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天安門歷史事件

天安門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5 10:41:52

❶ 新中國歷史上天安門降半旗有幾次

曾經降半期的基抄本為國家領導人

第一次是周總理
第二次是朱德
第三次是毛主席
80年後 胡耀邦,李先念,鄧小平,楊尚昆等

最特別的一次是:1999年5月12日,為哀悼駐南聯盟大使館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遇難的三位烈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所有政府機構、新華社香港分社、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均下半旗誌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第十四條 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誌哀: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
(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四)對世界和平或者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發生特別重大傷亡的不幸事件或者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時,可以下半旗誌哀。
依照本條第一款(三)、(四)項和第二款的規定下半旗,由國務院決定。
依照本條規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者國務院決定。

❷ 天安門城樓的歷史沿革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安門在中國的明朝、清朝兩代是兩代皇城的正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天安門城樓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在這里演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天安門城樓前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廣場,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重大慶典和集會的場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歷次國慶閱兵式均是國家領導人檢閱儀仗隊及遊行隊伍的場所。
1961年,天安門城樓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歷次修繕中政府又重建了城樓上的木建築、加厚城牆,才成了當今的樣子。
自1969年12月15日,重建天安門城樓工程正式開工,到1970年3月7日竣工。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2006年春節剛過,天安門地區管委會邀請潮籍山水畫家馬流洲為天安門城樓中廳創作大幅國畫。為完成這幅畫作,馬流洲先生三上泰山,三易其稿,歷經半年時間定稿。七月中旬,他專程上京作畫,僅半個月時間就完成這幅巨作。這幅精心構思創作的《江山永泰》圖,以奇特的構思、濃烈的筆墨和粗獷的線條,勾勒出一幅巍峨雄渾的泰山圖。畫家借泰山謳歌和諧盛世,表達了對祖國未來的深情祝福。
2006年11月30日,該歷時半年的畫作,一幅高2.6米、寬5.8米的《江山永泰》圖,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中廳。從國慶前夕懸掛以來,每天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在畫幅前流連觀賞。
2009年的國慶閱兵在天安門舉行。
2014年9月26日23時57分,一輛吊車從天安門城樓中間門洞駛出,並在門洞東側就位,一輛運載著嶄新畫像的貨車隨後開出。懸掛了一年的毛澤東舊畫像被吊車吊起,緩緩被摘下。隨後,吊車將新畫像吊起,40分鍾後完成安裝。新畫像高6米、寬4.6米,加上相框,總重量達1.5噸。舊畫像將運回畫像棚,進行修整。
2015年7月29日,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發布通告,根據工作需要和安排,天安門城樓將於2015年8月1日至9月7日期間暫停對外開放。

