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4-17世紀,發生了被後人稱為「發現了人」和「發現了世界」的兩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名稱及簡述
(1)"發現了人"指文藝復興.
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版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權活中的幸福。是一次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說教的一場嶄新的、促使人們思想解放的文化運動。
(2)"發現了世界"指新航路的開辟。
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發現了新大陸。使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歐洲的商業重心開始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也開辟了歐洲殖民掠奪的道路,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
『貳』 更多的關於歷史文化和歷史重大事件的描述
平津戰役都江堰
『叄』 材料四中第一張報紙報道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材料
『肆』 以1911年10月至1912年3月重大歷史事件為報道對象以民國的壯舉為題,以自身的感受為內容寫一篇
有一件小事復是我最難忘的小事。制
記得那是上個星期六得早上,我在站台上等後公交車。不一會兒車來了,我高高興興地跨入了車廂,快速找到一個靠窗的座位坐下了,欣賞著窗外的風景。
車來到下一站,車門一打開時,慢騰騰走上來了一位滿頭是銀發的老奶奶。這時,我猶豫了一下,就馬上站起來,對著老奶奶說:「來!我扶你到這兒坐吧!」我摻扶著老奶奶慢慢的坐下來。老奶奶拉著我得手忙說:「謝謝!謝謝!你真是一個好懂事的孩子啊!」「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得!」我回應著。
車廂里的人向我投來了敬佩的目光。這時,我心裡那股舒服滋味就別提有多高興了。
從這件事情過後,我一發現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就主動去幫助他們,來回報人們對我期望。
『伍』 課文《別了,「不列顛尼亞」》選取了哪幾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來報道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文章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作新聞速寫、新聞素描。主要是運用類似於電影回特寫鏡頭的手答法反映事實,使某些精彩的場景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結構,本文就是由四個主要
場景構成:
第一個場景: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個場景:晚上6點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
第三個場景: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第四個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幾次升旗與降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庄嚴與喜悅的心情。
『陸』 新聞報道歷史事件八國聯軍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利堅合眾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
5月28日,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俄羅斯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
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意、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征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
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柒』 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
以2018年全國一卷《趙一曼女士》為例
第一步:審清題目。本題考查作品藝術手法分析和鑒賞能力。
「歷史與現實交織穿插」,作為一種敘述方式,其意在表明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把客觀敘述趙一曼女士的事跡的內容與敘寫「我」所見所感的內容融合在一起,不是單純地在講主人公的故事,也包含敘述人的內容,故考生在思考這一敘述方式的好處時,應基於文中對「歷史」「現實」兩個維度的敘述內容,從結構、形象、主題、讀者(閱讀效果)等方面來思考。
第二步:找准角度。根據敘述內容和文本進行分角度分析。
(1)理清文本中「歷史」「現實」的敘述內容。
小說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是敘述現實,以第一人稱方式分別交代寫作緣起和「我在趙一曼紀念碑」前與陌生老人的對話;第二、三、四、五部分是敘述歷史,以第三人稱回憶趙一曼的抗聯生活、被捕經過、受到的嚴刑拷打和她在醫院的監禁治療,其中第二部分引用了文獻檔案(大野泰治的審訊報告),第四部分插敘了趙一曼爭取警士董憲勛和護士韓勇義的過程;第七部分為補敘歷史,引用文獻檔案(趙一曼的遺書內容)。
(2)分角度結合文本分析
主題方面:歷史材料的敘述能客觀表現趙一曼女士的崇高精神,表現當代人對趙一曼女士的尊敬;現實材料的敘述能表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交織穿插敘述,從而深化文章的主旨。
人物方面:有歷史敘述,有現實敘述,可以從更多的角度來展示英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滿、真實。
讀者方面:歷史與現實的穿插,產生時空轉換的效果,能夠吸引讀者閱讀,使其產生共鳴,而且能增強藝術描寫的真實性。
答案
(1)既能表現當代人對趙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現趙一曼精神的當下意義,使主題內蘊更深刻。
(2)可以拉開時間距離,更加全面地認識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3)靈活使用文獻檔案,與小說敘述相互印證,使藝術描寫更真實。
『捌』 描述一件發生在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是指來發生於中國農歷源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辛亥革命,作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社會中上層人士思想中。
『玖』 南京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請寫出近代歷史上發生在南京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影響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半殖民地化;
1853年太平天國攻佔南京,改名天內京,成為太平天國的都城容;
1912年中華民國定都南京;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黨統治開始;
1937.12日軍南京大屠殺;
『拾』 從1911年10月到1912年3月我國的重大歷史事件為報道,寫「民國壯舉」
1.武昌起義是在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1911年(農歷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
2、中華民國的成立(1912年1月1日)
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隨著武昌起義成功和各省的紛紛響應和獨立,要求建立一個統一的共和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齊集南京,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黎元洪為副總統。1912年元旦,孫中山赴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並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交待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關系,並舉例說明其換算方法)接著,又成立了參議員。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南京臨時政府建立起來了。
3、《臨時約法》的頒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訂的《中國民國臨時約法》。(展示《臨時約法》的史料)(並閱讀約法的內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它規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制度、政府組織機構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權利,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
4、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袁世凱東山再起
武昌起義後,帝國主義看到清政府已難以維持,便從封建統治集團內部選中袁世凱,作為其侵華的新工具。與此同時,面對洶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凱,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軍維系清王朝的統治。這樣,袁世凱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乘革命勢力迅猛發展之機,迫使清政府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
2、"南北和談"和清帝退位
袁世凱掌權以後,對革命黨人採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倆。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漢,佔領漢口、漢陽,對革命勢力進行武力威脅;另一方面,又在帝國主義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談,利用革命黨人的軟弱,採用欺騙的手段,誘使其交出政權。1912年1月,孫中山在中外反動勢力的夾擊和革命陣營內部妥協派的壓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絕對贊成共和,就可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袁世凱在得到革命勢力同意讓權的保證後,又回過頭來對清皇室施加壓力,武力逼供,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
5、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清帝退位後,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職。接著,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新大總統到南京就職等條件。為此,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故意在北方製造緊張局勢,迫使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職。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袁世凱在共和國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6、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樹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其功不可沒。但是,由於這次革命的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十分軟弱,沒有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在關鍵時刻向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妥協,致使革命果實落入了袁世凱手中,故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和特權絲毫沒有觸動,地主買辦的權勢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兩大任務均未完成。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長期進行革命宣傳和斗爭的結果。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將永載史冊。辛亥革命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表明了資產階級無力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序號可能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