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法指導

歷史學法指導

發布時間:2021-02-24 06:51:55

歷史學科如何進行學法指導的設計

摘要:搞好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專,又具實效屬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並對此作精心設計。本文從設計好歷史知識結構圖,揭示基本知識體系等四個方面闡述了歷史學科進行學法指導設計的幾點體會。關鍵詞:學法指導 歷史中圖分類號:G64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875(2008)04-134-01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剩餘1762字)

② 學法指導:初中常見的幾種歷史知識記憶方法

中考歷史雖然隨著這幾年的改革實行了開卷考試,但歷史知識紛繁蕪雜,千頭萬緒,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因此如果考生沒有儲備足夠的知識,解答靈活開放的試題也是很困難的。准確記憶基礎知識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但很多學生把准確記憶理解為死記硬背,歷史學科本來是有趣的,學生是喜歡的,並且也是學得懂的,他們擔心的是記不住,害怕的是考試。如果有好的記憶方法,讓他們能學得輕松,考得愉快,相信所有的同學都會喜歡歷史。下面就介紹常見的幾種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性的體驗一下。
一、口訣記憶法
口訣記憶是把記憶的內容編成口訣、順口溜等來記憶。 此法記憶時生動輕松、朗朗上口,久久難忘。特別適用於初一學生,因為初一學生理解記憶能力還比較欠缺,側重於機械記憶,如果把一些枯燥的知識編成順口溜、歌訣,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把每一課的內容總結為幾句順口溜,這種方法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機械記憶效果大有好處,但它也不是萬能的,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更為重要。

例如:用口訣法記憶中國歷史朝代──盤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東周)秦兩漢(西漢、東漢)成,蜀魏吳爭晉 (西晉、東晉)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
二、數字歸納記憶法
數字歸納記憶是將所記憶內容按不同屬性加以歸納,然後分門別類地記住這些內容及其屬性。

例如:中國近代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即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可歸納為「四三二一」來記憶。即:四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三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次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一條主線──中國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在「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學習中也可用七個「3」進行歸納總結。即:3個導火線:英格蘭人民起義(英)、波斯頓傾茶事件(美)、三級會議召開(法);3個革命開始標志性事件:長期關閉的議會重新召開(英)、萊剋星頓的槍聲(美)、攻佔巴士底獄(法);3個重要文件:《權利法案》(英)、《獨立宣言》(美)、《人權宣言》(法);3個中心人物:克倫威爾(英)、華盛頓(美)、羅伯斯庇爾(法);3次政變:宮廷政變(英)、熱月政變(法)、霧月政變(法)。
三、精簡濃縮法
精簡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

例如:隋朝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記憶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如中日《馬關條約》的內容,可將其簡化為「割三島、賠兩億、開四口、設工廠」。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然後將其還原為完整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便於記憶,又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四、串聯記憶法
串聯記憶法是將所記憶的幾項內容根據其各自的特徵和相互聯系串起來記憶。

例如:用串聯法記憶「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時間長了,這「五霸」易忘掉其中的一兩個,如果用串聯法記,就容易記牢。即:「近聞(晉文)齊桓采松香(宋襄),鋸斷秦木(秦穆)留楚樁(楚庄)」。 用串聯法記憶「戰國七雄」: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可用串聯加諧音法記作:「七叔含煙找圍巾」。
五、知識結構記憶法
此法適用於課後復習、單元復習、專題復習、系統復習等各種各樣的復習。復習時畫知識結構樹,一邊回憶一邊畫,包括大標題、小標題、每一個小標題下的各項具體內容,就像畫一棵樹:樹干、樹枝和樹葉,記的時候先抓住枝幹,再添枝加葉。「知識點是零散的,就像滿地的珠子,如果我們用線把它們串起來,帶走就方便了。」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新中國成立與鞏固》:

