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劍橋歷史學派

劍橋歷史學派

發布時間:2021-02-04 16:09:58

❶ 劍橋大學創建於什麼時間哪些名人曾經在那裡求學

17~18整整兩個世紀,創橋沒有再能建立新的學院。但是劍橋校史上最重要的變化是自然科學獲得了地位。早在16世紀的晚期,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自然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先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然後在劍橋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後來擔任皇室大臣主張學校教育應傳授網路全書式的知識,反對束縛思想的經院哲學,主張用理性的思考來整理經驗材料,反對盲從附和。這是一個時代交替的世紀,培根的思想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對科學和真理的追求。培根以後,數學、化學、天文學、解剖學、植物學、幾何學、實驗哲學和礦物學等教授職位都迅速建立起來;與之相應的阿拉伯語、道德哲學、音樂學、欽定的近代史學、神學和法學等教授職位也相繼建立。特別是數學,由於牛頓的天才成就,使劍橋的數學進入最輝煌的時期。牛頓在1660年進三一學院學習,26歲時成為數學教授,牛頓等人及其追隨者,使數學成為劍橋最重要的學科,並推動了整個大學自然科學的研究。1750年起,數學成了劍橋學生的必修課。牛頓和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各自獨立發明的微積分學,是整個高等數學的基石;他在力學方面的貢獻,包括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力學三定律,使他成為經典力學的偉大奠基人。

這一時代的傑出人物還有:英國大詩人斯賓塞,他1569年進入潘布魯克學院,他對英國詩歌格律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1637年移民去美洲的清教徒約翰·哈佛,他是伊曼紐爾學院的文學士,1638年逝世時,將自己遺產的一半和圖書捐贈給正在創建中的哈佛大學,他的名字成為哈佛永久性紀念的標志。詩人、政府家約翰·彌爾頓,1625年入基督學院,受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用拉丁語和英語寫詩,共和時期,1649年,彌爾頓擔任過克倫威爾政府的拉丁文秘書,他的詩篇有《為英國人民申辯》、《失樂園》、《復樂園》等。此外,劍橋還出了像丹尼爾·笛福這樣的科學幻想作家,他的名著《魯濱遜漂流記》比他本人更著名。

19世紀劍橋的名人有:詩人拜倫,他於1805年進入三一學院;歷史學家麥考萊,他於1818年也進入三一學院;現代遺傳學和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他於1825年進基督學院。1873年,卡文迪什實驗室建立後,又出了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近代物理學家,他們有麥克斯韋爾、瑞萊、湯姆生等,近代物理學的許多成就幾乎都與這個實驗室有關。進入20世紀以後,著名物理學家上瑟福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在實驗物理學,特別是原子核結構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突破,其中包括在量子力學方面取得成就的莫特,在生物的分子結構方面取得許多研究進展的布拉格父子,以及兩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桑格等。迄今,卡文迪什實驗室先後共有25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1986年5月5日,《亞洲華爾街日報》選出的「在亞洲學者心目中全世界的10名頂尖大學」,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並列第二,僅次於美國的哈佛大學。實際上,長久以來,它一直是各國學者嚮往的世界一流的少數幾所高等學府之一。

目前,劍橋大學共有31所學院,它們是彼得豪斯書院(Peter House),建於1284年,因在聖彼得教學旁邊而得名;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原為1324年建立的邁克爾豪斯書院(Michael House),後於1546年改為現名,本科生人數居於各學院之首,1991年在校本科生約700人;卡萊爾學院(Clare College),建於1326年;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建於1347年;岡維爾與凱斯學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建於1348年;三一大廳學堂(Trinity Hall),建於1350年;考波斯·克里希蒂學院(Corpus Christi College),建於1352年;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建於1441年;王後學院(Queen』s College),建於1448年;聖凱瑟琳學院(St Catharine』s College),建於1473年;耶穌學院(Jesus College),建於1496年;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建於1505年;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建於1511年;麥格達倫學院(Magdalene College),建於1542年;伊曼紐爾學院(Emmanuel College),建於1584年;西德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建於1596年;唐寧學院(Downing College),建於1800年;哈默頓學院(Homerton College),建於1824年;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建於1869年,是第一個女生住院的學院;紐納姆學院(Newnham College),建於1871年,是第二個女生住院的學院,現只住女本科生和研究生,但以本科生為主,是劍橋大學本科女生最多的學院,1991年在校女本科生有420人;塞爾文學院(Selwyn College),建於1882年;休斯大廳學堂(Hughes Hall),建於1954年,是劍橋史上第三所女生學院,目前仍只招女本科生和研究生;邱吉爾學院(Churchill College),建於1960年;露西·卡文迪什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iate society),建於1964年,是一所只招男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院,這恐怕是劍橋大學最小的一所學院,1991年在院學生人數還不到80人;達爾文學院(Darwin College),也建於1964年,基本上只招研究生,男女同院,是劍橋大學研究生最多的學院,1991年,有研究生277人;沃爾森學院(Wolfson College),建於1965年;菲茨威廉學院(Fitzwilliam College),建於1966年;卡萊爾大廳學堂(Clare Hall),建院年代同前;魯濱遜學院(Robinson College),建於1977年。以上學院除特別指明的外,均為男女本科生、研究生同院學習。

