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馬非百歷史學

馬非百歷史學

發布時間:2021-02-24 04:21:15

① 馬非百的人物生平

1896年出生於湖南省永固鎮長鄄(今屬湖南省隆回縣荷田鄉長鄄),「三代秀才」之家。專馬非百原名馬元材,字屬若村,號非百。
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學時,在長沙途中暫住蔡和森家兩個月,認識了毛澤東、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學文科。
1926年應成仿吾先生之聘,擔任黃埔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歷史教官、政治教官。廣州起義後回到開封任中州通訊社總編輯。
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學文科任教,講授「清史」。
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學任教,講授「中國經濟史」、「世界經濟史」等課。他講課深受學生歡迎,用的講義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觀世界經濟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會》為基礎自己編寫的,公開宣布以商務印書館印行的英文本《資本論》為重要參考書。這門課開始只有30人選修,後來聽課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只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個教室讓馬非百上課。
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學任教,擔任歷史系教授兼訓導長。在蘇州曾是負責校務的「三人小組」成員之一。
1949年參加了北京華北大學政治研究所的學習,後任中國歷史博物館設計員兼辦公室主任。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文革」中失去自由。

② 有個歷史學者王鼎傑視頻

國內歷史學家匯集
一.先秦史

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胡厚宣(社科院),陳夢家(社科院),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蒙文通(四川大學),呂振羽(吉林大學),呂思勉,李濟(台灣中央研究院),許倬雲(台灣中央研究院),張光直(考古,台灣中央研究院),尹達(考古,台灣中央研究院),蘇秉琦(北大),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學),翦伯贊(先秦和秦漢,北大),齊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國近代史,北大),馬非百(中國歷史博物館),趙光賢(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師大),束世徵(華東師范大學),王玉哲(南開大學),唐蘭(北大),李亞農(上海歷史研究所),楊寬(復旦大學),童書業(山東大學),黃子通(北大)金景芳(吉林大學),田昌五(山東大學),吳榮曾(北大),徐修鴻(復旦大學),趙錫元(吉林大學),杜水生(北師大),張廣智(青海師范大學),李學勤(清華),詹子慶(東北師范大學),晁福林(北師大),劉澤華(南開大學),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煙台大學),朱鳳瀚(南開大學),宋鎮豪(社科院) ,斯維至(陝西師范大學),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張懋鎔(西北大學),謝維揚(上海大學)

二.秦漢史

錢穆(秦漢史、中國古文化、儒學,北大),林劍鳴(西北大學),顧頡剛,田余慶(秦漢及魏晉史,北大),勞干(台灣中央研究院),邢義田(台灣中央研究院),廖伯源(台灣中央研究院),余英時(漢史、中國古文化、儒學,台灣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安作璋(山東大學),朱紹侯(秦漢和魏晉史,河南大學),陳蘇鎮(秦漢和魏晉史,北大),王子今(秦漢和魏晉史,北師大),李開元(北大),劉慶柱(秦漢考古,社科院),高敏(鄭州大學),周天游(陝西歷史博物館),葛劍雄(復旦大學)、周振鶴(復旦大學),黃留珠(西北大學),謝桂華(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朱紹侯(河南大學),辛德勇(北京大學)
三.魏晉南北朝史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漢大學),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廈門大學),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和隋唐史,山東大學),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田余慶(北京大學),賀昌群(魏晉南北朝和漢唐史,社科院),尚鉞(魏晉史、先秦史、中國古代通史,人大),何茲全(北師大),吳澤(華東師范大學),谷霽光(江西師范大學),程應鏐(上海師范大學),朱大渭(社科院),,閻步克(北大),羅新(魏晉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趙克堯(魏晉史和漢唐史)祝總斌(北京大學),萬繩楠(安徽大學),蔣福亞(首都師范大學), 周偉洲(西北大學),黃 烈(社科院),黎 虎(北京師范大學),楊際平(廈門大學),李憑(華南師范大學)
四.隋唐五代史(不計前面重復的)

