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歷史必修三 嶽麓版 第五單元 知識點 詳細點
第20課復 西學東漸 主要內制容:開眼看世界(主要掌握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運動時期的「中體西用」思想;維新思想(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掌握康有為、梁啟超的思想以及嚴復進入的進化論思想——社會達爾文主義)。
第21課 新文化運動 主要內容:陳獨秀思想的轉變(資產階級激進派——接受馬克思主義);民主與科學思想;全盤西化與對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
第22課 孫中山的民主追求 主要內容: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變化(這是重點,主要掌握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的相同與不同)
第23課 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主要內容: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成熟,及其個各階段的代表作品和主要內容,這些都需要掌握
第24課 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南 主要內容:鄧小平理論(主要掌握改革開放的背景——實踐是檢驗認識的唯一真理;南巡講話的主要內容);三個代表的主要內容和作用掌握就可以了;科學發展觀了解就行。這一課中鄧小平理論是重點。
B. 最新高中歷史必修三知識點嶽麓版
一、「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思想氛圍寬松。③階級關系——「士」階層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和孫臏)、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
3.意義: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推崇為「聖人」。
(1)政治思想: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
①「仁」即「仁者愛人」,反對統治者實行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理解和體貼他人,調整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愛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②「禮」就是要「克己復禮」,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實現「禮」,就要「正名」,做到貴賤有序、名正言順。③「為政以德」,在以「德」、「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學思想:「敬鬼神而遠之」,優先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
(3)教育思想:辦私學。教學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於師」:學習方法——「溫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4)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
(5)評價:①「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②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戰國著名的思想家,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學說,被尊為「亞聖」。
主張:①政治思想——「仁政」學說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②倫理觀——「人性本善」。③價值觀——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評價:①「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②「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國時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張:①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③「性惡論」,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思想特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說。
影響:①荀子綜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改造原來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但在很長的時期里,他的學說被視為儒家的異端。②作為戰國時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學說對中國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三、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1.背景:①儒學在秦朝遭到嚴重打擊,漢初逐漸復甦。②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③社會形勢的發展需要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於是漢武帝「舉賢良對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來源:以《公羊春秋》為基礎,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
主張:①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發揮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影響:董仲舒對儒學思想的發展,有利於漢代的統治者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的統一,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漢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起用文學儒者參政。③興辦太學,建立地方教育系統。
影響:①新儒學適應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鞏固了國家統一,同時也限制君權的過度膨脹。②教育逐漸為儒學所壟斷,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③太學興盛,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學在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地位。⑤從此儒學之士在中國文化舞台上逐漸成為主角,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續兩千年之久。
四.宋明時期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隋唐時期儒學的發展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受到嚴峻挑戰。但儒學以它頑強的生命力,兼收並蓄,開創了新局面。②隋唐時期,儒學發展更輝煌。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儒學在融會的趨勢中向理學發展。儒家經典的標准讀本是《五經正義》。③到宋代出現新儒學體系,即理學。
2.宋明理學的代表和思想主張
(1)理學概念:理學是儒、道、佛三家學說思想融合的產物,以「理」和「天理」為核心,更具理論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學
代表——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著作《二程遺書》)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是繼孔孟之後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儒學思想家,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張:①「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後有物。(理學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③發揮孔子「仁」的學說,認為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張:①「理氣論」。認為理和氣是渾然一體、不可分離的,這是一種唯心的觀點。②「心性論」。認為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人們應克制感情,讓道德理性來支配和指導行為。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響: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很大,還遠及日本、朝鮮和歐洲,形成「朱子學」學派。
(3)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展到新階段
陸九淵——南宋理學家,認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萬物的淵源。提出「發明本心」(發:產生於;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內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對「格物致知」
王陽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學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學發展到「心學」階段。他①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宣揚「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觀唯心論的宇宙觀。②提出「致良知」的學說,認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為聖賢,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的思想。
C. 高中歷史必修三14課理性之光 知識點總結(嶽麓版)
第十四課 理性之光——啟蒙運動
一、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性質、指導思想
1、啟蒙運動興起的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
政治: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科技:自然科學發展,提供了銳利的武器
2、啟蒙運動的性質:資產階級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思想文化的解放運動
3、啟蒙運動的指導思想:理性主義
含義:理性是與感性相對而言的,感性是停留在表面的、是膚淺的;理性是指人的思考與判斷,是指不用外界的權威來判斷一切事物,只敬畏真實,尊重科學,不再信奉傳統與教條。它是深刻的、是挖掘事物內在本質的。
二、啟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張
1、孟德斯鳩生平及其作品
(1)孟德斯鳩生平及代表作
是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傑出思想家,資產階級國家和法制理論的奠基人。 出身貴族,曾擔任波爾多法院的院長,用27年時間完成《論法的精神》
