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代手抄本
清代手抄本,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有一定歷史文獻性價值;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❷ 關於初中清朝的手抄報內容,誰有
手抄報是一種可傳閱、可觀賞、也可張貼的報紙的另一種形式。在學校,手抄報是第二課堂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具有相當強的可塑性和自由性。
❸ 關於清朝手抄報名子
報紙在古代分為官報和民間小報。清朝官報中有印刷也有手抄的,官報俗稱「邸報」,或回京抄、答朝報、京報。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印刷的。民間所辦報紙,通稱「京報」,報頭也通常印「京報」兩字。
具體報紙名,我只知道,當時有上海的《申報》,並在光緒年間發表社論。
❹ 關於初中清朝的手抄報,快點急!!!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❺ 我做了一份歷史的手抄報。我分別寫了夏朝、周朝、唐朝、清朝這四個朝代。我最後想寫一個歷史總結。
秦朝歷史:
公元前221年,秦並其他六國後統一了中國主體部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 秦始皇家,定都咸陽(今西安附近)。由於秦王贏政[1][2]自認「功蓋三皇,德過五帝」,於是改用皇帝稱號,自封始皇帝,人稱秦始皇,傳位後的皇帝稱二世,直至千世萬世。他對國家進行了許多項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權(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確立,取代了周朝的諸侯分封制;統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統一度量衡,便於工程上的計算。秦始皇還大力修築馳道和直道,並連接了戰國時趙國、燕國和秦國的北面圍城,築成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以抵禦北方來自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襲。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為丞相,並聽其意見,下令焚書坑儒,收繳天下兵器,役使七十萬人修築阿房宮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馬俑等。兩晉南北朝
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長期爭權,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到了公元二世紀左右時再度衰敗,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東漢朝廷,把漢獻帝迎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220年,曹操逝世,長子曹丕廢漢獻帝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同時尚有劉氏的蜀漢定都成都和孫氏的吳定都建業(今南京),歷史進入了三國時期。
263年,魏權臣司馬昭派兵滅蜀漢。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定都洛陽。280年三國歸晉,再度統一。290年晉武帝死後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權力斗爭開始,史稱「八王之亂」。與此同時,中原周邊的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羌、氐、羯)與各地流民起來反晉,史稱五胡亂華。這些游牧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從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國陸陸續續有多個國家建立,包括了成漢、前趙、後趙、前燕、前涼、前秦、後秦、後燕、西秦、後涼、北涼、南涼、南燕、西涼、夏和北燕,史稱十六國。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發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歷程已經走過了近三千年。而夾雜著經營、典制、天道等各種因素的政權更迭從歷史的軌跡上看,又呈現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極為相似,又極明顯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這也是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現這種「周期律」的內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師學者均提出了各種不同的學說或理論,他們也制定了許多根治這種王朝興衰絕症的有效措施,但從總體效果上來看,人的智慧與典制的力量,顯然還是沒有勝過天道循環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繼續沿著起起落落、興興衰衰的老路子前進,沒有根本性的改觀。如果又把相對短期的王朝興衰放到更長期的進程中看,從春秋五霸以後,以八百年左右為一個長周期,又分別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統一的大趨勢。第一個長周期,可以從春秋稱霸興起直至東漢黃巾大起義。春秋稱霸的興起直接導源於鄭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戰周王朝的正統地位,直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這期間的春秋戰國之亂正好五百年,隨之而來的是秦王朝短暫統一與秦末農民大起義,以及此後強盛的漢王朝統一中華三百多年。第二個長周期,從東漢末年軍閥興起直至唐末農民大起義。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引發了類似於鄭庄公的軍閥董卓(公元189年領兵入洛陽)對漢王朝中央權力的挑戰,此後中國處於頻繁戰亂與大分裂之中,經歷了三國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直至隋文帝滅亡南方陳國(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國跟秦王朝建國極為相似,在農民大起義的沖擊下二世而亡,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戰亂與大分裂。接下來就是輝煌燦爛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統一中華也近三百年。
