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甌北

歷史學甌北

發布時間:2021-02-25 08:58:41

Ⅰ 永嘉名人

永嘉歷來人才輩出,文風鼎盛。東晉南朝出任永嘉太守的歷史名人有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和書聖王羲之、「山中宰相」陶弘景,到宋代又出現了「永嘉學派」哲學家葉適。據「永嘉縣志」載:宋代永嘉共出過513名進士,史稱此地為「小魯」。【永嘉歷史人物】謝靈運(南北朝)張 湮(唐)王開祖(宋)劉安上(宋)戴 桷(宋)戴 溪(宋)張 輝(宋)林季仲(宋)薛叔似(宋)蔣叔輿(宋)徐 璣(宋)盧祖皋(宋)趙汝回(宋)林一龍(宋)戴 侗(宋)郭 沔(宋)蔣元中(宋)胡 弼(宋)薛季宣(宋)葉 適(宋)潘 檉(宋)陳 謙(宋)徐自明(宋)徐 照(宋)趙師秀(宋)戴 厚(宋)潘希白(宋)戴 栩(宋)王致遠(宋)繆主一(宋)黃公望(元)陳華祖(元)余堯臣(元)王振鵬(元)薛 漢(元)張 著(明)張文選(明)謝庭循(明)朱良暹(明)朱 謐(明)朱 腆(明)劉康祉(明)梅調元(明)金 祺(明)胡宗韞(明)朱良以(明)周 旋(明)朱墨癯(明)金 昭(明)謝包京(明)林占春(清)張元彪(清)周衣德(清)謝文波(清)陳王緩(清)徐宗穆(清)陳遇春(清)項維仁王毓英(1852~1924)高玉卿(1864~1936)劉景晨(1880~1960)謝磊明(1884~1963)柯逢春(1886~1984)楊其蘇(1890~1924)劉廷芳(1891~1939)曾耕西(1893~1990)陳仲陶(1894~1953)梅雨清(1895~1976)謝用卿(1898~1944)夏承燾(1900~1986)葉在湄(1902~1974)朱子常(1909~1934)陳田鶴(1911~1955)江宮秋( ? ~1940)陳沙兵(1920~1979)葉墨卿(1855~1940)張 光(1878~1970)黃方棟(1881~1910)胡榮銓(1886~1972)章興(女每) (1899~1980)馬孟容(1890~1932)馬公愚(1893~1969)陳勉村(1894~1938)潘懷素(1894~1978)徐石麟(1896~1953)鄭振鐸(1898~1958)方介堪(1901~1987)鄭曼青(1902~1975)劉筱艷(1911~1947)劉隱笙(1916~1986)許思言(1918~1987)朱翠月每個人的具體介紹請點擊:http://www.yjnet.cn/zt/whnxj/yjwr/ldrw.htm沿溪綠色旅遊風光帶:自1988年楠溪江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後,永嘉旅遊業開始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尤其是1997年以來,永嘉縣大力實施「沿溪綠色旅遊風光帶」戰略和「文化楠溪江」戰略,積極實行大社會辦大旅遊的開發機制,保護和開發兩手抓,使楠溪江旅遊出現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04年全年接待遊客人數52.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其中,國內旅遊人數52.47萬人次,增長1.6%;接待境外遊客0.13萬人次,下降18.8%。自然風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位於浙江省南部的永嘉縣境內,景區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分為七大景區,計800多個景點。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古村落:在永嘉境內散布著無數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們給風景區增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賦予楠溪江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我國建築史、規劃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以「天人合一」、「氣論」、「八卦」以及陰陽五行風水思想構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著大批完整的宗譜、族譜。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可以使我們大體了解我國古代「耕讀社會」與「宗族文化」的梗概。革命遺址:永嘉是一塊英雄的土地,留下了無數革命者的足跡和不少革命遺址。本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謝文錦在永嘉創建了中共溫州獨立支部,點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種。

