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發布時間:2021-02-25 04:08:27

① 高中歷史必修二各單元知識框架圖(詳細點的)

②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二單元知識框架

16、世界的物質性
(1)自然界的物質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他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2)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①從產生來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人和人類社會。
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
②存在: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③從發展上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規律(放在第十一課講解)。
(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放在第五課講解)
①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質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他們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②人類社會是物質的。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均具有客觀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
所以,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①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主體,載體)
②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
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
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3、物質運動的規律
①規律的概念: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②規律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論
原理
A規律客觀性原理: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普遍的,人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
B規律普遍性原理: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
A規律客觀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B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4、物質決定意識
①從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從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③從內容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5、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B、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②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A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
人不僅能認識事物外部現象,還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人不僅能認識現在,還能追溯過去,預測未來
B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
意識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製作用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①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B尊重客觀規律,實事求是,並不是否認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它要求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C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的統一。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A為什麼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解放思想, 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要統一。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的統一。
7、實踐
①實踐的概念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性活動
注意: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人類所特有)、以客觀事物位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實踐的特點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
B、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C、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8、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而產生的
②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人類的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地發展著
A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新問題、產生新的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C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③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的唯一標准
A認識本身無法成為判斷標准
B客觀事物本身無法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它
C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實踐)才能檢驗
④ 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認識世界的目的和歸宿。脫離實踐,認識就失去了意義。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觀性
A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形式是主觀的,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是真理的基本屬性。
因為:
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於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
真理的內容不依賴於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
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C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每個人的知識構成、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種認識是正確的,即只有一個真理。
②真理的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離開了這一特定的過程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③真理的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④ 真理和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於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於另一條件之中,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B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10、認識過程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
原因:認識的主體受各種條件制約,認識的客體是復雜變化 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
原因:
A認識的對象是變化的
B人是時代延續的
C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我們必須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③ 新課標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知識要點

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 發明:西漢。
改進:東漢的蔡倫造成「蔡侯紙」。 1、地位:在古代「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2、作用:有利於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
指南針 發明:戰國——司南(四大發明中歷史最為久遠)。 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技術保證。
火葯 發明:與古人煉丹制葯的實踐有關。
使用:唐末用於戰爭。 改變人類作戰方式;成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術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二、中國的古代藝術
1、漢字的起源與書法的發展
起源:殷商時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漢字)。
發展: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字體)。
漢字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2、東晉、唐、宋時期的書法名家
東晉:「書聖」王羲之,代表作有《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①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②懷素、張旭擅長狂草。
宋朝: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都以行書名世。
3、繪畫
中國畫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科。
⑴山水畫是中國畫的精粹。
⑵文人畫是北宋以後中國畫的主要藝術形式。
三、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
1、《詩經》:我國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305首詩歌。以現實主義為其創作風格,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⑴《風》:是《詩經》的精粹,反映社會下層勞動群眾的生活。
⑵《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詩歌,貴族宴飲時的樂歌。
⑶《頌》:是國王和諸侯用於祭祀和重大典禮的樂歌,主要是對祖先和當權者功德的歌頌。
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其特點為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代表:屈原的《離騷》。
3、漢賦:漢代的一種文體。
4、唐詩
「詩仙」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狂放熾烈,是盛唐氣象在文學上的體現。
「詩聖」杜甫:現實主義,詩風憂國憂民。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經歷了離亂和漂泊。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5、宋詞
豪放派: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李清照。
6、元曲: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
7、明清四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西遊記》(明代,吳承恩)、《紅樓夢》(清代,曹雪芹)

④ 歷史必修三知識框架 記住是框架 不是知識點

保證全是框架啊 優點是較為簡潔 嗯...有一些太簡潔,你適當補充一下就行了。不過全部要點裡面都有了,還算全吧。望採納!

專題一

⑤ 高中歷史 第二單元 思維導圖 必修三

高二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思維導圖內容相對比較少,也不難,你一定要專自己繪制,因為思維導屬圖重在」思維「,就是你繪圖時的思考過程 ,圖只是一個呈現結果。你可以參考華東師大思維可視化研究團隊的高品質學科思維導圖,然後仿繪,多練幾張,就找到感覺了。向左轉|向右轉 上圖轉自劉濯源教授新浪博客。

⑥ 高二歷史必修三第二課【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體系

這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知識體系很全的哦:一、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條件

1、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面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舊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帶來思想的大解放,

2、物質基礎:鐵器和牛耕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起;

3、階級條件:社會變革導致階級關系變動,不同階級的思想家分別對各種社會問題發表見解;

4、政治條件,王室衰微,諸侯紛爭,沒有一統的思想形態,各國基於爭霸戰爭和政治需要,紛紛網路人才,養士成風,寬松的局面為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創造了環境;

5、文化條件:私學興起,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局面,培養出大批知識分子,士人階層壯大、活躍。