宋代歷史
經過了五十多年的紛爭後,960年北宋建立後控制了中國大部分地區,但是燕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清明上河圖局部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太祖「兒皇帝」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占據。北宋雖然曾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木已成舟,無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強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北宋晚期發生了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年,金國滅遼。金國隨即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同年宋欽宗的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偏安江南。
明朝時代:
1368年,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建立了自胡元敗法以來新開辟天地的一統朝代——明朝。建都南京。法理變異時代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於1421年遷都北京,歷史進入一個法理疑惑的打著朱氏明朝的旗號的「全盛」時期。1405年,明成祖任命鄭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經到達印度洋、東南亞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則出現了王守仁、李贄等思想家,以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等長篇小說。1449年,明英宗於北伐瓦剌時戰敗俘,50萬明軍全軍覆沒,史稱土木堡之變。但是,明朝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新崛起,又出現了「弘治盛世」,明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朝代,明朝火器世界一流,曾一度超過歐洲。明中期張居正變法強大了明朝,明神宗時候,明朝的經濟發展到了頂峰。1627年,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1644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清軍入關。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斗為清朝所滅。
滿清時代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開始興盛起來,於1644年入關,自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建立了清朝,當時明朝舊臣鄭成功南撤到台灣島,並驅逐了那裡的荷蘭殖民者,後來被清朝軍隊攻下。清朝在之後的半個世紀還攻打並佔領許多地區,例如新疆、西藏、蒙古以及台灣。康熙年間,清廷還與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發生戰爭,最終於1689年簽訂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在歷史上落後了。
到了19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白蓮教、天理教的大規模起義。與此同時海 一幅描繪列強瓜分中國情形的漫畫上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進行貿易。1787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1815年頒布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1838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年6月,將237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這是近代中國與帝國主義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❻ 歷史手抄報 內容要求 ,有關隋朝至清朝這段時間的歷史人物故事,歷史事件,趣聞趣事
明朝滅亡跟男人怕老婆有關
-----男人怕老婆的後果是可以毀掉一個國家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統治帝國-----大明王朝的滅亡,有很多學者提出不同的觀點,有人學者認為歸於崇禎皇帝的無能,不具備統治一個大國的能力,有的人認為歸於經濟制度的崩潰,也有人認為歸於天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我以前寫的文章中曾提及,明朝滅亡歸於團隊精神的喪失。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團隊已經沒有了共同維護這個國家的激情,都是從個人小圈子利益出發,在此我可以進一步證明這一點。我認為明朝滅亡至少有一點有關,歸於一個男人的怕老婆。也許這種說法是奇談怪論,但作為一家之言,說來無妨。就當是笑談而已。
崇禎元年,一個很不起眼的小縣令叫毛羽健,是湖北公安人。被崇禎一道聖旨傳到了宮中,當上了監察御史,不知是這位坐直升飛機上來的七品小官怎麼就讓崇禎看中了,毛還算有良心,知道圖報,兢兢業業的還真做了不少好事,不僅在整頓朝綱方面頗有建樹,清除楊維垣與阮大鋮結黨營私,而且在用兵謀劃方面,與袁崇煥一起平定了遼東之亂。應該說此時的毛如果就這么把官做下去,好好做事,也許青史留名會在大明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
然而這個人有一個本來不算毛病的毛病,那就是怕老婆。他看著人家同事同僚一個個都娶了小妾,他卻不敢,於是便對老婆特別恨,但恨歸恨,還是不敢娶。這一年,他好歹是把老婆哄回去老家探親了。老婆剛走,他那顆騷動的心馬上就活動躍起來,在一次喝酒之後便在京城納了一個小妾。
