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封淵歷史學

封淵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25 04:08:37

① 我們都被騙了,原來本國史時期是怎麼劃分的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在泱泱五千年裡,中國歷史分為四個階段,即神話時代,傳說時代,半信史時代和信史時代。那麼都是如何劃分呢?

信史時代

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著當時社會的情況的時代,後人稱為信史時代。與它相反的,就是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

中國進入信史時代,始於西周共和行政第一年。

信史,即有籍可查的歷史。眾所周知,中國於公元前841年(也就是所謂的西周共和元年)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一直延續至今,沒有間斷。

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稱,這是中國人對人類文明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因為同時代的其他文明古國,或者根本沒有記載,或者雖有記載而記載已經湮沒,全靠考古學家辛苦的發掘,才能得到片斷~

(註:筆者在顧准先生的《希臘城邦制度》中得知,希臘的信史時代開始於公元前776年,在此以前,歷史家幾乎一致把希臘史歸入傳說時代~)

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國歷史,可信度不高~

可能有人會說,你居然敢懷疑《史記》的可信度?《史記》上明明記載著《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難道那些不可信么?

拜託,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人,既然中國於公元前841年才開始用文字記載歷史,那麼請問,司馬遷寫《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的時候,參考的是什麼?

而且,《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記載了近兩千年的歷史,為什麼在《史記》中所佔的篇幅還不到5%?為什麼司馬遷沒有為這時期的任何一個人單獨立傳?

答案很明顯,因為這個時期留下來供司馬遷參考的東西實在太少太少了~

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翻翻史記,五帝夏商周時期,只有少數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跡被司馬遷記載了下來,剩下的,是大量的歷史空白,有些一空就空幾百年,這期間發生過什麼?天知道~

比如說,《史記·夏本紀》中有兩段這樣的文字: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夏後氏德衰,諸侯畔之。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

大家不覺得記載太簡略了么?

這么多帝王(或者說是部落聯盟首領),只留下了名字,他們都做過什麼?

也許,這些名字,都值得懷疑~

當然了,歷史研究者們研究歷史,不完全依靠文獻,還可以憑借考古~

以我愚見,考古成果,因系使用科學手段所得,因此在很多方面都是可信的~

② 我國歷史上有「史學八大家」是哪八位都是哪朝人

史學八大家:

左丘明:
春秋時魯國人,著有《左傳》,編年體史書創始人。

司馬遷:
西漢人,作《史記》,首創正史紀傳體。

班固:
東漢人,著《漢書》,開創斷代史體例。

劉知幾:
唐代人,編著《史通》,我國第一個史學批評家。

杜佑:
唐代人,著有《通典》,為我國第一個記敘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馬光:
北宋人,編成《資治通鑒》,為編年史第一部巨著。

袁樞:
宋代人,著《通鑒紀事本未》,創立了紀事本未的體裁。

顧炎武:
明清學者,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都君(今屬山東省)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而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 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庄(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 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擅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劉知幾(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舉進士。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歷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八十卷,神龍(705年~707年)時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與譜學家柳沖等改修《氏族志》,至開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錄》二百卷,四年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二十卷,重修《則天實錄》三十卷﹑《中宗實錄》二十卷。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
杜佑出身於京兆杜氏,歷任濟南參軍、剡縣縣丞、潤州司法參軍、主客員外郎、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江淮水陸轉運使、戶部侍郎、饒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
貞元十九年(803年),杜佑升任司空、同平章事。後又進拜司徒、度支鹽鐵使,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杜佑以太保之職致仕,不久病逝,追贈太傅,謚號安簡。
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二百卷《通典》,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袁樞(517—567 ),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之子,陳郡陽夏人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遊,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苟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佣;南都敗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被譽為清學「開山始祖」。顧炎武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朴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③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3)封淵歷史學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

