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從第一單元到第三單元的提綱
2010屆一輪復習戰爭模塊
第二次世界大戰
侵略喪心病狂 綏靖損人害己
和平任重道遠
❷ 《戰爭與和平》的主要內容(簡短,100字以內)
《戰爭與和平》主要以1812年拿破崙侵俄的戰爭為中心,敘述三個俄羅斯貴族家族,在戰爭與和平的年代裡,經歷生活中無數的苦痛後,終於體驗出人生真諦的故事,同時隨著主角的命運軌跡,展露出19世紀初期俄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形形色色,記下歐洲歷史最動盪的時期,氣勢恢宏澎湃,無以倫比。
1805年,法國和俄國之間關系惡化,即將發生戰爭。然而在俄國上層社會,人們的生活依舊恬靜悠閑,社交舞會照常舉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決心干一番事業,就提任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向前線出發去了,他期望這次戰爭能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奧斯特里茨,他參加聯軍與法軍的會戰並受傷。斯托夫伯爵家,他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那塔莎。愛情使他振作起來重新投入生活和事業。俄法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院,在波羅金塔會戰中受重傷。他忽然體會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過程。從那一刻開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靜地走到終點。
與安德烈的故事平行發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爾是個熱血沖動、善良真誠的年青人,憑著繼承一筆可觀的遺產,他成了上流社會矚目人物。勢利庫拉金公爵便把放盪墮落的女兒愛倫嫁給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嚮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爾在荒淫的貴族群中屢次受挫。衛戰爭中,彼埃爾組織民團並經受了戰火考驗。後被法軍逮捕。在戰俘營,士兵中的宿命論和不抗惡思想使他深受感動。在俄國人民打擊下,法軍潰敗。彼埃爾被游擊隊救出,返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後,他參加了十二月黨人的秘密組織,而那塔莎則成為一個賢妻良母。
❸ 需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歸納與總結
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第一單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1,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世界性的戰爭成為可能背景:2,生產力和科技進步,為世界大戰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3,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原因,表現,後果)4,具體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圍繞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激烈的斗爭.三對矛盾日益尖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瘋狂地擴軍備戰,巴爾干成為火葯桶.(原因)意 (非洲突尼西亞問題) 法(普法戰爭後果) 1882年 (歐洲大陸霸權) 1904年1882年 德 (世界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 英 1892年 1879年 1907年奧匈 俄同盟國 協約國導火線(直接原因,借口,偶然性):1914年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雙方:同盟國:德,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共4國協約國:英,法,俄,意,日,比等,後美,中等加入,共27性質: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塞爾維亞,比利時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戰爭性質)時間:1914年——1918年主戰場:歐洲主戰線:西線(決定性作用):英法比——德東線:俄——奧匈德第一階段:1914年 主動權在德方實施"施里芬計劃" 西線馬恩河戰役,東線俄軍進攻東普魯士戰役,德速戰速決計劃破產經過:第二階段:1915—1916年 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三大陸上戰役:西線的凡爾登,索姆河戰役(坦克)和東線的俄軍夏季攻勢;海上英德日德蘭海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中等國參戰(原因,影響);俄國退出戰爭(原因,影響);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結果: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來分析原因)1,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人員,物質和精神損害2,以西歐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受到挑戰(歐洲國際地位下降,美日崛起)3,促使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俄十月革命等)4,推動人類向整體化方向發展.戰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的國影響: 際組織---國聯5,成為新技術的發展的催化劑(飛機,汽車,化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6,促使政府的職能發生轉變(開始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7,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及和平主義思想影響深遠)1,美國的參戰一戰後,美國宣布中立,並向交戰國雙方出售軍火和物資大肆漁利,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使得美國與協約國經濟聯系日益接近.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的商船遭到重大損失1917年,兩大軍事集團都已精疲力盡,美國此時參戰,既可輕易獲勝,撈取戰利品,又有利於戰後奪取世界霸權,於是在1917年2月,美國以德國恢復無限制潛水艇為由,宣布同德斷絕外交關系.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後,美國害怕俄國退出戰爭導致協約國失敗,美國在協約國的貸款就會付諸東流.於是在1917年4月6日,美國對德宣戰.同年12月7日,美國又對奧匈宣戰.美國的參戰從經濟,軍力上大大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進一步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2,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同盟國集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終失敗,是由於經濟,軍事,國內和國際力量對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讓學生閱讀課本對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進行歸納.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最終是結束了,並且是以德奧為首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的,這是應該重點講述的內容.當然,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三點是很重要的.其一,在經濟實力方面,同盟國集團處於劣勢;同時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十分明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間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特別是德奧集團一方,他們對殖民地的強取豪奪以及近乎瘋狂的戰爭態勢導致了必然的失敗.同時,戰爭給本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人們期盼著戰爭的結束,渴望和平的到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最殘酷的戰爭最終以協約國的勝利而結束.其二國際力量對比的改變不利於同盟國集團.首先是美國的參戰,為維護自己的利益,"民主"的美國不得不正式參戰,並且加入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一方,而美國在當時的世界是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它的參戰對同盟國,特別是德國來說無疑是沉重一擊.最後,是俄國的退出.美國參戰加強了協約國的力量.而俄國的"二月革命"把交戰國的反戰運動推向高潮.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且使俄國退出了戰爭,從而改變了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還掀起了各國人民的反戰運動,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考慮和平問題,這也成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推動力.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 第一課 巴黎和會1.背景 (1)同盟國戰敗投降,成為戰勝國宰割的對象.(2)戰勝的協約國之間,實力對比發生了新的變化2,時間:1919年初——6月28日3,地點:凡爾賽宮4,參加國:27個戰勝國的代表5,操縱國:美,英,法:英國勞合•喬治,美國威爾遜,法國克里蒙梭(1)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點原則"參加會議,企圖憑借自己的經濟實力,建立國聯,攫取戰後世界領導權.(2)英國奉行"勢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國海軍力量,剝奪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戰爭賠款,維護其龐大的殖民帝國及海上優勢.6,各國目的: 在歐洲聯合美國遏製法國稱霸,因此英國不主張過分削弱德國.在東亞支持日本以牽制美國.(3)法國為重建歐洲霸權,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索取盡可能多的戰爭賠款,堅決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國.(4)義大利希望落實參戰時協約國的承諾,擴大領土.