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事件地名

歷史事件地名

發布時間:2021-02-24 20:08:08

A. 與歷史有關的地名

巨鹿 淝水 巨野 華容道 荊州 咸陽 長安 涼州 汴京 臨安 西安 樓蘭

B. 地名的歷史

成都,簡稱蓉,是四川省省會,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它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發現的金沙遺址,將成都的建城歷史上溯到4000多年以前。
一、成都的建城與地理環境
成都平原由岷江與沱江沖積而成,先秦時期,河流縱橫,水網密布,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為森林、沼澤與平原相間的地貌。宜於農業發展,尤其適於稻作農業。在成都市中心商業街2000年發現的戰國時期古蜀王國船棺葬遺址中,17具船棺均由直徑1米以上楠木製成,最大的船棺長18米,直徑達1.7米,為千年楠木。可為當時成都平原植被的見證。
遠在四五千年前,古蜀先民逐漸從川西北高原沿岷江河谷遷徙到成都平原,他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墾殖,創造了燦爛的「蜀文化」。距今3700-4500年前,即相當於夏代紀年的早期階段,在成都平原已形成了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明,它是古蜀文化發展的一個巔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源頭。西周時期,一些游牧部落開始從成都平原周邊高阜丘陵逐漸向平原水窪地區遷移,當時的社會經濟以原始稻作和漁獵業為主。
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特點,是在成都平原上出現了數量眾多且具一定規模的古城,目前已發現的有:新津寶墩、都江堰芒城、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崇州雙河古城等。各古城均選址在河流之間的較高階地上,面積在0.1-0.6平方公里之間。而距今4000年-3200年之間,又出現了廣漢三星堆古城,面積達3.6平方公里,周邊有堆土城牆,古城內出土有大量金、銅、玉、石、陶、象牙等各類器物的祭祀坑,主要有青銅人像、頭像、面具,神樹以及作為權力象徵的金杖和大量玉器。並有許多建築遺址。在三星堆文化之後,就是成都西郊發現的金沙文化,距今約3200年-2600年,約相當於商代晚期至春秋前期,出土3000餘件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其中以金箔「太陽神鳥」為其重要標志,還出土100多根象牙,是古蜀國的神權祭祀場所,說明成都在古蜀王國時期的地位日趨重要。
關於秦代以前的成都歷史,古史中記載並不清楚,唐詩人李白就已說「蠶叢和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我們今天所知的成都歷史,則主要來自於常璩《華陽國志》和揚雄《蜀王本紀》。指記載,成都地區是由蠶叢、魚鳧、開明王朝的歷史相續而成。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許多刻畫鳥頭紋,應是魚鳧王朝的象徵。開明氏又稱鱉靈,來自荊地,浮於江水,後在成都平原治水,「決玉山,民得陸處。」治水成功,因而魚鳧氏(望帝)讓位於開明氏(叢帝)。留下了杜鵑啼血的傳說,李商隱《錦瑟》詩說:「望帝春心思杜鵑。」
西周末,蜀王開明九世從郫縣遷徙成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都」一名即由此而來。成都羊子山土台、十二橋的「干欄」式房屋遺址、商業街船棺遺址和金沙遺址,證明古蜀人活動的中心就在成都。自古蜀王國的開明九世遷都於成都後,成都城址二千多年來未發生過變化,名稱也未改變,這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是十分少有的。成都城市的這種特點,與先秦時代成都平原的自然環境與城址的選擇有密切關系。
郫江和流江是岷江進入成都平原後的兩個分支。既是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線,在都江堰修築後,也是重要的灌溉渠道。《史記河渠書》說:「蜀守李冰鑿離堆,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灌,百姓享其利。」成都最早的城址,即在郫、流二江合流處,有水陸交通之便,為成都平原,北上越秦嶺到關中的金牛道的起點,又能避免岷江洪水的危害。所以杜甫詩說:「蜀人矜誇一千載,洪水不近張儀樓。」就是這一情況的寫照。
這一時期對成都地名的影響,首先是當時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命名,如都江堰,望叢祠、五丁橋,魚鳧城。望叢祠是紀念傳說中的望帝與叢帝。望帝是魚鳧王國最後一位君主杜宇,叢帝則是望帝的大臣鱉靈,他因治水有功,被望帝禪讓為王,是開明王國的第一位君主。五丁是開明王國負擔築路、修橋、建城等工程的百姓的代表。
至今仍然有若干反映這一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及文化風俗古跡地名留存。如五塊石、天涯石、石筍街等。五塊石、天涯石為古代蜀國的大石遺跡,由若干大石壘疊而成,學者大多解讀為古代墓葬紀念標志。石筍也是大石遺跡,相傳下有海眼,動之則成都平原會發生洪水。