劍橋大學的學術活動,包括全校性的教學和研究,都由作為大學行政機構的幾個學院(School)來組織,它們包括自然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院、臨床醫學院等。此外,還有一個與這些學院相似的跨越藝術和人文科學各系之上的系際委員會。學院之下,還有系一級的組織(Eaculty),再以下則是部(Department)。所覆蓋的學科包括:盎格魯棗撒克遜語、挪威語和凱爾特語,考古學和人類學,建築、化工、教育學、古典文學、工程學、地理學、歷史學、藝術史、土地經濟學、法學、數學及計算機科學、醫學、近代和古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近代和中世紀語言、物理、植物、化學、遺傳學、地質科學、材料科學、冶金學、葯學、動物學、東言研究、哲學、社會和政治科學、神學、獸醫、電子和信息科學、生物化學、音樂等。屬於理科性質的系、部共32個,屬於文科性質的系和部共33個。通向榮譽學位的考試課程約420種,包括自然科學、工程、計算機、建築、管理、醫學、經濟、考古、法律、哲學、教育、藝術等各個方面。

大學還有兩名高級職員,稱為學監,他們經常身著黑色長袍,儀態威嚴地巡查學校內外,專注學生違反校風校紀的情況。學監由高級院士中選出。這個制度已實行了幾百年,至今還很令人敬畏。大學還有不少其它的官位和儀典規制,大都起源於中世紀,變化不多,這也是劍橋的一大特色。

更早一些時候的副校長是曾任職英國大學撥款委員會的官員、英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愛立克·阿什比,他是一位國際知名的高等教育專家和學者。他在《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一書中,提出了大學像生命有機體一樣地向前進化的著名觀點。認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很有助於我們了解大學的內在發育邏輯和它對社會的相互作用的關系。在展望大學的未來時,阿什比指出:「今天,各國大學都面臨著一種共同的危險,就是能否成功的危險。在過去,每所大學都有獨立的有機體,各按其內在規律去吸收營養和發育成長。如今的大學已成為經濟發展和國家生存絕對不可缺少的事物。過去在封建王朝和教會主教的羽翼下,大學被培養成美麗的花朵,它並不比宮廷中的樂師具有更多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今天,在政府的安排下,大學好似高產的農作物,國家竭力給它施加充分的肥料,以求獲得豐產,從而促進國家的繁榮。……它在向前演化的進程中,正經歷著遺傳體系經常遇到的困境:一方面它們本身必須改變以適應社會的新形勢,否則將受到社會的拋棄;另一方面,它們在適應社會的改變中,又不能破壞大學的完整性,不然就將無法完成它們所承擔的社會職責。」

20世紀以來,劍橋仍舊是人才輩出,包括60多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三任英國首相。著名學者和名人中,有凱恩斯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凱恩斯,有數學家和分析哲學的創始人羅素,傳記家和評論家史特拉賽,短篇小說家福斯特,生物化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中國學者蔡翹、趙忠堯、王竹溪、華羅庚、戴文賽、王應睞、伍連德、丁文江、曹天欽等,中國作家肖乾、葉君健、徐志摩等。印度前任總理尼赫魯、拉吉夫·甘地,馬來西亞前總理赫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等都是劍橋校友。劍橋的名人是難以枚舉的。

