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結合日本的相關歷史知識談談教育

結合日本的相關歷史知識談談教育

發布時間:2021-02-25 13:57:54

A. 日本的教育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
日本的教育課程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中小學課程標準的審議報告,根據這份報告的精神,文部省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標志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本文圍繞日本課程審議會的咨詢報告和文部省新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對日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特徵及其意義做些分析。
一、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小學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著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小學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初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范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咨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准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著手修訂課程標准,並於1998年11月頒布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著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范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盡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說,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教育課程審議會認為,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著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小學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初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初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松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准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制的實施(2002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

日本教育專家和歷史學家表示,在幾年前,將另一個亞洲國家視為教育或者說其他任何領域的學習榜樣,在日本都是聞所未聞的事。自19世紀中後期以來,日本的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很多日本人一直自視甚高,以日本是亞洲最發達國家而自豪,瞧不起亞洲其他國家。

但近年來,日本人的這種自信正在逐漸流失,日益擔心中國、印度等國的發展掩蓋日本的光彩,對日本能否在與鄰國的競爭中勝出缺乏信心。如今,日本政府竭盡全力試圖保持日本的技術領先優勢,與此同時,日本人也開始尊重亞洲鄰國。

東京索非亞大學亞洲文化學教授村井說:「日本對亞洲的態度在變化。」這種變化的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就是:日本人越來越熱衷於印度式教育。

印度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引起了日本對印度教育的關注。部分原因在於,印度在軟體開發、電子商務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領域取得不小成就,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嫉妒,因為日本在這些領域一直未能占據優勢。

對本國學校不放心

在很多日本人眼裡,印度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教育超級大國。不過,印式教育之所以能夠在日本流行,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眾多日本人對日本的學校不放心。

過去,日本學校培訓出來的學生經常在各項國際比賽中名列前茅。但去年年底「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公布的一項測試結果卻讓日本人大為吃驚:在數學能力方面,日本學生失去了2000年的第一名位置,跌至第10名,落後於中國台灣、中國香港和韓國;在科學方面,日本學生也丟掉了2000年的第二名位置,跌倒了第10名。

據報道,其實現在印度教育的優勢和日本以前的教育特點十分相似:即強調紀律與規范,要求學生們盡早開始學習,重視背誦和填鴨式教育,注重基礎教育。 (來源:廣州日報)

B. 結合歷史與現實,談談你對日本民族的了解與認識。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日本在中國未愈的傷口上又狠狠的捅了一刀。

中國人民永遠銘記那段屈辱、備受壓迫的歷史,同時也希望日本能夠客觀的正視這段歷史。日本首相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在他大肆宣揚日本軍國主義光環的同時重重地給了中國一拳,這是中國人民所不能認可的,導致中日關系進入僵局。

日本修改教科書,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日本沒有認真反省歷史上對中國的侵略,甚至否認侵略、美化侵略,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影響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中日和平發展的道路變得曲折難走。

日本引發領土與資源爭端,日本採取強硬非法手段,企圖霸佔中國領土,如釣魚島問題,干涉中國海洋資源勘探、開發,如東海資源開發問題。一系列的惡行將中日兩國再次推上了對立的巔峰,致使中日之間永遠存在隔閡。如果日本不能以正確的態度來看待中日戰爭史,始終不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想「建立起融洽的關系」免談。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目前處於重要的發展機遇期,穩定、和平的外部環境對我有利無害,而與日本的關系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是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和技術進口來源國,中國要登上更高的國際地位,就必須在經濟上與日本和平共處、共同合作。

與日本發展友好關系,亦有助於我國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避免了因為與日交惡,而與美歐關系降溫或被動與俄羅斯加強關系,甚至公開走上軍事同盟的道路;對我國與其它國家發展關系亦有幫助。 然而,中國經濟和日本的政治、軍事大國化同步發展,使雙方原有矛盾更加復雜、尖銳。

能源領域,日本憑借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大了與我國的競爭力度。金融領域,日本煽動美歐對我國施壓,逼迫人民幣升值。東亞經濟合作方面,爭奪地區合作主導權,排擠我國。 綜上,中日關系能否進一步發展,關鍵在於日本是如何對待中國的。

