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敦煌歷史知識

敦煌歷史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25 02:41:16

A. 敦煌的歷史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岩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後,大月氏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並且經常騷擾掠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於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烏孫夾擊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漢王朝決定斷敵右臂,張我左掖,進發河西走廊。同年春,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統率萬騎從隴西出塞,進軍河西,大獲全勝。不僅生擒了渾邪王的兒子、柏國,還繳獲了匈奴的「祭天金人」,給河西的匈奴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漢武帝把這一戰利品放置在甘泉宮"(陝西鳳翔)加以供養禮拜。莫高窟第323窟北壁繪有此段故事。這年天,霍去病親率騎兵涉過居延水,直沖祁連山,斬殺敵兵3萬餘人,使河西的匈奴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其間,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渾邪王殺死休屠王,攜其部4萬餘人投降漢朝。漢元鼎二年(前115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 為了徹底斷絕匈奴與西羌的通路和聯系,捍衛邊關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武帝於元狩二年(前121年),在河西設置了酒泉郡和武威郡。並採用設防、屯墾、移民等措施,不斷充實、加強建設河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將酒泉、武威二郡分別拆置敦煌、張掖兩郡。又從令居(今永登)經敦煌直至鹽澤(今羅布泊)修築了長城和烽燧,並設置了陽關、玉門關,史稱"列四郡,據兩關",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此,中國的絲綢及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傳播到中亞,西亞和歐洲。歐洲、地中海沿岸和西域的玉器、瑪瑙、奇禽異獸、農作物等長途轉運到中原。各國使臣、將士、商賈、僧侶往來不絕,都要經過絲路要道敦煌。敦煌成為中西交通的"咽喉鎖鑰"。當時的敦煌疆域遼闊,統管六縣。西至龍勒陽關,東到淵泉(今玉門市以西),北達伊吾(今哈密市),南連西羌(今青海柴達木)。敦煌建郡之後,為西漢王朝經營西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國,獲汗血馬;趙破奴擊敗姑師國俘獲樓蘭王,都是以敦煌為糧草、兵馬供應基地而一舉獲勝的。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絲綢之路被迫中斷。公元75年,東漢王朝出兵四路進擊北匈奴,涼州牧竇固率河西兵大敗匈奴,收復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開通向西域的門戶。同時派遣名將班超兩度出使西域,殺死匈奴使節,聯絡西域諸國與東漢建立了友好關系,使斷絕65年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 自西漢設郡到西晉末的數百年間,絲綢之路雖幾通幾絕,但敦煌日漸呈現出繁榮昌盛的景象,也逐步發展成為西北軍政中心和文化商業重地,成為"華戎所交大都會"。在此期間,敦煌文化發達,名士濟濟,人才輩出:有驍勇善戰的征邊名將張奐,有深明大義的朝臣蓋勛,有才學出眾的大文學家侯瑾,有勤奮好學、人稱"草聖"、"亞聖"的著名兄弟書法家張芝、張昶等。 永嘉喪亂,西晉王朝覆滅,晉室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廣大北方地區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割據局面。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公元400年,李高[註:為日下一高]據敦煌稱王,建立西涼國。敦煌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國都,以後亡於北涼。前涼、西涼、北涼三政權先後統治河西地區時,比較注重謹修內政,安民保境,輕徭薄賦,勸課農桑,崇尚儒學,興辦教育。使河西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這一時期,涼州已成為中國北部的文化中心,而敦煌又是涼州文化的中心,名流學者代不乏人。如有號稱"敦煌五龍"的索靖、汜衷、張彪、索糹介、索永,俱以文學聞名當時。索靖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敦煌的經學大師宋纖、郭王禹、劉日丙等,講學授徒數百人到上千人,敦煌人闞馬因撰寫的《十三州志》,是我國古代重要地理著作。還有天文學家趙匪文及索襲、宋繇、張湛等敦煌較知名的學者。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拜倒在"佛"的腳下,企望解脫苦難,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有一大批佛學高僧在敦煌講經說法。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學。如有世居敦煌的譯經大師竺法護;有前往印度學習佛法的敦煌人宋雲等。法顯、鳩摩羅什等沸學大師無論東進還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北魏的人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同時改北周以來的鳴沙縣為敦煌縣。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大業初年,隋煬帝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張掖、敦煌一帶了解絲綢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貿易情況。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了西域27國貿易交易大會,盛況空前。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佔道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等地。沙州將士百姓堅持了長達11年的抵抗,終因彈盡糧絕,以城降蕃。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敦煌百姓難以忍受吐蕃暗無天日的統治,奴隸般的生活,本地人張議潮乘吐蕃王朝發生內亂,聯絡當地各族群眾,聚眾起義,趕走吐蕃貴族,一舉光復沙州。經過10多年的斗爭,全部收復河西、河湟等地,並遣使奉表歸唐。唐王朝封張議潮為河西、河湟十一州節度使,建歸義軍,治沙州。 後來,朝廷詔張議潮人朝為官,沙州張氏宗族內亂。其孫張承奉嗣節度使,叛唐自立"西漢金山國",自稱"金山白衣天子"。此時,甘州回鶻也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地區。"金山國"為打通東西交通,與回鵑交戰,結果一敗塗地。後回鶻攻打沙州,張承奉難以抵擋,只好投降。公元9l4年,金山國亡,張氏絕嗣,沙州長史曹議金取代節度使地位,統領瓜、沙二州。曹氏統治期間,籠絡瓜、沙望族,注意發展生產,重視經濟、軍事和文化建設,改善同周圍各民族的關系,東交回鶻,西聯於闐,與鄰邦各國和睦相處,保持了穩定和安寧,維持了130多年。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公元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當時,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局面。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於莫高窟第17窟內。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後,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後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遊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佔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後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並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於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 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B. 敦煌的歷史文化是什麼樣的

