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明朝的歷史事件。
一、個人覺得《劍橋中國明代史》非常非常好,上卷主要是按照編年體方式概述了明及南明王朝,區區700頁就從1330年寫到了1662年,不甚詳細,只對部分大事進行了敘述。所引史料較全面,棒子的鬼子的都有~好處就是能夠粗略的了解大明歷史。下卷是很多華裔和鬼子寫的,所引史料較全~分別從政府、財政、法律、朝貢及對外關系、思想、經濟等方面介紹帝國~相比上卷詳細的多~觀點也新穎的多。
二、《張居正大傳》人家朱東潤的代表作。。。看過之後我就只看明史了。該書能讓人深刻感覺到張居正善謀國者,不善謀身。
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黃仁宇寫的,比較全面詳實細致的介紹了明帝國的財政和明在中國財政史中的地位,是了解明財政和稅收方面的好書。但是個人感覺黃仁宇處處站在清人的立場上詆毀大明~不過人家也是大師,不可對大師不敬,罪過罪過。
四、《明代文化研究》南炳文寫的,也是大師。對明代科學技術、文藝、哲學宗教、圖書、少數民族及中外文化交流做了相當詳細的描述,重現了明王朝的偉大。
五、《利瑪竇中國札記》最好和《停滯的帝國》一起看。都是歐洲人寫的,就知道所謂的「康乾盛世」和即將滅亡的大明萬曆朝相比有多大的差距。一個對明充滿崇拜,一個對清充滿鄙夷~
六、《明實錄》要是能有標點符號就好了。。。
七、《明朝中期的海防思想研究》無名小卒的著作,通篇乏善可陳,其所引史料多是清人張廷玉所作《明史》各章,說服力不強;不過衛所,水軍裝備等記述的倒是相當詳細~
以上是小人讀過的有印象的關於明史的書的觀後感,完全是個人觀點。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㈡ 明朝歷史事件
明朝三百年,有很多大事,不是一兩句就能說清的,推薦《明朝那些事》可以看看!
㈢ 請問下明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弘治中興]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憲宗朱見深去世。九月六日,明憲宗第三子朱佑樘即皇帝位,是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為弘治元年,廟號孝宗。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佑幢去世,其長子朱厚照即帝位,以第二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是為武宗。
[寧王謀反]
朱袁壕於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嗣寧王,早已心蓄異謀,不安王位,加之術士的教唆,野心逐漸增長。先後行賄劉謹,拉攏兵部尚書陸完,向權臣獻金獻寶,又投朱厚照(武宗)所好,貢上特別奇巧的四時燈數百個。
朱袁壕為實現其篡位的願望,竟想出以
子入嗣的辦法,拜託錢寧、減賢等設法使其子「司香太廟」。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朱厚照近臣江彬、張忠與錢寧、臧賢相互傾軋;張忠多次向朱厚照稱贊朱袁壕既賢且勤,意思是說武宗反而不賢不勤。朱厚照即下旨收寧王護衛,歸還所奪民田。朱袁壕知道這一消息,干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日自立為帝,且以致仕都御史李士實、舉人劉養正為左右丞相,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大元帥職,糾集兵馬10萬,准備出鄙陽湖,下九江、南康等地,攻下南京後正式即皇帝位。
康戌之變]
嚴嵩當權之際,邊患嚴重。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蒙古俺答率軍犯大同。
[嚴嵩遭貶]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五月,明世宗勒令內間首輔嚴嵩辭官,其子嚴世藩被捕入獄。
[盪平倭寇]
明代倭患早在洪武二年便已開始。
[張居正改革]
大學土張居正(公元1525~1582年),湖廣江陵縣沖湖北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1547年)進士,歷任編修、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吏部左侍郎兼東間大學士、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等職,是明代著名政治家。
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七月,他與宦官馮保的私交很好,兩人共同輔助幼年明神宗執掌朝政。神宗即位只過了一個月,大學士張居正即利用宦官馮保將高拱排擠掉,代之為首輔,並推薦禮部尚書呂調陽兼文淵間人學士,參顱機務。至此,張居正、馮保兩人執掌明王朝政權。
㈣ 明朝的基本歷史事件
英宗正統初年,蒙古瓦刺部強盛起來。瓦刺本與明朝有朝貢貿易關系,但每假朝貢名義大肆訛詐明朝物品。按照定製,瓦刺每年的貢使不得超過五十人,而正統四年(1439年)以後,瓦刺每年派到北京的貢使多到二千人以上。明朝供應瓦刺貢使的費用十分浩大,如僅大同地方每年的供應費即達三十餘萬兩。而且瓦刺來使又虛報名額,每每冒領嘗賜,又沿途搶掠財物,私買弓箭等違禁物品運出塞外。明朝鎮守大同太監郭敬是王振的親信,此人貪暴納賄,每年私這大量鋼鐵箭頭,用王振名義送給瓦刺,瓦刺則遣人贈送王振良馬。這種走私通敵的活動,嚴重破壞了明朝的邊防。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遣使二千人到北京貢馬,而詐稱三千人,要求按虛報名額給予嘗品。王振平時勾結瓦刺,這次又輕心戲弄,一定要按照實際人數給嘗,而且又大減其馬價。也先聞報大怒,遂於這年七月分兵四路,大舉南下,也先親白領兵進攻大同。
王振不作充分准備,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群臣皆言不能輕易出兵,但王振不聽。大軍離京之後,北出居庸關,過宣府(河北宣化),向大同進發。一路上王振專制橫行。成國公朱勇等人向王振白事,皆膝行而前。兵部尚書郎野和戶部尚書王佐請帝回兵,被王振罰跪草中,至晚方釋。大軍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飢寒交迫,死者滿路。月初,大軍抵達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軍屢敗,因而懼不敢戰,又立即折回。而途中王震非要挾英宗回老家土木堡,光耀門庭,以至耽誤行程。當明軍至土木堡(河北懷來境),被瓦刺軍追上,兵士死傷過半,隨從大臣英國公張輔等五十餘人皆陣亡,英宗突圍不出被俘,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錘打死,此即所謂「土木之變」。
