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知識體系隋唐時期

歷史知識體系隋唐時期

發布時間:2021-02-25 10:44:08

㈠ 隋唐時期歷史知識結構框架

來隋唐,公元581年到907年,為隋朝自和唐朝兩個時期。隋朝鼎盛時期北至東北遼寧一帶,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東臨東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帶。唐朝鼎盛時期北至貝加爾湖以北和外興安嶺,西至中亞的鹹海,東至庫頁島,南至越南北部。

㈡ 構建中國古代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知識體系 高中歷史

第一,政治的演變。首先,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不斷加強。這種制度核心就是兩個矛盾,內一是皇權和相權(朝廷),二容是中央和地方。詳細講,就是皇權不斷加強,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同學,你就沿著這條思路去想,比如為了加強這種制度,各個皇朝採取了什麼的措施。例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取消丞相,元朝行省的設置等等。
第二,經濟。這個高中歷史講得比較散。同學你只要就要熟記各個朝代的經濟表現。比如草市的出現,還有勞動工具的變化等等。
第三,文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以上就是公認的上訴皇朝的文化成就的典型代表。但中文文化博大精深,講起來好長啊。不過,儒家文化一直是核心。同學,你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在各個朝代的變化。不如宋朝的朱熹以及兩程。並且明清時期,儒家文化不斷受到王守仁的心學,李贄等人的沖擊。
總體上,經濟是根本,政治和文化都是經濟的具體表現,同時文化又受制於政治。比如明清時期的小說的流行,根本原因是因為市民經濟的大力發展,演變出了我國的四大名著。

㈢ 隋唐時期歷史知識題庫跪求!

一.選擇題: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每題3分,共60分。

1.隋朝得以統一全國的客觀原因有( )

①江南地區經濟得到發展 ②北方各族基本完成封建化 ③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④隋文帝楊堅的決策正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2.美國學者費正清說:「在一個我們看來特別注重私人關系的社會里,中國的科舉考試卻是驚人地大公無私。每當國勢鼎盛,科舉制度有效施行時,總是盡一切努力消除科場中的徇私舞弊。」對作者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科舉制度體現了公平競爭的精神 b.科舉制度背離了傳統的倫理道德

c.科舉制度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 d.科舉制度實現了封建國家的興盛

3.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歐洲啟蒙運動時期的三權分立原則的相似之處是( )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君主的統治權力

c.具有分權與制衡的特點 d.形成嚴密的官僚機構體系

4.下圖是1966年在韓國慶州佛國寺發現的武則天統治時期刻印於中國、後傳入新羅的一部佛經經卷。該經卷的發現說明了

a.隋唐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活字印刷術

b.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為黑水都督府管轄

c.唐朝時期新羅設立太學,教授佛學

d.佛教成為唐朝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5.唐高宗時,大臣長孫無忌等撰定《唐律疏議》三十卷解釋律令條文,通行天下,這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部較完整的法典。他頒布前審批時需要通過( )

①尚書省 ②中書省 ③門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魏徵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賢臣,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魏徵病死,唐太宗很難過,親自去他家弔唁,這在古代中國是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在魏徵死後,唐太宗聽信傳言懷疑魏徵生前在朝廷私營結黨的嫌疑,沽名釣譽,他竟然親自砸掉了魏徵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讓人嘆息。唐太宗對魏徵的態度生前死後的截然不同反映的實質是( )

a.魏徵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b.君主專制統治需要

c.魏徵生前在朝廷搞陰謀活動 d.教育朝廷大臣學會做人

7.「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奈在揚州」,這句詩突出反映了唐朝揚州的繁榮。下列有關唐朝揚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江南的物產大多都在揚州集散 b.繁華的夜市是揚州的一大特點

c.大食、波斯等國商人在此雲集 d.揚州是全國最繁華的政治中心

8.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當時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a.有利於加強對邊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c.使邊疆民族政權隸屬於中央政府 d.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融合的高潮

9.張籍的《賈客樂》:「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向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唐人的這些詩句,反映了( )

a.唐朝出現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業繁榮與發展

c.政府鼓勵商業的發展 d.金錢至上的社會道德風尚

10.唐人有詩雲:「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但直到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終印證了唐代就生產秘色瓷而非五代。這說明研究歷史的途徑有( )

