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重大事件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回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答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㈡ 你知道哪些讓你震驚的歷史事件
絲綢之路主要運輸的是瓷器、茶葉、香料和絲綢。瓷器是貴族的餐具,茶葉是貴族的飲料,香專料是貴族吃肉食屬用來去腥的,絲綢是貴族做衣服甚至用來擦屁股的。由於路途遙遠,沿途各地加價,歐洲貴族的拿貨價往往是產地價格的上百倍。妥妥的都是高檔奢侈品。
㈢ 歷史事件,要有趣一點的,能具體介紹的。
一些有意思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蔣緯國,出任裝甲司令時,正逢雨天,一個女人摔倒在泥水裡,幾名軍官見了,哈哈大笑。蔣緯國看到後怒不可竭,他從屋子裡沖出來,喝令這幾名軍官到雨中罰站,痛斥他們說:你們是軍人,是男人,是保護女人的,可你們表現得太不男人了……罵完後,蔣緯國又關自己一個小時的禁閉,懲罰自己管教不力。
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 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 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 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 校長是蔡元培,50 歲。 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 中國,也曾經有過充滿了年輕智者的時代。
雷鋒,據說是個奇跡,大飢荒時代,一年被拍200張個人照,堪比首長。一次捐獻額比在部隊一年多的總收入還高,一名普通士兵能夠為自己購買等同與如今電視之類價格比例的手錶、皮箱。聽說做好事不留名,但感謝信總能送到所在連隊,聽說把每件事記在日記里。聽說贏得了美國軍校的崇拜。聽說。。。。
終於在那年8月15日,被一輛卡車撞倒的電線桿子砸死了。還好不是喝水死。
老美在開會。美國防長官怎能如此囂張坐在首位?美國的總統躲在旮旯里干嗎呢?也沒個人給他打個傘的。說實在的,當美國的總統真可憐哦。就算不可以擺譜也不至於只能呆角落裡吧。
這位拍桌子的大哥曾經說過的話:1,沒有實力的憤怒毫無意義,2,如果你不準備動武,就不要拿起武器,3,真正的男人要不斷想辦法,而真正的女人要不斷掙扎,4,運氣是為白痴准備的,5,一旦遭人欺負,瞬間就應當進行回擊。瞬間!6, 如果在廁所追上恐怖分子,拎著褲腰帶也要把他們幹掉,7, 我偶爾也有頹廢,但從來不裝樣子。
楊度:近代經歷最豐富的人。拿過秀才,參與過公車上書,當過滿清四品。和康有為、梁啟超、黃興是好友,跟汪精衛、蔡鍔、齊白石是同學,慫恿過袁世凱稱帝,贊同過孫中山共和,北伐時說毛能得天下,營救過李大釗,當過杜月笙的師爺,入過佛門和國民黨,在1929年國民黨清黨之時反而秘密加入G黨。
1931年,病死前。曾自題輓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 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美國有一位著名的戰地記者M&G.BLsons說:古今往來,人類歷史上最彪悍最有勇氣最值得依靠的軍隊從客觀上來說,應該首推二戰納圌粹黨衛軍。拋開政治立場與信仰的正邪之分,確實,二戰德國希圌特圌勒麾下的納圌粹黨衛軍的成員是真正的軍人,說的更准確,是真正的男人。
1927年菲律賓舊版地圖顯示南沙群島屬於中國
1961年4月29日,27歲蘇聯外科醫生Leonid Rogozov駐守在南極考察站,因患急性闌尾炎需立即進行闌尾切除術。由於當時天氣惡劣,必須自己對自己開刀。手術持續近2小時,每5分鍾他便停下休息幾秒,讓自己從失血和眩暈中緩一緩。最後他成功了,只過了兩周他便重回崗位。
據說這就是殺害了那些所謂革命志士的妖魔洞窟:中美合作所
僅1944年6月-1945年6月,中美合作所指揮的部隊擊斃2.3萬名日軍、擊傷9000名,俘虜300名,摧毀209座橋梁、84輛機車、141艘船艦、97個日軍軍需庫。
1946年,一大群女學生穿過天圌安門。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的照片曾一度掛在天圌安門上,而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是當時中國的口號。
資本主義內在的罪惡在於幸福的分配不均;而社會主義內在的優越性在於苦難的平均分配。」
——溫斯頓.丘吉爾
1987年,菲律賓前總統訪華,談到南沙問題時說:「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島嶼離菲律賓更近。」鄧抽了口煙:「在地理上,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從此,南沙再無戰事。
1888年,李鴻章游歷歐洲,拜訪了鐵血宰相俾斯麥,對他滔滔不絕地誇耀起自己鎮壓國內叛軍的「豐功偉績」,可是俾斯麥聽了半天,最後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們德意志人從不以屠殺同胞為榮!」李汗顏。評: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以戮為榮,樂殺人也!