有一天,他和愛妾正在纏綿之時,房門被人一腳踹開了,諸位想想,京城的御史大人,也算是正部級幹部,誰有這么大膽子敢這樣,除了皇上,恐怕沒有,可是皇上好歹也是有素質的天子,不會干這下三流的事,那隻有一種可能,就是老婆了。這男人如果天性怕老婆,那老婆一旦「一哭二鬧三上吊」,那外面再強硬的男人腿都會發軟。毛大人還真就是這種人,看到老婆溫氏雙手叉腰,氣勢洶洶站在自己面前,後面站了五六個家丁,個個眼裡冒著凶光,那還不把魂都嚇沒了。結果就是心愛的小妾被毒打一頓,可憐惜的毛大人被罰跪了一天一夜。
這件事讓毛羽健十分惱火,於是便反思這件事失敗的原因,後來終於得知是自己的僕人是老婆卧底,這還不算,他一開始怎麼也想不通,老婆何以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三天之內從湖北就到了京城,要是現在有高速公路,或者坐飛機還差不多,可那時只有馬車呀。原來這老婆一旦精明起來可以抵上十個聰明的男人。當官的老婆有特權,便利用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快捷驛站系統。
明朝的驛站系統是為了確保政務軍務的時效而設立的,其重要性相當於國家的血脈。但任何好的制度如果缺乏嚴格的管理,最終也會流於形式。明朝後期這種驛站系統的傳送功能已經名不符實,在驛道上運行的是大小官員和他們的親屬,公車私用,毛大人老婆就是利用這種驛站一級一級運送,反正吃住都是公家的,就當是旅遊,只用了三天不到的時間就到了京城。他沒想到的是,這個跟自己毫不相乾的驛站竟成了自己受辱的關鍵。於是在他在心裡便對驛站系統恨之入骨。他便以監察御史的身份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在奏摺里他極言驛站之弊端,要求撤掉全國的驛站,可給國家節省不少開支。無獨有偶,當時還真有一個人附合,認為撤掉驛站可以杜絕一些官員借驛站之名揩國家之油。當時崇禎皇帝正因經費緊張大傷腦筋,平時也十分節儉的他於是便准了這道奏摺,下令撤掉全國各地的驛站。而原來在驛站工作的所有工作人員也不再錄用。用現在的話說便是所有的驛站工作人員全部失業。這一下便是數以萬計的人員失去工作。而驛站人數最多的便是陝西,在眾多的失業人員當中,其中一個人便叫李自成。李自成一家幾代人都是以養馬為生,家境還可以,算是中等家庭,李自成先是當兵,後來便做了驛卒。日子過得還算可以。如果不是政府撤掉驛站,李自成的人生大約便與許多人一樣,靠著在驛站的收入,可以娶一個老婆,過一個普通的陝西人的生活。雖然上過幾天的私塾,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理想與目標。終老於驛站之中也就算了。可偏偏皇帝一聲令下,便讓李自成成了無業之遊民。在那樣一個時代,要想活命,殺人放火應該是一條捷徑。於是李自成便成了闖王。
大明朝雖然早就與關外的清軍屢戰屢敗,卻終於沒有亡給清軍,最後是李自成這個小小驛卒給大明朝這個搖搖欲墜的大樓給了最後一腳。結果便是大明王朝的轟然倒塌。也就是說,李自成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漢人統治的王朝終於在一個小驛卒的帶領下的一班人倒下子,明朝的歷史就被這樣一個不三不四的事件改變了。當時明朝臣子都歸順了清朝,隨班跪拜,按原職留用。起初清人雉發,身穿滿服,漢人仍舊穿著明朝服飾,頭留長發,滿漢分左右各站一班,並無混雜。御史毛羽健想拔個頭籌,便先行雉了發,換上了滿服隨班上朝。到了殿堂之上,漢官讓他站到滿官隊伍里,滿人不留,說他是漢人,將他又趕了出來,無處可站。毛羽健一怒之下,出班奏道;『凡是歸順本朝文武官員,軍民百姓,都應令其雉發易服,以防其反復,存有二心。』漢官們認為不可,相互爭論不休。
攝政王道;『毛御史言之有理,既然歸順本朝,還是雉發易服為宜。可頒布雉發令,半月之內,一律雉發,易服可緩。』光時亨出班奏道;『當年毛羽健在京城裡納了個小妾,被正妻探知。乘驛車飛速趕到京城,壞了好事。毛羽健惹不起那河東獅子,就上奏裁減驛站。十幾萬散兵游勇無處謀生,才興起的流賊。闖賊就是驛卒起事,亂了天下。毛羽健表面上是直言進諫,實際上乃是亂世奸佞,不可聽其胡說。』
毛羽健揭發道;『光時亨久欲南逃,懷有二心,所以反對雉發,怕絕其退路。』光時亨不敢多言,回去收拾一下果然南逃,投靠弘光皇帝去了。第二日早朝,項煜等六七個文臣都不見了。多爾袞大驚,馬上下令雉發。京內外亂了一個多月,才強逼著軍民百姓都雉了發,分不清哪個是滿人哪個是漢人了。
你在修改一下簡短精華點
❼ 歷史手抄報內容
一、課程標准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並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准,依託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麼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後來形成了什麼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麼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後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後,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麼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於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後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於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麼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後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於是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三年後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於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麼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麼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麼,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分析:專制皇權的不斷加強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什麼影響?
