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八年級上冊期末歷史測試題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末試卷
一、 選擇題(40分 每題2分)
1、 中國被迫同西方侵略者簽定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 )
A、《尼布楚條約》 B、《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北京條約》
2、說出「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的是 ( )
A李鴻章 B鄧世昌 C左宗棠 D關天培
3、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中皖藉的是 ( )
A曾國藩 B張之洞 C李鴻章 D左宗棠
4、「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的其所,快哉快哉。」,這是誰的言辭? ( )
A康有為 B梁啟超 C譚嗣同 D康廣仁
5、下列哪一個條約簽定後,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之中 ( )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6、帝國主義聲稱:中國政局非袁世凱不能收拾,其出發點是 ( )
① 袁世凱是難得的人才 ②請政府的統治已無法挽救
③帝國主義選中袁世凱作為它們的工具 ④帝國主義要維護其在華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7、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的革命團體是 ( )
A、同盟會 B、興中會 C、華興會 D、光復會
8、武昌起義的主要力量是 ( )
A、新軍 B、農民 C、市民 D、工人
9、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是 ( )
①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②提倡科學,反對愚味
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④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的標志是 ( )
A北伐戰爭的開始 B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
C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D黃埔軍校的創辦
11、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根本矛盾突出表現為 ( )
A中國人民和帝國主義的矛盾 B中國人民同北洋軍閥的矛盾
C國共兩黨的矛盾 D國民黨左派和右派的矛盾
12、你參加假期「紅色之旅」,目的地是中國共產黨「一大」,旅行社應帶你去 ( )
A 杭州 B 紹興 C 嘉興 D上海
13、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其政權性質是 ( )
A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表 B官僚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C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D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
14、紅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是在 ( )
A渡過金沙江 B四渡赤水 C強渡大渡河 D過雪山、草地
15、下列事件中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是 ( )
A紅軍強渡大渡河 B遵義會議的召開 C紅軍四渡赤水 D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
16、抗戰以來我國取得首次大捷是 ( )
A娘子關大捷 B台兒庄大捷 C凇滬會戰 D平型關大捷
17、百團大戰的指揮者是 ( )
A彭德懷 B賀龍 C林彪 D朱德
18、20世紀初,梁啟超從上海到雲南昆明,下列方式是可行的且也是最節約時間的( )
A乘飛機直達 C乘火車直達
C乘輪船從上海到越南海防,再乘火車到昆明 D只能騎馬或步行
19、提出「實業救國」口號,並創辦大生紗廠的是 ( )
A陳啟沅 B張謇 C榮宗敬 D榮德生
20、廢除沿襲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在 ( )
A明朝 B清朝 C中華民國 D解放後
二、列舉題(28分)
21、列舉鴉片戰爭前後,正視現實的三位皖藉進步思想家。6分
22、列舉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四次重大戰役。8分
23、列舉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四位代表人物。8分
24、列舉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中國製造的三次事變。6分
三、材料分析題(22分)
25、材料1:「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材料2:「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 ——左宗棠《奏稿》
請回答:(1)根據材料,左宗棠的家鄉什麼地方(何省)?現處在我國中部還是西部? 文中「新疆」現處在我國中部還是西部?「新疆」現在的完整名稱是什麼?4分
(2)當時窺視「新疆」的有哪些國家?2分
(3)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策略是什麼?哪一年新疆回到祖國懷抱?2分
(4)歷史上,為鞏固西北邊疆,我國曾設立哪些行政機構?新疆設立行省是在哪一 年?4分
26、材料:「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請回答:(1)上述口號出自哪次運動?其導火線是什麼?2分
(2)上文中「國賊」指哪些人?3分
(3)上文中「外爭國權」在當時包括哪些具體內容?2分
(4)上述口號反映了此次運動的性質如何?1分
(5)作為青年學生應該學習運動中學生們的一種什麼精神?2分
四、寫作題(10分)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以「紫金山下」為題報道如下消息:日軍少尉向井和野田進行殺百人比賽,野田殺了105人,向井殺了106人,但不知道誰先殺到100人,所以勝負難分,重新再賭誰殺滿150名中國人。
