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張浩歷史學家

張浩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24 07:54:26

Ⅰ 張丹和張浩

姓名:張丹/張昊(Zhang Dan/Zhang Hao)
項目:花樣滑冰(雙人滑)
國籍:中國
張丹:性別:女
身高:1.61米 生日:1985/10/04
愛好:游泳 羽毛球
張昊:性別:男
身高:1.81米 生日:1984/07/06
愛好:電腦游戲

輝煌戰績

兩人從1998年開始配對參加雙人滑比賽,2006年都靈冬奧會上,張丹在拋四周失敗受傷的情況下頑強地重新回到賽場完成比賽並奪得銀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奧運精神令世界為之動容。張丹/張昊在都靈冬奧會上取得的銀牌是中國花樣滑冰選手在奧運會歷史上的最好戰績。

2006年 都靈冬奧會銀牌。

2005年 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亞軍。

2005年 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日本站冠軍。

2005年 世界花樣滑冰大獎賽加拿大站冠軍。

2005年 世錦賽季軍。

2004年 世錦賽第5名,四大洲錦標賽第2名;

2003年 世錦賽第6名,四大洲錦標賽第3名,世界青少年錦標賽冠軍,全國錦標賽冠軍;

2002年 冬奧會第11名,世錦賽第9名,四大洲錦標賽第3名

2001年02月 世界青少年錦標賽 第一名

2000年01月 世界青少年大獎賽(日本站) 第一名

2000年02月 世界青少年總決賽(波蘭站) 第五名

2000年03月 世界青少年錦標賽 第四名

2000年10月 世界青少年大獎賽(哈爾濱站) 第一名

2000年11月 世界青少年大獎賽(挪威站) 第一名

2000年12月 世界青少年總決賽(英國站) 第一名

1999年12月 世界青少年大獎賽(加拿大站) 第二名

1998年10月 世界青少年大獎賽(北京站) 第一名

張丹個人小檔案

教練:姚濱

家庭成員:爸爸、媽媽

最喜歡的電影:很多

最喜歡的歌曲:很多

最喜歡的音樂類型:現代

最喜歡的表演風格:柔情

最喜歡的食物:麵包、冰糕

最喜歡的地方:很多

最喜歡的書:娛樂

最喜歡的學科:英語

最討厭的學科:數學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很多

最難忘的事情:第一次參加出國比賽

最難忘的人:媽媽、爸爸

最難過的事情:比賽時沒滑好

最尷尬的事情:別人在我面前說我的時候

最高興的事情:比賽取得好成績

最害怕的事情:做我不願意做的事

最喜歡的娛樂方式:和大家在一起

最喜歡的藝人:小甜甜

最喜歡的運動:打籃球

最喜歡的運動員:申雪/趙宏博

最難忘的一次比賽經歷:世界青少年錦標賽

最大的願望:參加奧運會

信奉的格言:只要自己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回報!!

張昊個人小檔案

教練:姚濱

家庭成員:爸爸、媽媽

最喜歡的電影:《中南海保鏢》、《阿虎》、《泰坦尼克》

最喜歡的歌曲:神啊!救救我吧!

最喜歡的音樂類型:流行音樂

最喜歡的表演風格:芭蕾

最喜歡的食物:水果

最喜歡的地方:日本

最喜歡的書:《水滸傳》

最喜歡的學科:英語

最討厭的學科:數學

最喜歡的電視節目:《開創世紀》

最難忘的事情:99年亞冬運

最難忘的人:爸爸和媽媽

最難過的事情:沒有取得好成績的時候最難過

最尷尬的事情:最尷尬的就是認錯人

最遺憾的事情:沒有參加上世界錦標賽

最高興的事情:取得好成績最高興

最害怕的事情:怕上街

最傷心的事情:比賽時候動作沒有完成是最傷心的

最崇拜的人:我的教練

最喜歡的娛樂方式:打電腦

最喜歡的藝人:陳小春

最喜歡的運動:打籃球

最喜歡的運動員:申雪/趙宏博

最難忘的一次比賽經歷:2001年世界青少年錦標賽

最大的願望:爭取在以後取得更好的成績

信奉的格言:只要站起來比跌倒多一次就是勝利!!

Ⅱ 姓張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開啟「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被尊為醫聖。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為相十年,海內稱治。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 。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Ⅲ 張浩的有關簡介

(?——1163),字浩然,籍貫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渤海人,。他歷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書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統治時期,任宰相十餘年,是金代較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一 改革的支持者
女真文化是借鑒於契丹、漢文化而開啟的。使女真人最先接觸到契丹、漢文化的是一些仕遼而又漢化很深的渤海人。926年,遼朝滅亡渤海國,改為東丹國,以耶律倍為王,後來南遷到遼陽,從此以後遼陽便成為渤海大姓聚居的地方。在這些大姓中,張浩一家尤其顯貴,是當時遼東的望族。張浩的曾祖張霸,曾任遼金吾衛上將軍,祖父張祁,、父張行願也都是遼朝的官吏。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出身官宦人家,不僅熟通漢文化,更通曉中原文物制度,這使他在女真族的封建制改革中能夠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天輔年間,金太祖破遼東,張浩前去投奔,得到賞識,太祖以他為「承應御前文字」(《金史、張浩傳》,以下凡未注出處者皆引此傳),辦理文字事務。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先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時,由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參與「詳定內外儀式」,在熙宗時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鎮壓女真貴族的同時,他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張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奪取帝位後,召張浩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進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進拜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尚書右丞兼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廢中書、門下兩省,只存尚書省。六年七月,張浩以左丞相進為太傅、尚書令、司徒。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進入金朝中央最高領導機構,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一時期,他所從事的最有意義的一項工作是營建中都。
海陵王是金朝最有改革精神的一個皇帝,在他統治的十二年間,展開了比熙宗時期更為激進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遷到燕京(北京市)。而在這一改革中,張浩起了重大作用。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海陵王命張浩等增廣燕京、營建宮室。張浩營建燕京,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都城周圍七十五里,共十二個城門。都城中的內城是皇帝的宮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內城南門稱宣陽門,為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三門並立。「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歷代宅京記》卷十八引《大金國志「》)內城內建宮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其後為皇後宮殿。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還建有同樂園、瑤池等皇室貴族游樂之所。整個工程「金碧輝煌,規模宏麗(同上),簡直可與漢唐時的長安宮室相比。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金史、地理志》)張浩又請求凡四方的百姓願意居住在中都的都免除十年的賦役,以實京師 。海陵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海陵王遷都燕京,進一步打擊了女真貴族保守勢力,推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同時,也奠定了金、元兩代京都規模,對其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張浩在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金世宗即位後,拜張浩為太師、尚書令。此時張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協助世宗實行漢化政策。當時,有人主張罷科舉,世宗不敢決定,說:「吾見太師議之。」張浩入見,世宗問他:「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張浩回答說:「有。」世宗問:「是誰?」張浩回答說:「秦始皇。」世宗對左右說:「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廢除科舉的議論遂止。在張浩的幫助下,世宗堅定了實行科舉制度的決心。
張浩還以薦舉人才為己任,世宗時,他薦舉的紇石烈志寧等人,後來都成為名臣。