同時打出材料:
「中國的專制主義……用自己的鎖鏈武裝了自己,而變得更為凶暴。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他的原則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好相反。」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引導:與中國封建的社會形態相對,當時的西方發生了什麼大事啊?出現了一種什麼樣的進步思想啊?而中國當時的情況怎樣呢?)
總結: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君主專制制度實在是罪魁禍首之一。
[本課小結]
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作個小結。
在夏商周時期,實行的是以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兩漢時期是得到了鞏固,隋唐時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斷的加強,到元朝得到了發展,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在這發展過程中,首先是在不斷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機構,特別是削弱宰相的權利,加強皇帝對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斷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
那麼我們說這種制度是與當時社會的小農經濟相適應的,它對當時社會也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表現在政治上,這種制度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從秦朝到清朝這兩千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各民族之間在不斷的交流、融合,版圖也在不斷的擴大,而專制主義也在不斷的加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的。在經濟上,這種制度創造了一種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它能有效的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設,如秦朝修築的靈渠,隋朝的京杭大運河,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當時都是要由國家統一組織才能完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這種高度集權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這種制度對於糾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辦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從封建王朝的更迭來看,一個新建立起來的統治者往往會吸取前朝的弊端,勵精圖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會出現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說這種制度還是與統治者個人的素質、能力都有很大關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統治之下,這種制度就會隨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的一面則占據主導的地位。此時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已極大地妨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而當時西方許多國家則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資產階級的政治制度,從而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社會的發展步伐,從此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從而埋下日後被動挨打的禍根。
[鞏固練習]
1.明代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權臣 B.解決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C.徹底解決皇權與相權的沖突 D.改革中樞權力體系
2.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的標志是[C]
A.裁撤中書省、廢除丞相 B.內閣的設立
C.軍機處的設立 D.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機構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揮司
4.康熙帝強化皇權的主要措施:[A]
A.設南書房 B.設議政王大臣會議 C.設內閣 D.設立軍機處
5、中央集權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消極因素逐漸增大,主要在於它:[D]
A.皇權專制具有個人獨斷性和隨意性,難免決策失誤
B.大小官吏唯上是從,助長了官場的因循守舊之風
C.官僚機構的膨脹導致官僚主義和貪污腐化之風的盛行
D.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6、內閣制正式確立是在:[B]
A.明太祖時 B.明成祖時 C.明宣宗時 D.明神宗時
7、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反映的本質問題是[B]
A.封建政治制度進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適應 D.階級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權措施最相似之處在於[B]
A.廢除丞相 B.改變、分散地方機構和權力
C.廢除原全國行政區劃 D.文化專制
9.閱讀下列材料
軍國大計,罔不總攬。自雍乾後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於內閣而於軍機處,蓋隱然執政之府也。
——《清史稿 軍機大臣年表序》
請回答
材料中所說的「軍國大計,罔不總攬」,指的是哪一機構?其設立的實質是什麼?試說明原因。
軍機處;實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中國封建專制皇權發展到最高峰。
原因:軍機處設立後,逐漸取代了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職權,但軍機大臣受皇帝召見,只能跪奏筆錄,完全扣命於皇帝,軍國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決。
10.明朝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什麼又設立內閣?明中期以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權?為什麼?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是吸取元朝專權、內亂頻繁的教訓。後又設殿閣大學士,是由於政務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親自裁決;而且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僅備顧問兼協理奏章,並不參與決策。明中期後,內閣的權力雖然越來越大,可以幫助皇帝起草對大臣奏章的批復意見,但他的批復是否算數,還得取決於皇帝的硃批。所以,內閣的設立並未危及皇權。
[本課測評]
1.明太祖為什麼要廢除丞相,設置內閣?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礙皇權的高度集中。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借胡惟庸案廢除丞相制度。為減輕皇帝沉重政務負擔設立內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
2.為什麼說清朝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間中樞機構為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對皇帝的集權具有一定的牽製作用。雍正帝另設軍機處,軍機大臣跪受筆錄,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
[學習延伸]
