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有哪些歷史系比較好的大學
本科專業排名校名數量等級歷史學1北京師范大學179A++歷史學2復旦大學179A++歷史學3南開大學179A++歷史學4南京內大學179A++世界歷容史1南開大學11A++世界歷史2北京大學11A++考古學1北京大學14A++考古學2西北大學14A++博物館學1北京大學22A++民族學1蘭州大學13A++
河南大學的中國古代史彪悍(王立群就是這個學校的教授)。另外還有一個歷史專業可以和北大抗衡的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師大歷史是中國史最強大,外國史也不錯。
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的歷史專業都是國內一流。不過各自有自己的優勢專業。
四川大學和北大一樣 在考古學上彪悍 高考志願有提前批的考古基地班。武漢大學的歷史一直不錯 文科牛校 易中天就是這個學校的碩士出身。呵呵
如果你想學東亞史OR日韓史 那麼北大不錯
中國古代史 主要是漢唐 河南大學
中國唐宋明清歷史 北京師范大學
東南亞史,美國史,歐洲史 武漢大學 北京大學
㈡ 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
待望已久的校友聚會終於成了現實。大家來自各地,有著各種的身份,但此刻,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哈佛燕京學社的校友。赴燕京訪學,是大家學術生涯中一個重要的時段,我們多少都有些哈佛情結。有位資深燕京訪問學者說過:「我們心中都有一座佛,她姓哈,叫哈佛。」燕京學社關愛的眼神始終照拂著所有曾訪問過的學者,有著多種的後續聯系與幫助措施。這次論壇就是由燕京學社資助的,學社的當家人裴社長與李若虹副社長又親自與會。這首先是一次校友的聚會。
感謝各位校友在最繁忙的開學之初來參加論壇。也歡迎旁聽的各位。
我2006年從南京大學到了浙江大學後,時常陪朋友來西湖,產生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憧憬:如果有一天,約幾位同道泛舟西湖,討論有意思的學術問題,湖光山色之間一定激發靈感,能閃出精彩的思想火花。2012年10月底,裴社長來杭州公幹,傍晚在西湖散步時,我說出了這個想法,沒想到她立刻贊同。於是,有了這次論壇。裴社長還說,90多年前,在浙江的南湖上有12、3個人曾經開過一次重要的會議,我們在西湖上也租條船開個12、3人的會議,挺有意思的。於是,就有了現在的會議形式與代表規模。
當時我們還商定,會議的主題,必須是有點空靈與富有想像力的,否則會辜負了這大好風景,於是,就有了「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這個論壇的主題。「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是一個涉及歷史研究本質的問題,是所有從事史學研究的人都必須時刻思考的問題,當然,這也是史學領域最富有爭議,而最難達成共識的論題,在社會與學術多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然而,每個時代的學者都會提出並回答這個問題,歷史研究就在這個問題意識的引領下不斷進步的。
此際提出「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問題,是基於以下三點考慮:1、盡管不可能有終極的正確答案,我們這些人的思考也不能代表所有地區的所有史學工作者,但以我們的思考與研究實踐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作為歷史的記錄,讓後來者知道這個時代的學者的思考。在此層面,我願意引用美國作家巴勒斯(John Burroughs)在《自然之道》(Ways of Nature)里的話:「一代人,就像一茬樹葉,成為下一代的養料,失敗者豐富了土壤或者讓道路更為平坦。」2、如許多人所批評的,時下的史學研究非常精細,但由此也有了「碎片化」的憂慮,多數學者只關注個性化的小題目,而忽略了對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只埋頭拉車,不抬頭看路」,現在多的是史學專家,而缺少史學大家。在此層面,我願意引用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話:「了解一個時代的人們怎樣想問題,要比了解他們怎樣行動更為重要。」3、人類進入21世紀前夕,所有人都對新世紀充滿期待,莫名地激動,史學界也討論過「新世紀的史學」這樣的問題,10多年過去了,這些年的實踐已經值得做一次系統的反省。
大家提交的論文,均圍繞著主題展開的。肯定能達到我們的預想。論壇的設計,是要充分發揮「論」的優勢,大家是校友、同行,但來自不同的地區,研究與觀察既有交集又有差異,參加論壇的燕京校友,最早的訪問學者與剛結束的學者之間隔了20多年,所以這也是不同地區、不同研究方向與不同代際學者之間的交流。每個人的發言,只是話題的引子,我們不設評論人,大家隨意評論,思想的交集一定能產生智慧的光芒。會後,我們考慮整理出來,出個集子。所以,之後大家討論發言,一定要先通報自己的名字,以便整理。
有首流行歌曲叫「最浪漫的事」,我們燕京的當家人與校友,在美好的仲秋季節,在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泛舟湖上,討論「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這么空靈的歷史哲學命題,形式與內容俱佳。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應該也是我們枯燥的學術生涯中所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希望這次論壇能成為各位學術生涯中一段共有的最美好的記憶。
