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被曲解的歷史名言
大家說起中華文明,肯定都會搖頭晃腦一句:上下五千年。確實,在千年的歷史中,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名言警句」,在這其中,很多詞句都耳熟能詳,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名句被曲解了本意,如果古人知道了,我想也會哭暈在廁所吧!
貧賤夫妻百事哀
【曲解】貧困的夫妻,艱辛度日是十分悲傷的。
【出處】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
【真相】原意是指都知道夫妻永訣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們這樣一起共過患難的夫妻永訣更讓難過。
這是唐朝詩人元稹悼念亡妻的詩。元稹和原配妻子韋叢結婚後,生活比較貧困,但韋叢很賢惠,毫無怨言,夫妻感情很好。可婚後才過了七年,韋叢就病死了,年僅二十七歲。元稹悲痛萬分,陸續寫了不少情真意切的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懷三首》。
《遣悲懷三首·其二》詩中寫妻子去世之後,元稹不捨得丟掉她用過的衣物,甚至對婢僕都十分憐愛。末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意思是,我當然知道夫妻永訣是最令人痛苦的,可我們這樣一起共過患難的夫妻永訣更讓難過。
元稹要是知道我們現代「貧賤夫妻百事哀」看作貧困的夫妻艱難度日的話,怕真是要哭暈廁所了。
人盡可夫
【曲解】形容生活作風不檢點的女子,可以將所有的男人當成自己的丈夫看待。
【出處】《左傳·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其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真相】一個女子,是人人皆可以為其丈夫的,至於父親,為天然骨血關系,只有一人,不能與夫相比。
這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春秋時,鄭厲公因祭仲專擅國家大權,害怕對自己的君位不利,於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糾去殺祭仲。結果被祭仲的女兒,也就是雍糾的老婆雍姬預先得知。
內心還沒想好站在哪邊的雍姬,回到娘家後先問了母親:「父親與丈夫哪一個更親近?」母親說:「任何男子,都可能成為一個女人的丈夫,父親卻只有一個,怎麼能夠相比呢?」於是雍姬便將丈夫的謀劃告訴了祭仲,站在了父親這一邊。
其實,反觀這些被曲解的話,其實也是因為漢字的博大精深,一個字或代表的意思有好多種,在長時間的流傳中,難免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提醒我們在讀書時要認真,徹底了解其中的含義,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⑵ 有些人為什麼要曲解歷史
其實2伙基本都一樣,話說咱們這面估計能稍微好點。
歷史沒什麼曲解的,在沒發明時光機之前,歷史必然版是被曲解的。
我們很多情況下都只能知道別人讓我們知道的歷史,這是沒辦法的。歷權史上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收到歷史的蒙蔽,我們沒有理由要求比別人多知道一些什麼。
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接受不同的歷史,接受不同的思想,盡量不要認為自己知道的是對的,盡量不要攻擊別人,等大家都做到這點,那世界就沒那麼多的立場了,我們的後人們就更容易得知真實的歷史了.
⑶ 儒家曲解歷史了嗎
1. 儒家思想講究尊卑等級,為尊者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會各階層人回各安其位不得造答次,這很符合皇帝維護其封建統治的需要,所以皇帝都會推崇的,那反過來一定會有損於廣大人民的利益。
2. 儒家是篡改歷史(孔子作春秋開始)為己所用,儒家思想多是唯心的說教根本沒有實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統治者奉儒家思想為正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肆意而為,而被迫造反的人並不遵守儒家思想,劉邦,朱元璋要是尊儒怎麼能造反,朱元璋當上皇帝了馬上就去孔廟祭孔,漢武帝乾脆就獨尊儒術了。中國歷史就是這么先推翻儒家然後又尊重儒家來回交替,儒家思想要是能保長治久安那哪來得那麼多血腥的朝代更替。
3. 正因為歷朝歷代都奉儒家思想為正統,所以我們會發現其實中國歷史就是在不斷的復制輪回沒有實質的發展,這又反過來說明儒家思想對社會發展沒有推動作用。
4. 原來很聰明的中國人有很多發明創造貢獻於世界,後來變傻了嗎?唯一的解釋就是統治階級推崇的儒家思想里沒有任何積極開拓進取的思想內容,只是像一個緊箍咒一樣牢牢的套在人們的頭上,什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這樣的土壤又怎麼能夠不斷的產生科學的發明創造。
⑷ 求一些不為人知的的歷史事件
1.秦始皇滅了六國,但並未統一中國,因為當時還有一個衛國。
評價:大概是秦始皇在阿房宮那邊的工作太忙,把這事給忘了吧。
衛國很久以來一直都是秦國的附庸,秦國已經真的忘記這個事情了,到秦二世的時候胡亥忽然記起來了,才滅了衛國。
2.中國歷史上最牛的權臣是南北朝時期的宇文護,他權傾朝野的時代歷經西魏、北周兩朝,這期間他一共殺了3 個皇帝。
評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宇文護是歷史上殺皇帝最多的人,殺了前朝的皇帝,也殺了本朝的宇文家皇帝。本來他自己也想當皇帝,不小心掛了!