(5)日本企圖使它戰時從德國手中奪取的太平洋島嶼和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合法化.7,主要問題:對德和約問題(中心),中國問題(山東問題),建立國聯問題8,性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1)時間:1919年6月28日9,結果:簽訂《凡爾賽和約》 A重新劃定德國疆界B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瓜分(2)內容:C在軍事上,德國要接受嚴格的限制D在原則上要求德國對戰勝國支付大量賠款(3)性質:在犧牲弱小民族利益基礎上,宰割德國的掠奪性條約(1)暫時調整了列強在西方的統治秩序,開始建立凡爾賽體系(2)嚴厲限制和削弱了戰敗國德國,引起德國的復仇情緒,埋下了產生罪惡的種子10,影響:(3)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4)英法獲利最大(5)美國受到抑制(6)民族自決權得到一定的肯定(7)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第二課 凡爾賽體系與國聯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A一戰的巨大損失使人們渴望建立能維護和平的國際體系(1)背景: B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倡導建立國際聯盟盟約,以此領導世界C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2)時間:1919通過了國際聯盟盟約,並被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生效正式建立(3)總部:瑞士的日內瓦(4)主要機構:會員國全體代表大會;國聯行政院;秘書處(5)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的和平與安全",並且聲稱要裁減軍備,制裁侵略(6)盟約原則:維護和平,集體安全,委任統治.5,維護工具 (7)操縱:英法.由於美政治軍事實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國聯 落空加上美國國內孤立主義勢力強大.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也拒絕參加國聯.(8)解散:二戰時名存實亡.聯合國成立後,1946年宣告解散(9)實質:英法控制下的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10)性質: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A1924年組織締結了和平解決爭端議定書《日內瓦協定》 (11)活動:B在促進國際合作方面,其有關機構或組織發揮了大量C用30年代英法控制的國聯對法西斯侵略採取綏靖政策A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國際組織,為以後聯合國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經驗(12)評價:B在恢復戰後歐洲經濟,處理國際爭端,裁軍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C沒有給世界帶來持久和平,阻止新的世界大戰(原因)凡爾賽體系的形成《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在義大利政府的敦促和墨索里尼的叫嚷下,協約國又同德國的同盟國——奧,保,匈,土分別簽訂了《聖日耳曼條約》,《納伊條約》,《特里亞農條約》和《色佛爾條約》.根據這些條約,奧,匈,土,保等國的領土被分割,軍備上受到限制,同時也必須付出巨大的戰爭賠款.1.《聖日耳曼條約》按照《聖日耳曼條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獨立,德奧不得合並.原來的奧國疆土將減少一半以上.將一部分地區分別割讓給義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三萬人,海軍只能保留3艘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戰爭賠款總額由賠款委員會決定.2.《納伊條約》對保加利亞的《納伊條約》:1919年11月,協約國在巴黎城郊納伊同保加利亞簽訂了《納伊條約》.條約將南多布羅加劃歸羅馬尼亞;馬其頓的一部分劃給塞爾維亞;西色雷斯劃歸希臘.這樣,保加利亞就失去了愛琴海的出海口.此外,不得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不準擁有海軍和空軍.它的陸軍被限制在2萬人;賠款數額定為22.5億金法郎,37年內付清.3.《特里亞農條約》對匈牙利的《特里亞農條約》:1920年6月,協約國在鎮壓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以後,在凡爾賽的特里亞農宮同匈牙利簽訂了《特里亞農條約》.條約規定,把斯洛伐克和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劃歸捷克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等劃歸塞爾維亞;特蘭西瓦等歸羅馬尼亞.這樣,匈牙利就失去了原有領土和人口的大部分.它的陸軍被限制在3.5萬人,戰爭賠款為22億金法郎.4.《色佛爾條約》對奧斯曼帝國的《色佛爾條約》:1920年8月,協約國在巴黎近郊的色佛爾同奧斯曼帝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條約規定:奧斯曼帝國承認漢志和亞美尼亞獨立;在國聯"委任統治"的名義下,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歸英國,敘利亞和黎巴嫩歸法國;奧斯曼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除伊斯坦布爾外,大部分歸希臘和義大利;黑海海峽交給國際共管.這樣,奧斯曼帝國就失去了4/5的領土.軍隊人數不超過5萬人,海軍只準保留7艘軍艦和6艘魚雷艇,不得擁有空軍和重型武器.英法繼續享有治外法權,並對奧斯曼帝國實行財政監督.後來,凱末爾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爆發,在這一條約上簽字的奧斯曼素丹政府被推翻.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23年7月,土耳其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這個條約廢除《色佛爾條約》的一些不平等條款,維護了土耳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土耳其的民族解放運動對帝國主義國家安排的戰後和平體系形成了一次強烈沖擊.第三課 華盛頓會議(1)巴黎和會留下遺缺,亞太地區的矛盾沒有真下緩和l.背景 (2)戰後美日英國在亞太地區的爭奪發生了嚴重的利益沖突(3)為爭奪霸權,美,英,日三國的海軍軍備競賽(4)中國掀起2,發起國:美國3,目的:為了緩和它們之間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平息中國反帝怒潮4,時間:1921年11月—1922年2月5,參加國:美,英,日,中,法,意,比,荷,葡九個國家.6,操縱國:美,英,日7,主要議題:英日同盟問題,海軍軍備競賽問題,中國問題8,內容 (1)簽訂國:美,英,法,日A締約各國互相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和島嶼領(2)內容: 地的權利B英日同盟終止對美: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在太平洋的稱霸障礙(3)影響:對英:維持了與美日的表面關系,後英日矛盾日漸激化對日:同盟解散利益受損,但一戰的獲利大多承認,也獲得了與歐美列強平起平坐的地位(1)簽訂國:美,英,日,法,意(2)內容:分別規定了它們各自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對美: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並駕齊驅,抑制日本勢力膨脹(3)影響:對英: 喪失了海上霸權對日: 受到抑制,但英美不得在其附近建立海軍基地,實際了日本在這一區域內擁有戰術上的優勢總評:是第一個裁軍協定,暫時緩和了大國的海軍軍備競賽,但沒有根本解決問題,不能制止戰爭(1)簽訂國:九國A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之(2)內容: 完整"B再次確認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3)影響:實質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為美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創造了條件(1)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補充和繼續,,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華盛頓體系(2)美國是華盛頓會議的勝利者,它的海軍力量同英國的海軍力量9,影響 並駕齊驅,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又達到抑制日本勢力膨脹的目的(3)日本,英等國受到抑制(4)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5)最終形成了帝國主義戰後國際關系的新格局,即凡—華體系第四課 維護和平的嘗試含義:一戰後帝國主義戰勝國建立的國際新秩序實質:帝國主義在國對世界的重新瓜分時間:1919年——1941年途徑:召開國際會議,簽訂條約構成:1,構成:《凡爾賽和約》和對奧,保,匈,土和約(1)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國際關系新秩序(2)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上述地區的矛盾,使資本主義進入相對穩定時期2,影響: (3)改變了歐洲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民族國家(4)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歐洲地位削弱,美蘇日崛起(5)其中又隱含了很多矛盾,不能長久維護世界和平和穩定.(1)戰敗國和戰勝國矛盾: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性的懲罰:德國滋生強烈復仇情緒3,系內的矛盾: (2)戰勝國列強之間:分贓不均:美意不滿(不穩定性) (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與列強矛盾:犧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國家的利益:中國"五四"愛國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等.(4)新的民族矛盾:列強主要考慮削弱戰敗國和實現自己的利益來安排領土,沒有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4,實質:是帝國主義戰勝國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5,維護工具——國聯 1,構成:《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2,體系內的矛盾:(1)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英日,美英等國的矛盾(2)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間的矛盾:中國與列強矛盾3,影響:(見前)調整:《洛迦諾公約》改變了德國戰敗國的地位瓦解原因:它在協調舊的矛盾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矛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列強與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這一體系必然瓦解1,1935年起,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2,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瓦解過程:3,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破壞了《九國公約》,沖破了華盛頓體系的束縛4,1938年德國吞並奧地利,後又吞並蘇台德區.1939年吞並捷克斯洛伐克5,1939年,德國突襲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6,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華盛頓體系崩潰評價:此體系暫時協調了帝國主義在歐洲,中東和非洲及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和沖突,為國際關系的相對緩和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由於這一體系是建立在掠奪和奴役戰敗國及被壓迫民族的基礎上,它並沒有解決列強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矛盾.