早在原始社會復末期,中原部落戰制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敦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生,並逐漸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

在夏、商、周時期,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後裔,當時羌戎族在此地游牧定居。

在戰國和秦代時期,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族人。在以後,大月氏逐漸強盛起來,兼並了原來的羌戎。在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了烏孫人、塞族人,獨佔了敦煌,直至秦末漢初。

在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大月氏,迫使大月氏人向西遷徙於錫爾河、阿姆河兩河流域,整個河西走廊被匈奴佔領了。

東漢初年,匈奴又逐漸強盛,征服了曾是西漢管轄的大部分西域地區。

魏晉時期的河西地區,先後建立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等封建政權。前涼張駿時期,曾改敦煌為沙州。

C. 敦煌有什麼歷史故事

難兜靡、冒頓、霍去病、竇融、張朗

一、難兜靡:烏孫國國王。秦末,大月氏向居留在敦煌一帶的烏孫發起攻擊,最後烏孫戰敗,國王難兜靡戰死,殘部逃往匈奴,大月氏控制了敦煌一帶。

五、張朗:東漢順帝時人。曾任敦煌太守。永建二年(127),西域諸國皆臣服,唯有焉耆王元孟沒有歸降,班勇上奏朝廷欲攻打焉耆。張朗率河西四郡兵三千人出關與班勇會師,征討焉耆。大軍分兩路前行,朗從北道,勇從南道。約定兩路大軍會師的時間。朗軍先至,派司馬率軍攻擊焉耆軍隊,斬首俘虜二千餘人,焉耆王被迫投降,遣子入朝詣闕貢獻方物。

D.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

(4)敦煌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2、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3、科技價值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棚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E. 收集關於敦煌所有的歷史資料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

在中國西部的茫茫沙海中,閃爍著絢麗奪目的光彩。莫高窟自公元366年創建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連續開鑿營造,至今保存洞窟492個,彩塑2200多尊,壁畫45000多平方米。

有敦煌的神話傳說、敦煌本地的佛教故事、敦煌社會歷史故事、敦煌歷史人物故事、敦煌石窟故事、敦煌近現代故事、敦煌學故事、敦煌壁畫本生故事、敦煌壁畫因緣故事、敦煌壁畫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佛教歷史故事、敦煌壁畫瑞像故事以及敦煌壁畫經變故事。

(5)敦煌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履蹣跚地走過了近5000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

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色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

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 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F. 想了解關於敦煌壁畫傳說,歷史之類的知識!!