❸ 1804~1949年,發生在北京的幾個重大歷史事件,包括時間和具體事件

1838年底 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
1839年6月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6月 英軍發動鴉片戰爭
1842年8月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2)賠款洋銀2100萬元;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南京條約》影響: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1842年 魏源編著《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1856年 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法國利用「馬神甫事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1)增開牛庄(後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4)外國公使駐京,並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1860年 英法聯軍接連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
→《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影響: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9世紀60年代 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相標榜,開展歷時30多年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但洋務派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他們只是零星地學習西方的一些科學技術和工藝製造,卻不願意改革封建政體,不可能實現富強的目標。此外,洋務企業在經營管理上也存在著很多弊端。
1861年 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由奕擔任總理大臣
1862年 總理衙門設立京師同文館
1865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成為國內最大的軍事企業
1869年 方舉贊在上海開設發昌機器廠,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
19世紀70年代 清政府建成北洋水師
1872年 (1)曾國藩派遣容閎率領30名幼童赴美留學
(2)陳啟源在廣東南海設立繼昌隆機器絲廠(近代中國第一家繅絲廠)
(3)《申報》
1873年 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
1881年 中國人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建成通車
1894年7月25日 (1)甲午中日海戰
(2)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895年4月 (1)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的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反割台斗爭,台灣全境淪陷
(3)康有為、梁啟超聯合應試舉人公車上書,拉開維新變法運動序幕
1896年 維新報刊《時務報》
1897年 (1)德國強占膠州島,掀起列強瓜分狂潮
(2)商務印書館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宣布變法開始
1898年9月21日 慈禧太後發動宮廷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的影響:戊戌變法雖然以失敗告終,但維新派積極倡導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宣揚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有力地沖擊了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戊戌政變之後,懷疑舊學、歡迎新學、要求民主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了民主革命之途。
1899年 美國提出「門戶開放」、在華「利益均沾」
1900年 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 清政府與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匈、西、荷、比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9.8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記不敘用」; 總理衙門必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條約》影響:《辛丑條約》是繼《馬關條約》之後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個極其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1901年~1911年 清末新政
1905年 同盟會成立,創辦機關刊物《民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並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
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1月1日 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結束
1912年3月 (1)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果實落入袁世凱之手
(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意義:1)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數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2)創建了中華民國;3)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4)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5)給中國先進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啟發,使他們覺悟到必須另謀新的救國救民之路。局限性: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的妥協而告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915年 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新青年》),發表《敬告青年》,新文化運動興起。
1916年 杜亞泉在《東方雜志》上抨擊新文化運動,拉開中西文化論戰序幕
1917年初 (1)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
(2)俄國十月革命勝利,極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8年 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
1919年 (1)《新青年》出版「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2)5月4日,「五四運動」(北京天安門前)
1921年7月23日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1924年1月 國民黨「一大」,提出「新三民主義」,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6年 北伐開始,推翻北洋軍閥
1927年 (1)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2)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3)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製造「七•一五」政變。政變後,寧漢合流
(4)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立革命根據地
1928年 井岡山會師(朱德、陳毅與毛澤東)
1928年6月 南京國民政府宣布改定新約
1928年12月29日 張學良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統一
1931年9月18日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 2月東北全境淪陷,日本扶植前清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
1934年10月 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歷史意義: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機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 紅一、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
1936年12月12日 張學良、楊虎城扣押蔣介石,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內戰、立即召開救國會議,史稱「西安事變」中共確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
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1937年9月 蔣介石發表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淞滬會戰開始
1937年9月 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淪陷。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38年春 李宗仁指揮軍隊開展徐州會戰,台兒庄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取得的戰果最大的一次勝利
1938年10月 武漢會戰後,日軍佔領武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945年4月 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做了《論聯合政府》政治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
1945年8月15日 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10月25日 台灣光復
1946年6月 國名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內戰爆發
1948年9月12日 林彪、羅榮桓遼沈戰役,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 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淮海戰役,基本解放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基本解放華北全境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宣告國名黨統治的結束
1949年5月27日 上海解放
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制訂了《共同綱領》,實行以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國體)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❹ 關於天安門的知識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天安門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競相登樓暢游。

❺ 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❻ 北京天安門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北京天安門廣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旅遊遊客到這里參觀、游覽,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北京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御道兩側,按左宗廟、右社稷的傳統建制排建。御道兩側增築紅牆,一直延伸到天安門外,與兩道干步廊相連,成為一個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廣場外圍,左為文官官署,右為武官官署,充分顯示了中央集權的浩浩聲勢。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通高33.7米,36扇朱紅菱花門扉,60根通天圓柱,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使整個大殿庄嚴雄偉,金碧輝煌。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橋南東西兩側,各有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面前是封閉狀態的宮廷廣場,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庶民百姓不得入內,探頭一看,即犯「私窺宮門」的重罪,格殺無赦。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詔、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北京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北京天安門是人間的瓊樓玉宇,集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它又是封建等級制的形象體現: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

自1987年11月開始,北京天安門正式對中外旅遊者開放。在此之前,極少有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像今天這樣可以接近天安門,盡情瞻仰她的豐美雄姿,和像當年國家領導人一樣,自由自在地扶欄遠眺廣場壯闊的全景。因而,自開放後,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中外旅遊者競相登樓暢游。

北京天安門廣場旅遊景點:

北京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面積有50萬平方米。廣場西面是人民大會堂,這里是全國人大的辦公地點。東面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在紀念碑南面是毛主席紀念堂,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遺體安放於此,人們可以入內瞻仰。每逢節假日來自全國各地來北京的旅遊者聚集在這里觀光游覽。

北京天安門廣場每天有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旅遊遊客到這里參觀、游覽,天安門廣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首。

❼ 天安門廣場的歷史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此時的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為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安門廣場被當成了入侵者屯兵耀武之地。

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北洋政府的朱啟鈐啟動改造舊都城計劃。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修築瀝青路、瓮城等,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威嚴、神秘的皇權被消解。正因為朱啟鈐對天安門廣場進行的第一次改造,天安門開始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廣場。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北伐勝利。七月,北平軍政各界組織7萬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祝捷大會。八月二十四日,孫中山遺像被掛上天安門城樓,這是天安門城樓首次掛個人畫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偽政府統治下的北京,天安門城樓貼著「建設東亞新秩序」標語。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廣場舉行開國大典。

