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學與歷史的區別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記載在書本中!
歷史學是研究歷史的方法,找到歷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
② 《談歷史》中作者認為學歷史有哪些好處
好處:
1、學會尊重事實,尊重歷史;
2、讀史明鑒;
3、考古之興衰,鑒今之得失;
4、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5、像歷史學家一樣具有淵博的知識;
6、沒有歷史,忘記歷史的國家和民族,沒有希望;
③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難學嗎
歷史學,簡稱史學,是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雖然在廣義上歷史可以包含人類以外的事物,但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和人文學,歷史學主要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
歷史學研究歷史如何被編寫,故不側重於歷史事件本身,而注重怎樣重新解釋個別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從事歷史學研究的人通稱為歷史學家。由於歷史學家們向來講究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實證精神,對於無法運用史料加以證明的事多避而不談,尤其恥於談理論。因此歷史學盡管有著悠久的發展過程,但其在近代的表現,相較於新興的社會科學,在理論基礎上則顯得相當脆弱。全世界的歷史學家至今對於「何謂歷史」與「何謂歷史學」等直接關繫到其生存命脈的議題,都沒有相同的共識,所以歷史學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與研究主題,一直沒有辦法與其他學科被明確地界定,有時候一個歷史學家可能同時為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政治學家、心理學家,甚至生物演化學家。
但盡管如此,談到歷史學家們的工作內容,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共同性質:
能夠被稱為歷史學的研究,必定挑選跟真實的過去有關的主題,歷史學家不可以捏造與過去事實不符的人物與事件,與文學不同,必須服膺於證據的指導,每講一句話都要有充足的證據作為背後的支持,而這些被歷史學家拿來引證的證據,就通稱為「史料」。然而,在20世紀七十年代後,隨著所謂後現代思潮的興起,西方史學界出現了較為激進的理論家,如海登·懷特等,從語言學和修辭學等角度分析歷史書寫的結構,主張歷史與文學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歷史學家在進行歷史的編纂時必須盡量避免個人主觀的意見,不可以在從事歷史研究時展現自己的立場,因為歷史學家普遍相信自己的研究是要替現在的人重建真實的過去,如果加入過多自己的立場,會使真相遭到扭曲,進而遭到社會大眾的濫用。就客觀而言,錢鍾書以為再客觀的史識都難逃真相的扭曲,「史學以失真為難逃之劫」。錢鍾書雖意同司馬光據野史小說撰《通鑒》,又說「夫稗史小說,野語街談,即未可憑以考信人事,亦每足據以覘人情而徵人心,又光未申之義也。」
歷史學家除了重建過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解釋為什麼過去會發生這些事情,以及這些事情為現代人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歷史學家與律師、政治家等同樣研讀歷史的人不同,歷史學家之研讀歷史著墨於思考隱藏在歷史背後的脈絡,而不著墨於評判古人的是非對錯。歷史學家必須透過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過去,而不是用後人之見來指責前人之非。
傳統上,歷史學家是為了找尋某個大問題的答案才去從事研究,而這一種大問題通常與其同時代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點使歷史學家有別於單純的好古癖。中國史的奠基者之一的司馬遷即提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學研究目標。歷史學者會為了解決當下政治改革的弊病而去研究古代政治改革的成敗得失,而不應毫無理由的去研究一個與現在生活無關的議題。歷史學並非為了累積知識而累積知識;反之,它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有計畫的研究。但是,在20世紀後期,隨著微觀史和文化史的興起,傳統的歷史觀遭到挑戰。女權主義和酷兒理論等「後學」指導下的新興學派批判了傳統史學與社會統治精英的緊密聯系,指出其研究方嚮往往忽略了邊緣人群和底層社會。
④ 以「歷史是什麼」為題 談談對歷史及歷史學習的認識
歷史是一面鏡子,讀史明智,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學習歷史可以讓我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我們重蹈覆轍。
思路已經告訴你了,你在這個基礎上找些事例自己發揮一下,文章不就有了嗎。
⑤ 請你談談你對歷史學的發展趨勢的看法,謝謝
這個問題也有?