㈤ 明朝發生了哪些大事
1、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准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
戰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於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於雲、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2、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侵犯他人領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
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入居庸關,以保安全,但王振不準。
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明軍倉促應戰,所以兵敗,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
當時京師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於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
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於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英宗回京。
3、南宮復辟
明代宗身患重病,而太子朱見濟已死,皇位繼承問題引起了朝中大臣們的憂慮,新立皇太子又無法取得一致意見。
武清侯石亨深知明代宗難以康復,與太監曹吉祥、太常卿許彬、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謀議擁立明英宗復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等以四方邊警為借口,命手下帶兵入城加強防備。隨即前往南宮迎接明英宗至奉天殿升帝座,徐有貞向等待上朝的大臣們宣告太上皇已復位。
明英宗命徐有貞掌管機務,次日加封為兵部尚書,將於謙、王文等逮捕入獄,後來又予以殺害。
二十一日,明英宗宣布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封石亨為忠國公。此事件在歷史上又稱「奪門之變」。
4、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又稱爭國本,是明朝明神宗冊立太子的問題,由於中國古代歷來「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所以被稱為國本之爭。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議立長子為太子。
然而明神宗不喜歡宮女所生的朱常洛,卻加倍寵愛鄭貴妃,並且有意立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後極力反對。
由於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令群臣憂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兩個派別,明神宗與群臣爭論達15年之久。
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穩固。
至此,前後爭吵達15年,使無數大臣被斥被貶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鄭貴妃悒鬱不樂、整個帝國不得安寧的「國本之爭」,才算告一段落。爭國本的官僚多是後來的東林黨人,因此它又是東林黨爭的一項內容。
國本之爭,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絕,他感到自己雖貴為天子,而終被群臣所制,最終和大臣鬧掰,逐步對朝政失去興趣,開始怠政。
5、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朝歷史
㈥ 請問一下明朝歷史上發生哪些重大事件
明朝來從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滅亡經歷源了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的重大事件數不勝數,以下列舉幾個典型的事件:
一: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建立明朝,統一中國。
二: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因不滿朱允炆的消藩政策,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奪取帝位。以致朱允炆的生死下落不明,至今都是一個未解開的謎團。
三:鄭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為加強與外國的聯系,朱棣派鄭和出使西洋。訪問亞非30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四:16世紀中期,倭寇大舉侵犯我國東南沿海。以戚繼光為代表的抗倭英雄極大的挫敗了倭寇的銳氣,消滅了倭寇。
五:土木堡之變。為了制止邊境戰亂,明朝遠征大軍由明英宗親征大舉進攻蒙古也先的部隊,大敗。明英宗被俘!也可以說土木堡之役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六: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明崇禎皇帝走投無路上吊自殺。宣告明朝政權滅亡!
