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二必修三歷史的重點是什麼
高二必修三歷史主要講文化發展歷程。其中重點主要有:
1、古代「百家爭鳴」,尤內其是儒家思想容、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的融合、發展。一般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這一知識點考查比較多。
2、明末清初中國民主思想的萌芽。要結合商品經濟發展、封建專制統治加強來綜合復習。
3、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以及逐漸落後於西方的原因。
4、西方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是考查的重點。尤其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5、牛頓、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以及對推動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6、中國的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維新派維新思想和新文化運動。尤其要注意新文化運動後期向馬克思主義的轉變。
7、三民主義的發展演變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8、新中國的教育、國防科技、以及促進文化發展的」雙百方針「。
其他的內容則能夠掌握就好,難度不大。
Ⅱ 高二歷史學習總結
時至今日,已是高二時分,應該知道學歷史主要學的是五個方面:政治、軍事、經濟、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學習歷史應該抓住這五點。單純的學習歷史,我們學的是歷史中的事。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針對於高二歷史學科的得與失,這實際上是一個主觀性比較強的問題,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得與失是不同的。在這里,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能夠從中有所啟發,明白世間的道理,通過歷史明白我們以後的路應該怎麼走。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我們如果能夠看到歷史中的一些不足與缺陷,並能夠在今後的道路上作為前車之鑒,是我們後來的路變得平坦,少有坎坷。這是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所得。
其次,對於在學習歷史的過程我們失去了什麼,從以上來看好像我們並沒有失去任何東西,實則不然。有得必有失,這是歷史的規律。客觀的講,我們學習了歷史,那麼可能就會在其他方面有所放鬆,這也算是一種『失』。或者通過歷史我們也看到了今天的某些不足,從而使我們放棄,這在別人看來也算是一種失去。總而言之,得與失,要從自己的心中去體會。
下面,我想談談關於對歷史的學習。歷史顧名思義,那是過去的事,有些人可能對過去並感興趣,看重的是未來和現在。但是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是我們的唐太宗的話,此話並不無道理。正如我在上面所言,讀史真的可以使人明智。那麼,我們又怎麼樣學習歷史呢?首先,歷史有點枯燥、乏味,但是這並不是我們不學歷史的理由,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我認為應該從歷史故事著手,這樣,我們把歷史像小說一樣來看,一樣來學, 當我們看完了這本小說之後,我們就會自然的發現其中的蘊含的道理和啟發。然後再回過頭來,仔細品味。就會受益匪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Ⅲ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Ⅳ 高二歷史是學習必修幾高中文科歷史各個階段學習的分別是哪冊拜託各位了 3Q
這個么問我就行了喃!高二隻學必修3,但是下學期還要學選修,一個學校呢選修哎一個學校呢不同! 「准姐夫」加油咯!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盡管問我!嘻嘻…
求採納
Ⅳ 北京市高二上學期歷史學的那一冊
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綱要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第二節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
①經濟根源: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了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道路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商道.阻礙了東西方的傳統貿易,造成商業危機.促使歐洲人開辟新航路。
③社會根源:受《馬可波羅行記》的影響,歐洲人以為東方遍地是黃金。
2、條件:
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遠洋航行准備了必要的條件:①地圓學說;②地圖繪制技術進步,表明海岸線及港口的地圖已出現;③遠洋船的出現;④武器裝備的進步。
15世紀晚期,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時熱衷於傳播天主教.這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力之一。
3.經過:
(1)1488年,葡萄牙從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
(3)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義大利人哥倫布越過大西洋到達了美洲。
(4)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證實了地圓學說。
4.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a.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系開始;b.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a.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b.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引發了西歐國家積極擴張海外殖民地的活動。
(4)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1.葡萄牙 1500年佔領巴西;但葡萄牙擴張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亞洲。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奪金銀。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佔領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紀六、七十年代又佔領了亞洲的菲律賓。
美 非 亞 特點
葡萄牙 巴西(葡最大殖民地) 非洲東岸、西岸一些據點 印度西岸一些據點、馬六甲、澳門、摩鹿加群島 以占據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壟斷商路,建立商站,欺詐性貿易掠奪大量財富。擴張主要方向在亞非。
西班牙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 菲律賓 以美洲為主,甘蔗生產、黑奴貿易,瘋狂掠奪貴重金屬
3.影響
(1)歐洲的殖民統治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印第安人幾乎滅絕,土著勞動力銳減,由此又引起丁罪惡的奴隸貿易。
(2)流人歐洲的巨額財富,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①歐洲人開始對美洲、亞洲和非洲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滲透;②伴隨政治霸權而來的是經濟的剝削和掠奪;③由於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滲透,殖民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④各大洲間的相對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第三節 文藝復興
一、概念 文藝復興發生於14—17世紀的歐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藉助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
二、義大利文藝復興
