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郎歷史學

郎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25 13:40:24

A. 歷史上著名的歷史學家有哪幾位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范曄、司馬光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班固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洛陽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與其弟班超一同撰寫《漢書》,後班超投筆從戎,班固繼續撰寫,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

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

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4、范曄

范曄(398—445年),字蔚宗,南陽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人,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劉裕即位後,出任冠軍長史,遷秘書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遷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歷任後將軍長史、南下邳太守、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隨從孔熙先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

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屬詞麗密,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

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范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班固

B. 國內現在有沒有翻譯過的,研究日本戰國歷史的歷史學

不是歷史專業的,只是也對日本戰國歷史有興趣。目前國內好像沒有公認好的專著回,無論是中國人自己寫答的還是從日本翻譯過來的。如果要開始看的話我會看這些:
日本著:
《日本史》,作者:坂本太郎,譯者:譯者: 汪向榮 / 武寅 / 韓鐵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作者: 安岡昭男,譯者: 林和生 / 李心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作者: 信夫清三郎,譯者: 周啟乾,上海譯文出版社;
中國著:
《日本戰國史》,作者: 陳傑 ;
《宛如夢幻》,作者: 赤軍,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當然還有英文的: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據說2014年劍橋日本史中文版就出版了
以上的較為學術一點點,如果只是單純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輕松的小說類,與《三國演義》類似,大致上與史實沒有太大差異,細節方面有出入嗎,如:
山岡庄八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伊達政宗》系列;
司馬遼太郎的一系列作品等等:司馬遼太郎。

C. 名郎的發展歷史

1982年創始人郭澤金先生創辦名郎品牌;2001年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4年、2006年分別榮獲「專真皮屬標志」產品稱號、名郎商標被認定為「福建省著名商標」
2008年名郎(MELLEN)與中國著名藝術殿堂—中國美術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夥伴;成功研製「呼吸減震鞋」,並獲得此項專利證書
2009年被評定為「泉州市工商信用良好企業」;公司工會被縣工會評定為「十佳先進職工之家」;呼吸減震鞋成功上市,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2010年名郎品牌系列產品被認定為「福建名牌產品」;亮相德國GDS鞋展,「軟功夫「概念休閑鞋首度問世;推出「健體塑身鞋」,改善行走和站立姿勢
2011年名郎(中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升級為更加國際化的「名郎(MELLEN)」;2012-13年被評定為「中國皮革和製鞋行業科技示範企業」、「2012中國最具成長性、顧客滿意度鞋類品牌」;2014年名郎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D. 郎姓在歷史上出現過哪些名人

郎士元
郎士元
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寶年間(744-755)進士,官至郢州刺使。
郎氏
[清]女。佚名,際昌女,適同邑蔡氏。亦能畫。《墨林今話》。
郎坦
(?—1695)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內大臣吳拜子,清朝將領。
郎朗
郎朗是第一位與柏林、維也納、美國五大等所有一流樂團長期合作,在全世界所有的著名的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的中國鋼琴家。郎平
郎平
是中國著名女子排球運動員和教練員。郎咸平
郎咸平
郎咸平,1956年出生,祖籍山東。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曾任沃頓商學院,密西根州立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紐約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教授;郎咸平作為世界級的公司治理和金融專家,主要致力於公司監管、項目融資、直接投資、企業重組、兼並與收購、破產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 郎昆
郎昆
郎昆,中央電視台高級編輯,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部主任、博士學位研究生,北京廣播學院客座教授 中國百佳電視藝術工作者。 2005年、2006年兩屆春節聯歡晚會總導演。
郎祖筠
郎祖筠,2000年榮獲有線電視金視獎最佳節目主持人,也是春禾劇團、吳兆南相聲劇藝社的團長。第43屆台灣金馬獎評審團成員之一。
郎永淳
郎永淳
郎永淳是個「特別人物」。首先,形象方面,他是個戴著眼鏡播新聞的播音員;其次,他的嗓音也明顯與眾不同;再有,他播新聞的時候似乎缺乏專業訓練,摻進了太多個人特色。總之,他與傳統播音員的標准相差太大。

郎寶信(1917.4-2001.9)男,漢族,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卓有成績的教育工作者,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1981年任張家口醫學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張家口醫學院黨委書記(現為合改為河北北方學院)。1983年離休。行政9級
郎宇
《男生女生》雜志寫手之一,後在《男生女生》雜志社任美編,任編輯時更名為郎小宇。
郎益華
出生於1963年。 圖書館學專業。工作認真,兢兢業業。對圖書館事業有突出貢獻。參與編寫了《濰坊市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書目》和《濰坊古籍書目》。
郎靜
女,1964年3月出生。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動力機械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清潔燃料及其排放研究,發動機摩擦磨損及其故障模式研究, 新材料在發動機上的應用。
郎紹君
河北保定人,漢族,主要研究近現代中國書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並擔任博士後指導導師以及兼任文化部造型藝術成就獎評委。現任河北大學藝術理論研究中心主任。
郎宗權
字衡之,祖籍浙江餘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郎友良
男,漢族,1952年5月生,河北遷安人,197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2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現任西藏軍區政治委員(副大軍區職)。
郎太岩
男 ,河北省遷安市人 ,1927年6月生 ,東北軍政大學畢業 ,社會學教授, 民政理論專家,知名學者!