❷ 新劍橋學派的新劍橋學派的主要理論觀點

新劍橋學派的基本理論觀點可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①對傳統的新古典派理論的全面否定。
從方法論說,他們主張摒棄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論是馬歇爾的還是瓦爾拉斯的),樹立歷史時間概念。羅賓遜指出,凱恩斯革命的實質在於從均衡概念向歷史概念的轉變,《通論》的基本觀點是打破均衡論的束縛,考慮現實生活的特性:過去是不能逆轉的,未來是不能確知的。人們一旦承認一種經濟是時間中的存在,歷史是從一去不返的過去向著未卜的將來前進的,那麼,以鍾擺在空間來回擺動的機械比喻的均衡就站不住腳,整個新古典派的傳統經濟理論就需要重新考慮。與之相聯系,這個學派強調不確定性對分析經濟的重要性,貨幣的存在就是和這個不確定性有密切聯系;對生產、就業、收入水平起決定作用的投資之所以易於發生波動,正是由於這個「不確定性」。他們批判新古典綜合派在一些教科書里把傳統的均衡概念恢復起來,移植到凱恩斯理論中去,忽視「不確定性」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一種倒退。其次,他們堅持凱恩斯對新古典派理論作過的一些批判,如摒棄薩伊定律和經濟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總是可以達到充分就業的傳統假定;摒棄儲蓄支配投資的傳統觀點,堅持投資支配儲蓄的凱恩斯觀點等。再次,他們徹底否定以邊際生產力論為基礎的新古典派分配理論,指出這個傳統理論是為資本主義社會收入不均的現狀辯護的,在邏輯上是一種循環推理。他們也用斯拉法的生產價格論否定新古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
②從不均衡出發對經濟進行動態分析。
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認為經濟是在歷史時間中增長的,但它的增長過程是很不穩定的,因而處於不均衡狀態是常規。為了說明這種不均衡,他們在分析步驟上首先確定為保證經濟按穩定的比率不斷增長所需的條件。他們在哈羅德「有保證的增長率」(即可以保證經濟不斷地穩定增長的增長率)公式Gω=S/V(Gω是有保證的增長率,S是儲蓄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V是資本-產出比率)的基礎上, 把社會儲蓄傾向(儲蓄在國民收入中的比率)S,分解為利潤收入的儲蓄傾向Sp和工資收入的儲蓄傾向Sω;這樣,他們的增長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1)式中Y為國民生產或國民收入量,P為利潤量,K為資本量,即利潤率;為資本-產出比率,即哈羅德公式中的V。
若假定工資收入的儲蓄傾向Sω=0,則上式成為:
(2)這就是說,保證經濟不斷地穩定增長的條件,是要使經濟增長率滿足等式(1)的要求;在Sω = 0的情況下,要使增長率等於(利潤率與利潤收入的儲蓄比率的乘積)。然後,他們論證這個條件在實際經濟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決定這個有保證的經濟增長率的一些因素本身如S、Sp、Sω是隨收入分配的變化而變化的;資本-產出比率V也會隨著技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其次,一些短期內起作用的力量,如投資的短期波動,會使實際增長率和作為穩定增長條件的有保證增長率發生差離,從而使經濟的實際增長脫離並圍繞長期的增長線而形成周期性的短期波動。再次,如果有保證的增長率和由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所確定的「潛在的增長率」不相一致,也會造成不均衡,或者增長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或者人力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形成不同程度的失業。總之,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增長理論是一種宏觀的動態的不均衡分析,它同新古典派的均衡增長理論是對立的。
③把經濟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溶為一體。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認為投資支出不僅是生產和就業水平的決定因素,而且也是國民收入在利潤與工資之間分配的主要決定因素。他們把國民收入分為利潤(或財產收入)和工資(或勞動收入)兩大部分,就社會階級來說,即劃分為工人與資本家兩大階級的收入;並認為這兩個階級兩種收入有著不同的消費傾向或儲蓄傾向。同時,他們還把國民生產分為消費品和投資品兩大部門。為了說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投資怎樣決定國民收入在利潤與工資之間的分配,可以卡爾多下列的收入分配方程為例:
(1)式中P、Y、Sp、Sω的含義同前列增長率公式;I為投資,為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是投資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即投資率。
設工人消費其全部工資收入,資本家將其利潤全部用於儲蓄,即Sω =0,Sp = 1,則上式變為:
(2)這就是說,在上述假定下,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公式 符號取決於投資率公式 符號。投資率愈高,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愈大。設資本家將利潤收入一部分用於消費,一部分用於儲蓄,即Sp < 1,同時工人仍將其全部工資收入用於消費,則等式 (1)變為:
(3)這表明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除了取決於投資率的高低外,還取決於利潤收入的儲蓄傾向(成反比)或消費傾向(成正比),即利潤收入中的儲蓄比率愈低或消費比率愈高,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愈大。總之,按照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觀點,資本家的利潤大小及其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取決於他們的投資支出和消費支出的大小。
④以具有壟斷因素的不完全競爭作為微觀經濟分析的基礎。首先,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的主要代表聲稱他們以斯拉法在《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中所論述的生產價格論作為自己的價值論。按照斯拉法的理論,各種商品的相對價格(指生產價格而不是市場價格)決定於它們的生產技術條件和分配關系,而且商品的相對價格與利潤率是同時決定的。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以完全競爭為前提的新古典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和均衡價格論。在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具有壟斷因素。他們不認為個別企業僅僅是市場價格的承受者,影響不了同行業的產品價格,特別是大公司對本行業產品的價格是可以左右的。其次,在他們看來,在短期內企業產品的單位可變成本(或稱直接成本)在相當一定的幅度內不隨生產的增加而上升,而是不變的;只有產量超過一定幅度後,可變成本才隨之遞增,因此,企業的成本曲線不如傳統的新古典理論所述的那樣是 U型的。再次,他們認為工業品價格形成的模式,一般是在可變成本之上加一定比率的毛利,稱為成本加成法。加成比率的大小則主要取決於產品的壟斷程度,這是從卡萊茨基那裡吸取的觀點。這樣,在壟斷程度一定的情況下,工業製品的價格水平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可變成本的變動,特別是貨幣工資率的變動,這也是凱恩斯一貫主張的觀點。
關於與物價相聯系的貨幣工資率,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依據凱恩斯的看法,指出是由勞資雙方的工資談判決定的。關於貨幣工資所能購得的消費品,則受企業資本家的投資決策左右,因為投資率提高了,勢必造成以較多的資源用於投資品生產,消費品生產的比率相對減少,貨幣工資的實際價值隨之下降。
根據上面一些論點,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就把微觀經濟分析和宏觀經濟分析銜接起來。既然價格變動主要取決於可變成本特別是貨幣工資率的變動,而貨幣工資率又決定於勞資雙方的談判力量對比,這樣,當投資連續增長,投資品與消費品生產的比例變化,造成利潤上升、實際工資下降時,就會促使工人提出提高貨幣工資的要求,導致物價-工資、工資-物價的螺旋式上升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大量失業也將難於制止物價的持續上漲,這也就是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對戰後通貨膨脹和滯脹問題的科學解釋。
[編輯]

