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惠濟歷史知識

惠濟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25 09:56:45

A. 惠濟區老鴉陳辦薛崗村的歷史

惠濟區薛崗村來是明朝薛姓定居的村莊,源為山西洪洞縣移民。姚橋鄉薛崗村是山西洪洞縣薛姓在今原陽縣定居後,一部分人遷到姚橋鄉,定村命薛崗。這兩個村薛姓都是山西洪洞縣移民的後裔。現在惠濟區薛崗村薛姓人已經沒有王姓人多了。現任的村長是王保欣,是個流氓。把他叔叔王小四送進監獄,自己靠賄選上去的。

B. 商丘的起源歷史,為什麼叫商丘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後遷徙,後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起源歷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並封於高辛(今商丘 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後,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帝嚳死後,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於唐堯,帝堯封摯於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後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 閼伯)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於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 火神」。閼伯死後葬於封地,由於閼伯的封號為「 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2,湯王興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在商丘一代活動。商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昌盛,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3,葵丘之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紛紛爭霸,兼並戰爭不斷。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會諸侯,在此寫下了和好息戰的盟書,使得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場盟會歷史稱「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楚莊王率兵攻擊宋救鄭,兩軍在宋國境內的泓水(今商丘市柘城縣)遭遇,宋襄公以強調「仁義」治軍,不聽謀士的勸告,兩次錯失了滅楚的良機,致使自己全軍覆滅,自己也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從此,宋國降為了二等諸侯國。「宋襄公之仁」就典出於這場戰爭。

5,秦置郡縣

時間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實行了郡縣制。商丘也就屬於了碭郡(郡治睢陽縣,今天的商丘市睢陽區)。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攻佔了鄼縣(今永城鄼城一帶);九月劉邦在沛縣起兵,次年攻佔了碭郡郡治。

6,梁孝王守睢陽

公元前154年,西漢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率大軍進攻睢陽(今商丘),企圖打通西進京都長安的通道。此時,鎮守商丘的梁孝王以10萬軍隊,死守睢陽城3個月,給西漢王朝贏得了寶貴的重整旗鼓的機會。

最終七國之亂被平定,梁孝王因為守睢陽有功,深得漢景帝的厚愛,並賜給他天子旌旗可以和皇帝車同輦,梁孝王所在的梁國也成為了漢王朝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7、睢陽之戰

公元755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757年正月,叛軍安祿山部下尹子奇率領10萬大軍攻打睢陽(今商丘),睢陽守軍5000餘人依靠睢陽城堅固的城池,與敵人激戰數百次,堅持了半年之久。

最後,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靠捕捉雀鼠為食,在這種情況系仍無一人投降。城破後,張巡、許遠皆被殺掉。

8、建立應天書院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應天府人曹誠在戚同文講學的舊址建立書館,皇上賜名為「應天書院」,從此應天書院文聞名天下,成為了北宋四大書院之一。

9、更名南京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五月二十八日,真宗趙桓到應天府,二十九日就升了應天府為南京。

10、趙構登基南京

宋欽宗靖康二年,康王趙構在金兵的威逼下,逃之陪都南京(今商丘市睢陽區),在南門外舉行登基大典,繼皇帝位。

11、始名歸德

宋高宗建炎四年(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金把南京改為歸德府,歸德府之名自此開始。

12、黃河在商丘北徙

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黃河在今商丘市梁園區李口鄉南岸決口,河水泛濫,水灌歸德府城,一直到十九年冬城內水才幹。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水向北遷徙,以後商丘黃河一帶才少有黃河水災。

13、明代建制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歸德州復升為府,開始置商丘縣,府領一州八縣。(睢州,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14、淮海戰役之商永戰斗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進入了第三階段,戰斗十分激烈。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和地方黨政機關共30萬人沿徐永公路向永城、商丘撤退。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在永城市陳官莊一帶截擊敵軍,和國民黨軍激戰了四晝夜,全殲國民黨26萬餘人,活捉了「剿共」副司令杜律明,擊斃了第三兵團司令邱清泉等人,淮海戰役就此結束。

15、京九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通車

1915年,隴海鐵路修竣工,穿越商丘境內124公里。1996年9月1日,北京至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全線通車,在商丘站與隴海鐵路交匯,形成了「黃金十字架」,使得商丘成為了中原地區一個新的特大型交通樞紐。