六、諧音記憶法
諧音記憶法是通過讀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記內容與已經掌握的內容聯系起來記憶。
例如:李淵618年建立唐朝,可記作:「李淵見糖(建唐)摟一把(618)」。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於1894年,可用諧音記作:「一拔就死」。 「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周恩來、賀龍、朱德、葉挺、劉伯承。用「劉葉煮粥喝」這五個幫助記憶,記起來就方便多了。
七、歷史年代記憶法
記憶歷史年代是令許多同學頭疼的,但有些年代學生又不得不記。那怎麼辦呢?孤立的數字是難記而易忘的,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它變得易記而難忘,對此,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1)比較記憶法。如:中共第一、二、三次代表大會,分別在1921年,1922年,1923年舉行;「三國鼎立」的年代: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劉備建蜀;222年,孫權稱吳王。世界近代歷史開始(1640年)和中國近代歷史開始(1840年)剛好相隔200年;中國奴隸社會結束(公元前476年)和西歐奴隸社會結束(公元476年),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和中國戊戌變法(1898年)。對於這樣的時間,只要記住一個,另外兩個也就記住了。
(2) 尾數相同的事件。如:以「9」為例的歷史事件。1689年英國頒布《權利法案》。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1949年,新中國誕生……
(3)歸納同一個年代發生的大事。如:1861年,慈禧太後發動政變,總理衙門設立,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開始。又如1927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許多大事: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共產黨人領導了三次武裝起義,召開八七會議等。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但記憶方法是需要自己再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和琢磨,上面的幾種方法我們也不能全部生搬硬套,需要我們靈活掌握。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

③ 歷史教學中的學法指導主要有哪些內容

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使學法指導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實效性,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適時加以點撥、強化。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
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我根據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前准備備學法 :
(一)揭示知識體系:
在備課中,要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單化、條理化、網路化,使之成為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規律前提。
(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 :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與第一次鴉片戰爭。4.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我是這樣設計的:1.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什麼?(講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指導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講述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哲理);4.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有沒有必然的聯系?(講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5.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講解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6.引導學生討論辨析「落後應該挨打」與「落後必然挨打」的觀點(指導學生怎樣定論歷史的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知識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課堂教學教學法 :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要通過課堂這一主陣地來完成,因此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於這一重要環節。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
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引導者,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此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務運動的學習為例加以說明:如果採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如果採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洋務運動的興起的根本原因?2.洋務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3.洋務派在前期、後期主要活動? 4.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提出有效問題,並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作出解釋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的問題。兩種方法在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後者顯然優於前者。
(二)注重循序漸進 :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亦然。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這樣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優秀的學習方法,獲取終生學習的能力。
(三)體現學法的多樣化 :
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節、不同內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
提問,選輯典型史料,提供歷史定論等。長此以往就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三、課外輔導用學法 :
課外輔導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的有效訓練。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通過教材、講義或者互聯網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練習。
(二)「師疑」與「生疑」相結合 :
教師的設疑是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的提煉,採用適當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啟示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主要是指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問題的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培養學生能力。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導和訓練。
首先,對審題能力的指導。審題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把已知條件轉化為未知條件的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對理解題意的指導。理清題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准問題切入點、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第三,指導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要回答正確、全面,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④ 學法指導有哪些

學法指導有:

1、結構式指導法:引導學生把握相關知識的來龍去脈和排列的邏輯順序、平行或相關聯系知識的彼此關系、不同類知識間的彼此聯系、新舊知識之間的結構關系等的學法。

2、遷移式指導法:引導學生把以前學習某一內容的學習方法或教師的教法,通過「操作、反思、遷移」轉換為學習同類知識或相近知識的學法。

3、對比式指導法: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分別運用兩種不同的學法。

4、滲透式指導法: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學習步驟和學習技巧滲透到學生學習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不斷按教師的教學思路,在潛移默化的訓練過程中去領悟新的學習方法。

5、示範式指導法:教師以某一教學內容為媒介,以相應的學習方法為教法。

(4)歷史學法指導擴展閱讀:

1、學法指導是學習方法指導的簡稱,它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一定的途徑,採取一定的方式對學習者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滲透、指導、訓練。

2、智力絕不是成績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在於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環節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知識類型也需要不同的學習方法,只要方法好,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夠取得優異成績。

3、因其與學習掌握知識的效率有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學習方法,並沒有統一的規定,因個人條件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選取的方法也不同。

4、學生在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

⑤ 學習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1. 聽課方法

    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

    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

    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

    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 閱讀教材方法

    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


  3. 預習方法

    第一步:課前認真預習首先,通讀兩遍課文。對於一些史料中不認識的字一定查字典,要明白這些字在課文中的含義。

第二步:根據課文內容,寫出比較詳細的提綱。提綱的格式可以模仿老師上 課時的板書,試著體現出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名稱、原 因、經過、結果和影響。這樣既有助於課堂學習,又有助於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三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以及把自己要提的問題也寫出來,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課下向老師提問。