二、練達政務的幹吏
張浩身仕五朝,任宰相十餘年,是一個練達政務的能乾的官吏。熙宗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相當激烈。右丞相韓企先死後,宗弼開始排斥韓企先一派的漢臣。田珏原是韓企先提掖的漢官,任吏部侍郎。韓企先臨死前,向宗弼推薦他作宰相。韓企先死後,宗弼借故殺田珏,被牽連者達幾十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張浩因與宗弼信任的漢臣蔡松年友善,受命行六部事。他辦事干練,講究效率,很受人們的稱道。
熙宗統治後期,為免受朝廷派系斗爭的牽連,張浩以有病為由,請求到外地作官。他曾做過彰德軍節度使、燕京路轉運使、平陽尹等官,很有政績。他任平陽尹時的政績,更為人們所稱道。平陽地區治安狀況不好,為盜的很多。臨汾有個男子在夜裡搶奪民家婦女,張浩將他逮捕,並出榜殺了他。從此,為盜的就減少了。在平陽的近郊有淫祠,郡里的人都很信奉他。廟祝、田主趁機爭奪香火的利益,累年不決。成為民害。張浩命人拆毀淫祠,把供奉的神像投到水裡。從此,強宗黠吏屏跡,不敢再犯,郡中大治。世宗時,楊伯雄任平陽尹,也很有政績。平陽百姓贊揚說:「前有張,後有楊。」
三、明哲保身的官僚
熙宗、海陵王統治時期,是女真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爭與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形勢十分復雜。在政治斗爭的漩渦里,人們升降沉浮,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弄得不好,甚至會把命丟掉。但是,在這種紛亂的局勢下,張浩卻「無事不為,無役不從,為相最久」,官運亨通,很少受大的打擊。究其原因,主要和他善於明哲保身有關。
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右丞相韓企先病死,宗弼開始排斥朝中韓企先一派的漢臣。吏部侍郎田珏被指控結納朋黨,被排擠出朝。次年六月,田珏以結黨專擅罪被處死,株連尚書省漢臣多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在這種情況下,張浩受命行六部事。由於辦事干練,人們很佩服他的才能,這本是他施展才能的好機會,但他看到當時政局混亂,大獄迭起,決心離開京師避禍。他以身體有病為名,請求到外地做官。熙宗晚期,他先後任彰德軍節度使、平陽尹等官,直到海陵王即位,才又被召還京師。
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因辦事干練、營建中都有功,很受重用,擔任宰相多年。但他卻處處小心謹慎,遇事不敢堅持己見,甚至違心地去做他不願做的事。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為了南侵宋朝,准備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把這里作為進兵江南的大本營。他派張浩和敬嗣暉營建汴京宮室。營建汴京宮室非張浩所願,他委婉地對海陵王說:「往歲營建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海陵王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他也就沒有堅持,違心地到汴京去營建宮室。在修建宮室過程中,海陵王時常派宦官梁充去視察。當時,汴京工程浪費驚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梁充見了還說不夠華麗,有時甚至命令毀掉重建。張浩以丞相之尊,「曲意事之」(《金史、梁充傳》),不敢得罪他,害怕他到海陵王身邊說自己的壞話。
海陵王一心想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對此,張浩是不贊成的。但是,當海陵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卻不敢正諫,只用婉轉的話來回答,想以此稍止海陵王用兵江南。他上奏說:「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王聽了這話很覺吃驚,說:「何以知之?」張浩回答說:「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王雖然喜歡他的話,但並不聽從。
海陵王南伐失敗,在揚州兵變中被殺,留守在汴京的太子光英也被殺死。張浩見大勢已去,便派戶部員外郎完顏謀衍向金世宗上賀表,表示擁戴,又作起金世宗的宰相。
對張浩的為人,海陵王頗有些不以為然。:他曾說:「左丞相張浩練達政務,而頗不實。」(《金史、紇石烈良弼傳》)。他重用張浩,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幹,卻不十分信任他。《金史》說海陵王對張浩「用之厚,遇之薄」,不是沒有道理的。

Ⅳ 張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

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①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為此景所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奔集起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們剛學完這篇課文,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形容氣勢宏偉,表達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急流河水在峽谷中奔騰著,咆哮著,就像暴怒瘋狂的獸群。群峰高低參差地簇扔著,攢動著,彷彿集合到這里來接受檢閱。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字,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里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曾在那裡龍爭虎半,威震一時,然而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叫人彷徨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對幾千年歷史一針見血的總評。