❸ 新劍橋學派的經濟學家是如何解釋經濟的「滯漲」現象

新劍橋學派認為滯漲是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政策的後果。
這是新劍橋學派的觀點,至於具體是怎麼解釋的,我也不太清楚,先告訴你結論,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❹ 德國歷史學派對經濟學說史的影響是怎樣的

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家是一些抱負頗為宏大的學者,他們在對社會經濟現象的研究中,一方面追求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另一方面力圖反映人類社會的豐富內容。盡管對現實的關注使他們的理論追求多有前後矛盾之處,在把經濟現象的豐富性帶入理論分析方面也缺乏建樹,但是,他們代表著經濟學發展的一個可能的方向,即「社會經濟學」的方向。他們提供了對已有的經濟理論的批判,使其受惠良多,免於獨斷與狹隘。雖然經濟學至今已經在另一個方向走了很遠,但是,最起碼,德國歷史學派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經濟學成為了今天的樣子,而且他們提出的問題依然有意義。劍橋學派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多·馬歇爾對歷史學派的評價是:他們「追尋、解釋經濟習俗與制度的工作應當得到更高的評價」,這些工作「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成就,真正增加了世界的財富」,尤其重要的是,他們「拓寬了我們的思想,增加了我們對自身的知識,並幫助我們了解最中心的方面,即世界的神聖統治」( Hutchison ,1988) 。

歷史學派自身的命運雖然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但是,他們的經驗影響了經濟學中制度研究的路徑的發展。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歷史學派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兩組矛盾,即外來的形式理論與本土經驗的矛盾,以及學術研究的價值立場與介入社會問題和社會政策的現實關懷間的矛盾。方法論之爭的核心是在第一組矛盾的解決方式上。施穆勒及德國歷史學派經濟學家基於其本土意識與現實關懷,強調在充分了解經驗現實的前提下,才可以建構真正完全而妥當的理論。盡管這種理論建構的方向在方法論之爭後失去了影響,但其主張依然有意義。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本文提出了所謂理論建構的後發優勢,其實質是在肯定理論前提的條件之下,立足於中國制度創新的時代經驗,化解存在於形式理論與經驗現實之間的張力,重申理論創建的基本路徑,即以理論為起點,通過對經驗現實的潛心研究,發現對理論具有挑戰性的事實,進而建立創新性的理論。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與社會發展起步較晚、文化的歷史積淀又十分厚重的國家,處於社會轉型、制度變遷的歷史時期,如何將源自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與本國現實相結合,如何在把握經驗現象的基礎之上推動理論的發展,以理論應用來推動理論創新,將是社會研究和理論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