16、商丘撤地設市

1997年6月11日,國務院批准商丘撤地設市。1998年1月6日,商丘市召開成立大會。

17、滄桑巨變

如今的商丘已是一個人口眾多,正在蓬勃發展的區域中心城市,今日商丘的巨大變化,讓每一個商丘人都自豪無比。

(2)惠濟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文化傳說

商丘是許多美麗故事傳說的發源地:相思鳥吟唱千年一曲、大小喬醉曹千口一傳、花木蘭忠貞千古一人、月下老人牽情千里一線、李太白娶妻千金一壁、李香君貞烈千古一扇,這里有「相思樹」的悲劇,有「月下老人」的喜劇。

有「鬧龍街」的幽默,有「葫蘆詩」的戲謔;有「桃花扇」、「追魚」等凄美愛情故事;有「高祖斬蛇」的威武神勇傳說。可謂包羅萬象,不勝枚舉。「莊周夢蝶」、「守株待兔」、「拔苗助長」、「朝三暮四」、「江郎才盡」等成語的發源地均在商丘。

姓氏之根

商丘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據考證,僅帝嚳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個,其中單姓789個、復姓460個,遍布海內外。除帝嚳後裔外,有據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還有葛、虞、陶、陳、田、桑、甾、犬、火、睢等。漢民族人口最多的100個大姓氏中,帝嚳之後佔59個。

在《百家姓》438個姓氏中,有242個源於商丘。台灣省的「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10大姓氏中,有7個姓氏「根」就在商丘。姓氏中,朱、傅、宋、葛、湯、虞、華、龍等千餘個姓氏的「根」在商丘。

名勝古跡

商丘共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數百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

C. 惠濟區的教育

鄭州大學城北區建於惠濟,鄭州師范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中州大學、鄭州財經學院、版鄭州鐵路警官學院等權十幾所高校在此落戶。
鄭州師范學院
鄭州師范學院是一所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始建於1952年,由於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和成立河南財經學院等原因曾兩度撤並,兩次恢復。學校已有60年的辦學歷史和連續25年培養全日制大專層次中小學教師的辦學經驗。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201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河南商專和鄭州牧專合並組建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中州大學
中州大學創建於1980年。是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公辦的全日制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陳雲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學校座落在河南省省會鄭州市北大學城,佔地面積1000餘畝,學校設有工程技術學院、化工食品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經濟貿易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外國語學院、聾人藝術設計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及德育教學部、體育教學部、五年制大專教學部共14個教學機構。

D. 惠濟祠被重修後有哪些盛景

1796年,嘉慶皇帝登基後,對惠濟祠的奉祀依然十分看重,雖然他未能親自前往致祭,但他始終心系於斯,誠惶誠恐,一日未敢懈怠。在1800年,嘉慶帝下詔,道:

加封天後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天後之神。

不僅如此,嘉慶帝為了能夠親自向媽祖祭祀,在1812年,嘉慶帝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到惠濟祠查明了惠濟祠的建築詳情、神牌、封號和字樣等。然後在綺春園內依原樣建了惠濟祠一座,以便自己就近瞻禮,保證南北漕運安全。

清代學者昭璉在《仁宗注意治河》一文中說道:

嘉慶初,海口整淤,河流每被壅遏,仁宗申諭河臣,設法疏導,並於御園之南,特建惠濟祠河神廟,歲時親詣升香,自此洪流順軌,淮揚之間,水患以弭,漕艘亦皆剋期北達,蓋一誠之感也。

御園中的惠濟祠的建成,也是標志著清代崇仰媽祖的祭祀制度已經基本完備了。

媽祖由「娘娘」漸漸地演變為「天妃」、「聖母」和「天後」而終成專司水運之女神。在此演變過程中,皇家的敕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媽祖由人而成為神的身份的提升,就是在江蘇淮陰完成的。因此人們說淮陰的媽祖廟最為古老且最為正宗,就是因為多位皇帝在駐蹕時的進行了敕封。