敦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後有玉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漢代起敦煌是轄六縣之郡。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兩千年後的今天,這一「繁盛大地」以其擁有的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藏經文物而成為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今年5月21日,是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世一百周年的日子。如果把敦煌的百年比作一道萬世經傳的長詩的話,那麼它的第一句是令人落淚的。重述那段歷史,對今天的我們,意味著文化價值的存續。
敦煌莫高窟起建的年代大約在公元364至366年間。1600年間,這里先後開岩鑿洞,最盛時,曾有石窟千餘,號稱千佛崖、千佛洞,至今保存在編的洞窟仍有492個,彩塑2415身,壁畫45000多平方米。唐宋木構窟檐5座。
漢代起,敦煌作為西陲重鎮一直是兵家互爭之地。每次兵災之際,管理莫高窟的和尚就要逃一次難。
宋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之亂禍及敦煌莫高窟。和尚照例要避禍他鄉,遂把不便帶走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都封閉在一個洞窟的秘室里,外面用泥壁封堵,並繪上壁畫。然而,這批和尚一去就再也沒能回來。這個秘室便盛著5萬余件「寶藏」靜靜地安息了七八百年。
清朝末年,出生在湖北麻城的王圓 ,結束了在軍隊當小兵的生涯,因無所事事,便做了道士,迢迢千里來到敦煌。當時的莫高窟寺院,多為紅教喇嘛,只有王圓 能用中文誦道經,倒有些香火,生涯不錯。於是他就雇了個姓楊的為他打下手,寫經文。楊某抄經之暇愛吸旱煙。用芨芨草點火,並把剩下的草插在洞窟牆壁的裂縫中保存。一天,他在插草的時候,發現牆縫深不可止,便用旱煙袋頭敲了敲牆,感到裡面是空的!於是他趕緊叫王道士,兩人夜半破壁,發現裡面有一個泥封著的小門。此時天已漸亮,去掉泥塊,出現一條通道,進入通道後,一個黝黑的高1.6米,寬約2.7米的復室出現了。室內堆滿了數不清的經卷、文書、綉畫、法器等等。王道士當時對這批5至11世紀文物的價值幾乎一無所知,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無意中回到了人間。
接著,一系列不幸就在這片繁盛大地上發生了。
王道士雖然不知道這批寶藏價值連城,可他畢竟明白用它們換點錢是沒問題的。於是,他取出幾卷給當時的縣長汪宗瀚去鑒別。汪是識貨的,依他的權勢向王道士索要了一批畫像和寫本。三年後,甘肅學台葉昌熾聞聽此事,便讓汪為他搜求。葉對古物的學養頗深,對藏經價值心知肚明,便向甘肅的藩台衙門建議將這批古物運到省城來保存。但因運費需五六千兩銀子,清政府覺得銀子比這批「廢紙」更有價值,沒有採納這項建議,只是發了一道旨令,讓縣長汪宗瀚「檢點經卷畫像,仍為保存」。汪責令王道士經辦此事,王道士一下子就成了經卷的看守人。王道士便將這批古物重新封起來,成了古物的實際擁有者。
當時在新疆一帶,有一位受英國政府派遣的匈牙利人斯坦因。他在1879年曾來過敦煌。聞知洞窟存有寶物後,便於1907年5月第三次來到敦煌,他是歷史上盜劫藏經洞文物的第一人。他來敦煌,通過一位師爺與王道士接觸,得知王道士已將秘密通道砌死,斯坦因便在莫高窟安營紮寨,軟磨硬泡。終於,他從洞窟壁畫上看到了王道士請人繪的《唐僧取經圖》,遂生一計,稱自己是印度的佛教徒和唐僧的崇奉者,來敦煌是受印度政府的委託,把印度已不存在的佛經再取回去等等。這番話竟然說動了這位「司庫大人」。王道士第二天就拆開封牆,讓斯坦因進入秘室。斯坦因在其所著《西域考古記》中寫道:「從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卷子緊緊地一層一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十尺左右。」其中「用無色堅韌的畫布作包袱的一個大包裹,打開後全是古畫」,「顏色調和,鮮艷如新」。斯坦因以捐一筆錢給廟里的方式,得到了裝滿寫本的24隻箱子。另外還有五隻,仔細裝滿了畫綉品及其他美術品遺物。
1914年後,他又從王道士手裡得到五隻大箱。1930年再來時,因中國學術界的一致反對而未得逞。據英國目前公布的數字,斯坦因劫去的文物達9000餘件。
繼斯坦因之後,法國的伯希和於1908年7月來到這里,憑他淵博的漢學知識,劫走了比斯坦因更有價值的文物6000餘卷。
接踵而來的是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國的奧登堡也於1914年至1915年間從藏經洞和其他一些洞窟中盜走1萬余件文物資料及壁畫。美國的華爾納1924年到莫高窟後,由於無經卷可竊,便用特製的膠布剝走了第139、141、144、145號洞窟中精美的唐代壁畫26方……
莫高窟的文物精品被斯坦因大量盜走的消息被清政府知道後,命令將剩下的經卷裝成兩只木桶,封釘堅固,施以彩繪,製成「轉經桶」置於佛殿之中,又責成王道士看管,並且還賞給他300兩銀子作為他看守經卷的補償。而這兩只「轉經桶」今日仍豎在第17號窟中,桶中一無所有。王道士變本加厲地「私賣」,幾乎使藏經洞內的古物為之一空。經過有良心的學者一次次上書呼籲,才迫使清政府下令把所有殘存的經卷寫本悉數運回北京。然而,起運時清理在數的8600餘卷,經沿途大小官員強取豪奪,所剩下的就是現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那四五千卷。