❺ 如何評價新劍橋學派

這學派的立場可以說跟新古典綜合學派對立,認為新古典綜合學派根本就是冒牌的凱因斯後人,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有理由這樣說,這一派的主創人,Joan Robinson,跟凱因斯就是同事,而且原本就同屬馬歇爾的劍橋學派。

新劍橋學派跟新古典綜合的最大不同點,在於看待經濟問題的角度。上一節中新古典綜合學派的論點其實都圍繞在均衡上,也就是利用不同的手段達成均衡,但是新劍橋學派的認知卻不一樣。簡單的說就是新劍橋學派認為凱因斯革命的最大特徵就在於,凱因斯提出的宏觀解釋,事實上是一種史觀解釋,舍棄了微觀經濟學上所過度樂觀的分析,而新古典綜合學派只不過是打著凱因斯旗號的騙子。

何謂史觀分析?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有他的歷史淵源,而並不是單單用生產的投入消費的需求等等來單純解釋。擴張解釋,就是表達出對歷史的認知問題,新劍橋學派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歷史因素,觀察歷史可以了解過去,卻不能預測未來,未來是不確定的,所以新古典綜合學派那種採用均衡理論根本就是背離凱因斯主義。凱因斯主義欠缺的不是微觀理論,凱因斯主義需要的是價值與分配理論。基本上可以視為,新劍橋學派想要建立一套政治經濟學,而不是那種幾近數學式的經濟學。

那麼新劍橋學派的論述,價值論要如何建立?新劍橋學派的價值理論基礎,可以用一句話帶過,「商品價值就是商品價格」,因為商品多樣多變,所以需要找一個生產部門作為標准,准確的使用勞動和生產,所以無論工資變化如何,工資與利潤都會有一個平衡點。具體一點表示這種標准體系好了,斯拉法(sraffa)建立這個體系的時候用了一些數例關系。

@(90噸鐵+30噸煤+30誇特小麥)(120%)=180噸鐵

@(120噸鐵+75噸煤+30誇特小麥)(100%+20%)=180噸煤

@(60噸鐵+90噸煤150誇特小麥)(100%+20%)=180誇特小麥

所謂的20%就是表示每一種產品生產數量超過消耗數量的標准比率,標准比例若為20%,那一個國家的工資占國民所得若是80%,則利潤就是,那麼利潤率就是20%X20%=4%。

所謂的分配理論,新劍橋學派的論點主要有三

@收入大小取決於利潤率,利潤率則跟技術有關。

@收入分配是客觀性的,與歷史形成的財產制度,勞工制度有關。

這恰好為新劍橋學派注重歷史下了註解。

@邊際效應不足以解釋分配的實際狀況,資本佔有者很多情況根本是不勞而獲。

這又符合其左派的風格,事實上一個自稱是左派凱因斯份子的人,八成就是新劍橋學派的擁護者。之所以反對邊際效應,具體舉例會比較清楚,邊際效應說資本家提供資本,工人提供勞力,共創造出利潤,但新劍橋學派認為這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一台用大量資本購入的機器,跟使用的工人所付出的勞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因為價格是被利潤與成本所決定,若不知道利潤率,怎麼會知道價格?那當然無法得出邊際效應的生產量。利潤與工資根本上是與階級對比跟財產權相關,利潤根本就是資本家剝削工人而來,所以哪來的邊際效應?在這裡面也要了解一點,新劍橋學派在英國,你必須先了解英國當時的產業狀況,而且瓊羅賓森原本就試圖要結合凱因斯、馬克斯與李嘉圖,所以包含濃厚的左派思想一點都不為奇。