隨著各國實力對比的變化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必然導致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的新戰爭,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因而不可能長久維持世界和平穩定背景:法國向美國提出簽署雙邊條約,美國將它擴大為多邊條約時間地點:1928年15國在巴黎簽後增加到六十多個國家內容:規定了和平解決國家爭端或沖突的原則1,有利於鞏固歐洲的和平秩序,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體現的尊重和平,摒棄武力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評價: 3,奠定了國際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則,為和平共解決國家爭端提供了法律基礎4,列強藉助各自的"保留條件"為後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5,對侵略者更沒有強大的約束力.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第一,重新劃分德國的疆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聯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承認波蘭獨立.第二,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其中,非洲和中東部分歸英法等國,太平洋島嶼被日本佔有.第三,軍備上嚴格限制德國.德國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只保留部分海軍;不準擁有空軍.第四,德國要對協約國支付大量賠款.中國山東問題的由來與解決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德國強占膠州灣.1914年秋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對德國宣戰,日本侵入中國山東,取得原來德國在中國山東佔有的權益1915年以支持袁世凱做皇帝為條件,提出"二十一條",其中包括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中國政府代表提出,日本在戰爭時期奪取的原來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必須由中國收回.這一合理要求,被控制這次會議的英美等國所拒絕,由此導致中國的"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代表拒簽和約.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斗爭和英美反對日本獨佔中國而施加的壓力,日本與中國在會外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附件》,日本歸還中國山東主權,膠濟鐵路由中國贖回.但日本仍保持了一些特權和很大的經濟利益.日本還被迫放棄了"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這是對凡爾賽和約中關於山東問題不公正條款的修正,是中國取得的外交成果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的異同相同點:背景:在大國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召開的世界性會議過程:會議都是由少數帝國主義國家操縱的,充滿矛盾和斗爭結果:會議簽訂了帶有大國強權色彩的一系列條約;都涉及中國問題並侵犯中國主權;條約體現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決原則,形成了大國主導下新的世界體系作用:新的國際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世界和平.不同點:巴黎和會是一戰的戰勝國宰割戰敗國的分贓會議,成立了新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凡爾賽體系,英國和法國成為會議的勝利者;華盛頓會議遏制了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矛盾,形成了華盛頓體系,美國成為會議的主導者和勝利者."均勢"是歐洲近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在歐洲大國中,最善於運用均勢原則以維護其本身利益的是英國.英國從16世紀到20世紀早期,始終把維持歐洲均勢作為它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反對大國或集團控制歐洲,反對任何一個大國謀求大陸霸權.英國均勢政策的目的和實質,在於使大陸列強彼此牽制,由英國操縱歐洲的政治天平,竭力鞏固它在歐洲的地位,以維護英國在歐洲大陸和海外的利益.英國推行這一政策的主要史實有: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摧毀拿破崙時期法國在歐洲的優勢地位;19世紀中期聯法制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打敗俄國,使沙皇俄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19世紀末20世紀初協調與法俄的關系,對付主要敵人德國;一戰後反對過分削弱德國,遏製法國勢力擴張.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課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原因 (1)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供需矛盾擴大2,具體原因: (2)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市場供需矛盾 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3)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矛盾,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直接原因)爆發標志與表現: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崩潰,股價狂跌,大量股票 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 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1,范圍特別廣(地區從美——世界;部門從金融——工農各部門)特點 2,持續時間特別長(1929~1933年)3,破壞性特別大 1,加深了資本主義 (1)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示威,各國的社會危機 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影響 (2)法西斯分子乘機興風作浪,擴大政治影響(1)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加緊2,加劇了世界 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局勢的緊張 日趨尖銳(2)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1)胡佛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勞資1,美—— 雙方和政府"自願合作政策",堅決反對政各國應付危機的對策: 府出面大規模干預經濟 (2)羅斯福新政,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2,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權,對外進行侵略擴張1,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傳統經濟政策,致使危機更加嚴重.背景 2,人民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迅速改善經濟狀況.3,羅斯福以主張加強政府對經濟干預的競選宣言,贏得多數選民的支持,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目的:為了實現經濟復興,克服經濟危機,根本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時間:1933~1935年為第一階段著重調整與復興經濟實施救濟則貫穿新政的全過程1935~1939年為第二階段著重改革1939年9月二戰爆發,羅斯福集中精力應對戰爭和國際事務.新政終止內容 "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救濟(Relief),改革(Reform).救濟——指救助急需幫助的大批失業者和貧民復興——是指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使陷入蕭條的經濟恢復運轉改革——是指採取長遠措施改善全國總體經濟狀況項目主要內容作用整頓銀行與金融業(開始)主要措施有下令銀行暫時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放棄金本位制;實行美元貶值;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業經營;建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中央銀行)的權力;管制證券業.恢復銀行信用,促進了金融體系的正常運作,為工農業生產的恢復提供了前提保證調整農業政策主要措施有成立農業調查局;減耕;政府為農業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土壤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場主收入復興工業(中心)主要措施有制訂了包括工資,工時,禁止童工及保障工會談判集體合同權利條款的行業公平競爭法規,要求工業各行業遵守;管制公用事業控制股公司;加強對通訊和海,陸,空運輸的管制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序狀態納入有控制的軌道,加強國家對工業的計劃與指導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主要措施有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工程進展署,公共工程局等機構;發放緊急救濟金;推行"以工代賑";興辦築路,市政,水利,軍用設施及田納西河流域改造等公共工程;為老年人,殘疾人,失業者和兒童提供社會保障緩和了社會矛盾特點:全面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以保障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以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政府是守夜人)性質: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實質)局部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1,局限:無法從根本上根除經濟危機評價及其影響 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影響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③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④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最重要)1,歷史原因:(1)缺乏民主傳統,專制主義,軍國主義勢力非常強大(2)掠奪性的《凡爾賽和約》,激發了其民族復仇情緒原因: 2,現實原因:經濟危機的打擊嚴重,壟斷資產階級傾向於建立一個獨裁的強權政府, 3,直接原因:納粹黨打著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招牌,進行蠱惑人心的宣傳,獲得人民,軍隊,資產階級廣泛的支持.1,時間:1933年初, 建立: 2,標志: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國總理3,影響:德國走上了對內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的道路.標志世界大戰的歐洲策源地形成了.(1)一黨獨裁統治(2)1934年,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集總統,總理1,政治 和軍隊最高統帥於一身,成為國家元首,實行個人獨裁.德國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3)迫害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內外政策 2,經濟: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3,軍事:撕毀《凡爾賽和約》,重建了空軍,擴充陸軍,建造軍艦4,對外關系:1933年退出國聯;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5,文教領域:進行嚴密控制,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的思想.1,歷史原因 (1)缺乏民主傳統,具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2)不滿華盛頓體系對其的壓制2,現實原因 經濟危機的打擊沉重(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原因 資源極度貧乏)階級矛盾尖銳,引發政治危機.統治階級亟需建立強權政治.3,直接原因: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軍部法西斯分子發動了侵略,製造了一連串暗殺事件,加強了左右政局的能力.1,時間:1936年建立 2,標志:廣田弘毅上台組閣(受軍部控制)
