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所有知識點總結歸納(不是小條的知識點)
1840--1842年 鴉片戰爭
1856---年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900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44年 中關《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1858年 中俄《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英
《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簽訂
1860年 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
俄《北京條約》簽訂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世紀40—50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70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9世紀60—90年代 洋務運動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98—1900年 義和團運動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
1911年lO月10日 武昌起義
1912年(民國元年) 中華民國成立 清帝退位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5年 新文化運動開始
1919年5月4日 五四愛國運動爆發
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標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綱領
1923年 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統一戰線策略
1945年 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949年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城市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1982年 中共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1987年 中共十三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7年 中共十五大,確定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1924年 國民黨一大、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形成
1936年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9月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1925年 孫中山逝世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3月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ge命政變
1927年7月15日 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ge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
1927年9月 秋收起義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1935年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
1935年底 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
1937年秋 中共召開洛川會議
1931—1933年粉碎國民黨四次反ge命「圍剿」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中央紅軍長征
1942年 中國共產黨開始整風
1957年 中國g共產黨進行整風,反右派斗爭開始
1945年8月—10月10日 重慶談判 雙十協定簽字
1949年4月 北平談判
1946年初 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
1949年9月北平中國人民政協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1946年6月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6月 人民解放軍開始全國規模的反攻
1948—1949年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國民政府覆亡
1931年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1952年 土地改革運動
1950—1953年 抗關援朝戰爭
1950年 鎮壓反革命運動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行
1954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華人民
共和國第一部憲法頒布
1956年 我國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
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1957年 反右派斗爭嚴重擴大化
1958年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反右傾」斗爭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
1967年 二月抗爭
1976年 四五運動
1973年 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復甦
1975年 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國民經濟迅速回升
1971年9月13日 林彪反革命集團被粉碎
1976年10月 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文革」結束
1971年10月 聯合國恢復我國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關系開始正常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14—17世紀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17—18世紀 歐洲啟蒙運動
18世紀60年代 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
1765年 「珍妮紡紗機」發明,揭開工業革命序幕
1785年 瓦特的改良蒸汽機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敦製成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火車
1866年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1867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19世紀70年代 貝爾發明電話
19世紀80年代 卡爾•本茨研製汽車
19世紀90年代 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成功
17世紀後半期 牛頓力學體系確立,標志近代科學形成
19世紀30年代 法拉第證明了電磁感應現象,為電的時代創造條件
19世紀初 道爾頓原子論標志近代化學的開始
17世紀早期 哈維血液循環學說奠定近代生理學基礎
19世紀 細胞學說、進化論、能量守衡定律並稱三大發現
20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奠定現代物理學基礎
1840年前後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國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
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
14—15世紀 新航路開辟,為世界市場形成創造條件
19世紀中後期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向帝國主義過渡;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世界殖民體系
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1825年 英國爆發第一次經濟危機
1857年 資本主義爆發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1933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33年初 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行「新政」,開創
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
20世紀50—70年代初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
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
大國
20世紀60年代末 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1973年 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1973年 資本主義世界引發戰後最嚴重經濟危機
1967年 歐洲共同體成立
20世紀七八十年代 亞洲新加坡、韓國成為世界經濟
發展最快地區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成立
1997年 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
20世紀90年代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
經濟合作組織形成
20世紀90年代 知識經濟首先在美國出現
1992年 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
可持續發展戰略形成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640年—168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7月—1794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1810—1826年 拉丁關洲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
獨立運動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1年 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1640年 查理一世被迫召開議會,英國資產階級
革命開始
1775年 來剋星頓槍聲,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
開始
1804年 海地宣布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開始
1688年 英國「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統
治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結束
1783年 英國承認美國獨立,美國獨立戰爭結束
1794年 法國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結束
1689年 英國通過《權利法案》
1776年 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布獨立
1789年 法國發布《人權宣言》
1804年 拿破崙頒布《民法典》
1862年 美國通過《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792年9月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
1799年 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
1804年 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
1882年 德、意、奧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1907年 英、法、俄三國協約最後形成
1922年10月 墨索里尼在義大利上台,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3年初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開始建立法西斯專政
1936年 廣田弘毅內閣上台,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38年9月 慕尼黑會議
1939年9月1日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 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 日本突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初 《聯合國家宣言》簽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正式形成
1943年11—12月 蘇、美、英舉行德黑蘭會議
1943年12月 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
1944年6月 美英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辟
1945年2月 蘇、美、英舉行雅爾塔會議
1945年7—8月 蘇、美、英舉行波茨坦會議
1942年6月 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轉折
1942年7月—l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轉折
1942年10月 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轉折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
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
1935年 華北事變
1937年7月7日 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變
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殺
1940年 汪精衛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3年9月 義大利投降,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
1945年5月8日 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場結束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戰結束
1919年1—6月 巴黎和會,凡爾賽體系建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華盛頓會議,華盛頓體系建立
二戰後—1991年底 雅爾塔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 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
1920年 國際聯盟成立
1945年10月 聯合國建立
1949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1955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 馬克思主義誕生
1903年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
列寧主義誕生
1864年 第一國際在倫敦成立
1889年 第二國際在巴黎建立
1919年3月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成立
1871年3月—5月 巴黎公社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35年 共產國際七大制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策略
1925年 聯共(布)「十四大」--工業化方針
1927年 聯共(布)「十五大」--農業集體工業化方針
1936年 蘇聯新憲法頒布,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在蘇聯確立,標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
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
1956 蘇共「二十大」,波蘭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1968 蘇聯出兵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紀80年代末 東歐劇變
1922年 蘇聯成立
1991年底 蘇聯解體
19世紀上半期 亞洲革命風暴
1848—1852 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1851—1864年 太平天國運動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大起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亞洲的覺醒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
1911年 辛亥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㈡ 高中文科 (政治 歷史 地理 ) 知識點總結。
你是高中生吧!我是路過的的,幫你一下!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
國家不是BC,不會把這些東西放到網站上的!要注意哦!
你也可以去買一本超厚的高考指南!(個人經驗)
come on!!!