胡如雷(河北大學),朱雷(武漢大學),嚴耕望(台灣中研院),王永興(北京大學),張廣達(北京大學),吳楓(東北師范大學),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師范大學)吳宗國(北大),榮新江(北大),牛致功(陝西師范大學)、胡戟(陝西師范大學)、李斌城(社科院)、張國剛(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張弓(社科院)、馬馳(陝西師范大學)、陳明光(廈門大學),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鄭學檬(唐史、古代經濟史等,廈門大學),陳明光(漢唐史,廈門大學),金寶祥(西北師范大學),繆 鉞(浙江大學),甘懷真(台灣大學),陳弱水(台灣大學),王壽南(台灣中研院),高明士(台灣大學),潘重規(敦煌學,台灣)

五.宋遼夏金元史

鄧廣銘(宋史,北大),漆俠(宋遼夏金史,河北大學),王靜如(西夏史,社科院),羅福萇(西夏文,故宮博物院),黃現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廣西大學),楊志玖(元史,南開大學),韓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師大),翁獨健(元史,中央民大),邵循正(北京大學),姚從吾(遼金元史,台灣),金毓黻(遼金元史,吉林大學),吳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學),陳述(遼史,社科院),張博泉(遼金史,吉林大學)舒焚(遼史,湖北大學),陳振(宋史,南京師范大學),周寶珠(宋史,華中師范大學),楊樹森(遼宋金史,吉林大學),汝企和(宋史,北師大),鄧小南(宋史、唐宋婦女史,北大),包偉民(中國人民大學),張希清(遼宋夏金史,北大),張帆(宋史,北大),劉浦江(遼金史,北大),李錫厚(遼金史,社科院),徐規(宋史,浙江大學),陳樂素(宋史,社科院)、張家駒(宋史,上海師范大學),李範文(西夏史,寧夏社科院),史金波(西夏史,社科院),朱瑞熙(宋史,上海師范大學),王曾瑜(宋史,社科院),裴汝誠(宋史,華東師范大學),李裕民(宋史,陝西師范大學),李埏(宋史,雲南大學),亦鄰真(元史,內蒙古大學),陳得芝(元史,南京大學),,邱樹森(元史,南京大學),蔡美彪(元史,社科院),陳高華(元史,社科院),龔延民(浙江大學),姚大力(元史,復旦大學),李治安(元史,南開大學),蕭啟慶(元史,台灣中央研究院),黃寬重(宋史,台灣),王德毅(宋史,台灣),柳立言(宋史,台灣),梁賡堯(宋史,台灣),

六.明清史

吳晗(明史,清華),顧誠(北京師范大學),鄭天挺(南開大學),謝國楨(南開大學),韋慶遠(人大),鄧之誠(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門史,中山大學),王毓銓(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會經濟史,中山大學),傅衣凌(明清社會經濟史,廈門大學),趙儷生(明清思想史,蘭州大學),南炳文(南開大學),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楊念群(清史,人大),趙世瑜(明清以來的民俗史,北師大),常建華(南開大學),馮爾康(南開大學),王天有(北大),楊國楨(明清史和社會史,廈門大學),陳寶良(明史,西南大學),張顯清(社科院),徐泓(台灣中研院),於志嘉(台灣中研院),陳春聲(中山大學),劉志偉(中山大學),鄭振滿(廈門大學), 王家范(華東師范大學),李孝悌(明清史,台灣)
七,近現代史
章開沅(華中師范大學),陳旭麓(華東師范大學),桑兵(中山大學),茅海建(華東師范大學),羅志田(北京大學),楊天石(社科院),黃彰健(台灣中研院),王泛森(台灣中研院),馬敏(近現代史,華中師范大學)
望採納

③ 除了司馬遷和司馬光,歷史上還有哪些學者著有中國史著作

好的LZ……

下列史書是比較重要的。

以上可以算是紀傳體正史通史

其他歷史書

④ 求馬非百著《秦始皇帝傳》

沒找到,估計網上沒有,80年代的作品。不過,佩服此人。

馬非百 歷史學家1896年-1984年。原名元材,字若村。隆回人。
北京大學肄業。歷任河南中山大學、陝西政治學院、山西大學、西北大學、河南大學等校教授或兼系主任。北平解放後,曾擔任中國歷史博物館設計員兼辦公室主任。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後,調中華書局哲學組從事編輯工作。著述有《秦始皇帝傳》、《秦史綱要》(上)、《桑弘羊年譜》《鹽鐵論簡注》等。