(2)孟德斯鳩的思想: 「當立法權和行政權集中在同一個人之手,自由就不復存在」。
三權分立:防止君主專制,確保公民政治自由
(3)孟德斯鳩的思想影響:成為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原則
2、伏爾泰及其思想主張: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因猛烈抨擊天主教的黑暗統治和封建統治者的腐敗,他曾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獄
(1)伏爾泰的思想:自由平等
①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種天賦權利,不應受到任何侵犯,這種天賦人權只受法律支配;
②平等則依味著反對等級制度和封建特權,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過是從法律上來保護人們的自由、平等權利的國家政治制度攻權力結構;
③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讓人民享有言論、出版、選舉等自由。
(2)伏爾泰思想的影響:他的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3、盧梭及其思想主張
(1)盧梭的代表作:《社會契約論》
(2)盧梭的思想主張:主張創立民族共和國
①天賦人權;②人民主權(主權在民);③社會契約;④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在於私有制
(3)盧梭思想的影響:批判封建制度、宣傳理性至上的啟蒙思想家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3、康德及其思想主張
(1)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
(2)康德的思想主張:①人非工具;②尊重他人;人應該尊重別人的感受,而不是視他為便利自己的工具。
(3)康德思想的影響:
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三、啟蒙運動的影響
1、是歐洲資產階級掀起的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豐富和發展了人文主義內涵,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3、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作了輿論准備,而且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4、對近代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D. 嶽麓版高一歷史知識點大綱
上課時的筆記是最有用的,不必舍近求遠,不都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認真聽課比什麼都有用!!!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第1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 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 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 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決策機構
外朝 執行機構
尚書台 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 中書省 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 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 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 二府 中書門下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 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 中書省 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 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 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 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 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
不斷增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 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
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第8課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國獨立)
1、○1「1787年憲法」的制定:獨立初期的美國,只是一個邦聯制國家。
原則:「分權」與「制衡」: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之間制約達到平衡;總統和國
會之間、國會本身兩院之間、司法與其他部門之間均構成制約。
行政權 總統 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
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總司令同,在戰時可行使獨裁權。
立法權 國會 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
參議員由各州議會選出,每州兩名;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人數與該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權 聯邦法院 大法官由總統任命,終身任職。
聯邦法院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
2、「1787年憲法」的意義: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促進了美
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美國建立起聯邦制國家;進一步鞏固了獨立戰爭的成果,使美國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憲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眾權益的《權利法案》是幾年後作為修正案補充進憲法的;它承認黑人奴隸制和黑奴貿易,留下種族歧視和壓迫的烙印;婦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隸的選舉權被剝奪。
第9課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國 第一帝國 第二共和國 第二帝國 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最高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共和派終於把眾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占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為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最高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憲法授予巨大權力。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在絕對權力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
消極影響:君主制被保留下來,容克地主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受到根本觸動,軍國主義傳統得以延續,阻礙了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徹底完成
積極影響: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德國邁入資本主義門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德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到19世紀末,德國已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
○5意義:標志著德國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制度的確立;帶有濃厚的封建性、軍事性色彩。
第四單元 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課 鴉片戰爭
1、1840年6月,英軍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鴉片戰爭爆發。
2、1841年初英軍強佔香港島,威逼廣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條約內容有: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等。
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旅遊、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燒圓明園。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
條約規定: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4、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課 太平天國運動
1、《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太平天國頒布。
○1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
○2規定: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3太平天國想通過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核心思想),無人不飽暖(目的)」的理想社會。
2、《天朝田畝制度》的意義:
積極意義:反映了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思想結晶。
消極意義:體現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脫離實際,根本無法實現。
3、《資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國頒布的。是先進的中國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但由於當時形勢未能實行。最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屈辱的《馬關條約》。
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受內地稅。