材料二:1999年,日本一參與上述事件的老兵東史郎寫了一部揭露此事件真相的書——《東史郎日記》,引起國內右翼分子的不滿,他們起訴東史郎,結果日本最高法院竟然無理判決東史郎等人敗訴,公然為右翼勢力否認此事的醜陋表演張目。
材料三:據《南京日報》2004年12月6日報道,昨日6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歲。
李秀英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見證人。1937年12月19日,懷孕的李秀英與其父躲在一小學的地下室避難,不甘受辱與日本兵搏鬥,身中37刀,經美國醫生救治才保住性命,而胎兒卻因此流產。1947年,李秀英在審判南京大屠殺主犯谷壽夫時出庭作證。
近年,李秀英還遠赴日本,參加和平集會。面對日本右翼的攻擊和誹謗,1999年,李秀英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起訴,並取得一、二審勝訴,有力地駁斥了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歷史的企圖。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歷史知識,以《一段不可抹去的歷史》寫一篇小論文。
要求:(1)敘議結合,字數在200字左右;
(2)觀點正確,引用材料准確無誤;
(3)語句通順,邏輯嚴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40分 每題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D B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D A B D D C B B
二、列舉題:(28分)
21:姚瑩、包世臣、王茂蔭。6分
22: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8分
23:魯迅、李大釗、陳獨秀、胡適。8分
24: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6分
三、材料分析題:(20分)
25:(1)湖南、中部。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4分
(2)英國、俄羅斯。2分
(3)「先南後北」、1878年。2分
(4)西域都護、安西都護、北庭都護。1884年。4分
26:(1)五四愛國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2分
(2)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3分
(3)反對在對德和約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2分
(4)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1分
(5)愛國主義精神。2分
四、寫作題(10分)
(酌情給分)
『貳』 歷史考試題目是什麼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叄』 歷史知識測試題二:蔣介石最該感謝的人是誰
張靜江(1877—1950),名人傑、增澄, 浙江湖州南潯鎮人。出身江南絲商巨賈之家。曾任專國民屬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在結識孫中山先生後便開始對孫中山先生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孫中山先生稱他為「革命聖人」。後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其主持建設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稱他為「革命導師」。
『肆』 歷屆歷史期末考試試題是什麼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伍』 歷史練習題
『陸』 近代史考試試題!!!!!!!
一,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國共內戰時期(1946~·1949)。把握歷史主題,提出了相應的正確方針分別是:1八七會議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反對國民黨的方針;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工農割據革命道路。2,,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3主張爭取和平,建立多黨聯合政府。進行解放戰爭,解放中國。
二,革命統一戰線(採取黨內合作,領導國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有力地推動了解放戰爭的勝利)
現實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動了全民族的力量武裝反對日本侵略者,為取得抗戰勝利提供基礎,為中共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基礎。
三,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原子彈,氫彈的成功,東方紅一號等等,改革開放:實行家庭 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82年憲法等等。原因:政治上,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完善。經濟上,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經濟支持。思想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不斷發展。人民的建設熱情高漲。
『柒』 歷史考試幾道題。
1:寫出近代以來發生在南京的幾件大事
*1842年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937.12 南京大屠殺 日軍殺害中國居民30多萬人 ,待續6周,犯下下滔天罪行,對中國造成極大的無辜傷亡。
*1949.4.23 南京解放,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垮台。
2:1840年至1910年列強發動了哪些對華戰爭?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在此期間,中華民族有哪些抗爭事例?
第一次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1895年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3: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哪些邁向近代化的社會變革?對中國近代化有什麼作用?