㈢ 高中歷史文科會考知識點總結(最好按時間順序,國內外分)
必修一政治史,分中國古代: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等;中國近現代: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等各種戰爭及建國後各種建設;世界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得發展,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
冷戰,多極化。 必修二經濟史,分中國古代:各朝經濟政策,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等;中國近現代:洋務運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建國後計劃經濟及市場經濟等;世界近現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第一,二次工業革命,蘇聯的經濟建設;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得發展(孔孟,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明清進步思想家),道家思想;中國近現代:魏源"開眼看世界",洋務派"中體西用",康梁維新思想,辛亥革命理論,新文化運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世界古代: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力士多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世界近現代:啟蒙運動等。 必修三科技文化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數學及天文歷法,書法藝術,文學藝術等;中國近現代:兩彈一星,袁隆平雜交水稻,信息技術發展,雙百方針,現代教育發展;世界:伽利略,牛頓三大定律,相對論,量子力學,生物進化論,細胞學說,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科技成果,文學發展,美術發展,音樂發展。 重點大概就是這些,建議分各個時期記憶,條理比較清晰,望採納
㈣ 高中文綜知識點總結(政治歷史地理)
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從原始階段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採用牛耕技術。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東漢時出現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這種耕作方式便於牛耕普及。
2、 了解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是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的發展
了解古代中國在紡織、和制瓷等手工業部門取得的主要成就:
1、紡織業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後順序:麻葛絲棉。
(2)《周禮考工記》中國有六職(婦功、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
(3)絲綢之路:漢代開辟。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地區。
(4)明代出現自由勞動力市場——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2、冶金業主要成就: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已經出土有小件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戰國以後以鐵器為主,漢代冶鐵開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風形式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由自然通風——人力皮囊——馬排——水排(東漢、杜詩)。
3、制瓷業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後有瓷
(2)陶器:a、產生——原始時代彩陶b、發展: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黑陶c、獨特技術——唐三彩d、陶瓷過渡時期: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b、唐晚期長沙銅官窯首創彩繪工藝。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藝技術發明——康熙時期、頂峰——雍正時期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1、了解「市」的形成與發展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 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2、知道主要的商業城市和著名的商幫
漢代:形成若干全國性商業中心。如:長安和五都——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宋代的汴京,清代蘇州、盛澤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等。
3、了解「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2)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專題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了解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解體為標志的中國傳統經濟的變動
鴉片戰爭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從19世紀60年代起,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村的家庭手工業破壞,城市手工業受到沉重打擊,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3、 了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區:上海、廣東、天津等沿海地區
(3)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於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採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
(4)著名企業:1866年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1873年陳啟源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朱其昂在天津創辦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3、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二)民國時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1、了解民國初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原因:一是辛亥革命的推動,二是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三是辛亥革命前後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促進。
(2)主要的部門:紡織業是當時最大的新式工業;麵粉業是當時的第二大工業(3)民族工業的特徵:以輕工業為主,未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力量十分薄弱;自然經濟仍占絕對優勢。中國的民族工業帶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2、了解國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史實:
(1)發展的原因: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幣制改革和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以及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
(2)官僚資本的形成及加強對民族工業的控制,使民族工業發展曲折又艱辛。
3、了解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狀況
抗日戰爭的爆發打斷了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的短暫發展。
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後期民族工業陷入困境,原因有:惡性通貨膨脹、官僚資本壓迫、繁重的捐稅、美國對中國經濟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是新二十一條)
4、理解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中國資本主義在經濟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政治領域中處於無權的被壓迫地位。
(2)作用:中國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領導和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在思想領域中批判封建的思想,宣傳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促成了近代思想的解放潮流。
專題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
1、了解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含義:是指對資本主義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和平贖買(與蘇聯相比是創舉)。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從而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3)局限性:後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2、了解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
(1)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兩對),這是此次大會的最大的貢獻。
(2)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3、了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時間:1958年
(2)原因:在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下,中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接著在農村掀起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3)主要標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起來。
(4)影響:使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了嚴重挫折,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是造成三年困難局面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上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2、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了序幕。它是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光輝標志。
(三)經濟體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主要形式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了解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1)主要內容:以增強企業活力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2)作用:國有企業改革使城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四)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了解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上海浦東的史實:
(1)對外開放的格局形成過程:
①1980年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為經濟特區(首先)
②1985年確定海南島為經濟特區
③1984年決定開放大連、連雲港、南通等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
④1985年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⑤此後內地開放。
(2)對外開放格局:
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決定
1992年中共十四大主要決定有:
(1)大會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會議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1、了解近代「斷發易服」、西裝傳入和中山裝流行等物質生活變遷的史實
(1)「斷發易服」是指將清朝時留的長發剪短,改變穿長袍馬褂這樣服飾的習慣。
(2)西裝在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的禮服之一。
(3)中山裝是在廣泛吸收歐美服飾優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孫中山綜合了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的一種直翻領有袋蓋的四貼袋服裝,定名為中山裝,此後幾十年,中山裝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准服裝。
2、了解近代「廢止纏足」與婚姻自由的習俗
(1)近代「廢止纏足」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中明確規定的。
(2)婚姻自由的習俗:近代以後,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過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開始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婚姻自主。新中國成立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近代風俗變遷中最為明顯的是:婚喪禮俗的變遷。婚姻風俗的變遷的特徵是刪繁就簡
(二)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1、了解中國鐵路的誕生
京張鐵路是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佐主持設計施工的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條鐵路。
2、了解中國電訊事業的發展
(1)1866年海關開始試辦郵政,1896年改為正式辦理,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為中華郵政,194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成立,開創了郵政和電信合一的新時代。
(2)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台灣架設電報線,成為中國人自辦有線電報的開端。無線電報自1906年創設以來,也獲得了一些發展。1882年,電話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後,電話線路和電話營業局所繼續增加,20世紀80年代以後,通信技術發展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國的電話用戶總數已超過5億戶,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電話用戶和行動電話用戶各佔一半。