1、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前提條件;其次,義大利較多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重要條件
實質: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一場反封建反宗教的新思想新文化革命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社會思潮的核心及評價
(1)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概念: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2) 影響:①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②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③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了文藝復興運動晚期個人私慾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3、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
①最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詩人但丁及作品《神曲》,畫家喬托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②詩人、學者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薄伽丘著有《十日談》。
③15世紀後半期至16世紀,出現「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和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軍事著作家、詩人馬基雅維利。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米開朗琪羅——《大衛》。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①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是戲劇家莎士比亞.
②法國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傳》。
③德意志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伊拉斯謨著有《愚人頌》。
④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有《堂吉訶德》。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近代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條件:①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②生產經驗積累,技術能力的提高也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2)成就:①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否定了上帝選定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謬論,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②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③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證實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他注重實驗、實踐,被視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④義大利的布魯諾和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們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章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西方世界
第一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社會經濟的變化:
①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從制呢業擴展到採煤、煉鐵和造船。
②資本主義農業出現「圈地運動」,使農民貧困化、成為僱傭了人,它導致資本主義農牧場的出現和發展。
③開拓海外貿易: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都鐸王朝鼓勵發展丁商業和海外掠奪。
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海外貿易、海外掠奪和田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廠資本。
2、階級關系的變化:
①新興資產階級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上場主實力大增。
②新貴族出現:經營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的貴族與資產階級有共同利益。
③封建王朝加強專制統治.舊貴族的勢力被削弱.農民不斷被轉化為僱傭勞動者。
3、政治矛盾(直接原因):
①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與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矛盾尖銳.表現為議會斗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中結成反對派,拒絕國王徵收新稅,矛盾尖銳。
②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清教徒代表資產階級追求積累資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廠社會政治的緊張局面。
4、根本原因: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矛盾尖銳。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舉行起義。
2、革命開始: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召開議會,企圖征稅討伐蘇格蘭人;反對派不僅拒絕征稅,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革命由此開始。
3、內戰:查理一世討伐議會,1642年挑起內戰。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在納西比和馬斯頓荒原等戰役中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經議會審判,以叛國罪於1649年1月在倫敦處死查理一世。
4、共和國時期:
①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等人掌握大權以武力維護統治。
②發展工商業,厲行清教法規;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並竭力維護英國,維護海外貿易。
③年底克倫威爾宣布為「護國主」,多次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
5、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①原因:克倫威爾死後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傾向復辟。
②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不久便實行反攻倒算。政治斗爭日益尖銳,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集團利益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
③詹姆士二世繼位後企圖恢復天主教.進一步危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輝格黨和部分托利黨人的反對。
6、光榮革命:
①1688年,輝格黨聯合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入主英國。第二年議會決定威廉和瑪麗繼承王位。
②「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和發展:
「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限制王權在議會中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影響最大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後來,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三、革命意義