二、秦漢成都的興盛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司馬錯滅巴蜀,改蜀國為蜀郡,設成都縣(縣治在赤里街),作為蜀郡的治所。公元前311年,秦王接受張儀的建議,命令蜀守張若按咸陽格局興築成都城,城周12里,高7丈。市區范圍不大,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大城,郡治、是蜀太守官司舍區域,政治中心;西為少城,縣治,是商業及市民居住區,商業繁盛,是經濟中心所在,故成都又有「少城」之稱。大城和少城共一城墉,古人稱為「層城」或「重城」。張儀所築城又稱為「龜城」,據傳說城垣是沿江中爬出神龜足跡而建成。龜即「鱉靈」的象徵。秦城的西門城樓高達百尺(約合今30米),稱為張儀樓。唐詩人岑參《登張儀樓》詩說:「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成都秦城的南北軸線並非正對南北,而是偏於東北-西南方向,這種布局是為了順應成都平原的河道,尤其是郫、流二江的流向,直到現在仍對城市空間布局起很大的影響。秦漢成都的西郊和南郊的郫江、流江上,架設了7座橋梁,形成北斗星的圖形,被總稱為「星橋」。這是秦漢城市建設的「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反映。這一格局或顯或晦地承續了兩千多年,成為中國古代城市格局定式的一種類型。
此後兩千多年中,成都的城名從沒變過,城址沒有遷移,這在中國城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其間「移秦民萬家實之」,傳入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冶鐵技術,秦孝文王時(約公元前260年),李冰為蜀守,修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華陽國志》描述說:「灌溉三郡,開稻田,於是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成都屬蜀郡,轄十二縣。
漢承秦制,成都仍為蜀郡的治所。漢武帝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時,以巴蜀地區為中心設置了益州,成都成為益州刺史的治所。在以後的兩千多年,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這一地位從未改變過。漢武帝時改築成都城池,在原少城基礎上築南小城,與之相對的蜀王城則稱為北小城,加上錦官城,三城連接成大城,稱為「新城」。東漢時期,成都絲織業盛況空前,其中織錦最為著名,並設置錦官管理,其官署在城南郊,日後被稱為錦官城,簡稱錦城,也就是成都得名錦城之始。蜀錦織成後,要在城外的江水中漂洗,使其色彩鮮明,因此城南的流江又被稱為錦江。唐人劉禹錫詩說:「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女郎撒下鴛鴦錦,欲向中流定晚霞。」
漢代成都文化發達。漢景帝時,蜀郡守文翁在成都石室興學,開我國地方公辦學校之先河。此後出現一批具有全國影響的文學家和學者,司馬相如、揚雄和王褒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嚴遵(君平)的《老子指歸》奠定了道教的理論基礎。
《漢書地理志》說,漢代的成都「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實之饒。」「民食稻魚,亡凶年憂。」 《後漢書公孫述傳》又說:「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後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西漢後期,成都人口已增至7.6萬戶,成為僅次於長安的中國第二大城市。是全國最為富庶的都市之一。漢代的成都是「市廛所會、萬商成淵」的商業都會,成為四川最重要的商業交易中心。成都是通往關中的商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古代西南地區的商業中心。
到王莽時,益州改稱庸部,蜀郡改為導江郡。公孫述據蜀稱帝,以成都為國都(公元25-36年),轄十五縣。三國鼎立時,劉備統一巴蜀,建都於成都,劉備即位於武擔山之南。在以今青龍街為中心,穿城九里三的范圍,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個位置輪廓一直延續到解放前。三國時成都為益州郡制,轄七縣。
西晉(公元265——316年)初期,把全國分為十九個州,成都仍屬益州,州治仍在成都。公元304年,入蜀避難的秦、雍流民首領李特在成都建立了「大成」政權,轄六縣。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消滅「大成」政權,下令拆去成都少城。在公元582——592年間,隋蜀王楊秀沿著舊城,擴大西南面,重築成都城,周圍四十里。這次築城取土中,成摩訶池(今人民南路展覽館一帶。後為五代前後蜀的宮苑)。隋時成都為益州蜀郡治,轄十三縣。