❹ 高二歷史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
[故事梗概]
一八○五年七月,宮廷女官安娜·芭芙洛芙娜在彼得堡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晚會。到會的有上流社會名流。發·西利·塞爾格維支·庫拉根公爵是第一個到會的貴族。他說起話來懶洋洋的,是個慣會拍馬逢迎的人。他常愛說這樣一句話:「我是忠心的僕人」。他有個女兒叫愛侖,象白晝一樣的美麗,大兒子依包理特是個低能的外交官,小兒子阿那托爾是個揮霍無度的花花公子。他們一家都出席了晚會。一位叫德路別茲卡雅的公爵夫人,要求庫拉根把她的兒子保理斯介紹去當禁衛軍軍官。公爵答應了。到會的還有一個剛從國外受教育回來,初次踏入社交界的彼埃爾。他「笨拙,肥胖,是一個寬肩大漢,雙手又大又紅」。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別素號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來尋找職業。他是個拿破崙的崇拜者。
到會的,還有年青的公爵安德來·保爾康斯基。他是個身材不高而極俊秀的年輕人,「具有明確而冷靜的面貌」。他的妻子莉薩是個矮小而活潑的女人。安德來原先認識彼埃爾,他談到他就要上前線去打仗了。在晚會上,人們交談著法國和俄國日趨緊張的關系。會後,彼埃爾去拜訪安德來。他對安德來說:「為自由而戰,我便最先從軍,但幫助英、奧去反對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指拿破崙--引者)是不對的。」
保理斯·經庫拉根公爵介紹要到軍隊去服役了。他母親帶他到莫斯科看望親戚羅斯托夫伯爵一家。伯爵夫人和其女兒正在過命名日。伯爵夫人是個具有東方式瘦臉的女人,她養了十二個兒女,但多半夭折了。伯爵是個平庸的人,他不如妻子能幹。他們的大兒子尼古拉是個大學生,正和伯爵十五歲的甥女索尼亞戀愛。保理斯來到後,和伯爵十三歲的小女兒娜達莎也鬧起戀愛來。娜塔莎是個黑眼睛、大嘴巴、不美麗,但十分天真活潑的女孩子。
彼埃爾在彼得堡沒有選定職業,又回到莫斯科。這時別素號夫伯爵病得快死了。他的家族圍繞他的遺產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奪。庫拉根公爵因和別素號夫伯爵沾點親,主動跑來張羅。他和伯爵的三個女兒勾結起來,想瓜分遺產,排擠彼埃爾。但別素號夫已事先立好遺囑,要把財產讓給彼埃爾繼承。庫拉根公爵沒佔到便宜,反自討沒趣。
安德來把妻子送回他父親的領地童山後,便上前線去了。他是俄奧聯軍總司令庫圖左夫的副官。一八○五年十月,司令部設在奧地利的一個名叫布勞諾的地方。十一日,庫圖左夫親自檢閱了五個步兵團。由於副總司令馬克將軍所率領的部隊被法軍消滅,使俄軍處境困難。庫圖左夫下達了向維也納撤退的命令。他指揮的三萬五千俄軍遭到拿破崙指揮的十萬法軍追趕。十月二十八日,庫圖左夫軍隊渡到多瑙河左岸。因受傷、落伍、戰死,軍隊損失了三分之一。不久,維也納也失守了。法軍大部隊隨後淹至。庫圖左夫命令名將巴格拉齊昂以四千輕騎兵去豪拉布儒恩阻擋法軍。
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炮兵上尉屠升和他的戰士們表現得非常頑強勇敢,終於把法軍遏止住了。十一月十二日,庫圖左夫退軍到奧爾牟茲,這里已經聚集了八萬俄奧聯軍。第二天,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他是個漂亮年青的沙皇)和奧王檢閱了軍隊。二十日與法軍在奧斯特里茨進行會戰。庫圖左夫估計形勢對俄軍不利,不同意這次會戰,但年青好勝的亞歷山大一世和將軍們執意要這樣干。法軍由拿破崙親自指揮戰斗,他「騎著灰色小阿拉伯馬,穿著藍色軍大衣」,這天正好是他的加冕禮周年紀念日。會戰從清晨五時開始直到下午五時結束。俄奧聯軍大敗潰逃,連亞歷山大一世和庫圖左夫都受了傷。安德來受了重傷,他一人倒卧在卜拉村山上,看著高遠的天空,想起了「榮譽」和「自私心」都是毫無意義的東西,過去他一直為獲得「榮譽」而奮斗,現在他感到「一切是空虛,一切是幻覺」。拿破崙巡視戰場,發現了安德來,便命令把他抬下去治療。由於安德來傷勢較重,法軍轉移時,把他留給了當地居民。
第二卷
一八○六年,羅斯托夫伯爵的大兒子尼古拉從前線告假回到莫斯科。他是個英俊的驃騎兵中尉。老伯爵舉行了一次宴會,把他當作「最好的兒子和英雄」來歡迎。
彼埃爾自父親死後繼承了大筆遺產。勢利的庫拉根公爵便把女兒愛侖嫁給他。愛侖是個放盪的女人,成天沉溺於舞會中,她對丈夫缺乏真誠的愛。一次,她和軍官道洛號夫勾搭上了。為此,彼埃爾和道洛號夫進行了一場決斗。彼埃爾把道洛號夫打傷了。一星期後,彼埃爾叫妻子搬到田莊去,自己上彼得堡了。在彼得堡,他參加了一個宗教組織「共濟會」。後來又到基輔視察自己的田莊。他在田莊上實行農業改革,並著手解放農奴,但他是個缺乏實際經驗的人,他受到管家的愚弄和欺騙。他到保古恰羅佛去看望安德來公爵(他傷愈後已從前線回來)。並向他宣揚共濟主義(主張博愛和虔信上帝),安德來卻對他說;「你的學說說服不了我,而是生死在說服我。」安德來自奧斯特里茨會戰受傷後,內心起了很大的變化。不久前,他的妻子莉薩又因分娩謝世了。他情緒消沉,正在探求人生的意義。
一八○七年六月,發生了弗利德蘭會戰。俄國軍隊取得了勝利。戰後,宣布停戰。俄法兩國皇帝親自參加了在提爾西特的和約簽訂儀式。
安德來公爵在自己的田莊上,進行解放農奴的嘗試。他使三百個農奴變成了自由農民,並使另一部分農奴以免役稅代替了強制勞動。在一次盛大的舞會上,由彼埃爾介紹,安德來認識了娜塔莎。現在娜塔莎已經十六歲了,出落得很標致。她原先的愛人保理斯想和一個有錢的女子結婚,已把她丟棄了。娜塔莎舞跳得很出色。在安德來心目中,娜塔莎是他看到的第一個美女,「她的魔力之酒使他陶醉了」。不久,安德來向娜塔莎求婚,她和她的父母都同意了。但安德來的父親反對,婚事暫時被擱下來。
一八一○年九月十五日,羅斯托夫伯爵家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打獵活動。他們共出動了一百三十隻獵犬和二十個騎馬的獵人。娜塔莎和她的弟弟彼恰也都爭著參加了。路上,他們又會合了他們家的遠親--伯伯的獵隊,一道往山林進發。最初,他們放出獵犬活捉了一隻母狼。中午時分,開始獵狐狸。這時,羅斯托夫家的僕人和地主伊拉根家的僕人發生了爭執,經雙方主人調解,依拉根邀請尼古拉·羅斯托夫的獵隊到他的領地獵兔子。依拉根有隻黑眼紅花的獵犬是用三個農奴的家庭換來的。他對自己出色的獵犬「嘖嘖」稱贊不已。尼古拉放出自己心愛的黑花獵犬想和依拉根的獵犬比試一番。剛好,這時跳出一隻母兔,尼古拉和依拉根的狗都撲空了,而伯伯的狼犬卻把兔子撲倒了。這種勝利,使這位老人高興得連聲音和手都抖動起來。
天晚了,尼古拉兄妹接受伯伯的邀請到他田莊米哈洛夫卡歇息。晚上,娜塔莎欣賞車夫米戚卡的彈琴。伯伯一時高興也彈起六弦琴來,他彈得美極了。娜塔莎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直到晚上十時,老伯爵夫婦派馬車來接他們回去為止。
在愛侖家舉辦的跳舞會上,花花公子阿那托爾追求娜塔莎。這位意志不堅定,帶幾分稚氣的女子竟愛上他,並自動地解除了和安德來的婚約。阿那托爾要把娜塔莎拐騙到國外去。但他們約定逃走的計劃時,被索尼亞聽見了。她轉告了娜塔莎的教母瑪麗婭。娜塔莎出逃不成,生起病來。彼埃爾跑來勸慰娜塔莎,並把阿那托爾已經結婚的事告訴娜塔莎。娜塔莎知道自己受騙了,氣得要服毒自殺。彼埃爾得知自己的妻子愛侖也參加了陰謀活動(她為自己的弟弟阿那托爾拉線),便氣沖沖地對她說:「您在哪裡,哪裡便有墮落和罪惡。」安德來見娜塔莎已變心,便托彼埃爾把娜塔莎的相片送還給她。
第三卷
一八一二年,拿破崙從德里斯登到波蘭,命令軍隊渡過聶門河(俄國和波蘭的界河),對俄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令侍從武官巴拉涉夫送信給拿破崙,指出其背信棄義的行為,要求他撤軍。拿破崙不予理睬,把大軍推進到維爾那。七月十五日,莫斯科群眾聚集在斯洛保大宮前,由俄皇進行戰爭總動員。他要求商人出錢,貴族供給民團。人們一時被愛國熱情所鼓舞。彼埃爾願出一千志願軍和全部給養。
安德來在戰爭爆發後,上了前線,擔任輕騎兵團團長。尼古拉·羅斯托夫被晉升為上尉,在戰斗中因表現勇敢,獲得了喬治十字勛章,並被任命為輕騎兵指揮官。斯摩棱斯克是通往莫斯科的大道。俄法兩軍在這里舉行了會戰。拿破崙命一百三十門大炮向城裡猛轟。俄軍總司令巴拉克·德·托利是個不孚眾望的指揮官,他和第三軍司令巴格拉齊昂也配合不好。接著,斯摩棱斯克失守。八月八日由薩退考夫元帥等組織軍事委員會,認為戰事失敗是指揮不統一。建議撤換托利,改任庫圖佐夫為司令官。提案獲得沙皇批准,於是庫圖左夫重返第一線。
皆尼索夫中校向庫圖左夫提出要去組織游擊隊,打擊入侵的法軍。庫圖左夫贊同了他的計劃,派他去了。庫圖左夫想把他心愛的副官安德來調回司令部。但安德來說,他已習慣了他的團隊。面對這兩位出色的軍人,庫圖左夫感到:「佔領要塞不難,打勝仗卻難了,我們不要猛攻,卻需要忍耐和時間。這兩個戰士比一切都強,要讓法國人吃馬肉。」
一八一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爆發了波羅金諾會戰。波羅金諾是莫斯科的門戶,形勢十分險要。在會戰前一天,法國王宮總監德·波塞從巴黎帶給拿破崙一件皇後送他的禮物,禮物是皇太子(即「羅馬王」)的畫像,他一手舉笏,一手捧地球。拿破崙當時患了傷風病,但他還親自向全軍宣讀文告,並鼓動說:「勝利帶給我們一切所需要的東西。」他命令副王牟拉親率軍隊攻佔波羅金諾村。法軍集中了一百零二門大炮轟擊俄軍陣地。
戰事進行得十分激烈。彼埃爾在會站前一天來到前線。他的坐騎中彈倒下了。他在慌亂中登上了拉葉夫斯基山岡。那兒是俄軍炮兵陣地。兵士想趕跑他,但看到他和善沉著,便讓他坐在一旁觀戰。彼埃爾被兵士們的英勇行為所鼓舞,自動參加搬運炮彈。一顆炮彈把他震昏了。法軍沖上來。他和一個法國軍官肉博,直到俄軍重新佔領陣地為止。
法軍的進攻受到俄軍猛烈抵抗。前線指揮官紛紛向拿破崙要求增援。法軍大炮已增至二百門。但俄軍在庫圖左夫沉著的指揮下,仍堅守著陣地。安德來被炮彈炸傷。戰斗是空前殘酷的。戰斗到最後,俄法雙方都筋疲力竭了。兵士沒有食物,沒有休息。「任何人看到零亂的俄國後方,或法國後方,只要任何一方再作一點努力,就會把對方打垮。」可是雙方都沒有力量了。守在陣地上的俄軍損失了一半,法軍大部隊損失了四分之一。
俄軍司令部在農民家舉行軍事會議。在是否放棄莫斯科的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以參謀長別尼格生為首的一派,主張保衛神聖的古都。但當時俄軍損失慘重,後備彈葯已無法補充。擺在俄國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損失軍隊和莫斯科;要麼損失莫斯科,保持軍隊。庫圖左夫果斷地選擇了放棄莫斯科、保持軍隊的道路。他說;「憑祖國和皇帝交託給我的權柄,我下令退卻。」這引起莫斯科衛戌司令拉斯托卜卿和沙皇本人不滿。
俄軍穿過莫斯科,退至銳阿桑大道。九月二日,拿破崙站在波克隆尼山上,神態高傲地看著腳下的莫斯科,他等待著俄軍派代表團來求和,但俄國代表團始終沒有來。等待他的只是一座空城。莫斯科的居民只剩下五十分之一。二日下午,牟拉軍隊進駐莫斯科。城裡沒有居民,就象「水在沙里一樣」,給法軍造成很大的困難。接著,莫斯科發生大火。起火原因不明。法軍以為是俄國人放的。在全城搜捕縱火犯。
羅斯托夫伯爵一家在法軍進入莫斯科前一天才撤退。在這之前,娜塔莎和女管家接待了許多傷員,並把自己搬家的車輛讓出來運載傷員。其中有負重傷的安德來,他已昏迷了七天了。在撤退途中,娜塔莎去看望安德來,要他饒恕她的過去。安德來說:「我比以前更愛您」。
彼埃爾經歷了戰場的一番風險後,回到了莫斯科。他不打算離開這座城市。他用農民的服裝把自己裝扮起來,企圖等待拿破崙進入莫斯科時,把他刺死。九月三十日,拿破崙進城。彼埃爾便在胸前藏了一把刀。這時莫斯科大火還在蔓廷。彼埃爾在火堆中救出了一個女孩。後來,他看到兩法國士兵在街上侮辱俄國一個青年婦女,便迎上去營救。結果他被一隊法國巡邏兵捉住,搜出他隨身帶的刀,把他當作縱火犯逮捕了。
第四卷