2、《馬關條約》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條約》:1901年9月,清政府與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共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以關稅和鹽稅作抵押;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國駐兵保護;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懲辦義和團運功中參加反帝斗爭的官員,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反帝性質的組織;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國清政府腐敗無能,避戰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眾;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勢強盛,對華戰爭蓄謀已久。
第13課 辛亥革命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政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2、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部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度,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辛亥革命意義:偉大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打擊帝國主義勢力,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第14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
1、五四運動(1919年)是一次不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封建的革命運動。
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2、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
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標志是國民黨一大召開。
第15課 國共的十年對峙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其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2、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
3、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成為黨史上一個生死攸關轉折點。
第16課 抗日戰爭
1、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是淞滬、太原、徐州、武漢。作用是遲滯了日本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中國勝利。中國勝利的原因是:
○1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堅持全民族抗戰;
○3日本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國際上失道寡助;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互相支持。
3、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1是中國人民100多來年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做出重大貢獻;
○4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17課 解放戰爭
1、1945年10月10日《雙十協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2、三大戰役:遼沈戰役(1948年9月)、淮海戰役(1949年1月)、平津戰役(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3、宣告統治中國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結束的事件是解放軍佔領南京。
4、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1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獨立、統一的新中國即將誕生;
○2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勝利;
○3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立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爭的士氣;
○3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五單元 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彭勃的發展起來。
2、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寧的《四月提綱》(1917年4月),提出把俄國革命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質:無產階級領導,以建立體現社會公正和平等的社會制度為目的。
「十月革命」的意義: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繫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沉重的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鼓舞了國際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
2、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主要實施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實行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1、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
「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十年沒有召開。
2、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中共中央為劉少奇平反昭雪,並在全國范圍內平反各種冤假錯案。
3、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是憲法。
4、1984年,政府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中宣布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
2、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一國兩制」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祖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3、1997年7月1日中國收回香港,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收回澳門,人民解放軍進駐澳門。
4、香港澳門回歸的最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實力提高。
第七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在國際交往中,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體現在「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在請客」「一邊倒(倒向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
2、1953年12月,周恩來找中印雙邊會談中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關系准則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
4、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出現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是在日內瓦會議
5、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也叫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同:遭受殖民主義的災難和痛苦;解除殖民主義的痛苦和災難,發展民族經濟。
異:指各國可以採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會議的意義:加強中國和亞非各國的聯系。會後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第24課 開創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恢復了一切合法權利,包括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美改善關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國承認一個中國原則。
1972年,剛剛出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因周恩來的邀請訪華,簽署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3、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
4、由中國主導創立的地區性國際組織是上海合作組織(SCO)(還有亞太經合組織)。
第八單元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
第25課 兩極世界的形成
1、二戰後美蘇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的沖突。
2、二戰後,美國以經濟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歐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
3、美蘇兩極格局形成的標志是歐洲出現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
4、二戰後形成的兩級格局解體的標志性事件是蘇聯解體。
5、二戰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熱戰主要是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戰爭。
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的原因: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需要;
現實因素:世界政治經濟中心地位喪失;
外部因素:美蘇爭霸的影響;
歷史因素:統一情結的歷史淵源。
2、「一超多強」局面;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
歐盟經濟政治實力增強,推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擺脫美國控制;
日本經濟發展,實力增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俄羅斯國際地位提高,擁有和美匹敵的軍事力量;
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並發揮越來越大作用;
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高,積極致力建立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美國仍然最強大。
