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高二歷史基礎知識

高二歷史基礎知識

發布時間:2021-02-24 07:40:01

❶ 我是高二的學生,歷史的基礎知識掌握的都差不多,就是主觀題達不到關鍵的地方,求助啊

以下是我高三時積累的方法:
1 熟悉課本。我當時的老師特別嚴,課本的每一節,基本我們內都能復述出來容。
2 詳細的內容記不住,那就記每一節的題目及小標題
3 老師介紹的做題方法很重要。如:問某一事件的發生背景:先從經濟(重要)、政治(制度)、文化、領導人的才能等等,做題時盡量多寫。我們考試時,答案3條,我們都能協商7或8條,當然是有依據的寫
4 看清題的分值。3分的一般3個知識點……
5 仔細分析題目。它的每一句話可能就是一個知識點。把內容與課本相靠攏。
6其實抄材料中很重要,不過得會抄,把內容變成自己的話。有時,一篇材料與課本無關,考得就是你的聯系能力與抄材料能力。

❷ 關於高二的歷史學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專綜合或大綜合的同學屬來說,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❸ 高中所有歷史必背的知識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1、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它標志著規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起來。世貿組織的前身是: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把多邊貿易組織改名為世貿組織。
2、世貿組織的目的是: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
3、世貿組織的作用:(1)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促使成員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繁榮(3)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國際經貿關系中的強權政治
4、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
機遇:(1)有利於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
(2)有利於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並在平等條件下參與世界競爭
(3)有利於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有利於直接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決策,維護合法權益
(5)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
挑戰:國內一些產品、企業和產業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5、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1)新航路開辟使世界經濟聯系逐漸增多
(2)工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朝著全球化方向發展
(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真正進入全球化時代
6、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發達國家主導下的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7、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加速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也加劇了全球競爭中的利益失衡。
對於發達國家:最大受益者
對於發展中國家:
機遇:有利於吸收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國際市場
挑戰: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面臨空前壓力和挑戰

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1、了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1)1944年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2)、194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它們都是國際金融機構,美國從中取得了決定性的控制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建立起來,即「布雷頓森林體系」。
(3)、《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
(4)、「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
積極:使國際貨幣金融關系有了同意的標准和基礎;擴大了世界貿易;擴大了世界購買力;有利於世界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的流動
消極: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2、《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
1947年簽定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簽定,構成了調整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
1、發生經濟危機的原因:(1)貧富差距擴大(2)股票投機活動(3)分期付款方式的隱患(4)根本原因: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點:(1)范圍廣(2)時間長(3)破壞性大
3、影響:(1)加深了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危機:美國、法國社會動亂;德國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勢動盪不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危機反而惡化
(第二課)羅斯福新政
1、背景:1929-1933經濟危機爆發後,總統胡佛採取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結果經濟危機非但沒有克服,反而更加惡化。1932年羅斯福在大選中獲勝,1933年上任後實行新政。
2、羅斯福新政的起止時間:1933——1939
3、新政的內容:(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2)調整農業政策(3)復興工業:藍鷹行動(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4、羅斯福新政的意義:(1)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2)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法西斯勢力、避免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發生(3)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政府的權力擴大;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4)※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5、政的實質: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管制。新政的前提: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6、特點:指導思想方面:放棄自由放任思想,轉向國家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內容方面:國家加強對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預;影響方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促進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誕生。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在交通領域: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火車、輪船,第二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汽車和飛機
在社會結構:第一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兩個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壟斷組織。
在世界市場: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6、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殖民擴張:世界市場拓展
第一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開辟新航路
1、新航路的開辟意義:(1)新航路的開辟,逐漸結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了匯合交融,世界日益連成了一片整體。(2)貿易范圍空前擴大,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3)、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開始了殖民擴張。
(5)、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新航路的開辟(結合課本82頁新航路開辟圖記憶)
時間 航海家支持的王室 開辟的航路 意義
1487年迪亞士 葡萄牙王室
歐洲到非洲 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開辟了沿非洲海岸由大西洋進入印度洋的航路。
1492年哥倫布 西班牙王室 歐洲到美洲 發現美洲新大陸

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1)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首倡「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
「重農抑商」得以長久實行的根本原因:適應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需要。
其目的:維護自然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徵收,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積極作用: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封建社會初期鞏固新興地主政權。
明清重農抑商的表現:農本商末的思想,專賣制度,關卡重稅,歧視商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
消極後果:強化自然經濟,阻礙工商業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並未禁止官方對外貿易;清代是因為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兩者都是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3)清代一直實行的「閉關鎖國」的含義: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清代只開一處對外通商是在:廣州(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閉關鎖國的後果: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使中國與世隔絕,沒能及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以發展生產力,使中國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百家爭鳴」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①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統治階級還未有絕對的權威,思想氛圍寬松。③階級關系——「士」階層因各諸侯國都想富國強兵、禮賢下士而思想活躍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
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兵家(孫子和孫臏)、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小說家等十家;「爭鳴」是指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不同見解。
3.意義: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②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也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並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後來社會歷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分封制
目的:鞏固國家政權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貴族,②受封者義務——服從周王的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③受封者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作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②擴大了統治區域,開發了邊遠地區;③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埋下分裂割據的隱患。

宗法制
定義:宗法制是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特點:血緣紐帶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兩大支柱,互為表裡。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特點:以宗法制為核心,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目的——鞏固統治秩序,解決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矛盾
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體系——大宗、小宗相對
影響——A不僅是家庭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
B確立分配繼承製度,保障世卿世祿特權
C利於凝聚宗族力量,「國」「家」結合起來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太祖調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強中央集權:①廢丞相,設六部;廢行省,設三司。②內閣的創立。實質: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清朝雍正帝設軍機處(上傳下達)——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影響:A簡化政務手續,提高行政效率。B完全聽命皇帝,大事一人裁決。C皇權高度發展,成為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相同點:建立的經濟基礎相同:資本主義私有制
國家性質相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是資產階級民主和專政
國家權力的中心相同:議會的作用及其在國家權力機構中的地位
司法權獨立
不同點:政體類型不同:美國是總統制共和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產生的背景不同:美國是在反抗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後建立,英國是在推翻封建專制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後建立。
國家元首產生方式與職權不同:美國總統是政府首腦,總攬軍政大權,選舉產生並有任期;英國的國王世襲、終身、禮儀性。
議會與政府關系不同:美國行政與立法機關獨立,英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掌握行政大權。
與政黨制度關系不同:美國是總統與政黨相結合,英國與議會相結合。

五四運動
背景
1、一戰後,日本加快侵略中國的步伐。1915年日置益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2、民族矛盾(導火線):1918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3、根本原因:階級矛盾。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口號、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第一階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精神:愛國、民主、科學、進步。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①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性質)。②青年學生是先鋒;工人階級是主力軍;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指導作用。③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辛亥革命
1、社會背景:帝國主義侵略,民族危機加深。
2、組織基礎:A、興中會 1894 檀香山 標志興起。
B、中國國同盟會的成立(時間、地點、性質、綱領、意義)1905東京 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
3、思想基礎: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孫中山把它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B、輿論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改良派展開論戰。圍繞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等問題展開。
4、武裝上:1911年黃花崗起義最為著名。由於缺乏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沒有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而失敗,但是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鼓舞了人民的革命鬥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
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時間、性質:1912年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分析其體現的民主精神:主權在民;確立公民的基本權利;三權分立;建立責任內閣,確立議會共和制政體)
1912年2月12日清朝結束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失敗的標志
強調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①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③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④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遏制共產主義」主張,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
「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除武裝進攻之外的一切敵對行動,稱為「冷戰」。
「冷戰」的主要表現:
「杜魯門主義」——標志美蘇「冷戰」的開始。
蘇共黨領袖戈爾巴喬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使蘇聯改革走入了誤區。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劇變。
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也隨之瓦解。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民族主義(前提):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
民權主義(核心):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主義(繼承和發展):平均地權(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進步性: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局限性: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沒有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劇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1.科學發展觀世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2.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知道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❹ 高二歷史重點知識總結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
5.歐洲的啟蒙運動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❺ 高中歷史應掌握的知識