(1)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2)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3)反映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有廣泛的影響,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
第四節 歐洲的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原因:①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封建專制制度成為其發展的嚴重障礙,要結束舊的制度,資產階級首先必須做好輿論准備。②自然科學突飛猛進,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掙脫了封建迷信的束縛。
(2)性質: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為啟蒙運動。
(3)內容: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號召取消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4)與文藝復興的異同: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背景 資產階級萌芽 資產階級發展
內容 人文主義 理性
方式 藉助神學表達觀點 直接發起攻擊
作用 文藝復興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自然科學發展促進了啟蒙運動的產生
早期概況:①霍布斯: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A、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承認專制政權有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B、認為世上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C、代表作是《利維坦》。 ②洛克:其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A、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政權不應干涉平民的財產。B、在政權組織形式亡,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應該分屬議會和君主。
二、法國的啟蒙運動——高潮
背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日益腐朽
(1)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反對君主專制,希望通過「開明」的君主實 行改革,過渡到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發展了英國思想家洛克的分權學說,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原則,主張三權之間「相互制約和平衡」。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3)盧梭: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否定封建王權。
(4)狄德羅和「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科學成就,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影響很大,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中心。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
②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③在歐洲、美洲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變統治方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起了深遠影響;
④啟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紹到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激勵那裡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第五節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一、大革命的爆發
背景:(1)國內:①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等級森嚴。
②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發展,但受到封建專制制度的嚴重阻礙。——根本原因
③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尖銳的階級對立——直接原因)
④因財政田擾,國王路易卜六被迫召開三級會議。——條件成熟
⑤啟蒙運動為革命的爆發作了思想和理論准備。——思想理論基礎
(2)國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
二、爆發經過
1、導火線:1789年5月三級會議的召開
2、第三等級的斗爭:①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②要求改變陳舊的開會方法和表決方式;③三級會議(改)→國民議會(後改又為制憲議會)的成立 1789-6;④制憲會議的成立 1789-7。
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土底監獄,標志大革命爆發。(1789-7-14法國國慶日)
三、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 (1789年7月——1792年8月)
(1)1789年7月14日以後,制憲會議實際成為法國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機關(1791年前)→立法會議(1791-1792.8).起主導作用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
(2)制憲會議宦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和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3)1789年制憲會議發布了《人權宣言》。評價: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成為資產奪取和鞏固思想武器。它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將啟蒙運動中的政治主張的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但建立在私有財產貧富懸殊基礎上「自由」「平等」實際上只能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4)1791年制憲會議頒布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憲法規定的有財產限制的選舉制度違反了《人權宣言》的精神。
(5)制憲會議解散,讓位於根據憲法選出的立法議會,君主立憲派掌權。
(6)立法議會遇到了許多困難,1792年4月,領導了反對昔奧武裝干涉、保衛革命的戰爭,人民群眾組成義勇軍開赴前線。
(7)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第二次起義),攻佔王宮,推翻了君主制。
原因:①國內:經濟困境,政治斗爭尖銳;②國際:奧、普、俄武裝干涉。
對外戰爭的開始:①1792.4法國對奧宣戰,普奧聯軍攻入法國境內;②法國人民奮起保衛祖國;③普奧聯軍公開支持路易十六;④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 (1792.8.10)。
(8)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一階段,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掌握了領導權,大資產階級是當時資產階級的主要代表。
(9)階段特徵:他們在當權時期對法國進行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初步改造,運用立法手段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法國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這個時期取得的。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由於反對共和制、維護君主制而被趕下台。