這一時期對成都地名的影響,首先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星橋。
其次是當時著名生產技術及商業發展的反映,如錦官城、錦里、少城。
第三是當時著名歷史事件的反映,如張儀樓、石室巷、文廟街。
第四是歷史名人的遺跡,如君平街、撫琴台、駟馬橋、武侯祠、桓侯巷。
第五是當時地理環境與交通的反映,如萬里橋、市橋、笮橋
秦漢時代的若干歷史古跡地名留存到今天。如支機石街、君平街、琴台路、駟馬橋。
三、唐宋成都的繁榮高峰
進入唐代(公元618——907年),唐先後置成都為益州、蜀郡、成都府。隋末唐初的玄奘法師就曾入蜀,在成都學法兩年並在聖壽寺受戒。唐明皇避「安史之亂」來到成都,蜀縣改稱華陽縣,成都也改稱「南京」,成了中原人士的避難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繁榮,當時有「揚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唐人盧求在《成都記序》中說:「大凡今之推名鎮為天下第一者曰揚、益。以揚為首,蓋聲勢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麗,羅錦之秀,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讓,其地腴以善,熟較其要妙,揚不足以侔其半。」詩人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贊嘆:「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綉,秦川能及此間無。」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30年),南詔入侵蜀中,進攻成都,擄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公元879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為加強防衛,又築「羅城」。這是成都城第一次改用磚石建造。羅城周長25里,開有十門,城上有門樓房舍5000多間。為加強防禦,高駢把原在成都城南的郫江(又稱內江、清遠江)改道從城北流過,再繞城東而南,與流江(又稱外江、錦江)在羅城外東南方會合。二江之間,又在城西開挖護城河相連,使環城出現完整的水道防禦體系。羅城的修築,奠定了唐以後直到清代成都城垣的格局。城內有大街坊一百二十個,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
五代時期,前蜀的王建、王衍父子和後蜀的孟知祥、孟昶父子在成都建國,前後長達六十年之久,後被北宋所滅。其間公元927年,後蜀主孟知祥在羅城之外,「發民丁十二萬修成都城」,增築羊馬城,城周達四十二里。其子孟昶命人在城牆上遍種芙蓉樹,一到秋天,四十里花開如錦,絢麗動人,稱之為芙蓉城,即今成都簡稱「蓉城」的來由。同時成都又是一個各類名花競放的園林城市,杜甫詩說:「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陸游詩說:「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又說「蜀地名花擅古今,一枝氣可壓千林。」宋代成都彭州的牡丹盛絕一時。其次為海棠。陸游詩說:「成都海棠天下絕,枝枝似染猩猩血」,又贊美說:「成都海棠十萬株,繁華盛麗天下無。」 宋代成都游樂之風興起,聞名全國。宋人任正一說:「成都之俗,以游樂相尚」。蘇軾詩說:「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千人耕種萬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閑。」宋人田況曾作《成都遨樂詩》二十一首,描繪一年之中成都的游樂風氣。《宋史地理志》說,四川「民勤耕作,無寸土之曠,歲三四收。其所獲多為遨遊之費,踏青、葯市之集尤盛焉,動至連月。」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分天下為十五路,四川地區被劃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簡稱川峽四路。益州路治所一直在成都。成都還是叫成都府,管轄成都、華陽兩縣。後李順攻入成都,建立「大蜀」政權。失敗後,成都府被降為益州。
唐宋成都紡織、造紙、印刷業居於全國前列,如蜀錦的織造工場出現,益州麻紙及薛濤彩箋的產生,雕版印刷書籍進入市場等均為顯例。唐代宮廷及官府用紙,指定為「益州麻紙」。唐代後期成都印刷的年歷和書籍,即已銷行全國。五代後蜀時,宰相毋昭裔在成都雕版印刷大型文集與儒家經典,為中國古代大規模出版之始。同時,成都商品經濟十分繁榮,尤其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在北宋成都誕生,由十六家富商首先發行,顯示成都的金融業在全國也居於領先地位。
