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中原擾攘歷史事件

中原擾攘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04 14:07:27

A. 天下擾攘,相互攻伐,人不安生。什麼意思

「天下擾攘,相互抄攻伐,人不安生」描寫的是戰爭年代天下群雄互相騷擾邊境,相互發動戰爭討伐對方,人民不得平安的生存。
舉例說明:蒙古族是我國境內的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過著游牧生活,並兼以狩獵。統一前,各部落之間為掠奪財富,經常相互進行戰爭。在這種「天下擾攘,相互攻伐,人不安生」的血族復仇的動亂年代,蒙古人民生活非常痛苦,早就渴望統一。在長期的部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鐵木真,不僅敏銳的看到了這一歷史潮流,而且開始以實際行動來順應人民的這一願望。

B. 建安七子除了「孔融讓梨」「望門投止」外還有哪些事跡

曹丕撰寫的《典論》,曾對七人的作品及風格、優劣等,有如下精闢的評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廣陵陳琳、山陽王粲、北海徐幹、陳留阮瑀、汝南應瑒、東平劉楨,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咸自以騁騏驥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粲長於辭賦。干時有逸氣,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樓》、《槐賦》、《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俊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之儔也。”在建安前期征戰頻繁的擾攘亂世中,“建安七子”以或酣暢淋漓,或義正辭嚴,或恣肆無極的筆鋒,給這亂世,增添了一抹濃郁的文采。

C. 杜甫的坎坷經歷

有一天,杜甫又纏著姑母講故事。姑母說:

「咱們杜家出過許多名人,晉朝著名大將杜預(他的故事,請看本全書第12集)就是我們的第十三代遠祖。他打仗有勇有謀,為朝廷立過大功。百姓們還編歌謠稱贊過他呢!」

「真了不起!」杜甫翹起大拇指稱贊道。

「你爺爺(杜審言)是個有名的詩人,他寫的詩,受到過皇上的獎賞,人們都誇他是個才子。」

這些故事給杜甫很大鼓舞。他刻苦讀書,好學苦練,七歲的時候,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詩《詠鳳凰》。有一天,他把自己寫的一篇文章拿給父親看,正巧有兩位客人來訪。他們也很有興致地看起來。

「如此佳作,就像出自班固、揚雄(都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的手筆呀!」客人們看完後說。

從這以後,這兩位客人經常向人們誇獎杜甫,還帶他到精通音律的人家做客,聽當時著名的宮廷樂師李龜年的絕妙音樂。這對他的影響很大。杜甫一生寫詩都十分講究技巧,反復推敲,「語不驚人死不休」。

有一天,杜甫對妻子說:
「聽說老皇上到蜀地去了,太子登了基,我打算到他那兒去為國效力。」
第二天凌晨,杜甫上路了。沒走多遠,就被叛軍抓住。叛軍把他押到長安,見他是個頭發斑白的讀書人,盤問了一番,又把他放了,但是又不讓他離開長安。
杜甫只能在長安流浪。不過幾個月,這座雄偉的京城已經完全變了樣。過去皇帝的宮殿和王侯的住所,有的成了一堆破磚碎瓦,有的住滿了叛軍。街上橫七豎八地倒著屍體,不時還有一隊隊叛軍的騎兵耀武揚威地通過,揚起漫天塵霧。
杜甫親眼看到這悲慘景象,為國家前途擔憂。他在長安期間寫下不少優秀的詩篇,《春望》就是其中一首: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D. 三國演義裡面的典故都有哪些要齊全點的。