④ 誰能解釋一下"封"這個姓的來歷

姓氏起源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後裔。炎帝裔孫名鉅,曾為黃帝之師。版夏朝時,封鉅的後代於封父(權今河南封丘封父亭),為諸侯國,後人曾經稱他為封父,實際上是以地名為人名。周代,封父之國滅亡,其國人分兩姓,一為封姓,一為封父姓。
北魏時,有復姓是賁氏改姓封,其後世子孫亦稱封氏。

堂號
"平盧堂":唐朝時封敖歷任平盧興元節度使,平寇有功。皇帝命他替皇帝寫一個《告慰邊疆將士》的聖旨。其中兩句"傷居爾體(傷雖然在你們身上),痛在朕躬(但我卻親身感到疼痛)"深得好評。

歷史名人
封 衡:三國時魏國道士。據《後漢書》記載,他入山修道150餘年,還鄉時,像20多歲的人。著有《養氣術》、《隱形法》、《衛生經》等。
封 孚:南燕名臣。初仕慕容寶,後入南燕,仕慕容超,外總機事,內參密謀,謙虛博約。晚節尤伉直。
封 肅:後魏尚書。有文思,博涉經史。著有《還院賦》,其辭甚美。
封隆之:後魏吏部尚書。奇謀妙算,歷事五帝,四為侍中,再為吏部尚書,始終完名,世稱博大長者。

⑤ 中國封建社會歷史學家關於歷史本質的認識及其特點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內史:人類社會發生、容發展的過程。

研究歷史可以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不但是哲學問題,也是歷史問題。如何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研究歷史。人類的好奇心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其中自然包括對自己過去的好奇心。
研究歷史,可以避免我們重新走以前的彎路

歷史有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
何謂經世?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謂之經世;何謂致用,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謂之致用。
「以史為鑒」,「讀史明智」……都在強調著歷史學的現實指導作用,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和幫助。
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那將是整個地球,乃至宇宙之福。