唐宋時代的成都風景優美,文化發達,陸游詩贊美說:「劍南山水盡清暉,濯錦江邊天下稀。煙柳不遮樓閣斷,風花時傍馬頭飛。」唐代成都城中有摩訶池,五代前後蜀時,擴大開鑿湖面,沿湖修築宣華苑,成為君主的宮殿禁地。商業不斷發展,宋代成都產生了自由的集市,如錦市、蠶市、花市、葯市最為有名。
唐宋時期也是成都文學藝術發展的頂峰。唐宋著名文人,如陳子昂、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白居易、元稹、薛濤、劉禹錫、張籍、杜牧、李商隱、韋庄、李德裕,以及陸游等多來成都。等人都在成都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的名篇佳作。成都在唐末五代是全國詩歌的中心,文學史上第一部著名的詞集《花間集》即產生在成都。同時音樂、歌舞、戲劇、繪畫已非常繁盛。唐宋成都音樂發達,杜甫詩說:「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陸游說成都「錦機玉工不知數,深夜窮巷聞笙。」戲劇又有「蜀戲冠天下」之稱。成都大慈寺規模宏大,有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多間殿房,在殿房廳堂的牆壁上,從唐代後期到北宋前期,由當時本地或流寓蜀中的許多著名畫師,繪下了上萬幅以佛教題材為主的壁畫,並有無數的雕塑,成為唐宋時期全國佛教繪畫雕塑的藝術聖地,大慈寺的壁畫被稱頌為「天下第一」。
唐宋時期是歷史上成都城市發展的又一高峰,宋代宋祁詩說,成都「此時全盛超西漢,還有淵雲抒頌無。」
這一時期對成都地名的影響,首先是佛教與道教興盛的反映,如大慈寺街、文殊院街、青羊宮、青羊正街。
第二是當時對成都城市建設改造與官府公共建築的反映,如羅城、九里堤、合江亭、散花樓、籌邊樓、上池街。
第三為當時城市景觀特色與歷史文化傳說的反映。如芙蓉城,浣花溪、百花潭、碧雞坊、石筍街。
四、元明清時代成都的衰落與復興
宋元之際,蒙古軍隊把四川作為對南宋的主要戰略進攻方向,成都在戰爭受到極大破壞,開始衰落。元朝初年,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省,治所先在重慶,不久移到成都。從此成都一直是四川省的最高軍政長官治所。當時四川共轄九路,成都居路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分四川為四道,成都劃為川西道,但成都仍是當時政治文化中心。
明代設四川布政司,下轄八個府,成都是首府,管轄兩州十三縣。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為蜀王,王府建在成都。在城中建蜀王宮城,內城周長五里,即今俗稱「皇城」的遺址。今天還留下「順城大街」和「後子(宰)門」的地名。朱元璋曾先後兩次命大將李文忠和藍玉以土築成都城,後來都指揮使趙清用磚石重修成都大部城牆。
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部隊進入成都,改國號為「大西」,成都也改稱「西京」,蜀王府的宮殿一度成為張獻忠的皇宮。隨後清軍攻入四川,清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的大西軍撤出成都時,對城市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成都全城焚毀,一座繁華似錦的名都會五六年間竟斷絕人煙。十多年後蜀人余榀的《蜀都行》記載說,當時的成都「生民百萬同時盡,眼前耆舊存無幾。訪問難禁泣淚流,故宮荒廢連禾黍。萬里橋邊陽氣微,錦官城中野雉飛。經商半是秦人語,四郊寥落農人稀。」 順治十六年(1659)時成都城中「草木蔽寒,麇鹿豺虎,縱橫民舍,官署不可復識,各官棲於城樓,兵則射獵於城內。蜀王府野獸聚集,二三年間捕獲未盡。」(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卷1),成為麋鹿縱橫、虎豹出沒之地。清初四川人口僅一萬八千多丁口,約五十萬人左右。整個四川成為茂林豐草的荒野,虎豹遍地。
從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進入四川,經濟開始回升,成都也隨之逐漸恢復生氣。清代由於大量移民源源不斷湧入四川,使四川人口急劇增長,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四川人口已達948萬,為了明代萬曆年間四川人口的3倍多。到嘉慶年間四川人口超過2千萬,為明代的6倍多,到了道光十年(1830),四川人口超過3千萬,約為明代的10倍。
康熙初年,四川巡撫張德地等開始修復成都城垣。成都城內西南部並築滿城,成為城中之城,駐扎八旗官兵。乾隆時,四川總督福康安又再次重修成都城垣,「其樓觀壯麗,城塹完固,冠於西南。」經過康熙、乾隆年間的兩次重建和擴建,一座宏偉的成都新城又屹立在兩江環抱的舊城址之上。同時,城內街道、橋梁逐漸重建,河道也得以疏浚。成都的名勝古跡也陸續重建,乾隆時重建杜甫草堂,嘉慶時重建武侯祠,光緒時建造望江樓。同時學校也陸續重修,如道光時建墨池書院,乾隆時為紀念明代文人宋濂建潛溪書院,同治時張之洞建尊經書院等。但是鴉片戰爭以後,隨著重慶的門戶開放和川江航運的開辟,成都在四川和西南的地位逐漸被重慶所取代而漸趨衰落。