(三)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
1、知道中國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報刊
(1)1873年在漢口出版的《昭文新報》開創了國人辦報的先例。
(2)維新運動中,國人辦報形成高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等
2、了解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1)電影:1896年8月,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戲」,這是中國第一次電影放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是《歌女紅牡丹》。
(2)電視:195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開始試播,這是中國第一家電視台,1978年5月1日北京電視台更名為中央電視台,到1978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了自己的電視台。
3、認識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影響
近代報刊和影視作品以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直觀的形象,及時傳遞時事信息,促進了科學知識的普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互聯網正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交往方式,同時也催生著當代中國經濟生活的新觀念和新模式。
專題五、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了解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
(1)1487—1488年迪亞士最先到達好望角
(2)1492—1493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
2、認識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新航路的開辟是人類文明交流之路,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同時也是歐洲殖民掠奪之路。
(1)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它有力地加強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3)新航路的開辟,使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
(4)新航路的開辟,揭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二)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
1、了解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
(1)荷蘭: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東南亞奪取了廣大的殖民地,在哈德遜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17世紀荷蘭壟斷了世界航運業,成為世界上的「海上馬車夫」。
(2)英國:a、16世紀末葉開始參與殖民活動,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在東方指向印度;b、三次英荷戰爭(1652—1674年),荷蘭不但喪失了海上霸主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英國獲得西班牙向西屬美洲販賣奴隸的專賣權,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在印度的優勢,並成為海上霸主,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18世紀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
2、了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建立的主要途徑
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西歐列強的殖民擴張,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是建立的主要途徑。
(三)兩次工業革命
1、了解兩次工業革命中的主要發明創造
Ⅰ工業革命主要發明創造:
(1)棉紡織業:1733年凱伊發明飛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發明手搖紡紗機;1769年阿克萊特發明水力紡紗機;1779年克隆普頓發明騾機,1785年卡特萊特發明自動織布機;1771年,阿克萊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紡織廠;
(2)動力:1784年瓦特改良蒸汽機,工廠製得到推廣。
(3)交通運輸:1807年美國富爾敦發明汽船;1825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用蒸汽機車牽引列車試驗成功,標志著人類陸上交通進入蒸汽動力時代。
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
(1)在能源方面:1866年德國的科學家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標志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1875年法國在巴黎北火車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發電廠;1882年美國愛迪生建立紐約市珍珠街電廠,這是第一座中心發電廠。
(2)在交通方面:1893年德國的本茨開始生產四輪車,現代汽車工業興起;1894年美國的福特製造出美國第一輛汽車;1903年美國的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3)在石油化工方面:1859年美國美國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井;1876年瑞典諾貝爾發明炸葯。
(4)在電信方面:1844年美國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1876年美國貝爾發明電話機,1894至1896年義大利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5)在農機方面:1902年美國發明了汽油拖拉機。
2、認識兩次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孕育和成熟:初步形成於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的標志是日本的「開國」、澳大利亞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和中國的「門戶開放」,逐漸成熟標志是國際經濟交流基本准則的確立。
(2)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整體化趨勢,局部性的國際交流發展為全球性的溝通,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變成互動的、連成一體的整體世界。
專題六、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羅斯福新政
1、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的爆發的標志: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股票市場的崩潰
經濟危機特點: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力巨大,影響了世界局勢。
2、了解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掉入了「溝底」,將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推到崩潰的邊緣。
3、了解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
(1)整頓銀行、克服金融危機(2)恢復工農業生產,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中心措施)(3)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4)保護勞工權利(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4、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與作用
Ⅰ、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Ⅱ、作用:(1) 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3)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了解二戰後美國、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1)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表現: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即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
(2)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發展的表現:60年代初,聯邦德國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專題七、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
1、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
內容
農業
余糧收集制
工業
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
商品
禁止商品貿易
分配
強制勞動,實行平均主義配給制
2、了解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作用
內容
農業
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
工業
允許外國和本國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採取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商品
允許自由貿易
分配
廢除平均主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謝的工資制
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工農業生產得以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為實現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俄國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3、認識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必要性:
1920年底,蘇俄國內戰爭基本結束,由於戰爭的破壞和自然災害,使蘇俄出現了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這表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戰爭結束後的新情況。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和工農聯盟,克服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有必要實施新經濟政策。
(二)「斯大林模式」
列舉「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經濟方面的主要表現:
(1)經濟上:高度集中的國家指令性計劃模式,「計劃就是法律」;
(2)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 大清洗運動。
(三)蘇聯的改革
1、了解赫魯曉夫改革的主要內容
(1)經濟上:
①選擇農業作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措施有三點:
Ⅰ、試圖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擴大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
Ⅱ、削減農業稅,提高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
Ⅲ、大規模開墾荒地和種植玉米,以提高糧食產量
②工業體制改革,擴大地方權力,但沒有使企業獲得獨立自主的經濟地位;
(2)政治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
2、了解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主要內容與後果
戈爾巴喬夫改革:先經濟後政治
主要內容:
(一)經濟改革:制定了發展蘇聯社會經濟的「加速戰略」,困難重重,難以奏效。於是將改革的重心轉向政治領域。
(二)政治改革:
1、內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代替「科學社會主義」;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開性」,縱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
2、後果:改革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使整個社會處於失控狀態。政局不穩、思想混亂、民族問題嚴重、民族分裂運動愈演愈烈。
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
(一)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 ——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1)確立:1944年7月美、蘇、中、法等44國布雷頓森林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
(2)主要內容:A、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B、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3)結果:美元獲得了「等同黃金」的特殊地位。建立起了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
2、了解《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訂
關貿總協定(1947—1994年)成立:
(1)倡議國:美國
(2)標志:1947年美英法中等23國;
(3)宗旨:締約方通過相互削減關稅和消除關稅壁壘,取消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以促進自由貿易。
(二)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1、了解歐洲聯盟與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
歐盟:
(1)建立:1993年,「馬約」正式生效,歐洲聯盟宣布成立。
(2) 歐洲統一貨幣建設邁出的第一步的標志是「維爾納計劃」
(3)1999年1月1日,歐元誕生;歐元的問世,淡化了歐洲地區的疆域和國別概念,促進歐洲國家走向聯合,有利於加深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推動歐洲政治一體化。
北美自由貿易區
(1)正式誕生: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
(2)意義
①是世界上出現的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自由貿易區,對美、加、墨三國經濟都起著積極作用。