這首散曲,從潼關要塞想到古都長安,又從古都長安想到歷代興亡,地域遠近數百里,時間上下千餘年,思緒馳騁縱橫,最後歸結為「百姓苦」一句,反復詠嘆,兼有山水詩的意境和歷史家的眼光。
說明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從而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

Ⅳ 張氏有什麼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嗎列舉人名年代事例…多多益善

張飛,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勇猛大將。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曹操奪取荊州,劉備敗於長坂(今湖北當陽),張飛率騎出戰,曹軍不敢前進,當時與關羽同被稱為「萬人敵」。

張居正,明朝最傑出的改革家。明神宗時他出任宰相,針對當時軍政敗壞,財政破產的局面進行改革,大力整頓吏治,整頓賦稅,又任用名將戚繼光練兵,加強邊防,取得成效。

張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今草書法大師。好書法,尤善章草書。其後,省略了章草的繁難之處,在運筆上使用了流利的出鋒,顯示出奮逸的力量,打破了章草的常規,創造了「今草」。

張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使西域的旅行家。其西漢時(公元前139年和前116年),曾兩次出使西域,從此打通了亞洲的交通線,開辟了中國和歐亞各國人民進行經濟、文化交往的通道「絲綢之路」。

張謇,最早創建博物館的人。清光緒年間的狀元。從事民族工商業,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民族資本家之一。1905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創建了南通博物苑,開了中國人自辦博物館之先河。

張伯行,「天下第一清官」。清康熙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皇帝稱其操守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仲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中醫理論家。東漢末年的醫學家。年輕時鑽研和掌握了豐富的醫學知識,後來在長沙任地方官,因看到連年瘟疫奪去無數人的生命,心裡十分痛苦,便辭官行醫。在醫療中,既重視學習古人的知識和經驗,並且勇於創新。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由於他對中醫的貢獻,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之洞,最早推廣普通話的高層官員。清末洋務派的後起之秀,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創辦鋼廠、鐵路。1903年,為清廷學部重臣,主持制定了《學務綱要》,銘文規定學堂皆習官音,積極推廣官話(普通話)以統一全國語言,實為一種替中華文明鋪石墊路的明智之舉。

張元濟,張姓最著名的中國近現代出版家。生於1867年,卒於l959年,享年92歲。清光緒進士。曾任刑部主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加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被革職,後在上海致力於文化事業,主持商務印書館。解放後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張志和,張姓最早成名的唐代詩人。16歲參加科舉考試,皇榜高中,被賜為明經及第。他向唐肅宗獻策,頗得賞識,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唐肅宗賜名志和。

張衡,世界上第一架觀測地震儀器的製造者。東漢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曾擔任掌管天文的官吏。精通天文歷算,不但注意理論研究,而且注重實踐。他製造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地震的儀器。他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發明的地震儀器早1700多年。其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最著名。

張學良,國民黨最著名的愛國將領、張姓最長壽名人。1936年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和西北軍將領楊虎城等愛國志士,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了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10多人,發動了「西安事變」。當天,張、楊通電全國,提出以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為主旨的八項主張。中共中央以民族利益為重,根據當時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及時制定了和平解決的方針並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調解談判。24日,蔣介石被迫同意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完成。此後,張學良被蔣介石長期囚禁。2001年10月14日逝世,享年101歲。

張勛,最後一支「辮子軍」的北洋軍閥統帥。曾隨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受到慈禧太後的寵信。清王朝被推翻以後,他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的忠心,令他的部隊禁剪辮子,稱為「辮子軍」,他被稱為「辮帥」。在袁世凱死後,他帶兵入京,逼走總統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擁立清帝溥儀復辟。年底被段祺瑞擊敗,復辟流產。

張國燾,中國共產黨黨史上最大的叛徒。1920年在北京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在中共一大當選為中央局組織主任。在中共六大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書記、軍事委員會主席,積極推行「左」傾路線。在紅軍長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偽中央。1938年叛變革命,投降國民黨。1948年逃到台灣,後定居加拿大,死於加拿大多倫多。

張瑞芬,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家。1927年,遠渡重洋到美國求學,研讀航空學。1932年,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和訓練,飛行考試合格,領取了美國航空執照,被接納為航空協會會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名人

張雲逸(文昌籍),開國大將。

張宗遜,開國上將。

張愛萍(達縣籍),開國上將。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

開國中將:張震(平江籍)、張藩(瀏陽籍)、張才千(麻城籍)、張天雲(紅安籍)、張仁初(紅安籍)、張令彬(平江籍)、張達志、張池明、張賢約、張祖諒、張國華(永新籍)、張經武(炎陵籍)、張南生(連城籍)、張翼翔(瀏陽籍)、陶勇原名張道庸。

開國少將:張雄(瑞金籍)、張光華(寧都籍)、張英輝(興國籍)、張耀祠(於都籍)、張力雄(上杭籍)、張雲龍(永定籍)、張元培(永定籍)、張開荊(吉水籍)、張華(永豐籍)、張和(瀏陽籍)、張天恕(紅安籍)、張太生(吉安籍)、張日清(長汀籍)張文碧(吉水籍)、張水發(連城籍)、張書祥(平江籍)、張平凱(平江籍)、張正光(平江籍)、張漢丞(麻城籍)、張廷發(沙縣籍,任過解放軍空軍司令等職)、張闖初(平江籍)、張志勇(紅安籍)、張宜步(永定籍)、張顯揚(通江籍)、張濟民(泰和籍)、張培榮(麻城籍)、張銍秀(永新籍)、張強生(安福籍)、張新華(寧化籍)、張雍耿(寧化籍)、張竭誠(紅安籍)、張德貴(巴中籍)、張世蓋(巴中籍)等103人。以上1/3強出自客家聚居地。