各學科互相滲透、綜合應用是一個大趨勢!
歷史學正處於危險之中,需要人拯救!
⑥ 談談怎樣學習歷史啊。。。
歷史其實只是背是不夠的,最主要要有興趣,要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倒是有方回法的。首答先選擇題要相信第一直覺,這是很重要的,猶豫很容易錯,這是經驗哈~仔細讀題,一般可以用排除法選擇,一大半歷史選擇題都是比較簡單和基礎的,問答題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概念,要有能夠將一件特定的事情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它對社會,文化,國家等等的影響,主要是發散,當然,這些和看書時分不開關系的,但是你能夠一直背,這些應該不難,七八十分還是可以的
⑦ 談論一下歷史怎麼學
我有多種方法:
1、就要把歷史當故事來看!!一件件的歷史事件串起來,是很有意思的!!!
2、雖然我們常常說學習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一定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學習初中歷史的一種方法,同學們不妨試一試。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於那些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除了要注音,還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然後,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課時的板書。但必須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另外,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
第二步上課認真聽課、思考、筆記根據自己預習的情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注意自己的理解那些地方與老師的講解不一樣,自己還有那些地方沒有預習到,自己預習時存在的問題老師是否講了答案,如果講到了要立刻記錄下來。老師講完後,自己要詳細回憶一遍老師講的所有內容,想一想,還發現了哪些新問題。如果有,還要在課後向老師提問,獲得答案。
第三步課後復習、鞏固首先,再讀一遍課文,再看一遍預習提綱,根據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修改提綱。
然後,完成課後作業,做作業時,不要照書抄,要盡量根據自己的記憶寫出答案,確實寫不出來,再看看書,記一記,然後寫出來。作業不能拖,要及時完成。還要書寫工整、條理清晰。
最後,不要忘了,過三天,要把學過的內容再快速讀一遍,以便及時鞏固。
第四步閱讀課外書籍或做課外練習,擴充知識面充分利用課余時間,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籍或做課外資料上的一些練習題,這不僅可以擴充知識面,而且所學的知識更不會忘記。
同學們,請記住,成功=充分利用時間+正確的方法;成功永遠屬於勤奮者。
文章來源:清華大學附屬中小學網校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經過多年的探索,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多看、多練、多想、多問。
一旦拿起課本,就要人到、心到。看歷史書,不能單純地讀故事,而要多加思考。做習題是鞏固知識的最佳途徑。做錯的練習要及時解決,弄不懂就要發問。「問」的范圍很廣。可以與同學討論,可以與老師討論。
二、勤於記憶,勤於做筆記。
記憶不等於背誦。若把背誦認為記憶,是不能牢牢記住知識點的。記憶要不斷的反復,即重復又重復,本人認為課後五分鍾回憶能收到最佳的效果。自習課和晚修課時間抽半小時記憶當天的內容。這樣能進一步消化知識。睡覺前簡單回憶提綱也是很好的方法。
以上的方法是個體的記憶方法,還有群體的記憶方法。空閑時間,找幾位同學,一位負責發問,其他的搶答。這既有趣味,又有意義。並且記得特別深。
無論固定性,還是隨意性,只要堅持,才有成果。
做筆記,要善於簡單化、結構化、體系化。
三、自製輔助材料——歷史小卡片。
將某些知識點歸類,摘錄在一頁獨立的紙張上。這便於記憶。
以課本為主題,適當訂閱有關歷史的雜志和歷史參考書。
學無定術,適合自己的就是好放法。
四、努力培養對歷史科的興趣
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關鍵是要把握好三個環節:記憶、理解和運用。這三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這里所說的記憶並不是簡單、機械的死記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情景的記憶。例如,初中歷史第二冊第十四課《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中提到:「從五代起,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北方。」對這句話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設問:一是何時我國南方的農業生產水平逐漸超過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國南北方的農業發展水平發生了什麼顯著變化?三是我國經濟重心是在何時南移的?這樣就不僅可以掌握歷史史實,而且可以舉一反三,考試時才會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其次,要正確理解已經掌握的各種歷史現象。