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❷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
高二主要修經濟,也就是必修二這本書。
其中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中國民族資本之內一的曲容折發展,羅斯福新政(裡面的原因,措施是重中之重。記得當時我們還專門一大題就問它的措施,10分唉)然後就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大致就是這些。問道美國大蕭條就和金融危機扯在一塊,會問你有什麼教訓經驗之類的。
然後問你現在經濟模式,什麼情況全球化趨勢諸如此類。
中國方面問你原始農業土地模式的轉變,和洋務運動帶來影響級之後的改革開放。這些都是要死背和理解的
❸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3)高二上冊歷史知識點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❹ 急求高二上學期歷史知識點總結
http://www.qfsky.com/Resource/view_69695.html
裡面復好制像可以下載
❺ 高二歷史知識要點
去網路庫去搜下,
❻ 高二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太多了,我分兩次寫!!
世界近現代史上冊復習綱要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第二節 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活動
一、新航路的開辟
1、原因:
①經濟根源: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了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對鑄造貨幣的黃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道路原因:奧斯曼帝國控制了東西方商道.阻礙了東西方的傳統貿易,造成商業危機.促使歐洲人開辟新航路。
③社會根源:受《馬可波羅行記》的影響,歐洲人以為東方遍地是黃金。
2、條件:
西歐生產力的發展、知識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遠洋航行准備了必要的條件:①地圓學說;②地圖繪制技術進步,表明海岸線及港口的地圖已出現;③遠洋船的出現;④武器裝備的進步。
15世紀晚期,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時熱衷於傳播天主教.這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力之一。
3.經過:
(1)1488年,葡萄牙從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
(3)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義大利人哥倫布越過大西洋到達了美洲。
(4)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證實了地圓學說。
4.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a.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系開始;b.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a.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b.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3)引發了西歐國家積極擴張海外殖民地的活動。
(4)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
1.葡萄牙 1500年佔領巴西;但葡萄牙擴張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亞洲。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奪金銀。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期,佔領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紀六、七十年代又佔領了亞洲的菲律賓。
美 非 亞 特點
葡萄牙 巴西(葡最大殖民地) 非洲東岸、西岸一些據點 印度西岸一些據點、馬六甲、澳門、摩鹿加群島 以占據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壟斷商路,建立商站,欺詐性貿易掠奪大量財富。擴張主要方向在亞非。
西班牙 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 菲律賓 以美洲為主,甘蔗生產、黑奴貿易,瘋狂掠奪貴重金屬
3.影響
(1)歐洲的殖民統治給亞非拉美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印第安人幾乎滅絕,土著勞動力銳減,由此又引起丁罪惡的奴隸貿易。
(2)流人歐洲的巨額財富,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3)改變了世界形勢和歷史發展進程;①歐洲人開始對美洲、亞洲和非洲進行政治控制和經濟滲透;②伴隨政治霸權而來的是經濟的剝削和掠奪;③由於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滲透,殖民地區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了變化;④各大洲間的相對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第三節 文藝復興
一、概念 文藝復興發生於14—17世紀的歐洲.是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在藉助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
二、義大利文藝復興
1、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前提條件;其次,義大利較多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重要條件
實質:正在形成的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開展的一場反封建反宗教的新思想新文化革命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
2、社會思潮的核心及評價
(1)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概念:人文主義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2) 影響:①對當時的科學、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②是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③對人文主義的過分推崇造成了文藝復興運動晚期個人私慾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
3、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
①最早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詩人但丁及作品《神曲》,畫家喬托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②詩人、學者彼特拉克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薄伽丘著有《十日談》。
③15世紀後半期至16世紀,出現「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和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軍事著作家、詩人馬基雅維利。達•芬奇——《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米開朗琪羅——《大衛》。馬基雅維利——《君主論》。
三、西歐諸國的文藝復興
①英國人文主義的傑出代表是戲劇家莎士比亞.
