歷史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修養。要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原理,把握好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現象和本質,量變和質變,認識和實踐等矛盾的對立和辯證統一關系,以及國家與政黨,階級和階級斗爭,民族與宗教,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並能夠以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講解、分析、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評價歷史的能力。實際上,近幾年的高考命題中已經充分體現了命題者的這一思想,在考查知識能力的同時,加大了對學生基礎理論的考查。而這部分試題常常是學生感覺最難解答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部分教師缺乏基本理論的修養。一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史學理論不甚了解的歷史教師,是不可能培養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

㈢ 如何提升個人歷史素養

教無定法。但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歷史教師,一定要從各種教法中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是歷史教師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提升學生思維層次

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主陣地。挖掘教材中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內在的因果並列關系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層次的關鍵。例如:我在講授「公元907年,唐朝節度使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歷史上稱為後梁,唐朝滅亡」這一史實時,就通過優化設計教學方案,挖掘教材的深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層次。我設計的具體課堂提問為:唐朝前期政治清廉,民風淳樸,生產發展,因而社會安定,國運昌盛,在歷史上稱為什麼?然而,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出現了什麼樣的危機?造成這種危機局面有哪些原因?上述危機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是什麼事件使唐朝由盛轉衰?削弱唐朝統治力量具體有哪些因素?導致唐朝滅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麼?學習這段歷史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有什麼啟示?如此設計和安排教學,有效推進了學生思維的深入,強化了學生對唐朝由盛及弱,最後瓦解滅亡的歷實的理解和掌握,極大提升了學生深層思維的能力。

二、巧用多媒體活躍學生思維,深化對史實的理解

1.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勤於發現問題,勇於提出問題,是激發學生質疑精神的重要「助推器」。多媒體教學具有表達形象直觀,反饋迅速及時的特點,比較有利於激發學生質疑問難。如在上《原始農耕文化》這一課時,我就組織學生觀看「尖底瓶」的汲水動畫,讓學生細細品味原始的半坡人用尖底瓶慢慢汲水的過程,然後讓學生針對難以理解的問題進行質疑。因為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定的教學情境,所以能有效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毫不費力就理解了尖底瓶使用起來既省力又方便,了解到原始人在當時就已掌握了一定的重心原理。
2.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掌握教材重點。如:在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通過侵略戰爭和不平等條約,擴大對華商品輸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國設立通商口岸。教材中提到關於通商口岸的條約有五個,分別是1842年的《南京條約》、1858年的《天津條約》、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條約》、1885年的《中法新約》、1895年的《馬關條約》,開放的城市有20個。如何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記憶並理解呢?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計了通商口岸圖示法,生動、直觀地反映出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華勢力及通商口岸由東南沿海到內陸的逐漸延伸的趨勢。
3.推進個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學習。多媒體課件圖文並茂、界面友好,可以為學生營造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學習。如講授「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這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以分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將全班學生分為三組,討論內容分別圍繞繪畫、石窟藝術及「書聖」王羲之。我在課前指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搜集材料,製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以討論發言的形式來展示各組自主學習研究的成果,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以第三小組為例:課前,學生搜集了大量有關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時侯苦練書法的故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並附介紹他寫的字風格的旁白,有效地推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和合作化探究學習的行為。

三、注重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強化歷史教學的整體性

歷史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處理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在灌輸系統、科學歷史知識的同時,不繼強化提升、拓展學生歷史的知識的層次和內容。
1.對於高中教材將出現歷史內容。在初中歷史課本中,若遇到有些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而此知識點又會在高中出現,對此歷史教師就應講授適當的感性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的內容可在高中階段講授。例如在教授「紅軍的戰略轉移」、「甲午戰爭」等時,我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片段或電教紀錄片,並將一些精彩對白或感人情節等製作成課件,以便隨時根據學生需要播放,加深學生對這些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結合的特點。在講述具體史實時,教師可以順便提及同時代的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便於學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如在講述「三國干涉還遼」時,教師可以闡述一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的有關內容,讓學生明白:當時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開展激烈斗爭,從而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的矛盾,而「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正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圍繞著「爭奪在華利益」相互斗爭、相互矛盾的表現,由此幫助學生從單純地死記硬背,逐步過渡到在比較、聯系和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
3.對於初高教科書都出現的難、點知識,努力尋找知識的突破口,進行啟發誘導,講清重點和難點,盡量進行對學生的歷史知識進行深化和擴展。例如「辛亥革命」,這是初高中教科書都出現的知識,我採用問題式教學法,准備好、設計好如下幾個遞進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和闡述:一是在辛亥革命時期,舊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什麼?二是在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是什麼?三是在辛亥革命時期,完成了哪些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綜合以上內容,系統說明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和教訓是什麼?通過上述層層推進的教學方法,原來的教師講講、學生記記的授課模式逐步轉為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學習方式。

㈣ 有什麼好的提高個人歷史學科素養的方法

1、歷史學習就是記憶和事例分析,其實分析題呢也是建立在記憶之上。專所以關鍵在於記屬憶。所以提高歷史成績,就是要記住課本的主要內容,想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學習古代史,可分解為政治特徵、經濟特徵、民族關系、對外交往、文化五大方塊進行記憶。而對於世界史和中國近現代史則要注重理解,因為許多歷史事件是相互交織、脈脈相承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較龐大的記憶網路,這就需要理解的幫助,聯系當時的歷史背景,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就較容易將此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理清楚。

2、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做錯題目,不管你是粗心或者就是不會,都要習慣性的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因此你既然錯過一次,保不準會錯第二次,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同樣的問題上再次失分。