㈦ 請問一下明朝有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為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來之不易的大明江山,朱元璋還改革了行政機構。在中央,朱元璋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朱元璋廢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改設布政司,按照皇帝的意思管理地方政務。同時,還在地方設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管理軍事和司法。在軍事上,朱元璋創立了衛所制,在全國重要的軍事地區設衛,次要地方設所。將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管理軍政,衛、所均受五軍督府限制。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並把一直發展的君主專制推向頂峨
明代的宦官專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還設立了由親信太監掌管的特務機構——東廠。專門緝拿「要犯」。東廠只對皇帝負責,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不必經司法機關批准。但在當時,皇帝還親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權。
廠衛
「廠衛」,是明代特務機構的總稱。「廠」指東廠、西廠、內行廠等,是明代以司禮監宦官為首領的內廷特務組織。「衛」指錦衣衛,是明代皇上侍衛之一。錦衣衛大都隸屬於廠。廠和衛都自設監獄,它們之間狼狽為奸,相互勾結,對天下臣民進行嚴密監視和殘殺,實行恐怖統治。「廠衛」是宦官專權的工具,是地主階級鎮壓人民的暴力機構。
東廠
司禮監
明代宦官機構設有「二十四衙門」,其中權力最大的是司禮監的太監。其職責為提督太監管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茶、催督光祿供應等事。皇帝的最後意見。都要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紅筆批寫在奏章上,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
明朝宗室封爵制度,由朱元璋定下基本原則。
明代選後制度
明朝宮女殉葬制度
殉葬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早在原始社會。
鄭和七下西洋
朱棣即位後,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㈧ 明朝的歷史
參見:明朝歷史 參見:元末農民起義、明朝統一戰爭、西吳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蒙古統治者殘暴,廣大人民受到空前壓迫。1351年,元廷征調農民和兵士十幾萬人治理黃河水患。「治河」和「變鈔」導致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響應,聚眾起義,攻佔濠州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備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並娶郭子興養女馬氏為妻。 不久,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年號龍鳳,稱小明王,以亳州為都城。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統率郭部,小明王任其為左副元帥。
1356年,朱元璋佔領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周圍戰略要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朱元璋採納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 1360年,通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3年,陳友諒敗亡。 1364年,朱元璋稱王,史稱「西吳」 ,與位於平江的東吳王張士誠相區別。 1366年小明王、劉福通被廖永忠沉於瓜步 江中溺死。
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朱元璋稱帝。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的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等將北伐,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 ,徹底結束蒙古在中原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由漢族建立的王朝統治之下。 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參見: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難之役
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的生產,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污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里甲制, 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 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明太祖平定天下後,大封功臣, 但也對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圖謀不軌。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 明太祖藉此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清理權貴和不法功勛。 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 又殺御史大夫陳寧、御史中丞塗節等人。1390年有人告發李善長與胡惟庸關系密切,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坐死,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 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大加誅殺, 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 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湯和、郭英與耿炳文外功臣全數被殺。 明太祖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手段來加強皇權。
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 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朱棣的精兵,欲鏟除朱棣,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攻佔南京,史稱靖難之役。後朱棣即位,改元永樂。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參見:永樂盛世、仁宣之治
