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學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一、蘭克學派
蘭克(-1866)是歐洲19世紀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史學大師。曾經被腓特烈四世任命為普魯士國家史官,編寫《普魯士王國史》,後來又用半輩子時間編寫了《法國史》和《英國史》。70歲被授予貴族爵位,82歲高齡帶著一群助手學生編寫《世界史》。享年91歲,死後在家鄉立紀念碑,絕對是人生贏家。
蘭克學派的特點就是剝離所有的偏見,用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陳述歷史事實,注重實證。而且以政治史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廣博。
二、年鑒學派
1929年,《年鑒》雜志在法國問世,年鑒學派也從此誕生。
年鑒學派覺得傳統的蘭克學派已經過時了。年鑒學派不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會總體歷史;不僅收集文獻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還提倡史學應該跨學科研究。
年鑒學派的兩位創始人,費弗爾(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經做了很多革新傳統的工作。
三、新社會史
傳統的社會史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的伏爾泰。
但新社會史卻是從年鑒學派中脫胎出來,20世紀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就是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的方式,也算不上一個嚴格流派。
計量史學一般以美國經濟學家研究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奴隸制經濟為起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福格爾(1926-2013),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五、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直和西方的傳統史學(以蘭克學派為代表)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蘭克本人也承認:「歷史科學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所以蘭克學派作為資產階級御用史學,肯定和唯物史觀水火不容。
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國兩大宗師,分別是黑格爾和蘭克。批判前者是因為唯心主義,批判後者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蘭克學派只是一群「收集趣聞軼事」的「歷史的宮廷侍從」。
六、比較史學
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馬克思也對歷史比較研究做出過較大貢獻。
但比較史學的開創者,當屬法國史學家布洛赫。
❷ 歷史學科雖然只有四十分,但是我平時只是十幾分,眼看就要中考了,特別愁,怎樣才能有效的提升
一、合理安排時間,不盲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周最好能夠簡單擬定一個學習計劃,最好能細致些,具體到每周一到五的晚上,作業完成之後還需要做哪些事情,周末的早、午、晚每個時間段做什麼、學什麼、復習什麼。
二、重視所有學科,不偏科。
我們大家都是普通的孩子,除非自己對某個學科非常偏好,否則還是千萬不要放棄任何一科。當然,做到「科科全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做到這一點非常不
容易,那麼對於自己比較喜歡、學起來比較順手的學科,一定要將基礎知識吃透,保證不丟分;對於自己感覺頭痛的學科,要做好計劃,重點投入,爭取能在自己可
控的范圍內有比較大的提升。
也就是,千萬不要輕易的放棄任何一門功課,因為放棄的這門功課就是自己的「短木板」。
三、聽老師的話,做個「乖孩子」。
老師講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講,緊跟老師的思路,認真做好筆記。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很多內容是他們多年教學實踐的經驗所得,在課本上根本找不到,但恰恰是這些內容,對培養我們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幫助。
四、同樣的錯誤不能再犯。
設一個錯題本,小到作業,中到隨堂考、大到月考、期中、期末,將自己所做錯的所有題目全部及時的收集整理,對每道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詳細分析,找出造成錯誤的症結所在,明白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查漏補缺。
平常沒有事情的時候,可以經常翻翻自己的錯題本,回憶一下當時更改的過程,從而可以鞏固薄弱的知識點。
尤其在考試之前,沒有必要大量的做題,只要翻翻錯題本,保證所有的錯題涉及到的知識都已掌握,「成功」就在近在咫尺了。
五、放鬆不是不可以的。
千萬不要從睜開眼睛,一直學到晚上閉上眼睛,大人還有個「審美疲勞」呢,不要說我們還是孩子,這樣做的結果會適得其反,可能會造成厭惡學習,所以,我們
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睡眠時間,按時作息,充分休息好,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旺盛的鬥志。以這種狀態去學習,收效會更大。
但是,「放鬆」也是一門學問,要按自己的興趣放鬆。例如,在可以在家裡到處放一些書,可以在學習之餘隨手拿起翻翻看,可以不用非常認真的只讀一本書,瀏覽即可,起到放鬆的作用,同時又增加了很多課外知識。
❸ 求解史家四長(史德、史才、史學、史識)的意思具體點
編纂歷史是一門大學問,提倡史家應俱備才、學、識、德。四長是中國史學的優回良傳統之一。答
唐代的歷史學家劉知幾提出才、學、識三長之說。
史才,是指對歷史事件的敘述和對史料的組織富有邏輯性和生動性,文字簡潔、條理清楚。
史學,是指史學家歷史知識的廣博,掌握資料的豐富,考證史料的嚴謹。
史識,是指所持的觀念、立場問題,即應該如何認識歷史、判斷歷史。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此基礎上,又提出「史德」之說,認為「文史之儒,競言才、學、識,而不知辨心術以議史德,烏乎可哉?」史德是對歷史學家人品、道德、修養的要求,就是「著書者之心術也」。