不出所料
讒言之可怕處,就是傳播者並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哪怕是一丁點。
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一回「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逢紀因譖曰:「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曰:果不出吾之料!」
不知所雲
諸葛亮這一生,誠懇忘我的工作,就是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情動難已,連自己說些什麼話都不清楚。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乘虛而入
田豐的這一提議,已經超出了袁紹的所能理解范圍之內,因而不能採用,若袁紹能聽取此計,那北方的天下也就可能不姓曹了。
出自:《三國志. 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仰人鼻息
公孫瓚的大兵壓境,倒是讓袁紹白白地撿了「入主冀州」這個大便宜。韓馥的行為實為不智,大大的地盤拱手讓於人,從讓人仰鼻息百而轉變為仰他人鼻息。
出自:《三國志. 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馥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諫馥曰:「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奈何乃欲以州與之?」
伯仲之間
將班固提到了傅說的高度,不知傅說他老人家是否能答應。
出自:曹丕典論:「傅說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作姦犯科
在法律面前,人人生而平等,不管你地位如何,每個人行為如何,都因有有關機構來執行。諸葛亮提醒人們,有罪無罪,有法律說了算。
出自:諸葛亮《前出師表》: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偃旗息鼓
有勇無謀,是謂匹夫;有謀無勇,是謂文士;有勇有謀,方為大丈夫。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內,翼欲閉門拒守,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手不釋卷
經詩書文籍熏陶的曹丕,雖在統一大業上沒有什麼建樹,可文學修養卻是非其他君主擴一般文士所能匹敵的。
出自:曹丕《典論》,其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月明星稀
這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曹操在寫詩時觀察得很仔細,月亮明亮了,星星的光芒自然也就暗淡了許多,現在還有人在寫文章時還會用「星月交輝」的詞來,應當好好地讀讀這道詩。
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難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周郎顧曲
周郎風采,令人想往。
出自:《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顧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品頭論足
半吊子水的人,自以為才華快要溢出,往往就好這調調。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引《魏略》:晏方用事,自以為一時才俊,常為名士品目。
絕倫逸群
諸葛亮的這頂送給關公的高帽子,於無形之中,化解了一場武將的紛爭。
出自:《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一身是膽
用這詞形容雲哥,再也恰當不過,劉備的眼光及識人高人一等。
出自:《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引《雲別傳》: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來至雲營圍視昨戰處,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作樂飲宴至暝,軍中號雲為虎威將軍。
才高八斗
這個成語,與三國人物有關,與三國事件無關,一個有些才能的南朝宋國山水詩作家,再一次喝醉之後,說出的狂妄之言。
出自:《釋常談.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此事發生在一個夏天,曹操率領軍隊去討伐張綉,當時,那個天氣叫熱,吐口唾沫出去,立時就給蒸發掉了,何況是還要在曲折的山道上行軍,幾個體弱的,一時抗不住,都倒在了路邊,戰士們一片哀聲載道,大有兵變之勢。
曹操想,這可不行啊,捅出了漏子,大家都要玩完。於是,手搭涼棚,便在向前望了一會後,說道:「哇噻,好大的一片梅林,從我那如望遠鏡般的眼睛中可以看見,那梅子又大又好吃,酸中帶甜,甜中透著酸,一定解渴。」
士兵們一聽,嘴裡的哈喇子流了一地,換了一個人似的,精神煥發,大步流星地快速向前,從而來到了水源之地,大大地痛快地喝了一回。
探囊取物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救白馬曹操解重圍」:關公縱馬上山,眾將盡皆稱賀。公獻首級於操前。操曰:「將軍真神人也!」關公曰:「某何足道哉!吾弟張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耳。」操大驚,回顧左右曰:「今後如遇張翼德,不可輕敵。」令寫於衣袍襟底以記之。
關公以曹操說的這句話,好似給張飛打了免費宣傳廣告,燕人張翼德的萬人敵的形象,在阿瞞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並且延續到了多年以後的,長坂坡。
那一日,張飛倒豎虎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
曹操數萬軍隊,無一敢動,其中還包括了曹仁、李典、夏侯敦、夏侯淵、樂進、張遼、張合、許褚等諸位名將,真所謂眾星雲集,星光熠熠,可這些的到來,也不只過是為了烘托張飛這光輝的明月。
曹操想起關公當年的話,回顧左右道:「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