Ⅱ 永嘉學派的形成

永嘉之學,溯源於北宋慶歷之際的王開祖、丁昌期、林石等,以後周行己專、許景衡等又把「洛屬學」、「關學」傳到溫州。南宋之時,永嘉地區的學者輩出:鄭伯熊、鄭伯海、鄭伯英、陳傅良、徐誼等是前期永嘉學派的出名學者,到葉適則集永嘉學派之大成,成為呂祖謙去世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鼎足相抗的浙東學派之代表人物。
永嘉學派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重視史學研究,尤其重視實用,重視「事功」為特色,批評理學和心學,提出「道在物中」等許多具有唯物主義思想的觀點,認識到商品經濟對國家、社會的作用,主張發展商業,務實創新,成為今日「溫州模式」的傳統淵源與溫州人「敢為天下先」創業精神的歷史源頭。永嘉學派與朱熹的道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為「南宋三大學派」,深遠地影響了後世。
永嘉學派盛於南宋,淵源於北宋溫州學者王開祖等「皇佑三先生」和周行已、許景衡等「永嘉九先生」。後者學於王安石的新學、呂大臨的關學、程頤的洛學,並將學說帶回浙江。南宋時期,薛季宣開創事功之學,繼之者陳傅良,集大成者葉適,由於是溫州(古稱永嘉)學者們發祥傳播,故稱「永嘉學派」。

Ⅲ 甌北的甌北歷史

甌北,俗稱江北岸。約於西漢前形成村落,西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東海王鄒搖(俗稱東甌王)曾在此建立國都,東漢順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縣治設今甌北羅浮新城,清光緒年間,這里分屬賢宰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都和仙桂鄉三十二、三十三都,民國期間,稱永嘉縣第六區羅浮鄉、鎮江鄉、江北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5月,羅浮鄉析置三江鄉。1956年3月,羅浮、浦西、礁下三個鄉合並為江北鄉。清水埠原分屬三江、江北、黃田三個鄉管轄,1981年建立清水埠鎮。1989年4月,撤銷江北鄉和清水埠鎮,建立甌北鎮(縣直屬鎮)。1992年5月,撤銷三江鄉,並入甌北鎮。2001年7月,撤銷原甌北鎮、黃田鎮、羅東鄉,建立新的甌北鎮。至此,以原甌北鎮、黃田鎮和羅東鄉的行政區域形成甌北鎮的行政區域,實行鎮管村居的體制。2011年在甌北片劃分街道。即江北街道,東甌街道,三江街道。
2011年,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永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浙政函[2011]155號)、《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永嘉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溫政函[2011]73號)精神,永嘉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西溪鄉、徐嶴鄉、昆陽鄉、茗嶴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橋下鎮。調整後,橋下鎮轄2個居民區、1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橋下村。二、撤銷山坑鄉、應坑鄉、大嶴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碧蓮鎮。調整後,碧蓮鎮轄1個居民區、4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碧蓮村。三、撤銷界坑鄉、西嶴鄉、石染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巽宅鎮。調整後,巽宅鎮轄1個居民區、5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巽宅村。四、撤銷五(涑鳥)鄉、表山鄉、鯉溪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岩頭鎮。調整後,岩頭鎮轄1個居民區、8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岩頭村。五、撤銷溪下鄉、溪口鄉、張溪鄉、黃南鄉、潘坑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岩坦鎮。調整後,岩坦鎮轄1個居民區、9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岩坦村。六、撤銷花坦鄉、渠口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沙頭鎮。調整後,沙頭鎮轄1個居民區、7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高浦村。七、撤銷東皋鄉、鶴盛鄉、西源鄉、嶺頭鄉建制,其行政區域合並設立鶴盛鎮。調整後,鶴盛鎮轄5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鶴盛村。八、撤銷烏牛鎮建制,在其行政區域內設立烏牛街道辦事處。