莫斯科失守了。京城彼得堡的上流社會,照常舉行舞會和歡宴。在這時「接見和舞會是照舊的,法國戲院是照舊的,朝廷的興趣是照舊的,官員的興趣和陰謀都是照舊的」。這里,皇太子派、皇後瑪麗亞派、法國人派和其它各種派別勢力明爭暗鬥,追名逐利。交際花愛侖過了一段荒淫放盪的生活後,病死了。
彼埃爾被俘後,不肯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和身世。他被關進馬廄里,後來又被押去陪斬。在俘虜營中,他認識了一個農民出身的老兵普拉東·卡拉塔耶夫。彼埃爾感到他又優雅、又樸素,體現了「俄國的、善良的和完美的性格」。但他是個宿命論者,在普拉東看來,人不可以去譴責別人和反對不公平:不管發生什麼事,結果總歸是好的;不管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判決」,看到天意的安排。他喜歡講一個「無緣無故白白受苦」的商人的故事,商人在他生命最後一刻還饒恕了那個害他坐了許多年牢的強盜。每當普拉東講起這個故事時,總是眉飛色舞,煥發著「狂喜的神色」。他那「聽天由命」和「勿以暴力抗惡」的思想給了彼埃爾很深的印象。他決定奉行卡拉塔耶夫的哲學去生活。安德來因傷重,他同妹妹瑪麗亞、兒子和娜塔莎訣別後,去世了。
俄軍集結在塔路齊諾一帶活動。兵員和配給都得到補充,俄法雙方力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拿破崙寫信給庫圖左夫要求和談,但庫圖左夫不予答復。與此同時,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寫信給庫圖左夫責怪他不進攻法軍。他在信里威脅說:「記著,你對受辱的祖國還要負損失莫斯科的責任。」一八一二年十月四日,庫圖左夫簽署了作戰命令。但下屬准備遲緩,庫圖左夫為此發了火。
十月六日和七日夜間,法軍開始從莫斯科撤退。三百多名俘虜也被帶走(其中有彼埃爾)。撤退時,一片混亂。由於法軍大肆搶掠,連炮車上也滿載著搶來的財物。沿途受到俄國游擊隊的襲擊和俄軍的追擊。皆尼索夫的游擊隊表現得很出色。娜塔莎的弟弟彼恰也在游擊隊里。他勇敢沖擊法軍。雖然最後他中彈死了,但他和游擊隊救出了俄國俘虜。彼埃爾也在這次得救了。
十月二十八日,俄國冬天比往年都來得早,空中下著鵝毛大雪,嚴寒象利刃一樣襲擊著衣衫單薄的法軍。沿途凍死餓斃的法軍士兵不計其數。從莫斯科到維爾那,七萬三千法軍(禁衛軍不計在內)只剩下三萬六千人,其中死於戰斗的不到五千。這數字後來一直在遞減。
庫圖左夫駐軍維爾那。俄皇亞歷山大一世來到,授予庫圖左夫喬治一級勛章。但在追擊法軍和進軍歐洲的問題上,庫圖左夫和亞歷山大一世展開了激烈的爭執。亞歷山大一世責怪他進軍緩慢,加上庫圖左夫不同意進軍歐洲的計劃,俄皇大為發火,要解除庫圖左夫的兵權。這時,庫圖左夫因年高體衰,爭執後,他死了。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向法國進軍。
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的歷險經過講給娜塔莎聽。他們互相愛慕起來。一八一三年,他們結了婚。婚後,娜塔莎性格大為改變,她忙於家務和教養子女。她拋棄了社會生活,失去了「她所有的魔力」,身體也「長胖了,長寬了」,變得「不修邊幅」起來。同年,尼古拉·羅斯托夫從前線告退回到莫斯科。第二年,他娶了安德來的妹妹瑪麗亞為妻,搬到童山居住。他熱心於農事活動。這樣,三個愛國的家族保爾康斯基、羅斯托夫、別素號夫並做兩家。他們以親眷關系互相往來。
《戰爭與和平》賞析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家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托爾斯泰曾經表示:「在《戰爭與和平》里我喜歡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說,作者力圖在這部作品裡表現俄國人民在反侵略戰爭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在國家危急的嚴重關頭,許多來自下層的俄軍普通官兵同仇敵愾,浴血奮戰,雖然戰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卻始終佔有壓倒的優勢。老百姓也主動起來保家衛國。在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一大批像網升、傑尼索夫、謝爾巴狄那樣的英雄人物。俄軍統帥庫圖佐夫也因為體現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過人的膽略和決勝的信心。整部小說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托爾斯泰的「人民戰爭的巨棒以全部威嚴雄偉的力量」趕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說中也認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小說的主要情節就是圍繞著包爾康斯基、別素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60年代,托爾斯泰仍站在貴族階級的立場上,但是他對接近宮廷的上層貴族卻給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關頭,庫拉金之流漠視國家命運,畏敵如虎,他們關心的是尋歡作樂,積聚私產。小說中,庫拉金是官痞,兒子阿納托爾是惡少,女兒愛侖則是盪婦。這些貴族的卑劣行徑與人民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托爾斯泰認為,俄國的前途在於「優秀」貴族與人民的合作。他用詩意的筆觸描寫了京城以外的庄園貴族羅斯托夫一家和包爾康斯基一家,指出在這些貴族身上仍保留著淳厚的古風,他們有愛國心,與人民的精神相通。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貴族。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彼埃爾·別素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這三個人物都是作者喜愛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爾是探索型的青年貴族知識分子。小說中,這兩個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德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強,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後來投身軍隊和參與社會活動庫塞、阿多諾、弗洛姆、哈貝馬斯(JürgenHabermas,1929—),在嚴酷的事實面前逐步認識到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敗和人民的力量,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更側重於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後來主要在與人民的直接接觸中精神上得到成長。女主人公娜塔莎與兩位主人公的關系使她成為小說中重要的連綴人物,而這一形象本身又是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的。小說充分展開了娜塔莎熱烈而豐富的情感,她與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氣質,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戰爭與和平》藝術成就卓著。在這部作品中,托爾斯泰有力地拓寬了長篇小說表現生活的幅度,並在傳統的史詩體小說和戲劇式小說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比較成熟的形態。小說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宏開闊的美。同時,小說時代感強烈,它雖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但卻反映了農奴制改革後俄國前途和人
❺ 戰爭與和平第一部主要內容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閑的生活,達官貴人們都匯聚在皇後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帕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
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彼埃爾,他戴著眼鏡,剪短發,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彼埃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祖霍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今年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里,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時,安德烈正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任即將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瑪麗再三勸留,也改變不了他的決心,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從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親那裡,委託父親加以關照。於是他急奔前線,在波蘭追上了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總司令派他到聯合縱隊去任職,並受到了嘉獎。
彼埃爾回到莫斯科,他繼承了別組霍夫伯爵身後所有的遺產,搖身一變成為莫斯科數一數二的資本家,成為社交界的寵兒。他的親戚烈西里早就窺視別祖霍夫家的財產,本想通過篡改遺囑來謀得,失敗後,又處心積慮地要拉攏彼埃爾,一方面為他在彼得堡謀得一個不小的官職,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讓已是宮廷女官的女兒愛倫嫁給彼埃爾,以圖錢財。結果他的計謀順利達成,可這樁婚事實在不幸之至。彼爾發現了妻子與好友多勃赫夫之間的曖昧關系,他與多勃赫夫進行搏鬥,並幸運的擊倒對方,隨之與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惡和生死的困擾之中,在加入共濟會後,受到寬宏大量的哲學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當安德烈再次回到總司令身邊,俄奧聯軍對法的奧斯特里齊戰斗就要打響了。由於在戰前的軍事會議上,否決了幾位老將軍的意見,採取了馬上出擊的戰略,結果慘敗。安德烈受傷被俘,途中昏迷,被敵人誤以為活不成而丟下,庫圖佐夫也以為安德烈陣亡,給他的父親去信報喪。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復了。愈後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產下一名男嬰,但她卻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獨與絕望之中給妻子最後一個吻,他覺得人生已再無意義,決定終老於領地。
一八零七年六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一八零九年春天,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因貴族會之事而去拜託羅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小姐娜達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於禿山老公爵強烈反對,只好互相約以一年的緩沖期,而 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即出國去了。但是,年輕的娜達莎無法忍受寂寞,且經不起彼埃爾之妻愛倫的哥哥阿納托爾的誘惑,而擅自約定私奔,因此,與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婚約即告無效。
一八一二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達莎方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盪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葯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彼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❻ 戰爭與和平前四章概括每章50字
第一冊.第1部
1...