①文學記載側面反映 ②考古發掘 ③史書記載 ④民間傳說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史書記載:唐朝後期長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輻輳(集聚),遂傾(超過)兩市,晝夜喧嘩,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材料中沒有反映出( )

a.長安城商業發展已經突破兩市的范圍 b.長安城商業的發展突破了時間的限制

c.崇仁坊成為長安城中最繁華的住宅區 d.崇仁坊成為唐朝政府新設立的商業區

12.圖6中的長安、洛陽、揚州、成都、廣州、泉州、明州、登州被稱為唐代八大都市。由此可獲取的正確的歷史信息是( )
①城市分布重心由黃河流域遷移到長江流域

②揚州和成都成為超越兩都的政治經濟中心

㈣ 高三歷史隋唐知識體系

基礎知識體系
建立:581年,楊堅代周稱帝,國號隋,年號開皇,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派楊廣攻入建康滅陳,統一南北。
①魏晉南北朝後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統一條件成熟。
②北方農業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隋統一的經濟基礎。
③隋文帝通過改革,國力日強;加強軍隊建設,有了渡江作戰能力。
④陳朝政治腐敗,軍紀鬆弛,不堪一擊。
意義: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社會發展。
興建兩都:大興城和東部洛陽,由文帝和煬帝令宇文愷興建。
廣設倉庫:在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有洛口倉,含嘉倉。規模之大,積儲之多,前所未有。
605一610年,場帝開通水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貫通南北。
洛陽為中心,北通涿郡,南達餘杭,是當時世界最早、最長的大運河。
修築馳道:煬帝為巡遊。在北方修兩條大道,改善了北方交通狀況。
表現:濫用民力、三征高麗、奢侈腐化、嚴刑酷法。
結果: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天災嚴重,民不聊生,被迫反抗。
①611年,山東長白山農民首先起義。
②翟讓、李密的瓦崗軍及各地農民紛紛響應。
③618年,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開國:618年,李淵稱帝,國號唐,定都長安,李淵即唐高祖。幾年後全國基本統一。
時間: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
思想:吸取隋亡教訓,強調「存百姓」思想,勵精圖治。
成效: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恢復發展快,國力逐步增強,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①認為「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廣開耳目,求訪賢哲」。
②不避仇怨,不拘門第、民族,量才授職。
③賢相房玄齡、杜如晦,名將李靖、李勛,諫臣魏徵,人才濟濟。
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礎上,進一步革新、完善制度。
輕搖薄賦,勸課農桑;多次減免租稅,興修水利,促進生產發展。
戒奢從簡,力倡節儉:不準修建台榭,禁止進貢珍奇寶貨。
文化:興科舉,以儒為師,大辦學校。
當權:高宗懦弱多病,武則天以皇後身份協助處理朝政,逐步掌權。高宗死後,改國號為周,成為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破格用人
①創立「自薦」求官制。
②破格錄用有才能的庶人,如名相狄仁傑、姚祟等。
成效:當權半個世紀,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上升。
時間: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
①選賢任能。選拔德才兼備、年富力強者為相,如姚祟、宋景等;精簡官吏,定期考核。
②大力發展生產。
③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④實行募兵制。
⑤大興文治。發展科舉,設集賢院,廣聚學者。
成效:出現繼西漢前期之後的第二個鼎盛局面——政治清明、國家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之治」或「開元盛世」。

我看到在這里不能顯示樹狀圖,請你給我留一個郵箱,我發到你的郵箱吧。

㈤ 根據隋唐時期的歷史知識,要想取得經濟的發展應具備哪些因素

根據這些歷史知識,取得經濟發展應具備的因素有: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專
(2)統治者勵精屬圖治,發展鼓勵生產
(3)統治者提倡節儉
(4)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
(5) 順應時代的發展,提高科學技術水平
(6)促進交通的發展
......