撰寫小論文,談談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論文內容:中國封建社會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君主專制的強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與同期世界政治制度發展的潮流對比。
附學習網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
中國歷史博物館:http://www.nmch.gov.cn
中青網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學歷史教學資源網:http://www.hs8z.net
七、教學反思
1、高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特別是古代史知識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教學前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補充或擴充與教材有關的歷史知識。
2、由於各班授課學生素質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課堂成敗的關鍵,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低效率的課堂。
3、教改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但是我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因此,因材施教還並未落到實處。
4、由於平時只顧歷史興趣的培養,所以對歷史發展規律性的認識和探索方面還顯得不太夠。
5、對新課標的實施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有時感覺又有點無從下手,因此,肯請同行多指導。
❽ 清朝有那些手抄報
報紙在古代分為官報和民間小報。清朝官報中有印刷也有手抄的,官報俗稱「邸報」,或京抄、朝報、京報。但是絕大部分都是印刷的。民間所辦報紙,通稱「京報」,報頭也通常印「京報」兩字。
❾ 歷史手抄報 內容要求·.有關清朝時間的歷史人物古史,歷史事件,趣聞趣事
歷史功績
破處分裂勢力,抵抗外來襲擊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康熙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已經與西方的較大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修著圖書,重視道教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學習文化,武力非凡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後於西方。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經自稱一天打死了三百隻兔子,可見其對自身武力的自信(今天人民也非常懷疑,以弓箭在一天內獵殺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爾蒙古。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康熙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成,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歷史貢獻。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一些成就。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它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中年康熙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就住在這里,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世和金瓶掣簽制度也在這里。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這里,皇帝接見外國史臣也在這里。卷秩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里,嘉慶和咸豐兩位皇帝先後死在這里,它見證了清王朝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康熙朝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他可以說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可是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康熙書法是滿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較他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麼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排板就這么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制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把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還貪污啊!他任用了兩個重要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是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再續繼治河。多出的土地給當時的豪坤。第二黃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泥河沖入海中,他的對立一面,於成龍不同意,把黃河入海中那裡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靳輔說不行,說你那樣的話就海水倒灌。於成龍說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話,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濫人不就跑到魚肚子里去了嗎。康熙呢怎麼辦呢,讓他們倆個人御門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見,互相駁難,都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集思廣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地方,你們每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於康熙,康熙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後就支持於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位。
開放海禁,廢止圈地
康熙八年,康熙誅殺鰲拜,遂廢止了鰲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 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康熙帝頒旨,命永遠停止圈地,開放海禁。清初為了遏老年康熙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戰鬥力,實行海禁。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滿足清朝貴族對土地的主導權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到漢族民田跑馬圈地。此為清朝嚴重弊政,於康熙八年廢除。 註:我們所熟知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源於乾隆於1757年頒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❿ 歷史手抄報怎麼做
很多手抄報的樣子,可以做參詳。而且辦手抄報並不難。下面是怎樣辦手抄報的步驟:
怎樣進行手抄報的設計與製作,大體上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闡述:
一、美化與設計的步驟;
二、報頭、插圖與尾花的表現;
三、編輯抄寫描繪製作過程。
一、美化與設計
手抄報的美化與設計涉及的范圍主要有:版面設計與報頭、題花、插圖、尾花和花邊設計等。
1、版面設計
版面設計是出好手抄報的重要環節。
要設計好版面,須注意以下幾點:
(1)明確本期手抄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選用有一定意義的報頭(即報名)。一般報頭應設計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讀所編輯或撰寫的文章並計算其字數,根據文章內容及篇幅的長短進行編輯(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顯要位置(即頭版);