E. 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那些

郎:
姓氏屬地:中山郡,即現在河南省登封西南。
來歷:魯懿公的孫子費伯曾內經在魯國當容大夫,後來他私自戰友據了郎這個地方,並建了郎城。他的子孫世代都住在郎城,於是他們便以城
的名字為姓。
歷史名人:歷史上姓郎的名人有:東漢的經學博士郎宗;隋朝的大臣郎茂;唐朝的詩人郎士元;清代的書畫家郎葆辰;清朝的大臣郎廷極。

F. 求好人分享歷史學考研視頻百度雲

學校的考抄試科目設置、考生日襲後的學習和研究都是相關的。如果第一志願考生不足,才考慮調劑。知名插畫家幾米,曾被驗出患了血癌,這讓他的內心大受打擊。成天待在冰冷陰暗的病房,聞著刺鼻的葯水味,看著每當又有一人被神接回,家屬黯淡的神情,他覺得自己要改變這個情況。於是,他開始打起精神,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別人;他開始在牆壁上作畫,一幅幅清新、富有寓意的插圖,活潑了醫院慘白的牆,也活潑了其他垂危的病人,幾米堅持著,絲毫沒有放棄的可能性。對幾米來說,他戰斗,並戰勝了病魔,通過了生命的難關。

G. 尚書吏部郎的歷史記載

摘錄如下:
第一品黃鉞大將軍、三公、大丞相;
第二品諸四征四鎮車騎驃騎將軍、諸大將軍;
第三品侍中、中常侍、尚書令、九卿、京兆河南尹;
第四品城門校尉、五營校尉、御史中丞、州領兵刺史;
第五品給事中、中書侍郎、虎賁中郎將、太學博士、國子祭酒;
第六品尚書左右丞、尚書郎中、秘書郎、諸博士、驃騎車騎衛將軍府從事中郎;
第七品殿中監、諸獄丞、尚書曹典事、左右都尉、京城門候、尚食監;
第八品京城門郎、州郡國都尉司馬、黃門從官、軍司馬;
第九品諸縣長令相、司理治書、諸王太妃及公主家僕丞、諸鄉有秩。 中國國家的產生,開始於夏代,而職官的設置是隨著國家的產生才出現的,所以講職官,也只能從夏代開始。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襲變革、增加減少,情況十分復雜。
中國古代職官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為夏、商兩代
前後大約一千年。(商)國君稱「後」稱「王」,手下主要官員稱「史」、「巫」。商後期王族長老稱「父師」、「少師」,對王負有輔佐之責,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務的臣僕稱「臣」、「宰」、「尹」等。(殷紂王在位,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辭職隱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諫,被罰作奴隸;紂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則因進諫被剖心致死。孔子說,「殷有三仁焉」。)
第二個時期從西周到春秋
大約六、七百年。國君稱「天子」、「天王」。王位繼承人稱「太子」、「東宮」。王妻稱「後」。(《詩_小雅_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國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師、太傅、太保)職務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時他們可以代王行事。以卿士為首的政務部門管理軍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職,以太史為首的教育文化部門管理神事、教育、秘書、歷法等職,金文並稱之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馬掌管軍賦和車馬,司空掌管築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內史、御史、太卜、宗伯、樂師等職,內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檔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禮儀,樂師掌管音樂與教育。臨時設置的輔導君主禮儀的稱「相」,總管王家事務的稱「宰」或「太宰」、「冢宰」,負責王宮警衛並教習武藝的稱「師氏」或「師」,王宮的衛士稱「虎賁(bēn)」,王的近臣稱「小臣」。地方政府設置大約與中央政府相同,不過,執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並世代相襲,只能稱「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稱「卿士」。
第三個時期從戰國開始
一直延續地清末,時間長達兩千三百多年。此時期的特點是:
①君主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權力高度集中;
②在國家機構中,巫史和宗室貴族不佔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僕和侍從上升的主要地位;
③統治的地區越來越遼闊,機構也越來越龐大,職務上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變化復雜
國君
夏、商、周稱「後」、「王」、「天子」、「天王」。
戰國開始稱「皇」、「帝」。(帝本是至上神的稱號,皇原本是形容帝的。)
秦開始稱「皇帝」,直至辛亥革命才結束。
匈奴稱「單(ch_n)於」、單於妻稱「閼氏(yānzhī)」,烏孫稱「昆莫」,高車稱「候婁訇(f_)勒」,鮮卑、柔然、突厥、回紇(h_)、契丹、蒙古等稱「可汗(k_h_n)」,簡稱「汗」;土蕃稱「贊普」。
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
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是宰相。
宰相是從國君的家臣發展起來的,宰本是君主的總管家的稱呼,相是輔助的意思,用家臣的頭目管理國事,這就是宰相的實質。宰相的稱呼最早見於《韓非子_顯學篇》:「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相的官職起源要更早,楚國設置「令尹」,齊國、秦國設置「相」,宋國設置「大尹」,吳國設置「太宰」即是。輔助齊桓公建立霸業的管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傑出的宰相。秦統一後,宰相之職稱作「丞相」。
漢武帝後,宰相的職權轉到尚書台(尚書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發文書的小機關),其長官叫尚書令(宦官擔任稱中書令)。