C. 結合日本的 地理,歷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談談對日本概況的了解

日本(日文:日本國,前660年2月11日—)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 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日本自20世紀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強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被稱為「日出之國」。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國內大城市主要有東京、大阪和神戶等。
地理位置
日本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北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東部和南部為一望無際的太平洋,西臨日本海、東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別和朝鮮,韓國、中國、俄羅斯、菲律賓等國相望。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漁場之一——北海道漁場,其成因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
面積和地區劃分
日本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 日本的總面積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萬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日本是世界上填海造陸最多的國家,填海造陸的面積多達1600平方公里。
日本歷史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關系)。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
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日本茶道
茶道也叫作茶湯(品茗會),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美感儀式受到上流階層的無比喜愛。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國唐朝貞觀年間傳到日本的。在古代,日本與中國早有往來。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使臣來中國,受中國影響較深。日本人民稱「中國是日本茶道的故鄉」,日本茶道和中國的潮汕工夫茶有些相似。 花道作為一種在茶室內再現野外盛開的鮮花的技法而誕生。因展示的規則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種流派,日本國內也有許多傳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另外,在賓館、百貨商店等各種場所,可以欣賞到裝飾優美的插花藝術。忌諱荷花,認為荷花是喪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標志。 相撲來源於日本神道的宗教儀式。在奈良和平安時期,相撲是一種宮廷觀賞運動,而到了鐮倉戰國時期,相撲成為武士訓練的一部分。18世紀興起了職業相撲運動,它與現在的相撲比賽極為相似。神道儀式強調相撲運動,比賽前的跺腳儀式(四顧)的目的是將場地中的惡鬼趨走,同時還起到放鬆肌肉的作用。場地上還要撒鹽以達到凈化的目的。相撲比賽在檯子上進行。整個檯子為正方形,中部為圓圈,其直徑為4.55米。比賽時,兩位力士束發梳髻,下身系一條兜帶,近乎赤身裸體上台比賽。比賽中,力士除腳掌外任何部分不得觸及檯子表面,同時也不得超出圓圈。大力士的最高等級是「橫綱」。下面是大關、關脅、小結、前頸,這四個等級被稱為「幕內」,屬於力士中的上層。再次是十兩、幕下,除此之外還有更低級的三段目、序三段。處於序之口、序二段的學員只能做一些打水掃地之類的打雜工作,只有到了三段目的時候,師傅才會傳授一些技術,而到了十兩的學員就是職業相撲選手了,被稱為「力士」,不僅有工資,而且還可以參加各種比賽贏取獎金。相撲手一旦達到了橫綱,幾乎就可以說是站在了日本相撲界的頂點,將擁有終身至高無上的榮耀。 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的稱呼。它在日本也稱「著物」。和服是仿照中國隋唐服式和吳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 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了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公元八至九世紀,日本一度盛行過「唐風」服裝。以後雖有改變形成日本獨特的風格,但仍含有中國古代服裝的某些特色。婦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別是區別年齡和結婚與否的標志。日本最早的少女組合—早安少女組
柔道在全世界有廣泛聲譽。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擊、而是一種利用對方的力量的護身之術,柔道家的級別用腰帶的顏色(初級∶白/高級∶黑)來表示。柔道是中國拳術的發展,源出少林之門。明末,中國的一位武林高手陳元贊將中國的傳統武術傳到扶桑(今日本),成為現代風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劍道是指從武士重要武藝劍術中派生而出的日本擊劍運動。比賽者按照嚴格的規則,身著專用防護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對方的頭、軀體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鬥術和中國傳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書道,提起書法,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它是中國獨有的一門藝術。其實,書法在日本不僅盛行,更是人們修行養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稱書法叫「入木道」或「筆道」,直到江戶時代(十七世紀),才出現「書道」這個名詞。在日本,用毛筆寫漢字而盛行書法,應當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僧侶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錄經書。 能劇是日本的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能劇源於古代舞蹈戲劇形式和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各種節慶戲劇。「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義。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把它表現出來。現在這一劇種在日本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合氣道是日本一種以巧制勝的武術。
日本經濟
日本經濟高度發達,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水平。GDP方面,2009年,按照國際匯率計算的話,日本國內生產總值5.068萬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2009年中國GDP4.98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17位。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3位(次於美國和中國;[第四名: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23位。2004年末,日本在海外的純資產達1.8萬億美元,也是世界最大。 政府以資本扶持工業與企業、強大的勞動力、高科技的發展以及較低的軍事預算比例(佔GDP的1%),幫助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並成為當今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強國及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系。日本的經濟特點是生產商、供應商和經銷商的緊密結合、強大的企業聯盟、緊密的團隊合作、年功序列制、終身僱用制等 。 日本的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金融業、航運業、保險業以及商業服務業佔GDP占最大比重,而且處於世界領導地位,首都東京不僅是全國第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更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金融、航運和服務中心。自二次大戰後,日本的製造業得到迅速發展,尤其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日本三菱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通用的超級企業財閥,2007年僅在三菱旗下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就達到了11家。日本的電子產業和高科技著名製造商包括索尼、松下、佳能、夏普、東芝、日立等公司。汽車業方面,日本公司的汽車生產量超越美國和德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其中豐田、馬自達、本田和日產等製造商,均有出產汽車行銷全球。日本擁有世界資產最龐大的銀行郵儲銀行,三菱UFJ金融集團、瑞穗金融集團和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在世界金融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日本經濟自1960年代到1980年代保持了20多年的高度成長,被譽為奇跡:1960年代池田勇人內閣提出「所得倍增計劃」,經濟出現平均10%的增長;1970年代初期雖然遇到石油危機,平均仍有5%的增長;1980年代則為平均4%的增長。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趨於不景氣,主要是由於1980年代末的過度投資所造成的資產膨脹,以及證券及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化」,最終在逾放比過高與日圓不斷升值下,泡沫經濟瓦解。政府改革經濟的努力也沒有立竿見影的成效。2002年2月以來日本的景氣一直擴大,創下了戰後最長的景氣復甦期紀錄,不少企業創造了歷史最好業績。
(網路)