㈥ 隋唐時期歷史簡介是什麼

如果你想看的是正史的話,不妨讀讀說唐,隋唐史等歷史書籍如果不是的話,不妨你看一下關於隋唐類的穿越小說,架空歷史類的的,這類小說以隋唐英雄割據為背景,通俗的寫法來展現那一段壯闊的歷史,讀起來也不是很枯燥。還有強烈推薦你看一下隋唐英雄傳這部連續劇,里邊的秦叔寶,羅成,李元霸,宇文成都演的非常不錯下邊是我推薦的一些書:《說唐全傳》《興唐傳》《混唐後傳》《大唐雙龍傳》《隋唐英雄志》 《英雄凱歌》 《程咬金與秦叔寶》 《逆唐》《調教初唐》《大唐》《殘唐重生李世民》 《夢回大唐》 隋唐歷史概述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期,特別是唐代前期更是如此,較之秦漢還尤過之。以前史家以漢唐疆域相比較,謂唐時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這是指開元、天寶之際來說的。其時唐代東疆不渡遼河,不如漢時尚有遼東和玄菟兩郡。其實早在唐高宗時,東占高麗和百濟,不僅東渡遼河,而且已過鴨綠江了。唐時於西疆設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所轄的四鎮並不以蔥嶺為限,而所設的羈縻州竟遠至於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其後波斯王卑路斯為大食所迫,尚歸老於長安,這也是前代所絕無僅有的。這樣廣土眾民的皇朝,為史書所少見。
自西晉永嘉亂離之後,民族間的紛擾和沖突,彷彿無有已時。不過由紛擾而逐漸重新組合,卻也是勢所必然的趨向。隋唐兩代承南北朝之後,重新組合已成定局。既已重新組合,就會發出新的力量。隋代歷年雖甚短促,這樣的力量就已經有所顯現。到了唐代更是分明可見。唐朝中樞大員,不必細考其個人的生平履歷,僅從姓名之間就可略見其時的風尚。唐穆宗長慶年間,元稹曾為平章事。元稹歿後,白居易為制輓詩,有句說「元魏帝孫唐宰相」。至於邊庭將帥,尤其是無間華夷。重新組合並處,得以各盡所力,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在這樣泱泱大國中,如何普及中樞政令,求其如臂使指,不誤朝夕,就必須講究交通。隋唐時期承前代之舊,交通道路是有一定的基礎的。唐時驛道的設置,為當代後世所艷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唐初始定鼎,為高昌所輕。高昌所恃者,是所見秦隴之北,城邑蕭條,而磧路艱險,唐兵難以猝至,而唐兵竟然迅速達到磧口,高昌就不能不束手受縛。唐初驛道初創還是如此,其後更加完備。
由隋初至於天寶年間,可以說是隋唐時期的承平盛世。中間雖有大業末葉的亂離,創痛並非細小,唐初休養生息,也就得到恢復。由於承平日久,封建經濟就會得到發展,唐初所制定的租庸調制度,在當時說來,還算是取民有度,至少比起南北朝時期,應該說是好一些。雖然在開元年間逃戶還成了問題。封建社會是有難以克服的缺陷的。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工商業也就相應地興旺起來。黃河流域絲織業的興盛可以說超邁前代。絲綢之路雖不創始於唐代,唐代得益更多,更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社會就會顯得富庶。杜甫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正是當時社會的寫照。社會富庶顯示國家的強盛,也是強盛的基礎。唐代前期不時對外用兵,這是府兵制度的優越處,而一再出兵遠征,並未引起經濟的困窘,也是實際的情形。
由於國力的強大,也使文化昌盛起來。隋唐以前,由於南北分裂,文化也就各成體系,隋初統一全國,南北文化相應融為一體。而域外文化因之相隨俱來,特別是西域文化更特別為當時人所喜愛。中華民族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隋唐時期就是具體的例證。中華民族固然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也不吝於向外傳播中華文化。中華聲教被於四方,也顯示出強盛皇朝的氣派。這樣的盛世豐采,強盛的顯現,應該是這一時期的特色。本卷對於這一特色反復作了說明,使這一特色更易為世人所知。