《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列有張純(湘鄉籍,國民黨中將)、張鎮(國民黨追贈上將)、張子清(紅四軍十一師師長)、張開荊(吉水籍,解放軍少將)、張友清(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張世希(國民黨中將)、張赤男(長汀籍,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張靈甫(國民黨中將)、張國燾(萍鄉籍,原紅軍總政委)、張宗遜(解放軍上將)、張金廷(國民黨中將)、張炎元(梅縣籍,國民黨中將)、張治中(原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等17人。

張姓枝繁葉茂,名人輩出。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曾先後任泰相和魏相,其策略號稱「連橫」。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除前已述的張良和張騫。還有諸侯王張耳,歷算家張蒼,御史大夫張湯,大司馬張安世,淮南相張釋之,京兆尹張敞,丞相張禹。東漢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是前已述的張衡、張仲景。今河南南陽縣北25公里石橋鎮有張衡墓,南陽市東關溫涼河畔醫聖祠內有張仲景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稱「張天師」。至東漢靈帝時,張氏出現兩個著名的道教中心:一個是張角所創的太平道,184年起義,以頭纏黃巾為標志,稱「黃巾軍」,其弟張梁、張寶均為首領,斗爭持續了10多年;一個是以張修、張魯為首領的天師道,184年在四川舉行武裝起義,所建政權繼續約30年,成為東漢末年比較安定的地區。西晉有大臣、文學家張華,還有文學家張翰、張協、張載,法律學家張裴,荊州蠻、漢各族人民聯合起義領袖張昌。西晉永康二年(301年),涼州刺史張軌,聯合漢族和少數民族統治階級穩定當地秩序,創造了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其子張茂,建立前涼國,傳4代7王63年。南北期,有南朝宋農民起義領袖張鳳,南朝梁畫家張僧繇,北魏教育家張偉,北齊天文學家張子信。隋未有山東農民起義首領張金稱。唐代,張姓更是才人濟濟,僅宰相即有17人,其中張說、張九齡同時又是詩人;還有以守睢陽、抗安祿山叛軍而聞名的張巡,文學家張鷟,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畫家張萱、張璪,詩人張若虛、張繼、張籍、張祜、張為、張碧,傳為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天文學家、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張遂。 五代時南漢有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川陝地區農民起義領袖張余,陝豫鄂農民起義首領張海,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詞人張先,詩人張末,以畫《清明上河圖》著名的畫家張擇端,道教南派初祖張紫陽。南宋有大臣張浚,將領張憲、張俊、張貴、張順、張珏、張世傑,抗金農民軍首領張榮,詞人張元干、張孝祥、張炎,學者張拭,書法家張即之。金有醫學家張子和、張潔古。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散曲家張養浩、張可久,詞人張埜,詩人張翥,畫家張渥、張守中,戲曲藝人、作家張國賓。明代有建文時受命密察燕事,靖難兵起被朱棣執,不屈而死的北平布政使張,明代還有畫家張路、張宏,戲曲作家張風翼,音樂家張野塘,醫學家張景岳,文學家張溥,閩、粵、贛邊區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著名道士張三豐;明未有農民軍起義首領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歷時三年。明清之際有伊斯蘭教學者張中,文學家張岱,畫家張風,經學家張爾岐。清代有醫學家張石頑,水利家張玉書,學者張琦、張澍、張文虎,經學家張惠言、張穆,文學家張潮、張景祁,詩人張問陶、張維屏,書法家張照、張裕釗,戲曲作家張大復,川楚白蓮教起義首領張正謨;清末有捻軍首領張樂行、張宗禹,貴州苗族農民起義首領張秀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著名外交官張蔭桓,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近現代,張姓對社會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因之幾乎在各個領域都有出類拔萃的人物。在軍政界有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張聞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兼國務院文教辦公室主任張際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張瀾,著名愛國將領張自忠等。在科學技術界有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張如心,近代地理學家張相文,學者張采田,近代史學家張星烺,植物學家張景。在醫葯學界有解剖學家、醫學教育家張鋆,葯理學家張昌紹,近代名醫張錫純、張山雷。在文化藝術界有出版家張元濟,現代作曲家張寒暉、張曙。英模人物有張思德、張福林、張學棟。

僑居海外的張姓華人以及台港澳張姓同胞也是人才濟濟。在美國,有費城中華文化社區中心理事長張天德,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托瑪斯·奧森研究中心量子結構部經理、博士張立剛,航空與太空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1986年1月12日以哥倫比亞號太空船升空的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光直,密蘇里大學歷史學教授張春樹,國家科學院院士、教授、被稱為「避孕葯之父」的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環球瞭望》電視系列節目主持人、總編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女研究員張雯,1987年獲美國聯合藝術家協會年度繪畫比賽第一名的水彩畫女畫家張融。在英國,有劍橋大學漢文系教授張心滄。在法國,有巴黎保安運輸公司負責人張宗清,著名女畫家張玉良。在澳大利亞,有心外科專家、反貪污特別專員張任謙,國立大學人文科學院院士、教授張光裕。在菲律賓,有馬尼拉國際稻米研究所所長、教授、水稻專家張德慈,馬尼拉迪拉莎大學文學院中國研究計劃女學者張素玉。在印度尼西亞,有蘇門答臘資本家張度淵。在新加坡,有古幣協會委員張愛俊、張其深。在汶萊,張民為汶萊工農商業發展立下大功,被汶萊王封予拿督勛銜。在巴拿馬,有工商部次長張志誠。在台灣,有著名畫家張大千;長榮海運公司總經理張榮發及其子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擁有財富約2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超級富豪榜」排名第45位。此外,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的張姓人有16位,他們是:泰國的張錦程,馬來西亞的張曉卿、張德麟、張泗清,菲律賓的張偉廉,美國的張濟民,巴西的張勝凱,紐西蘭的張朝,英國的張祺威,台灣的張建安、張國安、張伯欣、張添根,香港、澳門的張祝珊、張人龍、張玉良。