東漢末年,權臣董卓、曹操等回復丞相或相國之職,但是他們自任此職,實權在皇帝之上。
魏晉以後,尚書台從內廷獨立出來,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尚書台的長官、副長官都是宰相之職。尚書台由內廷文書機關變為外廷的行政機構以後,為收發文書、起草和傳達詔令的需要,另設中書省為文書處理機關,其長官為中書監和中書令,中書監和中書令也是宰相之職。中書省因掌管機要,接近皇帝,其地位比尚書省更為重要,古時有「鳳凰池」和「鳳池」之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宰相之職,分屬於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所以三省的長官並稱宰相。
隋唐兩代,宰相名稱有所改變。中書令隋代稱內史令、內書令,唐代稱右相、鳳閣令、紫微令等。尚書令因李世民為秦王時曾任此職,後來不置,所以唐代尚書省的長官只有左右僕射(y_)。
北宋另設中書內省於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中書門下」、「中書」等。宋代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副使與福相稱執政官,與宰相一起合稱「宰執」。
明代廢除中書省及宰相等職,設立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格等大學士,為皇帝顧問。後來這些入閣大學士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號稱「輔臣」,首席大學士稱「元輔」、「首輔」,職權最重,主持內閣大政。
清初仿明制。實際任宰相職務的,是康熙時的「南書房行走」,雍正以後的「軍機大臣」。
在各種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為頻繁,無定職、無定稱、無定員,這是由君主專制的根本性質決定的。君主既離不開宰相,又最擔心宰相權力過重,大權旁落,這是宰相官職不斷變化的主要原因。
中央各部門長官
政府機構的劃分,大約是從西周開始的。
西周分管部門共有六個: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這六個官職代表了六個部門。擔任這些官職的人一般都是大夫。
重要特點
秦漢時期有「九卿」之說,「九卿」是對中央各部門長官的一種尊敬的稱號。君主家事與國事不分,政治事務與宮廷事務混雜在一起,是秦漢九卿的重要特點。
①太常(奉常)掌宗廟禮儀,其屬下有太史令掌天象歷法,太醫令掌醫療,博士掌經學傳授;②郎中令掌宮殿門戶的守衛,其屬下有大夫掌議論,有謁者掌引見傳達;③衛尉掌宮門警衛;④太僕掌皇帝車馬,兼管全國的馬政;⑤廷尉為全國最高司法官;⑥典客掌接待少數民族事;⑦宗正掌皇族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⑨少府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
九卿之外,有執金吾掌京師治安,將作大匠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大長秋掌宣達皇後旨意與管理宮中事務。九卿加上此三卿即為十二卿。
魏晉以後,尚書機構得到迅速發展。尚書台的總人數由秦時的七人猛增到六十多人,成為中央執行政務的總機關。以後尚書各曹逐漸變為部,到隋唐時確定為六部,唐代定名為吏、戶、禮、兵、刑、工,此後一直沿用到清代。
六部是隋唐以後主要的政務部門。
①吏部掌管全國文職官吏的任免、考課、勛封等事;
②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土地、賦稅、錢糧、財政收支等事;
③禮部掌管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
④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軍事行政;
⑤刑部掌管全國司法行政;
⑥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
六部取代的秦漢九卿的大部分職權,九卿名稱雖還存在,但內容有很大變化,有的甚至完全不同了,如:①太常稱太常寺卿;
②光祿勛稱光祿寺卿;
③衛尉稱衛尉寺卿;
④太僕稱太僕寺卿;
⑤廷尉稱大理寺卿;
⑥宗正稱宗正寺卿;
⑦大鴻臚稱鴻臚寺卿;
⑧大司農稱司農寺卿;
⑨太府稱太府寺卿。
九寺到清代只剩下五個:即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北魏、北齊設置的昭玄寺,以大統、統為長官,是我國第一個掌管佛教的專門機構。
隋唐開始設五監。唐代的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都水監。
①國子監是主管學校教育的機構;
②少府監是掌皇家錢財、皇室用品供應及各項宮廷服務事宜的機構;
③將作監是掌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營建的機構;
④軍器監是掌管軍器製造、保管、發放的機構;
⑤都水監是掌河渠、津梁、堤堰等事的機構。
五監到清代只剩下國子監,而另四監都先後歸並工部。在明清時新設欽天監,掌天文歷法。除此外,隋唐至清代還先後設立太醫院,宗人府等。清代的中央行政部門可以歸結為六部、五寺、二監、二院、一府,共十六個機構。
武官
西周軍政不分,統治者既管行政,也管軍事,作戰時軍隊分左中右三軍。春秋時分上中下三軍,三軍將領稱將上軍、將中軍(又稱元帥)、將下軍,此是武職設置之始。
秦漢以後,武官的設置可分為三個方面:
①警衛皇宮和京師的將領;
②掌管軍事行政的武職;
③領兵作戰的將帥。
太尉(漢武帝時稱大司馬)掌全國軍事行政。高級武官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魏晉以後,權位最高的大臣出征時往往加以「假黃鉞」的稱號,有代表皇帝親征之意;地方軍政長官加以「使持節」的稱號,給以誅殺中級以下官吏的權力。武職的幕僚稱參軍或參軍事。
唐朝時,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節度使。中唐以後,朝廷組成新的中央禁軍共十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左右神策軍、左右神武軍、左右神威軍(勢力最強,中設護軍中尉,由宦官擔任,為禁軍統帥),各置大將軍、將軍、龍武、神策、神武等為統軍。
宋代正規軍都稱為禁兵,仁宗時達八十多萬人。禁兵由三衙統領,三衙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教練武藝的軍官稱都教頭、教頭,單稱教頭的地位很低。(如林沖)禁兵的調動權在樞密院,由皇帝直接控制。樞密院是軍事行政機關,長官為樞密使。在地方路、府、州,設兵馬總管或兵馬都監(簡稱都監),或提轄兵甲(簡稱提轄)。(如張都監、魯提轄)