另外的是我的觀點:
無論國人怎樣討厭日本,你不得不承認,它是比中國強的。而且,你說他文化剽竊,問題在於他還知道那時文化,我們呢?自己的文化卻不了解。
他們的民族感很強,不會窩里斗,這與中國不同。
日本是一個少數以沒有資源為基礎而發展的國家,這點很了不起。
我很討厭一部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對歷史的態度。但你說他們參拜神社也好,干什麼也好,都是為了民族利益,靖國神社相當於中國的抗日英雄紀念館,可中國人又有多少人去過呢?!
日本無時無刻不在宣揚高尚的文化底蘊與素質的培養,力爭在日本國民小時候就讓他們有高尚的品德與良好的素質。從我看動漫就可以看出來。在日本動漫中,會潛移默化地介紹中國文化,會顯示垃圾要分類扔這一小小細節。
我不想說日本一定多麼的好,我也不想說對於日本人的情感,但我只是想對中國的國民說一句:不要想像中國有多強大,日本有多不好,妄想打敗日本,切合實際的是提高自身能力,否則,一切都是扯淡!!!用著日本的東西,自己只會意淫,這樣的國民可以打敗日本?日本比中國強,你要承認。照這個趨勢發展,日本早晚還要超越中國更多。
我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別人,客觀的評價,不要說我如何。

ps:如果是一道地理題目的話,就應側重於地理方面答。

D. 結合史實談談你對學習日本歷史的認識和體會

鑒於日本歷史我覺得也不是很多,但是有一個是非常眾所周知的一個,就是日本的明治內維新。他的容明治維新大概和中國的百日維新基本上相差的年代並不久遠。明治維新取得了一個非常偉大的成就,從根本上使日本踏入了這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制度。