很多啊
時間及其所在的名人和事件
還有發生這些的原因和影響
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聯系成網
還要看一些與這些有關的書
並且會概括
別懷疑哦
我可是文科生]
在重點的歷史還的第一呢

❻ 高二歷史知識

1. 西歐各國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 經濟根源是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對貨幣的需求量增加。② 社會根源是《馬可•波羅游記》的流傳,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去實現黃金夢。③ 奧斯曼土耳其控制東西方商路,造成商業危機(2)影響:① 引起「商業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區擴大了經濟文化和貿易往來,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② 引起「價格革命」:新興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衰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③ 西歐殖民者對亞、非、美三洲進行殖民掠奪,將大量財富運往歐洲,轉化為資本,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貧困和落後。④ 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2.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在新航路開辟方面走在前面的原因分析
(1)兩國都在大西洋沿岸,這一地理位置有利於他們向海外發展。(2)兩個國家都掌握航海技術,特別是葡萄牙在航海技術上比較先進。(3)兩國都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必需的裝備。(4)新航路的開辟也同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宗教情緒有關,他們在對外擴張時也把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的精神動力。3. 15~16世紀殖民活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
(1)最主要的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2)殖民活動區域:重點區域是美洲地區,特別是南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該地區的殖民分割。其次是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島嶼和印度沿海地區。葡萄牙在印度建立了一些殖民據點,控制了馬六甲,在東南亞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竊據中國澳門;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第三,葡萄牙佔領非洲沿海一些地區。總之,新航路開辟到哪裡,殖民擴張活動就延伸到哪裡。(3)殖民活動的內容和特點:第一,奴役和屠殺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奪殖民地財富。第三,奴隸貿易。奴隸貿易一方面滿足殖民者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販賣奴隸活動本身也給殖民者帶來了巨額的利潤。第四,葡萄牙因國小、經濟落後而侵略對象大多是人口密集的大國,因此採取以侵佔軍事據點為主,同時又採取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的辦法掠取大量財富。而西班牙除了掠奪金銀和進行奴隸貿易外,還發展大種植園,生產單一農作物,這成為16世紀西班牙的三大財源。(4)影響:第一,早期殖民掠奪給殖民地帶來的只有貧窮和災難,並沒有帶去先進的生產方式。第二,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掠奪的財富用於購買義大利、法國、荷蘭、英國的商品,結果西、葡衰落下去,而在荷、英、法等國轉化為資本,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起來;同時,殖民國家的爭奪商業和霸權的斗爭也激烈起來。
4.「資本原始積累」
(1)含義:資本的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前,通過暴力使小生產者同生產資料分離和貨幣積累的過程。
此中包含二層意思,一是形成龐大的僱用工人隊伍,一是財富的積累。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起點。(2)方式:主要通過對農民土地的掠奪(如英國的圈地運動)、掠奪殖民地、販賣奴隸、發行國家公債等方式實現。這樣使大量生產資料和貨幣集中在資本家手裡,轉化為資本,又造成龐大的雇傭工人隊伍,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在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中雖然充滿血腥和暴力,但這是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進步現象。
(3)資本原始積累分為兩個階段:14、15世紀的歐洲,由於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結果在威尼斯等城市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15世紀末新航路的開辟至19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通過暴力手段來加速這種原始積累過程,結果不僅使手工工場在西歐廣泛建立,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准備了條件。
7. 簡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必然性,並簡述資本主義制度在英國確立的情況。
(1)必然性:
① 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的中心。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圈地運動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資本,英國具備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經濟基礎。
②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家、銀行家、大商人和工場主,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那些在農村僱工經營牧場或農場的農牧場主,有的經營工業和商業,被稱為新貴族。新貴族同其它資產階級成員有共同的利益。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形成,使英國具備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③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開始統治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厲行專制,經常觸犯資產階級的利益;又實行宗教專制,特別是迫害「清教徒」,由此造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面。這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成為歷史的必然。
(2)確立的情況:
① 從1640年到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斗爭,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
② 1688年「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在議會中的權勢,通過一系列法案來限制王權。1689年,議會通過《權利法案》,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大權,「君主立 憲制」在英國出現。
③ 此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和發展。18世紀初,英國的內閣制開始形成。
8.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具體使命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掌握:
(1)政治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由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國會立法治理國家。
(2)經濟上:廢除各種封建特權,尤其是商品專賣制度,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條件。
(3)宗教上:反對宗教專制,既反對原來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反對斯圖亞特王朝恢復天主教的政策。
英國革命的進程圍繞著這些方面的矛盾展開,英國革命的成果實質上是這些使命的完成。
9.英國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都鐸王朝時期是英國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封建制度解體的時代。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需要在強大王權的支持下發展自己,面對封建割據勢力,都鐸王朝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王權。面對強大的封建割據勢力,國王只能依靠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支持,王權與封建割據勢力的矛盾成為當時的主要矛盾。王權與資產階級建立了同盟,都鐸王朝在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同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工商業和海外掠奪,以加強國家實力和滿足資產階級要求。因此,都鐸王朝的專制統治,客觀上有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
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王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已基本解決,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對資產階級實行各種限制,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0.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用清教作為反封建斗爭思想武器的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披著宗教的外衣進行,是由當時社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1)中世紀的歐洲,政教合一,意識形態主要依靠「宗教神學」。17世紀英國群眾的宗教情感依然十分濃厚,信仰清教的不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還有手工業者、農民和平民。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利用清教來號召、發動和組織群眾。
(2)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他們在政治上還不夠成熟,在理論上還不能用明確的語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綱領,在組織上還未能形成自己的政黨來發動和組織群眾,因而也需要採用宗教異端的形式。
(3)加爾文教宣揚商業活動是「神聖」的使命,廢除「偶像崇拜」的華美儀式及討厭的教會勒索,主張建立民主教會,這一切都符合資產階級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信仰和傳播清教在英國成為一場非常廣泛的社會思想運動。
11. 結合史實說明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
(1)早期的殖民擴張形成了商業資本主義的殖民高潮,從16世紀開始,英、法、荷等國為拓展海外貿易,積極搶占海外殖民地。
(2)殖民擴張的手段野蠻、殘暴、原始,歐洲殖民者所到之處都進行大肆屠殺、搶劫和掠奪,他們進行罪惡的奴隸貿易,在殖民地犯下了滔天罪行。
(3)早期殖民擴張的積極結果是撒下了資本主義的羅網,把美洲未被開發的地區,大洋彼岸缺乏中央集權的自我保護的民族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12. 殖民帝國興衰的歷史教訓
(1)國內資本主義經濟基礎的實力強弱決定了殖民戰爭的勝敗。葡萄牙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於本國沒有雄厚的工業基礎,也就沒有軍事實力保衛自己的殖民利益。西班牙對外戰爭的失敗也主要是因為國內工商業的衰落。而荷蘭之所以敗給英國,是因為荷蘭是商業國家,沒有工業基礎,而英國則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工農業資本主義有了相當的發展。勝利屬於經濟實力雄厚的國家。
(2)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制度強大,資產階級統治比封建專制統治強大。葡、西退出歷史舞台,法國在七年戰爭中的失敗,英國的稱雄,正好說明了先進制度的勝利。
(3)國內文化思想的進步、思想意識的解放,也是決定殖民戰爭勝利的因素。經過宗教改革的英國,清教徒開始移民海外。他們所具有的那種個人奮斗、樂觀進取的精神必然在殖民戰爭中取得勝利。
13. 啟蒙運動起源於哪個國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是什麼?比較他們觀點的異同點。
起源:英國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觀點:社會契約、不反對君主專制、無神論但又主張藉助宗教維持社會秩序洛克觀點:社會契約、三權分立相同點:都主張社會契約不同點:霍布斯不反對君主專制;洛克提倡君主立憲制
14. 啟蒙運動出現高潮的背景是什麼?列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指出他們思想的共同點。
(1)背景: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增強。但同時,法國又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專制主義、等級制度盛行。作為第三等級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無權。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許多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了猛烈沖擊,從而進一步完善了啟蒙思想。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 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主張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
② 孟德斯鳩: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弊端;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共同點:反對封建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都代表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③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政治觀點:社會契約論、人民主權說
④ 狄德羅:主編《網路全書》,其書內容反映啟蒙思想的特徵:宣揚科學和理性,反對迷信和專制。網路全書派形成了法國啟蒙運動的高潮。
(3)共同點:用理性主義反對黑暗的現實,集中力量批判專制主義、政權主義、號召消滅專制主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延伸•拓展
15. 比較盧梭與伏爾泰、孟德斯鳩思想的不同點及其產生不同的根源。
盧梭:出身貧寒,代表了法國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又與封建制度相沖突。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推翻封建制度,實行民主政治。所以盧梭主張「人民主權」,提倡人民直接擁有國家主權和立法權的民主共和制度。伏爾泰、孟德斯鳩:出身富裕家庭,生活於法國的上流社會,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法國的等級制度下,大資產階級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但在政治上無權,經濟活動與封建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他們反對君主專制但不一定要推翻君主統治,政治主張:社會契約、君主立憲。
16. 啟蒙思想為什麼最早發源於英國?法國為什麼成為啟蒙運動的中心?
(1)發源於英國的原因:17世紀,英國資本主義最發達,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英國最早出現啟蒙運動;17世紀中期,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啟蒙思想由此產生了。
(2)法國成為中心的原因: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封建專制制度更加腐朽,封建統治陷於全面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許多資產階級代表人物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對舊體制發起沖擊,眾多的啟蒙思想家把歐洲的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法國因而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
17. 比較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不同點