這一時期對成都地名的影響,首先是承襲了歷史地名並反映當時的行政機構分布,如東御街、西御街,正府街(成都府與華陽縣府)、督院街、提督街、鹽道街、學道街,爵版街(腳板街),藩署街(布政司),將軍衙門。
第二是當時社會與行政情況的反映,如龍泉驛,錦官驛,科甲巷
第三是明清時期,城市手工業發展的反映,如打銅街、打金街、金絲街、銀絲街、染房街、醬園公所街、鑼鍋巷、紗帽街、署襪街、棉花街等。
第四反映了城市商業貿易的變化,如騾馬市街、羊市街、珠市街等。還有因商業會館得名者,如陝西街
第五是當時對成都城市建設與歷史事件的新變化,如滿城、皇城壩、紅照壁街、後子門街、順城街、東城根街、大福建營巷等。
第六為當時歷史文化名人的反映。如駱公祠街(紀念清代狀元駱成驤)、狀元街(紀念明代狀元楊慎),岳府街(清代名將岳鍾琪)。
五、近現代成都的復興與發展
1911年源起成都的四川保路運動和武裝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導,為武昌起義的成功立下大功。民國初年,裁廢道制,後廢府,成都仍為四川省治所在地。成都市的正式建置是在1928年。當時建立成都市政府,把成都、華陽兩縣的城區部分合並為成都市,成、華兩縣只轄鄉區。這一大變革,改變了1000多年來兩縣分治一城的格局,是成都城向近代化邁進的開始。
近現代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繼續發展,逐步走向現代化。1874年,成都創辦四川機器局;1886年,創辦電報局和郵政局;1898年,宋育仁創辦第一份報紙《蜀學報》;1902年,創辦現代大中小學堂,同年尊經書院改建為四川高等學堂,後改為四川大學。1903年,創辦警察局;1905年,出現四川第一家銀行浚川源銀行;1906年,出現自來水公司。1908年,創辦電燈公司;到1909年,成都的近代工廠有22家,主要有造幣廠、火柴廠、肥皂廠和電燈公司等。在清末民初,同時與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外國人在成都總共創辦了20多所學校,其中美英基督教會在1910年創辦華西協合大學。到外國留學已成風氣,清末民初成都留日學生達2千人之多,留法學生亦有上百人,其中如宋育仁、吳虞、王光祈、李劼人等為代表人物。
但是,近現代時期的成都,仍然是傳統的休閑和商業城市。清末的統計,城市人口約30餘萬人。酒樓、茶館、戲園、祠堂、廟宇等遍布城中。全城有酒樓558家,戲園25家,茶館518家,成為突出的城市特色。被1870年前來考察的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稱為「中國最秀麗雅緻的城市之一。」20世紀初的美國旅遊家夏柏林在《國家地理》雜志上,贊美成都街道整齊干凈的石板路,市中心橫架在溪流上的的精美石橋,更欣賞房屋後面美麗的庭院。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從抗日戰爭時期到文化大革命時期,成都的城垣被逐步拆除,城內的古老建築和街區被成片改建,成都的城市歷史風貌,除文殊院、大慈寺、寬窄巷子等個別街區外,已基本上盪然無存。這又是城市現代化過程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巨大破壞。
抗戰爆發後,四川成為抗日的大後方,成都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爭期間,全川出征和補充兵員總數達三百四十萬人,陣亡、負傷、失蹤者達六十四萬餘人,約佔全國總傷亡官兵數的20%,這些為國捐軀的烈士,許多都是成都人民的子弟。
建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制。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面積12390平方公里,2005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08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包括流動人口)約450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
這一時期對成都地名的影響,首先是新型的工商業產生,如商業場、春熙路等。
再次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如江漢路(1937年中央軍校在此建分校)、致民路(抗戰疏散人口),光華村(抗戰期間上海光華大學內遷),華西壩(1910年華西協合大學的創立)等。
第三是當時對成都城市建設的新變化,如人民路,一環路,二環路。
第四為當時居民分布情況的反映。如文家巷、李家巷、曹家巷,馬家花園路。