到了1817,嘉慶帝又有頒發祭文,令地方官於春秋二季虔誠致祭,列入祀典。

乾隆登基後,在1835年,惠濟祠再一次被重修。當時的兵部侍郎、南河總督麟慶有著作《鴻雪因緣圖記》,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其中有一篇《惠濟呈魚》,道:

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委同知江瀚監工,得鐵鼓於樓下,渾鐵鑄成,中圖太極,扣之其聲淵淵,惜無字記年月;又得鐵鍾於門外牆角,相傳每懸即墜,用是棄置,上有篆刻,苔蝕塵封,漫漶莫辨,洗滌觀之,皆嘉靖時權閹名姓,始悟天後昭昭在上屏斥奸黨之意,令人凜然。

在《惠濟呈魚》一文中的道光十五年,就是1835年。文中先介紹了惠濟祠的歷史,而後面「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則交代了重修的原因。

惠濟祠的香火在清代非常興盛,是與漕運的興衰相關的。在古代,運輸極不發達,作為溝通南北諸省的京杭大運河便成了全國交通運輸最為順暢的通衢大道,因此臨近京杭大運河的惠濟祠非常被重視。

在《乾隆御制重修惠濟祠碑》記載道:

經國之務,莫重於河與漕,而兩者必相資而成。

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里余。明季開泇河,避黃河之險者三百里。越我朝康熙年間,開皂河以通泇,復開中河以通皂。

漕艘出清口,絕流北入中河,浮於黃者僅七里,遂盡避黃河五百里之險,漕之利無過於此時也者。

從「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里余」可以看出,當時南北往來運輸和貿易的盛況。

惠濟祠在經歷了清朝上半葉的尊崇後,從道光以後因為漕運的衰敗、河道變遷,還有運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了朝廷的視野。

後來,會通河淤塞了,朝廷命關天培等人試辦海運,由上海雇商船經海道將江南漕米轉運到京城,與河運並行。從此,河運的地位便降低了,惠濟祠便不再像以前一樣受到朝廷的重視。

到了1855年,黃河北徙,導致停止河運運輸十數年,漕糧多由海運。在1872年,江南漕糧全由上海輪船招商局承包了,經由海運運輸漕糧,運河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清廷正式裁撤南河總督,同時還把駐節淮安的漕督移駐於清江浦原南河總督衙署內兼管河務。

後來,漕河總督被改為江淮巡撫,漕河總督正式裁撤。所以惠濟祠神壇上的「天後娘娘」從此不再有庇佑漕運的職司了,但她卻永遠是運河、洪澤湖船民心目中的一盞神燈。

E. 慧濟寺的由來

對於慧濟寺的由來,他是著名的得道高僧所。呆的地方。

F. 開封歷史介紹一下

開封市祥符區萬隆鄉萬隆崗遺址和尉氏縣洧川鎮斷頭崗遺址,發現了數處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其發掘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開封市域內就已經有人類活動。

五帝之一的顓頊早年因輔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杞縣高陽鎮),故又號稱「高陽氏」。大禹為避商均(今商丘虞城)而居陽城(今鄭州市登封市)之東。夏王姒杼在位後期,從原遷都於老丘(今開封市東北國都里村),老丘作為夏都經歷了五世六帝:帝杼3年、帝芬44年、帝芒18年、帝泄25年、帝不降59年、帝扃18年,共167年。

春秋早期(公元前8世紀),鄭國君主鄭庄公在今祥符區朱仙鎮附近修築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

秦,設大梁縣,屬碭郡,郡治睢陽縣(今商丘市睢陽區)。

西漢,境內設浚儀縣,浚儀作為開封的名稱,一直沿用了八百年左右。西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縣改名為開封縣,這便是「開封」這一名稱的最早由來。東漢,浚儀縣仍屬陳留郡管轄。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改司隸部為司隸校尉部,改河南郡為河南尹,開封縣屬之。

東魏天平元年(534年),孝靜帝設立梁州,轄陳留、開封、陽夏等三郡。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改梁州為汴州,這是開封稱「汴」之始,由縣治改為州治,失落了近百年的開封又逐步的恢復了元氣,開封也成為北魏對南部各朝作戰的水運線上的八個重要倉庫之一。