(3)要注意長短文章穿插和橫排豎排相結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動活潑;
(4)排版還須注意:字的排列以橫為主以豎為輔,行距要大於字距,篇與篇之間要有空隙,篇與邊之間要有空隙,且與紙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邊。另外,報面始終要保持干凈、整潔。
2、報頭
報頭起著開門見山的作用,必須緊密配合主題內容,形象生動地反映手抄報的主要思想。報名要取得有積極、健康、富有意義的名字。
報頭一般由主題圖形,報頭文字和幾何形體色塊或花邊而定,或嚴肅或活潑、或方形或圓形、或素雅或重彩。
報頭設計應注意:
(1)構圖要穩定,畫面結構要緊湊,報頭在設計與表現手法上力求簡煉,要反映手抄報的主題,起「一目瞭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體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幾種設計方案:一是排版設計為兩個版面的,應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設計為整版的,則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設計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題頭
題頭(即題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與文章題圖結合在一起。設計題頭要注意以題目文字為主,字略大。裝飾圖形須根據文章內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標題字要書寫得小於報題的文字,要大於正文的文字。總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圖與尾花
插圖是根據內容及版面裝飾的需要進行設計,好的插圖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幫助讀者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顯得空且亂。尾花大都是出於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設計的,多以花草或幾何形圖案為主。插圖和尾花並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並非多多益善,應得「畫龍點睛」之效。
5、花邊
花邊是手抄報中不可少的。有的報頭、題頭設計可用花邊;重要文章用花邊作外框;文章之間也可用花邊分隔;有的整個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邊隔開。在花邊的運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線或波狀線等。
二、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
報頭畫、插圖與尾花的表現手法大致可分為線描畫法和色塊畫法兩種。
1、線描畫法
要求形象簡煉、概括,用線准確,主次分明。作畫時要注意一定的步驟:
(1)一般扼要畫出主線----確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畫出與圖相關的比例、結構及透視;
(3)刻畫細部,結合形體結構、構圖、色調畫出線條的節奏變化;
(4)最後進行整理,使畫面完整統一。
2、色塊畫法
除要求造型准確外,還須善於處理色塊的搭配和變化關系,而這些關系的處理要從對象的需要出發,使版面色彩豐富。作畫時,可先畫鉛筆稿(力求造型准確),再均勻平塗大色塊;後刻畫細部;最後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統一完美。
線描畫法與色塊畫法,通常是同時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單色。不管是線描還是色塊畫法,最好不要只用鉛筆去畫。版面上的圖形或文字不能剪貼。
三、手抄報的編繪製作的步驟
編繪製作是落實由設想到具體著手完成的重要步驟。
其步驟有二:一是准備階段,另一是編制階段。
1、准備階段。
主要是各種材料、工具的准備。具體包括:擬定本期手抄報的報名;准備好一張白棒紙(大小視需要而定,有半開,四開,八開等,本次政教處舉辦的手抄報比賽是要求為《江西日報》大小,即半開);編輯、撰寫有關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備些);書寫、繪圖工具等。
2、編制階段。
這個階段是手抄報製作的主要過程。 大致為:版面設計、抄寫過程、美化過程。
(1)版面設計:根據文章的長短進行排版,並畫好格子或格線(一般用鉛筆輕輕描出,手抄報製作完畢後可擦可不擦)。
(2)抄寫過程:指的是文章的書寫。手抄報的用紙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書寫宜用碳素墨水;字體宜用行書和楷書,少用草書和篆書;字的個頭大小要適中(符合通常的閱讀習慣)。字寫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關鍵在於書寫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標題中不能出現錯別字。
(3)美化過程:文章抄寫完畢後,即可進行插圖、尾花、花邊的繪制(不宜先插圖後抄寫),將整個版面美化。這個過程是手抄報版面出效果的關鍵過程。
手抄報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專題性的。手抄報的製作設計與黑板報製作設計要求和步驟大體是相同的。 製作手抄報圖片
http://www.yuwenw.com/banzhureng/bangbao/shuocaobao/200710/banzhureng_32763.html 一、課程標准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
2、識記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
3、了解明朝內閣制度形成的經過極其發展。
4、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
5、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內閣、軍機處,並結合具體歷史背景和歷史階段特徵加以分析、評價,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
6、從多角度分析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強化和完備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極其對當時社會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資料,逐步掌握閱讀歷史資料的方法。
2、通過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掌握比較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發學生為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教材分析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並了相權,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准,依託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和。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閱讀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材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與交流中不斷錘煉歷史思維。比如學生共同探討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等等。
五、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問題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1、中國歷史上延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為什麼到明朝時被廢除了?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 明朝廢除宰相之後,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無輔臣?」為此他採取了什麼措施?後來形成了什麼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質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意味著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對此應怎樣理解?