元朝成吉思汗時的衛隊叫「怯薛」,首長稱怯薛長。忽必烈時,成立左、右、中、前、後五衛親軍,作為拱衛京師的常備軍,每衛設都指揮使統領。
明代軍隊實行衛所制。衛是基本的軍事編制,下設千戶所和百戶所。其長官,衛稱指揮使,所稱千戶、百戶,旗下還有總旗、小旗。皇帝的親軍從十二衛增至二十六衛,錦衣衛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的軍隊分為八旗與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綠營兵也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招募漢人組成的。管轄綠營兵的稱九門提督。駐防各地將軍的職銜都冠以所駐地名,如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等。清代為鎮壓農民起義而在地方臨時招募的兵卒稱為「勇」,其軍隊稱為「勇營」。曾國藩和李鴻章建立的湘軍和淮軍就是清政府鎮壓起義軍的主要武裝。
監官與諫官
監官是代表君主監察各級官吏的官吏(耳目)。諫官是對君主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的官吏。監官和諫官,古代並稱台諫,也通稱言官。
監官最早設於戰國,當時由君主的秘書——御史兼任。
秦與西漢設立御史府,首長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為輔佐。在內廷保管檔案並督促百官的,稱侍御史;出外監察郡縣的稱監御史。遇有特別緊急情況的,皇帝臨時派遣有誅殺之權的御史,稱為綉衣御史,或稱綉衣直指。西漢末年,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御史府改為御史台,御史中丞為長官,轉屬少府,成為專門的監察機關,別稱憲台。從此之後,御史為監察官的專稱。
魏晉以後,御史台從少府獨立出來,成為全國性的監察機構。
唐代御史台分為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各省設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為長官,掌司法與監察,有監司之稱。
清代都察院以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為長官。
諫官的設置比監官早。春秋初年齊桓公設大諫,為諫官設置之始。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屬於諫官性質。
秦漢時有諫官之設,但是沒有專門的諫官機構。漢代置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中散大夫、議郎等官職,都屬光祿勛,掌議論,侍從皇帝,顧問應付。東漢侍中、中常侍成為正式官稱,屬少府。
隋朝改侍中為納言,武則天時增置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
宋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並置諫院,作左右諫議大夫為長官,司諫、正言為其所屬。
遼以後,諫官名存實亡,或名實俱亡。
君主的秘書與文學侍從
秘書是指在君主左右從事文字圖書等工作的官員。君主的秘書是從史官的職務分化、發展出來的。戰國時期君主的秘書有御史、主書、掌書、御書、尚書等不同的稱呼;為備君主隨時咨詢的文學之士稱為學士、博士、博聞師等。
秦漢時的御史大夫為秘書之長,屬蘭台。蘭台是宮內收藏圖書和檔案的地方。
西漢的麒麟閣、東漢的東觀(gu_n)都是禁中藏書之所,皇帝命別的官員入掌其事。東漢置秘書監,太史令僅掌天文歷法,無修史之職。史書的修撰,由皇帝臨時指定文學之士在東觀進行,稱為著作東觀。漢宣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石渠閣,漢章帝召集名儒講經於白虎觀,此時為侍講之始,有講郎之稱。記載皇帝的言行,(修起居注)多由宮內女史擔任,也有皇後親自撰寫。
隋唐時以中書省之中書舍人掌制誥(撰擬詔旨)之職。中書舍人的職稱,有多次的改變,隋至唐初稱內史舍人、內書舍人,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
翰林院之設,始於唐代,本為各種文藝技術內廷供奉之處,文學之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唐玄宗初置翰林待詔,又改為翰林供奉,後改為學士,置學士院,入院的稱翰林學士。
唐代的秘書省曾改稱蘭台、麟台。北齊始設史館,唐太宗以史館為宰相兼領職所,稱為監修國史。唐又在門下省設起居郎,掌修起居注之事。唐初置弘文館,掌四部書及其他圖籍。開元年間,又設集賢殿書院,以宰相一人為學士,掌刊輯經籍、撰集文章,繕寫御本等。弘文館、集賢殿書院的學士也受命參與機密,草擬詔旨。中唐以後,皇帝對學士的禮遇,常超過宰相。
宋代對學士尤為重視,學士院改稱翰林學士院,或稱翰苑、禁林,因地在宮禁,待遇優異,號稱玉署、玉堂。北宋沿唐制,以史館、昭文館、集賢院為三館,通名崇文院。後又在此中建秘閣,設龍圖閣、天章閣等十一閣,分藏太宗等皇帝的御書和御制文集。三館和諸閣,通稱館閣。館閣之選,皆天下俊傑,必試而後命,一經此職,遂為名流。
明代將制誥、著作、修史、圖籍等職都合並於翰林院,別稱詞林,從此翰林才成為文學之士的專稱,翰林院也正式成為外朝官署。
清初置文館,處文學侍從之臣,稱為文館大學士。後改文館為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制文字;內秘書院掌撰擬對外文書及敕諭、祭文等;內弘文院掌注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
學官
學官又稱教官,是指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
傳說夏代就有學校。最早的學校叫庠(xi_ng)、序、校,以教武藝為主。
西周的學校有大學、小學之分。天子的大學叫辟(b_)雍,諸侯的大學叫頖(泮p_n)宮,以師氏掌教武藝,以樂正掌教詩書禮樂,以司成為掌學之官。
秦及漢初有博士官。漢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設五經博士,從此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成為一種教職。西漢有博士僕射為其首領,東漢改稱博士祭酒。博士講學的地方稱太學,博士弟子稱太學生,博士就是當時的大學教師之稱。郡縣也普遍設立學校,郡國曰學,縣邑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北齊始立中央專門的教育機構,稱為國子寺,主官為祭酒。