㈤ 歷史教師核心素養是什麼

教師不僅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教育教學能力,還要成為研究者,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態度和積極探索的能力;教師還應是一個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於和學生、同事、領導、社區、家庭溝通與聯系;教師還應是學校管理的積極參與者。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必然要求教師具備教育的核心素養。師德才是教師的靈魂,是教師人格特徵的直接體現。

首先,與教育實踐的密切聯系是教師發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學實踐的變化,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的健康成長則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目的。實踐是教師發展的基礎和生命。同時,創新是發展的應有之義。

其次,研究態度與能力是一個人創造力的集中顯現,是一個人主體性的能動體現,是人的發展的基本手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職能的深刻變化,沒有反思的教學,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未來的要求了。同樣,離開實踐的研究也無法回應時代的挑戰。所以,專業研究者回歸實踐,研究回歸中小學教師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最後,教師專業精神是教師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現出的風范和活力,是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服務性、專業性、長期性、創新性、自律性多方面特質,在促進教師個人的成長、確保教師專業價值和功能發揮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專業精神培養必須貫穿於專業成長的各個階段,貫穿於專業素質發展的各個方面,貫穿於專業環境建設的各項工作中。

㈥ 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

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是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任務。為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特製定本實施意見。

一、素質培養的范圍:人的素質保羅萬象,我們所培養的學生的素質,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素質、人文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要樹立學生素質培養的幾種觀念:

1.要樹立全員育人觀:學生素質培養,是教書育人的重要內容之一,素質教育貫穿於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全部工作之中,所以,與每一位教職工都有密切的關系,人人都有培養學生素質的任務和責任,所以必須樹立全員育人觀,把學生素質教育貫徹到各項具體工作之中去,要在同學生接觸的各個方面,起到教育學生和影響學生的作用。教師應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導師和楷模。

2.要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可以說學校的一
切工作都與學生素質培養有關,都是培養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說,學生素質的培養貫穿於各項工作和活動之中,因此必須樹立全方位育人觀。在這里主要強調兩大方面——一是教學工作,二是學生管理工作。必須在這兩個方面,完成學生素質培養的任務。

三、學生素質培養的幾種途徑及要求:

(一)知識素質培養的途徑及要求:

1.知識素質培養的途徑:理論課、實踐課和第二課堂及各種學習型競賽。

2.知識素質培養的要求:

(1)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理論素質,尤其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支撐學生後續良好發展的重要素質。在教學工作中,要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當作教學要求,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未來的社會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一個人必須終生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以,一個人在學校中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比獲得知識更重要。「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語)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因此,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自主化學習的能力,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去。

(二)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及其目的:

1.成立各種學習型組織,如法律協會、英語協會、文學社等,組織開展學習活動或學習性競賽。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化學習的能力和競爭意識,同時也達到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辯論和創作技巧的目的。

2.開展單項競賽活動,如中英文朗讀競賽、表演、辯論賽、基本功比賽等。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單項技能,豐富學生的能力結構。

3.舉辦各種文體活動或文藝演出,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

㈦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版能力是用以權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7)歷史知識素養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㈧ 如何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微信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回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嘆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范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么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嘩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借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借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復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發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通過他的講述,我認為,歷史教學有大局,也有細節,如講德國的統一的時候,必須聯系容克貴族的知識,這樣才會幫助學生明白德國統一的過程和缺點,同時,知識是聯系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時間分期的意識,這里就可以通過一些高考題,過渡到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同(如聯系美國的獨立戰爭,英國的改革和法國的革命),進而分析其對各自國家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教師可以順帶聯系今天德國對歷史教訓的吸取,建立的議會制共和國,進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與時俱進,聯系現實,同時,全民的政治參與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動盪。這些都是可以進行聯系的,長期這樣對比聯系,學生一定會形成習慣。歷史課堂的人文性也可以藉此彰顯。
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精細備課
如果這樣做,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教師一定課前細致的備課,計劃好時間,調動學生課前思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學生的課前學習和探究,又會反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㈨ 歷史的五大學科素養是啥

1.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回和方法,包含:社答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2.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3.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4.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
5.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

㈩ 如何提高歷史文化素養

「修養」一詞原意是修身養性、反省自新、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的意思。社會主義道德賦予了「修養」新的含義,就是要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這種教育和改造離不開一定的社會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個人的主觀努力。「修養」一詞,從廣義上說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至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經過長期努力達到的一種能力或品質;從狹義上看,「修養」通常是指思想品德修養。思想品德修養是以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為基本內容的。修養是一個完整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良好的自身修養不僅可以使你得到平和的心境以及由健康的心理所帶來的快樂,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和社會的認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給自己制定的修養內容是:一、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二、努力工作,要有計劃,有重點,有條理。三、習作合一,要注意時間、空間和條件,使之配合適當,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四、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五、適當的發揮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六、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並幫助他們。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七、健全自己身體,保持合理的規律生活,這是自我修養的物質基礎。在革命烈士惲代英的日記里,也有關於修養的內容:一、 談人過失。二、 失信。三、 不惡待人。四、 不做無益事。五、 不浪費。六、 不輕狂。七、 不染惡嗜好。八、不驕矜。 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大學生的自我修養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道德修養和文化修養。道德修養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熏陶和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來形成的。文化修養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科學知識,文學,藝術等等。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的一種方式,比如要提高文學修養就要多讀文學作品,特別是中國古典詩歌,外國文學名著等,提高藝術修養可以學習一種樂器,多聽聽西方古典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來培養音樂自己的氣質,還可以學習畫畫或者雕塑等等。一般的大學都開設文化素質類的通選課,多則上百門,少則也有幾十門,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人生發展的目標,選修這方面的課程,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