百年前洞開的一幕,至今回溯起來仍令人心顫。一個巨大的中華文明的寶庫竟由屈屈一個假道士據為己有,寫下了令世代垂淚的一筆。今天,敦煌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已是全世界文明價值中的重要部分。敦煌的保護得到了全世界和全中國人民的重視。沒有人可以回到百年前,再行掠劫盜販之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百年前的歷史今天沒有重演的可能。
這段歷史在提醒人們,歷史文化遺產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今天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著對歷史價值認識上的盲點,尊重歷史就是一句空話。再者,百年前敦煌文物的流失與當時社會動盪的歷史條件密不可分。王道士的個人所為已經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徵。而今天的問題可能在於另一個方面,即社會穩定的經濟發展與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矛盾。大到敦煌這樣珍稀遺產,小到一個城市的文化風貌,如果不以人類精神財富的高度看待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我們有可能失去第二個、第三個敦煌。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每一位今天的共和國公民。保護文物,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不僅僅是國家、政府單方面的事,而是人人有責。我們應該睜開眼睛看看自己的身邊是否存在著新的「王道士」、「李道士」,但首先,我們自己不作任何一個「道士」。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餘個,敦煌藝術是佛教題材的藝術。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內容非常豐富。敦煌石窟藝術是產生和積存在敦煌的多門類的藝術綜合體,它包括了敦煌建築、敦煌壁畫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瑰寶,它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稀世之珍,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珍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具有研究歷史和藝術的價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築,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現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種:1.禪窟(即僧房)。2.塔廟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壇窟。5.大佛窟(及涅盤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與莫高窟隔河相望。主體建築為二層平頂樓房,該建築約一半隱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層窗戶及寬闊的屋檐。與莫高窟的環境相協調。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故事畫和山水畫。
敦煌飛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尤以前者最富代表性。它位於甘肅敦煌市鳴沙山,上下5層,南北長1600多米,始建於前秦。現保留16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構建築5座,文書文物5萬余件。敦煌石窟當之無愧的是一座建築、繪畫、文書、文物綜合而成的巨大文藝寶庫,它所集中反映的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等畫面,為史學家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難以估量的寶貴財富。其中,壁畫最為精美絕倫,如果按照2米高的畫面排列,敦煌壁畫可以構成一條25公里的畫廊,逐步展示出中國繪畫藝術由青澀到成熟的轉變過程。盛唐時期的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其人物造型身體比例適度,豐滿健康,氣度高貴,姿態瀟灑自如,塑造了大量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是古代繪畫領域最高水平的體現。此外,還有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較有影響。
夠了吧?你可一定要看啊~別讓我白找了~