這樣預習與課堂學習相結合,會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就能學好歷史這門課程。

⑥ 歷史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的方式有哪些

學法指導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使學法指導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實效性,滲透到整個教學活動中,適時加以點撥、強化。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 在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中,我根據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課前准備備學法 : (一)揭示知識體系: 在備課中,要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單化、條理化、中國絡化,使之成為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把握歷史規律前提。 (二)精心設計教學程序 :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 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一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一.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二.鴉片的輸入及危害。三.中國的禁煙運動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四.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我是這樣設計的:一.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什麼?(講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二.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指導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三.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講述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哲理);四.禁煙運動與鴉片戰爭有沒有必然的聯系?(講述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關系);5.鴉片戰爭中國為什麼會失敗?(講解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陸.引導學生討論辨析「落後應該挨打」與「落後必然挨打」的觀點(指導學生怎樣定論歷史的方法)。這樣既加強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知識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課堂教學教學法 :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進行信息傳遞與反饋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要通過課堂這一主陣地來完成,因此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決定於這一重要環節。 (一)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 教師是知識和技能的引導者,是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此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在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以期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下面以近代化的起步——洋務運動的學習為例加以說明:如果採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影響等內容,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如果採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一.洋務運動的興起的根本原因?二.洋務派在中央、地方上的代表人物?三.洋務派在前期、後期主要活動? 四.如何評價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用?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閱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提出有效問題,並通過學生思考、討論作出解釋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的問題。兩種方法在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後者顯然優於前者。 (二)注重循序漸進 :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亦然。首先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這樣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優秀的學習方法,獲取終生學習的能力。 (三)體現學法的多樣化 : 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章節、不同內容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 提問,選輯典型史料,提供歷史定論等。長此以往就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三、課外輔導用學法 : 課外輔導既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對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學習能力的有效訓練。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通過教材、講義或者互聯中國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使之能有的放矢地練習。 (二)「師疑」與「生疑」相結合 : 教師的設疑是對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部分的提煉,採用適當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啟示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主要是指對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問題的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培養學生能力。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需要方法、技巧和能力,而方法、技巧和能力的形成和掌握,需要指導和訓練。 首先,對審題能力的指導。審題能力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怎樣把已知條件轉化為未知條件的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能力;以及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等。 其次,對理解題意的指導。理清題型、把握要求、分清限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准問題切入點、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第三,指導學生正確解答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要回答正確、全面,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其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能更好地自主學習,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更好地創造性地應用知識