❻ 劍橋大學的歷史

1.劍橋大學為一所坐落於英國劍橋市的研究型書院聯邦制大學,是英國也是全世界專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屬 劍橋為英語世界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前身是一個於1209年成立的學者協會 。這些學者本為牛津大學的一員,但後因與牛津鎮民發生沖突而移居至此。
2.劍橋大學由31所成員書院及6所學術學院組成。 雖大學本身為公立性質,但享有高度自治權的書院則屬私立機構。它們有自己的管理框架、收生以及學生活動安排,工作有別於負責教研的大學中央。劍橋大學是多個學術聯盟的成員之一,亦為英國「金三角名校」及劍橋大學醫療夥伴聯盟的一部分。
3.除了各學系安排的課堂,劍橋的學生也需出席由書院提供的輔導課程。學校共設八間文藝及科學博物館,並有館藏逾1500萬冊的圖書館系統及全球最古老的大學出版社。除了學習,學生可加入各學會、學團及體育校隊,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4.劍橋大學校友包括了多位著名科學家、哲學家、政治家、經濟學家、作家。共有92位諾貝爾獲獎者、4位菲爾茲獎得主曾為此校的師生、校友或研究人員。

❼ 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派之間的分歧有哪些

新劍橋學派和新古典綜合派之間的分歧重點是劍橋之爭的部分

新劍橋學派是後凱恩斯主義體系中與新古典綜合派相對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它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卡爾多和斯拉法。

所以新劍橋學派又被稱恩斯左派,這使得它在各重大理論問題上與試圖彌合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主義的新古典綜合派形成鮮明對比。如在方法論方面,該學派極力攻擊新古典綜合派用均衡觀代替凱恩斯的歷史觀。在對新古典學派的態度上,它只強調凱恩斯理論的"革命性"因素,而閉口不談繼承性問題。在經濟理論的重心方面,它強調應把理論重點放在分配問題上,而不是收入一支出問題。在這些理論研究方面,新劍橋學派與新古典綜合派的舌戰形成了著名的兩個劍橋之爭。

在新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中,收入分配理論和增長理論尤為重要。在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新劍橋學派認為,新古典綜合派的邊際生產力分配理論是錯誤的,是一種循環論證,其中尤以資本的衡量標准問題最因難。同時,新劍橋學派強調所有權因素以及歷史因素對收入的影響,指出了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在分配理論的基礎上,新劍橋學派建立了自己的經濟增長理論。新劍橋學派認為,由於資本家和工人的投資率的差異,從而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而在既定的儲蓄傾向條件下,經濟增長率的變化將引起國民收入分配的相對份額的變化,即經濟增長率越大,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佔比重就越大,工資收入所佔比重就越小。.............

❽ 新劍橋學派的學派特點

新劍橋學派在理解凱恩斯理論的問題上與新古典綜合派有著根本的分歧,而在方法論的論戰中,該學派表現出理論分析的特點。

1、以歷史觀代替均衡觀。新古典綜合派從凱恩斯以前的新古典經濟學那裡尋覓補救凱恩斯經濟學之術,它把後者的宏觀經濟理論與前者的微觀經濟理論加以綜合,在方法論上基本上接受了馬歇爾的均衡觀念,並糅合瓦爾拉的一般均衡觀念。

2、以凱恩斯經濟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為理由,反對綜合宏觀與微觀經濟學。

新劍橋學派的觀點是:新古典綜合派採取的是返回凱恩斯以前經濟學的均衡論傳統去,用微觀的生產要素供給和市場分析來填補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空白,於是就拼湊起一個雜湊的宏觀--微觀理論。在這里,似乎不僅總需求和總供給是從一個均衡狀態過渡到另一個更高的均衡狀態的,而且每一個

新劍橋學派的分析方法是:凱恩斯經濟學作為一種宏觀的經濟理論,所缺乏的是價值論和分配論,凱恩斯本人也不曾對這兩個理論進行探討。

從方法論說,他們主張摒棄新古典派的均衡概念(不論是馬歇爾的還是瓦爾拉斯的),樹立歷史時間概念

3、從不均衡出發對經濟進行動態分析。

英國後凱恩斯經濟學指出經濟是在歷史時間中增長的,但它的增長過程是很不穩定的,因而處於不均衡狀態是常規。

4、滯脹在很大程度上是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政策的後果。

從政策主張講,新劍橋學派反對後凱恩斯主流經濟學派所奉行的赤字財政政策、通貨膨脹政策、工資與物價管制政策。他們建議削減龐大的政府開支,特別是軍費支出,實行嚴格的進口管制,扶桿出口產業。

5、新劍橋學派極力主張實行收入再分配,縮小社會的貧富差距。

(8)劍橋歷史學派擴展閱讀:

新劍橋學派亦稱「英國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區別: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並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的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

閱讀全文

與劍橋歷史學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