① 時代背景不同:文藝復興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物,啟蒙運動是17~18世紀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產物。② 基本思想不同: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天主教會,針對天主教會以神為中心,主張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利益的思想。強調「人性」,主要反對的是天主教神學思想,歌頌人生的價值和提倡人的尊嚴,所追求的是以「人性」為中心的現世幸福;啟蒙運動把斗爭矛頭既指向天主教會,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強調「理性」。主張的核心是反封建制度,斗爭的目的既要消滅專制王權和天主教的世俗權利,又要建立保證他們所要求的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的新制度。
18. 為什麼說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歐洲發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1)從時代背景上看:文藝復興發生在14~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為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首先要在意識形態領域展開反封建斗爭,當時資產階級還沒有一套成熟的理論,於是他們借用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啟蒙運動發生至17~18世紀,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愈加受到封建專制的阻礙,因而,資產階級提出了反封建的,完整的思想體系。
(2)從基本理想上看:文藝復興把斗爭矛頭主要指向教會,強調人性。啟蒙運動的核心主張是反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啟蒙運動是對文藝復興運動的繼承、發展,它的思想主張更系統,更全面。
(3)從影響上看:二者都是近代兩大思想解放運動,都對新興資產階級取得政治上、經濟上的統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備,文藝復興對後來的啟蒙運動有直接的影響作用,啟蒙運動不僅反對封建專制,而且為新制度的建立勾畫了藍圖,極大地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潮流的發展。
19. 法國大革命期間,各派是如何改造法國的?
(1)君主立憲制的統治:初步改造法國政治上:宣布廢除封建制度,包括取消教會和世俗的封建特權。經濟上:沒收教會和逃亡貴族財產,取消關卡,規定一切公民和財產都應納稅;取消一些農民的一些封建義務,但沒有廢除封建地租,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法律上:頒布《人權宣言》(1789)頒布《1791年憲法》。
(2)吉倫特派的統治:進一步改造法國軍事上:瓦爾密戰役——制止外敵入侵政治上:宣布實行「普選制」,召開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路易十六經濟上:頒布新的土地法,進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
(3)雅各賓派的統治:革命激進措施頒布法令,摧毀封建制度。實行恐怖政策(政治恐怖、經濟恐怖)發布總動員令,宣布處於緊急狀態
20. 法國大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鞏固
(1)法國大革命取得的成果主要有:① 制憲會議在君主立憲派的領導下,運用立法手段,對法國進行了初步的改造:通過廢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改造;發布《人權宣言》,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改造;頒布《1791年憲法》,對國家體制進行改造。② 吉倫特派執政時期,廢除了君主制,成立了法蘭西共和國,處死了國王。③ 雅各賓派專政時期,頒布法令,摧毀了封建制度,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實行恐怖政策,挽救了革命和共和國。
(2)成果的鞏固:① 熱月黨人時期,維護了共和制,保護了革命成果。② 拿破崙時期進行財政改革;頒布《拿破崙法典》等法律;同反法同盟國家進行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21. 拿破崙是如何統治法國的?
(1)對內政策背景:督政府的統治導致法國革命成果危在旦夕。內容:①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 ② 經濟上:改革財政,建立法蘭西銀行,鼓勵工商業發展 ③ 法律上:重視法制建設,注重依法治國。公布《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④ 文教上:重視科學研究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
(2)對外政策:不斷的對外戰爭早期戰爭:拿破崙帝國與反法聯盟的多次戰爭後期戰爭:拿破崙力圖建立一個歐洲大陸體系,擴大戰爭,進攻西班牙、俄國等國。
22. 法國大革命中對封建土地所有制進行了怎樣的改造,試作簡要評價,從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1)君主立憲派:取消教會、貴族特權,沒收教會財產,取消關卡,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制度,但農民的土地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2)雅各賓派:宣布把逃亡貴族的土地分成小塊出售,地價在10年內付清,農村公有土地可按當地人口分配,無條件地廢除一切封建權利。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但由於把土地分成小塊賣給農民,使法國小農經濟長期占優勢,造成法國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貧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嚴重影響了法國工業化的進程。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是以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目的,評價的標准應放在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基點上,而不應以是否滿足農民無償得到土地的要求為標准。
23. 比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不同點
歷史背景不同:法國是當時歐洲大陸上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最發達的國家,不僅有規模巨大的手工工場,而且有的工場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革命開始時的水平。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英國革命前,資產階級思想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法國的啟蒙運動不僅包含反封建的戰斗精神,而且從理論高度闡述了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思想、法制思想。其政治學說論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思想。
領導階級不同:法國資產階級獨立領導了這場革命,資產階級一開始就提出了以制定憲法來限制王權的政治綱領。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各階級相繼表現了自己的意志,使法國革命的激烈程度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其影響也是難以估量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導,最後通過政變建立起了資產階級專政。法國大革命遭到歐洲許多君主制國家的聯合武裝干涉,因此,革命中出現了違反資本主義的原則,限制資產階級的現象。而英國革命爆發時,歐洲大陸正在進行30年戰爭,英國革命遇到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在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三次起義,把革命不斷推向深入。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資產階級就無法戰勝國內外封建勢力。
24. 評價雅各賓派的統治政策
(1)雅各賓派的土地政策,使數十萬法國農民變成了小塊土地私有者,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它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新高潮的標志。雖然這一措施沒有滿足農民無償分配土地的要求,不能完全解決農村的土地問題,但在爭取農民對雅各賓派的支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打擊了反對法國革命的國內外敵人。
(2)恐怖政策是雅各賓派在內憂外患空前嚴重的情況下被迫採取的措施。積極作用:它以暫時犧牲資產階級的某些利益為代價,滿足了群眾的某些要求:在經濟上使囤積居奇和哄抬物價的投機行為得到遏制,經濟混亂的局面得到一定的克服;在政治上叛亂被平息,基本上趕走了外國干涉軍,穩定了法國社會秩序,使共和國的危機得以解除。負面作用:在經濟上存在負面作用,經濟問題必須用經濟方法才能解決,行政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單一的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政治上打擊面過寬,造成人人自危;危機過後,雅各賓派以恐怖政策排除異己、維護權力,最終喪失民心。
25.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條件
革命背景和條件:物質基礎: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基礎:美利堅民族的形成思想基礎:啟蒙思想的影響階級基礎: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和壯大根本原因:英國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26. 如何正確看待美國1787年憲法
(1)從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看:通過1787年憲法,美國率先建立了聯邦制、三權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聯邦制賦予聯邦政府強有力的權力,鞏固了國家政權;三權分立制度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權力機構互相牽制,對於防止專制獨裁、保障資產階級民主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從對美國的影響看:憲法調整了大州與小州之間的矛盾、南方與北方的矛盾,使美國在政治上獲得了長期穩定的發展;一系列治國原則的確立,使美國完成了廣泛的政治改革,建立了相對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為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從其局限性來看:憲法允許奴隸制的存在,不承認黑人和廣大印第安人具有與白人相同的利力。這就違背了《人權宣言》中有關人人平等的原則,深深地打上了種族歧視的烙印,暴露出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7. 北美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的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北方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
第三,戰爭結局打破了殖民統治的桎梏,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殊性是:其中心任務是反對殖民統治,爭取政治上的獨立。這是由於英屬北美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的移植,社會經濟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經濟,阻礙其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英國的殖民統治。所以,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本質特性是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英屬北美殖民地沒有經歷過封建主義階段,並不是說該社會沒有封建因素。在其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封建意識形態的殘余,歐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種種封建殘余帶到新大陸。
28. 北美獨立戰爭的特點
(1)沒有經歷過封建制度階段,革命的主題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2)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是這場革命的領導階級。(3)革命沒有經歷過重大反復,這有利於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鞏固,也有利於社會生活的安定。(4)是近代早期第一個取得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而其本質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29. 美國1787年憲法和法國《人權宣言》都以資產階級啟蒙思想作為基本指導思想,但兩個文件在國家、人民的權利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試分析導致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
美國1787年憲法根據啟蒙思想家關於國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原則,規定了美國總統、國會、最高法院的職責與權利,但卻忽視了人民的基本權利。法國的《人權宣言》詳細闡述了天賦人權等道理,體現了要求摧毀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的思想,卻沒有提出如何解決當時尚未清除的封建特權問題。美國是剛剛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既要建立強有力的政權以確保獨立;又要防止政權走向獨裁,防止危害資產階級利益,故突出三權分立的原則。掌權的資產階級、種植園主為了自身利益,不給印第安人公民權,黑奴只按3/5的人口折算,種族歧視明顯,所以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法國是封建勢力十分強大的國家,強調人權有利於摧毀君主專制、等級制度,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兩國掌權的資產階級為維護切身利益,在制訂法律時各自選用啟蒙思想中對自己最有利的部分。
30.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是指發生於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都屬於這一范疇。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具有如下特點: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
(2)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至退得過分,隨著再引起新的斗爭。
(3)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階級關系的總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領導下,一切反封建的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31. 比較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異同點
(1)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相同點:① 背景:南北美洲人民都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和剝削;經濟發展促使南北美洲人民都要求打破宗主國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南北美洲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強烈;歐洲列強之間的戰爭為南北美洲人民的獨立戰爭創造了條件。② 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美國在於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發展資本主義;拉丁美洲人民要擺脫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③ 結果:推翻了殖民統治,贏得了國家獨立,打擊了歐洲列強,促進和配合了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獨立後的美洲國家大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國家;獨立以後都沒有廢除奴隸制。④ 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為形式的資產階級革命。
(2)北美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不同之處。
① 背景:北美13州的資本主義經濟比拉丁美洲發達,因此北美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而拉美經濟不發達,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統治,贏得國家獨立。北美13州形成了統一的民族,拉美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
② 領導者:北美獨立戰爭中,資產階級和種植園奴隸主形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而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只作為一股力量參加革命,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
③ 結果:北美獨立後,制定了1787年憲法,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拉美獨立後,封建主庄園經濟仍然存在,政治上又處在獨裁統治之下,很大程度上只是完成了民族獨立的任務。