E. 求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到三的復習大綱和相應試題,重謝!
我也是嶽麓版的 但是我的大綱有九十多頁的是紙張 愛莫能助~如果我們近或許能夠給你。~
F. 高中歷史必修三嶽麓版第三單元知識要點歸納.要詳細
要點是要看出題人員啊
G. 高中歷史必修3復習提綱(嶽麓版)
其實新教材與人教版沒什麼大的區別
我去年看過嶽麓版的教材 不錯 有興趣讀
歷史學習就是注重基礎
跟著老師的來
就沒有問題了
有什麼不懂可以發消息問我
H. 高中歷史必修3復習提綱
歷史必修三知識整理
第一單元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1課 「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礎解讀】
一 、「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及評價
1、原因: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社會地位較低的士,受到各諸侯國統治者的重用。他們代表本階層或政治派別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張。
(2)政治和經濟大變動,導致教育和學術領域也發生變化。社會上形成一些以傳播文化、發展學術為宗旨的學者和思想流派。這些學者和思想流派,被稱為「諸子百家」。
(3)學派之間的互相詰難、批駁,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
2、評價: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二、孔子和早期儒學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魯國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論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尊稱「至聖」。
2、早期儒學:
(1)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要做到待人寬容,「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取信於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兩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進一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在倫理觀上,孟子主張「性本善」。
荀子也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並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
(3)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加以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他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慾。他指出社會動盪的根源,在於人們的行為違背了自然,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2)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學說。
2、法家:
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是戰國末期的韓非子。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來震懾臣民,提出了系統的法治理論。法家把君主的權力提高到極點,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基礎解讀】
一、 從「無為」到「有為」
(1)原因:秦末戰火頻繁,社會經濟破壞嚴重。
(2)目的:為了恢復生產和安定人心,統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減輕田租、赦免自賣為奴婢者為庶人、讓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並免除一定的賦稅和徭役等。
(4)結果: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漢朝的經濟實力逐漸恢復和增強,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國力日盛。
(5)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
內: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並嚴重,割據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為患,邊關危機,威脅著西漢的穩定。
(6)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一形勢的發展需要,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董仲舒其人:
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漢武帝在位期間,董仲舒曾三次參加對策,闡發他的儒學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張:
(1)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
(2)為了加強君權,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
(3) 董仲舒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後人歸納為「三綱五常」。
三、儒學成為正統
1、儒學興起的原因:
漢武帝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士人紛紛研習儒家經典,儒學得以大興。
2、儒學教育狀況:
(1)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設立專事研究和傳播五經的教官,稱為「博士」。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2)興辦太學,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學完經考試合格後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使非貴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憑太學資格做官;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在全國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儒學於各郡縣得到推廣,在民間開始處於獨尊的地位。
3、結果: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第3課 宋明理學
【基礎解讀】
一、三教合一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也在民間廣為傳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2、隋朝:
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3、唐朝:
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二、程朱理學:
1、程朱理學產生的背景原因:
(1)統治者支持:長期的混亂,不利於大一統的穩定和鞏固,宋代統治者倡導尊儒讀經。
(2)儒家學者的努力: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3)代表人物: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時期的朱熹,成就最為突出,所以「理學」也稱為「程朱理學」。
2、程朱理學的內涵:
(1)程顥、程頤的思想主張: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張: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強調理之源在於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3、程朱理學的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陸九淵的思想主張:
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2、王陽明心學出現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社會動盪不安,封建專制統治陷入危機。
(2)王陽明繼承和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
3、王陽明的思想主張: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4、評價:
明朝中期以後,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宋明理學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並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基礎解讀】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李贄離經叛道思想形成的社會背景:
(1)中國社會內在矛盾空前尖銳。
(2)江南一帶工商業者成為社會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3)社會吏治腐敗,奸佞當道。
(4)李贄目睹了官場的污濁和道學家的偽善,不願與他們同流,形成了離經叛道的不羈性格。
2、李贄的思想主張:指出孔子不是天生聖人,儒家經典也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理論。他認為是非標准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二、明清時期的三大進步思想家
1、黃宗羲的思想主張:
(1)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猛烈抨擊,尖銳地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3)影響: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主張走出家門,到實踐中求真知,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2)著述《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記述了山川形勢、物產風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影響:顧炎武以他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來源: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