隋煬帝改國子寺為國子監。所屬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等,各置博士。
藏書與講學相結合的書院,出現在五代,興盛於宋代,創辦者或為私人,或為官府,受業者稱創辦者為山長。
明國子監與國子學合一,清代國子監沿襲明制。光緒年間改設學部,各省設提督學政,簡稱學政,也稱督學使者,別稱學台。學政為一省教育事業的最高長官。
宮廷事務官
宮廷事務館是指為君主及其家室服務的職官。這類職官起源於君主的家臣,夏商已有臣、尹、宰等家臣之稱。
明代無總管宮廷事務的機構,宮廷事務由宦官和女官分掌。宦官有十二監、四司、八局等共二十四衙門,各有提督太監、掌印太監等官。
清代設內務府為總管宮廷事務的機關。內務府管轄的機構有七司三院。除七司三院外,還有江寧、蘇州、杭州三織造處、織染局、御茶膳房、御葯房、養心殿造辦等處。
地方長官
西周實行分封制,地方長官為諸侯與大夫兩級,諸侯的封地叫國,大夫的封地叫邑。戰國時期,郡的長官稱守(或太守),縣的長官稱令。秦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稱令,萬戶以下的縣稱長。
漢代列侯所食縣叫國,皇太後、皇後、公主所食叫邑。侯國的行政長官稱相。漢武帝初置十三州,為監察區,每州設刺史(有時稱牧)。
北齊縣分九等,長官都稱令。郡長官仍稱太守。州長官稱刺史。
唐初置十道,玄宗時增至十五道,為監察區,每道設觀察使(按察使、采訪使)。唐代的軍區置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稱節度使。節度使初設於邊鎮,後遍設於內地。節度使一身兼軍事、行政、督察三種職務,成為權力很大的地方軍政長官。
宋代的地方行政,又有新的變化。朝廷派朝官知(主持)某縣事,簡稱知縣;州的行政長官稱權知某州軍州事,簡稱知州。
遼代州的長官為節度使,或觀察使、或團練使、或防禦史、或刺史等。縣的長官為令。
明代省的下一級政區為府,府的地位相當於漢代的郡、唐代的州。府的長官稱知府,京府則稱府尹。州有兩種:一種是直隸州,與府同級;一種是散州,與縣同級。州的長官稱知州,縣的長官稱知縣。
清代的地方行政大體沿襲明制而略有不同。在省一級,正式以總督或巡撫為最高長官。總督、巡撫並稱封疆大吏,或稱疆臣、疆吏、岳伯。乾隆時,管轄府、州的高級行政長官通稱道員,別稱道台、觀察。清代在新開發地區又創設廳的建置,其長官為同知或通判。
佐官、屬官與胥吏
協助長官處理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員為佐吏、屬吏或胥吏。
秦漢從中央到地方的官署大都設置丞,為最重要的佐官。
魏晉南北朝時,尚書省、門下省、秘書省等部門的佐官或屬官多稱郎、侍郎、郎中、員外郎等。秘書省有秘書郎、著作郎、校書郎等。
宋代在州、府衙門里設置通判,即共同處置政務之意。宋宮廷中有一種供奔走使令的吏役,稱為快行,也叫快行家。在內外衙署,又有叫做孔目、押司的吏職。(如宋江)
明清地方官府衙門的吏役有所謂「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壯、皂,為雜役,快專管緝捕;六房指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辦理具體事務的書吏。從督、撫到州、縣,還要聘請若干有學識的人才,幫助自己處理各種事務,稱為幕僚,也稱為幕客、幕友、幕賓、師爺等。
試官、加官與贈官
漢代職官制度有規定:職官初任都要試用一年,稱守。以職位低的人暫代較高的職務稱行。一個人同時擔任兩種職務叫兼。以較高職務的人兼管較低職務的事叫領或平。在本官之外加特定官號和增加新的職務的叫加官。
魏晉南北朝時期,奉命征討的軍政長官,加「假黃鉞」、「使持節」、「持節」、「假節」等稱號的,權任更重。駙馬都尉原是侍從官的一種,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駙馬。
唐代加官、加職、加銜等制度運用得更加普遍。唐代無固定的加官稱號,凡在正式官職之前加「檢校」二字的,一般都是加官。唐見習、試用之職稱里行使(或稱里行)。以官階低的人任較高職務的稱「守某官」,以官階高的人任較低職務的稱「行某官」。
宋代的職是指殿、閣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等榮銜,通稱為侍從官。官員以加學士等銜號為榮。如包拯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的學士等銜當時各有俗稱:學士稱老龍,直學士稱大龍,待制稱小龍,直龍圖閣為假龍。宋代的官場風氣與魏晉南北朝時期正相反:重文抑武。
爵、勛、品、階
爵、勛、品、階表示職官的等級。
爵一般稱爵位,是表示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的一種尊號,多根據血緣親疏或功勞大小來授給,長期不變,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世襲。
西周的爵位有諸侯、大夫、士三級。
戰國時期各國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執圭是楚國特殊的爵稱。戰國時的爵稱大都與官職分開,有的只有爵稱而無官職。
漢代宗室封爵有王、侯二等,功臣封爵有二十等。
魏晉以後,歷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為號。王有親王、嗣王、郡王之分。親王只分給皇子和皇帝的兄弟,嗣王指親王嫡子繼承者,郡王次親王一等。
漢時,皇帝之女稱公主,皇帝的姐妹稱長公主。唐代諸王之女稱郡主。清代皇後生女稱固倫公主,妃嬪生女稱和碩公主,皇族女兒稱格格,親王之女稱和碩格格,即郡主。公主的丈夫,魏晉以後皆加駙馬稱號,清代則稱額駙。
勛通稱勛官,是為獎賞有功人員而定的稱號。其制始於北周,本以獎勵作戰有功的戰士,後漸及朝官。到唐時定製,共有十二轉,轉多為貴,受勛者即稱勛官。
明代有文勛十級,武勛十二級。
清代勛官合並於爵位。
品是指官的等級。
西周時官有九命之別,九命最高,一命最低。
漢代以祿秩的多少來表示官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級別。每一種官職都有固定的俸祿級別,所以有時以俸祿級別指官職,如郡守俸祿為二千石,二千石遂為郡守的通稱。
魏晉開始,官分九品,以一品為高。
隋代自九品至一品官,稱為流內,不入九品的稱為流外。流外也有品級,用以安排胥吏,明清則總稱為不入流。
散官
階即階官,又稱散官,宋朝稱寄祿官,是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階位和稱號。
有些官稱並無實際職務,只是授予年老有病的舊臣或有一定勛勞的人,只作為領取俸祿和享受某種禮遇的依據,而不負實際責任,這樣的官叫做散官。