⑥ 關於歷史學的100個故事的目錄

第一篇 走進歷史學
結繩記事開啟的是歷史而不是歷史學
救人還是救羊因為有著不同的歷史觀
《荷馬史詩》展現了歷史學注重講故事的特色
一杯水喝出三種味道說明不同的視角會產生不同的歷史學流派
來世還要做蒼蠅告訴人們歷史學的根本任務是什麼
劉墉改詩解圍是民間傳說還是真實的歷史
女媧補天告訴人們神話與歷史的關系
親吻驢屁股的新聞在歷史學中的價值
李白脫靴揭示了野史與正史的區別
總統穿衣的謠言是歷史學中的一部分
房玄齡缺乏充足的史料只好搪塞
牛頓的黑匣子打?遺跡遺物在史學上的地位
一棵倒下的「自由之樹」成為激勵海地人民的史學遺產
皇後求情求出歷史以古鑒今的社會功用
關公月下讀《春秋》讀出歷史對人生的意義和作用
歷史學家的任務是做一塊想飛的石頭
齊庄公的婚外情殺成就史官們的情操表演
鄭成功收復台灣表現傑出人物對歷史的影響
董狐直筆寫春秋是史學筆法之一
偏心國王無法左右歷史的進展
第二篇 歷史學分類及內容
哭泣的蜉蝣如同史學也有自己的歷史
司馬遷撰《史記》促生紀傳體通史
第一才女班昭完成首部中國斷代史
呂不韋一字干金錶明了文學與史學的密切關聯
沈儉期被奉為「台灣醫祖」看出雜史彌補正史之憾
差點淹死在臉盆的英雄登上另類歷史舞台
最美的女人無法在科技史上綻放光譜
千兩黃金救子不成演繹復雜的中國經濟史
林則徐搞笑英國人屬於文化差異的史學范疇
南澳島上的海盜奉獻獨特的地方史
沙龍懷念母親讓人想到世界通史
可汗橫掃亞歐大陸譜寫了蒙古民族史
蕭何進長安不要財寶要典籍,顯示典籍戶簿在歷史學中的地位
騙?賊悔過是社會歷史學上的傑作
我思故我在的哲學與歷史學淵源
楚河漢界溝通歷史與地理學
拓跋弘改姓屬於史學中的姓氏研究問題
「既生瑜何生亮」的追問表現了年譜在歷史學中的作用
劉氏父子奉命校書為歷史文獻學做出了貢獻
三千年前的防腐材料驗證了考古學與歷史學的密不可分
一塊鐵餅復興奧林匹克體育史
第三篇 歷史學研究方法和理論
孔夫子撰寫《春秋》奠定儒家修史的幾大原則
刻石立碑的慘案為後世留下史學研究
不知道速度怎能知道時間,說明?析比較在歷史學研究中的作用
關於土撥鼠的爭論說明事實歷史的局限性
司馬遷游山川為的是搜集真實的歷史材料
司馬光採用考異之法編撰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左撇子》誕生記讓人想到圖畫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地位
打落牙齒藏懷里為的是保留證據
赤裸裸地記錄往事是普魯士蘭克學派特色
跳上天去自殺者揭示辯證法的缺陷
「鐵血宰相」俾斯麥支持下興起的新史學派
「美國人類學之父」博厄斯開創了歷史批評學派
比爾·蓋茨整理「站錯隊」的圖書,表現計量學方法在歷?研究中的作用
喝洗手水的溫莎公爵懂得心理學方法與歷史研究淵源
為歷史辯護的年鑒學派
追求自由之精神的陳寅恪研究歷史的「有無」觀
偷竊自己的人解說邏輯與歷史學的關系
另類成功讓你看到系統分析法在史學研究中的好處
從尼德蘭革命了解歷史分析法公式
第四篇 中國歷史發展及貢獻
從盲史官釋《春秋》到「史學祭酒」說明中國歷史學的悠久長遠
黃帝問路問出中國歷史植根於民間的特色
倉頡造字原來是史官在文字史上的貢獻
成湯革命演繹夏商周上?歷史
火燒綿山燒不掉春秋戰國留在人們心中的戰爭史
孟姜女哭倒長城卻哭不倒秦始皇留下的封建偉業
張騫通西域通出千古絲綢之路
桓溫專權不能摧折魏晉時期的風骨精神
夾領小袖違反民族融合的主流
《世說新語》以家史的形式展現史學研究的多樣化
劉知幾帶領史學進入隋唐繁榮期
皇帝把史館搬回家促發大規模修史現象
唐三藏西遊是中國佛學史上的輝煌篇章
王安石與司馬光論爭為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誕生添光彩
朱熹為自己開脫是理學在史學中的表現
黃宗羲的氣節折射浙東學派的史學精神
羅貫中演義歷史使史學趨向復雜化
梁啟超將日文中的「歷史」這一概念引入中國史學
從黑格爾的贊語到當代中國史學發展趨勢
第五篇 世界歷史發展及貢獻
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正是人類起源的自然說
曼德拉永久性退休再次提醒人們歷史學不應當熱衷於民族主義
尼羅河饋贈的厚禮造就古埃及文明史
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談話代表古希臘文明的歷史特色
永遠的特洛伊戰爭、永遠神人不分的古希臘歷史
迦太基女王的愛恨情仇與古羅馬史
美麗的空中花園帶你走進古巴比倫文明史
亞歷山大東征促使第一部世界《通史》誕生
阿育王皈依古印度的繁華時期
誕生在馬廄的孩子創建基督教
神魔合體的奧古斯丁創立世界史理論
《一千零一夜》讓人了解到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
東天皇與西天皇印證中日交往史
巴里卡卡發明灌溉的故事揭開美洲古代史一角
史詩性電影畫面是歐洲戰爭勝利的結束也是剛剛開始
文藝復興刺激史學走上新台階
查理一世被綁上斷頭台的歐洲革命運動
差點被弔死的伏爾泰創作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
華盛頓的獨立之路讓美國屹立世界之巔
君子之爭抗議希特勒發起的世界大戰
照片風波表現了聯合國在世界的作用