孟德斯鳩:作為一個人來說,在這個這個世界是不可能追求到絕對的平等的。只能追求最大化的公平。讓我告訴你什麼叫絕對的平等。只有在極權之下的人那才平等,因為他們都跪著。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民國時代多先哲。圖為民國22年出版、適用於「初級小學學生」的《模範公民》(第八冊)。頭4篇課文依次為:《我看見新事物,要常常留心觀察》《我發生了疑問,就想法去解決》《我要仔細地觀察事物》《我不盲從,不隨聲附和》。民國期間,為何出了一大批具有現代思想的「范兒」,答案有了吧。
大陸文化大**,台灣提出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徐復觀曾評論:這是20世紀對中國開的一個悲涼的大玩笑。大陸一邊擁有根深蒂固、淪肌浹髓的華夏文化,卻極力消滅她;另一邊是遠邊之地,也沒有深厚文化基礎,又受日本50年統治,卻要拼了老命的強調保存、發揚、復興華夏!
鮮為人知的希特勒中國情結:與中華民國關系很好。希特勒在自傳中描述童年在維也納的生活時,曾經提到過,在自己貧困潦倒時受到過一家旅居奧地利的中國家庭的無私幫助。他還對中國古兵法和書籍非常喜愛,熟讀孫子兵法和資治通鑒。在軸心國結盟的初期,鄙視日本看好中國。
知道么?1946年,有三個大家子女報考清華落榜了,沒有人給他們開後門。落榜的女孩分別是:清華建築系主任梁思成的女兒梁再冰,文學院長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校長梅貽琦的女兒梅祖芬。
兵者,所以詭道也。
春秋時期,齊國國王命令大臣們必須穿絲制衣服,但國內只准種糧食而不準種桑樹。齊國絲需求量大,價格上漲,鄰近的魯、梁等小國紛紛停止種糧改種桑樹。幾年後,齊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準賣糧食給其他小國。結果,魯、梁等小國因飢荒而大亂,不戰而亡,齊國漁翁得利,坐享其成,疆土得以擴張。
佧爾·麻克絲,30 歲時從德國移民到英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麻克絲贊美鴉片戰爭,稱英國是在推進中國文明。他說: 「看來,歷史要先讓這些人全部染上毒癮,然後才能讓他們從愚蠢中醒來。」
一戰中,有600萬英國成年男性奔赴戰場,死亡率為12.5%。當時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的參戰貴族子弟傷亡率,則高達45%。按照常理,英國貴族大多擔任軍官,為什麼死亡率反而遠高於一般士兵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總是沖鋒在前,撤退在後。對於他們來說,責任和榮譽比生命更重要。
春秋時魏將樂羊奉命攻打中山國,中山國把他兒子煮了,肉湯分了他一碗,樂羊坐在帳下悠然自得地喝下了碗湯。當時舉國贊嘆,只有睹師贊不贊成,說「其子尚食之,其誰不食?」——「大義滅親」是中國成語中最臟的一個,鼓吹這種精神無異於禽獸,不管大義有多麼大,也決不能加害自己的親人。-慕容雪村
他是首個亮相《時代》雜志封面的中國人;他秀才出身,卻帶出了常勝之師,且軍紀嚴明;海外媒體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他一生不入租界,不置田產,帶過幾十萬軍隊卻無積蓄;他拒絕了邀其出山的日本人,被暗殺;他去世後,國共兩黨同時表示沉痛哀悼,北京民眾自發上街悼念。他是吳佩孚
英國考文垂博物館著名的油畫,是城市名片。典故:英國統治者Leofric伯爵為籌集軍費,決定徵收重稅。善良的伯爵夫人Godiva向丈夫請求減稅,伯爵說,若她**圍城走一圈,就同意減稅。第二天夫人真的一絲不掛,騎在馬上.。居民為尊重夫人,當天全部關門閉戶,街道上空無一人。
抗戰時代,日軍記者拍攝的國軍少年戰士,這個小小的軍人被日軍俘虜了。他的站姿完全按照軍人立正的要領。從瘦小身軀上背帶的各種物品--子彈帶、軍號、水壺來看。這個小戰士在軍中兼了多少職務?他已不是一個孩子。他是一個軍人。一個軍容不整,似乎不自量力,瘦弱不堪,裝備差勁的中國軍人,就是這群人抵抗著武裝到牙齒的日本軍隊。
美國媒體的原則】你不能罵黑人和一切少數民族,你不能拿宗教開玩笑,你不能拿婦女開玩笑,你不能拿殘疾人開玩笑,甚至你都不能拿胖子開玩笑。總之,你罵所有的人,罵所有的民間團體都是有危險的。但是,你只有罵總統是安全的
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凱恩斯(1883-1946)
㈣ 中國歷史上的有趣事件有哪些
1、梁啟超妙作咸魚詩
梁啟超九歲那年,他的祖父梁維清帶著他乘坐木船,由水路經江門前往廣州參加考試,這個還是梁啟超第一次離開家鄉。
當時滿船的人都是准備應試的趕考的書生,大家坐在一起都是在討論學問和誇耀才學的。一日在船上吃午飯,剛好吃的是白米飯和蒸咸魚,有一個考生就提議以咸魚為題進行吟詩或作對。
其實用咸魚入詩入對,是一個非常難的題目,因為咸魚雖然是廣東人飯桌上的名菜,但畢竟是登不了大雅之堂,俗話說:「進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但說的仍然是臭,並且是與「入芝蘭之室」相對著的。
話題一出,當時滿船的考生都一下子被難倒了,大家紛紛都在抓耳撓腮,苦苦思考。
梁啟超稍停片刻,便當眾吟誦:「太公垂釣後,膠鬲舉鹽初」。在座的人聽了,都不約如同地愣了一下,然後大家都拍手叫好,不約而同地稱贊他的詩做得十分切題,風格典雅,詩意濃郁,而且適當地運用典故,不落俗套,是一個十分難得的好句。
到後來有人討論到梁啟超的時候,就有這樣戲言:「廣東咸魚從此得翻身了,入風流儒雅的一類了」,這個可能都是從梁啟超作咸魚詩中得到的。
2、林則徐拒賄拾遺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江南監察御史,巡視江南各地。他到澎湖群島寓所剛歇下,有個自稱「花農」的人獻上一盆玫瑰花,還說是要請林大人換個大盆栽花。
林則徐心知有異,一腳踢翻花盆,盆里現出一個紅包。包里是一隻足有半斤重的金老鼠和一紙信箋,箋上寫著:「林大人親收,張保敬獻。」林則徐當場將張保行賄的金老鼠沒收,上繳國庫。
3、昭君「落雁」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4、紀曉嵐求診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
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5、金屋藏嬌
武帝幼時,他的姑姑館陶長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兒阿姣許配給他,便半開玩笑的去徵求他的意見,童稚的劉徹當場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公主大悅,遂力勸景帝促成這了樁婚事。這就是「金屋藏嬌」一詞的來歷。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小劉徹這次極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從此贏得了長公主強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註定了西漢王朝未來幾十年的奢靡。
㈤ 10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
常遇春