②法國作家拉伯雷著有《巨人傳》。
③德意志人文主義代表人物伊拉斯謨著有《愚人頌》。
④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著有《堂吉訶德》。
四、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1)近代自然科學蓬勃興起的條件:①文藝復興的深入發展使人們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認識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②生產經驗積累,技術能力的提高也為科學研究創造了條件。
(2)成就:①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否定了上帝選定地球為宇宙中心的謬論,動搖了封建神學的基礎。②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③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證實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性,他注重實驗、實踐,被視為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④義大利的布魯諾和英國的弗蘭西斯•培根是卓越的思想家,他們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
第二章 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東西方世界
第一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
1、社會經濟的變化:
①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的興起和發展:從制呢業擴展到採煤、煉鐵和造船。
②資本主義農業出現「圈地運動」,使農民貧困化、成為僱傭了人,它導致資本主義農牧場的出現和發展。
③開拓海外貿易: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都鐸王朝鼓勵發展丁商業和海外掠奪。
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海外貿易、海外掠奪和田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廠資本。
2、階級關系的變化:
①新興資產階級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上場主實力大增。
②新貴族出現:經營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的貴族與資產階級有共同利益。
③封建王朝加強專制統治.舊貴族的勢力被削弱.農民不斷被轉化為僱傭勞動者。
3、政治矛盾(直接原因):
①斯圖亞特王朝厲行專制與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矛盾尖銳.表現為議會斗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中結成反對派,拒絕國王徵收新稅,矛盾尖銳。
②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宗教專制、迫害「清教徒」,清教徒代表資產階級追求積累資本的生活理想,迫害清教徒造成廠社會政治的緊張局面。
4、根本原因:封建主義的上層建築與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矛盾尖銳。
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為反抗查理一世的宗教迫害,舉行起義。
2、革命開始:1640年11月,查理一世召開議會,企圖征稅討伐蘇格蘭人;反對派不僅拒絕征稅,而且要求限制王權,革命由此開始。
3、內戰:查理一世討伐議會,1642年挑起內戰。克倫威爾指揮議會軍在納西比和馬斯頓荒原等戰役中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經議會審判,以叛國罪於1649年1月在倫敦處死查理一世。
4、共和國時期:
①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等人掌握大權以武力維護統治。
②發展工商業,厲行清教法規;征服了愛爾蘭和蘇格蘭,並竭力維護英國,維護海外貿易。
③年底克倫威爾宣布為「護國主」,多次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
5、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①原因:克倫威爾死後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傾向復辟。
②1660年查理二世恢復王位。不久便實行反攻倒算。政治斗爭日益尖銳,政壇發生分化,政黨開始形成,出現了代表不同集團利益的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
③詹姆士二世繼位後企圖恢復天主教.進一步危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既得利益,遭到輝格黨和部分托利黨人的反對。
6、光榮革命:
①1688年,輝格黨聯合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入主英國。第二年議會決定威廉和瑪麗繼承王位。
②「光榮革命」標志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7、君主立憲制的形成和發展:
「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限制王權在議會中通過了一系列法案,影響最大的是1689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了國王的權力,約束國王的行為,後來,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憲制在英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三、革命意義
(1)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2)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3)反映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有廣泛的影響,標志著一個新的歷史時代的到來。
第四節 歐洲的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原因:①17、18世紀,西歐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壯大.封建專制制度成為其發展的嚴重障礙,要結束舊的制度,資產階級首先必須做好輿論准備。②自然科學突飛猛進,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掙脫了封建迷信的束縛。
(2)性質: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歷史上稱為啟蒙運動。
(3)內容:批判專制主義和教權主義;號召取消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4)與文藝復興的異同:
文藝復興 啟蒙運動
背景 資產階級萌芽 資產階級發展
內容 人文主義 理性
方式 藉助神學表達觀點 直接發起攻擊
作用 文藝復興推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 自然科學發展促進了啟蒙運動的產生
早期概況:①霍布斯: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A、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承認專制政權有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B、認為世上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C、代表作是《利維坦》。 ②洛克:其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A、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政權不應干涉平民的財產。B、在政權組織形式亡,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力應該分屬議會和君主。
二、法國的啟蒙運動——高潮
背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日益腐朽
(1)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反對君主專制,希望通過「開明」的君主實 行改革,過渡到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發展了英國思想家洛克的分權學說,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的原則,主張三權之間「相互制約和平衡」。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3)盧梭:提倡「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否定封建王權。
(4)狄德羅和「網路全書派」:《網路全書》反映了當時的一些科學成就,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影響很大,成為法國啟蒙運動的中心。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①有力的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
②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③在歐洲、美洲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迫使封建君主改變統治方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起了深遠影響;
④啟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紹到中國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激勵那裡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第五節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一、大革命的爆發
背景:(1)國內:①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等級森嚴。
②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發展,但受到封建專制制度的嚴重阻礙。——根本原因
③第三等級特別是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尖銳的階級對立——直接原因)
④因財政田擾,國王路易卜六被迫召開三級會議。——條件成熟
⑤啟蒙運動為革命的爆發作了思想和理論准備。——思想理論基礎
(2)國際: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
二、爆發經過
1、導火線:1789年5月三級會議的召開
2、第三等級的斗爭:①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改革;②要求改變陳舊的開會方法和表決方式;③三級會議(改)→國民議會(後改又為制憲議會)的成立 1789-6;④制憲會議的成立 1789-7。
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專制統治的巴土底監獄,標志大革命爆發。(1789-7-14法國國慶日)