6、科技條件:自然科學領域成就突出,人們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這為古代的唯物論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創造和夏商周文化發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與儒家

1、孟子:①4個思想要點:仁政學說——思想核心;人性本善 ——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養浩然之氣和重義輕利的精神品格。②評價:孟子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為「亞聖」;《孟子》一書在唐代被當作經典,在南宋被列為四書,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很大影響。

2、荀子:①4個思想要點:「明天人之分」與「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惡論」;禮法並施與王霸兼用治國思想;民水君舟思想。②

評價:綜合了儒家與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戰國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長時期被視為儒家異端;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點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上天、節用、節葬。

2、評價: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在戰國時期成為顯學;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取徵引;戰國之後趨於沒落。

四.莊子和道家

1、3個思想要點:①哲學觀點:齊物(任何事物本質相同);②人生態度:逍遙(旁觀、超然,無所恃);③天人關系:不相勝(人必然順從自然)。

2、評價:①不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貢獻,在文學和美學方面也很有建樹;②他的寓言和散文蘊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風格,對後世文風有深遠影響。

五.韓非和法家

1、5個思想要點:①法、術、勢相結合;②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③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今必勝古;④主張變法革新;⑤以法為本,主張法治。

2、影響:①韓非的主張符合社會發展潮流,反映了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為結束諸侯割據,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互為表裡,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吳起:文德與武備兼重的戰略思想

2、孫臏:①強調把握戰爭規律,取得桂陵之戰勝利;②重視人的作用;③創造利己形勢;④著有《孫臏兵法》,軍事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七、「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

1、「百家爭鳴」 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有力的推動了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繁榮;

2、「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後世思想文化的基礎,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則,道家構成了傳統哲學的基礎,法家變革的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因而,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後來的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斷作用。

⑦ 高二歷史必修三每個單元知識框架,最好是圖片,謝謝

有一款APP叫包學習很不錯哦,裡面就有你想要的知識框架,不僅僅只有歷史,其他的都有哦,希望可以幫到你。

⑧ 歷史必修2單元知識結構圖

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一、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和賦稅制度

(一)古代中國主要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

●經濟思想——以農為本

●經濟政策

1.休養生息政策:(1)出現背景:通常在大動盪或長期戰爭以後,人口大量減少,經濟非常貧困,統治者缺乏較充分的剝削來源的條件下實施。(2)目的:恢復經濟,緩和階級矛盾,穩固統治。(3)主要內容:一是減輕農民經濟負擔,調整賦稅制度,減租減賦;二是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減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減輕刑罰,取消酷刑;四是以農為本,禁止棄農經商,限制貧富分化,鞏固小農經濟。(4)實質:部分地改善和調整生產關系。(5)評價:一方面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農民生產生活及社會的安定、統治的穩固;另一方面,把農業生產與工商業發展對立起來。

2.重農抑商政策:(1)產生與發展:重農抑商政策產生於戰國時代,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將重農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確提出。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將其作為基本國策。(2)評價:①進步性: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②消極性: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在這時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展對立起來,並在重農抑商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3)橫向聯系:17世紀,在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歐洲封建統治者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經濟上出台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重要的經濟政策:重商主義。該政策認為金銀充足是國家富裕的標志,鼓勵工商業發展和對外貿易,迎合了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中西之間經濟政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發展的不同走向。學習中應注意從目的、原因、內容、影響等方面比較它們的不同。

(二)古代中國主要的土地制度

古代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從本質上講,都是私有制。

①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它始於商朝,完善推廣於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發達的表現。隨著春秋末年私田數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佔主導地位,是封建生產關系存在的基石。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佔支配地位,但卻廣泛而分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基礎。

(三)古代中國的賦稅制度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主要內容

1.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丁稅)。2.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3.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田租)。4.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雜稅。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古代中國賦稅制度是隨土地制度的變革而演變的

1.初稅畝:春秋末年從魯國開始實行,是中國歷史上徵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的合法化,標志著井田制開始瓦解。

2.租賦制——編戶制度:主要盛行於兩漢,是國家徵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依據。編戶農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田租、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四項負擔。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完善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調制:主要實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教材重點介紹了北魏的租調制:授田農民交納租、調,服徭役、兵役,它是與均田制相配套的。

4.租庸調制:實行於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納定量的絹或布,叫做「調」;「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納絹代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間,有利於農業生產。

5.兩稅法:唐朝於780年開始實行,是土地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其主要內容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秋兩次收稅。兩稅法改變了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准,是賦稅制度的一次大變革。

6.一條鞭法:明朝後期張居正實行改革,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並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在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叫作「一條鞭法」。一條鞭法實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7.攤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時期,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賦稅,叫做「地丁銀」。這樣,自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被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同時,稅收由徵收實物演變到徵收銀兩,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古代中國賦役制度演變的特點