C. 有歷史的地名

集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改稱 「集家嘴」。

卓刀泉的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曾駐兵於武昌伏虎山麓一帶。當時部隊缺乏飲水,「羽用刀卓 也」,於 是「水涌成泉」,故名卓刀泉。明朝初年,楚昭王朱禎喝過這兒的泉水,極為贊賞,於是築井台建井亭,並手書「卓刀泉」三字。

廣埠屯的由來

明太祖時:要求諸王護衛軍屯田護衛;明成祖 時更是要求發展農業生產。楚王積極響 應,他 命令駐扎在東門外交通孔道口的護衛軍置屯耕戍。明太祖時賜給諸王的倉庫名稱都以廣字開 頭,楚王的倉庫 名廣埠,因而護衛軍屯墾之地就稱為廣埠屯。

蘭陵路的由來

現今蘭陵路一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俄租界,戰後收回時將帶有俄國色彩的街道統一改名。曾以任兩湖巡檢使兼湖北督軍和省長的蕭耀南的郡望(某姓世居某地為當地所仰望之 意)定名。蕭姓的郡望為浙江蘭陵,故稱蘭陵路。此路名沿用至今。?

武漢何以又稱"江城"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雲:「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所謂江城,乃指武昌,後沿稱武漢為江城。?

"六渡橋"的民間傳說

傳說現六渡橋一帶為水窪之地,一老人的獨生兒子在此不慎失足落水,老人遂募捐修橋,募到六斗米,並帶動其他人捐錢捐物,很快修好了橋,故名「六斗橋」,即為現今的六渡橋。 ?

是誰稱漢口為東方芝加哥 武昌: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漢陽: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家嘴的由來

據《漢口叢談》載:明嘉靖元年(1552),世子朱厚燠從鍾祥出發, 經此赴北京繼承皇
位,因此後人把皇帝經過 的這個渡口稱為「接駕嘴」,後來因這里碼頭多作轉運糧食之用
,改稱 「集家嘴」。