三、君主立憲派統治時期 (1789年7月——1792年8月)
(1)1789年7月14日以後,制憲會議實際成為法國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機關(1791年前)→立法會議(1791-1792.8).起主導作用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
(2)制憲會議宦布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和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3)1789年制憲會議發布了《人權宣言》。評價: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成為資產奪取和鞏固思想武器。它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將啟蒙運動中的政治主張的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但建立在私有財產貧富懸殊基礎上「自由」「平等」實際上只能維護資產階級利益。
(4)1791年制憲會議頒布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憲法規定的有財產限制的選舉制度違反了《人權宣言》的精神。
(5)制憲會議解散,讓位於根據憲法選出的立法議會,君主立憲派掌權。
(6)立法議會遇到了許多困難,1792年4月,領導了反對昔奧武裝干涉、保衛革命的戰爭,人民群眾組成義勇軍開赴前線。
(7)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第二次起義),攻佔王宮,推翻了君主制。
原因:①國內:經濟困境,政治斗爭尖銳;②國際:奧、普、俄武裝干涉。
對外戰爭的開始:①1792.4法國對奧宣戰,普奧聯軍攻入法國境內;②法國人民奮起保衛祖國;③普奧聯軍公開支持路易十六;④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 (1792.8.10)。
(8)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一階段,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掌握了領導權,大資產階級是當時資產階級的主要代表。
(9)階段特徵:他們在當權時期對法國進行了帶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初步改造,運用立法手段確立了許多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法國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這個時期取得的。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由於反對共和制、維護君主制而被趕下台。
四、吉倫特派統治時期(1792.8-1793.6 代表工商業大資產階級利益)
(1)政治:8月起義勝利後,代表工商業者利益的吉倫特派控制了立法議會,掌握了行政大權,召開了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
(2)經濟:會頒布了新的土地法以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農村中按戶分配公有土地。
(3)9月,法軍取得瓦爾密之戰的勝利,外敵人侵被制止。
(4)國民公會取代了立法議會,國民公會通過了廢除君主製成立共和國的決議,即歷史上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5)經國民公會審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斷頭台。
(6)內外形勢:內:王黨分子叛亂;生活用品價格飛漲,城市貧民要求最高限價遭到吉倫特派反對。 外:英、普、奧、荷、意、西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7)巴黎人民於 1793年5月底6月初發動了第三次武裝起義,推翻了吉倫特派,把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雅各賓派推上了統治地位。
(8)階段特徵: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二階段,代表工商業者利益的吉倫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擴大了革命成果。由於法國大革命面臨強大的外國武裝干涉的威脅,國內形勢也十分嚴峻,吉倫特派無力領導群眾戰勝困難,因此倒台。
五、雅各賓派統治時期(1793年6月一1794年7月)
(1)雅各賓派上台後以羅伯斯庇爾為首,採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
(2)國民公會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按當地人口分配農村公有土地,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從而取得了農民的支持。
(3)實行恐怖政策 政治:頒布限價法令,對生活必須品實行最高限價
經濟:通過了懲治嫌疑犯法令,規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監管。
(4)國民公會發布總動員令,大量青年應征入伍,到1793年底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1794年,將戰場轉到國境之外。
(5)在國內外形勢發生變化的形勢下雅各賓派內部矛盾逐漸暴露,導致分裂。
(6)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庇爾的勢力於1794年?月27日發動「熱月政變」,把羅伯斯庇爾和他的主要夥伴送上了斷頭台。
(7)階段特徵:1793年6月初至1794年7月是法國大革命的第三階段,資產階級民主派——雅各賓派掌握領導權。為了保衛共和國、拯救革命,雅各賓派採取了恐怖統治(違背了資產階級意願,超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從而戰勝了敵人、克服了法國面臨的危機;但是危機過後,內部矛盾逐漸暴露,最終又導致了雅各賓派的分裂和下台。
六、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1)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 ——規模最大,最徹底
(2)人民群眾在三次起義中顯示出了偉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從危急中挽救出來,並推動它進一步向前發展。
(3)是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結束了法國1000多年的封建制度,震撼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
(4)為此後各國的革命樹立了榜樣,具有世界意義。
七、拿破崙帝國
(1)熱月黨人統治時期:
①熱月黨人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希望建立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秩序。
②熱月黨人一方面清除雅各賓派的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一方面保護革命成果,維護共和制。
③1795年熱月黨人成立了督政府,督政府軟弱腐敗,對內不能穩定政局,對外不能抗擊歐洲國家對法國的干涉。1799年11月,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推翻了督政府。
(2)建立帝國:
1799年11月拿破崙建立了執政府,自己出任第一執政官,後改為終身執政官。 1804年12月,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帝國(第一帝國)。性質:資本主義性質的軍事帝國 1804-1814
(3)對內政策:
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經濟: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③法制建設:1804年公布《民法典》(《拿破崙法典》)等幾部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④科教: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
(4)對外戰爭:
①拿破崙掌權後,經歷了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一再打敗奧、普、俄、西諸國。
②1810年左右法蘭西帝國盛極一時,控制了從波蘭到西班牙,從荷蘭到義大利的廣大領土。
③拿破崙的擴張野心使戰爭性質由革命轉為侵略,最終導致第一帝國的覆滅。入侵西班牙、遠征俄國均遭失敗,被法國蹂躪的各國民族主義萌發,1813年10月,萊比錫之戰(德意志境內)法軍失敗,帝國開始瓦解。1814年3月底拿破崙退位,第一帝國覆滅,波旁王朝復辟。
④波旁王朝復辟與拿破崙「百日王朝」
⑤滑鐵盧會戰(比利時境內),拿破崙再次退位
⑥拿破崙早期戰爭捍衛了大革命的成果,第一帝國進一步摧毀了封建制度,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社會秩序,傳播了革命思想,客觀上有利於歐洲封建制的瓦解和農民的解放;後期侵犯許多國家,掠奪各國人民,激起了各國人民的反抗,導致他的最終失敗。
關於拿破崙戰爭性質的認識:
在帝國建立以前,拿破崙對歐洲封建君主國家的勝利具有進步意義,因為它沉重打擊和大大削弱了各封建君主國的封建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割據的局面;也因為對外戰爭在客觀上起著保衛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果,防止波旁王朝復辟的作用,所以總起來說正義和進步的性質佔主導地位。拿破崙稱帝後,隨著法國日益強盛,歐洲封建反動勢力對法國的威脅越小越小,而拿破崙統治歐洲、稱霸世界的野心越來越大,法國對外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日益退居次要地位。特別是1807年法國的強盛達到頂點以後,戰爭的非正義性和侵略性佔了主導地位。相反,那些被佔領、被奴役的國家和地區人民反抗拿破崙的壓迫和統治的戰爭就具有了民族解放的正義性質。歐洲人民的廣泛反抗,造成了法蘭西第一帝國覆亡的危機。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社會經濟狀況
1、建立(1607-1733)第一塊殖民地:弗吉尼亞
2、居民結構:移民(英國人為主),印第安人,黑人奴隸,歐洲其他國家。
3、經濟成分:工商業為主;北部,工商業(造船業);中部,小麥;南部,種植園經濟
4、管理模式:總督議會①英王直接任命總督85個州;②業主直接指派3個州;③當地有產居民選出2個州。 以上三種都需要王室認可。
二、背景
1、英屬北美殖民地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各殖民地間經濟往來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
2、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英語成為共同的語言,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3、民族意識逐漸覺醒。
4、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民族民主意識日趨增強。(富蘭克林和傑斐遜)
5、英國的統治壓抑、束縛了北美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基本原因(或主要矛盾)
6、波士頓傾茶事件——導火線 1773.12