「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西湖論壇的參加者均是曾經的哈佛燕京訪問學者(VisitingScholar),專業限定在中國近代歷史,主要是希望討論問題能更聚集。
9月22日上午,杭州飄著小雨,論壇在西湖的「日月潭號」畫舫上舉行,船動景移,西湖在清濛淡雅之間,真真就是一幅最美的山水畫。會至中途,又雨過天晴雲開霧散,應驗了蘇軾詠西湖的名句「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下午,會議移至杭州植物園內的籠月樓,古色古香的建築坐落於山丘高處,翠綠環抱,雖與水天一色的西湖相去不遠,全然是另一景緻。在此優美的環境中,學者們對學術的遠見卓識得以充分展現,且不時有靈光一現的思想火花與激盪。
這次論壇的一大特點,是歡樂:校友重逢之樂、學術交集之樂、泛舟觀山之樂。在為論壇進行學術總結時,裴宜理教授特別強調,最好的歷史學,就是能給研究者自己帶來快樂,給讀者帶來快樂。
論壇籌備之初,議題是「什麼是好的歷史學」,到最後階段改為「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裴宜理教授風趣地說,她對於什麼是好的歷史學覺得還能說幾句,但看到「最好」兩個字,她不敢說了,因為「最好」二字太具主觀性,易生歧義。隨後發言的學者,幾乎無一不拿「最好的歷史學」幾個字調侃打趣。然而,發言與討論中,大家均能緊扣「最好」二字做文章,調侃歸調侃,還是很在意。大家都明白,「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是個無解之問,答案深藏於每個歷史學者的心底與論著之中,各人有本帳。然而,每個人的不同答案匯成在一起,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學者們共同完成的一部主弦律「和而不同」的奏鳴曲式答案嗎?
香港科技大學蘇基朗教授的「入世的史學:香港公眾史學的理論與實踐」,以其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任期間推動「公眾史學」的實踐,討論歷史學如何回應多元化社會需要,這是歷史學科生存與拓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韓國延世大學生白永瑞教授的「共感與批評的歷史學:為東亞歷史和解的建議」,以歷史學在東亞和解中的作用為切入點,提出「好的歷史學」是在按照學術規范(discipline)將社會議題轉化成學術議題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四川大學李瑞英教授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中資料的多樣性和局限性」,結合其在成都平原農村土地關系與租佃制度研究中對所面對與如何解決史料收集、爬梳、甄別中產生的各種問題,論證歷史資料多樣性的重要性。認為好的歷史研究,一定是建立在對資料的廣泛佔有、多方甄別的基礎上的,不僅完成了當下評述歷史的使命,也為後人留下資料和空間;復旦大學劉平教授的「『近代史框架』的意識形態化問題」,從學術史的演進探討意識形態對中國大陸近代史研究的影響,並提出學者在現實環境下的因應之道(收入論文集時改為「上海小刀會起義與上海現代化的關系」);浙江大學陳紅民教授的「什麼是好的歷史研究:以蔣介石研究的三個面向為例」,結合其所從事蔣介石研究的經驗,提出現在中國的歷史學可分為三個層次,對各層次的評判標准應該各不相同;台灣大學古偉瀛教授的「後之視今:後學對當今華人史學界沖擊的初步觀察」,從史學研究的方法論上入手多角度地探討「後現代理論」對華人史學界的影響,古教授提出了「理想史學」的概念以應對「最好的歷史學」,他認為「理想史學」應該注意質性研究與量化統計並重,同時探索個人動機與進行心理分析,將理性與潛意識的作用共同考量;來自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的潘光哲研究員的「中國近代史知識的生產方式:歷史脈絡的若幹探索」,詳細回顧了作為知識生產者角色的歷史學家尋找史料、認識史料、鑒別史料的過程,提出「史學研究必須立基在扎實的材料基礎上,而不是專以形構理論、概念等空言為能事。」南京大學李里鋒教授的「從社會科學拯救歷史——關於歷史學學科特質的再思考」,認為經過一個多世紀學科交融,歷史學已無法返回質朴無華的古典形態,歷史學作為最古老的一門學問,面臨著「如何既借鑒其他學科的優長之處,又保持自身的學科特質和獨立品格」的嚴峻挑戰;杭州師范大學何俊教授的「知識與價值在歷史學中的雙重變奏」,提出好的歷史學應當是它所描述的歷史事實能夠具有從個案的意義上升到普遍的意義,「引發共鳴,影響人的價值觀念,同時它描述歷史事實的方法能由不自覺的狀態,漸變成自覺,並導向整個研究範式的轉移。」新加坡大學的楊斌教授在論壇上通過對《陳克文日記》的分析來闡述日記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史料價值,非常精彩。可惜最終未能成文。
每位學者的報告,均引起熱烈的反響與討論,討論的內容圍繞論文,但比論文更廣泛與開放,成為論壇的有機部分。因而,我們選取了些精彩的討論與回應,收錄在論文的後面。
限於會場條件(如船的容客量),論壇的規模較小,我們還是邀請了少量的學者列席會議(詳細名單見後附)。列席者積極參與會場討論,高談闊論為會議增色不少。會後,邀請其中的部分學者將感想撰寫成文,以使更多的學者(尤其是青年一代史學工作者)有機會表達他們對歷史學基本問題的看法。這些文章也一並收錄本論文集。