D. 中國歷史事件有哪些

最家喻戶曉的:
盤古開天闢地(傳說)
大禹治水
武王伐紂
烽火戲諸侯
平王東遷
楚王問鼎回
三家分晉
圍魏救趙
商鞅答變法
長平之戰
秦王掃六合
焚書坑儒
楚漢爭霸
文景之治
武帝獨尊儒術
張騫通西域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劉秀建漢
挾天子以令諸侯
三顧茅廬
八王之亂
侯景之亂
開皇之治
宣武門之變
貞觀之治
文成公主入藏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永貞革新
王安石變法
范仲淹變法
狸貓換太子(傳說)
澶淵之盟
岳飛抗金
文天祥抗元
成吉思汗西征
馬可波羅游華
鄭和下西洋
張居正改革
袁崇煥抗清
鄭成功復台
清朝文字獄
鴉片戰爭
火燒圓明園
甲午海戰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D的成立
國、共倆次合作
抗日戰爭
新中國成立
文、革
改、革、開、放
三、個、代、表
十六大
……

E.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地名,這些地名是怎麼起的

歷史上主要根據民間傳說、人名故事、數字規律、特色景觀、地理地形、美好寓意、歷史事件、帝王年號等來命名。分別舉幾個例子。

民間傳說:三門峽,傳說大禹治水的時候在這砍了神、人、鬼三道門,三門峽因此得名。刑塘,聽說這里是大禹當首領時候某部落領導人防風氏的處死之地,因此叫刑塘。

歷史事件:獲嘉縣,漢武帝劉徹在這里得到南越相呂嘉的首級,因此得名。遂平縣,唐將李碩平吳元濟之亂,收復吳房,改吳房縣為遂平縣。

帝王年號:淳化縣,來自於宋太宗趙光義的年號。文成縣,來自於明朝開國元勛劉基的謚號「文成」。

由此可見,地名中掩藏的都是厚重的歷史文化。

F. 和歷史人物、事件有關的地名。 求告知詳細典故。

與孫文有關的——中山路、中山街、中山廣場、中山大學、中山公園、中山陵、中山縣、中山市
全國有多少中山路、中山街,數不過來的。

左權縣(山西)
靖宇縣(吉林)
尚志縣(黑龍江)
中山市(廣東)
志丹縣(陝西)
子長縣(陝西)

榮桓鎮(湖南衡東)、
本齋鎮(河北獻縣)
存瑞鄉(河北懷來)
歐陽海鄉(湖南桂陽)
歐陽海水庫(湖南桂陽)
歐陽海村(湖陽衡東)
姚明庄(山西天鎮張西河鄉)
李小龍村(山西中陽車鳴峪鄉)

韓信窯(山西昔陽冶頭鎮)
牛郎峪(山西和順松煙鎮)
樂毅村(山西和順馬坊鄉)
管仲溝(山西渾源)
穆桂英山(山西渾源)
段純鎮(山西靈石)(段純:前秦忠臣)
劉家輝村(河北臨城)(劉家輝:香港功夫巨星)
張耳溝(河北內丘)
馮唐村(河北內丘)(馮唐:漢武時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紀昌庄(河北寧晉)(紀昌:上古神箭手)
張登鎮(河北清苑)(張登:戰國中山國著名外交人物)
豫讓橋鎮(河北邢台)(豫讓:春秋時俠士,「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儀村(山西萬榮王顯鄉)
牛皋村(山西芮城東壚鄉)
王朔村(山西永濟)
趙雲堡(河北肥鄉)

黃巢村(山東濟南歷城區)
黃巢關村(山東青州)
劉剛村(山東寧津)
張華鎮(山東平原)
張華村(河北徐水遂城鎮)(西晉名士劉伶與張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現有劉伶墓)
古龍崗(山東臨沭)
婁敬村(陝西戶縣)
婁敬庵村(山東膠州市)
樊噲村(四川邛萊市羊安鎮)

「鞭打蘆花車牛返村」簡稱「車牛返」,位於安徽省蕭縣,是中國最長最古老的村名,因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而得名。
閔子騫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幼時喪母,後母偏愛兩個親生兒子。閔父隆冬時帶三子外出,閔子騫趕車,風雪中凍得渾身顫抖,牛鞭落地。閔父大怒,用牛鞭抽打,衣破蘆花飛揚。閔父又撕開另兩子的衣服,全是絲絮,這才知後母虐待子騫。
閔父生氣要要休去後妻,閔子騫跪地懇求:「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後母聽後慚愧不已。人們為紀念閔子騫孝行,將鞭打蘆花處命名為「鞭打蘆花車牛返村」。