贛南張姓名人還有出自章貢區的20世紀前半期贛南教育三泰斗之一張廣鴻;出自於都的贛南第一個縣紅色政權主席張文煥;出自上猶的上猶縣第一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張書杜等。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Ⅵ 同志們,我在收集歷史上姓張的名人!趕快來幫幫忙啊

中國道教創始宗師(張天師) 張道陵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武術宗師 張三豐
三國時期最著名的將領之 張飛 張遼 張頜 張任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 張說 張九齡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生之一 張仲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學者之一 張仲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辯士之一 張儀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謀士之一 張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張麗華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張居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陰謀家之一 張角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張衡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外交官之一 張騫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之一 張旭 (草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軍閥之一 張作霖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將軍之一 張自忠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一 張雲逸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富翁之一 張朝陽
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導演之一 張藝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張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王時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後入魏為相。

張蒼(?-前152),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

張禹(?-前5),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歸。

張邯(?-23),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張湛 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純(?-56),平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張酺(?-104),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東漢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罷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奮(?-102)。張純之子。東漢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禹(?-113)。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敏(?-112),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皓(49-132),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張歆,東漢河內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張顥,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東漢汝南細陽人,靈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張溫(?-191),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延(?-186),東漢河內人,漢桓帝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喜,東漢汝南細陽人,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張悌(?-286),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張華(232-300)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

張行成(587-653),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

張文,(605-678),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十二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的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貶。

張柬之,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武則天長安四年(704),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拜為宰相 ,封韓國公。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說(667-730),洛陽(今屬河南)人。唐睿宗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免相,貶為相州刺史,唐玄宗開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開元十四年,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開元八年(720)拜相。開元十一年免相,封河東候。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後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張鎬(?-764?),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肅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亂。

張鎰,蘇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罷相,謫鳳翔右節度使,後為叛將所殺。

張延賞(727-787)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旋罷。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於相位。

張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張浚(?-902),河間(今屬河北)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度使。後被朱溫殺害。

張文蔚(?-908),河間(今屬河北)人,唐昭宗天復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滅唐,任後梁宰相。

張策(?-912),敦煌人。後梁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辭相。

張延朗(?-936),開封人。後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後被石敬塘殺害。

張孝傑,遼永霸(今遼寧朝陽)人。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

張琳(?-1122),瀋州(今沈陽)人。遼乾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

張齊賢(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罷。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罷相。

張知白(?-1028),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仁宗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後卒於相位。

張士遜(964-1049),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天聖六年(1028)拜相,次年罷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機務悉由裁奪。

張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張邦昌(1081-1127),宋東光(今屬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洲。

張浚(1097-1164),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紹興五年(1135)拜相,督師抗金。憂郁而死。

張浩(?-1163)。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改姓張。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張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嘉靖八年,為內閣首輔。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

張璧(?-1545)明石首(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張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屬湖北)人。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後他代為首輔,主持國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張四維(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萬曆十年張居正逝世,遂代為內閣首輔,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喪離職。

張位,明新建(今屬江西)人。隆慶十九年(1591)入閣,參預機務,為相果敢善斷。

張瑞圖(1576-1641),明晉江(今屬福建)人,天啟六年(1626)入閣,累升中極殿大學士、吏部尚書等職。崇禎元年(1628)被罷相。

張至發(?-1642)明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天啟十年(1631)代溫體仁為內閣首輔大學士。無大作為。次年,罷相歸家。

張四知,明費縣(今山東費縣)人。崇禎十二年(1639)入閣,參預機務,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後降清。

張瑞,山東掖縣人。順治十年()拜相,任國史院大學士。次年卒於相位。

張玉書(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等職,頗得康熙信任

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於相位。

張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軍機大臣,備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張之萬(1811-1897),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光緒十年(1884)任軍機大臣,十五年加體仁閣大學士,轉東閣大學士。為相十年。

張之洞(1837-1909),清末洋務派首領。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歷任內閣學士、兩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

--- ---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秀眉:清末,貴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領袖。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歷4月17日凌晨(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

張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愛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張瑛,上海人。著有《傳奇》《金鎖記》《傾城之戀》 等。中國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Ⅶ 張氏在歷史上都有哪些偉人

姓張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Ⅷ 張浩是不是男人

張浩,(1102——1163),字浩然,籍貫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渤海人,。他歷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書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統治時期,任宰相十餘年,是金代較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本 名
張浩
字 號
字浩然
所處時代
金代
出生時間
1102
去世時間
1163
籍 貫
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
目錄
1人物經歷
▪ 改革的支持者
▪ 練達政務的幹吏
▪ 明哲保身的官僚
2史書典故