(2)思想主張: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他還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3)影響: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進步思想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二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第5課 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基礎解讀】
一、「人是萬物的尺度」
1、智者學派產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臘城邦,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雅典成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學者的研究越來越關注「人」本身。
2、 智者學派的思想主張:
(1)以人和人類社會為探索的主題,研究人類,反思人類自己。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組織、風俗習慣和倫理規范等。
(2)強調人的價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張:
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學派的主要思想,體現了希臘文化人文主義的本質。
二、美德即知識
1、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
(1)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們的道德價值觀,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內在靈魂,世界上沒有人自願作惡,人之所以作惡是出於無知。
(4)教育對美德同樣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2、影響: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三、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1、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社會,著有《理想國》一書,他根據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個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主張有正義感和理性的「賢人」統治國家。
2、柏拉圖的這種想法盡管有很多錯誤,但他鼓勵人們獨立理性思考.為理性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在很多學術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古希臘最博學的人。他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第6課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基礎解讀】
一、 義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文藝復興的背景:
(1)出現了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業城巾。在激烈的競爭中紛紛採取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政策,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希望創造財富,他們重視通過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經營手段創造財富。
(3)教會嚴格控制著文化思想的發展。
二、文藝復興
1、性質: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2核心:人文土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3、表現:首先在文學藝術領域表現出來。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作者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慾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展人的個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們和薄伽丘一起被譽為文藝復興「文學三傑」。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
(3)達??芬奇等藝術大師創作了許多傑出作品,一掃中世紀的呆板拘謹的宗教氣息。
5、文藝復興的擴展:
16世紀以後,從義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藝復興使天主教會的權威受到質疑,要求改革教會的願望日趨強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勢力很大,教會不僅在精神上統治著德意志,還從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財富,德意志因此被稱為「教皇的奶牛」。
(3)羅馬教皇以籌資修繕教堂為名,出售贖罪券,激化了矛盾。
2、馬丁??路德改革:
(1)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列舉兜售贖罪券的種種謊謬,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需購買贖罪券。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聖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
(3)影響: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許多地方興起,形成了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稱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還有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於教會。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第7課 啟蒙運動
【基礎解讀】
一、 理性時代的到來
1,原因:
(1)文藝復興運動的推動。
(2)自然科學取得重大進展。
(3)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的願望日益強烈。
2、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一大批啟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張:
(1)啟蒙思想家們不滿足於對人性的尊重,要求獲得人本身的解放,進一步發展了人文主義。
(2)他們否定一切外在權威,認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核心。
4、影響:
啟蒙思想家們呼喚用理性的陽光碟機散現實的黑暗,努力構建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美好時代。他們以生動的文筆,通過戲劇、小說等形式,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的權威和迷信,反對專制和愚昧,提倡科學、自由和平,促進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國的啟蒙思想家
1、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2、思想主張:
(1)猛烈抨擊天主教會,稱教皇為「兩足禽獸」,號召人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2)他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
(3)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為出發點,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鳩:(1)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
(2)影響: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他的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4、盧梭:
(1)著有《社會契約論》一書,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2)他認為國家的主權屬於人民,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他同人民簽訂的契約,如果他違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權推翻他。
(3)盧梭還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三、啟蒙運動的擴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2、評價: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I. 高中歷史必修三總復習提綱(全套)[嶽麓版]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貢獻。
1、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根本原因:社會大變革
2、列舉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並作扼要評價。
儒家:孔子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① 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張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要實事求是、
「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當仁不讓於師」
評價:① 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 ——(P課文第5-6頁)
哲學思想——「性善說」
道德思想——先義後利,捨生取義
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評價:① 《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後列為「四書」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統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③ 繼承並發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聖」,對傳統文化產生很大影響。