❼ 高二下歷史主要知識點

第二節 20世紀20年代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1.美英世界霸權地位的變化
概括指出並結合史實簡要說明英美先後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共同點,扼要說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況 說明
國內安全的政治局面英: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美:獨立戰爭、內戰、兩黨政治
有利的國際環境英:處於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比較早
美:兩次大戰本土遠離戰場,大發戰爭財
先進的科技與 英:工業革命,19世紀中期處於「世界工場」的地位
強大的經濟實力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戰後掌握了世界的經濟霸權
強大的軍事力量英:擁有強大的海軍
美:取得與英相等的制海權,二戰中軍事力量膨脹
對外擴張與爭奪霸權英:到18世紀中期先後打敗荷、法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
美:運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確立霸權,一戰後推行
「金元外交」,二戰後通過「冷戰」「熱戰」確立世界霸權

★★★主要原因:

(1)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必然規律,第二次工業革命使這種不平衡性大力加強。
(2)英國在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後對更新技術和設備採取了消極態度,經濟發展緩慢;而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積極開發和利用新技術,加上市場、資源、勞動力、資本等有利條件,經濟飛速發展。
(3)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損失慘重,力量削弱;而美國則靠發戰爭財使經濟軍事實力大為加強。

★★(五)一戰後歐洲霸權地位的削弱

這種削弱,首先表現為歐洲自身實力的削弱。
①經濟上,一戰使歐洲各國的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英法都從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
②政治上,各國都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高潮,政局動盪。特別是蘇俄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強烈地震憾著世界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心。
③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漲,嚴重削弱了歐洲國家對世界各地的殖民統治。特別是自治領的分離運動,已使英國的殖民統治開始瓦解。

這種削弱其次表現為美日實力增強,特別是美國開始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
①在經濟上,美國取代了英國,逐漸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
②在軍事上,美國取得了同英國相同的制海權。
③在國際事務上,美國操縱了華盛頓會議,並利用金元外交積極參與歐洲事務。美國的崛起與爭奪,嚴重地威脅和動搖著歐洲的世界霸權地位。

第三節 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及其影響

(1)羅斯福新政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克服危機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是在維護資本主義的前提下,對美國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以使其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特點是盡量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2)新政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也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它在多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
①直接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社會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生產力的恢復,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
②間接影響:由於經濟的恢復,使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對美國國家制度的信心,從而遏制了由於經濟危機造成的法西斯勢力,使美國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遠影響:新政採用的國家出面干預經濟的政策,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加強經濟干預的先河。它不僅僅成為現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此,西方國家陸續放棄純粹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漸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指導。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

2.20年代~30年代關國經濟繁榮、危機的原因分析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應包括:國內的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動;國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後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美國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到2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蕭條,1929年~1933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A.羅斯福新政,新在何處?

(1)新的理論和政策
自由主義到凱思斯主義,羅斯福新政就是對凱思斯主義進行的大規模實踐。
(2)新的特點
盡量避免國有化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同時也採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
(3)新的起點
是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把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二戰後這種模式被普遍採納,資本主義制度由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起點。

★★B.羅斯福新政的實質

羅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義。「新政」不僅不是法西斯主義,而且還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羅斯福新政也不是社會主義。因為它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制度。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政策調整,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最多也只能說是一次資產階級改革。

★C.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1)羅斯福新政在美國現代歷史上基本上是一個進步現象,起著積極的、肯定的作用。它為壟斷資產階級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後美國和其他許多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所效法;它的實施是美國歷史上資產階級某些民主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暫時地、略微地緩和了一些經濟危機在美國經濟中所造成的嚴重的局面,它沒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機。新政實施的結果是,鞏固和加強壟斷資產階級在國家經濟和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對工人階級讓步的措施,不過是資產階級對付工人運動的一種手段而已。新政實行後美國工業生產指數逐年回升的現象,並不是新政葯方的功效,而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自發規律作用的結果。而所包含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策,則對工人階級和革命事業有巨大的危害。

(3)對羅斯福新政既不能過分贊譽,也不能過分貶低。它將美國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迅速地、大規模地推向美國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處境,緩和了階級斗爭,挽救和加強了美國的壟斷資本主義制度。但是,它的結果又加深了資本主義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機。然而,不能說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農民及工人參加革命行動,因為當時美國並不具備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客觀條件。

★6.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
相同點:
①歷史原因相同。兩國長期以來是君主專制的國家,都具有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缺乏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傳統;一戰後,兩國的海外市場都受到制約,德國喪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東亞的市場亦受到壓制。
②利用時機相同。30年代經濟大危機為兩國法西斯勢力擴張提供了條件。兩國法西斯都利用經濟、政治危機,乘機擴張勢力,進而奪取政權。
③法西斯專政的本質相同。都是帝國主義極端反動的公開恐怖獨裁,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使世界大戰的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戰爭。