4:對比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並分析兩次戰爭結果,分析為什麼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
5:材料閱讀: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5 解放戰爭 三年以來
1919 五四運動 第一次新民主主義革命 三十年
1840 第一次鴉片戰爭 近代歷史的開端
『捌』 找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試卷(填空題)
【知識體系】
一.隋唐時期的對外交通和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1.陸路:
2.海路:
3.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二.和新羅的友好往來
1.唐與新羅交往頻繁的表現
2.唐文化對新羅的影響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來
1.隋朝:
2.唐朝與日本友好交往的表現及影響:
3.突出人物:
四.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1.和東南亞:
2.和天竺:
3.重要人物:
五.和西亞、中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的交往:
2.和大食的交往:
3.和東羅馬及歐洲的交往:
4.和非洲的交往:
【重點、難點】
一.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二.唐對外交往的新特點
三.唐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知識聯系】
漢唐對外交往的不同特徵及原因
【知識鞏固】
1.隋唐時期陸路、海路都可到達的國家是
A.朝鮮、日本 B.朝鮮、印度
C.印度、日本 D.印度、南洋
2.唐代與西漢對外交通狀況的相似之處不包括
A.交通路線既有陸路,又有海路
B.長安是陸路交通中心
C.與東南亞、南亞各國往來密切
D.對外交往以陸路為主
3.唐政府實行較為開放的政策表現為①鼓勵外商來華貿易 ②任用外國人在唐朝做官 ③同意外國人與中國人通婚 ④允許外商在中國長期居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唐朝前期的對外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其原因包括
①政治清明促進經濟文化繁榮
②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有利於交往
③對外交通的發達為交往提供了條件
④指南針的應用促進航海業的發展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映日帆多寶舶來」,是描寫唐朝對外貿易盛況的佳句。這種局面的出現,從根本上是因為
A.唐朝統治者開明,重視對外貿易
B.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交通發達
C.「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D.唐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在當時領先於世界
6.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揚州 C.泉州 D.廣州
7.在漢唐對外貿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是
A.瓷器 B.絲綢 C.紙張 D.茶葉
8.新羅和日本同唐朝的友好交往中,相同的歷史現象的是①都有來唐留學生②都仿效唐朝的制度③都學習儒學④貿易往來頻繁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鑒真東渡與玄奘西遊所體現出的唐朝文化的特徵是
A.影響巨大 B.世界領先
C.高度繁榮 D.兼容並蓄,對外開放
10.下列國家在與中國交往中,受唐政治制度影響較大的是
A.日本、天竺 B.新羅、東羅馬
C.新羅、日本 D.天竺、大食
11.在隋唐與各國的交往中,中國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貢獻,他們是
①一行 ②義凈 ③玄奘 ④法顯 ⑤鑒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2.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來主要表現在①天竺一再遣使唐朝 ②兩國交往以佛教為紐帶 ③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推動天竺數學發展 ④天竺各級學校教授儒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唐朝時,從中國傳到大食的手工技術是
A.制瓷技術 B.造紙術
C.雕版印刷術 D.冶鐵技術
14.下列關於漢唐時期對外交往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與歐洲沒有直接往來
B.影響遠及歐洲和非洲
C.長安是對外陸路交通中心
D.對外貿易既有陸路,又有海路
15.與漢代相比較,隋唐對外關系進一步發展的表現是 ①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擴大了②陸上絲綢之路繼續向西延伸 ③海上絲綢之路已遠達波斯灣 ④一些國家同隋唐交往的程度加深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貞觀四年起,日本不斷派「遣唐使」到中國來,至唐後期894年止,遣唐使到達中國的有十三次。隨同大使、副使來的還有學者、學問僧、留學生、畫師、醫生、工匠、水手等。
材料2: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作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材料 3:唐初,阿拉伯半島上大食興起,651年侵佔了波斯,波斯國王插斯路和他的兒子泥捏斯來到唐朝,客居長安,後來先後客死長安。波斯商人的足跡遍於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他們販買珠寶、香葯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並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
材料 4:大食於651年遣使和唐朝相通……安史之亂時,唐借大食兵幫助收復長安和洛陽。
——均摘自《中外關系史講義》
依據上述材料,從歷史條件、雙邊關系和相互影響方面評述唐朝的對外政策。
17.唐朝的對外關系有何顯著特點?原因何在?唐朝的對外交往有何作用?