隋唐時期也和其他皇朝一樣,自有其典章制度,而且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的還流傳下來,為後世所遵用,有過若干影響。隋唐兩代都以尚書省總綰全國政務,省內各設六部,各有專責。部的名稱前後不盡相同,唐時始確定為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樣的制度一直為後來各皇朝所沿用,直到近代,部數才不斷增多起來。推本溯源,固可以追蹤於《周禮》六官。但即令當時已有這樣的制度,後來卻未延續推行,直到隋唐才又重新提起。其實所謂《周官》六官之說,不過是隋時創立新制的借口,不一定就是淵源的所自。雖不一定就是承前,但確是啟後,對後來還是有影響的。和六部的道理相彷彿的還應數到科舉。隋初廢除南北朝以來九品中正取士的舊制,改為科舉。唐代踵行新制,益加周密。其中由進士科取得的人才,率能獲升高位,主持 皇朝大計。後來各代皆遵循這樣的制度,科目名稱雖不免有所改變,總的體制卻是一脈相承,未離舊軌。直至清代末年,興辦學校,才行停止。
就是賦稅制度也相彷彿。唐初定製,以租庸調法作為賦稅制度,征取民間財物,用這樣的收入,推行政治和豢養兵士。租庸調法是以人丁為本,戶籍不整,田畝賣易,遂使租庸調法難以繼續運用。中葉以後,改行兩稅法,分夏秋兩季徵收。此法施行後,為後世所遵用,直至明代另創一條鞭法,始告一段落。當然還有其他的典章制度,也起到相似的作用。這樣一些典章制度的創立和推行,不能說和當時國力強盛沒有關系,法制紊亂和不行,所產生的消極影響也就難以避免了。
唐代的盛世到了開元、天寶年間遇到了轉折點。盛極而衰,這在以前的皇朝都曾經有過類似的遭遇。當然其間的因素和過程也還不盡相同。就唐代來說,安史之亂的前後迥然而異。安史之亂雖告平定,內憂外患,接踵而至。內而藩鎮跋扈,外而強鄰侵略,再加上朝臣朋黨,將帥離心,幾乎成了遍地荊棘,步履維艱。從安史之亂開始,就是皇帝也難於安居,玄宗和僖宗先後避難到過成都,代宗避難到過陝州,德宗避難到過梁州,狼狽匆促,彷彿不可終日。當然還不免發生過農民起義。黃巢雖然沒有取代了唐帝,李家皇朝的日月也是屈指可數了。唐代的傾覆也和以前所有的皇朝一樣,是難於避免的規律,卻自有其前因後果,不能一概而論。
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唐代由強盛轉向衰弱的標志,因此,一般歷史家往往把安史之亂作為唐朝前、後期的分期線。主張唐史三段論的學者,也並沒有改變安史之亂的這樣的歷史地位。
就在唐走向衰弱過程中,也促使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這是說,全國經濟重心是在黃河流域的下游,這時南移到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這對唐朝的盛衰有很大的影響,對以後的歷史演變影響更為巨大,不能漠然視之。這種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遠在唐代以前就不斷在發展之中,安史之亂時黃河中下游所受的摧殘,至為慘酷,促成人口的大量南遷,其後藩鎮割據,征發無厭,竟使中原經濟難於稍有恢復,更說不上重心所在如舊復原。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的經濟本來遠不能和黃河流域中下游相比較,由於在不斷發展中,相差已非過多,安史亂時,人口突然增多,發展就更顯得迅速,因而就凌駕於黃河中下游之上了。對於當時皇朝的影響,最為顯著的就是漕糧的供給。隋唐皆都於長安,長安位於關中平原,雖以富庶見稱,但皇朝所需的糧食,還是須由關東漕運而來。運輸漕糧的地方,隋及唐代前期就沒有指望過江淮之間及其以南的地方。安史之亂中原遭到破壞,亂後也無從恢復,皇朝所需的漕糧就不能不仰給於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再廓而大之,就是東南八道。這是說,由江淮之間一直伸到南嶺的北麓了。由東南八道運輸漕糧達到長安,主要依靠一條汴河,唐代後期,皇朝為了和跋扈藩鎮爭奪汴河的控制權,曾經費了偌大的心力。
自從經濟重心南移之後,皇朝所致力的是如何解決都城所在的糧食問題,不能足食,就難以足兵。在那個時期,要想足兵,還須豢養馬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軍隊的裝備問題,有兵源而無馬匹,也是無濟於事的。隋及唐代前期,養馬是一項要政。隴右道就是最為適合的養馬地區。唐代前期兵力所向無敵,就是不僅有兵源,還有最好的馬匹。安史亂時,吐蕃乘機東侵,奪去了隴右道,這不僅使長安受到威脅,養馬之地也隨著完全失去。皇朝自己沒有兵力,就不能不受地方勢力的擺布了。
應該說,經濟重心的南移,還不僅是漕糧運輸的問題,經濟是基礎,是能夠影響上層建築的。因而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特別是文化方面更為明顯。隨著長江下游三角洲太湖流域經濟的發達,文化也就隨著昌盛,這在唐代後期可以明顯地看出來。這種趨勢不僅限於唐代,唐代以後一直沒有改變,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隋唐時期的這些歷史特點,這些都是重大的歷史問題。