H. 全國大學歷史學排名清華有歷史學碩士點吧

具體要看你考哪個專業,這樣的排名才有一些意義,另外,清華大學有碩士點。給你推薦一篇文章: 一、2010歷史學考研真題新特點:歷史學自從2007年改為統考以來,經過前三年的命題探索,2010年的歷史學真題更顯的成熟和完善。2010年命題在遵循了前三年的規律的基礎上,又有其新意和亮點:1、在名詞解釋中增加了對歷史文獻資料的考察,如:《籌辦夷務始末》、《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2、對歷史人物的考察,2010年增加了弗萊明。3、在史料分析題中增加了句讀,就是給文言文加標點,實際上就是斷句。例如: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後周而備於隋唐興因之隋制十二衛曰翊衛曰驍騎衛曰武衛曰屯衛曰御衛曰侯衛為左右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後更驃騎日鷹揚耶將車騎日副郎將別置折沖果毅(《新唐書》卷五十,《兵制》)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後周,而備於隋,唐興因之。隋制十二衛,曰翊衛,曰驍騎衛,曰武衛,曰屯衛,曰御衛,曰侯衛,為左右,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後更驃騎日鷹揚耶將,車騎日副郎將。別置折沖、果毅。(《新唐書》卷五十,《兵制》)這三種類型的題是在前三年的考試題型中沒有出過的。從考察內容看,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宏觀上:問答題33題概述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歐亞大陸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徵;微觀上: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從考試內容所佔比重來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三方面的知識點在試卷中的分值所佔比重趨於平衡,所以,從今年的題型和考察的內容來看,今年的考題應該說更加成熟,充分體現了考試大綱的要求。2010年的歷史學試題更適合科班的考生做,尤其對對跨考的考生來說,難度比加大,系統的學習歷史學基礎知識很有必要。二、2011年歷史學考研復習的幾點建議:1、對歷史學知識點進行全面復習 ,重在基礎就試卷考察的內容而言,四年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趨於均衡。2007、2008年的歷史學試題偏重於政治、經濟內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基本上趨於均衡,思想文化內容大概佔了總分的20%多。所以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進行全面的復習,切勿忽視對思想文化內容的復習。歷史學考研試題考的是對基礎知識記憶和理解,所以復習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基礎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就要對知識點進行全方面的分析,例如一次改革運動,要從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性質、意義、影響、評價等方面去掌握,只有這樣全面的分析一個知識點,才會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強化基礎知識。2、整理、總結知識點無論是科班的考生,還是跨考歷史學的考生,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輔導書可以作為參考,切忌買一本輔導書背背就一勞永逸了。自己整理、總結知識點的過程也是加深對知識點理解、記憶的過程。只有自己整理、總結了,才能在考場上對見過的題對答如流,考取高分。3、以教材為本在備考的過程中,一定要多看參考教材,要在通讀、精讀的基礎上全面的了解、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自從2007年歷史學改為全國統考以來,教育部考試中心沒有指定參考教材,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教材是很不錯的參考教材。4、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和橫向的聯系首先,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縱向的聯系,縱向聯系就是從時間推移的角度來考察歷史事件的過程及因果關系,從而探索歷史發展趨勢。也就是說是相關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比如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的演變,皇權與相權之爭,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工業革命等。三年以來,考試中加強了對這一方面的考查,2007史料分析考查了自唐代以來科舉制度的演變,2009年考查了19世紀以後全球民族國家建立的四次浪潮,所以,在復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的發展脈絡有比較清晰的思路。其次,要注意知識點之間的橫向聯系,橫向聯系就是通過空間拓展的方式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間其他地區出現的類似或相反的現象進行類比分析;或者是將某一歷史現象與同一時期的其他相關歷史現象進行有機的聯系和綜合。比如19世紀60年代的中國與19世紀60年代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前都遭受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在60年代都出現了改革運動等等,通過這種橫向的聯系比較,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把握了歷史的宏觀面貌,2007年考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的影響。2010年考查概述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歐亞大陸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徵。5、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在復習過程中,同學們要注意運用運用唯物辯證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總結歷史的發展規律。總之,同學們在備考過程中既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強化,又要善於知識點之間橫向與縱向,總結和梳理,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最後博仁教育祝2011年的考生金榜題名!