調整後,烏牛街道辦事處轄1個居民區、37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王宅村。九、撤銷上塘鎮、甌北鎮、陡門鄉、下寮鄉建制,在其行政區域內設立7個街道辦事處:1.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環城西路以東、縣前路以南的區域及原陡門鄉行政區域內設立東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東城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4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建鎮巷1號。2.設立北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縣前路以北、永興路以東的區域及原下寮鄉行政區域內設立北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北城街道辦事處轄2個社區、42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嘉寧街123號。3.設立南城街道辦事處。在原上塘鎮環城西路以西、越江大橋以南的區域內(除縣前路以北、永興路以東區域)設立南城街道辦事處。調整後,南城街道辦事處轄2個社區、31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永興路65號。4.設立江北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東甌大道以東、楠溪江大橋以西的區域內設立江北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江北街道辦事處轄11個社區、16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雙塔路1028號(原甌北鎮政府駐地)。5.設立東甌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東甌大道以西的區域內設立東甌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東甌街道辦事處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堡二村園區大道(現暫駐林垟村委會辦公樓)。6.設立三江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楠溪江以東的區域內設立三江街道辦事處。調整後,三江街道辦事處轄28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江頭新街。7.設立黃田街道辦事處。在原甌北鎮楠溪江大橋以北、楠溪江以西的區域內設立黃田街道辦事處。調整後,黃田街道辦事處轄19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千東北路571號。調整後,永嘉縣轄東城、北城、南城、江北、東甌、三江、黃田、烏牛8個街道辦事處和橋頭、橋下、大若岩、碧蓮、巽宅、岩頭、楓林、岩坦、沙頭、鶴盛10個鎮。 甌北風景羅浮山
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永嘉記》:「此山(羅浮山)秦時從海中浮來」。《永嘉縣地名志》:「羅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一名密羅山,今名山平頭」。此山在甌江和楠溪江匯合處的西北側,有兩座小山,相距180餘公尺。早年,兩山猶如兩艘巨艦,浮在江中,四周水波粼粼,顛簸搖曳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這里形成一片沖積平原,將兩山連在一起,遂成今日狀況。
北面的山稱章山,海拔51米。山呈長形,酷似一條自東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據明萬曆《溫州府志》載,章山上原有一亭,名「襟江亭」,以唐王勃《滕王閣序》中「襟三江而帶五湖」一句而取名。襟江亭踞山俯江,氣勢雄偉,因年代久遠,早已盪然無存。南面的山稱羅山,又名合山,海拔66.4米。因山形極像一隻自西向東爬行的龜,故又稱龜山。山北側半腰有楊府廟,稍遠處有黿亭和將軍殿遺址。山北麓有一口井,清泉終年不涸。
唐張又新《羅浮山》詩雲:「江北重巒積翠濃,綺霞遙映碧芙蓉。不知來後滄溟上,減卻瀛洲第幾峰。」
羅浮石
晉書法家王羲之《法帖》中記:「近代華嚴石硯,頗佳。」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羅浮山,去城五里,有石可為硯。」光緒戊子年出版的《永嘉聞見錄》(孫同元著)中說:「舊志雲:有華嚴洞,花木繁麗,自成佳境。有石可為硯。」可見,羅浮山及屏立於北面的華嚴山,昔以盛產硯石著稱。
清《岐海瑣譚》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嘉周永岱陛任主事,盡取羅浮石鑲嵌會器等物,滿載而歸。夏仲魚詩雲:「秋峰尚不載江山,止寫臨行入畫間。今日江山移得去,羅浮石山水中山。」
白水漈
白水漈位為甌北清峰山山腳白水村,常年流水不斷,瀑布凌虛飛下,無可憑依,下有深潭,碧水幽幽。現代散文大師朱自清在浙江省第十中學(現溫州中學)任教曾游此地,並作《白水漈》一文,由此白水漈名揚四海,遊客不絕。