其言未了,張飛一聲大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見其未答,張飛又是大喝:「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
「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如魚得水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於是(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卻說玄德自得孔明,以師禮待之。關、張二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玄德曰:「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兩弟勿復多言。」關、張見說,不言而退。
得了諸葛亮後的劉備,不僅是如魚得水,更是如虎添翼,這個混了半生,也沒有一塊落腳之地的一代英雄,終於是找到了自己理想的最好規劃人,從此之後,一發不可收拾,縱橫天下,開創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樂不思蜀
《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三.後主傳第三》引《漢晉春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一次與劉禪及受降的蜀官會宴,故意地將蜀人扮蜀樂在宴前舞戲,眾蜀官因思鄉之情無不落淚,只有劉禪依然如故,嬉笑自若。
於是,司馬昭便問道:「不想念蜀國嗎?」
劉禪立即回答道:「在這里,太快樂了,不想念蜀國。」
最為有趣的還在後面:
郤正知道了這事後,對劉禪說道:「下次司馬昭若是再問你同樣的問題,你就哭著回答他說:『先人的墳墓都在蜀國,怎麼能不想呢,天天想,日日想,夜夜想,沒有一時一刻不想,就如情人般想。』」
後然,司馬昭又一次問起了這個問題,劉禪倒是想哭著來的,可是情緒培養不夠,又因司馬這次突襲太突然,應准備的辣椒水、催淚彈等等都沒有配備周全,因而只得故作沉痛沉,閉著眼睛,將郤正所教的話,一字不搬地,重新復述了一遍。
司馬昭假意吃驚道:「你這話說得,怎麼跟郤正說的一模一樣,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裡面鑄出來的。」
劉禪真的是大吃一驚,馬上就睜開了眼,說道:「是啊,是啊,就是他教我這么說的。」
正如司馬昭所說的,即使有諸葛亮在,也不能將他輔作的周全,何況是各方面的能力都不如諸葛亮的姜維呢?
有人說,劉禪這樣做,是學他那曾寄於曹操屋檐下的英雄父親劉備般,行韜光養晦之計呢,但我更相信,這是人沒心沒肺的體現。
大器晚成
《三國志.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崔琰有大才,賢名遠著,袁紹二子爭著要他,曹操評其為:「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陳壽更是大贊其:「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憚焉。」
可見其聲望之隆,在當世名士,可說是數一數二的。
而他在識人方面,更有其獨到的一面:
孫禮、盧毓剛踏上政壇時,還是一個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的小職員,而見過兩人的崔琰卻評道:「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盧清警明理,百鏈不消,皆公才也。」
果然,多年以後,這兩人都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上面的這個成語,就出自他的另一次評論:
崔琰有一個從弟名為崔林,因沒有聲望,就連族中自己人都看不起他,崔琰卻說道:「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果然,這一次又被他言中了,崔林後來位列公輔,風光一時。
七步成詩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植略不思索,即口佔一首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
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鞠躬盡瘁
《後出師表》:「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後出師表》最先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引《漢晉春秋》之載,並說「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所以此篇,是否為諸葛亮所寫歷來有爭議,各人看法不一。
認為是的說,張儼與諸葛亮同時稍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應是十分熟悉,如是偽作,他應不會明目張膽地收入《默記》。
陳壽之所以不收此表,是因為不敢犯了司馬氏之諱,因為表裡面罵他們為魏賊。
東晉的習鑿都把它收入了《漢晉春秋》,當然是可靠的。
認為否的說,裡面的史實錯誤太多,所例舉曹操的幾次失利及趙雲死的年份,都是很好的例證。
再者諸葛亮的口氣不對,不僅對劉禪豪無尊君之心,就連對自己一直以來倡導的北伐喪失了信心。
但不管怎麼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好寫照,為劉備的江山勤奮工作,就曾未有懈怡過。
《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第五》載: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扇火止沸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陶謙傳》:「初平四年,太祖征謙,攻撥十餘城,至彭城大戰。謙兵敗走,死者數萬,泗水為之不流。謙退守郯。太祖以糧少引軍還。」裴註:「《吳書》曰:曹公父於泰山被殺,歸咎於謙。欲伐謙而畏其強,乃表令州郡一時罷兵。詔日:『今海內擾攘,州郡起兵,征夫勞瘁,寇難未弭,或將吏不良,因掾討捕,侵侮黎民,離害者眾;風聲流聞,震盪城邑,丘牆懼於橫暴,貞良化為群惡,此何異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說解:沸,沸騰,指開水。原意是用扇風助火的辦法來阻止水的沸騰。比喻處事方法適得其反。
典故
六齣祁山