E. 求論文:淺談日本的近代教育

日本的大學是「作為學術的中心,在廣泛傳授只是的同時,以深入教授及研究專門的學藝,發展智慧,培養道德和應用能力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日本,真正近代意義上的大學實在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才有的。明治維新開始以後,日本學習歐美的的教育體制,建立近代化的學校體系。1872年8月3日,明治維新政府頒布《學制》,將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規定每個大學區設一所大學。1877年,明治政府決定,將文部省所管轄的東京昌平學校,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學學校合並,成立了日本歷史上真正近代化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東京大學。
日本根據《學制》和《帝國大學令》,繼東京大學之後,又相繼設立了京都帝國大學,東北帝國大學,九州大學,北海道帝國大學等由若乾等學部組成的綜合性大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的大學被迫進行軍國主義教育,成了為政府的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
戰後,隨著教育的民主化改革,根據《教育法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共公告》,宣布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軍隊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進駐日本,對日本實行全面佔領。在美國全面佔領期間(1945.9——1952.4),按照美國政府的旨意,日本進行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全方位的民主改革。1949年開始建立新制大學。新制大學是由舊制大學,大學預科,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等改組,合並而成的。
經過戰前和戰後的巨大變化和發展,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現在主要有4種類型:即大學,短期大學,高等專科學校和專修學校。
一、大學
日本的大學的學科與我國大學的專業內涵不一樣,它是以科學非類的范疇命名的,如理學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若干專業在內。日本大學里最基本的單位是:「講座」,每個講座包括教授,副教授各1名,講師和助教1-3名。課程一般有4大類型:一般教育課程,外語課程,保健體育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授課科目實行學分制。
日本大學課程設置有以下特點:
1.重視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學生入學後,剛開始用2年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即使在後期2年的專業教育階段,也很重視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結合。
2.課程內容綜合化。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促使各學科的互相滲透和許多邊緣學科的出現,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力求避免過細的專業分化,而要求學科之間有聯系,並不斷開拓跨學科課程,使課程設置向綜合化方面發展。
3.擴大了選修課程范圍。為了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日本大學都普遍縮減了必修課,增加了許多選修課程
4.各學部課程安排靈活,辦出了自己的特色。日本大學的各學部可根據本學部的特徵,不僅在課程內容上,而且在講座,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安排上以及學分,實習,畢業,論文等教學制度和形式等方面,都不拘一格,力求多樣化。
二、短期大學
短期大學是日本的一種新型高等教育辦學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進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時,將戰前的舊制大學轉化為4年制的新制大學,將不具備轉為新制大學條件的一些高校暫時定為短期大學。短期大學為產業發展和經濟復甦培養了大批中級技術人員,靈活地適應了產業結構的變化,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64年,日本國會通過修改《學校教育法》正式承認了短期大學的合法地位。2003年,日本有短期大學525所,其中國立13所,公立49所,私立463所,在校學生2500065人,其中國立校4515人,公立校17999人,私立校27551人。
日本的短期大學有如下特點:
1.培養目標和規格明確,高度重視技能訓練。
2.多數為私立,經費主要來源月學費收入和法人集資,因而特別講求教學質量敢和效率,否則就難以維持。
3.規模精巧。短期大學多數設在中小城市,人數一般只有700——800人。小巧就靈活,便於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辦學方向。
4.就業率高。短期大學畢業生實際操作技能強,很受企業歡迎,就業率幾乎是100%,加上短期大學畢業生可以與大學互換學分,轉學方便,因而特別受到歡迎。
三、高等專科學校:
日本的高等專科學校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學校,它招收初中畢業生,實行5年連修制,將高中3年與短期大學2年連了起來,畢業生水平相當於短期大學畢業生。其辦學目標是「深入教授專門學藝,育成職業上所必要的能力。專業主要有工學、印刷、航海、無限電通信等20多種學科。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內容與工業和交通運輸有關,因而大多數為男生,女生一般還不到5%,這一點正好與短期大學相反。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很受工礦企業的歡迎,往往是供不應求。
四、專修學校
專修學校是日本高等教育系統中一類十分復雜的教育機構。專修學校在教學上是最靈活的,其修業年限多為2年,也有3年的,甚至有的可以長達4年,但也有短到不足1年的。專修學校招收高中畢業生,開設的專業課程五花八門,由
各個學校根據社會需求靈活制定。專修學校的女生較多,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以醫療方面人數最多,約佔1/4;其次是家政,約佔1/5;再次是工業,約佔1/6;商業約佔1/10.專修學校多以取得國家規定的職業資格和技能鑒定為目的,這個就是專科學校不同於其他高校的特點。
由於專科學校在學校年限、專業設置等方面過於靈活,加上學校小、人員少等原因,以至於許多人常常不認為它是高等教育機構。但日本文部省1976年1月10日頒布的《專修學校設置基礎》中,卻承認它屬於高等教育機構。日本的各種專修學校3300所,在校生791431人。2000年,學校有3551所,在校生750824人。2003年,學校有3439所,其中國立90所,公立208所。私立3141所;在校生786135人,其中國立校12195人,公立校30583人,私立校343357人。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一直以中國為其學習榜樣。可是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努力學習西方,為了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便大力發展和普及教育,使其教育水平很快地超過了中國,它的大學入學率在全世界也遙遙領先,近代日本人教育的發展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F. 日本在強國之路上哪一步最重要,結合歷史談談