馬非百198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他一生致力於秦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留下了《秦史集》、《秦始皇帝集傳》、《桑弘羊傳》、《管子輕重篇新詮》等許多博大精深的專著。他是第一個肯定秦始皇功績的學者,胡適贊譽他「非百百非不非秦」

在那個被稱為「百家爭鳴」的時代,更近距離的記錄來自《呂氏春秋》:「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已,孫臏貴勢,王廖貴先,良貴後。」這之中,沒有任何思想家產生於秦國,其結果,歷史學家記錄的是由魏入秦的商鞅。《秦史稿》描述:「商鞅到秦國後,第一次見孝公時,向孝公說以『帝道』。這是屬於道家學派的一種政治學說。秦孝公對這一套不感興趣,商鞅邊講,孝公邊打瞌睡。第二次,商鞅向孝公說以『王道』。這是儒家學說。孝公仍不願意聽。商鞅第三次求見孝公,說以『霸道』,這是法家的學說。這一回孝公聽後對商鞅重視起來。」在「禮崩樂壞」的年代,諸子百家種種思考社會秩序重建的學說,在秦國,法家勝出了。

君道獨尊
比較之下,建立朝廷,即「中央政府機構」,於戰國七國,差不多更順理成章。郝本性的解釋極其自然:「因為戰爭的復雜性需要,諸侯各國開始有將、相,分別幫助諸侯各國處理軍事與行政事務。它的直接延續,即所謂朝廷。」細究秦國歷史,「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甘茂為左丞相,樗里子為右丞相。
地方(郡縣)與中央(朝廷)的制度構建,放在春秋戰國的背景下,秦的選擇似乎理所當然,而秦國真正有價值的貢獻在於將其技術化精細化,其縝密程度,才是它的創造性所在。「除引征《史記》、《戰國策》等記載秦史較多的史籍外,凡後代正史政書、方誌、類書、稗官野史等記有秦事者,雖一鱗一爪,亦采錄無遺。」——馬非百先生由此而完成的《秦始皇帝傳》,其中集錄秦始皇政治改革與中央集權內容佔全書1/5,沒有任何方面超過它的篇幅。因而一般史家論及秦政,結論是:吏道獨尊,君道獨尊。
簡單論述,秦的政治制度的技術核心是「三三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行政)、國尉(軍事)、御史大夫(監督)。依此結構,郡制:郡守(太守)、郡尉、監御史。縣制:縣令、縣丞、縣尉。
粗看起來,這套制度並無出奇之處,但如果稍稍進入細部,結合出土的秦簡,僅以縣之下的鄉官為例——分別為:亭長、三老、有秩、嗇夫、游徼、亭父、求盜、里宰、里監門、里正與伍老、田典、牛長——其職責精細,井然有序。而雲夢出土秦簡里的那部《為吏之道》,明確規定:吏有五善,一曰中信敬上;二曰精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吏有五失……一曰不察所親,不察所親則怨數至;二曰不知所使,不知所使則以權衡求利;三曰興事不當,興事不當則民異指;四曰善言惰行,則士毋可比;五曰非上,身及於死。秦由百姓而至丞相,被嚴密有序地織進組織網路之中。而這種種細密的規定條文,即使以今天現實社會的組織方式來觀察,也不能不感嘆其復雜與縝密。
後世研究,多以靜態名目來觀察秦吏結構,回到春秋戰國的爭戰現實,秦國的這套系統,戰爭之際,其所發揮的作用,《商君書·畫策》的敘述十分精當: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強國之民,父遺其子,兄遺其弟,妻遺其夫,皆曰:「不得(敵首),無返!」
如此現實,得天下斷非偶然。滅了六國,秦始皇到了要實現他先祖夢想時刻。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秦始皇為什麼去「泰皇」而選「皇帝」,林劍鳴先生的解釋是,「有一種意見認為,秦始皇否定『泰皇』稱號,乃是由於孟子有『民為貴,君為輕』的言論。(秦始皇)知道了博士會議所決議的『泰皇最貴』條文隱射『民為貴』的哲言,所以特斥不準。這種解釋同加強君權的解釋是一致的。不過,說博士隱射『民為貴』的哲言,未免有點牽強,從當時博士在朝廷上所居的地位來看,他們恐不會有這種膽量」。林劍鳴認同的是日本秦漢史學者好並隆司的說法——「秦國居於西方以游牧為主,這種經濟形態是產生君權神授觀念的土壤」。
「振六世之餘烈」的秦始皇,總成其先輩所開始的地方(郡縣)與中央(朝廷)結構,並在其上建立了國家元首(皇帝),一統天下的國家制度,終於完成。為秦始皇尋仙葯未果,並導致「坑儒」事件發生的侯生與盧生,議論秦始皇及其制度關鍵,為後人留下了對秦國家方式最為經典的觀察:「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
之所以能「皆決於上」,那套地方/中央/元首制度,至今仍值得細察——2000多年後,放開眼界與視界,從另一個方向來觀察秦與秦制,美國漢學家顧立雅(H.G.Creel)的評論是,「還是早在基督教時代開始之時,中華帝國就已經顯示了諸多與20世紀的超級國家的類似之處了」,「在由中央集權的官僚政府加以管理之上,中國遠遠超過了羅馬帝國,並且超過了近代以前所有可比的國家」。