諸葛亮聲東擊西,以奇兵「六齣祁山」,平取隴右,是避實就虛,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曹魏赤壁戰敗後,將主力防線布於長江、秦嶺,尤其劉備占據荊襄,外接好孫權,故曹操更加緊長江防線。關羽荊州之失,章武三年(223)蜀主伐魏敗,曹魏以為「備已死,數多寂然無聲」,故「略無備豫」。諸葛亮「六齣祁山」,利用隴右諸多有利因素,對盡快形成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統一戰線和抗魏聯軍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七擒孟獲

黃承宗認為,「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怪誕不稽。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九伐中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死於五丈原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西元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

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敘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猛將呂布大戰的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但不是史實,因為據史書記載,參與討伐董卓的沒有公孫瓚,也沒有「三英」,因此小說中「溫酒斬華雄」以及「三英戰呂布」都是杜撰的。「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

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里有兩個英雄人物,一個長歌當嘯,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裝孬不折本,他們就是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篇絕世妙文把他們兩人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其中有一個細節是:操以手指玄德,然後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

過五關斬六將

劉備軍被曹操擊敗,劉、關、張失散。其中關羽被曹操軍包圍。曹操希望招降關羽,就當事情這樣順理成章的進行時,突然,關羽得到了劉備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請辭,但曹操避而不見,最後,關羽只能不辭而別。由於沒有得到曹操的手諭,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層層攔阻,但關羽憑借一己之力,過了五個曹操所轄關隘,立斬曹操六員大將。

刮骨療傷

有一次,關羽在戰斗中右臂被敵人射中一箭。箭頭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腫,不能動彈。華佗聽說關羽箭傷不愈,表示能為他刮骨去毒。手術進行中,華佗刮骨的聲音悉悉刺耳,周圍的人掩面失色,而關羽卻依然飲酒弈棋,若無其事。等到敷上葯,縫上線,手術告成,關羽便大笑而起,高興地說:「先生真是神醫。看,我的手臂已經屈伸自如,毫無痛楚了。」華佗也說:「我一生行醫,沒有見過象您那樣沉著堅強的人,真是大丈夫!」

敗走麥城

漢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後以"走麥城"喻陷入絕境。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失守荊州,退守麥城,在此演出了一場千古悲劇。麥城因此聞名中外。麥城現留有殘垣斷壁。南北長600米,寬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橫卧在沮水河畔。清同治《當陽縣志》記載:「麥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沮漳二水這間,傳楚昭王所築。三國時,關羽為孫權所襲,西走麥城即此」。

單騎救主

《三國志-卷三六 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記載「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也。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一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先主入蜀,雲留荊州。」。此事還見於《雲別傳》。

舌戰群儒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品,其中的「諸葛亮舌戰群儒」一回更是精品中的精品。《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寫諸葛亮隻身隨魯肅過江、游說東吳群臣。時值劉備新敗,退守夏口,曹操大軍壓境,東吳上下主降之風日盛。在此情勢下,諸葛亮以其超人的膽識同東吳群儒展開舌戰,並以其滔滔辯才使對手一個個皆成「口」下敗將,並最終說服了孫權,使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後,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後住入了民房。夜裡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裡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三氣周瑜

這是三國演義里的一個故事,小說虛構,為了美化諸葛亮而故意貶低周瑜,正史上並無此事,並且周瑜氣量也非常寬宏,與演義描寫的完全不同。「三氣周瑜」時諸葛亮在山上彈奏《長河吟》,自敘對周瑜《長河吟》之曲傾心思慕,所以重金求來,又分析天下鼎足三分之勢,言語中殷切勸導之意十分動人。而周瑜回答的則很簡單:「我既為東吳之臣,便與吳主謀事!」

羽扇綸巾

羽扇綸巾所指乃是周瑜,非是諸葛亮。周瑜文韜武略,盡顯英雄氣概,之所以用羽扇綸巾來形容他就是要體現出他的儒將風采。儒,指文人雅士。將,指大將風范。周瑜在詩中盡顯文人雅士的高尚情操,又不失戰火紛飛中的大將風范,實乃人中豪傑!周瑜一生征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