3.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 萬,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開皇之治」時期,全國就有戶890 萬。終唐一世,各項經濟指標都沒有恢復到隋朝水平。(《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
評價:原來唐朝這么差。
當時突厥的可汗(啟民可汗還是沙缽可汗,我忘記了)說:唐不如隋,差太多了,因為隋代的時候,隋軍是裝備明光鎧的,曾把突厥打得落花流水的,而唐軍基本沒有明光鎧,玄甲部隊也很少。可汗隋時到過中原,對比之下,覺得唐不如隋,於是發兵攻唐,結果大敗而回,不久被抓,死在長安。
4.被「主流」專家們詬病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交戰規模萬人以上,不包括統一戰爭和國內戰爭)的勝率超過了70% ;而被認為是軍事最強盛的唐朝卻在對外戰爭中勝少負多。(本人花了8 個月時間,看過《新唐書》《舊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等書統計出來的,時間較緊,或有錯漏,但> 70% 是沒問題的。)
評價:原來我們以前學到的歷史都是騙人的。
唐朝雖然早期牛過幾次,但是一直是敗於吐蕃,只取得小勝,多數是慘敗。吐蕃幾次攻入內地,掠奪人口財物。而在開元之時,唐軍在雲南大敗於南詔,損失精兵近20萬,以至於安史之亂長安無兵,否則歷史還要改寫。
PS:由於唐朝錯誤的民族政策,產馬地盡在蠻族之手,導致宋朝從始至終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軀抵擋蠻族鐵騎的沖擊,所以宋朝的勝利一般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倘若一段時期宋朝對外勝率低於60%,那基本就意味著亡國了。
唐朝除開早期馬匹充足之外,其他的時間一直是缺馬的,馬是不好養的東西,拉拉磨的馬好伺候,戰馬實在不容易養,戰損率又很高。好在我們中國人諸城守城技術是獨步天下的,強弓勁弩也非游牧部落可敵。所以圍城守城還是占優勢。還有主要是歷來中原征戰養成的習慣,民風強悍延續到五代以來,北方的契丹等少數民族雖然也很彪悍曾橫行中原,但也不敢忽視中原久戰之兵的戰鬥力。直到宋朝杯酒釋兵權之後,重文輕武,武風退化,中原武力才淪落如此。不過澶淵之盟後,宋遼保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只是在西夏方向一直作戰,損耗了國家元氣。
⑸ 游戲隨意曲解歷史,孩子們還能學好真正的歷史嗎
游戲的影響終來究是小事源,教科書都不正經,才是大事。
在目前的教育狀態下,孩子想學好歷史,太難了。理科不怎麼學,文科學的也基本就是考試的知識點,對歷史真正的認識,以及很多事件人物,都完全不了解。歷史教材受限於篇幅,講的東西真是寥寥。如果再被有些人進行惡意的修改,比如現在有的教材,刪除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的章節,宣揚文天祥岳飛不是民族英雄,那才真是完蛋了。
相比之下,游戲里那些,不過是進行了藝術加工,最多也就相當於三國演義之於三國志,沒那麼誇張。
⑹ 如何看待《王者榮耀》英雄設定隨意曲解歷史
這種游戲其實對還沒有開始學歷史的那些小學生確實不太好,畢竟很多歷史人物跟歷史事件都需要我們去記住,太多這種東西會誤導很多人,不止是學生
⑺ 民間熱衷於小說人物而曲解歷史真實,如曹操,如何對待這類現象
小說的寫作基於三分真實,七分誇張。作者用個人的觀點來迎合民間的喜好。曲解也罷,正解也罷,都是人為的解釋歷史。歷史的真實是無法還原的,因為每過去的一天,都無法追憶,除非有時間隧道,我們能親自臨歷史現場,能見到歷史人物本人,作一個采訪,這樣就真實了嗎,也不真實,因為就是他本人也不定一實話實說,歷史的真實可能性很小,只能貼近於真實的歷史。
史書並沒有記載有陳宮與曹操同行,第一種是說呂伯奢的兒子要劫持曹操,不得已而殺之。第二種是說,是誤殺,但曹操很不心安有側隱之心,愴然無奈的說了那句,寧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負人我。而三國演義把曹操描述成一個冷血無情之人,壞的很徹底,還有陳宮這個證人來證明。從一出場,曹操就是惡人,他的所做所為都唯私慾而已。所以歷史對他的評價是奸臣罪人。
還有其他的如,亂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青梅煮酒論英雄,官渡之戰等等正史中曹操與小說中的曹操區別很大。
⑻ 中國近代歷史事件是什麼(把詳細內容介紹出來)
中國近代的時間多了,不知道你想了解哪一方面的,就想了一些近代和現代的大事與你分享吧~~~ 【近代】(1840~1949)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28日 - 1842年8月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國侵略者在其它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向古老封建的中國發動了一次侵略戰爭。由於這次戰爭是英國強行向中國傾銷鴉片引起的,所以歷史上叫做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華民族開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難、探索、斗爭的歷程。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856~1860年(咸豐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而得名,亦稱英法聯軍之役。 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 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 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是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 火燒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築也大多被毀於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於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倖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築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築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於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之無能。