I. 關於 郎 酒歷史

郎酒始於1903年,產自川黔交界有「中國美酒河」之稱的赤水河畔。從「絮志酒廠」、「惠川糟房」到「集義糟房」的「回沙郎酒」開始,已有100年悠久歷史。
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以生產銷售中國名酒——郎酒為主業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廠區所在地地處四川古藺縣二郎鎮。此鎮地處赤水河中游,四周崇山峻嶺。就在這高山深谷之中有一清泉流出,泉水清澈,味甜,人們稱它為「郎泉」。因取郎泉之水釀酒,故名「郎酒」。古藺郎酒已有100多年的釀造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清朝末年, 當地百姓發現郎泉水適宜釀酒,開始以小曲釀制出小曲酒和香花酒,供應當地居民飲 用。1932年,由小曲改用大麴釀酒,取名「四沙郎酒」,酒質尤佳。從此,郎酒的名 聲越來越大,聲譽也越來越高。 特點:其酒液清澈透明,醬香濃郁,醇厚凈爽,入口舒適,甜香滿口,回味悠長。
貴州茅台酒、四川郎酒,人們稱它們是「赤水河畔的姐妹花」,閃閃發光的一對明珠。相傳,早在1907年,當地的一個商人從貴州請來兩位酒師,引進先進技術,就有以本地紅高粱作原料,小麥制曲,取二郎泉水釀造的獨具風格的郎酒了。1933年,此地的郎酒就大量生 產;1936年,郎酒就遠銷東南亞各國和香港等地。但是到了1952年,郎酒已被迫停產,後來在周總理的關懷下,1957年又恢復生產。然而發展不快,一直到1977年,郎酒年產量只有110多噸,1984年,產量猛增到500多噸,生產仍供不應求。
古藺郎酒在釀造流程上,繼承和發揚傳統工藝,採取分兩次投料,反復發酵蒸餾,七次取酒,一次生產周期為9個月。每次取酒後,分次、分質貯存,封缸密閉,送入天然岩洞「天寶洞」「地寶洞」中,待3年後,酒質香甜,再將各次酒勾兌調味,經過質量鑒定,合格後,方可裝瓶包裝出廠。
近年來,郎酒集團對郎酒品牌進行了重新定位,確立了「神采飛揚·中國郎」的品牌戰略,經過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將紅花郎作為核心來樹立形象、樹品牌,實施以「群狼共舞,資源共享,集中突破」為核心的推進策略,以紅花郎為頭狼做主打,以新郎酒為次,再配以如意郎或福郎,形成啟動市場的主力。在市場動銷後,再投放流通產品。這一強勁有效的品牌經營戰略,完成了品牌的整合,形成了層次清晰、布局完善的品牌構架。
在「神采飛揚·中國郎」品牌戰略的統領下,經過精心策劃,產品全部更新換代,包裝精美大氣。產品結構明晰清楚,形成醬、濃、兼三種香型系列產品的良好組合。醬香型產品有精品郎酒、10年陳紅花郎酒、15年陳紅花郎酒、12年陳青花郎酒、20年陳青花郎酒、30年紅運郎酒、50年青雲郎酒等;濃香型產品包括天寶洞藏酒、雙喜郎酒、福郎、如意郎、嘉賓郎、貴賓郎、香醇郎酒及古藺系列酒等;兼香型產品有12年陳釀、9年陳釀、3年陳釀的新郎酒。
2007年,以汪俊林董事長為核心的領導班子提出了郎酒發展的宏偉目標「351工程」。目前,戰略產品——醬香典範的紅花郎酒,極大地提升郎酒百年品牌;而濃頭醬尾的新郎酒作為引領白酒新標準的兼香型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追捧。濃香型福郎、如意郎、天寶洞等產品倍受消費者的青睞。
2009年郎酒冠名春晚,紅花郎名聲大震。汶川地震,郎酒捐款2130萬元,加上物資捐贈,總金額超過5000萬元。郎酒作為一個民營企業,其社會責任感有目共睹。2008年,郎酒與中央電視台軍事節目中心結成戰略合作夥伴,喊出「強我國防•神采飛揚中國郎」的豪邁口號。身處西南一隅,發展規模一直受到交通等多項因素制約之郎酒,近年發展勢態迅猛。2008年銷售突破20億,2009年預計30億。郎酒提出在2015年,銷售力爭達到100億。郎酒超常規發展被業界稱作「郎酒現象」,該現象給白酒業帶來諸多啟示。
2009年,郎酒以87.79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第75位,位列中國白酒行業第3位。 [編輯本段]榮譽【四川郎酒】是我國名酒園中的一株新秀,郎酒在1963年被評為四川省名酒; 1979年在第三屆全國評酒會上,被評為全國優質酒;1984年在第四屆全國名酒評比中,郎酒以「醬香濃郁,醇厚凈爽,幽雅細膩,回甜味長」的獨特香型和風味而聞名全國,首次榮獲全國名酒的桂冠,並獲金獎;1985年參加亞太博覽會展出。1999年國家質量監督局、標准樣品委員會將39°醬香型郎酒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醬香型低度白酒標准樣酒。2007年紅花郎酒生產工藝研究及應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編輯本段]品牌歷程公元前135年 漢武帝把二郎灘一帶生產的「枸醬酒」欽定為貢酒。