1805年7月(嘉慶十年)的一天,俄國亞歷山大一世皇帝母親的女親信安娜·舍列爾正在家裡操辦私人晚會,迎接陸續到來的客人。先到的貴客瓦西里公爵與安娜討論起了風頭正盛的拿破崙,而公爵此行的目的是請托安娜為次子阿納托利謀求俄國駐維也納使館一等秘書的職位,但安娜婉拒了,因為皇後的妹妹已推薦了豐克男爵。話鋒一轉,安娜提出想把博爾孔斯基公爵家瑪麗亞公爵小姐介紹給阿納托利,瓦西里公爵激動萬分。
2...
晚會的客人漸漸齊了,都是彼得堡的達官貴人,有伊波利特(瓦西里公爵的大兒子)、海倫(瓦西里公爵的小女兒)、麗莎(瓦西里公爵的大女兒,也是博爾孔斯基公爵家的兒媳婦)等等。正交談間,皮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走了進來,打過招呼後便很有興趣地聽周圍人的高談闊論。
3...
安娜的晚會越開越熱鬧,客人談天說地。以名流自居的莫特馬爾子爵活靈活現地大話拿破崙的不仁不義;皮埃爾和莫里約神甫談起歐洲均勢政治;而海倫則一舉一動中透出風華絕代成為眾人的焦點。談論正酣時,麗莎的丈夫、庫圖佐夫將軍的副官安德烈走了進來,皮埃爾上前迎逢,結果貼了冷屁股。這時瓦西里公爵有事要起身離開了。
4...
見瓦西里公爵要走,一位晚會上默不做聲的老婦,家道中落的德魯別茨卡婭公爵夫人安娜·米哈伊洛夫娜追了過去。她今晚唯一的目的便是為兒子鮑里斯謀求近衛軍軍官的職位。瓦西里公爵不堪糾纏,只得答應了。晚會還在熱烈的進行中。
5...
晚會曲終人散。皮埃爾隨車到了安德烈家中。在房間里,安德烈希望皮埃爾參軍,皮埃爾很茫然。
6...
麗莎來到了房間,對皮埃爾抱怨:她害怕丈夫安德烈上戰場。麗莎走了,安德烈對皮埃爾表示其對婚姻的失望。後半夜一點了,皮埃爾告辭了,出門後又跑到了阿納托利家裡,那裡一群人正在狂歡取樂。小軍官多洛霍夫坐在二樓窗檯上狂飲,並與別人打賭他不會掉下去喪命,在眾人驚呼中,他贏了。
7...
安娜·米哈伊洛夫娜為兒子鮑里斯謀得了准尉的職位,但沒達到她起初的期望;之後,她去了莫斯科,住到了她的富親戚羅斯托夫伯爵家中。這天,羅斯托夫伯爵家在舉行夫人和其小女兒的命名日慶典,賓客盈門。賓客們談天說地,話題中心是皮埃爾和多洛霍夫等年輕人的醜事。
8...
典禮還未開始,幾個年輕人不小心從後面跑了出來:尼古拉(羅斯托夫伯爵的長子)、彼得魯沙(羅斯托夫伯爵的小兒子)、娜塔莎(羅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兒)、索尼婭(羅斯托夫伯爵的外甥女)和鮑里斯。
9...
羅斯托夫伯爵談起他對尼古拉參軍上戰場的擔憂;伯爵夫人和女客談論著兒女們的戀愛問題。薇拉(羅斯托夫伯爵的大女兒)對她兄妹們的戀愛表示不屑。
10...
兩對兒戀人——尼古拉和索尼婭、鮑里斯和娜塔莎——在花房裡談情接吻述衷腸。
11...
安娜·米哈伊洛夫娜向羅斯托夫伯爵夫人訴苦,並決心去鮑里斯的教父——別祖霍夫伯爵那裡去討些錢為兒子置辦軍服。
12...
母子倆兒來到別祖霍夫伯爵家,想求見奄奄一息的伯爵。瓦西里公爵(伯爵的侄子)和伯爵的侄女對她們冷眼相待,擔心她們爭奪伯爵的遺產。
13...
在伯爵家,鮑里斯通知住在這里的、不受待見的皮埃爾參加羅斯托夫伯爵家的晚宴。皮埃爾知道她們母子倆也是企圖瓜分遺產的,對他不甚熱情。稍坐不久,母子倆離開了。
14...
母子倆兒回到了羅斯托夫伯爵家中,意外收到了伯爵夫人贈給的700盧布。兩位夫人相擁而泣。
15...
羅斯托夫伯爵家裡的客人相談甚歡,尤其是綽號「毒舌」的老光棍申申(羅斯托夫伯爵的小舅子)和近衛軍中尉貝格談得最起勁兒。這時,一位重要的女賓客,綽號「恐龍」的大嘴婆瑪麗亞·阿赫羅西莫娃也來了。晚宴開始,尼古拉和朱莉·卡拉金娜表現親昵,氣壞了索尼婭。
16...
一位驃騎兵上校告訴大家俄國皇帝已向拿破崙宣戰,激起了大家的興趣和討論。只有娜塔莎不知所謂,向媽媽討要冰激凌。
17...
客人們談論完開始打牌了。娜塔莎發現索尼婭在房間里哭,因為索尼婭聽說托斯托夫伯爵夫人希望尼古拉娶朱莉·卡拉金娜。娜塔莎不停地寬慰索尼婭。這時客人們又跳起了舞。
18...
在別祖霍夫伯爵家裡,老別祖霍夫已經多次中風,怕熬不過今晚了。瓦西里公爵急沖沖趕來,企圖勾結大伯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遺囑,防止遺產落入皮埃爾之手,但被大伯爵小姐頂了回去。
❼ 求高中歷史選修 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的知識點、
我記得考試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一戰二戰 繁華體系 華盛頓體系 國聯與聯合國 朝鮮戰爭 印巴戰爭 這本書不難
❽ 歷史戰爭與和平哪些地方是考點
第1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動盪不安的世界
背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
表現:①糾結軍事集團②擴軍備戰
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德國為爭奪殖民地同英法矛盾尖銳
劍拔弩張的兩大軍事集團
帝國主義的主要矛盾:
①法德矛盾: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②英德矛盾:爭奪殖民霸權,海上霸權(英國原本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
③俄德矛盾:爭奪巴爾干
三國同盟:德、奧、意三國於1882年成立,對付法俄
三國協約:1892年法俄協約,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1904年和1907年英法、英俄協約
△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1.三國同盟集團的形成
①1879年,德、奧首先締結「同盟條約」,該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
②1882年,德、奧、意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成為該同盟的核心
2.三國協約集團的形成
①1892年,為對付三國同盟,法國同俄國締結軍事協議,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②隨著英德矛盾的發展,英國分別在1904年和1907年與法俄簽訂了協約,
三國協約正式建立,歐洲兩大軍事集團最終形成
「巴爾干火葯桶」
背景:列強對巴爾乾的爭奪:
①由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②第一次巴爾干戰爭(民族解放戰爭)
③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內部因所的領土不均發生爭吵)④俄國、奧匈帝國投入對巴爾干半島的爭奪
大戰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28日)大戰的爆發:1914年7月28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
②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③主要原因:列強之間的矛盾最終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他們的對峙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④科技成果和巨大生產力被應用於軍事領域,使戰爭能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從而形成世界性大戰
⑤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使兩大軍事集團相互仇視,推動了戰爭的爆發
為什麼到20世紀才出現世界大戰?
①20世紀的世界已經基本上形成一個整體,各國各地區間聯系日益加強,形成「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
②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完成工業革命以後,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空前激烈,主要國家間發生的戰爭,會影響到他們控制下的小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進而影響到整個世界。
③20世紀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為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如何評價薩拉熱窩事件?如果沒有這一偶然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會不會爆發?