7、1774年北美各殖民地的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商討對付英國的辦法。
三、獨立戰爭
1、1775年春英軍與北美民兵在來剋星頓交火,標志著北美獨立戰爭開始。
2、1775年5月第二屆大陸會議把民兵整編為大陸軍,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第二屆大陸會議成為政權機構。
3、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英屬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獨立。(美國獨立日)
4、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是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5、法國、荷蘭、西班牙參加對英作戰。
6、1781年10月北美英軍在約克鎮投降。
7、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戰爭勝利原因:①北美人民英勇奮戰; ②國際援助; ③華盛頓的軍事才能。
四、美國政體的確立
①1787年美國制定了憲法,規定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主權,根據三權分立學說把美國的國家職權分為立法、司法、行政三個部門,分別由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掌握。(作用:避免了暴政的出現,防止權力過分集中)
②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作用:否定了封建君主制),規定總統、議員由人民選舉產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其局限性在於允許奴隸制合法存在,不承認黑人、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權利。
③1789年華盛頓當選第一任總統,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
❼ 高二政治歷史復習重點
樓主您好:
高二應該是學的哲學和文化吧必修三: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1、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極其產品。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有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費一事形態的部分。2、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成為文化。有了人類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3、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人士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4、 文化與政治、經濟: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交融。經濟是基礎,政治是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5、 文化與綜合國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6、 文化對人的影響(潛移默化、深遠持久):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7、 文化對個人的作用:①豐富精神世界②增強精神力量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二單元 文化傳承與創新1、文化的多樣性① 含義:文化多樣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② 價值: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文化是油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里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③ 對待:(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原則)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繁榮;(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視線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④ 表現: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2、 文化傳播途徑:商貿活動、人口遷徙、教育、大眾傳媒.3、 文化的繼承:①基本形式:傳統習俗(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傳統建築(凝固的藝術、重要標志);傳統文藝(民族精神的火炬);傳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②特徵:繼承性、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③作用: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④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⑤繼承與發展: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連個方面(對待繼承的態度: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⑥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制度的更替;科學技術的進步;思想運動;教育。4、 文化創新①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② 意義: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③ 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立足於社會實踐(根本)第三單元 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1、 中華文化的特徵:源遠流長(見證:漢字與史學典籍);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2、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並蓄。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3、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4、 民族精神:①是什麼:中華文化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它貫穿於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徵,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②為什麼: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根植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③怎麼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主導;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必須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結合。第四單元 發展先進文化1、 大眾文化: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健康有益的社會主義文化。2、 Zz怎樣發展大眾文化:必須遵循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大力倡導一切有利於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讓精神文化產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進步。35、 文化建設內容: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6、 發展先進文化:①含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②怎樣: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知道地位;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們樹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7、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①是什麼:根本任務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②為什麼: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就會全面興盛。及那身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都難以搞好。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質基礎,政治文明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③怎樣: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8、 思想道德建設:①是什麼: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的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為准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是哦的思想道德目標。②為什麼: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規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必須僅僅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③怎麼樣: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應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特別要強調以誠實守信為重點);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沒的相承接。9、 良好的知識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只是文化修養。 必修四哲學的(一)唯物論(5個)1、世界物質性統一性原理【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主觀符合客觀,反對主觀主義。