四、吉倫特派統治時期(1792.8-1793.6 代表工商業大資產階級利益)
(1)政治:8月起義勝利後,代表工商業者利益的吉倫特派控制了立法議會,掌握了行政大權,召開了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
(2)經濟:會頒布了新的土地法以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
(3)9月,法軍取得瓦爾密之戰的勝利,外敵人侵被制止。
(4)國民公會取代了立法議會,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製成立共和國的決議,即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5)經國民公會審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斷頭台。
(6)內外形勢:內:王黨分子叛亂;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城市貧民要求最高限價遭到吉倫特派反對。 外:英、普、奧、荷、意、西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7)巴黎人民於 1793年5月底6月初發動了第三次武裝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把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雅各賓派推上了統治地位。
(8)階段特徵: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二階段,代表工商業者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擴大了革命成果。由於法國大革命面臨強大的外國武裝干涉的威脅,國內形勢也十分嚴峻,吉倫特派無力領導群眾戰勝困難,因此倒台。
五、雅各賓派統治時期(1793年6月一1794年7月)
(1)雅各賓派上台後以羅伯斯庇爾為首,採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
(2)國民公會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按當地人口分配農村公有土地,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從而取得了農民的支持。
(3)實行恐怖政策 政治:頒布限價法令,對生活必須品實行最高限價
經濟:通過了懲治嫌疑犯法令,規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監管。
(4)國民公會發布總動員令,大量青年應征入伍,到1793年底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1794年,將戰場轉到國境之外。
(5)在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的形勢下雅各賓派內部矛盾逐漸暴露,導致分裂。
(6)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的勢力於1794年?月27日發動「熱月政變」,把羅伯斯庇爾和他的主要夥伴送上了斷頭台。
(7)階段特徵:1793年6月初至1794年7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三階段,資產階級民主派——雅各賓派掌握領導權。為了保衛共和國、拯救革命,雅各賓派採取了恐怖統治(違背了資產階級意願,超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從而戰勝了敵人、克服了法國面臨的危機;但是危機過後,內部矛盾逐漸暴露,最終又導致了雅各賓派的分裂和下台。
六、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1)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規模最大,最徹底
(2)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顯示出了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急中挽救出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
(3)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法國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震撼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
(4)為此後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具有世界意義。
七、拿破崙帝國
(1)熱月黨人統治時期:
①熱月黨人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希望建立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秩序。
②熱月黨人一方面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一方面保護革命成果,維護共和制。
③1795年熱月黨人成立了督政府,督政府軟弱腐敗,對內不能穩定政局,對外不能抗擊歐洲國家對法國的干涉。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推翻了督政府。
(2)建立帝國:
1799年11月拿破崙建立了執政府,自己出任第一執政官,後改為終身執政官。 1804年12月,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帝國(第一帝國)。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軍事帝國 1804-1814
(3)對內政策:
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經濟: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③法制建設:1804年公布《民法典》(《拿破崙法典》)等幾部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④科教: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
(4)對外戰爭:
①拿破崙掌權後,經歷了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一再打敗奧、普、俄、西諸國。
②1810年左右法蘭西帝國盛極一時,控制了從波蘭到西班牙,從荷蘭到義大利的廣大領土。
③拿破崙的擴張野心使戰爭性質由革命轉為侵略,最終導致第一帝國的覆滅。入侵西班牙、遠征俄國均遭失敗,被法國蹂躪的各國民族主義萌發,1813年10月,萊比錫之戰(德意志境內)法軍失敗,帝國開始瓦解。1814年3月底拿破崙退位,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
④波旁王朝復辟與拿破崙「百日王朝」
⑤滑鐵盧會戰(比利時境內),拿破崙再次退位
⑥拿破崙早期戰爭捍衛了大革命的成果,第一帝國進一步摧毀了封建制度,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社會秩序,傳播了革命思想,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後期侵犯許多國家,掠奪各國人民,激起了各國人民的反抗,導致他的最終失敗。
關於拿破崙戰爭性質的認識:
在帝國建立以前,拿破崙對歐洲封建君主國家的勝利具有進步意義,因為它沉重打擊和大大削弱了各封建君主國的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割據的局面;也因為對外戰爭在客觀上起著保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復辟的作用,所以總起來說正義和進步的性質佔主導地位。拿破崙稱帝後,隨著法國日益強盛,歐洲封建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威脅越小越小,而拿破崙統治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越來越大,法國對外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日益退居次要地位。特別是1807年法國的強盛達到頂點以後,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侵略性佔了主導地位。相反,那些被佔領、被奴役的國家和地區人民反抗拿破崙的壓迫和統治的戰爭就具有了民族解放的正義性質。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造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危機。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1、建立(1607-1733)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