①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一戰的導火線,它是一個偶然事件
②如果沒有這一事件,帝國主義大國還會找其他借口發動這場戰爭
③可見,一戰的爆發是必然的
第2課 曠日持久的戰爭
「施里芬計劃」的破產
歐洲的三條戰線:西、東、南
△西線和東線是主要戰場,西線具有決定意義
1.西線:英法聯軍與德國在比利時、法國北部和德法邊境展開廝殺
2.東線:俄軍與奧德軍隊在從波羅的海南岸到羅馬尼亞一帶展開對抗
3.南線:塞爾維亞軍隊在巴爾乾地區抗擊奧匈軍隊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一)第一階段(1914年)
1.德軍戰略企圖: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施里芬計劃」,力避兩線作戰,首先集中兵力先佔領比利時,通過速決戰打敗法國,然後再回師東進打敗俄國。
2.具體戰況
1)西線:①1914年8月,德軍攻入法國,直逼巴黎,法軍總司令霞飛抓住部分德軍進攻過快,立足未穩的時機,及時調動英法聯軍展開反擊。
②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雙方以152萬人的總兵力在馬恩河地區展開了大戰,結果德軍被迫撤退。這次戰役是大戰爆發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它宣告了德軍「速戰速決」戰略的失敗,1914年底,西線進入相持階段。
2)東線:①1914年8月,俄軍出人意料地攻入東普魯士等地,迫使德軍從西線抽調兵力到東線。
②德軍在反攻中擊敗俄軍,進入俄國境內,同時俄軍打敗奧軍,深入奧地利境內,雙方也形成了對峙局面。
「凡爾登絞肉機」
(二)第二階段(1915——1916年)
1.德軍的戰略企圖:德軍把主攻方向轉向東線,企圖打敗俄國,迫使俄國退出戰爭,擺脫兩線作戰的困境;同時尋機打破英軍的海上封鎖。
2.具體戰況
1)東線:1915年,德奧軍隊向俄軍大舉進攻,但未徹底打垮俄軍。
德國的計劃再次落空,迫使繼續兩線作戰。
2)西線:經過一年多的作戰,雙方都把1916年視為關鍵的一年,都想給對方以致命的打擊。這一年,戰爭的重心重新回到西線,戰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酷。
①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德軍發動凡爾登戰役,企圖迫使法軍退出戰爭;凡爾登戰役前後歷時10個月,是一戰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戰,法軍站穩了腳跟,德軍兵力、士氣開始回落。這次戰役不僅是戰爭中期階段的決定性戰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德國開始走下坡路了。
「索姆河地獄」
②索姆河戰役:1916年6——11月,為了牽制德軍,支援凡爾賽,英法聯軍發動了索姆河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50個師,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雙方傷亡達到
130多萬人,但仍未分出勝負。
③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英德海軍之間爆發了日德蘭海戰,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英國艦隊的損失雖大於德國,但英國海軍仍然掌握著制海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展成持久戰局面,對交戰雙方來說,更有利於哪一方?為什麼?
大戰變成了持久戰有利於協約國一方。
協約國:在面積、人口、資源等方面都遠勝於同盟國,還佔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但其兵員分散,裝備較差,利於長期作戰。
同盟國:軍隊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爭准備充分,但其人口、資源都無法同協約國相比,利於速戰速決。戰爭轉入相持,顯然對其不利。
第3課 同盟國集團的瓦解
協約國陣營的變化
美國參加(原因):
①早在大戰爆發前,美國同德國的關系已經十分緊張。
②隨著經濟聯系的加強,美國與協約國日益接近。
③德國實施的「無限制潛艇戰」,德國潛艇襲擊前往協約國港口的一切船隻,中立國美國的船隻也不能倖免。
④為了保證借給協約國的巨額貸款能夠歸還,美國希望協約國取得勝利。
中國被捲入協約國陣營:1917年,中國北洋政府想同盟國宣戰。
俄國退戰:
①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建議停戰,並締結和約。
②1918年,蘇聯同同盟國集團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退出帝國主義大戰。
同盟國集團的崩潰
德國在西線進攻(被阻止):從1918年3月到7月,德軍相繼發起了四次大規模進攻。最初的進攻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協約國很快阻止了德軍的攻勢。
協約國在西線的反攻:突破德軍在德法邊界一帶修建的「興登堡防線」。
德國內部的政治危機:
①德國基爾港水兵拒絕同英國海軍交戰,發動軍變
②柏林工人起義
③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逃亡荷蘭。
1918年11月11日,停戰協議在法國巴黎郊外一節火車車廂內簽署。這一協定的簽訂,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告終。
同盟國集團失敗的原因
①經濟實力對比:在經濟實力方面,同盟國集團處於劣勢。協約國在物資資源和人力資源方面都佔有優勢。
②軍事戰略方面:德國「施里芬計劃」低估了對手的實力,導致其速戰速決的破產,德軍被拖入了兩線作戰和持久戰、陣地戰的泥潭。
③同盟國集團的內部矛盾:戰爭末期,同盟國各國普遍發生革命和起義;奧匈帝國境內的非德意志民族出現了獨立運動,導致了帝國的解體;德國則以基爾港水兵起義為開端,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④國際力量對比:
初期,日本參戰,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勢力范圍全失。
義大利倒戈,使同盟國失去一個重要的同盟國。
美國參戰給協約國增加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砝碼,協約國方面獲得了大量的兵力和戰爭物質補充;一批國家加入到協約國一邊,進一步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
第4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規模空前的帝國主義戰爭
就整體來看(主要帝國主義列強):
目的:為了奪取霸權和奴役其他國家與民族的權力
性質:帝國主義性質非正義戰爭
就局部來看(塞爾維亞抗擊奧匈帝國侵略、比利時抗擊德國侵略):
目的: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
性質:正義的民族解放斗爭
戰爭催生了新世界
歐洲國際地位下降
——經濟危機
①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②工業遭到嚴重破壞③財政金融地位急劇下降④對世界經濟的控制力不斷減弱
——政治危機:世界無產階級革命
美日迅速崛起
——美國的原因:遠離戰場。本土未遭戰火;
美國的參戰以及不斷向協約國提供商品和貸款,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日本的原因:在大戰中接收歐洲的大量訂單;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之際擴展勢力
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四大帝國覆滅
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蘇俄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戰後,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世界性國家政治組織——國際聯盟
大戰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
飛機進入實用階段、汽車取代馬車、缺乏原料國家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使政府機構改變職能:政府對經濟的干預職能加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人民要求和平的反戰運動高漲與和平主義思潮盛行一時;社會主義理想和觀念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利於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概況)
1個主戰場:歐洲戰場
2個軍事同盟:同盟國和協約國
3條戰線:南線、西線、東線
3個階段:
1914年馬恩河東普魯士
1915——1916年凡爾賽索姆河日德蘭
1917——1918年美國中國參戰俄國退戰
持續4年:1914——1918年
為什麼一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獲得發展?
①一戰期間,列強驅使亞非拉人民充當炮灰,從事勞役,掠奪財富,計劃了與亞非拉人民之間的民族矛盾。
②宗主國忙於戰爭,一定程度上放鬆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業得到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
③十月革命的影響。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1課 巴黎和會
第2課 凡爾賽體系與國際聯盟
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簽訂的與對德國簽訂的和約有何相似之處?
這些和約與對德國的和約的相似之處主要包括:都對它們的領土進行了分割或重新安排,以削弱它們的實力和抑制它們的發展;都要求它們支付巨額的賠款,以戰利品的形式加以瓜分;都對它們的軍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以削弱它們的軍事實力,防止它們再度製造戰爭。
凡爾賽體系的實質是什麼?它為什麼不能保證國際秩序的長期穩定?
由於帝國主義召開巴黎和會的目的,是為了掠奪戰敗國和爭奪戰利品,這就決定了這個體系不會是和平的體系,而是一個在掠奪戰敗國和相互妥協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際體系。由於它是靠帝國主義的強力單方面建立起來的,是在戰勝國之間交易和妥協實現了平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它只能維持國際秩序的暫時穩定。一旦被壓制的國家要求突破壓制,或戰勝國之間的平衡被打破,國際秩序就會失去穩定。
第3課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是什麼?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巴黎和會僅緩和了帝國主義在歐洲等地區的矛盾,而在亞太地區的矛盾,特別是美日爭奪中國的矛盾,隨著歐洲等地區矛盾的緩和顯得日益尖銳起來。此外,帝國主義戰勝國在一戰後開始的海軍軍備競賽也日益激烈,這些都使帝國主義國家覺得有必要再召開一次國際會議加以協調和解決。而美國由於在巴黎和會上一無所獲,決心在亞太地區尋求外交突破,所以,倡導召開了這次會議。由於美國主導了這次會議,所以美國收獲頗多。比如在《四國條約》方面,美國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掃除了美國在亞太地區擴張的重大障礙。又如在《五國條約》方面,美國一方面取得了與英國海軍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制約了自己的最危險的競爭對手日本海軍,可謂是一箭雙雕。再如在中國問題方面,成功地打擊了日本在中國的侵略利益,而使自己多年追求的「門戶開放」政策得以實現,從這一政策中,使它可以利用自己的強大經濟優勢,爭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可以說華盛頓會議是美國外交在亞太地區的全面勝利。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是什麼?它為什麼不能維持長久的世界和平?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以後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它無法長久地維持世界和平,主要是由於它僅僅暫時地緩和了舊有的各種矛盾,實現了暫時的平衡。而它未能根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只不過是在新的情況下重新開始。隨著新的斗爭逐漸激烈,原有的平衡逐漸被打破,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維持的國際秩序將會被顛覆,和平將不復存在。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1課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什麼?對世界產生了哪些影響?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社會的貧富懸殊造成社會購買力的下降;資本家盲目擴大生產,造成生產與市場矛盾的激化;股票投機製造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股市的崩潰成為大危機來臨的信號。
2)危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資本主義國家將危機轉嫁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展開了關稅戰等經濟戰;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擺脫危機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影響到世界的發展。
德、日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有何異同?