㈦ 隋朝的資料和歷史知識

下面是對歷史上繁盛一時的隋朝知識的復習資料講解,希望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下面的知識。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暴政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裡,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通過上面對繁盛一時的隋朝知識的復習學習,希望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上面的內容,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的吧。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大一統王朝,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即隋文帝,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北周覆亡。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煬帝過度消耗國力,最後引發了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1] 大業十四年(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享國38年。[2]
為了鞏固統治,隋廷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並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後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
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 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隋朝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同時興建京都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㈧ 高中歷史關於隋唐時期知識的問題!

隋唐時期社會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
(1)中央官制的變化。中央官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從而取代了秦漢以來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機構更加成熟完善,為後世朝代所沿用。
(2)選官制度的變化。科舉製取代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各階層知識分子,特別是庶族地主的參政,擴大了封建政權的基礎,極大地改變了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豪強地主壟斷政權的局面。
(3)土地制度的變化。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土地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均田制崩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從8世紀中葉開始發展,土地兼並嚴重,地主庄園經濟發展。
(4)賦稅制度的變化。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貧富分化的社會現實。這一變化,不僅是唐朝賦稅制度的變革,也是從漢朝以來征稅由重人口、輕田產轉變為輕人口、重田產的分水嶺。
(5)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變化。中央政府的政策變得比較開明和開放,東北邊疆地區開始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疆域變得空前遼闊,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6)文化上的變化。佛教變得中國化,社會風氣由於受少數民族和外國生活習俗的影響,變得比較開放,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㈨ 隋唐歷史簡介

公元年至618年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存在的時間較短,只經歷了兩個皇帝,38年,這樣的時間比之唐朝280多年的歷史,總讓人們的感到隋朝的地位遠不如唐朝。但實際上,隋朝結束了魏晉以來長達300多年的分裂局面,開創了自秦漢以後的又一大統一的局面,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同時它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等等都對中國的政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大運河的開挖也為南北的溝通與經濟繁榮。隋煬帝通過政治改革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使得關隴舊貴族勢力間接造反,最後為唐朝所取代。
公元618年,李淵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 李世民發動政變,史稱「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訓,他勤於政事,要大臣廉潔奉公,政府輕徭薄賦,鼓勵生產。他在位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在位時多病,皇後武則天替他處理政事,逐漸掌了大權。高宗去世幾年後,武則天臨朝稱制。
武則天於公元690年廢黜睿宗,稱帝,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經常讓大臣舉薦人才。她統治時期,也有一些弊政,但當代史學家郭沫若稱贊她的統治說:「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公元705年,她被迫退位。這以後唐朝政局再度動盪不堪,直到唐玄宗時,才又安定下來。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公元712年即位稱帝。他有作為,任用熟悉吏治、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宋璨為相,勵精圖治。他統治的前期,政治較安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現象。此時期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據史料記載,唐朝農業大發展,正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唐朝的手工業也興盛起來。如絲綢紡織業,還有聞名於世的唐三彩陶器等。
唐朝經過290年的統治,由盛到衰。公元755年,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公元907年,朱溫滅唐自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期間中原地區接連出現五個朝代,即梁、唐、晉、漢、周,合稱五代。環繞中原地區,主要建立在南方的十個政權,合稱十國。直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國家由分裂重新走向統一。
隋唐時期,我國邊疆各族發展較快,呈現「和同為一家」的和睦局面。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松贊干布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這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邊疆經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隋唐時期與外域的貿易往來已有很大發展,隋朝時同十幾個國家往來,到唐朝,發展到70多個國家。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那時,唐朝在世界享有很高聲望。
隋唐時期,經濟的全面繁榮發達昌盛,人們思想解放,充滿自信,文學藝術百花齊放,萬紫千紅。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有光耀千古的文壇,最突出的是詩歌;有五彩繽紛的藝術,書法和繪畫成就輝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這些藝術珍品,使得古老的中華民族熠熠生輝。