明治維新,它使日本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危機,使日本走上版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
路,躋權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明治維新是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的背景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也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 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 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

G. 有關日本歷史教育的問題,不光是關於教科書問題啦,很想了解下

日本小學的歷史教育。其主要就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日本的起源; 二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日本。對於小學的歷史教育,日本想培養的學生素質,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多少史實,而主旨在於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感知社會。讓青少年理解社會生活,培養其致力於社會進步的態度和能力,培養建設民主社會的社會人。不考究所謂的學問系統,而是以現實生活問題為中心,拓展青少年的社會經驗,並使他們的社會經驗進一步深化。確立開闊的視野,把道德作為培養公民教養的基礎,養成作為民主的、和平的國家、社會形成者必要的公民素質基礎。簡單說,日本小學的歷史教育,就是在孩子還比較小的時候,打下一個良好的學習基礎,為以後的學習和培養成人做准備。

日本初中的歷史教育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 ( 1) 歷史的潮流和地域歷史; ( 2) 古代日本; ( 3) 中世紀日本;( 4) 近代日本; ( 5) 近現代日本和世界。通過對日本初中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夠明顯感覺到,對於初中的學生致力於培養這樣的素質: 在德育方面,養成對在社會文化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提高方面,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物和文化遺產的尊重態度,充分理解他們與當時歷史時期和地域的關系。伴隨日本與世界各國的歷史和文化交往的加深,養成具有關心其他民族的文化、生活及國際協調精神。在歷史學習和培養人格素質方面,使學生在了解世界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學習本國的歷史。通過對具體史實的學習,使學生對歷史更加關心,從而培養他們從多種角度考察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並對其作出公正判斷的態度和能力。

高中歷史教育包括世界史A 世界史B 和日本史A 日本史B。B 是對A 的深化。其中世界史A 主要是以近現代史為中心,以專題的形式,主要分為四個專題: ( 1) 各文明的歷史特徵; ( 2)各文明的接觸和交流; ( 3) 19 世紀世界的形成和展開;( 4) 現代世界和日本。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現代世界的形成過程,多角度考察各國相互關系,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培養作為生存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自覺和資質。主要在於培養一種對歷史的思考方式。世界史B 主要包括六個專題: ( 1) 文明的起源; ( 2)東亞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 3) 西亞、南亞的文化圈和東西交流; ( 4) 歐洲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 5) 近代世界的變化; ( 6) 20 世紀的歷史發展與科學技術文明。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理解世界史形成過程和世界史中各國文化圈的特色,從寬廣角度考察文化的多樣性、復合性及相互間的交流,找到他們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從而也培養出一種歷史的思考方式。