★不同點:①法西斯政權建立方式不同。德國是依靠納粹黨奪取政權建立法西斯專政。納粹黨通過欺騙性宣傳,騙取中下層群眾的支持,並討好軍隊,與壟斷資產階級勾結,使勢力大增。然後通過合法的形式,競選為國會第一大黨,進而奪取政權。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黨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權後,立即建立法西斯專政,而是依靠現有的天皇制和軍部法西斯勢力實現法西斯化。軍部法西斯分子通過製造一連串暗殺、政變等恐怖事件,以及對外策動侵華戰爭來擴大勢力和影響,進而自上而下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

★★第四章 兩極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國際關系和兩極格局的形成

1.戰後初期國際力量的對比
世界格局,即相對穩定的國際關系結構,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國實力對比的基礎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范圍的力量對比。這是雅爾塔體系得以確立的條件、基礎和背景。

★西歐各國普遍衰落:
①法西斯德國被徹底摧毀,國土被盟軍佔領,殖民地被剝奪殆盡,國外市場和海外投資全部喪失。
②英國贏得了戰爭卻輸盡了財富,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昔日的威風一掃而光。
③法國更是元氣大傷。戰爭使法國經濟遭到極大破壞,貝當政府的賣國投降,更使法國的國際威望急劇下降。總之,舊的歐洲衰落了,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美國獨占鰲頭:
①在軍事上,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壟斷原子彈;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成為頭號軍事強國。
②在經濟上,美國擁有最雄厚的工業實力;最豐富的黃金儲備;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貨幣體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成立又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實際上形成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③在政治上,美國一度操縱聯合國,把它作為推行全球擴張政策的工具;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也唯美國馬首是瞻。

蘇聯空前強大:①經過二戰,蘇聯的軍事力量空前壯大。②政治影響和國際威望空前提高。二戰中蘇軍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在戰爭中蘇聯擴展了疆土,解放了東歐大片領土;戰後初期蘇軍駐扎在東歐、南歐、中國的東北和朝鮮北部等廣大地區。總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西歐的衰落,美蘇戰時軍事實力的均勢,奠定了兩極格局的基礎。

4.兩極格局的形成

①奠定基礎:戰後初期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西歐衰落,美蘇勢均力敵。社會主義和帝國主義兩大陣營的出現。

②初步形成:二戰後,世界大國按照雅爾塔等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關系格局,構成雅爾塔體系。

③最終確立:到1947年美國開始實施全面冷戰政策,美蘇盟友關系徹底結束,轉變為敵對關系。1949年、1955年先後建立了北約、華約兩大組織,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
1.雅爾塔體系問題

(1)雅爾塔體系的確定及影響問題

①確定:雅爾塔體系是二戰後,世界大國依據雅爾塔等國際會議已經確立的基本原則,對世界政治版圖和勢力范圍重新劃分,建立起的新國際關系格局。它的確定,標志著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和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主的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雅爾塔體系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發展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變化。

②影響:a.它有利於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的發展。b.它確立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並有利於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擴張。c.它有利於美蘇稱霸和爭霸。可以說,戰後的一系列重大國際爭端都直接或間接地和這一體系的存在和活動緊密相聯,美蘇雙方都力圖保護和發展有利於自身的勢力范圍。

(2)雅爾塔體系和凡-華體系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①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都通過一系列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建立新的國際體系;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其內容體現大戰前後各大國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破壞。

不同點:①凡-華體系體現了英法美等帝國主義大國的意志,而雅爾塔體現了美蘇兩國的意志;②前者調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後者則是資本主義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③前者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後者則超出了歐洲的范圍,反映了歐洲地位的下降;④前者是建立在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的基礎之上,必然隨著德國的崛起而破產,而後者則是兩個戰勝國的妥協;⑤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後者則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⑥體系的性質不同。前者的本質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後者則是由於二戰後反法西斯性質和社會主義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實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國稱霸的多重性質。

(3)關於雅爾塔體系的性質問題

關於雅爾塔體系的性質主要有兩種觀點:
①一般認為它是凡爾賽體系的繼續,是大國之間在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對世界勢力范圍的重新劃分。
②中國學者普遍認為,對雅爾塔體系不能用帝國主義劃分范圍的觀念簡單地對號入座。它與凡爾賽體系有質的區別。社會主義蘇聯是它的主體之一,具有強烈的反法西斯的民主進步性質。它把國際民主原則與和平共處原則納入國際關系體系。它擴大了社會主義的影響,許多社會主義國家加入了國際社會形成世界新的格局。

(4)對雅爾塔體系的不同評價

①以肯定為主。二戰期間,包括雅爾塔會議在內的三次大國首腦會議及其達成的協議對最後打敗法西斯國家、結束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對戰後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爾賽體系進步。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安全與和平方面比國聯有效。戰後半個多世紀世界沒有發生大戰,雅爾塔體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它還確立了不同制度國家間的和平共處原則。

②基本否定。它誘發國際危機,威脅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導致政治、經濟、軍事各種危機。戰後200多場局部戰爭中,美蘇介入的比例明顯呈上升趨勢。戰後之所以未爆發大戰,並非是雅爾塔體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蘇核軍備對抗異化的產物。
③既要肯定其進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極影響。進步作用的表現:對戰勝法西斯起了決定作用;維護並擴大集體安全原則,聯合國促進了國際經濟文化交流;肯定了國際民主原則,確立了法西斯國家非軍事化;推動了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進程;把和平共處原則納入國際關系體系。消極作用的表現:大國強權政治、大國主宰世界、加劇世界緊張局勢、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國家領土、主權合法化,前蘇軍和美軍分別長期進駐東歐和西歐各國;不尊重國家間的平等互利原則。

2.美國的「冷戰」政策

★(1)美國實施冷戰的原則
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①戰後,美國憑借軍事、經濟、政治上的優勢,企圖稱霸世界。②當美國的實力和野心達到空前高度時,蘇聯的影響和各國人民的革命運動也在世界范圍日益擴大。③美國把稱霸的障礙歸罪於共產主義和蘇聯,但又不敢貿然越過美蘇劃定的勢力范圍界限。④美國在戰略重點地區歐洲,採取以遏制蘇聯為中心的冷戰政策。

★(2)冷戰政策的定義和表現
美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冷戰,是指採取除戰爭以外的一切敵對活動和對抗形式進行遏制的政策。杜魯門主義的提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建立等都是冷戰的表現。

a.杜魯門主義
指美國總統杜魯門1947年國會咨文的主要思想。在咨文中,杜魯門以維護美國的安全為幌子,公然把干涉他國內政作為既定方針。因此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美國開始由局部擴張轉變為全球擴張。在咨文中,杜魯門公開把昔日的盟友蘇聯作為美國的主要敵人,並採取非戰爭的方式進行遏制。所以杜魯門主義是對蘇聯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也是美蘇戰時同盟徹底破裂的標志。

b.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及其作用
美國從1946年秋開始發生了生產過剩的危機。而飽受戰爭浩劫的西歐經濟困難,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資產階級惶恐不安。在這種形勢下,1947年6月,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幫助西歐恢復了經濟,從而防止了革命的爆發,鞏固了資本主義秩序;西歐受援國家被迫接受了附加條件,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受到美國的控制;西歐國家及其殖民地還成為美國商品輸出的市場。因此,馬歇爾計劃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它既是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又以經濟手段為美國控制西歐鋪平了道路。

c.北約的建立

1949年,西方12國代表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矛頭針對蘇聯,實行集體防衛的原則,是遏制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是美國實施冷戰的手段。北約成立後,美國控制了北約,把西歐各國納入了美國全球戰略的軌道。從軍事上加強了對西歐的控制。
第二節 戰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概況:
①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確立的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19世紀中期,英國煤、鐵、紡織品的產量超過了法、美、德三國的總和;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喪失的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美、德經濟的迅速發展。
★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②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位;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建立了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③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經濟格局開始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2)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史學界一般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經歷了三個階段:
戰後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後期;80年代末以來。這三個階段各自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可作

①戰後初期至70年代:美國擁有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黃金儲備,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控制國際金融和世界市場。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從戰爭的破壞中恢復起來。
★原因:通過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橫財。而歐洲在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處於普遍衰落的時期。
②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開始向多極化方向演變。日本和歐洲共同體與美國在世界市場上激烈競爭。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原因: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歐洲共同體國家和日本在許多領域趕上和超過美國。

③80年代後期,世界經濟呈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進程。
★原因:生產力和分工的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0世紀60、70年代,國際格局演變的總趨勢及主要原因。