木牛流馬

也許是否受了魯班木車馬的啟發,約1700年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用其在崎嶇的棧道上運送軍糧,且「人不大勞,牛不飲食」。與王充記載魯班木車馬的寥寥數語相比,《三國志》、《三國演義》等書對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的記述可算是繪聲繪色、活靈活現、極為詳盡了。但不知為什麼,陳壽和羅貫中等對木牛流馬的製作原理和工藝卻不提一字。

火燒連營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報吳奪荊州、關羽被殺之仇,率大軍攻吳。吳將陸遜為避其鋒,堅守不戰,雙方成對峙之勢。蜀軍遠征,補給困難,又不能速戰速決,加上入夏以後天氣炎熱,以致銳氣漸失,士氣低落。劉備為舒緩軍士酷熱之苦,命蜀軍在山林中安營紮寨以避暑熱。陸遜看準時機,命士兵每人帶一把茅草,到達蜀軍營壘時邊放火邊猛攻。蜀軍營寨的木柵和周圍的林木為易燃之物,火勢迅速在各營漫延。蜀軍大亂,被吳軍連破四十餘營。

吳下阿蒙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連環計

龐統使曹操戰艦勾連,而後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後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賞引敵與戰,且前且卻,至於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復前博戰,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飢,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皆連環之計也。

大意失荊州

關羽當時遠征樊城,荊州空虛。曹操採納司馬懿之計,一面調五萬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聯結東吳,叫孫權暗襲荊州。那時,東吳守將是大將呂蒙,很厲害。關羽為防呂蒙,留下重兵防範,呂蒙難攻。這時,陸遜獻計說:『關羽自恃英勇無敵,所怕的就是你。如果將軍辭職,關羽一定中計。』呂蒙依計而行,關羽果然中計,便把荊州重兵調來攻打樊城。結果,呂蒙率吳軍攻破荊州。關羽被迫走麥城。

白帝城託孤

白帝託孤的背景是關羽所守的荊州被吳國攻佔,關羽兵敗被俘,不降,被殺。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但是劉備被吳火燒聯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空城計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

華容道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個故事,《三國演義》中的重點篇章。小說寫赤壁戰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羽有恩,於是派關雲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羽做。小說又寫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並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伏兵。

草船借箭

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讀了這段故事,常常使人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三國演義》是小說,虛構成分極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發生在孫權與曹操的濡須之戰,孫權坐船親自去刺探曹操的軍情,被曹操發現命令士兵射箭攻擊,孫權的船被射歪差點沉了,他便讓船掉個頭讓箭繼續射,這樣一來船就平衡了,孫權就把船開走了。孫權的聰明讓曹操十分感嘆,留下一句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

清塵濁水

釋源:曹植《七哀》詩。其詩曰:「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說解:這是一首思婦之怨詩,寫明月之夜,思婦登樓企盼夫歸的哀怨情懷。「清路塵」蓋喻征夫,「濁水泥」乃抒情主人公自喻。兩句比喻說明其「浮沉各異」之勢,無以相會。一說「清路塵」喻曹丕,「濁水泥」喻自己,說明「浮沉各異勢」的骨肉之親,不得會合。
後遂以「清塵濁水」比喻人的身份、處境不同,彼此隔絕而無法會台。明李昌祺《剪燈余話•田洙遇薛濤聯句記》:「歙漆阿膠忽紛解,清塵濁水何由逢?」

E. 秦朝歷史簡介

F. 介紹一下五胡亂華八王之亂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的國家達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後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徵。
西晉「八王之亂」,胡人趁亂反晉。西晉滅亡後,出於避亂,晉朝皇室和北方黃河流域廣大居民進入安定的長江流域,史稱衣冠南渡。南渡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1]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祖逖、桓溫等名將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復失土為己任。東晉與五胡的戰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河淮地區為南北交戰的主戰場。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G. 有誰知道「花園口決堤」歷史事件,及其影響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命令軍隊在河南鄭州花園口決開了黃河大堤,破堤而出的滔滔黃水,經流河南、安徽和江蘇三省60多縣,奪淮入海,89萬人民葬身黃水,近2000萬人流離失所,在抗戰中倍受煎熬的中國人民又蒙受了新的巨大災難。由於損失慘重,國際影響巨大,在事件發生之初,蔣政府矢口否認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稱系日軍轟炸所致,而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花園口事件在台灣也是禁止任何公開談論的,到80年代中期後,逐漸有人在台灣陸續發表相關文章,不過此時的國民黨,所要宣揚的已經不是黃水之患,而是黃水之功了。