1.征稅標准由以人丁為主逐漸向以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比例越來越小,可以兩稅法為標志;2.由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演變,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稅時間由不定時逐漸發展為基本定時,可以兩稅法為標志;4.農民由必須服一定時間的徭役和兵役發展為可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5.賦稅種類由繁多到逐漸減少,可以一條鞭法為標志;6.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商品徵收重稅。

這種演變說明,隨著歷史的發展與進步,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鬆弛;用銀兩收稅則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活躍及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經濟生活中的相應反映。

二、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變:1.春秋末年:農業生產開始使用的鐵制工具如鐵鋤、鐵斧等,牛耕已經出現。2.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又出現鐵鏟、鐵犁,牛耕進一步推廣。3.秦朝時期:鐵器傳到珠江流域。4.西漢時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鐵農具,除耦犁外,又出現了二牛一人犁耕法,還發明了耬車。5.三國時期:魏國馬鈞發明了翻車。6.唐朝時期:製造了曲轅犁,並發明了筒車。

三、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

1.絲織業:

(1)商朝:農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銅器上關於一束絲加一匹馬換5個奴隸的記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絲織業;(2)西漢:紡織業有提花機,絲織品有錦、綉、絹、紗,聯系西漢馬王堆漢墓有彩繪帛畫和出土的一件絲織單衣重量還不到一兩,西漢用絲絮和麻纖維造紙,西漢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傳到西亞及歐洲的大秦,可見當時絲織業的繁盛。(3)三國兩晉南北朝:蜀漢所產蜀錦行銷吳、魏。(4)唐朝至清朝,我國絲織業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揚州,五代十國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東京(開封),明朝為蘇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廣州等。

2.棉紡織業:

(1)南宋:棉花種植從廣東、福建推廣到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紡織業成為產棉區的主要農村副業,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紡織工具;(2)元朝:棉紡織業中心在松江地區,黃道婆學習黎族先進棉紡織技術後又改進了生產工具;(3)明朝:政府推廣植棉,棉花種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

3.陶瓷業

中國瓷器世界聞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為著名;北宋制瓷業發達,定窯白瓷、汝窯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鎮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業規模大、分工細,清代景德鎮制瓷業擴大規模,並出現瓷器工場。

4.冶鐵業

各個時期分別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後期的木炭、西漢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風工具有春秋後期的皮囊、東漢的水排;冶鐵中心有戰國的宛、邯鄲,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

5.造船業

三國時吳國造船業發達;隋朝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

四、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1.城市商業的發展

(1)戰國時:有許多政治、手工業、商業中心合一型城市,如:臨淄、邯鄲、大梁、郢等;

(2)唐朝:開始出現許多以手工行業為中心的城市,如絲織業中心定州、益州、揚州,陶瓷業中心邢州、越州,造紙業中心宣州、益州;還有都市商業區如長安城中的東市、西市和外貿中心城市廣州;

(3)兩宋時期:出現手工技術中心城市,如定窯、汝窯、景德鎮,城市中商業區與住宅區的界限消失,外貿城市增多,有泉州、廣州和明州;

(4)明朝時期:手工業、商業、外貿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蘇州、杭州、松江、景德鎮為手工業中心,成都、武昌、揚州為商業中心,廣州、寧波、泉州、福州為對外貿易港口。

2.貨幣

古代中國貨幣到秦始皇時,統一為圓形方孔錢;漢代的統一貨幣為五銖錢;北宋商業繁榮,金屬貨幣為銅錢、鐵錢和金銀,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為商業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明朝後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重點問題理解

●關於古代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一)過程

1.商周時期,經濟中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秦漢時期,經濟中心在陝西關中地區

3.三國時期,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4.西晉末年,南方經濟呈上升趨勢,但整體水平不高;

5.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南北經濟差距縮小,開始趕上北方;

6.唐朝時期,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礎;

7.五代十國時期:江南得到更大規模的開發,南方開始逐漸超過北方;

8.兩宋時期:南方經濟超過北方,並不斷壯大、發展。

(二)原因

1.秦嶺淮河以南自然條件優越;2.北方多戰亂,南方政局相對穩定;3.南方歷代統治者為保境安民,重視農業生產,發展經濟;4.中原人民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

(三)特點

1.經濟重心轉移最突出的幾個時期,都發生在封建國家分裂,出現封建割據或北方戰亂不休的時候;2.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也是人口大規模遷移的過程;3.經濟重心的轉移過程也是從內陸逐步走向海洋的過程,為宋元時期大規模的海外貿易創造了物質條件。

(四)經濟重心轉移對今天的啟示

1.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要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經濟發展需要有相應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視吸收外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引進外來人才,這是落後國家和地區趕超先進地區的關鍵。4.開發與環保相結合。黃河流域開發較早,最後卻失去了領先地位,除了其他的眾多因素外,生態環境惡化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⑨ 高二歷史必修三三單元知識點