任何一部能夠傳世的成功史書,無不貫穿與滲透著史家的才、學、識、德,尤其是後兩者——史識與史德,即編撰者的史學思想與道德標准。
修史是探尋歷史演化之道的認知活動,因此史家必須「先器識而後文藝」,要有正確的識見;同時更要「善善而惡惡,褒正而嫉邪」,應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忠於史實,堅持善惡必書,而且秉筆直書。
❹ 歷史怎麼學才可以學的很好
你喜歡聽故事嗎?一定喜歡,對,那你就一定會把歷史學好。歷史就是一連串的故事組成的。
學歷史有兩個難點
第一,是歷史的時間。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是需要記住的,特別是年代時間,記起來比較費勁。我們可以先把歷史大的框架給建立起來,然後具體的時間再往裡填補。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年-1945年,這中間的珍珠港事件是轉折點,導致美國全面參戰,1941年12月7日,這個日期記憶比較煩,可以用趣味的記憶法,「葯酒是葯要兒吃1941.12.7」沒想到日本這個兒子酒醉後把珍珠港給炸了。
第二,是從歷史的發展中找出規律,正所謂「以史為鑒」。比如我們出個熱點問題「為什麼美國可以發展成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而中國卻沒有?」,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是否有興趣。
我們就要從文化、歷史、經濟、地理各個方面去分析。美國的文化是傳承歐洲的文化,歐洲文化是怎樣的呢,是經歷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而這些文化中有那些地方是適合美國的發展?那經濟方面傳承了什麼呢,歐洲的工業革命正好為他帶來了發展的契機。那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封建發展,為什麼沒有產生工業革命?是那些方面制約了我們?我們未來應該怎樣做才能趕上?
只記住了歷史時間,那是記憶的工具,能從歷史中發現規律,才是真正的智慧。以史為鑒,當你對這些都做了分析之後,空閑時候你還可以跟同學朋友侃侃大山了,是不是很有意思。
哦,對了,要經常跟朋友侃大山,去跟他們辯論這樣的歷史問題,如果對手足夠強大,那將是你的幸事,因為你需要查閱更多的資料去反駁他,歷史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
❺ 怎麼才能把歷史學好
對於歷史,我想說的是: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尤其對考小綜合專或大綜合的同學來說,屬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我自己就曾經吃過這樣的虧。教我歷史的魏獻策老師是一位非常盡職盡責的好老師。他的課彷彿有一種魔力能把你緊緊地吸引住,浩浩歷史長河在他的講解下彷彿一下子就與我們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總能引導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去思考它們背後的聯系與實質。這是學習歷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導下,高一時我的歷史學得很順利。也許是讓勝利沖昏了頭腦,高二時我開始偷懶了,不再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掌握。只是到了考試前才臨時背一背。到高三下學期總復習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愚蠢。高一的知識由於有扎實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費多少力就能輕松地回憶起全部內容。而高二的課文我即使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忘的可能。我這才知道為什麼老師總讓我們「抓基礎、重平時」。
❻ 中國史學四大家是誰
4 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
呂思勉(1884.2.27—1957.10.9),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芸、芸等。漢族,江蘇常州人。中國近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嚴耕望語)。畢生致力於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工作,先後在常州府中學堂、南通國文專修科、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沈陽高等師范學校、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滬江大學、光華大學等校任教,曾擔任光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代校長。早年還曾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1951年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
呂思勉史學代表作品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3 「國寶」—— 陳垣
陳垣(1880.11.12-1971.6.21),漢族,廣東新會人。字援庵,又字圓庵,出身葯商家庭。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先後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 1926-1952年,任輔仁大學校長。1952-1971年,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1949年以前,他還擔任過京師圖書館館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主要著述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史諱舉例》及《通鑒胡注表微》等,另有《陳垣學術論文集》行世。與陳寅恪並稱為「史學二陳」,二陳又與呂思勉、錢穆並稱為「史學四大家」。他的許多著作成為史學領域的經典,有些被翻譯為英、日文,在美國、德國、日本出版,毛澤東主席稱他是「國寶」。