相同點:都利用了經濟危機造成的社會狀況;都受到本國軍事、封建主義歷史傳統的影響
不同點:在德國,納粹黨通過欺騙宣傳和拉攏社會各階層,成為國會第一大黨,進而取得政權;而在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黨,而是依靠現存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來實現政權的法西斯化,通過由軍部控制內閣來建立法西斯專政,進而實現國家的法西斯化。
造成美德兩國不同途徑的原因
①美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比較穩固;
②德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不穩固;
由於在國家統一時採取了王朝戰爭的方式,封建勢力在國傢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第2課 局部反法西斯斗爭
為什麼德意日法西斯侵略集團要打著「反共產國際」的旗號結盟?
①反對蘇聯和共產國際等國際進步力量;
②為了共同利益的需要,德日要從東西兩個方向牽制蘇聯;
③欺騙英法等西方大國;
衣索比亞抗意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它不但是弱國,而且是小國。
第二,它不如中國進步,它是一個古老的奴隸制到農奴制的國家,沒有資本主義,沒有資產階級政黨,更沒有共產黨,沒有中國這樣的軍隊,更沒有如同八路軍這樣的軍隊。
第三,它不能等候國際的援助,它的戰爭是孤立的。
第四,這是主要的,抗意戰爭領導方面有錯誤。
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被史學家稱為「小二戰」。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在西班牙建立了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成立了共和國政府,採取了打擊法西斯分子和保守勢力的措施。
西班牙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勇作戰,保衛共和國的斗爭堅持了兩年多。
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的做法,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政策:一種是西方大國名為不幹涉,實為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另一種是蘇聯等國家和「國際縱隊」對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援助,表現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開始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法西斯侵略,但此時反法西斯力量還相對比較弱。以上三點,也是西班牙內戰的特點。
第3課 走向世界大戰
為什麼丘吉爾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稱為「不必要的戰爭」?20世紀30年代的反法西斯斗爭為什麼沒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法西斯國家的最初擴張帶有很大冒險性質,如果當時具有反法西斯傾向的國際力量能盡早作出強硬反應,是可以遏止法西斯的冒險行徑的。
20世紀30年代國際關系中的主要問題是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的斗爭。由於法西斯國家蓄意侵略,准備充分,力量強大;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等進行反法西斯斗爭的國家貧窮落後,國力衰弱,無力單獨取得斗爭的勝利;而英法美蘇等大國或綏靖縱容,或中立自保,未能及時形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遂使局部的反法西斯斗爭或歸於失敗,或勉力支撐,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表現在哪些方面?產生了什麼結果?
綏靖政策的表現:對希特勒破壞《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視而不見;對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聽之任之;在衣索比亞問題上對義大利實行有名無實的「制裁」;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內戰置若罔聞;在慕尼黑同侵略者進行公開交易。結果: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增強其實力;干擾或葬送了中國、衣索比亞、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斗爭;暴露了英法的虛弱,最終將作繭自縛。
慕尼黑陰謀為什麼是綏靖政策的頂點?請試說明理由。
綏靖政策是用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換取苟安局面並禍水東引。在中國、衣索比亞和西班牙等問題上,英、法等國或貌似公允,或置身事外,但在慕尼黑,英法出於對戰爭的恐懼,不惜從幕後走到前台,拋開當事國,公開把捷克斯洛伐克送到法西斯鐵蹄之下,這是大國強權主義和綏靖政策的集中體現。
第4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造成波蘭迅速滅亡的原因有哪些?
波方:部署不當;裝備和戰術思想落後。德方:蓄謀已久,准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英法: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在不列顛之戰中,德國為何沒有達到作戰目的?
英方:空軍數量處於劣勢,但本土作戰,民心士氣高漲;政府抵抗決心堅定;軍事設施先進。德方:空軍數量處於優勢,但在他國領土作戰,且作戰目標的制定帶有隨意性。
第5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擴大
有人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誤。你同意這種觀點嗎?
由於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都有無休止的擴張野心,在戰爭中各行其是,缺乏配合與協作,使各國的戰略目標互相矛盾,漏洞百出,這也為反法西斯國家對其各個擊破提供了機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後,其主要國家之間的配合十分密切。如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盡管美國輿論對日本發動卑鄙的不宣而戰無比痛恨,但美國軍方仍然堅持此前與英國商定的大戰略,即「先歐後亞」。事實證明這一明智的戰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見,貌似強大的法西斯軸心國各懷心腹事,其狂妄的侵略野心正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蘇軍在戰爭初期作戰失利的原因?蘇聯為什麼能在蒙受慘重損失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侵蘇蓄謀已久;蘇軍編制落後,部署不當,指揮不力,對德國進攻疏於防範。但蘇方有共產黨的堅強領導,蘇聯軍民為保衛祖國奮勇抵抗,遲滯敵人進攻,蘇聯幅員遼闊,擁有廣大的戰略縱深,因此能夠在德軍強大攻勢面前堅持下來。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有何意義及作用?
同盟國的軍事、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優勢;軸心國之間缺乏必要的戰略配合,如日本偷襲珍珠港;而同盟國有統一的戰略,如英美確立的「先歐後亞」的原則。
第6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如何打開勝利之門的?
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盟國在各大戰場上協調步驟,廣大軍民浴血奮戰,實現了各戰場的轉折。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蘇方:蘇聯軍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進行頑強的抵抗;蘇軍將駐防西伯利亞的部隊調往莫斯科加強防禦;俄羅斯的嚴寒;德軍缺乏冬季作戰准備,非戰斗減員大量增加,機械化裝備威力銳減,戰鬥力大大下降;蘇德戰爭爆發前德軍入侵巴爾干以及戰爭初期希特勒對打擊重點的轉變,都延誤了向莫斯科發動進攻的時間。
中途島戰役中美軍為什麼能以少勝多?
美方:事先破譯了日軍密碼,使日軍對中途島奇襲的效果未能達成;集中有限兵力,抓住戰機,指揮果斷。日方:分散兵力;戰術陳舊;航母特混艦隊的任務復雜且互相矛盾。
第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二戰知識歸納「1、2、3、4」
1個陰謀: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的頂峰
2個集團:軸心國集團反西斯同盟
3個三:
①三登陸:
北非登陸:與北非東路英軍遙相呼應,使北非德意軍隊陷入兩線夾擊中,完成北非戰場的轉折;
西西里登陸:直接導致義大利投降;
諾曼底登陸:使德國法西斯陷於東西夾擊、腹背受敵的困境中,預示著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經為期不遠。鼓舞了歐洲人民的鬥志,促進了抵抗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②三突襲:突襲波蘭突襲蘇聯突襲珍珠港
③三轉折:中途島海戰斯大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
3個四:
四盟國:中美英蘇
四戰場:蘇德戰場歐洲第二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
四會議:
開羅會議:中國人民收復領地的神聖權利得到國際公認
德黑蘭會議:鞏固了反西斯同盟,有利於戰後世界和平的實現
雅爾塔會議:加快了戰勝法西斯的步伐,決定了戰後世界事務的重大問題,但帶有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
波茨坦會議:對戰勝日本和維護戰後歐洲和世界和平產生積極作用
促使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在二戰中取得勝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優勢;
②同盟國之間軍事配合密切;
③各國人民為自由、民主而戰,士氣高昂,作戰英勇。
第8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影響
你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為人類提供了哪些寶貴的經驗教訓?
(一)法西斯主義就是戰爭,必須警惕法西斯主義死灰復燃。
(二)綏靖政策對世界大戰的爆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侵略行徑不能聽之任之,必須及時制止。
(三)落後就要挨打。應始終跟上世界先進發展潮流。
(四)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證。愛好和平的力量必須團結協作,及時制裁侵略,才能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定。
法西斯的暴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
屠殺平民和戰俘;使用生化武器;
在活人身上進行細菌試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哪些主要的影響?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取代歐洲主宰世界的格局;
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
科技進步。
❾ 歷史戰爭與和平
1、盟國軍事上的勝利;日本國內經濟崩潰無力繼續戰爭;國內反戰勢力的影響
2、日本辯解發動戰爭的目的是為了自保和維護東亞和平;這純粹是一派胡言,日本法西斯勢力的野心是導致日本走上侵略道路的根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