閔行區——上海市一個區,與閔子騫有關(吧?)。
奉賢區——上海市一個區,與言偃有關。言偃,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之一,是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奉賢區即相傳言偃曾來境講學而得名。原齊賢鎮,即見賢思齊之意。
徐匯區——上海市一個區,與徐光啟有關。原名徐家匯,後改稱徐匯區。

「孝感」,位於湖北省,因孝子董永的傳說而得名。漢代人董永家境貧寒,父親去世後,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相傳天上的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感動,就下凡幫助他還清債務。

南朝宋孝建元年,因此地「孝子昌盛」,置縣名「孝昌」;後唐同光二年,庄宗李存勖因避其祖父名諱,就據董永賣身葬父等孝子感天故事,改孝昌縣為「孝感縣」。

「景德鎮」,位於江西省,因宋真宗的年號而得名。宋真宗景德元年因鎮上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

「秭歸」,位於湖南省,由屈原被放逐的故事引申而來。《水經注》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其自寬,鄉人翼其見從,因名曰秭歸。」

「龍泉」,位於浙江省,因歐冶子鑄龍泉劍而得名。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歐冶子汲水淬劍,忽現「五色龍紋」,人們就將鑄劍地稱「龍淵」;至唐代因避高祖「李淵」諱,改為「龍泉」。

「天津」,因朱棣渡河而得名。天津原名「直沽」,明初燕王朱棣率軍由此渡河南下取得帝位,其後改名天津,取「天子渡津」之意。

「秦皇島」,位於河北省,因秦始皇的尊號而得名。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巡至此,派人入海求仙,後取名秦皇島。

G. 關於歷史地名

現俄羅斯歐洲的部分,滿清政權統治中國時,蒙語的「OROCCIA」轉譯成漢語時,就成了「斡羅斯」和「鄂羅斯」。

H. 因歷史典故而命名的地名有哪些

1、歷史事件:
修武市——秦置,取「武王伐紂、修兵演武於此」之意。
偃師市——回漢置,取武王伐答紂,於此「息偃戎師」之意
獲嘉縣——因漢武帝劉徹行至汲縣新中鄉,獲南越相呂嘉的首級,以此置縣。
遂平縣——因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將李碩平吳元濟之亂,收復吳房,敕改吳房縣為遂平縣。
2、風物傳說:
藍田縣——玉產南山,多如計田,因而得名
光澤縣——因產銀且風光好而成名
來鳳縣——傳縣境翔鳳山有鳳凰飛臨得名
鶴峰縣——傳其境山峰形似鶴凌空得名
滿意請採納,謝謝!

I. 中國近代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一定要標明地點(省市)]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制國家。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借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沖擊著中國封建經濟。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絕.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凶.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佔天津,一路燒殺搶劫,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著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佔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產階級產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著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著英勇的斗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沖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眾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J. 三國發生歷史事件的地名

長沙(來今湖南省臨湘市) 197年,孫堅源平定區星的叛亂後,便成為本地的太守,後來改由韓玄擔任。 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 高祖-劉邦在此地建立了西漢的首都。211年的渭水之戰中,馬超與曹操在此交鋒。 陳留(今河南省陳留鎮) 此處為交通發達、人材物資集中的要地。189年,曹操從這里起兵,發布董卓的檄文。 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 水運及交通相當發達,深具商業、戰略價值之地。194年,曹操和呂布在這里展開激烈的殊死戰。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自光武帝-劉秀由長安遷都至此後,此處便成東漢之首都,繁盛一時。220年曹丕即位,又成了魏國的首都。 薊(今河北省薊縣) 幽州牧-劉虞的據點。劉虞採用懷柔政策,致力於此地與烏丸族間的和睦。 桂陽(今湖南省桂陽縣) 趙范曾任當地太守。趙范曾企圖游說趙雲娶其嫂,但反而招惹趙雲大怒。 建寧(今雲南省曲靖市) 蜀國的李恢出身地。225年,李恢平定雍闓叛亂,229年就任太守,廣施善政

閱讀全文

與歷史事件地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