2 中國學術界「一代宗師」—— 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享年95歲),男,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 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 。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1 百年博學人才—— 陳寅恪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❼ 歷史學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一、蘭克學派
蘭克(1795-1866)是歐洲19世紀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史學大師。曾經被腓特烈四世任命為普魯士國家史官,編寫《普魯士王國史》,後來又用半輩子時間編寫了《法國史》和《英國史》。70歲被授予貴族爵位,82歲高齡帶著一群助手學生編寫《世界史》。享年91歲,死後在家鄉立紀念碑,絕對是人生贏家。
蘭克學派的特點就是剝離所有的偏見,用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陳述歷史事實,注重實證。而且以政治史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廣博。
二、年鑒學派
1929年,《年鑒》雜志在法國問世,年鑒學派也從此誕生。
年鑒學派覺得傳統的蘭克學派已經過時了。年鑒學派不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會總體歷史;不僅收集文獻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還提倡史學應該跨學科研究。
年鑒學派的兩位創始人,費弗爾(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經做了很多革新傳統的工作。
三、新社會史
傳統的社會史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的伏爾泰。
但新社會史卻是從年鑒學派中脫胎出來,20世紀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就是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的方式,也算不上一個嚴格流派。
計量史學一般以美國經濟學家研究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奴隸制經濟為起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福格爾(1926-2013),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五、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直和西方的傳統史學(以蘭克學派為代表)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蘭克本人也承認:「歷史科學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所以蘭克學派作為資產階級御用史學,肯定和唯物史觀水火不容。
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國兩大宗師,分別是黑格爾和蘭克。批判前者是因為唯心主義,批判後者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蘭克學派只是一群「收集趣聞軼事」的「歷史的宮廷侍從」。
六、比較史學
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馬克思也對歷史比較研究做出過較大貢獻。
但比較史學的開創者,當屬法國史學家布洛赫。
❽ 歷史學主要學什麼
歷史學不是歷史!我是學歷史的,大學,一般大學對歷史上的某些東西,尤其是內近現代的東西是諱容言的!歷史學是服從國家政治需要的一種學科,但是你到了大學可以自己讀一些史學上的專著,自己去感知真實的歷史!!歷史是要自己去探索的,是自己去感受的!
❾ 才性之學的歷史
東漢選取官吏,採取地方察舉和朝廷徵辟的方式,很重視人物的品評鑒別。起初只是評論具體人物的高下。到東漢末年,社會變亂,評論人物的標准發生了變化。如許劭評論曹操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後漢書·許劭傳》),仍依德性論人;而曹操選人則恃重才能,主張唯才是舉。這種變化促使思想界由對具體人物的品評,進入對人才標准問題的討論。漢魏之際討論人才標准問題的著作,據史書記載有多種,現僅存劉劭的《人物誌》一種。
《人物誌》大體上反映了漢魏之際學術思想的變遷。它討論品評人物的標准與原則,並提出了才性問題。劉劭十分重視人的才能,他把人分為聖人、兼材、偏材等等,又把人物分為12流品(類型),提出了人的才能出於性情的觀點。他的這個觀點接觸到才和性的關系問題,並作了初步探討。漢朝察舉、徵辟依據的標準是德性,不把才 與 性看成是矛盾的;而曹操的唯才是舉,則認為才和性可以不相符。所以當時在才性關系問題上就出現了 4種不同的學說,即 四本才性 問題。《世說新語·文學》中鍾會撰《四本論》條注引《魏志》說: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尚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郎鍾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這 4家討論才性問題的具體內容由於材料散佚已不得其詳,但其討論已進入了抽象的名理,涉及才和性 的涵義以及二者的關系。四本才性 的討論反映了當時政治上的分野。曹操認為才、性可以不統一、屬於曹魏集團的李豐、王廣主張才性異、才性離,以論異、論離來反映這個集團的意志;司馬氏提倡所謂 以孝治天下, 屬於司馬氏集團的傅嘏、鍾會主張才性同、才性合,以論同、論合來反映司馬氏集團的要求。
❿ 怎樣才能成為歷史學家
首先要有古文功底,才能去讀懂文言歷史。這需要有工具書,如古漢語詞典、古漢語語法大典等。
另外,要成為歷史學家要具備以下素質:
1.要有愛好;
2.要勤奮,關於鑽研;
3.要耐住清貧;
4.要耐住寂寞。
一、讀《四書》、《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書。
二、《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的傳統,全世界只有這一家歷史最悠久,文獻最完整,觀念最正確。
三、現代史有兩位大學者,唐德剛、餘音時都是讀私塾的頂級歷史學家。
四、現在的學校教育,只能出抄書匠,不會出歷史學家,要想成為歷史學家,成人之前要讀四書,之後讀左傳、史記、資治通鑒,重要地方要多背多記,然後通讀二十四史,旁采諸家,才能有所建樹。
http://ke..com/view/298779.htm?fr=ala0_1_1
看看這個牛人的經歷吧!
一定要採納啊!
我也喜歡歷史,但是迫於生計,沒有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