正確理解史實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如果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出現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思維結構、思維品質。這樣也就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和得出新的結論。仍以《五代遼宋夏金的社會經濟》為例,「繁華的城鎮」的興起和作用,是這節課同學們理解的難點。北宋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為城鎮的興起奠定了物質基礎,農產品的種類和產量的增加需要擴大產品交換的市場,於是城鎮應運而生。可見,城鎮是商業(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鎮中的主要商品種類大多數是日常生活和勞動工具,隨著城鎮的發展,無地或破產農民逐漸脫離農業生產,轉而從事手工業或經商,投入到工商業發展和商品經濟發展的行列中。城鎮的興起又促進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理解了老師對這段內容的分析,同學們不難得出以下結論: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城鎮的興起,而城鎮的興起又推動了工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
再次,要正確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只學不練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典型而精當的練習既能從多角度考察你的學習情況,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知識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從而使你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做到前後知識的融會貫通。例如:列舉與北宋、南宋同時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做這道題目的思維結構是:首先分別弄清與北宋、南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那些;然後再具體分析各政權的交替、傳承和相互關系;最後得出正確答案:與兩宋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有遼、西夏、大理、金、西遼、西州回鶻、黑汗王朝。這樣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掌握了學法。
記憶、理解、運用,在這一循環過程中,歷史不知不覺成為你的朋友,而歷史成績在扎實的基礎上自然會得到提高!!
3、談談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歷史課的內容,縱貫古今,橫攬中外,涉及到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演變。它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它紛繁的頭緒,又往往給學生帶來記憶的困難。不少學生反映:「歷史學起來有興趣,記起來真困難。」因此,「愛上課,怕考試」。原因之一是他們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不對頭。俗話說: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方法不當,事倍功半。
這里我們介紹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幫助學生克服困難,較快地掌握歷史知識。
一、網路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復雜的歷史事件。一個復雜的歷史事件,頭多面廣,靠機械識記方法生死記硬背,留在腦海里的印象是雜亂無章,模糊不清的,回憶起來也必然是支離破碎,殘缺不全的。如果我們經過認真分析,首先找出這個歷史事件有幾個要點,再進一步弄清這幾個要點之間的聯系,這樣形成一個網路,就便於記住了。當需要回憶的時候,只要把這個網路撒開,儲存在腦海里有關這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就會完整、准確、清晰、迅速地重現。這就是網路記憶法。比如:要記憶「井岡山根據地是怎樣建立的」這個歷史事件。我們經過分析,首先確定它有五個要點:①湘贛暴動;②文家市轉移;③三灣改編;④井岡樹旗;⑤礱市會師。然後弄清它們之間的聯系,也就是要點的順序和要點之間銜接的內在關系,這樣就能夠牢固地記憶這個歷史事件了。
網路記憶法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必須理解要點之間的聯系和每個要點本身所包含的內容和實質。這就要求對歷史事件進行認真、仔細的分析,分析得越透徹,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得越牢固。否則,它的用處不大。比如要點④井岡樹旗,它包含開展游擊戰爭,發動土地革命,建立地方武裝,恢復地方黨組織,成立工農政權等內容。從實質上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在實踐上為中國革命開辟了道路。所以,我們用「井岡樹旗」概括了這個要點。如果對這個要點的內容和實質全然不理解,光記住一個「井岡樹旗」,它就不能發揮啟發思維,恢復印象的作用,那有什麼用呢?
