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有什麼展廳展示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建立於1869年。它的展品採集於世界的各個角落。置身館中,猶如踏進了知識的迷宮,形形色色的標本,使人眼花瞭亂。
博物館收藏著包括恐龍在內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33萬件。在恐龍展廳里有高達20多米、重30—40噸的雷龍,也有較小的霸王龍,它們有的食草,有的食肉。令人感興趣的是,這里展出的原角龍的骨架和蛋,其中有的竟是剛從蛋殼中孵化出來的極為難得的小原角龍標本。高聳在展廳內的巨大恐龍骨架,80%是真正的恐龍化石,也有一部分是復製品。這些標本有的來自加拿大的凍土帶,也有的來自美國西部,還有的發掘於蒙古的戈壁灘中。
館中收藏的魚類標本有100萬件。魚類廳中有400多種代表魚類,展示了世界各地人們不易見到的魚類。一條29米長的巨大蘭鯨模型高懸在空中,更加顯示出這個「魚中之王」的威力。
鳥類的陳列也是豐富精緻的。在鳥類生物學廳內,有生活在6000萬年前的黃昏鳥和重達450千克的象鳥化石。在海洋鳥類廳內,有夏威夷、紐西蘭等地奇異的鳥類。北美鳥類廳,則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生態類群方法展出的展廳。
現存的哺乳動物約3900種,該館收藏的標本約250萬件。非洲象、非洲虎、亞洲羚羊和蘇門答臘犀牛等大型動物標本製作得栩栩如生,而且是按其生活環境、布置在模擬的立體布景之中,生動逼真。
在它的海登天文館里的隕石陳列中,有兩塊是世界著名的隕石,大的重340噸,小的重15.5噸。礦物館里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印度星狀藍寶石,重達563克拉,1964年曾被盜走,後來又被追回,重新展出。
人類學展廳,是它的重點展出內容之一。這里展示了印第安人、愛斯基摩人以及中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居民的風俗習慣、住所、用具、服飾和人體,其多採用立體布置。在一個印第安人的祭神儀式展項前,你可以看到,祭司手持法器站在中央,表情莊重,似乎正在念念有詞地祈禱,兩邊有兩位婦女盤腿而坐,虔誠之至地在聆聽,人物造型達到亂真的程度。
館中還專設一間「羅斯福紀念廳」,是為了紀念已故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對這座館的支持,裡面展出了他青年時期從事考察工作的事跡。
在展出方法上,該館大量使用生態布景方法,一共有200個大型的展櫥,增加了生動的氣氛。近些年來,還應用了影視方法,製造出活動的、充滿生氣的背景,提供了更能襯托展覽內容的環境。在礦物廳里,是無光暗廳,在聚光燈的照射下,礦石、寶石等更顯現出它們五光十色的瑰麗的特點來。
這許許多多的珍藏,除了捐贈、購買以外,相當多的是靠該館的科學家們遠涉重洋親自採集的,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內保存的恐龍化石
❷ 歷史展廳設計該怎麼設計呢
展廳設計是抄展示設計的其中一襲種,展示的定義是以綜合物、人、場等要素的最佳空間關系為手段,以傳達特定信息為目的的展覽、演示活動。展廳設計運用超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房地產營銷、政府規劃、文化活動、企業成就等展示項目。
在歷史展廳設計中,深圳泰爾視控融合數字沙盤、環幕/弧幕/球幕影廳、迎賓地幕系統、互動吧台、互動鏡面及觸摸屏等高科技技術,讓展廳極具內涵和吸引力,通過對視頻、聲音、動畫等媒體加以組合應用,帶給觀眾高科技的視覺震撼感,讓參觀者更好地了解歷史文化內涵。
❸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有什麼展廳展示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分為八個展廳,全面介紹從12、13世紀的淡馬錫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新加坡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歷程。
第一展覽廳為新加坡縮影。這是原有展覽廳的延續,不過展覽內容有所提升和擴充,年代也從1965延長到八九十年代,突出建國時期的歷史。
第二展覽廳的重點為1819年以前的新加坡,介紹從淡馬錫到新加坡王國的歷史,有關考古發掘和當時海人的生活。
第三展覽廳重點介紹1819~1942年殖民地時代的新加坡。內容分三大部分:殖民地政府的建設、政策和官員;多元化社會的形成及早年的生活面貌;經濟的特點,介紹轉口貿易發達的原因及各種族先驅人物。
第四展覽廳是日治時期展覽廳,重點介紹日治時期的生活,包括大檢證、物資條件和經濟情況,以及戰後初期1945~1948的社會經濟情況,以別於聖淘沙的蠟像館和樟宜監獄的展覽內容。
第五展覽廳介紹新加坡人民為獨立而斗爭的經過。內容包括戰後民族運動的興起、馬紹爾時代、林有福時代,以及20世紀50年代的福利工潮、學生罷課、自治和新馬合並。
第六展覽廳為建國之路展覽廳,介紹新加坡獨立初期國防、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建設,以及城市的發展、環境的變遷。
第七展覽廳介紹的是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包括從轉口貿易到工業化的過程、工業化政策的轉變,以及金融中心的發展演變。
第八展覽廳為國民意識及國家文化展覽廳,介紹中西文化的沖擊、融合,到國民意識及國家文化的演變,讓公眾反思自身的前途和文化方向。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
❹ 歷史博物館有幾個展館介紹的是什麼