Ⅳ 永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有影響的人物

永嘉歷史悠久,文化薈萃。漢代惠帝三年所建的東甌國,定都在永嘉境內。隋迴文帝開答皇9年設永嘉 郡,距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書法大家王羲之和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曾任永嘉太守。文學史上有南宋詩壇獨樹一幟的「永嘉四靈」,哲學史上有倡導務實理財治國的「永嘉學派」,戲曲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永嘉昆劇」,都給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永嘉是紅十三軍的誕生地和浙南遊擊隊的重要根據地,使這片紅色的土地以不朽的功績名垂青史;和平建設年代,永嘉開創全國包產到戶之先河,比全國農村普遍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整整早了二十年;改革開放年代,永嘉人又敢為天下先,應用市場機制在橋頭這個窮山溝里創建聞名中外的東方鈕扣市場,成為「溫州模式」的重要典範。

Ⅳ 永嘉縣的歷史文化

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學派。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能夠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學術思想流派,創始人是鄭伯熊兄弟、薛季宣、陳傅良等,他們分別是溫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當時的州治所在地,故稱為「永嘉學派」。稍後的思想家葉適是瑞安人,繼承和發展了永嘉之學,進一步擴大了「永嘉學派」的影響,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具體到永嘉學派的近代命運,近代溫籍知識分子從永嘉學派的文獻中汲取了思想精華,在近代情境中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正如陳黻宸說:「通商以來,風氣稍移,浮淺之徒,侈談西學,剽竊失據,轉或芻狗詩、書,求其融會中西,貫穿古今,通經致用,蔚為一代儒宗者蓋鮮。夫以中國四千年聖人之治,不為之鮮扁彌縫,修吾聲名文物,而徒震驚乎異域雜霸功利之見,儒術之衰,非吾輩責歟?」(《陳蟄廬孝廉〈報國錄〉序》,《陳黻宸集》第511頁)可以說,「貫穿古今,通經致用」是南宋永嘉學派的思想靈魂,葉適認為這是向儒家「道之本統」的回歸(參見何俊《葉適與道統》,《葉適與永嘉學派論集》);「融會中西」則是永嘉學近代存續的具體形式,而這三者又統一於溫籍知識分子對「儒術」的近代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識分子對儒家「道之本統」的新見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說,永嘉學派近代命運這一個案,展示了儒學在各種情境下存續的某種規律。 中國南宋中葉的詩歌流派,代表南宋後期詩歌創作上的一種傾向。永嘉四靈指當時生長於浙江永嘉(今浙江溫州)的4位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因他們同出永嘉學派葉適之門,其字或號中又都帶有「靈」字,故稱永嘉四靈。4人中徐照和翁卷是布衣,徐璣和趙師秀做過小官。他們的詩風承襲晚唐,選擇了晚唐詩人賈島、姚合的道路,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詞寫野逸清瘦之趣。詩體的特點是:繼承了山水詩人、田園詩人的傳統,滿足於嘯傲田園、寄情泉石的閑逸生活。在藝術上,又能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輕古體而重近體,尤重五律。甚至要求全詩字數不得超過40字。在較大程度上糾正了江西派詩人以學問為詩的習氣。他們的成就極有限,但在當時的詩壇卻得到廣泛的反應。
「永嘉四靈」是南宋詩壇獨樹一幟的詩歌流派,對前人,它改造江西詩派,去除其弊端;對後來,它啟動江湖詩派而再創新、發展。全祖望在《〈宋詩紀事〉序》里把宋詩的發展歸納為「四變」,從陸游等「中興四大家」到「永嘉四靈」為其中的第三變。「四靈」詩歌並非「寒蟬哀鳴」,也不是遠離社會現實,只透露「狹窄的心理」。它在宋代詩歌史上應有較高的地位,對它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評價,特別是對積極用世方面的評價,需要突破由來已久的思維定勢,多一些多元意識和寬容意識。
「四靈」出現的時候,江西詩派的影響已漸趨衰弱。「四靈」主觀上也想打破江西詩派的藩籬,學賈姚,少用典等等,都含有與江西詩派背道而馳的意圖。葉適認為他們的詩風是對唐詩的復歸,其實以「四靈」的才能,從實質上來說,他們只是因為不滿體現著典型宋調的江西詩風,從而又回到了宋初崇尚晚唐體的老路上去。 永嘉昆劇是中國古老劇種之一,是在南戲即永嘉雜劇的基礎上吸取崑山腔優點而形成,流行於浙南閩北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是崑曲的一個流派。由於它產生在永嘉縣,所以叫永嘉昆劇,簡稱「永昆」。
永嘉昆劇源於南戲,也是宋、元時用南曲演唱的戲曲形式,由宋雜劇、唱賺(宋代流行的一種演唱形式)、宋詞,以及里巷歌謠等綜合發展而成。它的表演質朴粗獷,行腔明快流暢,生活氣息濃郁,至今仍保留有南戲聲腔的遺韻,是戲曲史上罕見的寶貴遺產。《辭海》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對昆劇作如是解釋:「一般認為是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著名的崑曲大師俞振飛先生曾作這樣評價:「南昆北昆,不如永昆」。

Ⅵ 甌北二中和甌北五中哪個好

甌北二抄中和甌北五中無論從襲師資力量上看,還是學校人數,或者是教學環境,還有老師的數量和學歷,甌北五中更好一些。
永嘉縣甌北第二中學位於甌江之畔,溫州名鎮甌北城市新區,北鄰104國道,白水浦河從校園中淙淙而過,學校環境幽雅,小橋流水。她的前身為江北鄉中學,創辦於1986年7月,至今有25年歷史。1989年學校被正式命名為甌北鎮第二中學,2011年9月甌北城市新區成立,她更名為甌北第二中學。現有28個班級,1370多名學生,教職工91人,其中高級職稱14人,中級職稱46人,本科以上學歷72人。擁有縣級以上「三壇」、骨幹教師、師德楷模、學科帶頭人、優質課獲得者28人。
浙江省永嘉縣甌北鎮第五中學始建於1974年,原為羅浮區校初中部,1992年8月甌北鎮政府決定為獨立初中部,1993年10月10日經縣政府批准,定名為「永嘉縣甌北鎮第五中學」。是甌北鎮五所中學創辦最早的中學。坐落於甌北鎮繁華地段,校園環境翠綠清幽,教學樓、實驗樓掩映在綠樹叢中,紅綠相間的塑膠田徑場使校園充滿活力。現有36個教學班,七、八、九年級各12個班。