(1330~1369) 字伯仁,號燕衡,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
民族英雄,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於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後在和陽歸順了明太祖朱元璋。
相傳,常遇春率軍隊進駐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於是,他親自帶領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現,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寨六泉口,大戰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後人有詩可證: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說開平。
據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徐達率重兵鎮守池州防備。陳友諒統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伏於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後,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敗走江州(九江)。
這次戰役不僅恢復了皖南
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漢軍龜縮於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誇贊他說:「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年設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並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廬親冢側,只為報劬勞。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歲,就病死於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地村民為紀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建廟祭祀,當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塑有常將軍全身像。抗日戰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俗。
常遇春
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占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生於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八尺有餘約為(1.89米),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山西汾陽)人,北宋大將。狄青出身貧寒,從小就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斗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從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毀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他每戰披頭散發,戴銅面具,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在4年時間里,參加了大小25次戰役,身中8箭,但從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遠的戰斗中,狄青身負重傷,但「聞寇至,即挺起馳赴」,沖鋒陷陣,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累累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
薛禮字仁貴(614-683年3月24日),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艱苦奮斗三十載,家裡窮苦志不窮
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晚!」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漢族,字伯陵,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抗日名將,時有抗日「戰神」之稱,一級上將。原名薛仰岳,因生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乃父起名仰岳以求能效法岳飛成為民族英雄。薛仰岳後改名薛岳,以示不僅仰慕岳飛更將身體力行。
1906年入黃埔陸軍小學,1909年加入同盟會,之後入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回粵後曾任孫中山警衛團第一營營長。1922年陳炯明叛亂期間,薛岳曾保護宋慶齡脫險。北伐初期任第一師師長。
呂蒙
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將領,仕於東吳的孫權。
郭子儀(697—781),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武舉出身。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後連回紇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瓊(571~638)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兵器:四棱金裝鐧、虎頭鏨金槍。座駕:黃驃透骨龍。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另一位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是明代抗倭名將。其子衛子穎。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臏刑其實是錯誤的,在太史公自序這本書中提到「孫子臏腳,《兵法》修列」,講的是孫臏被砍掉雙腳,而不是挖掉膝蓋骨。
㈥ 要歷史故事的梗概
李斯諫逐客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
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
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