G. 我想了解一下敦煌的歷史

歷史

春秋時,此地因「地產好瓜」得名瓜州。戰國時,月氏逐漸強大,吞並羌人,趕走烏孫,這里屬大月氏國。

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月氏,占據敦煌。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敦煌郡,意「敦,大也,煌,盛也」,為河西四郡之一。

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行,開通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新莽時一度改稱敦德。東漢建立,復名敦煌郡。竇融率河西歸服。由於北匈奴控制了西域,敦煌郡既擔負著防禦匈奴進攻的重任。這一時期,敦煌經濟發展、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敦煌,這里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魏文帝曹丕篡位以後,派兵消滅了河西的割據勢力,委派尹奉為敦煌太守。西晉時敦煌出現了索靖、索襲、宋纖、氾騰等一批名儒。前涼以這里地處大漠之中,而置沙州,後來成為西涼國都。

東晉前涼時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巳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前秦二年(366年)始開鑿莫高窟;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

北魏初(439年)置敦煌鎮,526年置瓜州,敦煌為治所。漢魏之際多戰亂,但敦煌經濟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傳播,佛教東漸,成為五涼文化中心。北周初置沙州,564年為鳴沙縣,屬敦煌郡,因鳴沙山得名。

隋朝初廢郡置瓜州,初期敦煌被游牧民族突厥及吐谷渾占據。隋煬帝即位後,出兵擊破吐谷渾,西突厥也被迫投降,重新控制敦煌,絲綢之路再度打通。大業三年(607年)復置敦煌郡,罷鳴沙縣復名敦煌縣。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置沙州,敦煌進入興盛時期。建中二年(781年),為吐蕃佔領,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人士張議潮募兵集眾起義,經過血戰奪回敦煌城,使河西地區重歸唐王朝,大中五年(851年)唐廷在敦煌設置歸義軍,並任命張議潮為敦煌歸義軍節度使。

後梁末帝朱友貞乾化二年(914年)敦煌迎來一位新的統治者曹議金。他主張與近鄰修好並大力農牧業,使敦煌恢復了一派繁華的景象,莫高窟的開始了一個以大洞窟開鑿為主的時代。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敦煌為西夏佔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後,於至元十四年(1277年)復設沙州。1280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改為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1528年)因葉爾羌汗國攻擊,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成為葉爾羌汗國領土。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雍正四年(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乾隆三十五年(1760年)改為敦煌縣。1949年9月28日敦煌為中國共產黨控制,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

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9月28日撤縣設敦煌市(縣級),隸屬於地級酒泉市。

敦煌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和歐洲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境內有漢代所築的兩座長城關隘玉門關和陽關,均為軍事要塞,是漢唐王朝和西域的分界點。

後人詩句「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以及古琴名曲「陽關三疊」等,都是指此處。今兩關及長城遺址尚存。附近還有懸泉置遺址,為漢晉時期的驛站遺址。

(7)敦煌歷史知識擴展閱讀:

一、概覽

敦煌市,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敦煌市下轄轄9個鎮,總人口18.94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6.40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14.59億元,二產增加值27.06億元,三產增加值64.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71:25.43:60.8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3987元。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人口民族

1、人口

截至2016年末,敦煌市常住總人口達到18.94萬人,戶籍人口14.3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4.01‰,比2015年上升2.71‰;全年出生1469人,出生率9.98‰,上升3.08‰;死亡879人,死亡率5.97‰,上升0.37‰。

2、民族

敦煌市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滿族、土族、哈薩克族、東鄉族、裕固族等27個。

三、景點

截至2016年末,敦煌市境內有各類文物景點265處,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6單位4處,分別是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敦煌境內長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

5A級景點1處(鳴沙山‧月牙泉),4A級景點2處(陽關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3A級景點8處(敦煌影視城、三危山景區、敦煌夜市、敦煌同舟島、敦煌雷音寺、敦煌光電博覽園、黨河生態公園和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鎮民俗文化旅遊景區),2A級景點1處(敦煌歷史博覽園),1A級景點1處(白馬塔)。




參考資料:網路-敦煌市

H. 想在去敦煌之前了解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有什麼好的書籍

看過一本《敦煌》不錯
日本文壇巨匠、芥川龍之介獎得主——井上靖代表作之一內,榮獲每日藝術大容獎,無數讀者從《敦煌》的故事中驚奇地注目中國西部,更有大批遊人拿著井上靖的西域小說,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長征程。作家對人生對歷史寄予了獨特思考,對中國史傳文學的敘事模式亦有秉承和借鑒。在涉及這種題材時嚴謹的治學態度亦深得史學家稱道。

I. 有誰知道關於敦煌的知識

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里的一顆明珠,它位於中國西北河西走廊的西端,北緯度10分,東徑92度48分。東與安西縣相鄰,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隔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青海相連,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氣溫9.3度。

敦煌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自然風光奇特迷人。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遂、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舉世聞名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具有傳奇色彩的渥窪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懸泉置的歷史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

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1998年敦煌市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敦煌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上有著光輝的篇章,自漢唐以來,一直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敦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自然風光奇特迷人。現存有石窟寺廟遺址、古墓葬群、漢長城、關隘、古城、烽遂、古驛站等文物景點241處。舉世聞名的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千古絕唱的陽關、玉門關、非凡神奇的鳴沙山、月牙泉,具有傳奇色彩的渥窪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藝術和漢長城、懸泉置的歷史遺跡,無不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往返。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莫高窟是中國第一大石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東麓,長約1600米。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今仍保存著十六國、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3,000餘身,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鳴沙山是世界著名的沙鳴奇觀之一,古稱沙角山、神沙山。位於敦煌市南5公里處。沙有紅、黃、綠、白、黑五色,沙峰起伏,沙脊如刃,為典型的金字塔沙丘。其奇妙之處是:天氣晴朗遊人滑沙時,便會發出尤如飛機馬達般的轟響,其聲之宏,使人難以忘懷。月牙泉是鳴沙山環抱的一變翡翠般的清泉,形如半月。泉水清澈如鏡,周邊蘆葦叢生,東西長218米,南北寬54米,平均水深約5米,最深處在7米以上。據稱古代泉內因盛產鐵背魚、七星草而聞名於世。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位於敦煌城西北約90公里處,因於闐美玉經由此運往中原而得名。

陽關,位於敦煌城西南約70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座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此兩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是古代的重要軍事據點,也是絲綢之路南北要道的必經之處。

敦煌的旅遊景點還有白馬塔、敦煌古城、古千佛洞、渥窪池等

J. 敦煌有什麼歷史文化景點

敦煌有抄著名的莫高窟,裡面有舉世聞名的壁畫和雕像;鳴沙山月牙泉也是敦煌的名景,它因為形似月牙被稱為月牙泉,幾千年來不曾乾枯,可以說是奇觀;在敦煌還有亞洲規模最大的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置身其間,造型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會將你引入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閱讀全文

與敦煌歷史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