會議組織、討論與編輯初稿均在歡樂愉快中進行,出版時卻遇到小波折,給編輯平添頗多的工作量。有些會議文章略做調適,有的則更換了,實屬無奈。最好的歷史學不是學者個人或者群體努力就能做出的,還需要時代與環境的配合。
如前所述,「什麼是最好的歷史學」是個高深莫測的問題,很難有統一的標准答案。然而,它又是每一位嚴肅的歷史學家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本小書,提供了我們此時此刻的思考與討論,答案肯定是不完美的,我們所以不惴淺陋,將燕京校友間一次小型學術聚會的愚見貢獻出來與大家分享,是熱切地期望通過問題的提出,能引發更多學者的思考與討論,並落實在各自的研究實踐中,寫出最好的歷史作品來。
㈢ 比較歷史學與方誌學的異同
方誌學
方誌學是研究方誌現象運動規律的科學。
它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方誌的產生和發展、方誌的性質和分類、方誌的特徵和功能、志書編纂理論、舊志整理和方誌利用、方誌批評和志書評論、方誌和其他學科的關系等。
方誌學由理論方誌學、方誌編纂學、方誌學史3個基本結構組成。方誌學理論體系就是由這些結構及其衍生結構所構成的,它的發展則是其基本結構和衍生結構的改進和擴充。
根據編纂的客體不同,方誌編纂學可分為綜合方誌編纂學和專業(專門)方誌編纂學。綜合方誌編纂學又可以分為省志編纂學、自治區志編纂學、直轄市志編纂學、市志編纂學、地區志編纂學、城市區志編纂學、縣志編纂學、鄉志編纂學、村志編纂學,等等。按照社會和專業分工,專業方誌編纂學可分為人口志編纂學、氣象志編纂學、教育志編纂學、地理志編纂學、衛生志編纂學、第一產業志編纂學、第二產業志編纂學、第三產業志編纂學、政黨志編纂學、政權志編纂學、政法志編纂學,等等。依據方誌學和其他學科的交叉關系來分,又有方誌美學、方誌心理學、方誌管理學、方誌人才學、方誌倫理學、方誌教育學、方誌社會學、方誌史學、方誌經濟學、方誌文化學、方誌傳播學、口述方誌學、電子音像方誌學、網路方誌學,等等。
發展簡史:
萌芽期
中國宋代之前關於修志的論述很少,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自序中提到書志有「收地保勢勝之利」,以「佐明王扼天下」的功能。宋、元、明代有關修志的論述的內容增多,如南宋景定年間的《建康志》序對志書提出較全面的要求。到明代的《句容縣志》序、《泉州府志》序、《猗氏縣志》序等一反過去的方誌屬於地理書的傳統,提出志書屬於史的見解。
形成期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所撰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和顧祖禹所撰的《讀史方輿紀要》,開創了綜合利用和研究地方誌的先河。同時顧炎武在《營平二州史事序》中對編修地方誌提出了系統的見解,為以後修志指明了方向。
清朝中葉,修志成風,名家輩出,產生了探討方誌學方面的專論,形成了以戴震為代表的纂輯派(又稱地學派),和以章學誠為代表的撰著派(又稱史學派)。兩派在總結前人的經驗和自身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展開廣泛討論,爭論的焦點是地理沿革和地方文獻孰重孰輕的問題。
清朝末期,孫治讓總結出修志總例6條:纂輯、測繪、校讎、采訪、檢查案牘和繕寫。
發展期:
民國以後,對地方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出版了大量關於方誌研究方面的專著。
1956年,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成立,1981年中國地方史志協會(1985年改名中國地方誌協會)的成立。
研究內容:
方誌學的研究對象是方誌現象及其運動規律,主要研究內容有:
方誌的產生和發展
方誌的性質和分類
方誌的特徵和功能
方誌的編纂理論
方誌的整理和利用
方誌批評和志書評論
方誌學與與相鄰學科的關系
方誌學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範圍。
地理學:方誌中所記載的大量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
歷史學:地方誌史和志書中記載大量許多史料;
政治學:歷代編修地方誌,都是當時政治需要,為政治服務的,歷代地方誌所記述的內容一般都涉及當地的世家大族、社會集團、政權機構和政治制度等。
經濟學:古志書中不少內容反映當時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和關系,有些還是正史書籍中所沒提及的,它是研究古代經濟情況的一個重要資料來源。
考古學:古志中一般列有古跡志,金石志;近代的志書中也詳載本地區的考古發掘的成果,為考古發掘提供了線索和原始資料;考古發掘又可驗證方誌記載的是否屬實。
自然科學:地方誌中保存了大量自然科學史料,有很多是一般史書中所沒有的。
此外,方誌學還與教育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學科有
㈣ 歷史學專業都有哪些學校比較好一點
開設歷史學專業較好的大學:
北京大學
清華大學
北京師范大內學
首都師范大學
四川大學
南京大學
復旦容大學
南開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
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學、版本目錄學、音韻學、史料學、歷史地理學及考古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