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和天保十年(559年),分別建了著名的建國寺(即大相國寺)和獨居寺(今開封市鐵塔一帶),佛文化的發展對後來的北宋都城東京汴梁文化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前期的基礎。隋朝置陳留郡於浚儀縣(今開封市祥符區),後改陳留郡為汴州。

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兩千多公里的大運河中段是聯通黃河與淮河、貫穿汴州的汴河,大運河黃河至淮河段又稱通濟渠。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設汴州總管府,下轄汴州、洧州、杞州、陳州。武德七年(624年),汴州總管府改為汴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河南道,道治浚儀縣(今開封市祥符區)。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汴州一度改設為陳留郡。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唐的宗親李勉到汴州任節度使,增築汴州城(今開封市祥符區)達22里。興元元年(784年),李希烈占據汴州城,僭即皇帝位,自稱國號「楚」,建年號為「武成」,以汴州為大梁府治。

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 稱之為「東都」或「東京」,這一時期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後梁定都開封十七年,時間雖短,但國家的租賦較輕,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同時,後梁定都開封,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從河洛地區的洛陽轉向豫東平原的開封地區,對中國古代的都城轉移及政治中心轉移具有重要的劃時代意義。

大宋王朝是開封歷史上和中國封建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經濟文化發達、社會生活繁榮,開封城內人口達一百五十萬。(《宋史 地理志》記載崇寧年間,開封有二十六萬一千一百一十七戶,四十四萬二千九百四十口。」)

城市風景旖旎,城郭氣勢恢弘,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史書更以「八荒爭湊,萬國咸通」來描述當時大宋都城開封的繁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生動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東京開封城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的景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徐達帶領北伐軍攻取河南,此時許多人向朱元璋建議定都汴梁。四月,朱元璋來到汴梁城考察。五月,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將開封縣並入祥符縣,至此兩縣合一,置河南中書分省,省治開封府。同年八月,以開封府升格建為北京,位居陪都,重建開封城,改土城為磚城。

清朝基本沿襲明朝行政區劃。省、府衙署均因開封城淹沒而寄駐鄰縣理事。

拓展資料:

開封,古稱老丘、大梁、陳留、汴州、東京、汴京、汴梁等,簡稱汴,河南省地級市,地處河南省中東部,西與省會鄭州市毗鄰,東與商丘市相連,南接許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黃河與新鄉市相望。截至2016年,開封市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下轄5個市轄區、4個縣,常住454.67萬人。

G. 惠濟鄉的歷史沿革

沿革:2005年,撤銷尚寨鄉、小吳鄉,新設置惠濟鄉,轄原尚寨鄉、小吳鄉的行政專區域,惠濟鄉政府屬駐原小吳鄉政府駐地小吳村。
附:尚寨鄉位於柘城縣北部。[沿革]1958年屬遠襄公社,1977年建尚寨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周店、洪廟、仿宋、東吳樓、任庄、榮堂、陳窪子樓、王袁庄、豆樓、尚寨、魏堂11個行政村。
附:小吳鄉位於柘城縣西北部。東臨廢黃河、西靠惠濟河。[沿革]1977年由慈聖公社析設小吳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小吳集、雙廟、賈堂、金橋、朱庄、李屯、丁王口、後劉屯、代口、吳樓、何庄、王菜園、下朱橋13個行政村。

H. 平遙古城的歷史背景

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

平遙古城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地處汾河東岸、太原盆地的西南端,與另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祁縣相毗鄰。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縣境。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糧食、棉花,特產牛肉、推光漆器等。其中牛肉名聲頗大,有「平遙牛肉太谷餅」的民歌歌詞。

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美麗平遙

春秋時屬晉國,戰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清代晚期,總部設在平遙的票號就有二十多家,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更被稱「古代中國華爾街」。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創建於清道光年間、以「匯通天下」而聞名於世的中國第一座票號「日升昌」。