答案
【知識體系】
一.隋唐時期的對外交通和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1.陸路:
從長安出發向東出發,可到達今天的朝鮮,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
2.海路:
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到達波斯灣。
3.唐政府的對外政策:
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
二.和新羅的友好往來
留學生以新羅人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
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還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制瓷及制銅技術傳入新羅;姓氏、服飾、節令、風俗受唐影響
三.和日本的友好往來
隋朝:中日互遣使臣
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日本大化改新仿唐制度;日本都城建造仿照長安城;日本各級學校教授儒學;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交往中突出人物有日本的吉備真備、中國的鑒真
四.和東南亞、印度半島各國的往來
1.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彼此互派使節,交換土特產品
2.印度被稱作「天竺」。和天竺的交往以佛教為紐帶;貞觀時天竺遣使送來鬱金香、菩提樹;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重要人物是玄奘和義凈。
五.和西亞、中亞歐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隋時已互遣使節,唐時,其王及其子來中國,其商人在中國開「波斯店」
2. 大食:唐高宗時與唐通使,造紙術傳入大食
3.和東羅馬:有使節來往,東羅馬的雜技、醫術傳入中國,
4.唐的絲綢、瓷器運往歐洲
5.和非洲:和非洲也有來往
【重點、難點】
一.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
①唐朝政權的強大,有穩定、統一的政治環境。
②唐朝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③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
④唐朝比較發達的對外交通線(海、陸)。
⑤唐朝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唐對外交往的新特點
(1)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且具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是雙向的,但內容不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等,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藝術;
(4)對外交往的渠道眾多,有使節、留學生、民間技術交流、宗教往來、藝術交流等;
(5)從唐對外貿易來看,海路貿易與陸路貿易並舉;對外貿易與外交同時進行等。
三.唐代對外交往的影響
①促進了唐代經濟進一步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亞、歐、非洲諸國土特產品輸入中國;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外來宗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許它們在中國建寺傳教,對中國的哲學、宗教和文化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
②大大加強了中國同亞、歐、非洲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以及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唐與各國遣使往還,接納外商和留學生。民間貿易交往不斷。玄奘和義凈到天絲探求佛學;鑒真東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話。
③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對亞洲和世界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a.新羅參用唐朝制度,行科舉、設國學、教授儒學;從唐朝引入茶種和制瓷、制銅等手工業技藝,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中華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國策動的。其中的政治經濟制度都是以唐制為藍本;律令大體採用唐律;儒家經典成為各級學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國影響;文字、建築、生活風尚都留有唐文化風范。
c.中國創立的十進位記演算法,推動了天竺數學的發展;中國的造紙術傳人大食;唐朝的絲綢、瓷器大量運往歐洲,促進了各國經濟、文化的發展。
【知識聯系】
漢唐對外交往的不同特徵及原因
不同特徵:
①漢代以陸路為主,唐朝水陸並舉。西漢張騫溝通西域後,「絲綢之路」開通,中國同西亞歐洲的商貿關系開始發展起來。唐朝「絲綢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開辟了登州、揚州,東至朝、日,廣州至西亞、歐洲的海上商道。
②漢代以商貿為主,唐朝使臣、商貿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開。西漢沒有使臣交往。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從海道來中國,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來。唐朝時與朝鮮、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來通好。
③漢代以絲和絲織品為主,唐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商貿物品大為增多。
④漢代商貿具有單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雙向性,不僅傳播文化,而且廣泛吸取各國經濟文化成果,促進唐的繁榮。
原因:
漢代江南經濟較為落後,還不具備打通海上通商條件。
唐朝南北統一,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於世界先進地位,南方經濟繁榮,造船業發達。
因此,中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盛況。
【知識鞏固】
1-5 BDACB 6-10 BBADC
11-15 DBBAA
16.唐朝時,國家統一,政局穩定;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外交通發達,中外交往頻繁。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本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唐朝與亞洲鄰國友好往來,關系密切。唐文化在政治經濟制度、城市建築、文化習俗諸方面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重大影響。
17.特點:對外交往十分頻繁,與亞洲、歐洲和非洲許多國家之間的往來呈現前所未有的盛況。(2分)
原因: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四通八達的海、陸交通線;疆域遼闊和和睦的民族關系,有利於促進對外交往;開放的對外政策。(4分)
作用:使唐文化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促進了唐朝經濟文化繁榮,也豐富了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