⑦ 歷史的學習方法

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
要你上課認真聽認真畫好老師講的一般上課時候歷史老師講課都非常生動有趣這樣子會促使你去聽他們所講的課自然的就記住了一大半了.
2)對老師一天所講的回家進行復習並且對重點強調的知識進行反復背誦.
3)不要忽視每課對相關內容的背誦雖然開始會覺得每天背下來過些天就忘記了等你,等你回頭在重新復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背過的東西只要你重新在背一下就完全記住了並且不容易忘記而且在考試的做題的時候你會很容易的找到答案.這樣子也就容易得到高分了
其實歷史不是很難只要你用心一定會學好最後一點就是要樹立自己的信心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1.聽課的方法。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聽課是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的一種主要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一堂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概念(如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現(如一個歷史事件的過程,教師不可能在一節課上重復講述)。聽歷史課的方法,可分為「聽」「思」「記」三個方面。所謂「聽」,即在聽課時要抱著認真的學習態度,集中注意力,及時和准確地吸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尤要關注要點,把握重要之處。所謂「思」,即在聽課時要主動進行思考,一方面要對聽到語音、語義等進行辨識,對所傳達的信息及時作出反應;一方面還要對信息加以篩選,以吸收有價值的信息:聽課的思考也包括考慮是不是聽懂了,有沒有疑問等自我質疑。所謂「記」,是指在聽講的過程中在筆記本上做聽課筆記。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筆記,一般是記錄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這些,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筆記的書寫要整潔、快速,以便於整理、復習。
2.閱讀教材的方法。這里說的教材,是指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歷史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有豐富的歷史知識,是沒有什麼捷徑可尋的,主要是靠閱讀。一般地說,閱讀包括認讀和解讀。認讀是搞清閱讀材料的文字含義,如認識字詞的形、音、義,懂得詞和短語的外延和內涵,認讀句子和語段並明了其意思。在認讀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了解閱讀材料的內在含義,這就是解讀。在解讀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實際所指,而且要能夠與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歷史閱讀中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理解書面材料中的潛在的意義,然後把理解到的潛在的意義同認知結構聯系起來」(註:〔美〕奧蘇伯爾等著.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余星南、宋鈞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才能是有效的閱讀。閱讀的方式,有泛讀和精讀之分,要求也不一樣。此外,為提高閱讀的效果,可以在閱讀時做必要的筆記,或在閱讀材料上(如教科書)做一些提示性的記錄,如畫線、標符號、寫批註等。
3.觀察的方法。歷史學習的內容,其信息承載的形式雖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現的,如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遺址、歷史建築等。對這些形象化的學習材料進行觀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並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在對這些形象化材料進行觀察時,既要把握其整體的面貌、情況等,又要關注有關的細節,尤其是細微的特點。觀察時也要動腦筋思考,並與所學的文字材料聯系起來。
4.搜集材料的方法。歷史學習常常要運用歷史材料,並將適當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行歷史的推論。尤其是研究性學習,更多地涉及到對材料的搜集和使用。應該認識到,能夠搜集材料,是學會學習的重要表現之一。搜集材料是對信息進行查找、檢索、選擇等工作,主要的渠道有三種:一是利用圖書館,這就要掌握圖書目錄檢索方法;二是利用網路的搜索功能,這就要學會在網上搜索信息;三是調查的方法,通過社會調查(如問卷、訪談等)獲取材料。進行材料搜集,同時也要對材料進行篩選、整理、分類,以便使用。
5.運用證據的方法。搜集到的歷史材料,並不能拿來直接作為證據使用,還需要對材料進行辨析,搞清材料的價值,這包括對材料的來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質、材料的真偽等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把材料用作證據時,一是要注意選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說明問題;二是要選用多則來源不同的相關材料來論證某一個問題,這就是遵循「孤證不立」的原則;三是全面認識和理解所選材料的含義,不能斷章取義,主觀臆斷,隨意闡釋;四是要用證據支撐論點或結論。對歷史證據的運用,可以有多種方式,包括編寫、分類、探查、概述、轉述、質疑、推斷等(註:關於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證據.可參見〔英〕蒂姆?洛馬斯.論史料教學.葉小兵譯.載歷史教學,1998.2)。
6.探究問題的方法。歷史學習的重要意義在於對歷史的認識,這就不僅要搞清楚歷史事物「是什麼」的問題,而且要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對具體的歷史問題進行探究。在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兩種關系,一是因果關系,「如果要真正了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教學方式上就必須注重識別和考察事件與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註:D.Thompson,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oceres and Content, in A.K.Dickinson,P.J.Lee and P.J.Rogers, Learning History,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Ltd, London, 1984.p.178)。歷史的因果關系是具體而復雜的,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多種情況,具體的原因與結果也有近期的與長遠的、直接的與間接的、必然的與偶然的、主觀的與客觀的等等,需要進行全面而具體的分析。二是內在關系,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之間的關系,同類歷史事物發展的縱向關聯,國際形勢與國內形勢的聯系等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7.評價歷史的方法。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都要對具體的歷史事物(如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等進行評說。對歷史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歷史的解釋。要全面、正確、客觀、辯證地解釋歷史,必須運用科學理論和方法,這就需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並逐步學會運用這些來進行歷史的解說,從而形成自己對歷史的認識。例如,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階級與階級斗爭、個人與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發展的辯證法等,對於我們正確地評述歷史具有指導意義。評價歷史是要把歷史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加以考察,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8.記憶的方法。歷史本身可以說就是一種人類的記憶。學習歷史知識也是在記憶歷史。對於學生來說,記憶歷史知識往往是比較頭疼的事,甚至是煩惱的事,因此學會和掌握一些歷史記憶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從記憶的策略上講,要遵循一些記憶的規則,如學習與記憶的結合、及時進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集中記憶與分散記憶相結合、從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層面上進行記憶等。具體的記憶方法有很多,如聯想記憶法、形象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比較記憶法、歸類記憶法、提綱記憶法、圖表記憶法、諧音記憶法、歌訣記憶法、數字記憶法,等等。
9.練習的方法。學習中的練習對於知識的鞏固、技能的運用等是必要的,有意義的練習實際上是一種新情境下的繼續學習,「練習與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關系,可以說,聯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長時記憶遷移的可能性也越大」(註:〔日〕內山光哉.學習與教學心理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學會做作業,也是學習的一個方面。在進行練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一是通過練習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二是學會對知識的實際運用;三是將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四是及時發現學習上的問題,查漏補缺。在練習的方法上,要學會審題,特別是明確題乾的含義及要求;要熟悉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規則,按照要求進行解題;要把握答題的准確性和完整性。
10.復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復習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由於歷史知識的特點,復習對掌握歷史知識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來說,復習的類型有隨堂復習、課下復習、階段復習、期末復習、高考復習等,每一種類型的復習目的、復習范圍、復習要求是不同的,這需要在進行具體的復習時加以了解和適應。復習的方法也是多樣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學習筆記、編寫復習提綱、重點閱讀、比較相關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分類與歸納、構建知識體系等,並與練習相結合。
以上所述,只是概要性和提示性的,未能一一具體展開,也不可能涵蓋所有的歷史學習方法。重要的是,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和學生要摸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尤其是通過自己的實踐,逐步形成有個性的學習方法,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優良的學習作風。當前,歷史教學的改革提倡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綜合學習等方式,這就為歷史學習方法的開拓與創新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有利於學生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⑧ 如何在歷史專題中滲透學法的指導