歷史博物館,位於台北市南海學園。1956年3月12日正式成立,1957年10月10日前稱歷史內文物美術館,1958年起得美國亞容洲協會等資助,增建館舍,1961年畫廊正式落成啟用。現有館藏文物八萬余件,以出土文物為主,包括陶器、銅器、玉器、甲骨文、錢幣、袍服等類,均為1956年以來當局部門及社會各界捐贈。以歷史文物保存、展示與介紹,盡量發揮現代的藝術文物,將歷史文物宣揚到海外,吸收世界各國古今的文化藝術並加以介紹為宗旨。設有固定性館藏展覽、特展、一般性書畫及其它展覽,台灣島內外巡迴展覽,並設有機場畫廊。曾任館長有包遵彭、何浩天等。 現任館長為黃光男。
❺ 首都博物館展廳詳細介紹
首都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有兩個基本陳列和8個專題展。
此外還有大量臨展,展期較短。其中最近的一個是: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位於O展廳(地下一層水景庭院)
1.基本陳列
古都北京·歷史文化篇
位於方形展廳二層 C廳
該展覽以深厚的北京文化為主線,以時代演進為順序,展現了北京從原始聚落到形成城市,從北中國的政治中心躍升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都城、人民共和國首都的歷史進程。 以首都博物館歷年收藏和北京地區的出土文物為基本素材,吸收北京歷史、文物、考古及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為一本了解北京歷史文化的立體教科書。
京城舊事·老北京民俗展
位於方形展館五層 F廳
該展覽主題是「胡同人家」,通過展示胡同鄰里的婚育、節慶等活動,表現清末、民初老北京人的生活習俗和各種禮儀。
2.專題展
千年寶藏 盛世重光—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位於圓形展廳六層 L廳
該展覽遴選出北京古代遺存的部分佛塔文物進行展出,以期展現古都北京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獨特的佛教文化風貌,以及建築、雕塑和各種工藝等發展水平。
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
位於方形展廳四層 E2廳
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及當時北京歷史的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寶——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
位於方形展廳四層 E1廳
該展覽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我國漢藏佛像藝術的歷史風貌及北京地區佛教文化的豐厚底蘊。
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
位於圓形展廳五層 K廳
該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
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
位於圓形展廳四層 J廳
該展覽以中原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的對比、西周與東周青銅器的對比作為貫穿展覽的兩條軸線,通過展示北京地區獨特的青銅文化面貌,將北京地區在中國古代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歷史地位呈現出來,展示了北京地區青銅器多元文化並存的特徵。
❻ 陝西歷史博物館各展廳特色
1、第一展廳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跡、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2、第二展館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後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鍾、漢醬釉綠彩雲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上林銅鑒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沖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如漢金怪獸、晉「晉歸義羌王」金印、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十六國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北魏彩繪騎馬吹號角俑、南北朝彩繪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等,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3、第三展館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4、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
5、大唐遺寶展
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餘件組,包括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
6、馬文化展
陝西歷史博物館每年還推出6—7個大型臨時展覽,如《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
展覽由陝西歷史博物館主辦,新疆博物館和甘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全國14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挑選了最具各地特色關於馬的文物精品。