5.了解國內外史學界景重要的理論學術前沿和發展動態趨勢;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技能。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歷史學
主要課程: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導論、中國史、西方史學史、考古學通論、歷史地理學、古代漢語、中外歷史文化原典導讀與選讀、中國斷代史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和社會公益活動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㈤ 邢佳佳的比較史學
比較史學,顧名思義就是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史學。所謂歷史比較研究,就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歷史比較研究在酉方從史學誕生的那天起就已經出現了,希羅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就曾運用過比較的方法,近代歷史學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歷史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對比,通過對比來說明他們龐大的思想體系。孔德把比較研究作為探求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主要方法,並列舉了比較研究的三種方式,這是對歷史比較方法的最早的理論探索。但比較研究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系統的史學流派卻是20世紀初的事情。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較研究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為歷史學家所接受。1900年,在海牙召開了「國際比較歷史學代表大會」,這標志著比較史學作為一個史學流派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最傑出的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是年鑒學派的創始人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發表的《歐洲社會歷史的比較研究外文中,提出了比較完善和系統的比較史學的理論。他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象之間要有一定的類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點。比較研究在歷史學中大致有三種用法:驗證和解釋假說;發現不同社會的獨特性;提出新的問題。布洛克還身體力行,寫出了《封建社會》這部被認為是歷史比較研究典範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一書中說:「當代歷史學家之所以非常重視比較史學,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布洛克的教導和他作出的榜樣」。
㈥ 比較史學的應用價值有哪些
有助於消除 民族偏見 比較史學的名家與代表作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內》;1952年,聯邦容 德國史學家阿爾諾和安內利賽出版了《比較世 界史》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布萊克《現代化 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 ;巴林頓·穆 爾的《民主與專制的社會起源》 ) 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朱寰主編 《亞歐封建經濟形態比較研究》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 馬克 布洛赫《封建社會》 布洛赫 1939-1940出法文版,1961-1989年間英文 版曾經重印過九次 包括西歐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心態等 諸多結構。認為封建主義是一種社會類型,並 把它和日本的封建社會進行比較。
㈦ 中國哪個大學的歷史系是最好的
中國北京大學的歷史系是最好的。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始於189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回之史學堂,是近代中答國最早的國立史學高等教育機構。該系現有世界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歷史地理學、專門史、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8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共有1個系直屬科研實體,2個藏書共達20萬冊並有珍本、善本等特藏的專業圖書館,1個史學文獻數字化實驗室。