⑤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知名校友

著名專家學來者如範文瀾、嵇源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⑥ 中國哪所大學的歷史系好

河南大學歷史系很強,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河大歷史系培養處好多,歷史權威學家和考古學家。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身為中州大學歷史系,創建於1925年,是河南大學設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學院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長期以來形成中西交融古今貫通、既重視歷史知識更強調歷史通識的學術傳統,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著名專家學者如範文瀾、嵇文甫、蒙文通、高亨、姜亮夫、郭紹虞、馬非百、朱芳圃、孫海波、孫作雲、黃元起、胡思庸、韓承文等先後在此執教,曾在這里求學的尹達、石璋如、白壽彝、韓儒林等也成為享譽中外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濃厚的學術氛圍孕育出一代又一代史學人才。
歷史文化學院現有教職工81人,博士生導師12人(國家博物館4人),專兼職教授25人,副教授2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30人,在讀博士8人,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河南大學特聘教授4人,黃河學者1人,河南省省管優秀專家4人,河南省學術帶頭人8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3人,全國政協委員1人,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中國古代史專業屬於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史、世界史為河南省精品課程,旅遊管理專業屬於校級重點培育學科。創刊於1951年的《新史學通訊》即現在的《史學月刊》,屬歷史類國內核心期刊,已故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該刊題寫刊名,該刊在國內外史學界有較大影響。由學生自己創辦的學術刊物《歷史文化論壇》,從1977年至今刊出40餘期,為全國高校歷史系交換刊物。
歷史文化學院下設歷史學系、旅遊學系、文博系和世界歷史等四個系科,擁有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學宋史研究所、世界歷史研究所、近代中國研究所、猶太研究所、旅遊規劃發展中心等科研機構。中國古代史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由河南大學和國家博物館聯合招生)。擁有歷史學碩士一級學科授予權,包括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等八個專業方向。旅遊管理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為河南省最早的旅遊管理碩士授權點。目前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200多名,本科生千餘人。
古色古香的7號樓是學院的辦公和科研場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院資料室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擁有18餘萬冊圖書,200多種刊物、30多種報紙。特別是《四庫全書》、《清實錄》、《明實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國叢書》、《叢書集成》、《敦煌寶藏》、《隋唐五代墓誌》、《殷周金文集成》等大型套書,是書庫鎮庫之寶。除豐富的藏書外,資料室還擁有大量三四十年代的報刊,如《大公報》、《申報》、《盛京時報》、《晉察冀時報》、《抗敵報》、《政府官報》等報紙及《新青年》、《紅色中國》、《東方雜志》、《婦女生活》等各種舊雜志。圖書資料之豐富、種類之齊全,在全國高校文史類系科中名列前茅。
學院的文物館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現已開展的有中國歷代文物陳列、中國錢幣——銅鏡陳列、中國瓷器陳列。共有藏品3000餘件,另有教學標本(含復制模型)300餘件。