②經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進程將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廣,最終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美洲自由區。
2、了解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情況
亞太經合組織:
①倡議者:1989年澳大利亞總理霍克
②成立:亞太經合組織(簡稱APEC)1989年11月,澳、美、日、韓、紐西蘭、加拿大及東盟六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首屆部長級會議,標志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立.它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政府間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③中國加入APEC的情況:1991年11月,中國同中國台北和中國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④作用:亞太經合組織的組織方式適應了亞太地區的發展要求,促使其成員聚合在一個組織中。
⑤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於1993年11月首次在美國西雅圖召開,西雅圖會議上通過了《經濟展望聲明》提出了亞太經合組織大家庭精神。中國上海舉辦了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截至2004年,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已經舉行過12次。
(三)世界經濟全球化
1、了解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由來和發展
世界貿易組織(WTO)(1995年)
(1)、依據:1994年4月,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 ;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建立
(3)、性質:成為國際經濟貿易中調解各成員國相互間貿易關系、解決各成員國貿易爭端的機構。
2、理解世界貿易組織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意義:
(1)標志著世界貿易進一步走向規范化,
(2)標志著以貿易自由化為中心,囊括當今世界貿易諸多領域的多邊貿易體制的大框架已經構築起來,
(3)標志著全球有序的自由貿易的新時期已經開始。
(4)表明全球化進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3、了解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經過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努力: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入世行了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中國復關談判轉為入世的談判。
(2)、正式批准加入:2001年11月10日 多哈會議
4、認識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其本質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經濟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又使經濟的發展更加不平衡,貧富懸殊更大。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
㈤ 高中文科 (政治 歷史 地理 ) 知識點總結
第一節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
原因: 1.與資本主義不同:(1)社會生產目的: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2)人與人的關系:平等勞動關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生產關系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國有經濟:1.外沿: 國有自然資源,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2.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主要經濟基礎和國民經濟領導力量
3.主導作用體現在控制力上:(1)對國民經濟命脈占支配地位→保證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2)國有經濟要提高自己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4.主導作用的意義: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國有經濟控制經濟命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
5.國有經濟比重下降,但只要堅持公有制主體,國家控制經濟命脈,就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性質
6.主導作用實現方式:國有獨資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
集體經濟:1.地位:公有制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2.優越性: (1)把分散的生產資料組織起來,有助於克服個體經濟力量單薄,無力地與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弱點(2)集體經濟組織是獨立的經濟單位,有充分的自主權,經營方式比較靈活,對市場有較強的適應性,可以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則得以實現(2)吸收社會分散資金(3)緩解就業壓力(4)增加公共積累和國家收入
4.農村集體經濟: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1) 集體和農戶兩個經營層次
(2) 實行雙層經營體制的理由:銅我國總體水平低相適應,避免過去大規模經營造成的弊端;適應農業生產特點
(3) 內容:a.一方面,在堅持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前提下農戶與集體簽訂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產任務,並根據勞動成果取得勞動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體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結合起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
(4) 優越性:發揮了集體的優越性和個人的積極性,既能適應分散的小規模經營,又能適應相對集中的規模經營
(5) 作用: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以及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雙層經營體制的基礎;雙層經營體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經濟:1.含義:由各種不同所有制經濟,按照一定原則,實行聯合生產和經營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業的性質取決於與它相適應得的社會制度和控股權在誰手裡
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1.原因:社會化大生產程度有不同層次,生產水平多層次決定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性2.作用: (1)有利於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2)有力推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以公有制為主體:1.表現: (1)就全國而言,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既有量的優勢,又有質的提高(2)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2.作用:保證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和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 個體經濟: (1)性質:小商品經濟
(2)特點:a.本質特點:以勞動者自己勞動為基礎,一般不剝削他人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和支配b具體特點: (與私營經濟比較)規模小,投資少,設備簡單,經營靈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資源b發展小商品生產c保存和發展傳統技藝d活躍市場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勞動就業
2. 私營經濟:(1)性質:資本主義性質
(2)特點: a本質特點:僱傭勞動,剝削他人,以利潤為目的b具體特點:(與個體經濟比較)規模大,設備先進,生產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資金b為發展生產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c吸引勞動者就業d增加勞動者收入和國家財政收入e提高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3. 外資經濟: (1)資本主義性質(2)外延: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的境外資本部分以及外商獨資企業(3)地位:一種重要的非公經濟(4)作用:a節省我國資金b學習國外先進經驗c有利於培養人才d加快現代化進程
4. 非公經濟作用: (1)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2)加快生產力的發展(3)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4)增加就業(5)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5. 非公經濟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6. 對非公經濟政策:鼓勵 保護 引導 監督 管理
基本經濟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
2. 具體原因: (1)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a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b有社會主義本質決定: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逐步消滅剝削,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 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生產力整體水平低,不平衡,多層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個有利於」決定∶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為社會主義服務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三個有利於」的內容: (1)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2)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3)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經濟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發展生產力2.促進我國經濟建設(3)促進社會進步
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 1.范圍:社會主義公有制
2.分配客體: 個人消費品(不是生產資料)
3.必然性: (1)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按勞分配的前提(2)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3)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4. 優越性(作用): (1)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2)推動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3)促進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5. 地位: 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礎:個體私有制(2)分配主體:個體經營者(3)分配客體: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4)同個體經濟相適應
2.按生產要素分配: 資金 技術 土地 勞動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製度的必然性:1.與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2.由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決定
3.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著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而這些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各自發揮著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憑生產要素的貢獻獲得自己相應的收入,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的使用生產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綜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就必須按勞分配,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第二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一、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
資源配置:1.目標:是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決人們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和資源有限性的矛盾3.兩種方式: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在現代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主要通過市場調節作用實現
市場: 1.產生:市場是和商品經濟同時產生和發展的
2.含義:狹義:商品交換的場所,有形市場 廣義: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3.作用(即價值規律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和相互作用,支配著人們的經濟活動,即調節著人、財、物的投放方向和數量比例
市場經濟:1.含義:社會化的商品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
2.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產生和發展
3.有效運行的條件:(1)企業多,自由進入市場,充分競爭(2)靈活的價格(價格是資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現)
平等性:1.含義:市場上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2.決定因素:價值規律的作用,價值規律也是市場經濟基本規律
3.內容: (1)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2)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