事實上復,新課程標准實施以來制,各地使用的教材是不一樣的,根據教材出版社的不同,像歷史必修三,就分成了人教版、嶽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川教版,等等。所以不知道你所在的地區所用的教材是什麼版本的。先就給你看看人教版的吧,這個使用的范圍最廣。(點擊應該可以看大圖的)

這是《教材完全解讀》提供的一個知識結構圖,因為這本書是和教材課程一一對應的,內容完全對應,所以我打紅框的地方,就是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三單元「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的知識點。書的正文里左欄會有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和易錯點分析,右欄是此知識點對應的例題,左右對照著看的。

如果需要展開,你可以去書店看看實物,看看裡面的內容。

⑩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總結

第二單元復習線索
本單元有兩大線索。一、藝術(包括書法、繪畫、戲劇);二、文學(包括詩歌、小說)。在引導學生復習時以表格形式體現。具體如下:
漢字的演變:
新石器時期的刻畫符號----------- 文字的雛形
商代的甲骨文---------------------- 最早成熟的文字
商、周的金文---------------------- 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秦代的小篆------------------------- 文字統一(先小篆,後推廣隸書)
書法藝術
朝代
藝術特色
時代風貌(成因)
書法名家

魏晉南北朝 虛玄靈動 社會分裂動盪
士人群體形成 王羲之「書聖」;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隋唐
草書狂放不羈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開放
科舉制確立 張旭、懷素
楷書注重規范法度 顏真卿、柳公權
宋代
追求個性而
忽略法度;
有意無法 重文國策、市民階層興起
理學的影響(與文人畫背景一樣) 黃庭堅、米芾、
蔡襄、蘇軾;宋徽宗趙佶
明代 強調個性化 社會進一步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篆刻藝術 秦漢時代----------篆刻的標志性時期
宋元後,書畫家開始用印章來給書畫作品加印
明中葉以後--------------------篆刻成為真正的一門藝術
繪畫藝術
時代 畫種 繪畫風格 時代特徵 代表人物及其特點
新石器時代 岩畫 自然、生動、質朴、粗獷,又不失浪漫
前兩個時代不重要
戰國、漢代 帛畫 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
魏晉 文人畫
人物畫 凸顯個性 社會分裂動盪
士人群體形成 顧愷之 「以形寫神」
《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唐代 畫種豐富 創製法度
表現雍容華貴盛唐 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科舉制 吳道子 「吳帶當風」
宋、元 文人山水畫
(獨立)
注重意境 重文國策
文人階層壯大
理學的興起 馬遠、夏圭
「殘山剩水」
風俗畫 描繪市井生活 商業興盛、城市發展
市民階層興起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明、清 文人花鳥畫 不拘成法
風格奇特
時代變化、社會動盪 八大山人
朱耷、鄭板橋
民間繪畫 木刻版畫、年畫、壁畫、布貼畫、剪紙畫
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
中國古代繪畫的獨特風格:存在寫實為主的宮廷畫和民間畫與寫意為主的文人畫的兩大風格;融詩書畫印為一體;
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自由靈活。
戲劇 (源頭----古代儺戲)
朝代 名稱 流行區域 成因 著名劇作家或演員 備注

宋 南戲
南方 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
娛樂場所---瓦捨出現

元 雜劇
北方 城市經濟繁榮發達、市民階層壯大、知識分子地位低下、科舉制廢除
元曲四大家
標志中國古代戲曲的成熟

清 京劇
北京 北京成為休閑文化一大中心;
徽班進京,與其它曲調融合
梅蘭芳
中國古代戲曲的鼎盛

詩歌與小說
朝代 形式 文體特點 時代特徵(成因) 代表人物
春秋 《詩經》 四言體 采詩制度
戰國 楚辭 自由靈活的句式 經濟發展、思想自由 屈原《離騷》


賦 文采華麗、鋪陳辭藻的帶賦散文 政治統一、經濟發展、田獵、巡遊之風興盛 司馬相如
張衡、班固



四言、七言
絕句、律詩 政治統一
經濟繁榮
文化開放
科舉制確立、中唐戰亂 浪漫派:李白;
現實派:杜甫、白居易
田園派:孟浩然、王維
邊塞派:王昌齡
宋 詞 長短句 城市生活豐富、民族危機 李清照、蘇軾、辛棄疾


散曲
俗語 科舉制被廢除
漢族文人地位低下
馬致遠、張養浩

明清
小說
分章分回 商品經濟發達,市民階層崛起;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社會矛盾加深 三言
二拍
四大奇書
三大批判現實力作

匯總:魏晉時期、唐、宋、元、明清幾個時期文學藝術形成的時代背景可以作為共性來記憶

閱讀全文

與歷史必修三第二單元知識框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