㈩ 隋唐時期的時代背景 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

隋朝 公元581年由楊堅建立,定都大興城,589年隋朝滅陳朝,統一全國,公元618年,李淵廢隋恭帝楊侑自立為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
政治: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都洛陽,並於606年頒布詔書遷都洛陽。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隋煬帝;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
經濟: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隋朝還在各地修建糧倉,儲備糧食,存糧達到可食用數十年,另外還修建大運河,方便南北經濟文化發展
文化:由於隋朝時間較短,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大。雖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風的要求,但是後繼中斷,古文運動需要到唐朝中葉才成功的發展起來。當時有專門研究音律學的著作,也有不錯的散文與詩歌。在南北朝時,南朝文學講究聲律和彩色,北朝文學講究質朴切實用。由於南朝艷麗的文學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學大多承襲梁陳學風,沒有新的突破
唐朝 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公元623年基本 統一全國,公元907年,朱溫強迫唐哀帝讓位,唐朝滅亡
政治: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公元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公元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公元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
唐朝沿用隋朝官職制訂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三省即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唐朝法律分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刑法典;令是指國家對各項制度所做出具體規定(如《戶令》);格是對律令式做出補充修改與對禁令的匯編;式則是各項行政法規(如《水部式》)。《唐律》是根據隋朝《開皇律》經過《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三朝修正而來。 自唐高祖時代開始制訂,在唐太宗時才宣告完成。至唐高宗永徽年間又對唐律進行了全面解釋,寫成《律疏》,與《唐律》合稱為《唐律疏議》,後世又稱呼為《唐律疏典》。唐律分十二篇,共五百零二條,刑為五刑。唐朝律法將謀反、謀叛等反對朝廷的行為定作不得赦免或贖免的「十惡」大罪,對朝廷的延續起到了保障作用。又有一系列相關土地私有權的條例,維護了經濟基礎。貴族、富人、官僚受到了一定的不平等的法律保護,在與庶民觸犯同樣的法律下可減刑或免刑。
經濟:
農業
唐朝農業生產工具又有新的進步。曲轅犁就出現在
唐朝。還出現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唐朝前期,僅見於記載的重要水利工程就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其中著名的如玉梁渠、絳岩湖、鏡湖等。 天寶年間,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手工業
唐朝手工業分官營和私營兩種。工部是主管官營手工業的最重要部門之一,直接管理的機構有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少府監主管精緻手工藝品;將作監主管土木工程的興建;軍器監負責兵器的建造。監下設署、署下設作坊。還有鑄錢監和冶監等。 官營手工業的產品一般不對外銷售,只供皇室和衙門消費。工人則分為工匠、刑徒、官奴婢、官戶、雜戶等。私營手工業較官營手工業不發達。唐朝前期主要手工業有紡織業、陶瓷業和礦冶業。唐後期,南方手工業大幅進步,特別是絲織業、造船業、造紙業和制茶業。

唐朝手工業比前朝有很大的進步,商業也比前朝發達。手工業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有益的作用,商業的發達刺激著手工業進步,也加強著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貨幣
唐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體系。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體系。
唐朝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現了櫃枋和飛錢。櫃枋經營錢物寄付,在櫃枋存錢的客戶可以憑書貼(類似於支票)寄付錢財。這些都說明了商業在唐朝中期的繁榮。唐末,因為黃巢之亂和藩鎮戰爭,戶數銳減,社會經濟規模再也未能達到開元盛世的水平。

賦稅
唐朝中期,公元780年實行兩稅法,當年稅錢1089萬八千餘緡,谷215萬七千餘石。821-824年年均稅收3515.1228萬貫、石,唐後期853年稅收下降到925萬余緡,其中鹽利達278萬余。隨著唐朝對鹽商壓迫加劇,直接引發了黃巢起義。
文化: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謂是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詩人。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傑出代表。後世宋、明、清雖仍有傑出詩人出現,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全唐詩》收錄數量最多的大城市為洛陽、長安、金陵。
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聖」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於立體感,時有「吳帶當風」之說。 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代表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
唐朝的壁畫事業特別發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聖。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唐朝草書大家。
著名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書;公元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閱讀全文

與歷史知識體系隋唐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