日本史A 主要包括五個專題: ( 1) 古代和中世紀的日本和亞洲; ( 2) 幕府體制的形成和變遷; ( 3) 日本的近代化道路和19 世紀的世界; ( 4) 近代日本的形成和發展;( 5) 現代的世界和日本。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在確立世界史視野的基礎上,理解日本歷史的發展,特別聯系日本的國際環境,考察日本近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日本史B 主要包括七個專題: ( 1) 日本文化的文明;( 2) 古代國家和古代文化的形成; ( 3) 中世紀社會的形成和文化的展開; ( 4) 幕府體制的變遷和文化的展開; ( 5)近代日本的形成和亞洲; ( 6) 兩次世界大戰和日本; ( 7)現代的世界和日本。日本史B 就是在日本史A 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其對學生素質的培養也基本與日本史A 一樣,即站在世界史的角度綜合理解、學習日本史。通過對本國文化和傳統特點的深刻認識,培養歷史的思維方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歷史教育對公民素質的培養中,歷史知識和人物的學習了解只是基本的一個方面,而更加註重的是學生能力的提高,興趣的培養,重視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以一定的方法分析、綜合、比較、評價和說明歷史事實。但是日本的歷史教育更應該強調要培養學生以公正的態度來判斷歷史事件,這對於日本的歷史教學來說是必要的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為日本的「皇國史觀」並未根本清除,所以經常還會出現國家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問題等等。因此以什麼樣的歷史眼光、觀點來看待、分析歷史問題是影響到日本對歷史事件所持的基本態度和主張,如果不能公正判斷歷史事件,那麼仍有重蹈軍國主義覆轍的危險。為使日本的年青一代不致忘卻歷史,日本的歷史教學應當特別強調培養學生具有公正的判斷歷史的態度和能力。

H. 結合歷史相關知識,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又是如何正確地看待與日本之間的關系呢

國與國之間實際上是一種利益關系.沒有真正的敵人,也沒有真正的朋友.
中日關系版無非是權一種利益關系.當一國損害另一國的利益(特別是經濟利益)時,兩國交惡.反之,友好.所以兩國關系是一個歷史范疇.
中日其實就是表面合作背後斗爭.但公開的合作對兩國都有利.所以,斗爭是暗地裡的......但不會停止.只要兩國分歧存在,斗爭就會繼續進行.
作為學生當然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I. 通過中國近代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大量關於日本侵華的史料,請結合相關史料談談自己的體會

日本是憤青主要的攻抄擊對象,他們主張以強硬路線應對,認為其沒有為二戰中對中國、甚至東亞東南亞造成的損失做到應有的道歉與賠償,以及從戰後日本政府對二戰的反省態度、近年來日本官員參拜供奉二戰中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修改歷史教科書(實際上日本教科書並非官方編寫)、佔領歸屬有爭議的釣魚島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結論,相信日本仍然在尋求軍國主義擴張的道路。憤青中的溫和人士認為應該用中國日益增強的政治與經濟實力遏制日本,將日本畫進中國的勢力范圍內,但有激進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決問題,比如「中日必有一戰」等武力主張。

日本的侵略事實是不對,日本不承認歷史也是不對,但我們中國人呢,口口聲聲說要炸沉日本,日本人反感了;一直說要收復台灣,結果台灣人反感了。須知實際上日本教科書並非官方編寫;台灣人以前也是希望回歸的,現在則是希望」維持現狀「.....不過」當然「不能阻止憤青們繼續罵,中國1威1脅1論也就出來了,結果我們不得不說這是誹謗Orz......我只能說這個世界很微妙。

J.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日本傳統上認為,教育是一項與仁和孝同等重要的德行。因此改革者們一直把


(1)變化:由統治前期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到晚期開始逐漸學習西方的「蘭學」。(2分)
(2)認識:公民道德養成和知識學習、技術訓練相結合;(2分)(註:若答到「修身、開智、長其才藝相結合」給1分)。知識乃立身之本(或知識需要的普遍性)。(2分)
舉措:設立文部省;頒布《學制》;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三級近代學校體制;招聘大批外籍教師任教;設立各種專業技術學校等等。(2分,任意兩項)
(3)問題:教育上仍實行科舉制,讀書人為功名所束縛。(2分)
(4)建議:要善於吸納外國先進教育經驗;要重視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要普及國民教育;要真正將知識學習和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2分,任意兩點)

與結合日本的相關歷史知識談談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
© Arrange www.junshiz.cn 2020-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