4.作用:使市場經濟有利於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競爭性: 1.含義:經濟活動參加者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競爭
2.原因: (1)競爭是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也是市場經濟的特徵(2)在市場經濟中,市場價格在競爭中形成,所以競爭是商品交換得以進行的前提
3.作用: (1)積極作用:a對生產者和經營者形成外在壓力,使其改進技術,提高產率,優勝劣汰 b保證價格變化靈敏性,使供求關系很快得到調整 ,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綜上,競爭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2)消極作用: a盲目競爭,社會資源的浪費b導致壟斷,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
4.正確看待競爭:公平競爭,正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
法制性: 1.含義:社會經濟運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礎,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經濟活動依據市場經濟的法規進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協調和處理矛盾,體現公正平等的依據和准則
3.對經濟活動參加者的要求:(1)學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開放型:1.含義:市場不是相互封閉的,全國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並同世界連在一起
2.決定因素: (1)生產者和經營者為市場需要而進行生產和經營,實實質是為消費者而生產和經營(2)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廣泛發展要求具有開放性
3.作用: (1)打破區域封鎖(2)生產要素自由流動
4.地位: 市場經濟的要求和內在屬性
四個特徵的關系:1.平等性與競爭性相互制約:沒有平等性,競爭不能正常進行;沒有競爭就無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競爭的保證,又是平等性的體現
3.開放是平等和競爭充分展開的前提,也是法制發揮作用的社會條件
4.四個特徵既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場經濟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四個特徵的共同作用(市場經濟作用): 1.有效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2.引導企業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3.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
二、國家的宏觀調控:
市場的不足:1.市場不是萬能的
2.市場具有固有的弱點和缺陷:
(1)自發性:表現:a生產經營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當經濟行為
危害:a兩極分化b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產經營者不可能掌握社會各方面信息b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3) 滯後性:原因:a事後調節b時間差
危害:a經濟波動b資源浪費
宏觀調控的必要性:1.市場不是萬能的,市場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點2.不僅要有市場調節,還要有宏觀調控3.宏觀調控可以克服市場的缺陷4.二者結合,保證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宏觀調控的手段:1.經濟手段: (1)含義: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
(2)外沿: 經濟政策: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產品銷售、產業、扶貧、貨幣等政策
經濟計劃: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
(3)作用:經濟政策: 調動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濟計劃:有利於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起重調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2)市場經濟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維護經濟活動參加者的合法權利b調整社會經濟關系c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和市場秩序d保證經濟正常運行
3.行政手段:(1)含義: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2)特點:直接、迅速(3)注意:a必須反映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強調和過多運用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
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的必要性:1.有利於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2.市場經濟是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會主義舒暢經濟的基本特徵:1.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
公有制意義:(1)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有堅實的經濟基礎(2)勞動人民在社會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實現(3)防止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原因:(1)各部門各企業以及勞動者之間利益上的一致性,國家能夠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2)國有經濟導向作用(3)中共作為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領導核心,有能力將全國人民的意志統一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第一節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
一、 企業:
含義: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生產經營活動,向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經濟組織
特點: 1.以盈利為目的2.從事生產經營活動3.獨立經營,獨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結合的經濟組織
地位: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作用: 1.市場經濟活動主要參加者2.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著3.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業素質的高低以及企業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狀況的好壞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企業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財產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4.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大中型企業的地位和特點:1.地位:我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2.基本特點: (1)大規模採用及其生產(2)較系統利用現代科學技術(3)勞動分工精細,協作關系嚴密(4)適應能力強(5)外部聯系廣泛
二、公司:
含義: 依法設立的,由法定數額所組成的,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
特點: 1.從事生產流通或其他服務性活動的經濟組織2.自主經營,獨立核算
優點: 1.是大中型企業普遍採取的企業組織形式2.有利於企業經營管理3.有利於按照國際慣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法人治理結構: 股 東 大 會
↓ ↓
( 所有權 ) 董事會 ← 監事會(監督權)
↑ ↑
總經理(日常經營權)
(「→」表示制約關系)
分類: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
1.相同點:(1)都是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2)股東都附有有限責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資產對債務負責(4)組織機構大體相同(5)都有名稱和章程
2.不同點:(1)資本是否劃分為等額股份(2)是否可以發行股票,公開募股機子(3)資本是否一定是貨幣(股份公司是)(4)股東人數有無限制(5)注冊資本數額、設立程序、適用范圍不同
三、國有大中型企業:
地位: 國民經濟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現:1.在國民經濟的關鍵和重要部門中處於支配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2.再過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國有經濟中,貢獻最大,為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3.擁有雄厚的資產、一流技術水平、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業素質→壯大國有經濟,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鞏固社會主義主義制度,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經濟效益:
經濟效益:1.含義:企業的生產總值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的綜合指標
提高經濟效益:1.含義: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最多的適合市場需要的商品和勞務
2.原因: (1)企業以盈利為目的(2)經濟效益是企業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
3.重要性: (1)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企業)
(2)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對人民)(3)搞好國有大中型企業,增強綜合國力,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對國家)
4.方法和途徑: (1)a依靠科技進步,採用先進技術,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b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勞動技能c由粗放向集約轉變→a要求b;a導致c(2)a採用現代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產率,按價值規律和國情辦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產出最多的實行市場需要的產品→a導致b
兼並、聯合和破產:1.依據: (1)激烈的市場競爭(2)優勝劣汰原則
2.作用:(1)提高企業經濟效益(2)優化產業結構(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力杠桿
3.兼並: (1)重要性:把國有企業推向市場,讓其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優勝劣汰選擇的有效形式(2)意義:a減輕國家財政負擔b有利於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從而實現生產的集中和優化,提高總體效益(3)核心: 競爭
4.「強強聯合」:(1)目的:大企業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2)作用:a實現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b降低生產成本c提高產率d促進生產技術的研究與開發e擴大市場佔有額f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g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
5.破產: (1)依據:a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競爭的必然結果b增強我國企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2)作用: A積極作用: a強化企業的風險意識,激發企業活力,改善管理,改進技術,提高產率b有勝列塔,資源優化配置B消極作用: a企業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利益損失b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造成社會動盪
第二節 企業的經營者
一、 國有企業經營者的地位:
廠長(經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廠長(經理)依法行使職權 ,受法律保護
2.中心地位的表現: (1)統一指揮,全面負責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對企業兩個文明建設負全面責任(2)決策權和生產指揮權(3)其他領導受其領導,對其負責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進行,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4.廠長與職代會的關系: (1)廠長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揮作用,必須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2)內容:a廠長必須依靠職工群眾履行企業各項義務b支持職代會、工會等的工作c執行職代會決定
職代會的地位:1.性質: 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機構
2.權力和作用: (1)審議企業重大決策(2)監督行政領導(3)維護職工合法利益
企業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對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行監督
2.體現: (1)保證黨的領導,貫徹方針政策,企業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2)支持廠長行使職權,權責統一,有效組織經營(3)發動帶領群眾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保證職工主人翁地位,與廠長領導相統一,完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發展(4)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群眾工作,推動兩個文明健康協調發展
國有企業領導體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堅持完善廠長(經理)負責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
企業與國家、職工的關系:
