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級歷史第三、四單元知識結構
統一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 ——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戰國—漢)
一、統一國家的建立——秦朝 統一國家的建立——秦朝 —— 建立時間:公元前 221 年 建立者:秦王嬴政 秦的建立 都城:咸陽 秦統一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的割據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 的局面; 2、 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秦朝的疆界: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政治方面: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①統治者自稱皇帝,至高無上,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設「三公」 (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使大夫—監察百官) ③地方推行郡縣制度(36 郡) 。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由皇帝任免。 經濟方面:統一貨幣和統一度量衡。 文化方面:統一文字(小篆) ,後來推廣隸書。 思想方面:焚書坑儒(李斯建議) 。目的:加強思想控制。 民族關系: 北擊匈奴修長城 (蒙恬修秦長城西起臨洮、 東到遼東) 南修靈渠 , (溝 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
秦始皇鞏固 統一的措施
滅亡原因:秦的暴政表現:①徭役繁重;②賦稅沉重;③刑法殘酷;④秦二世的統治 更加殘暴 秦的 秦的滅亡:前期:陳勝、吳廣起義 前期: 前期 陳勝、吳廣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1、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滅亡 意義:①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②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 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後期:劉邦、項羽起義(約法三章、四面楚歌、楚河漢界...) 後期:劉邦、項羽起義 項羽在巨鹿之戰以少勝多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1、 公元前 207 年, 2、公元前 207 年,劉邦攻陷咸陽,秦朝滅亡。 (秦統治者向劉邦投降) 重點問題:評價秦始皇(結合秦始皇的作為分析,有利的一面和殘暴的一面,兩方面分析) 重點問題:評價秦始皇(結合秦始皇的作為分析,有利的一面和殘暴的一面,兩方面分析) ; 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麼重要作用( 秦朝在我國歷史上起了什麼重要作用(導學練 P44,) ) 三、漢朝 建立時間:公元前 202 年 西漢的建立 建立者:漢高祖劉邦 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政治方面: 1、漢初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秩序逐漸安定,經濟恢復。 2、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 ,加強對王國的控制。 3、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主父偃) ,削弱侯國實力,封國逐步變小。 思想方面: 1、漢初,實行「無為而治」 (道家) 漢朝統治 2、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 設太學。儒家 ( , 的措施 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民族關系: 1、漢初,採取「和親」制度。 (西漢被迫) 2、公元前 119 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進行漠北之戰,解除了匈奴 對北部威脅。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3、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朝時 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 漢朝時,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 漢朝時 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西域。) 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
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 138 年;公元前 119 年 過程: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加強和西域各國的聯系 4、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遠嫁呼韓邪單於。 (非被迫) 意義:為漢匈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5、公元前 60 年,設立西域都護。意義: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 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東漢時期,南匈奴向漢稱臣;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北匈奴。
民族關系的啟示:綜合國力決定民族關系。 民族關系的啟示:綜合國力決定民族關系。
對外交往: 1、西漢時期,絲綢之路的開辟。 長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境內→歐洲(大秦) 意義: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東漢時期,公元 97 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到達波斯灣。 3、東漢時期,公元 166 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從海道來到中國,這 是歐洲國家和我國直接往來的最早記錄
漢武帝大一統
原因: 原因:主觀:漢武帝雄才大略,善於用人 客觀: 「文景之治」使西漢經濟繁榮。 政治: (主父偃) ,削弱侯國實力,封國逐步變小,加強中央集權。 政治: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思想: (董仲舒) ,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封建社會的正 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統思想。 措施 經濟: 經濟: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軍事:抗擊匈奴 軍事 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西漢進入鼎盛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 意義: 兩漢經濟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商業) (農業 (導學練 兩漢經濟的發展: 農業、手工業、商業) 導學練 P59:知識梳理) ( ( :知識梳理) 耬車: 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 曹魏時期的翻車: 耬車:播種工具 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鼓風冶鐵工具 曹魏時期的翻車:灌溉工具 四、秦漢的科技文化 1、西漢時發明造紙術。 (麻紙) 造紙術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3、意義: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作用。 科技 《九章算術》 :成書於東漢時期,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數學成就,是當時世界最 先進的應用數學。 地動儀 :東漢張衡發明,世界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 醫學: 1、東漢: 「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全面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 2、東漢: 「神醫」——華佗(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外科鼻祖) 麻沸散和「五禽戲」 佛教 1、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中原地區。 宗教 2、洛陽白馬寺是我國最早的寺廟。 道教 1、興起於東漢時期,我國本土宗教,創始人張陵,奉老子為教主。 思想:王充《論衡》 ,反對有鬼論。 作者:西漢司馬遷 文化 《史記》 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的評價歷史人物) 體裁: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藝術 雕塑 秦始皇陵兵馬俑 迄今世界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 繪畫 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四單元 政權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國兩晉南北朝)
一、 三國 形成過程 1、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2、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3、三國鼎立的形成: 三國鼎立的形成: 三國鼎立的形成 魏:220 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 經濟發展:修建水利工程,重視農耕。 蜀(漢) :221 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 經濟發展:蜀錦興旺 吳:222 年,孫權稱王,定都建鄴(今南京) 經濟發展:造船業發達,曾到達夷洲 夷洲(今 夷洲 台灣)
二、
三國兩晉南北朝及江南地區的開發