永樂時期武功昌盛,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朱棣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 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餘三個衛所自治權。朱棣還於1406年和1422年對兀良哈蒙古進行鎮壓,以維持這一地區的穩定。 朱棣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建州女真 、海西女真 設置衛所,並派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廟街的對岸塔林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亦失哈並於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 朱棣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 ,增長財政收入 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 其艦隊規模空前龐大,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編修網路全書《永樂大典》,解縉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 《永樂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錄60卷,11095冊,引書達七八千種,字數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無刪節。
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朱棣對異議者強力鎮壓,諸如黃子澄、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 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還恢復了明太祖時期後來被廢除的錦衣衛,另外他還設置了另外一個特務組織——東廠。廠衛制度確立。
朱棣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仁宗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任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
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宗實行德政治國,並且先後派遣鄭和、王景弘下西洋 ,使國力達到極盛,史稱「仁宣之治」。 宣宗同樣擅長書畫,有畫作傳世。 但其執政期間並非毫無弊端,由於宣宗喜好養蟋蟀 ,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促織天子」。 同時宣宗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亂政埋下隱患。 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1435年,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後去世後王振大肆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 王振專橫跋扈,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鐵牌撤下,舉朝稱其為「翁父」, 英宗對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權七年,家產計有金銀六十餘庫。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盛常寇邊。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集結二十萬京營御駕親征。 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 ,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 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 史稱土木之變, 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兵部侍郎於謙擁戴英宗弟弟朱祁鈺即位,即明代宗,年號景泰。 於謙升任兵部尚書,決定堅守北京,整頓邊防積極備戰,隨後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 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於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 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於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 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奪門之變與石曹之亂 1450年也先釋放英宗。 然而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遣使迎駕,後又把英宗困於南宮(重華宮)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代宗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態,英宗、代宗因而嚴重對立。
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政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佔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恢復的殉葬。之後因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任命李賢等賢臣治國。
1464年英宗駕崩,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 憲宗為於謙平反,恢復代宗帝號,時人多稱快,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宛若明君之資。琉球、哈密、暹羅、土魯番、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 但其本人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 寵愛亦妻亦母的萬貴妃, 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造成舞弊成風,直到孝宗才全被裁撤。 弘治中興與武宗時期 參見:弘治中興、武宗南巡
1487年明憲宗駕崩,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 使自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令主」。 孝宗先是將成化年間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免,逮捕治罪,並選賢任能以委重任。 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法治寬刑。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史稱孝宗為「恭儉有制,勤政愛民」,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史稱「弘治中興」。