1.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是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1)努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促進國有經濟的發展(2)從全局出發,維護整體利益,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貢獻力量
2.企業與職工的關系: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1)把自我積累放在首位,增強企業的發展能力,使企業能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2)關心群眾生活,照顧職工現實利益→綜上:充分調動企業職工和管理者的生產積極性,使企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二、企業經營者的素質:
要求: 1.國有企業經營者首先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團結職工群眾,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2)任何企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有利於兩個文明建設(3)良好的業務素質: 在優勝劣汰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
三、企業的信譽和形象:
意義: 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使企業經營成敗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現: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正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1.正當競爭: (1)手段:提高質量,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創立名牌,提高信譽(2)作用和結果::a社會作用:保護國家集體和消費者的利益,提高產率,促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b法律結果:受法律鼓勵和保護2.不正當競爭:(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違法,弄虛作假,欺詐,損人利己(2)危害和後果:a社會危害:損害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利益擾亂經濟秩序,不增加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b法律後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節 三大產業
一、農業:
GD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在其領土范圍內,本國居民和外國居民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GNP: 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有部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總量的貨幣表現
農業的地位:國民經濟的基礎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
1.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 (1)農業是人類社會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3)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保障
2.由我國農業現狀決定: (1)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差(2)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處於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3.由建國以來我國歷史經驗證明:農業發展快,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就快
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1. 關繫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地位2. 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強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途徑:1. 含義:粗放向集約轉變
2. 核心: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體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b農業、科技、教育結合,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才能推動農業現代化
(3)靠投入:資金投入和物質投入,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共同投入
(4)靠產業化經營::a措施: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b目標:把農業生產改造為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大生產c重要性: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5)靠產業結構調整
二、工業:
分類: 1. 重工業: 生產資料 2. 輕工業: 消費資料
地位 :國民經濟的主導 表現在: 工業是國民經濟各部門進行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
作用: 1. 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和裝備(2)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為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種消費品(4)國家積累的主要來源(5)加強國防的重要條件
重要性: 1. 一個國家工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這個國家技術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
2. 要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大力發展工業
三、第三產業:
層次: 1. 流通部門 2. 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 3. 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 4. 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發展條件: 1. 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2. 社會分工細化和專業化程度提高3. 一二產業產率高,就業人口比重下降,為第三產業提供勞動力4. 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變化,提供市場5.國際經濟技術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費者,提高人民生活質量2. 促進一二產業3. 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
重要性: 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
1.第三產業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成為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趨勢
2.第三產業的繁榮與發展程度高低,已成為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主要標志之一
發展第三產業的必要性: 1. 由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
2.由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決定: 原因:(1)一二產業產率低,勞動力束縛(2)認識上重視工業,輕視流通、服務行業
發展第三產業的意義:1. 有效推進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
2. 擴大就業領域和就業人數,保證社會安定
3. 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發展第三產業的途徑、措施:1. 發展現代服務業2. 改組改造傳統服務業3. 面向居民消費,促進服務業的市場化和社會化4. 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明顯增加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
四、三大產業的關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
1.第一產業為二三產業奠定基礎
2.一二產業為第三產業創造條件
3.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一二產業進步
第二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一、 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和義務統一的意義: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勞動者享有的權利和勞動者履行的義務構成,是通過勞動者實現權利和履行義務體現出來的
權利: 1. 內容: (1)勞動權是公民享有的各項權利的基礎(2)具體權利:a平等就業和選擇就業b取得勞動報酬c休息,休假d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f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g提請勞動爭議處理h其他權利
2. 意義:(1)保障和落實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發揮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使他們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義務: 1. 完成勞動任務
2. 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
3. 提高職業技能: (1)職業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水平和產品質量好壞,一個國家的勞動者技能水平代表這個國家經濟實力甚至是生產力水平(2)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高是勞動者迎接21世紀挑戰的需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
4.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性質: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 (2)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3)作用:a促進人們形成對本職工作的事業心和責任感
㈥ 高中文綜知識點和重點總結(政史地)
關於文綜學習的建議,我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熟悉課本
對於一個文科僧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熟悉課本,因為考題大多都來源於課本,或是原型或是衍生,再復雜的題目都可以在課本中找到答案。
正因如此,老師才會反反復復督促你念好手裡的經,而不要急於去做題。在熟悉課本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首先了解目錄,建立基本的框架結構,幫助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知識不能零散無序,否則在考場默念口訣調動心法的時候容易出現遺漏。
然後在大框架下往裡面填充具體的內容,這時候尤其要注意每部分的小標題,提高記憶的精確性。因為在你不了解你的對手之前,你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完備自己的功夫。
記得有一年政治高考題,題目就直接要求以課本中的一個小標題為范圍進行解答。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知道這個小標題,那就很容易走入邪道,game over。
2、整理筆記
整理一份專屬於自己的筆記,但是要建立在你對課本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也就是剛剛講的第一點。
那麼現在開始編一本你自己的學習寶典,打破課本和學科的約束,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它們進行重新整合。這時往往是尋找一個點,進行發散思維。
比如說在歷史課本中,工業革命在經濟和政治兩本書中都有涉及,就可以將他們聯系起來進行整理,這樣一旦考題涉及到工業革命,就可以保證答題角度的豐富性,而不局限於一點。同時,因為是自己整理的,是你已經思考過一遍形成的結果,在記憶和調動時也會更容易。
3、關注時事
文綜與語數外最大的一點不同,還在於它強調時效性,強調與當下熱點的結合。這就要求我們在課本之外,還要關注時事,了解動態。並且在一過程中,不斷思考,將事件與學科知識相結合,多角度挖掘。甚至可以揣測一下這些事件的考點,自己出題自己解答。
由於自身年齡,就拿一個很有年代感的例子,比如當年的「一帶一路」話題十分熱門,我們在看到這個話題時,就可以從政治、地理、歷史三個角度去思考。政治又有可能從政治、經濟、哲學、文化這四個維度進行提問;而地理則會偏重於「一帶一路」經過的地區的特點或者選擇的原因等;而歷史可能就會回顧往昔,引用史料,再讓我們分析說明一些問題。
如果每個熱點問題,我們都能如此進行拆分,那麼在考場上看到這些材料時,我們就能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是新的材料,因為你在上面的過程中反復地鍛煉了自己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全方位思考問題的能力,你也會變得更加淡定從容。
4、答題技巧
在答題的過程中使用一些小的計謀手段,有時可能會讓你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首先,注意分點標號。一個問答題,往往可以好幾百字,如果不分點,觀點混雜在一起,很容易表達不清甚至出現遺漏的情況,且不利於老師尋找你的得分點。而分點標號就是明確告訴老師這里是一個新的得分點,幫助老師更好的完成閱卷。
同時,在答題過程中多使用專業術語。畢竟你熟悉了那麼久的課本,不就是為了此時此刻能顯擺。使用專業術語,就是向老師強調你對課本掌握的透徹性,顯示出你非常的專業。並且當你分析往年高考題答案時,是不是覺得人家非常的精簡,看起來非常的高大上!其實只要你使用術語,直切問題關鍵,你也可以做到簡潔明了,還省筆墨。
最後,字跡一定要整齊,文科僧最好還是要練練字。如果功力有限,真的無能為力。那退而求其次也要講究整潔。注意字間距和行間距,沒有老師會想看到一堆糾纏在一起的答案,尤其是在高考高強度高密度的改卷壓力下。
總之,你給老師以方便,老師心情好了也會給你以方便。當然這個方便也是在你得分點基本都有的情況下,讓你離題目高分又進一步。
㈦ 高中文科知識點總結
歷史:中古史:重點是大一統時候的經濟 文化 外交和民族關系
然後是幾個朝代的比較,如秦和隋的共同點 唐和漢的共同點
中國近代史:共產黨和國民黨的發展過程 政治變革和斗爭以及不同的政治變 革和斗爭的比較 反抗侵略的歷程 民族經濟發展的歷程
中國現代史:經濟的發展 黨的各個會議 文革你可以忽略掉的 和其他國家的外交關系
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 文藝復興 三次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 重點是法國和英國的
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 蘇聯領導人所採取的措施和綱領是很重點的
最好能系統的做好比較和尋找其中的聯系
二戰比一戰重要 以及兩次戰爭的比較和異同點 戰後的國際新形勢和
因此而產生的兩個國際機構是很重點的東西
現在的國際新秩序
一些國家經濟的發展 美國 東亞和中國
中國古代政治史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和發展趨勢
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確立 鞏固 完善 強化 加強 頂峰