二、歸類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用於總復習。歷史課本的內容十分繁復,孤立地去死記硬背歷史基礎知識,必然弄得頭暈腦脹,結果還是糊里糊塗「一鍋粥」。如果採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比如中國近代史,可以這樣歸類: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四個重要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五次重大的帝國主義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再比如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我們可以按朝代先後把有關大陸與台灣關系的史實列出來:三國時期,東吳衛溫率萬人船隊到夷洲,即台灣;元朝在福建行省的同安縣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台灣和澎湖;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清朝政府1684年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這樣,這個問題就一目瞭然了。
歸類記憶法好比以線穿珠,能夠把不同時期、性質相同的歷史某礎知識貫串起來,成為一串串系統的知識。它既有利於牢固記憶歷史某礎知識,又有利於加深理解歷史發展的全貌和實質。
三、比較記憶法
這種方法適宜記憶那些歷史上經常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象農民戰爭、政治改革、不平等條約等等。這類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事件,彼此之間,或因其性質相同,或因其表現形式相似,記憶中往往容易互相混淆。比較記憶法最能克服混淆。比較,可以明顯地揭示出歷史事件彼此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突出它們各自的特徵,這就便於對它們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但是,比較不能簡單草率,要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去細心進行,尤其重要的是注意搜求「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舉個例子,拿《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來說,兩者的性質都是帝國主義侵略者武力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出賣中華民族權益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都是強迫通商,其中主要款項之一都是強迫開放通商口岸,這些是「同」。《南京條約》強迫開五口。《天津條約》強迫開十口。這些口岸很容易記混。但我們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這些口岸,就會發現《南京條約》上的口岸都在東南沿海,而《天津條約》上的口岸已經延伸到北方和內地,找到了這個「異」,就不易於混淆了。反過來,通商口岸由南延伸到北,由沿海延伸到內地,從這個「異」中我們可以看到帝國主義發動兩次鴉片戰爭的目的都是打開中國市場,這又是個「同」。從這里還可以進一步認識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由此可見,用比較法記憶歷史知識,既能牢固記憶,又能加深理解,一舉兩得。
四、歌謠記憶法
心理學實驗證明:有八十個單詞的歌謠,讀八遍即可背誦;而同樣數目的意義不連貫的單詞,讀八十遍才能記住。為什麼呢?因為歌謠有韻律,藉助於音韻的節奏,朗朗上口,易於成誦。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將一些歷史某礎知識編成歌謠,就便於記憶了。這叫歌謠記憶法。比如中國古代史上邅變交替、連續不斷的朝代,常常使人感到繁亂難記,編成歌謠,「夏商周秦西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以下有五代,宋元明清帝制消」,這就很容易記了。
應當注意的是,編寫的歌謠,形式必須簡短齊整;內容必須准確全面;語言力求生動活潑。
五、圖表記憶法
這種方法的特點是藉助圖表,加強教學的直觀效果,調動視覺功能,去啟發想像力,達到增強記憶的目的。圖,主要指地圖;表,主要指表格。
運用地圖記憶戰爭過程效果很好。比如記古羅馬斯巴達克起義,左書右圖,隨著奴隸起義大軍活動的空間移動,在地圖上標出活動的路線,卡普亞、維蘇威火山、美塔邦多、木提那,然後再折
到勒佐,突破克拉蘇防線,到布林底西港附近決戰,這樣,不僅能夠清楚地看到起義軍的全部發展過程,而且有助於理解這次起義縱橫馳騁義大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階級的偉大歷史意義。
運用表格記憶歷史事件,一目瞭然,便於抓住事件的特點,使印象深化。
上面講了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還有一個記憶歷史年代的問題。歷史年代本身枯燥乏味,難於記憶。有些歷史年代,如封建社會起止年代,只能死記硬背。但也有些歷史年代,我們可以人為地給它製造聯系,方便記憶。這里介紹幾種:
一、抓住年代本身的特徵記憶。比如,蒙古滅金,1234年,四個數字按自然數順序排列。馬克思誕生,1818年,兩個18。
二、抓重大事件間隔距離記憶。比如: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1927年,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反攻,1947年。三者相隔都是十年。