北宋年間 二郎灘生產的優質大麴「鳳曲法酒」載入史冊。
1903年 絮志酒廠開始釀造「回沙郎酒」。
1933年 「惠川糟房」把「回沙郎酒」更名為「郎酒」。
1956年 在成都金牛壩會議上,周恩來總理說:「四川還有一個郎酒嘛,解放前就很有名,要加快擴大生產!」
1963年 郎酒獲首屆四川省名酒評比金獎。
1979年 郎酒獲國家質量優質獎。
1984年 「郎」牌郎酒評為國家名酒,獲國家產品質量金質獎章,榮獲「中國名酒」 稱號。「郎泉」牌兼香型郎泉酒被評為中商部優質酒。
1985年 郎酒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金爵獎」。
1989年 53°郎酒蟬聯「中國名酒」稱號;39°郎酒被確認為「中國名酒」並獲國家金質獎。「郎」牌郎酒在同行業中首批通過國家方圓質量標志認證。
1994年 郎酒在全國名酒行業中率先通過國際質量認證。
1996年 郎酒在全國名酒廠中首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
1997年 「郎」牌商標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享受世界范圍的特別保護。
1999年 國家質量監督局、標准樣品委員會將39°醬香型郎酒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醬香型低度白酒標准樣酒。
「郎」牌郎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跨世紀中國著名白酒品牌」。
2000年 「郎」牌12年特醇郎酒被列為中國名酒極品。
2001年 「郎」牌天寶洞藏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白酒著名創新品牌」。
2002年 經中國名酒驗證委員會品評及國家食品質量檢測機構檢測,確認「郎」牌郎酒的質量保持了中國名酒水平,並有所提高。
新浪網網民評選郎酒獲「中國十大白酒」稱號。
2003年 「郎」牌天寶洞藏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白酒典型風格金杯獎」,「郎」牌郎泉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中國白酒典型風格銀杯獎」。
新浪網網民評選郎酒獲「中國白酒十佳」和「最佳自用酒」稱號。
2004年 紅花郎酒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授予「首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指定榮譽產品」稱號。
郎酒以41.52億元的品牌價值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全國排名138位。
2005年 在世界最大、最專業的葡萄酒及烈性酒評酒組織——倫敦國際評酒組織舉辦的評酒會上,紅花郎酒獲白酒類唯一的「特別金獎」。
新郎酒榮獲中國十大最具增長潛力白酒品牌。
2006年 郎酒獲國家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認證標志。
郎酒獲歷屆四川名牌產品稱號。
紅花郎酒獲「中國白酒十大創新品牌」。
郎酒以56.47億元的品牌價值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全國排名97位,白酒行業第5位。
2007年 郎酒進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名單,成為12戶快速壯大類之一。
紅花郎酒生產工藝研究及應用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郎酒天然儲酒洞庫天寶洞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2008年 「古藺郎酒傳統釀制工藝」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 郎酒以87.79億元的品牌價值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全國排名75位,白酒行業第3位。

閱讀全文

與郎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