1505年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武宗即位後清代野史常說他極好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外有韃靼達延汗 進犯、內有叛亂和民變等重大事件。1520年武宗借出征江西寧王叛亂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 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 因死後無子使孝宗一脈絕嗣。 嘉靖時期 參見:大禮議、嘉靖中興、壬寅宮變、南倭北虜、世宗崇道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世宗。登基前後,因時任內閣首輔楊廷和、禮部尚書毛澄等權臣引宋濮安事強令世宗皇帝尊親生父母為皇叔父母,導致大禮議之爭。 最終世宗掃滅宦官和權臣勢力,總攬朝綱。
1534年後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 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史稱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入據河套。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 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隆慶開關奠定基礎。 另葡萄牙人於1557年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1566年明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參見: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
明穆宗即位後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位處執政之首的世宗舊臣徐階策動朝官彈劾高拱,高拱辭官回鄉。高拱亦不甘示弱,一年後策動朝官彈劾徐階。徐階也被迫正式退休。朝廷的實際政務漸漸落到了張居正的手上。隆慶末年,高拱回朝出任內閣首輔。
隆慶朝名臣名將薈萃,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
1572年,明穆宗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 由於年幼由太後攝政,重臣高拱因與太後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張居正則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 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 張居正整頓朝正,改革體制,史稱萬曆中興。
1577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 ,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史稱奪情之爭。最後在明神宗和兩太後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 ,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借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職權讓親子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家屬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參見:萬曆怠政、萬曆三大征、東林黨爭、國本之爭、晚明三大疑案、明末農民起義
張居正死後初期,明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在位期間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重大事件,對外有朝鮮之役與薩爾滸之戰。萬曆一朝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國本之爭主要圍繞著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 。明神宗遲遲不立太子, 令群臣憂心如焚。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但是福王遲遲不離京就任藩王。直到梃擊案發生,輿論對鄭貴妃不利後,福王才離京就藩。 明神宗於國本之爭對大臣極度不滿,自1587年後,就開始連續不上朝作為報復,僅處理一些重要事件。 自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他,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
東林黨源於顧憲成組辦的東林書院。東林黨爭起因是內閣缺人,顧憲成極力主張頗有政績的淮揚巡撫李三才入閣,結果被反對李三才入閣的勢力抹黑漫罵,東林黨因此興起,朝中其它各黨便集中火力攻擊東林黨。閹黨專權後,東林黨更受到嚴重打擊,直到崇禎年間東林黨才重新被啟用。
在東北,由於深受明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勢力,致使明末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清朝入主中國。由於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 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明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勛卓著,三戰皆勝以鞏固明朝邊疆、守護朝鮮王朝,但也消耗了明朝國庫存銀。 1617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1620年,明神宗駕崩。 其長子朱常洛登基,為明光宗,明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繼位,改元天啟。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加劇東林黨爭,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趁機干預政治,拉攏齊楚浙黨,號為閹黨。1624年後,閹黨把握朝政,魏忠賢擅權跋扈,爪牙遍布全國,並大肆打擊東林黨,借「梃擊案、 紅丸案、 移宮案 」為由,唆使其黨羽偽造《東林黨點將錄》上報朝廷, 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天啟年間的朝政混亂導致內憂外患加劇。