1950年,因廣場旗桿與天安門之間的距離不夠將來要過遊行隊伍的寬度,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被移動了6米。

1954年,拆除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等建築,在廣場中建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8年,為迎接十周年國慶,天安門廣場開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拆除了中華門、棋盤街及廣場上的紅牆,總面積達44公頃,是俄羅斯紅場的9倍。

(7)天安門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天安門廣場建築布局

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紫禁城正門外的一個宮廷廣場,東、西、南三面用圍牆圍成一片普通百姓不可進入的禁地。廣場北起天安門,南至正陽門,東起歷史博物館,西至人民大會堂,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達44萬平方米。

廣場中央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和庄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廣場西側是人民大會堂,東側面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南側是兩座建於14世紀的古代城樓--正陽門和前門箭樓。

天安門城樓坐落在廣場的北端。天安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通高33.7米。天安門兩邊是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這些雄偉的建築與天安門渾然一體構成了天安門廣場,成為北京的一大勝景。

❽ 天安門的來歷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它的庄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8)天安門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❾ 北京天安門有哪些建築歷史

古代北京,歷來被風水學家稱為"山環水抱必有氣"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為太行山脈;北部的軍都山為燕山山脈;南口為兵家要地。兩座山脈在北京的南口會合,形成向東南方展開的半圓形大山灣,環抱著北京平原。

北京平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桑乾河和洋河等相繼在此匯合成為永定河。所以,北京在地理格局上是"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特別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戰略的控制。

北京,在唐代時為幽州,還為燕京,金代時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兩代稱北京。

在我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和清8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朝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但最早對建築天安門有間接影響的是元朝。

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府,就是後來的內蒙古正藍旗東部。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舊址就是後來的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一帶,1272年他又改中都為元大都,並從1267年開始興建元大都,歷時18年之久,直至1285年才全部建成。

元大都當時的整體布局呈長方形,南牆位置在後來北京長安街南側,北牆位置在後來的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那裡後來遺存有斷斷續續的、被稱為土城子土丘,就是元大都當時最早的北城牆。

元大都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長60華里,有11個門。南面三門:正中為麗正門,就是後來的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面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和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和肅清門;北面只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

元大都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後來的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曾有一個"T"形的半封閉式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就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天安門。元大都城牆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台,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後,50個街坊星羅棋布。

當時,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我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後,大為贊嘆道: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她了。

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游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那時候,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築格局以及元故宮和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後來的明朝始建承天門具有了可行性。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朝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當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

後來,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燕子朱棣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並於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就是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

據史料記載,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左環滄海,有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廟","關日不下百十","會通港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他還在於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

1406年,明成祖朱棣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並征發各地工匠、軍士和民工,開始了營造北京的籌備工程。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的工程正式開始,當時,有個叫蒯祥的工匠,同大批能工巧匠一起被明朝選入京師。

蒯祥是江蘇蘇州府吳縣香山人,他生於明初洪武年間,他的父親是當時很有名望的一位工匠。蒯祥深受父親的影響,他30多歲就"能主大營繕",是位造詣很高的木匠了。由於他技藝超群,在營造中充分發揮出建築技藝和設計才能,很受督工,就是建築師蔡信等人的重用。

在北京宮殿的營建中,先後涌現出許多著名的工匠。除工於設計的督工蔡信、瓦工出身而官至工部侍郎的楊青外,還有與蒯祥同時代的著名雕刻石匠陸祥等。

在宮殿初建階段,蔡、楊二人起了很大作用,但他們當時都年事已高,而蒯祥正值年輕力壯,又工於計算和繪畫,在蔡信、楊青去世後,大量的皇家工程便都由蒯祥主持。

蒯祥不僅對木工技術純熟,還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和審美意識。據記載,蒯祥能以雙手握筆同時畫龍,合二為一,一模一樣,技藝已達爐火純青。

營建宮殿樓閣時,他只需略加計算,便能畫出設計圖來,待工程完畢後,建築與設計圖樣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連當時的皇帝也很敬重他。

在建築北京的過程中,蒯祥不論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籌劃,營造的榫鉚骨架都結合得十分准確、牢固。同時,他還將江南的建築藝術巧妙地運用上去,如採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使殿堂樓閣顯得富麗堂皇。

1420年,皇宮才落成,蒯祥便因功被提升為了工部營繕所丞。

閱讀全文

與天安門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