淝水之戰 :1、時間:東晉時期(383 年)2、交戰雙方:前秦(氐族)和東晉 、 3、特徵:以少勝多 4、影響:①前秦的統治瓦解,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的狀態。 ②東晉在南方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表現以及影響) 江南地區的開發 原因: 原因:1、地理因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2、勞動力和技術原因:南遷的人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 同的生活方式。 3、社會環境: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影響: 影響: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北方人口南遷的過程: 北方人口南遷的過程:東漢末年:北方人口開始遷往江南地區; 到西晉後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南遷。
三、民族交往
五胡內遷 時間:東漢末年 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目的:革除落後習俗,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統治 時間:439 年 內容: 1.、遷都:從平城遷至洛陽 2、漢化政策:①語言方面:在朝廷中必須用漢語,禁用鮮卑語。 ②服飾方面: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 ③姓氏方面: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 姓拓跋改為元。 ④婚姻方面: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 ⑤制度方面: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 ⑥禮法方面: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 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 意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 的封建化進程,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改革
四、科技文化 南朝 科技 北魏 北魏
祖沖之 賈思勰 酈道元
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 7 位。 《齊民要術》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農書 《水經注》我國古代重要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文化
書法 繪畫 雕塑
東晉 東晉 北朝
「書聖」王羲之 《蘭亭序》 顧愷之 《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朝代更替關系圖: 國家 建立時間 公元前 2070 年 夏 商 西周 東周
公元前 1600 年
建立者 禹
都城 陽城
末代國君 桀
滅亡時間
公元前 1600 年
春秋
戰國
公元前 1046 年 湯 殷 紂 公元前 1046 年 周武王 公元前 771 年 (姬發) 鎬 周幽王 公元前 770 年— 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公元前 476 年 闔閭、勾踐屬於江南地區的人物 公元前 475 年—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公元前 221 年
秦朝 西漢 東漢 三國
魏 蜀 吳
西晉 東晉 十六國 南 北 宋→齊→梁→陳(南朝) 北魏→東魏→北齊(北朝) 朝 →西魏→北周
公元前 221 年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 25 年 公元 220 年 公元 221 年 公元 222 年 公元 266 年 公元 317 年
嬴政 劉邦 劉秀 曹丕 劉備 孫權 司馬炎 司馬睿
咸陽 長安 洛陽 漢獻帝 洛陽 成都 建鄴 (今南京) 洛陽 建康 (今南京)
公元前 207 年 公元 9 年 公元 220 年 公元 266 年 公元 263 年 公元 280 年 公元 316 年 公元 420 年
Ⅱ 七年級上下冊的知識結構圖歷史
Ⅲ 七年級下冊歷史每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圖
金榜學案上有。
Ⅳ 初一歷史上冊知識框架,要求以單元寫出知識框架,內容全面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並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 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於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於。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P83
61、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為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 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系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總稱為「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為北朝。P116
80、 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為「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范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著名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Ⅳ 七年級歷史上冊以單位整理各單元知識結構網路示意圖
網上有
Ⅵ 初一歷史第一單元知識結構圖怎麼畫
初一歷史無所謂,只要初三明白就好
Ⅶ 急求:初中歷史知識結構圖~~~~~~~~~~~~~加分
就歷史知識而言,歷史知識可以分為歷史背景、歷史經過、歷史影響等。 歷史背景又可分為動機、條件和原因。原因又分為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內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等。
歷史經過一般包括時間、地點、人物、政黨、團體、階層、階級、事件、現象、著作、制度等。
歷史影響包括結果、性質、功績、經驗、教訓、意義等等。
歷史知識還可分為歷史概念、歷史結論、歷史特徵、歷史線索等。其中最為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規律。由於歷史知識是由眾多有聯系的歷史概念所組成,因此,形成並掌握歷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歷史知識的關鍵。
另外,大家還要學會自學歷史課本。 一般來說,自學歷史課本應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一、逐段寫出小標題。知道各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麼問題,能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粗知教材梗概。
二、全面寫出教材要點提綱。逐段找出知識點和層次結構,進行適當加工,形成提綱。
三、找出教材的內在聯系。就是要搞清歷史的發展是怎樣一環套著一環,搞清它的發展線索,形成一個系統結構。
四、總結基本觀點。通過以上步驟,總結出一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五、找出必須記住的內容並設法記牢。什麼是重要的歷史內容,就是歷史三要素和重要事件、制度和政策等。
六、對教材做出評價。這是對讀書提出的最高的要求,也是善於讀書的標志。盡信書不如無書。課本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可商榷的地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學們應該大膽質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強信心。
許多同學頭疼歷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史需要大量的記憶。的確如此,學好歷史的基礎就是記憶。人的智力系統包括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記憶力等等。其中,記憶力是基礎,思維力是核心。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人如果沒有記憶力,就無法聯想和發明創造。」日本記憶學家高木重郎認為:「記憶力是效率的別名……是發展創造性的基礎。」記憶的東西越多,觀察就越敏捷,思維推理就越縝密,判斷就越准確,就越富有創造力。因此,發展記憶力是和發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輔相成的,是發展智力的基礎和紐帶。
對於歷史學科的記憶來說,有以下一些具體的方法: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 特徵記憶法:對於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後,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徵。
(3)規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片語、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於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於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 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想記憶法:利用聯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後逐漸記住每一細節,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後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路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的話,那麼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最後,需要提醒同學們的是:重復是記憶之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後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記憶就是如此。
Ⅷ 七年級下冊歷史每課的知識結構圖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