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葯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佔領遼東地區。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借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葯而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 ,年號崇禎。 崇禎即位後,銳意鏟除閹黨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 然而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1629年皇太極改采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 史稱己巳之變。其後皇太極多番遠征蒙古,終於在六年後 徹底擊敗林丹汗,次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五次經長城入侵明朝北直隸、山東等地區,史稱清兵入塞。當時北直隸連年災荒疫疾,民不聊生。 遼西局勢亦日益惡化,清軍多次與明軍作戰,最後於1640年佔領錦州等地,明軍主力洪承疇等人投降,明朝勢力退縮至山海關。
明中期之後時常發生農民起事,崇禎時期朝政混亂與官員貪污昏庸;與後金的戰爭帶來大量遼餉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以及因為小冰期氣候變冷,農業減產帶來全國性飢荒, 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負擔。1627年,陝西澄城飢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佔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 。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 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的歷史結束。 參見:清軍入關、南明、滿清大屠殺、明鄭時期、鄭成功收復台灣、清收復台灣之戰
北京淪陷後,史可法等人在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弘光政權,即弘光帝,弘光帝死後 ,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 而兩個南明政權為爭奪正統地位互相攻伐。1651年在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門。隆武帝屢議出師北伐,因得不到鄭芝龍的支持而無疾而終。1646年,清軍攻佔浙江與福建,魯王逃亡海外,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絕食殉國,鄭芝龍向清軍投降,然而由於其子鄭成功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鍵之弟朱聿鐭在廣州受蘇觀生及顧元鏡擁立,即紹武帝,於同年年底被清將李成棟攻滅。同時間桂王朱由榔於廣東肇慶稱帝,即永曆帝。
1646年永曆政權獲得瞿式耜、張獻忠余部李定國、孫可望等勢力以及福建鄭成功勢力的支持下展開反攻。同時各地降清的原明軍將領先後反正,如1648年江西金聲桓、廣東李成棟、廣西耿獻忠與楊有光率部反正,一時之間南明收服華南各省。 然而於同年,清將尚可喜率軍再度入侵,先後佔領湖南、廣東等地。兩年後,李定國、孫可望與鄭成功發動第二次反攻,其中鄭成功一度包圍南京 ,但最後因內部孫可望叛變及反清勢力鞭長莫及與之間的貌合神離最終導致節節敗退。1661年清軍三路攻入雲南,永曆帝流亡緬甸首都曼德勒,被緬甸王莽達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 莽達之弟莽白乘機發動政變,殺死其兄後於8月12日發動咒水之難,殺盡朱由榔侍從近衛, 朱由榔最後被吳三桂所殺,南明亡。
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敗後,轉移到川、鄂山區進行活動,在夔州府以東地區繼續抗清,稱為夔東十三家軍。 1662年清軍開始攻打,到1664年首領李來亨被殺而亡。鄭成功在南京之戰失敗後退回金廈,於1661年率軍攻佔荷蘭占據的台灣,定都東寧 。其子鄭經曾參與三藩之亂,率軍參與反攻失利。1683年,康熙帝命施琅進攻明鄭。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給台灣造成戰略威脅,最終鄭克塽剃發降清,明朝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最後一股抗清勢力覆滅。
㈨ 明朝有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
1572 神宗(朱翊鈞,1563-1620)
1572 張居正(1525-1582)為首輔,高拱(1512-1578)遭罷免
1573 萬曆
1578 李時珍(1518-1593)著《本草綱目》(Great Pharmacopoeia)問世
1580 張居正(1525-1582)丈量田畝
1582 吳承恩(1510?-1582?)逝,著有《西遊記》
1583 申時行(1535-1614)任首輔
1584 耿定理(1534-1584)逝
1590 王世貞(1526-1590)逝
1592 日本豐臣秀吉(1536-1598)出兵朝鮮
1593 文人徐渭(1521-1593)逝
1596 耿定向(1524-1596)逝
1596 日本第二次出兵朝鮮
1601 義大利耶穌教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1610)到北京
1602 李贄(李卓吾,1527-1602)獄中自殺
1604 顧憲成(1550-1612)重建東林書院
1606 袁黃(袁了凡,1533-1606)逝,著有《了凡四訓》
1610 袁宏道(1568-1610)逝
1615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1626)定八旗制
1616 湯顯祖(1550-1616)逝
1620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1620 泰昌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1620 官宦之爭起
1621 天啟
1623 魏忠賢(1568-1627)為東廠長官
1627 思宗(朱由檢,1611-1644)
1628 崇禎 西北大飢荒,李自成(1605-1645)亂起
1630 袁崇煥( -1630)遭磔刑
1636 董其昌(1555-1636)逝
1637 宋應星(1587-1666)著《天工開物》
1642 洪承疇降清
1644 李自成(1605-1645)陷北京,明朝滅亡
南明(1644-1662)
1644 吳三桂(1612-1678)降清
1644 弘光 安宗(朱由嵩, -1646)福王即位南京
1645 隆武 紹宗(朱聿鍵,1602-1646)唐王即位福州
1646 紹武注1 唐王(朱聿𨮁, -1647)即位於廣州
1646 永曆 桂王(朱由榔,1623-1662)即位肇慶
1650 鄭成功(1624-1662)以金門、廈門為據點抗清
1658 鄭成功(1624-1662)封延平郡王
1659 桂王(1623-1662)逃緬甸
1661 鄭成功(1624-1662)攻台灣,驅荷蘭人
1662 吳三桂(1612-1678)殺桂王(1623-1662)
1521 世宗(朱厚熜,1507-1566)
1522 嘉靖
1550 瓦剌軍圍北京
1552 畫家仇英( -1552?)逝
1559 楊慎(1488-1559)逝
1559 文徵明(1470-1559)逝
1562 嚴嵩遭罷免
1557 葡萄牙獲澳門居住權
1563 俞大猷(1504-1580),戚繼光(1528-1587)於福建破倭寇
1564 甲子年
1566 穆宗(朱載《後工》,1537-1572)
1566 海瑞(1514-1587)非難世宗(1507-1566)入獄
1566 葡萄牙人建設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