Ⅶ 溫州的歷史

溫州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成功代表之一。以歷史悠久的商業文化為底蘊,以非公有制經濟為平台,以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為途徑,以政策的適時適度引導為主要推動力,溫州人民創造出一個經濟超常規發展的奇跡。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對新形勢下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寶貴的借鑒作用。

一、歷史悠久的溫州商業文化 溫州的傳統文化,一直有著「追求功利型」特徵。由於溫州歷史上就人多地少,地理位置又遠離政治中心,從事小商小販的特別多。在北宋興起、南宋形成的永嘉學派的「事功學說」,批評封建政府限制工商業發展的「重農抑末」思想,提出了「以利和義」、「義利並舉」的主張,在物質和道義的關繫上,摒棄了那種「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的重義輕利觀念,造就了溫州人強烈的商業意識和商業頭腦,溫州人把物質看成是道德思想的載體,把通過辛勤勞動擁有物質財富看成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溫州的傳統文化另一鮮明特徵就是務實,既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也不過多理會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自始至終追求「經世致用」。「致用」的目的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隨之自然孕育了溫州人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千萬」精神:克服千難萬險,走遍千山萬水,想出千方百計,道盡千言萬語,不惜千辛萬苦,掙得千金萬銀。古已有之的重商傳統,認定了市場是衣食父母,利潤是終極目的。這些「功利主義」的商業文化傳統與計劃經濟的意識形態之間存在難以彌和的裂痕,在過去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只能被暫時封凍起來。然而,暫時的封凍也只是相對的。據《人民日報》1957年10月9日報道,早在1956年,溫州永嘉縣就進行了「包產到戶」的試驗。至1957年夏季,溫州各縣共約1000個農業社,包括178000多戶社員(占入社農戶的15%)參與了這一試驗。脫離土地的溫州農民,依靠世代相傳的商業智慧和技巧,發揚「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始小范圍地走向了市場競爭的舞台。當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計劃經濟下的意識形態略有松動,溫州人便迅速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形成對傳統計劃經濟意識形態的「背離」,這是「溫州模式」創始的重要文化動因。
二、崛起的動因———非公有制經濟的大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溫州率先進行了市場趨向改革,政府放手發展私營經濟,大膽進行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的探索。溫州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1)1978年至1980年代中期,「前店後廠」為主要特徵。由於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家庭工業和個體工商業,出現了「家家辦工廠、戶戶聞機聲」的景象,「前門開店、後院生產」是當時的典型模式。(2)1980年代中期到1992年,主要特徵是「股份合作制的孕育和誕生」。由於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個體或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經營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企業更大規模、更高檔次的發展,於是,各個小企業紛紛走向聯合,由多個業主共同投資的股份合作制企業應運而生,「股份合作制」成為當時最典型的企業組織形式。(3)1992年到1998年,整頓理順、規范提高階段。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溫州市組織開展了以提高經濟整體素質為核心的二次創業,集中解決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一些突出問題,對一些共性的問題做了適當的理順和規范。(4)1998年黨的「十五大」以後至今,健康發展階段。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全國人大九屆一次會議的修憲精神,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到2002年5月份,溫州市個體工商戶21萬多個,非公有制企業4萬多家。全市非公有制企業數佔全市企業總數的90%以上;按照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資本比例法」推算,非公有制企業實現工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多。
三、興盛的動因———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 溫州市經濟發展道路從以下兩組數字可以得到明顯反映:第一組數字是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化,1978年是44.2:35.8:22.0,2001年是6.1:56.6:37.3,第二產業增長了58%;第二組數字是2001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第一產業增加值57.1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28.3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47.74億元。農村的城鎮化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樂觀地講,溫州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後期。經典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模式,主要是工業企業在城市大量興建和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舉遷移。而溫州市的發展沒有走這條道路,而是加快以鄉鎮企業、私營經濟為依託的農業工業化來促進農村城市化,以發展小城鎮為重心走分散型城市化的道路。到2000年,溫州市的建制鎮達到130個,人口達488.24萬人,人口超過5萬的建制鎮21個,其中以柳市、龍港為代表的30個經濟強鎮,其人口佔全市農村人口的38.6%,但其經濟總量占據了全市農村的82.6%。據估計,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小城鎮的崛起,溫州農村已經有100多萬農民轉移出來,成為城鎮居民。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表明,溫州市城鎮人口佔全市總人口比例達到了51%,城市化水平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四、結語 (一)溫州經濟發展運行模式,是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在市場經濟體制運行條件下創造出來的 市場經濟體制使溫州人如魚得水,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完善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發展是硬道理,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促進發展,同時,改革又必須以思想解放為前提。溫州模式的成功,得益於積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合理引導和發揮先進文化的驅動力,尋找和因勢利導本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二)溫州非公有制經濟的迅速發展,政府的有效作為功不可沒 一是樹立服務意識。凡是應該企業辦的事情,政府堅決不幹預;凡是一家一戶企業辦不了的事情,政府主動承擔「牽線搭台」任務。二是制定支持政策。全國第一個私營企業地方行政性法規、第一個股份合作制 農業經濟問題 2002年第11期經濟地方行政性法規都出自溫州。三是加強管理引導。鑒於在經濟發展初期假冒偽劣產品對溫州經濟的負面影響,溫州市提出了「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的口號,經過近10年的努力,已經基本解決了假、冒、騙的頑症,溫州經濟開始轉為規模型、外向型、科技型、區域型、品牌型的經濟模式。(三)溫州市在加快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做法很有創新 (1)統一規劃、有序發展。結合建設「現代化新溫州」的導向戰略,政府按照「強化中心鎮、突出重點鎮、兼顧一般鎮」的原則,強化了中心鎮的中心地位。(2)改革機制、強化職能。相繼對行政管理體制、鎮級財政體制、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制、土地使用制度、戶籍制度、糧食購銷體制和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了配套改革。(3)支持扶植、表彰獎勵。對重點鎮給予某些縣級管理職能,在試點鎮建立健全縣級管理部門的延伸機構並賦予相應許可權,優先安排工業園區建設項目,在具備條件的試點鎮建立「投資開發公司」,按照經濟發展總量、增長質量、綜合實力等進行綜合評比,對先進城鎮予以隆重表彰和經濟重獎。(四)溫州經濟運行模式只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之一 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從不同方面進行著許多有益的探索。如:蘇州在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方面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有益實踐,該市農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約佔10%左右,並已經充分顯示出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成效。主要的具體組織形式有:股份制的各類專業合作社(聯合體)、會員制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同制的「公司+農戶」的龍頭企業、村級(資產)股份合作社等。政府在提供寬松有利的環境上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例如江蘇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稅收、經營業務等適時出台了若干很好的政策,張家港市計劃建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擔保基金,為各類技術協會、經濟組織等提供貸款擔保。另外,政府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土地的流動和流轉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修正具體的操作辦法,在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的前提下,探索和採用租用、入股等多種形式,保障了生產要素流動的有序進行,加快了農業產業化步伐,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Ⅷ 浙江省永嘉縣甌北鎮黃田中學的辦學歷史