4、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什麼影響?(讓學生站在比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
[講授新課]
思考:明清兩朝為什麼都要空前加強君主專制制度?
背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步入晚期,統治階級更加腐朽,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目的:為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一、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請一位同學來歸納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監察,隸屬中央部門。
在中央,明太祖廢中書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權),權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太祖《皇明祖訓首章》
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訓•序》
請思考:你認為應怎樣評價明太祖的這種規定?說明你的理由。
(同時請同學聯系P17「歷史縱橫」)
講解:這里講的正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內部可發揮雙重作用:既可以輔佐皇帝,幫助皇帝處理政務,決策機要;也可能因權力過重而威脅君權,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當時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為後者,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朱元璋要廢除中書省和丞相,這實際上是集中央權力於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終於被廢除了,專制皇權發展到了高峰。
我們已經說了丞相有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的積極作用,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於一勞永逸地解決君相矛盾。但廢相之後,其積極作用也自然消失。這會造成什麼後果?
所有的國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個人來處理,而且這些都是軍國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點疏忽的。我們課文就說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他沒有那麼多精力處理這么多國家大事。於是,他就設置了殿閣大學士作為他的侍從顧問內閣制的創立。
(打出表格)
明朝內閣的設立及演變:
時期 名稱 職權 特點
明太祖時期 設立殿閣大學士 僅備皇帝顧問兼協理章奏 品秩較低,不參與決策
明成祖時期 設立內閣 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 地位逐漸上升,有專門的衙署和屬官
明宣宗以後 可以「票擬」對奏疏的處理意見 地位變得更加重要 首輔權壓群臣,六部幾乎變成內閣的下屬機構了。
(通過學思之窗和宰相制與內閣制的區別,使學生更好理解內閣制)
P18【學思之窗】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
同時給出一段史料:
(明朝)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權臣」,非「大臣」。故雖如張居正之循名責實,起衰振弊,為明代有數能臣,而不能逃眾議。 ——錢穆《國史大綱》
思考:宰相制與內閣制有何區別?
(由以前我們所學的知識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錢穆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國史大綱》中的一段話,「國家並未正式與閣臣以大權,閣臣之弄權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訴我們: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本身並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並不來自於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於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他們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明代的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其權力與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可見,內閣制不同於宰相制,內閣制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約皇權。)
雖然明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但最後還是不可避免的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個民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它也沿襲了君主專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礎上更是達到了頂峰。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君主專制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頂峰的?
二、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角色扮演,由教師當一回皇太極,向學生介紹當政時的一些情況。我(皇太極)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設立了內閣,但是內閣主要負責奏章票擬,沒有什麼實權。在當時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每當召開會議時,我就會召集八旗旗主一起來商討軍國大事,但是,在這個會議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個旗主決定的,我一個人做不了主。這樣,我覺得我的皇權還是受到了限制,雖然我是皇帝,可我還是要聽從議政王大臣會議所做的決定。接下去由學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學們介紹當政時期的一些情況。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歸納。)
努爾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國事。
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定奪軍國大事;設內閣、六部負責奏章票擬。
康熙帝設南書房,選翰林院學士入值,參與機務,起草諭旨。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約。
雍正帝設軍機處,選親信滿漢官員任軍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跪受筆錄傳諭旨。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名存實亡(後被撤銷),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簡介軍機處(利用插圖及P19資料)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擔心機密泄露為由,於是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三年後更名軍機處,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採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註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後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於皇帝手中,於是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為什麼軍機處的設立,君主專制就達到了頂峰呢?
講解: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在秦朝的時候是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來主持國家的最高政務的。漢朝,皇帝是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工作人員形成了「中朝」的決策機構,來抗衡以丞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的「外朝」。隋唐時期由三省長官還有同中書門下平章等多人來執行宰相職務,這樣相權就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廢宰相,設內閣。但是內閣大臣的權利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那麼到了清朝,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獨裁的工具,軍機大臣對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從。他們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皇帝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權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麼事情都由皇帝說了算。那麼,通過與前朝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皇權是一步一步的加強,到了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