荀子:哲學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義② 「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 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
評價:① 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儒家重視。
② 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道家:老子 哲學思想——①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② 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評價:① 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
② 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莊子 哲學思想——「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逍遙」(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後世影響深遠。
法家:韓非:思想主張——① 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 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①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適應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後1000多年中,法儒結合,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儉 評價:① 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② 曾被廣泛吸收,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
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有什麼重要意義(1)對後世文化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儒家思想孕育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是傳統文化的核心。(3)道家思想是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論武器。(5)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 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 ② 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榮;③ 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程。)
4. 簡述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① 春秋末產生,其創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禮」的學說,但未被統治階級所重用。
② 戰國時初步發展,孟子主張「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
(二)知道罷黜百家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1、漢代儒學(1)思想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幹,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思想;2)理論基礎:「天人感應」學說:君權神授;(3)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 天人感應 ② 君權神授 ③ 三綱五常 ④ 大一統 (4)思想核心:大一統(「新」所在)
2、評價(歷史意義):有利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神化皇權;
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
確立了儒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文化;限制君主的權利,使君主實行「仁政」;
3、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學對於鞏固國家統一,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
②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③漢武帝通過起用儒士參政、興辦太學和地方郡學、將儒家經典確定為教科書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三)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理學時期儒學的發展。
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張,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展;
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系統,即理學。
2、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
3、主要內容:
程朱理學:「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
陸王心學:陸九淵認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學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慾、回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④宋明理學的影響 :
歷史作用:①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② 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
(四) 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結合他們的基本觀點簡要說明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P課文第20-22頁)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1、背景:政治上,專制政治的腐敗,農民起義打擊。
經濟上,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根本原因)。
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學為標準的科舉考試使思想界呈現出因循守舊的習氣;西學東漸中近代科技開始傳入,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張:
(1)「異端」李贄,著作有《焚書》、《藏書》——(P課文第20頁)
否定孔孟學說;批判程朱理學;倡導個性自由,反對盲從統治者的意志;追求物質享受;主張男女平等。
哲學思想:指出萬物皆源於矛盾的陰陽二氣,並非生於「天理」,從而否定了「存天理,滅人慾」的理論基礎。
(2)顧、王、黃(各自著作見課本)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督機構;學術上,主張提倡務實學風和行為,「經世致用」;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提出「工商皆本
3、影響(評價):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沖擊;給後世民眾以深刻啟迪;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
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概述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認識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1、四大發明的概況:(1)造紙術
概況: ① 紙出現以前的書寫材料——甲骨、青銅、竹木簡、帛②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不適於書寫。③ 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能書寫的纖維紙,人稱「蔡侯紙」
評價:紙的發明不僅為中華文化的發展與人傳承提供了有效的載體,也為當時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傳播與平民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印刷術概況:①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隋唐,世界最早有明確時間記載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刷的《金剛經》。② 活字印刷術——北宋畢升發明,節省印刷費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對人類的文明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時是泥活字,後來出現了木活字、金屬活字。③ 外傳——13世紀中期活字印刷術傳到朝鮮,後又從西域傳到歐洲。
評價: 大大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對人類的文明歷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3)火葯概況:① 唐代煉丹制葯時偶然發明,最早記載見於孫思邈著的《丹經》,稱作硫磺伏火法。② 唐末用於戰爭,五代和宋朝廣泛用於狩獵、開山、採石和火器。③ 14世紀初,火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評價:火葯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葯武器的發明,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4)指南針
概況:① 戰國——司南 ② 北宋——指南針發明,並用於航海。③ 13世紀傳入西歐,在地理大發現中起了重要作用。
評價: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明的時代。
2、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進程的貢獻:中國古代科技方面的成就,長期領先於世界,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推動了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在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主義,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