①趨勢:由兩極格局開始向多極格局的演變。

②主要原因:

a.美蘇兩霸削弱:1973年底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使美國經濟增長趨緩,經濟實力相對衰弱。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嚴重動搖;勃列日涅夫執政後期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活力衰退,社會矛盾叢生,加上對外擴張的加強,國家陷入困境。美蘇爭霸使雙方都削弱,特別是加劇了蘇聯的經濟困難。

b.兩大陣營瓦解,歐共體、日本的崛起:歐共體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來,歐共體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開始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60年代初,中蘇關系破裂,社會主義陣營瓦解。60年代~70年代,東歐開始擺脫蘇聯模式,進行政治經濟改革。

c.第三世界崛起:民族解放運動發展,使帝國主義殖民體系走向崩潰。不結盟運動興起,77國集團的組成以及聯合國中新興國家力量的增強,第三世界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國際舞台,有力沖擊了戰後國際關系中的兩極格局。

★6.二戰後國際關系格局發生的重大變化、原因、影響和啟示。

(1)變化;二戰後,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關系格局被以美蘇為兩極的國際關系格局取代。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開始形成;北約組織和華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2)原因:二戰後歐洲國家普遍衰落。法西斯德國、義大利成為戰勝國,法國和英國受到嚴重削弱,歐洲的政治中心地位完全喪失。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蘇聯的政治軍事實力逐漸增長,成為世界上唯一可以同美國相抗衡的國家。

(3)影響:一方面,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安寧;另一方面,彼此勢均力敵,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

(4)啟示:國際關系格局變動的根源是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新的國際關系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勢的基礎上,是各種力量相互斗爭和妥協的產物。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地位的根本因素是綜合國力的強弱。

★★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分析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躍於世界舞台充當主角的國家及國際組織之間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決於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綜合國力的對比,取決於主要國家或國家集團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兩極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演變的根本動因:

①前蘇聯經濟的衰落及其解體直接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終結。
②美、日、西歐三足鼎立是世界格局由兩極走向多極的主要標志。
③第三世界的興起,對多極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3)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

①多極化中的「極」主要表現為吸引力、影響力和作用力。即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借先進的科技和雄厚的經濟實力,通過投資、貸款、技術出口和轉化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
②構成多極化中的「極」的載體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此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4)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規律:

①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長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變化的直接動因是主角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及外交政策的調整。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都和主要國家社會制度之間的斗爭和改變相聯系。總之,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逐漸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則是這種穩定的均勢被打破,再也無法保持下去的具體表現。

(5)對世界政治格局的認識

①推行強權政治力圖獨霸世界,建立世界大帝國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貫目標和終極目的。
②促使國際格局變化和國際關系中心舞台轉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和變化;國家之間斗爭的焦點是以經濟和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誰在綜合國力的較量中取得勝利,誰就能成為多極中的一極。③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根本原因。
④國際經濟關系是最基本活躍的因素,影響著國際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發展變化。

★★如何認識兩極格局結束對世界的影響

「二戰」後的兩極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蘇兩家的軍事力量來支撐的。
在兩極格局下,美蘇的對峙和為爭霸世界而全力以赴地進行的斗爭及軍備競賽,使世界處在新的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的威脅之下;兩霸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也不斷地加劇著世界的緊張局勢。

兩極格局解體後,隨著華約組織宣布解散,兩大軍事集團在歐洲緊張對峙的局面消失,美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轉向對話和緩和,這使得維護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顯增長。但與此同時,由於兩極格局是建立在東西方軍事力量均衡之上的,東西方力量的失衡,勢必會導致國際關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沖突。首先,只要俄羅斯繼續作為一個統一的擁有足以毀滅英國的軍事力量而存在,它就必然會為維護其國家利益不時與英國處於矛盾地位。其次,在兩極格局下被壓抑的地區性軍事強國侵略擴張的慾望和民族、宗教矛盾、領土糾紛等問題也會此起彼伏,使世界動盪不安。海灣戰爭和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戰爭都說明了這一點。

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比較起來,新的矛盾和沖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這也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結果,是新舊格局交替過渡時期的產物。爭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維護世界和平、發展本國經濟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

10.當今世界國際形勢的不穩定因素

①美國插手別國事務和地區爭端,藉助北約進行干涉、嚴重干擾和平和發展。

②一些國家和地區內部長期形成的深層矛盾,如民族、種族、宗教、領土等矛盾不斷爆發。

③一些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如海灣戰爭和南斯拉夫解體後出現的地區性戰爭。

④國際裁軍和軍控呈現停滯、甚至倒退的趨向。

❽ 我現在准高二,歷史有很多基礎知識沒掌握,之前上課的內容也沒什麼印象,求提分的方法,明年一月份水平測

告你一個好方法,很有效果的。因為你的基礎知識不太好,沒有太多時間內一步一步的復習了容,只能速成了,那就是刷題的時候直接去書的後面找答案,把答案背下來,爭取把所有題的答案都背會,如果覺得太吃力做不到,那就挨個題的答案都看一遍,大概有個印象,如果時間允許再看第二遍,第三遍,這樣考試時就可以得到一個不錯的分數。

❾ 高二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高中會考歷史必背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1、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2、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3、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9)高二歷史基礎知識擴展閱讀

三省六部制

1、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並下設史、戶、禮、兵、刑、工六部。

2、漢初:在地方上,郡國二制並行。

3、元朝:中央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地方採用行省(行中書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漢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監察機構,後都演變成地方行政實體。

4、明朝:通過廢除丞相制度和創設內閣,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5、清朝:雍正帝時,軍機處的創設,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❿ 誰可以幫我總結一下高二歷史的基礎知識