1人物經歷編輯
改革的支持者
女真文化是借鑒於契丹、漢文化而開啟的。使女真人最先接觸到契丹、漢文化的是一些仕遼而又漢化很深的渤海人。926年,遼朝滅亡渤海國,改為東丹國,以耶律倍為王,後來南遷到遼陽,從此以後遼陽便成為渤海大姓聚居的地方。在這些大姓中,張浩一家尤其顯貴,是當時遼東的望族。張浩的曾祖張霸,曾任遼金吾衛上將軍,祖父張祁,、父張行願也都是遼朝的官吏。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出身宦官人家,不僅熟通漢文化,更通曉中原文物制度,這使他在女真族的封建制改革中能夠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天輔年間,金太祖破遼東,張浩前去投奔宮政,得到賞識,立為義子。太祖以他為「承應御前文字」(《金史、張浩傳》,以下凡未注出處者皆引此傳),辦理文字事務。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先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時,由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參與「詳定內外儀式」,在熙宗時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鎮壓女真貴族的同時,他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張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奪取帝位後,召張浩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進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進拜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尚書右丞兼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廢中書、門下兩省,只存尚書省。六年七月,張浩以左丞相進為太傅、尚書令、司徒。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進入金朝中央最高領導機構,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一時期,他所從事的最有意義的一項工作是營建中都。
海陵王是金朝最有改革精神的一個皇帝,在他統治的十二年間,展開了比熙宗時期更為激進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遷到燕京(北京市)。而在這一改革中,張浩起了重大作用。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海陵王命張浩等增廣燕京、營建宮室。張浩營建燕京,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都城周圍七十五里,共十二個城門。都城中的內城是皇帝的宮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內城南門稱宣陽門,為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三門並立。「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歷代宅京記》卷十八引《大金國志「》)內城內建宮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其後為皇後宮殿。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還建有同樂園、瑤池等皇室貴族游樂之所。整個工程「金碧輝煌,規模宏麗(同上),簡直可與漢唐時的長安宮室相比。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金史、地理志》)張浩又請求凡四方的百姓願意居住在中都的都免除十年的賦役,以實京師 。海陵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海陵王遷都燕京,進一步打擊了女真貴族保守勢力,推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同時,也奠定了金、元兩代京都規模,對其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張浩在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金世宗即位後,拜張浩為太師、尚書令。此時張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協助世宗實行漢化政策。當時,有人主張罷科舉,世宗不敢決定,說:「吾見太師議之。」張浩入見,世宗問他:「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張浩回答說:「有。」世宗問:「是誰?」張浩回答說:「秦始皇。」世宗對左右說:「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廢除科舉的議論遂止。在張浩的幫助下,世宗堅定了實行科舉制度的決心。
張浩還以薦舉人才為己任,世宗時,他薦舉的紇石烈志寧等人,後來都成為名臣。
練達政務的幹吏
張浩身仕五朝,任宰相十餘年,是一個練達政務的能乾的官吏。熙宗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相當激烈。右丞相韓企先死後,宗弼開始排斥韓企先一派的漢臣。田珏原是韓企先提掖的漢官,任吏部侍郎。韓企先臨死前,向宗弼推薦他作宰相。韓企先死後,宗弼借故殺田珏,被牽連者達幾十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張浩因與宗弼信任的漢臣蔡松年友善,受命行六部事。他辦事干練,講究效率,很受人們的稱道。
熙宗統治後期,為免受朝廷派系斗爭的牽連,張浩以有病為由,請求到外地作官。他曾做過彰德軍節度使、燕京路轉運使、平陽尹等官,很有政績。他任平陽尹時的政績,更為人們所稱道。平陽地區治安狀況不好,為盜的很多。臨汾有個男子在夜裡搶奪民家婦女,張浩將他逮捕,並出榜殺了他。從此,為盜的就減少了。在平陽的近郊有淫祠,郡里的人都很信奉他。廟祝、田主趁機爭奪香火的利益,累年不決。成為民害。張浩命人拆毀淫祠,把供奉的神像投到水裡。從此,強宗黠吏屏跡,不敢再犯,郡中大治。世宗時,楊伯雄任平陽尹,也很有政績。平陽百姓贊揚說:「前有張,後有楊。」
明哲保身的官僚
熙宗、海陵王統治時期,是女真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爭與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形勢十分復雜。在政治斗爭的漩渦里,人們升降沉浮,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弄得不好,甚至會把命丟掉。但是,在這種紛亂的局勢下,張浩卻「無事不為,無役不從,為相最久」,官運亨通,很少受大的打擊。究其原因,主要和他善於明哲保身有關。
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右丞相韓企先病死,宗弼開始排斥朝中韓企先一派的漢臣。吏部侍郎田珏被指控結納朋黨,被排擠出朝。次年六月,田珏以結黨專擅罪被處死,株連尚書省漢臣多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在這種情況下,張浩受命行六部事。由於辦事干練,人們很佩服他的才能,這本是他施展才能的好機會,但他看到當時政局混亂,大獄迭起,決心離開京師避禍。他以身體有病為名,請求到外地做官。熙宗晚期,他先後任彰德軍節度使、平陽尹等官,直到海陵王即位,才又被召還京師。
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因辦事干練、營建中都有功,很受重用,擔任宰相多年。但他卻處處小心謹慎,遇事不敢堅持己見,甚至違心地去做他不願做的事。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為了南侵宋朝,准備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把這里作為進兵江南的大本營。他派張浩和敬嗣暉營建汴京宮室。營建汴京宮室非張浩所願,他委婉地對海陵王說:「往歲營建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海陵王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他也就沒有堅持,違心地到汴京去營建宮室。在修建宮室過程中,海陵王時常派宦官梁充去視察。當時,汴京工程浪費驚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梁充見了還說不夠華麗,有時甚至命令毀掉重建。張浩以丞相之尊,「曲意事之」(《金史、梁充傳》),不敢得罪他,害怕他到海陵王身邊說自己的壞話。
海陵王一心想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對此,張浩是不贊成的。但是,當海陵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卻不敢正諫,只用婉轉的話來回答,想以此稍止海陵王用兵江南。他上奏說:「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王聽了這話很覺吃驚,說:「何以知之?」張浩回答說:「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王雖然喜歡他的話,但並不聽從。
海陵王南伐失敗,在揚州兵變中被殺,留守在汴京的太子光英也被殺死。張浩見大勢已去,便派戶部員外郎完顏謀衍向金世宗上賀表,表示擁戴,又作起金世宗的宰相。
對張浩的為人,海陵王頗有些不以為然。:他曾說:「左丞相張浩練達政務,而頗不實。」(《金史、紇石烈良弼傳》)。他重用張浩,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幹,卻不十分信任他。《金史》說海陵王對張浩「用之厚,遇之薄」,不是沒有道理的。