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並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後、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於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後、軟弱就要挨打。 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中國戰敗,聯軍佔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談和後中國付出龐大賠款為終。 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派遣士兵23000人,軍艦18首,陸戰隊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隻是象徵性派遣75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五四運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去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分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1919年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沖破軍警阻撓,雲集天安門,他們打出「還我青島」、「收回山東權利」、「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寧肯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北京大學學生向天安門廣場集中時,和警方發生沖突,從而爆發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 全面的抗日戰爭起於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時結束,歷時九十七月又八天,共為八年,八年抗戰名稱因此而來。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現代】 三年自然災害 1959-1961年在共和國歷史上被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這三年全國人民的生活都比較困難。因為國家對糧食統購統銷,保障城市生活,所以一些農村是當時糧食嚴重匱乏的地方。據說有些地區都餓死了數十萬人,還有大規模的營養不良和逃荒現象。在政府公文和人們言談中,「非正常死亡」作為一個專有名詞逐漸流傳開來。農村糧食不足的直接原因是所謂「一低(減產)一高(征購)」。對中共持批評態度的人,尤其是身在海外態度激烈的人們,認為減產的原因是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責任在於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共,並把這件事作為 一個慘絕人寰的案例。 那麼「非正常死亡」的人數究竟是多少呢?因為那三年前後沒有人口普查,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抽樣或者建模估計,所以這是個爭辯非常激烈的問題。下面先簡單羅列一下幾種說法,相信很多網友都見過一些。官方正式公布的《中國統計年鑒》1960年比1959年人口減少一千萬。(是整數) 西安交大人口研究所所長蔣振華教授:從1958年起到1963年六年時間,非正常死亡人口一千六百九十七萬。 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由毛澤東發動和領導的政治運動。其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發動到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這一階段的中心任務,是摧毀所謂「資產階級司令部」,向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奪權」;目的是所謂變「資產階級專政為無產階級專政」;運動表現為「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內戰」。 第二階段:從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開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的召開。這一階段的主要內容,是林彪反革命集團陰謀奪取最高權力,策動反革命政變被粉碎。這一事件客觀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敗。此後,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項工作有了轉機。 黨的九大以後,全國進入「斗、批、改」階段。這一階段的中心是要徹底否定所謂「修正主義路線」,貫徹九大方針,把全國各方面工作納入「文化大革命」的軌道。 第三階段:從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開到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改革開放。
麻煩採納,謝謝!
⑼ 日本戰國有哪些後世偽造的歷史
日本戰國歷史名將首推「織田信長」,他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英傑之一(版另外兩人是豐權臣秀吉及德川家康),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 第二個當推「明智光秀」,正是因為光秀那句最著名的命令「敵在本能寺」,滅亡了織田信長,可以說是明智光秀改變了日本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