2006年高考歷史 核心知識點解讀3世界近代現代史部分
專題一 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時期的世界
1.新航路的開辟
(1)影響:①引起的「商業革命」使商路和貿易中心發生了變化,主要商路
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了大西洋沿岸。②引起的「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
的衰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③這場「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行動,從此把人
類融合成為一部整體的歷史。④殘酷的殖民掠奪從此開始,給亞洲、非洲、拉
丁美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畸形局面,使西歐資
本主義的發展具備了原始積累。⑤新航路開辟後,殘酷的殖民掠奪是資本主
義發展過程中獲取原始積累的行為表現,它是非正義的,但客觀上卻起了把資
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到落後國家、落後地區的作用,為推動近代美
洲文明的進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線開辟都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壯舉,二者有共同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①從背景看,西歐在15
世紀已處於資本主義的前夕,商品經濟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獲得了
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快速發展;以人文主義為主要社會思潮
的文藝復興運動成為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正在把人們從封建神學的束縛中解
救出來;他們還重視技術的革新和改進。而同期的中國仍實行重農抑商的經
濟政策;並用處處順從、事事以正統觀念為依據的儒學思想束縛人們,以維護
和鞏固君主專制。商品經濟雖有發展,但遠遠沒有發展到足以震憾封建統治
的地步;人們不重視科技。②從目的看,鄭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
威,明成祖力圖廣加招徠,製造出「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景況,以示炫耀;加強與
海外聯系,滿足統治階級對異域珍寶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貢賜貿
易。而西歐航海家的航海冒險,主要是出於經濟目的。侵佔海外殖民地,掠奪
財貨,進行資本原始積累,是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性質。③從影響和後果來看,
鄭和下西洋增強了中國和亞非國家人民的友誼,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同時,
還恢復了朝貢關系。賞賜式的貿易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對中國新的經濟形態
的產生未起到直接作用。這種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給明政府造成巨大負擔,
後來因國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歐新航路的開辟,帶來了人類歷史的大轉折,引
起了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成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促進了資本主義的
成長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它還打破了世界各國相互隔絕狀態,為後來大
規模的殖民擴張打下了基礎。
2.文藝復興
(1)文藝復興發源於義大利的原因:首先,義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形成中的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毀教會的神
學世界觀,鏟除維護封建制度的各種傳統觀念。其次,義大利更直接、更系統
地保留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這是文藝復興產生的重要條件。
(2)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時期主流社會思潮的核心。人文主義
重視人的價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對當時的科學、
哲學、文學、藝術、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是資產階級
反封建、反中世紀神學世界觀的思想武器。當然,這種思潮也有一定的局限
性,這就是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作是全體人類普遍的人性,從而掩
蓋了資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對立。
(3)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在歐洲興起的思想文化運
動。從表面上看是歐洲思想文化界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實際上是歐洲資
本主義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在意識領域的反映。它的核心是人
文主義,即要求沖破宗教神學的束縛,倡導資產階級的自由、人權和自我奮斗
精神。
(4)歷史意義:①給予封建思想以沉重打擊,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
動了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②推動了反封建斗爭的高漲。為新航路開
辟以及殖民擴張注入了精神活力。③所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開辟了世界
文明的新篇章,促進了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進步。
(5)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①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近代自然科學,又叫實
驗科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項重要成果,是人類科學史上的一次革命。②文
藝復興時期的天文學: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中世
紀流行的天文學觀點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文藝復興時期波蘭天文學家
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
基礎。德意志學者開普勒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科學家伽
利略注重實驗和實踐,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者,他證實了哥白尼學說的正確
性。布魯諾捍衛和發展了「太陽中心說」,並提出: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
限的,沒有固定中心。③在自然科學發展的同時,出現了布魯諾、培根等思想
家,他們提倡唯物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3.為什麼說16世紀前後,人類歷史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1)1500年以前的世界基本上處於閉塞的狀態,新舊大陸之間更是相互隔
絕的,地理大發現後,這種狀態才被打破,過去處於相對隔絕的各地才開始進
行直接的接觸。這是人類向全世界連為一體邁出的第一步。
(2)從1500年左右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走向海外開始殖民擴張,歐洲貿
易才走出地中海狹小的范圍而擴大到全世界,為新興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
動場所,從而促進了歐洲封建生產方式迅速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對世界
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3)在1500年以後的100年中,西歐人在向海外殖民擴張的同時,也在文
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領域完成了重大的變革,而這些變革都象徵著資本主義
曙光的來臨。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革命前社會經濟的變化:①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興起和發展:從制呢業
擴展到採煤、煉鐵和造船。②資本主義農業的出現:「圈地運動」使農民貧困
化,成為雇傭工人,但導致了資本主義農牧場的出現和發展。③海外貿易的開
始:新航路開辟後,英國成為大西洋航運中心。④資本原始積累加速:海外貿
易與海外掠奪,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資本。
(2)革命前階級關系的變化:①新興資產階級形成:金融家、大商人和手工
工場主實力大增。②新貴族出現:經營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和牧場的貴族,與
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③封建王朝加強專制統治,舊貴族勢力減弱,農民不
斷轉化為雇傭工人。
(3)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及其成因:①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領
導。成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產階級力量弱,影響小,而新貴族力
量大,政治影響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當時的根本利益相同。②革命經歷了
曲折反復的過程。從內戰初期失利到打敗王軍,從共和國建立到斯圖亞特王
朝復辟。成因:資產階級、新貴族自己的妥協性;封建勢力不甘心失敗而反撲。
③披著宗教外衣進行。成因:資本主義發展水平低,缺乏理論指導;新貴族改
革後在英國廣泛傳播,影響大。
5.歐洲的啟蒙運動
(1)啟蒙運動的性質:啟蒙運動是歐洲繼文藝復興以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運動,實質是資產階級為了向封建階級奪取政權,確立資本主義統治而做的輿
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准備。啟蒙運動在17世紀興起於英國,18世紀法國成為
啟蒙運動的中心,到60年代達到高潮。
(2)啟蒙運動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歐
洲的普遍發展。②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封建專制制度已成為資
產階級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他們迫切要求改變有錢無權、經濟受到政治阻礙的
現狀,為迎接資產階級革命的到來,他們需要有新的思想政治理論武器。③自
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桎梏人們心靈的神權統治和蒙昧主義,促進人們解
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了人們依靠自身力量實現文明和幸福的信心。④文藝
復興和宗教改革一方面沖破了神學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啟蒙運動奠定
了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又不能滿足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建立資本主義
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需要。⑤封建專制制度日趨腐朽,封建統治陷入全
面危機,加上教會日益腐敗,致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3)特徵:強調理性思考,主張用理性的陽光碟機散現實的黑暗,批判專制主
義、教權主義,號召消滅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定,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
和個人自由,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了一套政治構想。
(4)主要學說:三權分立學說、天賦人權學說、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
(5)影響: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啟蒙思想的學
說在歐美傳播,對歐美資產階級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鼓舞了亞洲的仁人志士
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6)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的聯系和區別
區別:①文藝復興運動是在資本主義萌芽初步發展,封建教會神學統治人
民的背景下產生的,因此它們反對的主要是宗教神學思想,追求現世的幸福。
②啟蒙運動則是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歐洲各國封建君主改革強化了專制主
義的背景下興起的,因此它反對的是封建專制主義,追求的是自由平等。
聯系:兩者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都為資產階級取得政治、
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准備。
6.評價拿破崙
拿破崙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法國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是
對法國和歐洲歷史甚至世界歷史都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其活動既有
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一面,也有侵略掠奪其他各國人民的消極一面。盡管拿
破侖帝國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縱觀其一生的活動,對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應
是主要的。
積極作用有:①對內,奪取政權後,採取措施穩定政局,建立資產階級正常
統治秩序;進行財政改革,創辦法蘭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頒布
《民法典》等,確立資本主義立法規范;建立中學、大學,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
究和技術教育。②對外,他的早期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又把大革命
的思想和精神帶到法軍所到之處,動搖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
消極作用有:①對內,長期的戰爭,造成法國經濟嚴重困難,阻礙了法國資
本主義的發展。②對外,後期所進行的戰爭,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獨立,掠
奪了各國人民的生命財產,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災難。
7.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
美國獨立戰爭是近代早期民族獨立運動,是北美人民為掙脫英國的殖民
統治,求得民族獨立與解放而進行的戰爭。戰爭的對象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戰
爭的目的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因此,這場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的性質。
這場民族解放戰爭從本質上講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這是因為:第一,
北方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與南方的種植園主階級充當了這次革命的領導階級;
第二,導致這場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與阻礙其
發展的英國殖民統治之間矛盾激化的結果;第三,戰爭的結局是打破了殖民統
治,為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8.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所謂早期,是指發生在資本主義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革命。主要是指17
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
(1)其特點有:①它們屬於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革命(美國還是反殖民壓
迫,實現民族獨立)。此外,並不負擔別的什麼任務。革命所能做到的是使資
產階級掌握政權,再用政權這個杠桿以法律為武器,去摧毀封建制度,奠定資
本主義的基本治國原則。②其進程曲折復雜,既有前進甚至超前,又有退縮甚
至退後,隨後再引起新的斗爭。革命進程體現出來的這一特點,並不難理解。
凡屬革命,必定是一場興師動眾運動,任何單一的階級都不可能獨立地進行一
場革命。
(2)由於各階級、各階層都受到封建壓迫,都有共同的反封建要求,所以在
大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形成了反封建大軍,作為最早的革命領導力量,大資產階
級功不可沒。與資產階級同處於領導地位的還有資產階級化了的貴族,如英
國的新貴族和法國的自由貴族,他們實質上已是資產階級的組成部分。早期
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各階級關系的特點就是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同一切反封
建階級、階層結成了聯盟。
專題二 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東西方世界
1.關於工業革命
(1)含義:也叫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生產的飛躍,
它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
(2)時間: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上半期。首先以英國開
始,後擴展到歐美各國。
(3)標志:開始的標志為發明和使用機器;完成的標志為機器生產基本取