三、抓重大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記年代。比如:1917年十月革命,革命制止戰爭,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巴黎和會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成為1919年「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五四」運動把新文化運動推向新階段,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主流,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出現,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相結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
記憶力的強弱往往隨人而異。記憶不好的人大致缺乏對知識的學習興趣,缺乏復習的機會,缺乏記憶的方法,增進這幾個要素,就能提高記憶的效率。有的教師平時不太注意方法論的指導,這是不對的。歷史是一門科學,而學習科學的人,其方法也必須科學,這是客觀的要求。因此,隨時告訴學生一些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也是歷史教師必須盡到的一份責任。
⑧ 文科學霸談:我是如何學習歷史的
總的來說高中歷史知識還是比較有趣的,但是想要學好歷史靠死記硬背很難,歷史更需要理解,脫離書本談能力是不現實的,被動聽課做題或者「跟著感覺走」,翻課本、練模擬,只會造成自我感覺良好、考試成績不佳的結果,想要學好初中歷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2.「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3.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記憶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你所講的知識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注意力對提高記憶水平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4.注重新課的導入。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導入新課一環非常重要。在講述文藝復興一課時,我作了簡短的《蒙娜麗莎》和的故事情節介紹,然後著重指出:「蒙娜麗莎只是一位普通的世俗人物,畫作擺脫了以神為題材的傳統,宣揚了人文主義精神,這就是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採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秘史,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講述必須簡潔,否則會出現喧賓奪主之感。
5.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
學生學習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考試,我們不能迴避這個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遇到一些重點課,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強調這一章節的重要性,在歷屆中考中常出現一些題,我們在學習時應重點抓幾方面問題。在講述《日本明治維新》一課時,我作了這樣的交待:①日本歷史上有哪兩次改革?對日本的歷史發生了什麼影響?②日本歷史上兩次改革是在什麼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有哪些內容?這種方法開宗明義使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到學習這章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同哪些章節有聯系。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講述課文時,學生的興趣就提高了,記憶力水平也能相繼提高。
6.要有扎實古文基礎
這很好理解,沒有扎實的古文基礎,如何能認識那些生僻的字,如何能理解《史記》、《漢書》中那些晦澀的詞語。
7.最後想學好歷史還得是地理的發燒友。談歷史還必須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將時間和空間割裂開談史完全是空談。就像我們談一場戰爭,比如赤壁之戰,操軍兵發幾路,長江集團軍戰略意圖從赤壁渡江,殲滅周瑜部隊;漢江集團軍沿漢江而上,指向武漢地區;支軍臧霸自淮陰出發,進攻孫權吳郡,陳登進攻丹陽郡,李典自合肥進攻廬江,李通自信陽攻擊江夏之北。這些問題不懂得地理沒有空間概念如何能理解。且古代地理和今之地理差別很大,無論地名地域都有很大差別。
8.解題的思考。
進入高三,考試會相應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試策略並鍛煉一定的解題能力是我們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結合自己的需要相應作出調整,而解題則需要注意:
一是「解」,即想盡一切辦法解答問題;
二是「思」,即解題後的回顧和反思,總結出解題方法並糾正思維誤區;
三是「歸」,即將獲得的知識經驗與教材相印證,回歸課本~
⑨ 談歷史○歷史系怎麼樣才能畢業
學校差點的話,只要你不犯大錯,即將畢業時,導員會告訴你怎麼能畢業。
如果是規范的名牌學校,平時的課程不掛科,就沒問題了,要是不小心掛過,就要把學分高的科目考高分,才能把你的成績拉上來!
⑩ 談談你對學習歷史的看法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系的演變,從而了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
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史記》的貢獻和特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
二、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