2史書典故編輯
《金史·張浩傳》
張浩,字浩然,遼陽渤海人。本姓高,東明王之後。曾祖霸,仕遼而為張氏。天輔中,遼東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為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太宗將幸東京,浩提點繕修大內,超遷衛尉卿,權簽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儀。求養親,去職。起為趙州刺史。官制行,以中大夫為大理卿。天眷二年,詳定內外儀式,歷戶、工、禮三部侍郎,遷禮部尚書。田珏黨事起,台省一空,以浩行六部事。簿書叢委,決遣無留,人服其才。以疾求外,補除彰德軍節度使,遷燕京路都轉運使。俄改平陽尹。平陽多盜,臨汾男子夜掠人婦,浩捕得,榜殺之,盜遂衰息。近郊有淫祠,郡人頗事之。廟祝、田主爭香火之利,累年不決。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強宗黠吏屏跡,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繕葺堯帝祠,作擊壤遺風亭。
金史海陵召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丁母憂。起復參知政事,進拜尚書右丞。天德三年,廣燕京城,營建宮室。浩與燕京留守劉筈、大名尹盧彥倫監護工作,命浩就擬差除。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詔發燕京五百里內醫者,使治療,官給葯物,全活多者與官,其次給賞,下者轉運司舉察以聞。
金史貞元元年,海陵定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改析津府為大興府。浩進拜平章政事,賜金帶玉帶各一,賜宴於魚藻池。浩請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給復十年,以實京城,從之。拜尚書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賜其子汝霖進士及第。未幾,改封蜀王,進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魯國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諫不行,言不聽,則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則求去。卿於二者何居?」浩對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養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許。
金史海陵欲伐宋,將幸汴,而汴京大內失火,於是使浩與敬嗣暉營建南京宮室。浩從容奏曰:「往歲營治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不聽。浩朝辭,海陵問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諫,乃婉詞以對,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對曰:「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雖喜其言,而不能從也。浩至汴,海陵時時使宦者梁珫來視工役,凡一殿之成,費累巨萬。珫指曰:「某處不如法式。」輒撤之。浩不能抗而與之均禮。汴宮成,海陵自燕來遷居之。浩拜太傅、尚書令,進封秦國公。
金史海陵至汴,累月不視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諸將。浩欲奏事,不得見。會海陵遣周福兒至浩家,浩附奏曰:「諸將皆新進少年,恐誤國事。宜求舊人練習兵者,以為千戶謀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惡聞其言,乃杖之。海陵自將發汴京,皇後、太子居守。浩留治尚書省事。
金史世宗即位於遼陽,揚州軍變,海陵遇害。都督府使使殺太子光英於南京。浩遣戶部員外郎完顏謀衍上賀表。明年二月,浩朝京師,入見。世宗謂曰:「朕思天位惟艱,夙夜惕懼,不遑寧處。卿國之元老,當戮力贊治,宜令後世稱揚德政,毋失委注之意也。」俄拜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世宗曰:「卿在正隆時為首相,不能匡救,惡得無罪。營建兩宮,殫竭民力,汝亦嘗諫,故天下不以咎汝,惟怨正隆。而卿在省十餘年,練達政務,故復用卿為相,當自勉,毋負朕意。」浩頓首謝。居數日,世宗謂浩曰:「卿為尚書令,凡人材有可用者,當舉用之。」浩舉紇石烈志寧等,其後皆為名臣。
金史浩有疾,在告者久之。遣左司郎中高衎及浩侄汝弼宣諭。浩力疾入對,即詔入朝毋拜,許設座殿陛之東,若有咨謀,然後進對。或體中不佳,不必日至省中,大政可就第裁決。浩雖受詔,然每以退為請。三年夏,復申前請。乃除判東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請致仕。
金史初,近侍有欲罷科舉者,上曰:「吾見太師議之。」浩入見,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浩對曰:「有。」曰:「誰歟?」浩曰:「秦始皇。」上顧左右曰:「豈可使我為始皇乎!」事遂寢。
金史是歲,薨。上輟朝一日。詔左宣徽使趙興祥率百官致奠,賻銀千兩、重彩五十端、絹五百匹。謚曰文康。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泰和元年,圖像衍慶宮。子汝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Ⅸ 張浩啊啊