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
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
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
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
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
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
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
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http://www.huaxia.com/wh/jdgs/lsgs.html
㈦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事件
1、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
後來趙把范、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2、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又稱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嬰(劉嬰)的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作為新朝都城,王莽開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開始進行的全面社會改革。
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
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由於政策多迂通不合實情處,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不斷引起天下各貴族和平民的不滿。
到了天鳳四年(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飢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導致新朝的滅亡。
3、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
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4、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
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5、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又稱陳橋驛兵變,是趙匡胤發動的取代後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榮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隨後,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張光翰、趙彥徽皆得授節度使位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事件
㈧ 最諷刺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發生過無數令世人難忘的事件,其中有許多令人驕傲的史詩級壯舉,但也不乏一些諷刺歷史名場面。下面我們便來盤點一下幾個最有名的諷刺事件吧。
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可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事件了,周幽王酷愛自己的妃子褒姒,竟點燃烽火戲耍諸侯只為博得褒姒一笑。這烽火可不是一般的火,它本應該在西戎侵略到天子腳下時被點燃,以召集諸侯前來守護京城。
結果周幽王這么一弄,諸侯都十分惱火,以至於西戎真的來犯之時,周幽王再令人點燃烽火竟無諸侯相信並出兵拯救的地步。這簡直就是真實版“狼來了”的故事。最後西周滅亡,堂堂王朝竟因國君的愚蠢行為而直接覆滅,簡直是匪夷所思。
其實李鴻章早就料到北洋海軍的軍備問題,曾多次向朝廷申請,但是皆因慈禧等統治者的不在意被駁回。後來,北洋海軍果不其然地輸了,這也直接導致清朝國際地位迅速下降,列強開始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假如慈禧那六百萬白銀用強大的軍事實力來樹立國家威信,相信清朝也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除了這四個事件,歷史上還有不少諷刺事件就不一一列舉了,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歷史就像一杯香醇的酒,越品越沉醉。
㈨ 關於歷史事件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1842年
雙方:英國 中國
原因:貿易不均衡,英國向中國傾銷鴉片。
經過:英國戰艦東南沿海北上,一路攻城克地。
結果:中國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性質:初步使中國進入半封建辦殖民地時代。
感人故事:三元里抗英
~~~~~~~~~~~~~~~~~~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
雙方:英國聯合法國 中國
原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經過:廣州被攻克,大沽口陷落,世界園林的精華圓明園被劫掠焚毀
結果:與諸列強簽訂《北京條約》,中國再次損失了大量主權和領土,向半殖民地道路又前進了一大步。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中國社會進一步半殖民地化。
感人故事:1858年6月25日,英法聯軍突然向大沽炮台進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守軍英勇抵抗,戰斗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激戰結果,英法聯軍慘遭失敗,損失艦艇多艘,死傷四百多人,英艦隊司令何伯也受重傷。
~~~~~~~~~~~~~~~~
甲午戰爭 1894年~1895年
雙方:日本 中國
原因:作為朝鮮當時的宗主國,中國在朝鮮請求下出兵同試圖吞並朝鮮的日本作戰。
經過:清政府屢戰屢敗,丟失了朝鮮半島,最精銳的北洋水師被摧毀,日本長驅直入,在東北大肆破壞,****。
結果:簽訂了最恥辱的《馬關條約》,失去對朝鮮的宗主權,賠償日本白銀2億兩,割讓台灣。
感人故事:鄧世昌的定遠號成為精神符號激勵後世千千萬華夏兒女保家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