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歷史目光和淵博知識的人才,在各條戰線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歷史學系畢業的學生中,成長出一批批著名學者、革命者、愛國志士和社會賢達。在歷史學系的教師行列里,涌現過李大釗、朱希祖、馬敘倫、馬衡、陳寅恪、陳翰笙、傅斯年、李濟、董作賓、孟森、錢穆、陳垣、陳受頤、顧頡剛、馮家升、張星烺、劉崇鋐、毛子水、姚從吾、鄭天挺、翦伯贊、張政烺、向達、鄧廣銘、周一良、齊思和、楊人楩、邵循正、蘇秉琦等傑出的史學家。實事求是的優良學風,嚴謹扎實的治學態度,承前啟後,代代相傳。
㈧ 比較史學
比較史學,顧名思義就是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史學。所謂歷史比較研究,就是通過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歷史現象的比較來加深、擴大和驗證對歷史的認識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歷史比較研究在酉方從史學誕生的那天起就已經出現了,希羅多德、塔西陀等古典史學家在他們的著作中就曾運用過比較的方法,近代歷史學家也都不同程度的把歷史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加以縱向和橫向的對比,通過對比來說明他們龐大的思想體系。孔德把比較研究作為探求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主要方法,並列舉了比較研究的三種方式,這是對歷史比較方法的最早的理論探索。但比較研究真正形成一個獨立、系統的史學流派卻是20世紀初的事情。
從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比較研究作為一種系統的方法為歷史學家所接受。1900年,在海牙召開了「國際比較歷史學代表大會」,這標志著比較史學作為一個史學流派開始出現。這一時期最傑出的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是年鑒學派的創始人馬克·布洛克。布洛克在1928年發表的《歐洲社會歷史的比較研究外文中,提出了比較完善和系統的比較史學的理論。他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應當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象之間要有一定的類似性,二是要有一定的共同點。比較研究在歷史學中大致有三種用法:驗證和解釋假說;發現不同社會的獨特性;提出新的問題。布洛克還身體力行,寫出了《封建社會》這部被認為是歷史比較研究典範的著作。巴勒克拉夫在《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一書中說:「當代歷史學家之所以非常重視比較史學,皆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布洛克的教導和他作出的榜樣」。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比較史學進人了新的發展階段,歷史學家把歷史比較研究的范圍從歐洲擴大到全世界;更多地注意借用其他學科的概念和方法;在整個西方興起一個比較史學「熱」,專門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1952年,聯邦德國史學家阿爾諾和安內利賽出版了《比較世界史》一書,受到廣泛歡迎。1958年,一些西方史學家在荷蘭海牙宣布成立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會,並出版了《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季刊。史學家還加強了在比較史學方面的國際合作,50年代以來的歷次國際史學家大會都有比較史學方面的議題。1980年,在西德召開了戰後社會歷史比較討論會;1982年,在葡萄牙召開了比較歷史社會學討論會。
60年代中期,比較史學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1966年,美國出版了兩部比較史學巨著,轟動世界。一部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布萊克《現代化的動力——一個比較歷史的研究》;另一部是巴林頓·穆爾的《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
布萊克的《現代化的動力》一書主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現代化的不同道路進行了比較研究,他不是以經濟為標准,而是以社會結構和政治為標准,把各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分為七類八.英國、法國;2.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3.西歐。北歐、東歐;4.拉美;5.蘇聯、日本、中國;6.亞洲大部分地區和北非;7.中南非洲和亞洲少數地區。名次越前,現代化程度越高。這部書的觀點現在看來已經過時,但在當時卻代表了比較歷史學的最高水平。布萊克後來還從比較歷史學的角度對日本、德國、中國的現代化進行了專門的探討,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1976年,他出版了《比較現代化論文集》。