新課改倡導,要推行以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自主合作的課堂形式,課堂上必須是教師為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作為主體,需要在課堂上掌握一定的學法。那學法指導如何進行呢?
記憶是我們學習任何知識的保證,歷史科更加需要,但不等於死記硬背。要更好地學習歷史,還是要講究學法。在教學中我總結了三步:啟發與預習、提問與思考、講授與鞏固。
首先是啟發與預習。啟發即對新課的教學目的、重難點提出明確的要求,將正確的思路指給學生,以便他們能有的放矢去預習。
所謂預習實際上也就是課前的一種自學過程。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課前有無預習對本節課的成功與否有著相當大的意義,這是由於小學的基礎知識比較淺顯,容易掌握,只要課堂注意聽講還是應付得了的。到了中學以後,老師的授課方式和教材的知識結構較以往有了質的飛躍。假如課前不作預習,僅靠課堂聽講,勢必難以當堂完成學習任務。於是許多老師為了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要點,只好加班加點,進行補缺補漏。雖然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去了,但課余時間亦被各科瓜分殆盡,這與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相違背。針對這一現象,與其讓學生留著一大串問題走出教室,還不如使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以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怎麼表現出來預習了呢。如在上《戰國七雄》一課時,由於准備充分,一上課就有學生舉手問道:「為什麼上節課對春秋五霸介紹詳盡,而這篇課文只重點介紹秦國而不全面講解其他六國呢?」對於初一學生來說,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問題,說明學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預習的技巧。
其次是提問與思考。授課中,創造機會多設計問題由學生作答,使他們時時參與課堂活動,還可以增強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尤其是多把機會讓給那些靦腆或成績較差的同學,對其作答要及時予以肯定,一方面樹立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另一方面還可鍛煉其語感。無論是書本上的思考題或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要留有一定時間思考,讓學生輪流回答或進行討論,後由教師歸納總結。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對學生的思維結果盡量肯定,一方面無須要求他們遵循一成不變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中心意思明確即可。如果只靠死記硬背卻不願花時間來吃透問題,那隻能停留在認識的表面上。所以我們應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在課堂教改實踐中,對學生的踴躍回答,經常加以贊賞、鼓勵。另一方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看法給予肯定。我們老說學生只會死讀書或讀死書,這跟我們平常對答案的唯一性是有莫大的關系,因此我對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是十分贊賞的,如我們對秦始皇進行評價時,學生提出了功過對半、功大於過或過大於功等看法,我都進行肯定並啟發,希望學生能保留自己的看法,並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再論證。當學生的思維結果經常被肯定後,學習歷史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同時課堂的口頭交流也訓練了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事實證明,只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常常出現熱烈、活潑的場面,也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達到預期的效果。

⑨ 初二歷史學法指導有哪些

課本里的一些知識點多讀多記就OK啦!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法指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