集權 專制
↓ ↓
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 | → 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維護國家統一,有積極意義 加強專制,消極作用多
發展趨勢:不斷加強,從集權到專制
二、分裂與統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經濟的分散性。(佔主導地位)
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據勢力的膨脹。(政治腐敗)
⑶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激化矛盾)
⑷各族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2、統一的原因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原因:
⑴秦漢以來,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效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⑵從思想上看,中華民族很早就產生了統一的思想要求,經儒家發展為「大一統」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間的凝聚力加強。
⑷中原漢族先進經濟、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使少數民族嚮往中原。(被征服)
3、評價:
⑴分裂是歷史發展的支流,處於短暫的、次要的地位。
①從時間看,封建社會分裂時間不超過幾百年。
②從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統一的王朝,影響巨大、深遠。
③從分裂時期看,分裂孕育著統一,出現局部統一。
⑵對分裂與統一要具體分析,尤其是國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論,不能對分裂簡單地加以否定。
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處於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國家統一的歷史進步作用。
三、治亂興衰
1、產生治世的原因
⑴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
在長期戰亂、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後,統治者一般都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而調整統治政策,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採取修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治世。
⑵統一的局面下,政局穩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開元盛世)
⑶在社會出現嚴重危機之後,經改革調整而出現中興局面。(光武中興)
⑷開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友好交往。(貞觀之治)
⑸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出現亂世的原因
⑴統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專權的現象。(漢、唐、明)
⑵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或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割據勢力膨脹的現象。ex:東漢、唐末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矛盾激化。ex:西晉
⑶農民戰爭的作用。地主大量兼並土地,造成農民流亡,引起農民起義。
⑷自然災害。
3、認識
⑴對治世肯定其進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階級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沒有改變,正是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使社會出現治世。
⑵亂世影響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處於亂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爭,有利於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統一地區,統治者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強恢復和發展經濟,有利於地方經濟的發展。
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雖然都是叛亂,但結果不同。七國之亂之後,中央集權加強;安史之亂之後,中央集權被削弱。
四、調整和改革
1、相同點
⑴背景相同。都發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規模農民戰爭之後,統治者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鞏固封建專制統治。
2、措施(相同與不同)
⑴經濟:
①解放生產力。
前期-解放勞動者本身和釋放奴婢;後期-放鬆人身依附關系、
②減輕人民負擔——從十五稅一到三十稅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緊密結合起來——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約束統治者,生活節儉,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
③加強中央集權,解決內部矛盾
3、評價
⑴調整或改革後,從經濟上看,推動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力富強(不同朝代富強的程度不同,東漢較差),多出現治世。
⑵從政治上看,調整或改革後穩定統治秩序,保證社會安定,完善封建統治制度,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
⑶從文化上,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促進文化繁榮發展。
4、歷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隸社會富國強兵的改革
⑵商鞅變法——地主階級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變法——封建社會調整統治政策的改革
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分裂與統一、治亂興衰、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
⑴中央集權的加強、調整和改革與分裂統一、治亂興衰是密切相關的。聯系起來認識:分裂時期多亂世,說明改革或調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亂世。統一時期多為盛世,說明改革或調整成功;反過來,成功的改革促使統一、盛世出現。
⑵調整和改革、分裂統一、治亂興衰與中央集權的加強與削弱密切聯系。
⑶體現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順應了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發展趨勢,反映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發展進化因素的歷史觀,體現出新興地主階級改革舊制的進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被後世沿襲了兩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嚴刑苛法,不利於長治久安,加之統治者濫用民力,超出了農民階級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階級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實踐證明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統治階級實行的一種寬松的政策。
⑴它適應當時的社會需要,起到促進生產恢復與發展的作用,出現治世。秦漢以後,每逢大亂,人民貧困時,統治者多採用「修養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國之策。如漢、唐、明等朝。
⑵在社會穩定,生產發展以後,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適應政治、經濟的發展,如漢朝「文景之治」時出現了王國問題、匈奴問題等,西漢政治思想從無為到有為,從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統」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貴君輕→董仲舒「大一統」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影響巨大。它客觀上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及社會的穩定;有利於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4、政治(統治)思想發展的趨勢
百家爭鳴→一家專制(秦)→獨尊儒術
5、統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書坑儒、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獄。
⑵利用宗教(西漢以後,統治者利用宗教加強思想控制)
中國古代經濟史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2、統治階級注意調整統治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3、大規模農民戰爭的推動。
4、中原人民的遷移,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傳播,使所到之處經濟發展。
5、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學技術的發展。
7、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表現
1、農業
農業發展一般表現為: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興修、治河工程、農作物的引種、開墾土地的畝數(增加多少)、產量數(增加)、人口數(增加)。
2、手工業
手工業發展表現為:⑴手工業部門的多少:紡織、冶鐵、制瓷、造紙等。⑵分工擴大、花色品種的增加。⑶產量的提高,技術水平的提高和質量的提高。
書上講到的手工業的發展包括:西漢開始用煤冶鐵;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鐵中心;明朝用焦炭煉鐵(佛山)。
3、商業
商業發展的表現為:商品種類的增加、商品質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現和擴大、對外貿易的發展和貨幣的變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靈渠。⑵漢武帝治河。⑶隋朝大運河。⑷唐朝大面積治河。
⑸五代錢塘江海塘。⑹元朝漕運修建運河。
三、中國古代經濟發展階段特徵
1、奴隸社會——匹馬束絲。
2、封建社會
⑴戰國、秦漢時期的階段特點
①商品種類繁多;②中原市場形成;③封建城市興起。
⑵隋、唐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城市繁榮,唐中期後商業日益發達;
②政府對商業市場在時間、地點上有嚴格限制;
③對外貿易發達,政府設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北,南宋商品經濟發展及特點;
②城市經濟繁榮,打破時、空限制;
③出現新型貨幣——紙幣;
④設置邊貿易市場——榷場;
⑤糧食、農副產品(茶等)和手工業原料(絲等)大量進入市場;
⑥海外貿易發達。
⑦元大都、漕運、海運和海外貿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徵
①出現專業性的城市
②明初對外貿易發達——鄭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資本主義萌芽。
⑤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四、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1、重要的經濟制度和經濟政策
⑴征稅依據的變化:
人頭稅→土地財產稅→田畝為主
(漢) (唐) (清)
說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鬆,封建制度逐漸衰落。
⑵徵收物的變化:實物+勞役→貨幣地租。用銀兩收稅,說明商品經濟發展。
⑶稅種的變化:稅種繁多→逐漸減少。征稅手續簡便。
⑷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為標志。
⑸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2、與政治聯系
歷代經濟政策,都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當這種調整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就會阻礙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五、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
評價:
①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會末期,在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後,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就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六、江南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1、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及勞動力),體現了當時勞動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趨勢在國家處於分裂或割據、戰亂時期最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對經濟中心南移有一定影響。
2、歷史的啟示
⑴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可以促進經濟發展。
⑶經濟發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
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一、民族關系的基本特點
1、漢族與少數民族交錯雜居,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2、由於各民族經濟發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農業民族與周邊游牧民族之間存在矛盾,有時發生戰爭。
二、民族關系的主要類型
1、同一國家內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
2、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民族關系的表現形態
1、和平
和親——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見,促進經濟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互市場所一般在邊境地區。
會盟——兩個民族政權以締結「和約」或「和議」的辦法來約束雙方的行動。
2、民族關系的主流、總趨勢是友好交往、和平共處。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共同開發祖國。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學習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勞動中,共同反抗斗爭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四、民族融合的概況
1、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初步發展時期。兼並戰爭加強了華夏族同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民族融合。