⑦ 封淵 到底都是什麼

這個我記得山海經應該有記載。封淵是代表惡,對應的還有個沈淵。代表善。就像陰陽。封淵是有紅色湖水的湖。

⑧ 中國史學四大家是誰

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3 「國寶」—— 陳垣

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先後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 1926-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1971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2 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歲),男,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1 百年博學人才——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⑨ 封氏起源及所出名人

封 姓

封姓的歷史源遠流長,歷史上圍繞著封姓的演變,流傳下來的故事有許多,伏羲時有個夔龍氏,把都城建在今天重慶豐都,每逢天旱,夔龍氏就率眾人在長江邊上的巫山跳舞祭天祈雨,後人把夔龍氏稱為耕父,千百年來,封姓創造了燦爛南方文明。

封姓的起源非常的悠久,它主要是以豐沮玉門這個地名有關系,我們把豐都叫做鬼城,來源就取自於豐沮玉門,黃帝的時候,黃帝把一個臣子,也就是炎帝的後代,封在豐沮玉門,因為封巨和沮居在古時候是通用的,也同音,因此他就以封巨為名,所以歷史上《世本》有記載,封姓是炎帝之子,黃帝之師,是胙土為姓,胙土為姓也就是說,他當時封在豐沮,所以他起名叫封鉅。

從黃帝時期開始,封氏就以農耕為主,封氏創造了許多先進的耕作方法,同時封氏在生活中掌握了野豬的馴化方法,為後人走向農業文明創造了條件,封氏在黃帝時期協助黃帝主理朝政,對當時的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後人把封氏稱為炎帝之子,黃帝之師。

自黃帝時期,封姓執掌樂正以後,一直傳到堯舜時期,因為封姓參與反對十日帝堯稱帝,因此被帝堯派攝政羿把他們射殺了。攝政舜,我們稱他為禹舜,禹舜當時是帝舜的攝政,他為了想執掌朝政得到,夔龍氏的支持,於是他做主把樂正還封給夔龍氏,夔龍氏當了樂正以後,主管桑林祭祀,因為他是八伯之一,所以我們又稱他為封伯,他的封土就是現在的河南封丘。

從夏朝開始,封鉅的後代定居在封父,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封丘,當時封氏是夏朝的諸侯國,封父是地名,所以當時封氏是以地名作為人名的,封父國歷經了夏商兩個朝代,由於當時朝政的更迭,封氏從商朝以後,開始由盛轉衰。

中康繼位以後,後羿想給夏朝支持者一點顏色看,因此羿把封伯給殺了,殺了他還把封伯的母親,玄妻搶走了,強迫她為妻。後羿的夫人嫦娥就不幹了,就吞了仙葯飛到月亮上去了。但是玄妻要為自己的兒子封伯報仇,於是聯合了她的宗親叫逢蒙,又聯合了宰相叫寒浞,趁後羿不備,將他殺了。

千百年來,封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盡管封姓在百家姓中不是一個大姓,但仍然是名人輩出,漢代有侍中封岌,北宋有宰相封予會,唐朝有宰相封德彝,封敖在《題西隱寺》中寫道,「勝事俏能銷歲月,已拼名利不相關,」就是對封氏人家的真實寫照。

封後國在周初滅亡之後,封姓四散遷徙,有一部分遷到齊國,後來被稱為渤海封,渤海郡望,就是封姓,還一部分封姓南遷,主要在安徽、海南一帶,這是在兩晉時期遷過去的,還有一部分遷到浙江,最多的地區大概是廣東,所以這些地方出現了很多以封為名的地名,像封林、封淵、封宇、封丘、封川,都是因為封姓聚居,後代搞郡縣制的時候,就以封人聚居的地方,封姓作為縣的命名。

歷經春秋變遷,封氏人家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曾經起到過重要作用,從唐朝開始,封姓在長江兩岸的廣大地區勤於耕作,為促進當時社會的農業文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古老的封姓,神奇的故事,告訴今天的人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提示:

封姓聚居地為安徽、福建、廣東。

歷史上封姓名人輩有封隆雲、封延伯、封肅、封敖。

閱讀全文

與封淵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