平遙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

平遙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I. 黃河文化的歷史依據

中國自昔即有黃河發源於蔥嶺,流經喀什噶爾,成塔里木河,入羅布淖爾,再地下潛行,復出於青海,而成黃河之說。新疆之人亦有喀喇沙爾附近諸水,來自西海者(即裏海)。馬黎諾里經過諸地時,得此異聞,故有此誤會也」(《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一六五頁)。馬黎諾里固非能讀中國書者,此說又得之印度,然則吾人能謂黃河通西海之說,酈道元竟無所受而雲然哉? 然而西域人偏好為此不近事理之潛流說,又為曷故?曰: 吾人之所謂奇事,蓋在是矣,余前固言《山海經》乃古兩河流域人之地理書,而「潛流」 之語乃出此書,故知「潛流」學說實為兩河人所倡,由裏海而東,輾轉而至於西域。以其源流古遠,故其勢力積久彌雄,西域、印度、中國之人受此學說之支配而擺脫無由,儼同一種迷信,豈無故耶?——關於此說,後文當更論。 綜上所述,武帝第二條件又不能成立。惟第三條件於闐多玉,勉強可以憑藉而已。故曰審判此案之法官,若有現代地理知識者,武帝之失敗無疑。三 中國境內外之昆侖 史言漢武帝定昆侖,而昆侖究為於闐何山,則史無明文,歷來亦無確指。近代始有學者加以考求,而其結論則亦未必正確。此非吾國人研究學問不求甚解之態度為之害也。蓋清以前西域未歸版圖,道路又絕窵遠艱阻,勘察為難也。唐元清三代皆有事於西域,而昆侖之所在,乃大成問題,其故可知矣。且昆侖本不在中土,無其地而強指一山以名之,則人之意見必不能盡同,於是昆侖乃成為任人呼喚,信手成采之梟盧,此神秘之仙山,竟隨地涌現焉。又有印度傳來之神話,海外國族之同音,映射纏糾於其間,更使吾國之談昆侖者,有耳亂八音,目迷五色之概,昆侖問題之成為中國地理上之大謎,蓋由於此,今吾人若企圖解決此謎,則必須將歷來昆侖所蒙之面紗,層層剝去,而後昆侖之真相可得。故吾人不得不再翻昆侖檔案,計算中國境內外,究有若干昆侖。(A) 中國境內之昆侖 清以前,中國本部之昆侖,則有安徽潛山縣東北六十里之一山,福建惠安縣東北三十里之一山。廣西邕寧東北一百二十里之一山,而廣西昆侖山上之昆侖關為宋狄青元夜破依智高處,亦抗戰以來,常見於報章之要塞也。顧此皆為昆侖之模製品,一望可知,素亦無人措意,故余對此亦不願再言,今則言昆侖之在中國西部者。不問考定時代之後先,擬議之人之貴賤,但以地段由東向西之順序為斷。 (一)在青海西寧 《漢書·地理志》:「金城郡臨羌,西北塞外,有西王母石室,西有弱水,昆侖山祠。」臨羌者漢置臨羌縣,趙充國曾於此屯田。今為青海省會。城瀕湟水南岸,青海額魯特蒙古及阿里克等四十姓土司,與漢人互市於此。為西邊一大都會。臨羌之地,原為羌人所居,後慕漢威德,願獻地內屬。王充《論衡·恢國》篇:「孝平元始四年(公元四年)金城塞外羌獻其魚鹽之地,願內屬,漢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以為西海郡。」鄭玄注《禹貢》之織皮昆侖,謂為西方之戎人,馬融則謂昆侖在臨羌西,蓋為種族之名。漢志僅言西王母、弱水、昆侖祠,而未嘗言其地有何山足稱為昆侖。然境內既有弱水,則亦必有一小山名為昆侖者在,西王母石室當即建此山上,故漢志名之曰「山祠。」 (二)在敦煌 《漢書·地理志》:「敦煌郡廣至,有昆侖障。」塞外險要之處,可築防禦工事者,皆以障名。《史記》「築亭障以逐戎人。」《漢書》「又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里,置城障,列亭」可證。必山嶽丘陵乃足稱為險要,故敦煌之昆侖障,料亦必築於山陵之上。此山即名為昆侖者是也。 (三)在酒泉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涼錄》:「酒泉太守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侖之體也。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在此山。