黃田中學創辦於1960年8月,永嘉縣人民委員會發文,定名為「永嘉縣黃田公社普通初級中學」,校址在東聯村。1961年春季,學校撤並入羅浮中學。1970年2月,學校恢復春季招生,1973年開始,改為秋季招生。1975年,為使孩子就近入學,在楓埠小學、三嶴小學分設初中班,後分別於1979年秋、1980年秋並入本部。1985年,學校改名為「永嘉縣黃田鄉中學」,1992年,學校第三次改名為「永嘉縣黃田鎮中學」,2001年7月,學校第四次改名為「永嘉縣甌北鎮黃田中學」,2010年9月第四次更名為永嘉縣黃田中學。
黃田中學1986年上半年啟動遷建工作,新校園選址在千石村,坐落在永嘉縣甌北城市新區黃田街道千石大街西端,背靠雙龍山,前臨104國道。
1990年,黃田中學搬遷工作結束,校園佔地26.84畝,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24個班級,在校生1400多名學生。
2007年甌北鎮政府啟動黃田中學改擴建計劃,校園用地調整到50594.51㎡(即75.89畝,其中新征地49.05畝),建築面積25379.78㎡,辦學規模36班,在校生1800人,其中住校生900人。
黃田中學校園改擴建計劃實施後,2010年9月,實驗綜合樓4628.26㎡、合班教室359.04㎡、食堂1550.94㎡、教學樓7934.97㎡竣工投入使用。圖書館、體藝館(其中:李昌仁體藝館1606.58㎡、王振滔圖書館1242.44㎡)在建之中。
根據黃田中學現有28個教學班,1273名在校生及新溫州人的子女就讀導致住校生人數增加的實際情況和校園改造計劃,甌北城市新區管委會會同縣教育局研同意黃田中學2012年建3幢學生宿舍5026.29㎡(包括架空層736.38㎡)。
五十多年來一直遵循「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辦讓人民滿意的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博文約禮」為校訓,逐步形成了「勤奮、好學、文明、守紀」的學風和「敬業、愛生、團結、奉獻」的教風。五十多年來,黃田中學大力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努力實施素質教育,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在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在歷任校長與師生的共同努力下,黃田中學從創辦開始,80年代初崛起為永嘉縣有相當影響力的農村初級中學,發展至今,黃田中學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近幾年,學校先後獲市行規達標學校、市首批中小學信息化建設達標學校、市教學規范達標學校、市數學家搖籃基地學校、市小文學家培養基地學校、市文明學校、市綠色學校等榮譽稱號。