2、意識的反作用原理【原理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方法論】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方法論】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反對割裂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只看到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是不可違抗的。規律是普遍的,事物在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我們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於人類。5、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關系【原理內容】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方法論】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二)辯證法(19個)1、普遍聯系原理【原理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 【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對事物的聯系進行具體地分析,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原理 【原理內容】聯系是事物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在事物和人為事物的聯系都是客觀的)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 3、聯系的多樣性原理 【原理內容】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方法論】聯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4、整體和部分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整體和部分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具體見課文P57) 【方法論】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有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時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物質和運動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物質和運動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方法論要求】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反對割裂物質和運動二者聯系的兩種錯誤觀點。6、運動和靜止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動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方法論】要求我們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還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7、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原理(發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世界是運動、變化、發展著的,整個世界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方法論】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所處的階段和地位;要有創新精神,堅持與時俱進,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8、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 (事物發展趨勢) 【原理內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方法論】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鼓勵支持新事物的成長;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與考驗。 9、量變、質變辯證關系原理 (事物發展狀態) 【原理內容】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心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10、對立統一規律原理【原理內容】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過程中,矛盾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對立統一規律就是事物矛盾運動的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堅持矛盾分析法這一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內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處處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方法論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善於分析矛盾,積極尋找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要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1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它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表現在: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其二,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其三,事物矛盾雙方各有其特點。)【方法論】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一分吹」。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結(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同時,它們在不同場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方法論】我們必須把兩方面辯證統一起來,反對只看到矛盾普遍性,忽視矛盾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間的差別;又要克服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視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事物的聯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也即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它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1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在復雜事物的很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於抓住重點,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學會統籌兼顧,不能忽視次要矛盾。 15、矛盾主次方面相互關系原理【原理內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他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方法論】這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的主要方面和次方面辯證關系的原理【方法論要求】堅持一分為二的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詳見課文P73) *17、內外因關系原理(事物發展的原因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動力原理)【原理內容】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十分重視內因,對外因作一分為二的分析。 18、辯證否定觀原理 [New] 【原理內容】否定是事物內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方法論要求】/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同時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還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踐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19、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原理【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前者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而後者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焦點和根本分歧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逐步學會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切忌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三)認識論(3個)1、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也屬於唯物論)(見上頁唯物論部分)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內容】實踐和認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具體表現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另一方面,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推動作用。> 【方法論】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豐富和發展我們的認識;要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把已有的知識應用於實踐去指導實踐,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另一方面,要求我們注重學習科學理論,形在正確的認識。