7、文保修復展
《巧手良醫——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是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為主題的專題性展覽,主要展示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方面的舉措,展示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6)歷史博物館展廳擴展閱讀:
部分館藏文物:
1、青銅器
已登錄注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戰國鳥蓋瓠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2、唐代壁畫
收藏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後從陝西關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築、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3、歷代陶俑
已注冊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僕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由於得天獨厚的優勢,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等級高,而且產生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極為少見,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漢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為著名。
❼ 有誰知道做一個歷史博物館展廳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做一個歷史博物館展廳需要考慮的因素:
1、環境溫度及濕度
文物需要在展櫃上進行展出供給遊客觀看,文物所處於的展櫃里的溫度和濕度會對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溫度過高會導致文物的材料加速老化,但是溫度過低還不能保證遊客的舒適度,博物館是一個開放性場所,人來人往是正常現象,所以很難控制文博的環境溫度。濕度是一個更為關鍵的影響因素,濕度過大會讓一些文物發生化學反應,如金屬器物、木製品、竹製品、書畫作品等,但是過於乾燥又會讓部分材質變脆,只有保持在一個相對科學的濕度才能有效提高文物的壽命。
2、空氣污染及微生物危害
博物館接待遊客數量龐大,在空氣上很難加以控制,空氣中很多氣體會對藏品產生危害,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氣、氮氧化合物氣體以及其他污染性氣體。氣體都是以擴散形式侵入到文物上的,所以氣體容易進入展櫃內侵蝕文物,酸鹼性較大的氣體長期侵蝕會對文物產生嚴重傷害。微生物危害是指一些細菌、黴菌、害蟲等生物,在博物館的展櫃里也需要對文物進行通風,所以就給這些微小的生物帶來可乘之機。
3、人為影響因素
文博在博物館中免不了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比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搬運、整理、清掃、運輸等環節上,都免不了要和文博直接接觸,都會造成文物無意識的磕碰和剮蹭。還有就是參觀人員中有一部分素質較低的觀眾會對文物「動手動腳」,甚至是偷盜、暴力、火災等情景,都給文物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和災害。這些有意無意的人為的因素在實際工作中都會遇見,一旦發生就不可挽回,造成嚴重的損失。
4、融入數字化的展出模式
在傳統的博物館展櫃里都是展覽實體文博,有些文物小巧玲瓏,需要離得很近才能看清,而且文物對於溫度、濕度、光線等要求很高,按照傳統參觀方式,在人群中大家都是圍著一件文物瀏覽和觀察,還有不少人喜歡對著文物照相,這些都對文物有著不小的傷害。
❽ 國家博物館展廳分布及各展廳主題
地下一層展廳:包括古代中國展廳、公共服務區、演播室、劇院和學術報告廳,主要展出「古代中國」基本陳列。
劇場與學術報告廳層:主要包括劇院、學術報告廳、專家樓。
一層展廳:包括北區N1-N4展廳、南區S1-S5展廳、復興之路展廳、西大廳公共服務區和中央大廳(C1)。
二層展廳包括:公共服務區、復興之路展廳、北區N8-N11展廳、南區S6-S10展廳。
三層展廳:包括北區展廳N16-N19和南區展廳S11-S14、二號中央大廳C2。
參觀請勿攜帶物品清單:
一、槍支、軍用或警用械具類(含主要零部件)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二、爆炸物品類,包括炸葯、爆破器材、煙花爆竹製品及上述物品的仿製品;
三、管制刀具類,如匕首、三棱刀(包括機械加工用的三棱刮刀)、民族刀、帶有自鎖裝置的彈簧刀以及其他類似的單刃、雙刃、三棱刀等;
四、管制刀具以外的利器、鈍器,如菜刀、餐刀、大型水果刀、工藝品刀、剪刀、鋼(鐵)銼、斧子、錘子等;
五、易燃易爆物品,如:酒精、汽油、煤油、柴油、打火機、火柴、發膠、摩絲、指甲油、染發劑、去光劑等;
六、帶有毒害性(汞、劇毒農葯等)、腐蝕性(鹽酸、硫酸等)的危險物質;
七、液體類物品(各類軟、硬包裝的飲料製品經本人試喝檢驗後可以帶入場館);
八、違反相關法律規定涉及政治、宗教、商業等宣傳展示活動的印刷品、宣傳品;
九、任何可能影響參觀秩序的標語、條幅、旗幟;
十、除上述物品以外,中國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其他可能影響觀眾參觀或文物安全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