穆爾的《獨裁與民主的社會起源》也是探討現代化問題的,但是他不像布萊克那樣注重國家結構和文化傳統,而是注重社會階級,特別是農民階級的作用。他認為世界各國現代化走了三條不同的途徑:1.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向資本主義民主制;2.通過上層改革走向法西斯主義;3.通過農民革命走向共產主義。穆爾的書出版以後,在西方引起巨大反響,先後再版了9次,和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埃米爾·德克海姆的《論自殺》並稱為本世紀社會科學三大名著。
在布萊克和穆爾之後,更多的學者參加到比較史學的行列,1968年,歷史學家伍德沃德主編了一本《美國史比較探討》論文集,共收人論文24篇。1978年,在第93屆美國史學會年會上,比較史學成為大會討論的中心議題。1980年10月號、12月號和1982年2月號的《美國歷史評論》雜志還先後開辟了「比較史學的理論與實際」討論專欄。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比較史學的發展,一些學者開始對比較史學進行方法論上的探討。這些探討主要涉及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比較史學的分類問題。有關這一問題最具代表性的論著是哈佛大學教授斯哥克波爾1980年在《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雜志上發表的文章《歷史比較在宏觀社會研究中的運用》。她把最近十幾年來美國發表的比較史學著作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用歷史實例的對比來證明某一理論的觀點;第二類是通過歷史比較來發現某一具體事實的特性和影響;第三類是通過歷史比較進行宏觀的因果分析。斯哥克波爾還對每一類歷史比較著作的利弊進行了分析,並用大量實例作了說明。
第二,比較史學的意義和作用。穆爾在《獨裁和民主的社會起源》中指出,歷史比較研究有三個優點,一是導致提出有用的問題;二是從反面檢驗已被接受的歷史解釋;三是推導出新的歷史結論。1985年,美國史學家格魯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比較史學有四種用途:可以使我們看到單一結構中不太明朗的問題;為需要探討的歷史問題下更精確的定義;確定適合於某一歷史問題的史料和方法;對某一理論和歷史的因果關系作出說明。格魯還強調指出,不見得所有的歷史著作都必須應用比較方法,而且應用歷史比較方法也不一定達到預期的效果,但即使是拙劣的歷史比較也比其他錯誤形式的歷史研究更能啟發讀者去進行有益的思考。他還認為,是否應用歷史比較方法,決定於歷史學家是否具備探索的精神和開放的態度。格魯的這番話使許多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深受鼓舞。
第三,比較史學的問題。美國的史學家們在肯定比較史學功用的同時,也指出了美國比較史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弱點:從事歷史比較研究的學者在整個歷史研究的隊伍中屬少數,主要是由於美國大學生的專業設置相對狹小,也沒有相應的博士學位和教授職稱,全國又缺少獨立的比較史學雜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歷史學家進行歷史比較研究的積極性;比較研究往往缺乏深度,主要表現為某些學者知識面的狹窄,總是根據自己是否熟悉來選擇比較對象,方法上也過於簡單,許多著作都是先陳述一個事實,再陳述另一個事實,最後以一個簡單的結論概括異同。因此,歷史學家應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方法論的訓練。盡管如此,美國史學界對比較史學的前景仍持一種樂觀的態度,大多數史學家認為,歷史比較研究是史學進步的標志,因為它沖破了幾百年來危害史學發展的地理上和方法上的狹隘主義,代表了當今科學走向綜合的時代趨勢,因此,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㈨ 學歷史專業好不好
具體來說歷史學專業的就業方向並不窄,如果要從事專業對口的工作,可以選擇:回
1、城市小學、初中或答鄉鎮初高中歷史教師。如果僅僅是非幾所著名師范大學的本科學歷,在一二線城市想擔任高中教師是很比較困難的,小學初中相對而言門檻低一些(但不排除教育大省對初中教師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是選擇在三線城市或者縣城鄉鎮的學校,可以選擇的餘裕就大了很多。
2、文物與博物館相關工作。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開設目前還比較少,並且是劃分在歷史學大類之中的。各大省市都不缺乏各種主題的博物館,博物館工作環境比較簡單,但也相對枯燥,博物館的招聘歷史學的優勢還是比較大的。文物方面可以從事文物鑒賞(但這個行業比價看重資歷,本科生優勢不大)。
3、文化產業中歷史方面相關。這部分可能比較籠統,因為不好說主要是什麼類型的工作。現在有的文化產業類公司主要就是研究歷史文化方面,這類公司會在招聘條件中寫明歷史學專業優先,這需要大家多關注招聘信息。
4、相關專業公務員。雖然每年歷史學能報的崗位都特別稀少,但有心人還是可以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