花園口決堤在軍事有什麼意義呢?國民黨御用文人和當前的某些人認為:決堤有效阻止了日軍的西進;迫使日軍改變了進攻武漢的路線,武漢會戰贏得了准備時間;形成了一條新的軍事分界線; 有的人更聲稱決堤壩在軍事上以取得了「輝煌的成功」。
不過在客觀軍事分析人士眼裡,花園口決堤給日軍造的困難只能稱一般,僅使其主力由沿平漢線和淮河兩路合圍改為沿長江推進,日軍的戰略部署並未因此打亂,武漢到底也沒能守住。與豫、皖、蘇人民因決堤而蒙受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相比,這點作用微不足稱道。
就蔣介石的初衷而言,為了抵擋步步進逼的日軍,使戰時首都武漢免於淪陷,決開黃河大堤雖然會使人民遭受空前的浩劫,但與讓他自己腐敗而且處於潰敗中的軍隊進行抵抗相比,是可以作為一個首選的應急戰略的。

H. 肇慶的歷史名人是誰

肇慶的歷史名人的歷史名人有陳欽、陳元、莫宣卿、石頭希遷禪師、李質等。

1、陳欽

陳欽(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西漢經學家,字了佚,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肇慶封開)人。

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傳人,賈護授陳欽,陳欽授王莽(新朝皇帝)。

一生研究《春秋》、《左傳》,著有《陳氏春秋》(已佚)。

2、陳元

陳元,東漢經學家,字長孫,東漢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肇慶封開)人,陳欽之子。被譽為「嶺海儒宗」,以研究《左傳》聞名,著有《左氏異同》,可惜已失傳。

3、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號片玉,謚孝肅,嶺南第一狀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農歷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文德鄉長樂里(今廣東肇慶封開縣河兒口鎮西村)。

兩廣的第一個狀元,也是我國科舉制度時代最年輕的狀元,高中時只有17歲。莫宣卿墓在河兒口鎮西村東坡鑼鼓崗上。

4、石頭希遷禪師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

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於他所撰的《參同契》。

5、李質

李質(1316—1380),字文彬,號樵雲,廣東德慶晉康鄉(今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九市鎮)人。

生於元朝,少年好學,及長,精通經史,膽識過人,文武全才。時逢亂世,中原擾攘,嶺海多事,遂家居不出。與弟李穆放情於山水之間,以詩酒自娛。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質為參軍。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姦宄乘德慶路農民暴動之機,大肆焚毀官舍民房。李質回德慶募集鄉兵2萬,維持治安。其時,湖南暴動農民大量南下,地方震驚。

德慶路總管陳文仲及其下屬地方官員,共推李質為首,領導防務。李質義不容辭,即領兵進城,修葺城垣,設險據守。

因此民多擁護,德慶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質受任檢僉福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事。

以後雖兩次陞官,但都未離開故土,只是率領地方武裝鎮守德慶、封川2路,維持地方治安達15年之久,使上至蒼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寧。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質順應歷史潮流,以德慶、封川2路歸降,受到朱元璋的贊揚,並授予官職。先後出任奉訓大夫中書省斷事、都督府斷事、中順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

洪武八年(1375年)晉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廢,李質因「善導不得法」被賜死,年64歲。鄉人祀之,立尚書坊於附城內(今德城鎮),其後人建大宗祠於城皇廟街。

祠內有「開國元勛」巨額牌匾,為翰林學士宋濂手書。李質晚年尤攻於詩,有詩集《樵雲集》若干卷,並與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宣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頭希遷禪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質

閱讀全文

與中原擾攘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