2、居民結構:移民(英國人為主),印第安人,黑人奴隸,歐洲其他國家。
3、經濟成分:工商業為主;北部,工商業(造船業);中部,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
4、管理模式:總督議會①英王直接任命總督85個州;②業主直接指派3個州;③當地有產居民選出2個州。 以上三種都需要王室認可。
二、背景
1、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各殖民地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
2、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英語成為共同的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3、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4、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民族民主意識日趨增強。(富蘭克林和傑斐遜)
5、英國的統治壓抑、束縛了北美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基本原因(或主要矛盾)
6、波士頓傾茶事件——導火線 1773.12
7、1774年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商討對付英國的辦法。
三、獨立戰爭
1、1775年春英軍與北美民兵在來剋星頓交火,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2、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第二屆大陸會議成為政權機構。
3、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英屬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獨立。(美國獨立日)
4、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5、法國、荷蘭、西班牙參加對英作戰。
6、1781年10月北美英軍在約克鎮投降。
7、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戰爭勝利原因:①北美人民英勇奮戰; ②國際援助; ③華盛頓的軍事才能。
四、美國政體的確立
①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規定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主權,根據三權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掌握。(作用:避免了暴政的出現,防止權力過分集中)
②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作用:否定了封建君主制),規定總統、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局限性在於允許奴隸制合法存在,不承認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權利。
③1789年華盛頓當選第一任總統,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
五、北美獨立戰爭的意義
1、性質(本質):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意義:
(1)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了美洲第一個獨立國家。
(2)完成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3)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七節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一、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
1、背景
①獨立前的拉美大部分地區處於西、葡的封建殖民統治下,西、葡在拉美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②西、葡對殖民地經濟採取嚴厲的統治政策。
③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美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廣大人民要求擺脫宗主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④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主意識日益增長。
⑤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西、葡的衰落為獨立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
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極大地鼓舞了拉美人民。
2、根本原因:西、葡的封建殖民統治束縛了拉美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①海地革命(1791-1804)。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了杜桑•盧維杜爾領導的武裝起義, 1801年杜桑•盧維杜爾聲明海地獨立,頒布憲法,1804年1月1日,宣布廢除了奴隸制。1803年初杜桑•盧維杜爾遇害。1803年10月駐地法軍投降。海地成為拉美第一個獨立國家。
②伊達爾哥領導墨西哥人民起義,奮鬥了10餘年,1821年墨西哥獨立。
③1816年以後,聖馬丁的部隊由南向北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首府;波利瓦爾的部隊由北向南解放了今天的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等國。
④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宣布獨立。
⑤1826年,西、葡兩國在拉美的殖民地基本都已獨立。
三、性質:反封建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特點:絕大多數是封建宗主國統治下的殖民地,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革命形式多樣。
五、意義:(1)徹底推翻了西、葡長達三個世紀的封建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新興國家。
(2)獨立後,大多數獨立國家建立了共和國,拉美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3)拉美獨立運動還打擊了西、葡的封建腐朽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
第三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第一節 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一、英國工業革命
概念:從工場手工業到大機器生產的飛躍過程,也稱「產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①前提:較早地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②條件:a.資本: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販賣奴隸、圈地運動積累了資本b.大量僱用勞動力:通過圈地運動c.技術: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④圈地運動增加了僱傭勞動力,以及日益開闊的國內、國外市場。
(2)必要性:市場,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3)進程及重大發明:
A、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
B、最早工業:棉紡織業,新興部門比較集中,受封建行會勢力束縛較少。
C、重大發明:①18世紀60年代從棉紡織業開
Ⅵ 高二歷史知識點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拉美獨立後,封建主庄園經濟仍然存在,政治上又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
Ⅶ 全品學考練高二歷史答案
全品學考練? 難道是這次發的歷史作業(印的)? 我作業壘一摞在那 翻都沒翻過...
Ⅷ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8)高二歷史學品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