總結: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春秋時期創立(孔子及其主要學說)——戰國時期發展(孟子與荀子及其學說)——西漢確立獨尊地位(董仲舒及其大一統思想)——南北朝時期出現危機——宋明儒學的創新(理學的代表人物及主張)——明清時期遭到批判(代表人物及主張)
(二)概述漢字和繪畫的起源,知道東晉、唐、宋時期的著名書法名家,了解中國書畫的基本特徵。
1、漢字與書法(1)文字的發展歷程:刻畫符號(新石器時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標准字體:籀文)——春秋戰國:混亂——秦:書同文(小篆、隸書)(2)書法:秦篆漢隸——魏晉:發展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原因:主觀:士人表達情意;客觀:文具的改進)(王羲之「書聖」《蘭亭序》)——隋唐(風格多樣):草書――張旭、懷素;楷書――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宋四家(追求個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
朝代 時代風貌 書法名家 藝術特色
魏晉南
北朝 社會危機、士人群體形成、文具改進 王羲之 虛玄靈動
隋 唐 盛世氣象 張旭、懷素 狂放不羈
顏真卿、柳公權 注重規范法度
宋 代 社會生活豐富多樣 宋四家、趙佶 追求個性、有意無法
明 代 社會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強調個性化
清 代 世運轉衰
士人趨時應度 劉墉、翁方剛 館閣體精潤美媚,了無生氣
包世臣、康有為 力挽頹風、矯枉過正
2、繪畫①起源:新石器時代——戰國兩漢:帛畫——魏晉:文人畫出現(代表人物及繪畫特點)——唐:雍容華貴(代表人物及繪畫特點)——宋元:文人山水畫,獨立畫種,注重意境(原因:文人階層壯大,理學的興起)——明清:風格奇特(原因:時代的變化,社會動盪)
②民間繪畫:a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b代表:張擇端(北宋)《清明上河圖》;明清――木刻版畫、年畫、剪紙、布貼畫③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三)知道詩經、楚辭和漢賦的文學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人的文學藝術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長篇小說;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1、詩經: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反映貴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辭: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採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其特點為句式自由靈活;代表:屈原——《離騷》
3、漢賦:特點是鋪陳詞藻、文采華麗,是一種帶韻散文。如西漢司馬相如《子虛賦》
4、唐詩:(1)繁榮原因:①統一、強盛 ②中外、民族間交流頻繁 ③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④科舉制度的確立(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風格、代表作:李、杜、白見課本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風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時代特點 作品風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 (詩仙) 盛唐 豪邁奔放、想像豐富、手法誇張 《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浪漫主義
杜甫(詩聖)
其詩稱為「詩史」 唐由盛轉衰時 詩風渾厚深沉,語言凝重精練 「三吏」「三別」 現實主義
白居易
晚唐 諷喻詩:平實淺近、針砭時弊
敘事詩:韻味綿長 《秦中吟》、《新樂府》
《長恨歌》、《琵琶行》
5、宋詞(1)繁榮原因:①商業的繁榮、城市生活更加豐富,適應市井生活需要 ② 山河的破碎、民眾的苦難使人們的感情更加豐富 ③「長短句」能靈活地表達情感
(2)特點:句子長短參差,便於抒發感情,可配樂演奏
(3)代表:(豪放派和婉約派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見課本42頁)
婉約派——柳永 《雨霖霖》;李清照
豪放派——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陸游
6、元散曲:——(P課文第43頁)
(1)背景:漢族文人進取無望,用以抒發愁悶情懷。社會下層文人對社會黑暗、人民悲慘遭遇的不滿。 (2)代表人物: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秋思》。
7、明清小說; (1)社會背景:① 商品經濟的發達,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崛起,對文學的需求增多
② 社會識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層文人從事小說創作 ③ 印刷術不斷完善,書坊書肆迅速發展 ④ 社會上彌漫著拜金逐利的風氣,商人第一次作為被歌頌的對象 ⑤ 各種社會危機、社會矛盾逐漸加深,使一些文人對現實進行批判。(2)成就:① 「四大奇書」 《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② 「三言」「二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驚奇》《續刻拍案驚奇》③ 批判現實的作品《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四大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概述林則徐、魏源、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1、「開眼看世界」(19世紀四五十年代①背景: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沖擊加劇,中西方聯系擴大
②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設譯館,翻譯外國報刊書籍如《各國律例》,編譯《四洲志》,開了中國近代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
③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④意義:以林則徐、魏源為先導,「開眼看世界」的思想發展成一股社會思潮,從此,為抵禦外侮,謀求民族與國家獨立自強而探究學習西方,逐漸成為中國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體西用」(19世紀60-90年代)——(P課文第88-89頁)
背景:① 西學的傳播猛烈沖擊著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②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③ 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張之洞為首的洋務派看到西方船堅炮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含義:「中學為體」是強調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根本;
「西學為用」是主張採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近代科學技術,效仿西方國家在教育、賦稅武備等方面的一些具體措施,舉辦洋務新政,來挽救清王朝。
實質:在維護固有的制度和綱常禮教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鞏固清王朝統治的作用。
作用:隨著洋務運動的實踐,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傳播;也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進作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P課文第89-90頁)
1)早期維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展工商業。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和付諸實踐。
2)維新思想的發展:(19世紀90年代以來)
①背景: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先進人士西學知識的增長促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經學外衣、利用孔子權威來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為維新變法提供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其思想產生了「大颶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B、梁啟超,突破康有為理論的束縛,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C、譚嗣同。極力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及綱常禮教,倡導男女平等,堪稱維新運動的勇士。
D、嚴復,系統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主張,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理闡述維新變法的重要性。
③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內容包括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這場論戰使維新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3)維新思想的影響:①維新思想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產生發展的,它將變法圖存與發展資本主義相結合,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主題和政治要求②是先進中國人西方學習進一步深入的表現,突破了「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的物質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
③維新思想極大的沖擊了封建思想,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它並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傳統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背景:——(P課文第92頁)