(?——1163),字浩然,籍貫遼陽(今遼寧省遼陽市),渤海人,。他歷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書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統治時期,任宰相十餘年,是金代較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一 改革的支持者
女真文化是借鑒於契丹、漢文化而開啟的。使女真人最先接觸到契丹、漢文化的是一些仕遼而又漢化很深的渤海人。926年,遼朝滅亡渤海國,改為東丹國,以耶律倍為王,後來南遷到遼陽,從此以後遼陽便成為渤海大姓聚居的地方。在這些大姓中,張浩一家尤其顯貴,是當時遼東的望族。張浩的曾祖張霸,曾任遼金吾衛上將軍,祖父張祁,、父張行願也都是遼朝的官吏。渤海在唐時已通用漢字,張浩出身官宦人家,不僅熟通漢文化,更通曉中原文物制度,這使他在女真族的封建制改革中能夠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天輔年間,金太祖破遼東,張浩前去投奔,得到賞識,太祖以他為「承應御前文字」(《金史、張浩傳》,以下凡未注出處者皆引此傳),辦理文字事務。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先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時,由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參與「詳定內外儀式」,在熙宗時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鎮壓女真貴族的同時,他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張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奪取帝位後,召張浩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進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進拜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尚書右丞兼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廢中書、門下兩省,只存尚書省。六年七月,張浩以左丞相進為太傅、尚書令、司徒。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進入金朝中央最高領導機構,使他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這一時期,他所從事的最有意義的一項工作是營建中都。
海陵王是金朝最有改革精神的一個皇帝,在他統治的十二年間,展開了比熙宗時期更為激進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大的改革,就是把金朝的都城從上京(今黑龍江省阿城縣白城)遷到燕京(北京市)。而在這一改革中,張浩起了重大作用。
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海陵王命張浩等增廣燕京、營建宮室。張浩營建燕京,仿漢人都城宮室制度。都城周圍七十五里,共十二個城門。都城中的內城是皇帝的宮城,周圍九里三十步。內城南門稱宣陽門,為正門。宣陽門上有重樓,三門並立。「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歷代宅京記》卷十八引《大金國志「》)內城內建宮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其後為皇後宮殿。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還建有同樂園、瑤池等皇室貴族游樂之所。整個工程「金碧輝煌,規模宏麗(同上),簡直可與漢唐時的長安宮室相比。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定都燕京,「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金史、地理志》)張浩又請求凡四方的百姓願意居住在中都的都免除十年的賦役,以實京師 。海陵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海陵王遷都燕京,進一步打擊了女真貴族保守勢力,推進了女真族的封建化。同時,也奠定了金、元兩代京都規模,對其後的中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張浩在這一重大事件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金世宗即位後,拜張浩為太師、尚書令。此時張浩已年老多病,但他仍協助世宗實行漢化政策。當時,有人主張罷科舉,世宗不敢決定,說:「吾見太師議之。」張浩入見,世宗問他:「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學者乎?」張浩回答說:「有。」世宗問:「是誰?」張浩回答說:「秦始皇。」世宗對左右說:「豈可使我為秦始皇乎。」廢除科舉的議論遂止。在張浩的幫助下,世宗堅定了實行科舉制度的決心。
張浩還以薦舉人才為己任,世宗時,他薦舉的紇石烈志寧等人,後來都成為名臣。
二、練達政務的幹吏
張浩身仕五朝,任宰相十餘年,是一個練達政務的能乾的官吏。熙宗時,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相當激烈。右丞相韓企先死後,宗弼開始排斥韓企先一派的漢臣。田珏原是韓企先提掖的漢官,任吏部侍郎。韓企先臨死前,向宗弼推薦他作宰相。韓企先死後,宗弼借故殺田珏,被牽連者達幾十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張浩因與宗弼信任的漢臣蔡松年友善,受命行六部事。他辦事干練,講究效率,很受人們的稱道。
熙宗統治後期,為免受朝廷派系斗爭的牽連,張浩以有病為由,請求到外地作官。他曾做過彰德軍節度使、燕京路轉運使、平陽尹等官,很有政績。他任平陽尹時的政績,更為人們所稱道。平陽地區治安狀況不好,為盜的很多。臨汾有個男子在夜裡搶奪民家婦女,張浩將他逮捕,並出榜殺了他。從此,為盜的就減少了。在平陽的近郊有淫祠,郡里的人都很信奉他。廟祝、田主趁機爭奪香火的利益,累年不決。成為民害。張浩命人拆毀淫祠,把供奉的神像投到水裡。從此,強宗黠吏屏跡,不敢再犯,郡中大治。世宗時,楊伯雄任平陽尹,也很有政績。平陽百姓贊揚說:「前有張,後有楊。」
三、明哲保身的官僚
熙宗、海陵王統治時期,是女真族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時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爭與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交織在一起,形勢十分復雜。在政治斗爭的漩渦里,人們升降沉浮,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弄得不好,甚至會把命丟掉。但是,在這種紛亂的局勢下,張浩卻「無事不為,無役不從,為相最久」,官運亨通,很少受大的打擊。究其原因,主要和他善於明哲保身有關。
皇統六年(1146年)二月,右丞相韓企先病死,宗弼開始排斥朝中韓企先一派的漢臣。吏部侍郎田珏被指控結納朋黨,被排擠出朝。次年六月,田珏以結黨專擅罪被處死,株連尚書省漢臣多人,尚書省為之一空。在這種情況下,張浩受命行六部事。由於辦事干練,人們很佩服他的才能,這本是他施展才能的好機會,但他看到當時政局混亂,大獄迭起,決心離開京師避禍。他以身體有病為名,請求到外地做官。熙宗晚期,他先後任彰德軍節度使、平陽尹等官,直到海陵王即位,才又被召還京師。
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因辦事干練、營建中都有功,很受重用,擔任宰相多年。但他卻處處小心謹慎,遇事不敢堅持己見,甚至違心地去做他不願做的事。正隆三年(1158年),海陵王為了南侵宋朝,准備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把這里作為進兵江南的大本營。他派張浩和敬嗣暉營建汴京宮室。營建汴京宮室非張浩所願,他委婉地對海陵王說:「往歲營建中都,天下樂然趨之,今民力未復,而重勞之,恐不似前時之易成也。」海陵王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他也就沒有堅持,違心地到汴京去營建宮室。在修建宮室過程中,海陵王時常派宦官梁充去視察。當時,汴京工程浪費驚人,「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梁充見了還說不夠華麗,有時甚至命令毀掉重建。張浩以丞相之尊,「曲意事之」(《金史、梁充傳》),不敢得罪他,害怕他到海陵王身邊說自己的壞話。
海陵王一心想南侵宋朝,進而統一江南。對此,張浩是不贊成的。但是,當海陵王向他徵求意見時,他卻不敢正諫,只用婉轉的話來回答,想以此稍止海陵王用兵江南。他上奏說:「臣觀天意,欲絕趙氏久矣。」海陵王聽了這話很覺吃驚,說:「何以知之?」張浩回答說:「趙構無子,樹立疏屬,其勢必生變,可不煩用兵而服之。」海陵王雖然喜歡他的話,但並不聽從。
海陵王南伐失敗,在揚州兵變中被殺,留守在汴京的太子光英也被殺死。張浩見大勢已去,便派戶部員外郎完顏謀衍向金世宗上賀表,表示擁戴,又作起金世宗的宰相。
對張浩的為人,海陵王頗有些不以為然。:他曾說:「左丞相張浩練達政務,而頗不實。」(《金史、紇石烈良弼傳》)。他重用張浩,主要是看中他的才幹,卻不十分信任他。《金史》說海陵王對張浩「用之厚,遇之薄」,不是沒有道理的。

閱讀全文

與張浩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