Ⅸ 溫州永嘉書院歷史

Ⅹ 永嘉在古代怎麼樣

古時溫州稱永嘉,故永嘉文化泛指溫州文化。永嘉文化中,有著名的永嘉學派。永嘉學派是南宋時期能夠與朱熹理學、陸九淵心學成鼎足之勢的重要學術思想流派,創始人是薛季宣、陳傅良,他們分別是現在的溫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當時的州治所在地,故稱為「永嘉學派」。稍後的思想家葉適是瑞安人,繼承和發展了永嘉之學,進一步擴大了「永嘉學派」的影響,在當時的學術思想界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具體到永嘉學派的近代命運,近代溫籍知識分子從永嘉學派的文獻中汲取了思想精華,在近代情境中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正如陳黻宸說:「通商以來,風氣稍移,浮淺之徒,侈談西學,剽竊失據,轉或芻狗詩、書,求其融會中西,貫穿古今,通經致用,蔚為一代儒宗者蓋鮮。夫以中國四千年聖人之治,不為之鮮扁彌縫,修吾聲名文物,而徒震驚乎異域雜霸功利之見,儒術之衰,非吾輩責歟?」 (《陳蟄廬孝廉〈報國錄〉序》,《陳黻宸集》第511頁)可以說,「貫穿古今,通經致用」是南宋永嘉學派的思想靈魂,葉適認為這是向儒家「道之本統」的回歸(參見何俊《葉適與道統》,《葉適與永嘉學派論集》); 「融會中西」則是永嘉學近代存續的具體形式,而這三者又統一於溫籍知識分子對「儒術」的近代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識分子對儒家「道之本統」的新見解、新境界。因此可以說,永嘉學派近代命運這一個案,展示了儒學在各種情境下存續的某種規律。 永嘉歷來人才輩出,文風鼎盛。東晉南朝出任永嘉太守的歷史名人有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和書聖王羲之、「山中宰相」陶弘景,到宋代又出現了「永嘉學派」哲學家葉適。據「永嘉縣志」載:宋代永嘉共出過513名進士,史稱此地為「小魯」。漢高祖時屬閩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屬東甌國,國都在今永嘉縣甌北鎮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屬會稽郡回浦縣,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為章安縣東甌鄉,順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太平二年(257)改屬臨海郡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置永嘉郡,改屬之。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永嘉郡置處州,改永寧縣為永嘉縣,縣沿郡名。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恢復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廢永嘉郡置東嘉州,隸括州總管府,析永嘉縣之楠溪、西溪兩鄉置永寧縣。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廢東嘉州重隸於括州,永寧並入永嘉縣。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從括州析永嘉、安固兩縣置溫州,治永嘉。唐武後載初元年(689)析永嘉置樂成縣後,永嘉縣轄境歷五代、宋、元、明、清不變。民國37年(1948),溫溪、石染、西嶴3鄉劃給青田縣。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甌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