①經濟基礎——「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
④政治狀況——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強烈反對
⑤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造輿論,掀起復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認識到在中國要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2、標志:——(P課文第92頁)
進作用。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維新變法思想及作用:——(P課文第89-90頁)
1)早期維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務派和洋務運動,王韜、鄭觀應為代表人物,隨著中法戰爭的失敗,早期維新派開始提出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的要求,還主張發展工商業。這些主張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啟蒙作用,但未能形成系統和付諸實踐。
2)維新思想的發展:(19世紀90年代以來)
①背景: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形成;先進人士西學知識的增長促使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
②代表人物及思想:A、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經學外衣、利用孔子權威來否定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為維新變法提供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其思想產生了「大颶風」和「火山大噴火」般的巨大影響。
B、梁啟超,突破康有為理論的束縛,積極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C、譚嗣同。極力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及綱常禮教,倡導男女平等,堪稱維新運動的勇士。
D、嚴復,系統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主張,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原理闡述維新變法的重要性。
③維新派與頑固派進行論戰;內容包括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等;這場論戰使維新思想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形成了一次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3)維新思想的影響:①維新思想是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而產生發展的,它將變法圖存與發展資本主義相結合,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主題和政治要求②是先進中國人西方學習進一步深入的表現,突破了「開眼看世界」「中體西用」的物質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
③維新思想極大的沖擊了封建思想,動搖了封建社會的理論基礎,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但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它並沒有徹底批判封建傳統文化。
(二)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了解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1、背景:——(P課文第92頁)
①經濟基礎——「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階級基礎——資產階級隊伍壯大,強烈要求實現民主政治;
③思想基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入;
④政治狀況——辛亥革命後,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袁世凱復辟帝制,人民強烈反對
⑤直接原因——袁世凱為復辟造輿論,掀起復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認識到在中國要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進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思想革命。
2、標志:——(P課文第92頁)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
活動基地:北京大學 主要陣地:《新青年》(發表的意義見課本93頁)
3、主要內容:——(P課文第93頁)
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
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攻擊以孔子和儒學為代表的舊禮教,舊道德,豎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P課文第94頁)
③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a.胡適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b.陳獨秀主張推倒陳腐、雕琢、迂晦的舊文學,建設平易、新鮮、通俗的新文學;c.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是新文學的典範——(P課文第96頁)
④ 十月革命後,竭力宣傳馬克思主義。
4、思想影響:——(P課文第97頁)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沉重打擊,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②對促進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覺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
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簡要說明科技進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1、重大成就如下:——(P課文第120-122頁)
時間 重大成就 作用與意義
1964年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國由此跨入和國家行列
1966年 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我國有了用於施展的戰略核導彈
1967年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4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 1 號」發射成功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1973年 袁
(二)簡述達爾文及其進化論的主要觀點,概述科學與宗教在人類起源問題上的分歧。
1、進化論出現的背景:——(P課文第67頁)
改革的年代,但相繼成功的歐洲各國並沒有出現啟蒙學者所描繪的美好景象,人們將對現實的不滿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產生了浪漫主義與批判現實主義。
① 巴爾扎克:——(P課文第76頁)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人間喜劇》,由91部小說組成,刻畫了2400多個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紀前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尤其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金錢罪惡方面入木三分,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網路全書。」
② 列夫•托爾斯泰:——(P課文第76-77頁)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代表作《戰爭與和平》,羅曼羅蘭贊譽此書為「近代的《伊利亞特》」。
③特點:強調真實具體的描寫現實生活,揭露批判社會黑暗,著力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知道梵谷和畢加索,簡要說明其主要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
1、現代美術時代背景: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現代社會生活各方面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現代藝術即為這種變化的反映。
2、現代美術:——(P課文第81頁)
①梵谷:後印象派代表,作品為《向日葵》;他的作品色彩極其強烈,富有個性,充滿了火一樣的熱情,他被稱為「撲向太陽的畫家」。
②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現代派代表,採用誇張、變形與抽象的表現手法,大膽運用各種材料,代表作為《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格爾尼卡》等。
②發展:到1927年之前為默片時代,此間,美國人格里菲斯被譽為「現代電影之父」。卓別林為傑出演員,代表作品有《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
③隨著影像與聲音結合技術的成熟,有聲電影崛起,世界電影進入全面繁榮階段,如奧斯卡獎的設置。
2、電視:①1929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了電視
②優勢:兼具多種媒體優勢,具有覆蓋面廣、時效強和現場感強的特點
③主要功能:傳播咨訊;開展遠程教育;娛樂;展示世界各地優秀藝術品。
④意義:豐富精神生活,擴大視野,提高素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影視藝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影視藝術的產生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了人類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引領文明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風尚,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