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 (《史記集解》及《太平御覽》引)。 (四)即阿尼馬卿山 《禹貢》:「道河積石,」蓋本之《山海經·海內西經》:「河水出東北隅……入禹所導積石山。」 中國遂以黃河重源再出處,指一山名之為積石。積石有大小,小積石在今甘肅臨夏縣西北,即唐述山,當黃河曲處,其地有積石關;大積石則在今青海東南境,番名阿木奈瑪勒占木遜山,又曰阿彌耶瑪勒津木遜山,又曰阿木尼麻禪母遜阿林。 蒙古語則曰木素鄂拉。今地理書則作阿尼馬卿山。劉元鼎使吐番謂得河源於莫賀延磧尾,曰悶摩黎山,即此山也,悶摩黎蓋與阿木奈,阿彌耶、阿木尼為對音,特吞其尾音耳,黃河發源星宿海,流入札陵、鄂陵兩湖,又數百里,至阿尼馬卿山西部,容納一河;又蜿蜒曲折行數百里,抵山之腹部,納一河流;沿山東南行,至棱宗貢巴,陡折而北,於是行於西傾及阿尼馬谷中,凡入六七河,其出於阿尼馬北者三焉。劉元鼎探河源僅至於此,遂以為黃河發源於此山,而名之為昆侖。然此亦非劉元鼎之誤,恐其受蕃人之欺騙而已。蓋阿尼馬卿高達海拔六千公尺左右,實為吐蕃境內之聖山。徐松言西蕃語謂「阿彌耶」為眾山之祖(《西域水道記》卷二)。則西番人蓋視之為群山之祖,恰值此山又有數河注入黃河,乃對中國人自炫為昆侖。元鼎不察,信以為真,遂有此誤。 元代都什所覓得河源以東之大雪山,亦即阿尼馬卿也。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錄》,謂大雪山在朵甘斯之東北。按元置朵甘思宣慰司以統蕃羌。青海之東南至西康之境,皆其地。今阿尼馬卿山在青海東南,西康西北,則地望恰合。都什之報告錄,謂「山腹至頂皆雪,冬夏不消」,朱思本所譯之帝師梵文記錄,謂「此山高峻非常,山麓綿亘五百餘里。黃河隨山足東流,過薩斯嘉庫濟克持地,」均與阿尼馬卿情況相合。然元人似不知其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山,即劉元鼎所得之悶摩黎山。清人亦似不知元人所得之亦耳麻不莫刺,即其常所稱道之阿木奈瑪勒占木遜。如魏源、徐松皆以為兩山是也。(徐松在其《西域·水道記》卷三中言:「大積石在克儔渡口,距阿彌耶瑪勒津木遜山一千六百里,」在其《漢書·西域傳補注》中,則又謂:「河……經阿木奈瑪勒占未遜山南麓,即大積石山,」一人之言而自相矛盾至此,不亦可怪歟?) (五)即巴顏喀喇山 清聖祖嘗遣使窮河源,以其時西藏未歸版圖,僅至青海星宿海而止,遂以巴顏喀喇山為昆侖,記之於《大清一統志》。其言之大略曰:今黃河發源之處,雖有三山,而其最西而大,為真源所在者,巴顏喀喇也。東北去西寧邊外一千四百五十五里,延袤約千餘里,山不極峻,而地勢甚高,自查靈、鄂靈二海子之西,以漸而高,登至三百里,始抵其下。山脈自金沙江發源之犁石山,蜿蜒東來,結為此山。自此分支向北,層岡疊嶂,直抵嘉峪關,東趨大雪山,至西寧邊,東北達涼州以南大小諸山。並黃河南岸,至西傾山,抵河洮階諸州,至四川松潘口諸山。河源其間,而其枝幹盤繞黃河西岸,勢相連屬,蒙古概名之為「枯爾坤」。 「枯爾坤」華言「昆侖」也。蔣廷錫《尚書地理今釋》,援其說以釋《禹貢》之昆侖雲: 「昆侖在今西番界。有三山:一名阿克坡齊禽,一名巴爾布哈,一名巴顏喀拉。總名枯爾坤,在積石西,河源所出。」 (六)即天山 洪亮吉曰:「昆侖即天山也。其首在西域……自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徑

J. 惠濟橋對大運河的研究有什麼歷史價值

惠濟橋歷史悠久,曾一度繁榮昌盛,遺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淀。對於惠濟橋版的保護性發掘權,很有意義。目前,惠濟橋作為大運河的水工遺存,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大運河的歷史原貌,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惠濟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