代手工業,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機器製造業建立。
(4)影響:一是生產力的革命,二是社會變革。①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
力,使人類由農業文明邁進工業文明,工業逐漸控制經濟生活,工業資本主義
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②引起了經濟布局的變動和產業結構的
變化。工業革命使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改變
了原來農業占國民經濟絕對優勢的產業結構。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過
程,還是一個城市化過程,在大工業的推動下,人們集中在一些城市或城鎮中,
從事相互配合的社會化大生產,使他們的社會交往、政治文化關系變得極其密
切。③大工廠制度的確立,創立了進行大工廠生產的組織和管理形式,為資本
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提供了可能,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分化重組,社會日益
分裂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兩大階級的對立和斗爭形成了
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基本內容。④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使
社會又一次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業資產階級通過改革或革命
等形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適合於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共
和國制度等相繼確立統治地位,使資本主義制度最終戰勝封建制度。⑤促進
了思想、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工業革命使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思潮
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自然科學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進入了又一
個迅速發展時期。⑥增強了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力量。隨著殖民擴張范圍的
擴大,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初步形成;改變了殖民方式,強占市場和掠奪原料成
為殖民擴張的主要目標;引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又一次民族解放運動高
潮。
2.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主要原因
(1)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高,特別是商業發展水平高是最主要的原因。
資產階級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如實行重商主義政策、推行圈地運動和實行
殖民擴張政策等,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大批自由勞動力的出
現(來源於圈地運動)、大量資本的積累(來源於圈地運動、殖民擴張和海外貿
易)、高度發展的手工工場技術等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表現,也是工業革命
的重要條件。
(2)首先爆發了農業革命。由人口增長引起的對商品糧及原料的需求,鼓
勵了資產階級對農業的投資和農業技術的革新,也使圈地運動由私人行為轉
為政府行為,由此導致的農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糧食、原料、自由
勞動力和雄厚的資本。
(3)佔有最為廣闊的殖民地。殖民擴張及其爭霸戰爭的勝利,既為工業革
命積累了大量的資本,更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廣大市場的需求,成
為工業革命的外在動力。
(4)科學技術發展水平最高。17世紀中葉倫敦已成為歐洲科學研究的中
心,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倡導下,英國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展。如牛頓力學體
系的創立,天文學、地理學、數學等領域的突出成就等,這些為工業革命向深度
和廣度發展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3.19世紀六七十年代革命和改革高潮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新高潮。這股在
工業革命推動或影響下的進步潮流,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除了障礙,其總體
時代特徵可概括為:
(1)是工業革命在世界范圍深入開展而在政治領域內的反映。在工業資
本主義迅速發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前提下,舊的上層建築嚴重阻礙了
資本主義發展,是出現這次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1848年歐洲革命的
影響,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的廣泛傳播,又進一步推動了革命和改革的出
現。
(2)革命和改革的范圍廣,涉及歐、美、亞三大洲,如歐洲的俄國1861年改
革、德意志和義大利統一,美洲的美國南北戰爭,亞洲的日本明治維新等。資
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
(3)具有多樣化特徵。如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方式多樣化,有通過改革的
方式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俄國和日本,通過統一的方式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
德國和義大利,通過戰爭方式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等。又如革命和改革
的對象多樣化,有封建農奴制度、封建專制制度,也有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還
有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等。
(4)革命和改革的內容具有豐富性特徵。如美國南北戰爭既維護了聯邦
統一,又解決了土地問題,還廢除了奴隸制度等;又如日本明治維新涉及了政
治、經濟、軍事和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再如德意志統一的過程,同時是取得歐
洲霸權地位的過程等。
(5)革命和改革都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是本國歷史上的
重大轉折點,奠定了當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如當前世界發達國家的德
國。義大利、日本等,就是通過這次革命或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
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堅實基礎等。
4.試比較德意志統一和義大利統一的異同
相似之處:①統一的歷史背景基本相同: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較大
發展而政治上又四分五裂的背景下開始著手統一。②都要排除阻礙統一的大
勢力——奧地利。③都採取了外交和王朝戰爭相結合的手段。④統一戰爭都
有一個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德意志是普魯士和俾斯麥,義大利是撒丁王國和
加富爾。⑤ 都達到最後目的,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掃
除了障礙。但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不同點:①德意志的統一完全通過王
朝戰爭來實現,俾斯麥一方面推行「鐵血政策」、依靠強硬的軍事、武力解決問
題,另一方面又展開了靈活的外交活動,爭取分化、孤立敵國、各個擊破。而意
大利統一除了通過王朝戰爭這種形式外,還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武裝起義,加里
波第領導的志願軍遠征,他們在統一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②由於意大
利統一前的廣大地區處於外國統治下,所以義大利的統一運動在很大程度上
具有民族解放運動的特點。③義大利統一運動的完成,藉助了優越的國際環
境,如借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之機,收復了被奧地利和法國控制下的義大利部
分領土。④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格局;德國後來發展成為最富侵略性的國
家。
5.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大致有哪幾種途徑?
(1)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英、法是資產
階級革命的代表。
(2)通過民族獨立戰爭擺脫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道路。美
國和荷蘭為代表。
(3)通過至上而下的改革,廢除舊制度而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俄國和
日本為代表。
(4)通過王朝戰爭的形式完成了國家統一,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德意
志和義大利為代表。
6.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初步形成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圖解
(2)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根本動力、原因是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法、美等國相繼完成,並擴展到德、意、俄等
國。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資產階級戰勝封建
勢力、征服世界的力量。
(3)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主
要標志,這是通過 19世紀中期一系列革命和改革的途徑實現的。①經歷了早
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英、法、美三國資本主義制度得到進一步鞏固,從而使資本
主義制度在西歐、北美紮根。②通過統一戰爭,德意志和義大利實現了國家和
民族的統一,步入了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中歐和東南歐確立。③廢
除農奴制的改革和明治維新,標志著俄國和日本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
的轉變,資本主義制度在東歐和亞洲確立。總之,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
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4)大批國家開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是資
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另一個標志。它是通過殖民侵略和擴張的途徑實
現的。伴隨著奴役和壓迫,亞非拉大部分地區淪為西方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
和原料產地,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附庸,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在資本
主義的紐帶下連成了統一整體。
專題三 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時期的世界
1.第二次工業革命
(1)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
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標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
面: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3)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①在第
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
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
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
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
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的
發展進程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
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③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
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
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
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的發展原因、經濟狀況及帝國
主義特徵
美國:①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領土開發;歐亞移民源源而來;內戰結
束了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②經濟飛速發展,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
成為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國家。③被稱為托拉斯帝國主義。
德國:①國家實現統一;法國50億法郎賠款;取自法國阿爾薩斯和格林的
礦藏;易於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②經濟飛速發展;工業發展速度僅次於美
國,工業產量躍居世界第二位。③被稱為容克資產階級帝國主義。
英國:①企業設備陳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擁有廣大的殖民地,能從中獲
得巨額利潤。②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失去了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③被稱為
殖民帝國主義。
法國:①農民的貧困和農業經營的落後;葡法戰爭後的割地賠款;大量資
本投在信貸領域和國外。②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工業生產降至世界第四位。
③被稱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俄國:①1861年農奴制改革完成,但仍有大量的封建殘余。②資本主義經
濟迅速發展,仍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③被稱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①明治政府的推動;依靠軍事手段來奪取殖民地,取得市場和原料
產地。②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初,工業革命基本完成。
③被稱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
3.第一次世界大戰
(1)大戰爆發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具體原因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帝國主義國家三對矛盾的進一步
發展;直接原因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2)大戰的性質:大戰爆發後,交戰各國的政府和擁護戰爭的政黨紛紛發
表聲明,鼓吹本國進行的戰爭是「保衛祖國」的正義戰爭,而譴責敵方是侵略戰
爭,事實上,從交戰雙方來說,都是帝國主義戰爭。
(3)主要交戰國的目的:①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企圖建立「中歐帝
國」,還要摧毀英國的海上霸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②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
役巴爾干,使塞爾維亞淪為附屬國。③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
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在西亞肢解奧斯曼土耳其帝國。④
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乾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
治。⑤日本參戰是為了奪取德國在太平洋的屬地和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
進一步侵略中國。⑥義大利則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地區,
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⑦美國參戰的原因:戰爭接近尾聲,為撈取戰利品,
害怕其他參戰國像俄國一樣發生革命,美國以德國的「無限制潛水艇戰」為借
口參加一戰。
專題四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1.如何全面分析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客觀上:①經濟狀況:革
命前,俄國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具備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②社
會矛盾:當時俄國總體水平相當落後,發展又十分不平衡,具有明顯的軍事封
建性,諸多矛盾交織,使俄國成為帝國主義鏈條上薄弱的環節。③一戰的影
響:一戰使俄國各種矛盾充分暴露,經濟瀕於崩潰,從而使無產階級革命的爆
發成為可能;帝國主義大國忙於一戰,提供了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主觀

閱讀全文

與高二歷史基礎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