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評價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Ⅱ 如何評價歷史事件
答題復思路:
1.產生的背景,分析其產制生的合理性。
2.造成什麼樣結果。
3.有何影響,一般分為好的與壞的,對本國和對國際的。
不是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完全具備以上三條,有時候可能只需要從以上三點的某幾個方面分析,視具體問題而定。
舉例:羅斯福新政
1.背景:胡弗自由放任政策加劇了美國的經濟危機,美國陷入經濟倒退、失業人數激增的困境,社會矛盾尖銳。
2.結果:美國率先從危急中恢復過來,經濟發展速度開始加快,失業人數下降,社會矛盾得以緩解。
3.影響:①幫助美國擺脫了危機,恢復和發展了生產力。②維護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避免美國走向法西斯專政道路。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為資本主義國家效仿,並催生了凱恩斯主義。④建立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⑤其一巨額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發展的方針為美國連年加劇的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播下了種子。⑥國家干預經濟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陷入「滯漲」階段,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受到挑戰。
Ⅲ 歷史上的評述是什麼意思
是非功過復後人評。
一個歷史人制物、一個歷史事件,他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深遠,很多時候,在沒有一個長時間尺度的情況下,人們很難看清。所以記錄歷史就是要盡量還原事實,至於對史料的評價,史料的親歷者,未必能有後人看得清楚明白,所以才有後人對前史的評說。
通俗講,跟事後諸葛亮、馬後炮,一個意思。
Ⅳ 如何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要做到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要有邏輯思維。
1,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分析。沒有哲學思想的評價歷史那等於沒看書一樣,要有唯物主義,不是你說什麼就什麼,要不然變成唯心主義。所以要根據唯物主義歷史觀,客觀全面的分析歷史,不要有偏見和極端思想。
2,從古代的角度看古代歷史。而不是現在的發展眼光看古代歷史,古代殺人和現代殺人的性質和制度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不能現代的法律道德價值觀來衡量古代歷史。古代沒有手機,現代有,這樣不可能對比的,看看那些狗血劇,穿越劇,不符合歷史。
(4)歷史事件評述擴展閱讀:
歷史觀主要是研究「社會」和「人」這個兩個核心的要素。地理環境,人口以及生產方式構成社會運動的基礎物質要素,這些要素的有機統一就構成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生活條件。
社會與自然的可持續性、協調發展,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第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條件;第二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是一個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社會發展必須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將發展科技與生產力與生態環境有機的統一起來,將人類社會的內在尺度和生態環境的外在尺度有機結合起來。
Ⅳ 評價一個歷史事件一般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評價來一個歷史事件一般從
1,社會背景自(好多事件在特定的背景下有意義,但是放在現代就沒有一點感覺)
2,影響(當時社會反響,還有後面的影響)
3,主要人物,為什麼這些人物會出現在這個事件中
4,和同時期的事情類別(表現意義)
Ⅵ 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評論怎麼寫
歷史人物:分別寫出歷史人物的優缺點,生平有哪些重要的事跡,這些事對後世的影回響
歷史事件:答先概括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在當時有著怎樣的影響,對後世又有哪些影響,在從現在的角度點評這事件是好是壞,是對是錯。
可根據歷史事件的性質,摘取上述建議。
Ⅶ 對歷史事件評價從那幾個角度考慮呢
首先,對該歷史事件進行分析,作一個簡要的概述.然後從該歷史事件所處的時代背景內,歷史環境,當時的社會情容形,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進行全方位的系統思考,建議主要從課本中去發掘問題的根本所在,也可以看看課外書籍.
知道多少寫多少,歷史其實很簡單,大致了解就可以用很多語言來概括了,沒有哲學的邏輯性和法律嚴密性.
高中歷史的學習,一是課本,二是課外知識.
Ⅷ 怎樣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述,從哪幾方面寫謝謝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發展、結果。對歷史的影響和意義
Ⅸ 如何評價歷史事件
事件一般都由原因抄,過程,結果,影響組成。評價歷史事件就要從這四個方面考慮,原因和影響是最重要的。影響包括好的方面和壞的方面,一定要從辯證的思想來看待。比如說新航路的開辟,好的是為西方資本主義提供了大量的原始基本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壞的是造成了大量屠殺,加大的東西方的差距(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東西方差距不斷在擴大)。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它一定的背景和影響。學歷史最忌諱就是片面看問題,要學會在縱向把事件結合起來看,橫向分析問題的關鍵。你在學後面的內容時就要把前面的相關事件連在一起,課本是編排好的,事件是相互聯系的,一定的原因造成一定的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書上一般沒有廢話,每一句話大約都是有用意的,很可能在某些時候就成了關鍵。(這是我學歷史的一些心得,雖不見的好,但希望對你有幫助……)
Ⅹ 如何評析歷史事件
關於商鞅變法,很多大臣比如,甘龍和杜摯,是反對的,於是來了一場辯論,甘龍道「: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於是商鞅反駁他,道」: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時代都在改變了,人的法治也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生改變。)
杜摯又說「 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商鞅一句治理天下本來就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治國也一樣。曾今湯武在世不求古而尋新法,所以稱王,夏商因固守陳規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秦孝公一聽就樂了,贊,商鞅。
商鞅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同時招來無數對手。它的變法中也包括了很多殘忍的內容。(雖然說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無所謂正邪,贏才是王道,這樣說有點片面,中國人習慣性的思維,不是黑就是白。其實真實往往是在灰色的空間里。)不能贊商鞅的變法是皆大歡喜,也不能說他是法治的退步,他只是促進了歷史,加快了秦的統一,亦或是奠定了基礎。(一句話,魯迅講過,光看正史,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歷史是死的,但歷史中的那些人是曾今活在這個世上的,國際標准也好,定義也好,他的終端即終極標準是建立在人民之上的。一家一姓的帝王家譜算不了什麼,看多了只會使自我更加悲觀。歷史的精神正是那些可歌可泣的小人物建立起來的,他們的精神具有強大的韌性,才是中國歷史。
國家富強為主,(否則老是起義)物質的需要滿足,才能進行更深層的建設。(這時候就會傾向於以文治國。)
關於和親有很多種,唐朝時的文成公主,松贊干布。那時候的松贊干布是一個意氣小伙,不服唐王朝,於是就發兵去PK。結果屢戰屢敗,但他沒有近代中國人的「屢敗屢戰」精神,直接——老大,I服了~
於是同意和親。
還有別的,古代匈奴是中原的頭號大敵,中原強了他們就進貢,和親。反之就打。
有的打不過,就用和親來拖延時間.....
軍隊不是越多越好,(軍事強大很贊)但是大多晚期朝代有N人是拿著工資吃白水的,讓人很頭痛。 於是牽扯到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這么縱容。
那又是一個關於道德素質,文化教養的方面。(不多說了)
明朝之後,中原似乎就少了一些本該有的大氣。封建,海禁,文字獄雲雲。都遍地開花。朱元璋想鞏固他的大明江山,於是封了親王,形成大小的藩政割據。(國家裡再套國家)他沒重視,他的兒子哪個不想當皇帝,秦王,燕王,還有寧王也來湊熱鬧。內亂無止。但是人們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努力,他們始終相信未來,明天很好,很強大!
從精神方面談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