3、認識過程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 【原理內容】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詳見課本P48~49) (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多次才能完成;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認識運動是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四)社會歷史觀(2個)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形成科學的社會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原理。【原理內容】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體現在:人民尊重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求我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五)人生觀、價值觀(4個)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原理內容】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具體體現在: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導向作用。) 【方法論】我們一定要樹立和堅持正確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2、個人和社會相統一的原理。【原理內容】社會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個人、集體、社會的關系還可以參考課文P102) 3、人生價值的實現原理。【原理內容】人要在勞動和奉獻中體現和創造價值,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後兩句還可以表述為: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社會為人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客觀條件;個人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堅定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的指引等等。詳見課文P105~106)【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個人素質,埋頭苦幹,要有頑強奮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觀條件。* 4、 理想與現實的辯證關系的原理【原理內容】①理想來源於現實。②理想高於現實。③理想可以轉化為現實。【方法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必須把理想植根於現實之中,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對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順應歷史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實際,從自己的實際條件出發。
❽ 高二第一次會考-歷史知識點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三低(發達國家)、「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四、地域文化與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於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築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
2、 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
3、 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農業基礎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後—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遊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後於工業化。
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於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幹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五、地域文化與城市發展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葯)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葯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穀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於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分布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典型地域
亞洲
區位條件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於耕作
勞動力
(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於精耕細作
歷史
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主要特點
特點
形成原因
小農經營
以家庭為單位,人均耕地少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機械化水平低
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科技水平低
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穀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於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葯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徵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
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①風向 ②水源 ③離城市距離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路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工業類型
工業特點
區位選擇原則
主要工業部門(舉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產地
採掘工業、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動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屬冶煉廠
市場指向型
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
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勞動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勞動力
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
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等
技術指向型
技術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
集成電路、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於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
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傳統工業區
1、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傳統工業區多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鞍鋼發展的條件: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我國寶鋼發展條件:交通便利、市場廣闊(鐵礦石主要從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
2、存在的問題:① 以重工業為主,生產結構單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運輸量大,經濟效益下滑;
③ 環境污染嚴重等。
3、解決措施(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1)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和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發展科技:發展科技,促進旅遊,繁榮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
(3)優化環境:消除污染,植樹造林,美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於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遊、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5、我國四大工業基地
特色
有利條件
不利條件
遼中南地區
重工業基地
煤鐵資源豐富,交通便利
水資源缺乏
京津唐地區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豐富的鐵、石油、海鹽資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統一的電網
水資源缺乏
滬寧杭地區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術力量;豐富的資源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區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靠近港澳,僑鄉,易吸引外資;經濟特區開發早,有技術和管理優勢;勞動力豐富
常規能源資源缺乏
七、新興工業區
1、主要新興工業區:美國「矽谷」、日本「硅島」等。
2、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科技發達、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機場)、環境優美
八、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還有很多發不完,
❾ 人教版高二歷史知識點總結
大哥!東西抄太多嘞!你到http://tieba..com/f?kz=514139691看看吧!全在上面!
❿ 高二歷史知識點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拉美獨立後,封建主庄園經濟仍然存在,政治上又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