2、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確立、發展時期。在統一的國家范圍內,各民族之間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經濟文化進一步發展,漢族形成。秦北與匈奴、南與越族、西與西域各族的關系及開發西南,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
①處於封建經濟發展時期,民族融合的過程主要是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
②五族內遷,出現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數民族無長期的、穩定的政權,說明這時少數民族的發展程度較為落後;
④孝文帝改革,縮小南北差距,出現統一趨勢。
4、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統一時期的民族融合 )
特點:
①各民族政權與中原王朝關系密切、友好,戰爭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通過建立都護府、都督府直接統治邊疆地區,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
5、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時期。
特點:①多個民族政權先後並立;
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深入擴展,如設太學、創造文字、仿漢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統一後北方的「漢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現了新的民族——回族。
㈧ 整理高中文科知識點
別整理了,你在草紙上寫下大致概括,用一個知識點串通另一個知識點,融會貫通,因為高中知識靈活,題也不簡單。
㈨ 高中文科 (政治+歷史+地理 ) 知識點總結
唯物論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人類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必須以承認自然和社會的客觀存在為前提。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而且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點。
立足國情,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堅持唯物主義的重要表現。我們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是哲學中的兩個基本派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辯證法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種多樣的。
現象之間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因果聯系。把握因果聯系,才能提高活動的自覺性。
整體與部分,系統與要素的關系,是客觀事物普遍聯系的一種重要形式。辦事情既要從整體著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發展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的過程。判斷新事物的標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無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要堅持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要把事物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發展。
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定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但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思想路線。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做矛盾。矛盾雙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並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正確對待矛盾,首先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防止片面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對事物的具體特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
在事物的多種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兩個方面中,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之間,矛盾的主次方面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看問題辦事情要抓住重點,統籌兼顧,善於把握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體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典範。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我們必須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爭取處理堅持自力更生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系。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要求堅持適度原則,重視量的積累,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重視量的變化,還要學會優化結構。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的變化,可以引起質變。
事物的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應當堅持事物發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正確對待個人成長中經歷的曲折,正確對待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
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根本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和分析問題;反對形而上學,切忌孤立的,靜止的,片面地看問題,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認識論
主觀能動性詩人區別於物的特點。表現為想和做,即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與活動。主觀能動性受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制約。我們要充分的、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按客觀規律辦事,從客觀實際條件出發,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想問題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現象上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內部,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事物現象的認識屬於感性認識,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屬於理性認識。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與規律,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認識的根本目的是實踐。真理和科學理論(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對於人類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實現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比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具備兩個條件:一是佔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佔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實踐;二是認真思考,對感性認識進行加工製作,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
對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一個艱苦的反復的過程。人們應當不斷的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
要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必須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要堅持以矛盾分析法為核心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合理想像與創造性思維在認識中有特殊的作用,要重視培養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徵。生產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活動,科學實驗活動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生產活動是其中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實踐的作用:生產活動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起決定作用,處理社會關系的活動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科學實驗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認識的最終目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認識對實踐有能動作用,認識指導實踐。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重要內容。
與實踐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是知識青年健康成長的必由之路。我們要自覺投身社會實踐,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要在「情」「理」「行」三方面來一個轉變。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的兩項基本活動,改造世界有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兩個方面,改造主觀世界主要是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改造主觀世界,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
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也是個人在社會中的活動。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價值觀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應。價值觀是人們關於事物有無價值和價值達縣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准。人們的價值觀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正確的價值觀要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性,符合人類的根本利益。
我國現階段存在著各種價值觀。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原則,道德原則,又是社會普遍倡導和人們應當遵循的正確價值觀和價值取向(1、反映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確解決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辯證關系: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互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互促進而共同發展。3、使我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力量源泉。)
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關系,堅持為人民服務,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核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集體主義是一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目的,要求在經濟活動中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需要發揮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產生的矛盾要集體主義進行調節。)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總的要求:心中有他人有集體有國家。必須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尊重人,主動關心人,尊重他人正當利益),反對小團體主義和個人主義,從整體著眼,堅持集體主義。
我們要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應當做到心中有國家集體和他人,確立社會主義主人翁的思想意識,反對和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傾向。
人生觀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形是人的本質屬性。人性自私論,從理論到時間都是錯誤的。
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正確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正確進行人生選擇的基礎和前提。
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兩個方面。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是個人對社會貢獻的兩種形式。
人生貢獻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尤其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在自己的崗位上埋頭實干,發揮聰明才智,要有百折不撓不怕失敗的奮斗精神)。實現人生價值必須反對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理想屬於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想。崇高理想對人生對社會都有重要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是我國民族團結共同奮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的最進步最科學的理想。要實現理想,必須把最高理想和現階段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
要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理想源於現實,高於現實;要艱苦奮斗,發揮主觀能動行,在奮斗講理想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