⑦ 馬非百的介紹

為治先秦史的名家,原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兼辦公室主任,1957年因言獲罪,放到中華書局任編輯,著有《秦始皇帝傳》《秦集史》《秦史綱要》《桑弘羊年譜》《管子輕重篇新詮》等。

⑧ 歷史上的湖南名將

湖南歷代名人
古代
蔡 倫 東漢造紙術發明人 黃 蓋 三國名將
歐陽詢 唐代書法家 懷 素 晉代書法家
周敦頤 儒學大家 李東陽 明代詩人
王夫之 明代哲學家 鄧顯鶴 清代學者
陶 澍 清代名吏 魏 源 晚清思想家
丁取忠 近代數學家 曾國藩 中興名帥,湘軍創立者和統帥
左宗棠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名帥 譚嗣同 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近現代
黃 興 民主革命家、軍事家 蔡 鍔 民國初著名軍事家
宋教仁 近代民主革命家 楊 度 清末明初學者 愛國民主人士
毛澤東 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 劉少奇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
彭德懷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賀 龍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李立三 中國工人運動的領袖 任弼時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
粟 裕 軍事家 徐特立 革命家、教育家
毛澤覃 革命活動家 鄧 華 解放軍高級將領
鄧中夏 早期工人運動領袖之一 左 權 軍事家
甘泗淇 解放軍高級將領 朱良才 解放軍高級將領
向警予 早期婦運領袖 湯 平 解放軍將領
許光達 解放軍高級將領、軍事家 李 濤 解放軍高級將領

楊昌濟 清末民初教育家 田 漢 劇作家、詩人
李 達 哲學家 周 揚 文藝理論家
翦伯贊 歷史學家 周谷城 歷史學家
丁 玲 著名女作家 王人美 電影表演藝術家
馬非百 歷史學家 馬宗霍 文字學家
葉 紫 作家 白 薇 作家
劉大傑 文學家 齊白石 著名畫家
方壯猷 歷史學家 成仿吾 教育家
金岳霖 哲學家、邏輯學家 黃松齡 經濟學家
劉敦楨 建築史學家、建築教育家 呂振羽 歷史學家
向 達 歷史學家 楊樹達 漢語語言文字學家
黎錦熙 漢語言學家 劉大年 歷史學家
王超塵 書法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馬積高 古文學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王憨山 畫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史 穆 書法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伏家芬 詩詞作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李 立 金石書法家 (自傳)
聶南溪 美術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顏家龍 書法家、畫家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楊應修 工藝美術家 李元洛 詩人 文藝評論家
周昭怡 書法家 曾曉滸 畫家

艾國祥 太陽物理學家 曹建猷 電氣工程學家
陳能寬 金屬物理、工程物理學家 陳希孺 數理統計學家
陳耀祖 分析化學家 丑紀范 氣象學家
戴元本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 丁夏畦 數學家
方智遠 蔬菜遺傳育種專家 傅家謨 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
何繼善 應用地球物理學家 黃宏嘉 微波電子學家
黃祖洽 理論物理學家 雷天覺 機械工程學家
黎 鰲 燒傷外科專家 黎介壽 外科專家
黎磊石 腎臟病專家 李惕碚 高能物理學家
李文采 鋼鐵冶金學家 李星學 地質古生物學家
廖山濤 數學家 劉 筠 魚類生理學家
劉大響 航空發動機專家 劉更另 土壤肥料專家
劉新垣 生物化學家 孟少農 汽車設計製造專家
潘自強 核輻射防護專家 彭司勛 葯物化學家
沈其震 醫學生理學家 沈緒榜 計算機專家
沈志雲 機車車輛專家 譚靖夷 水電施工專家
唐稚松 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專家 田奇雋 地質學家
魏 曦 醫學微生物學家 蕭紀美 材料科學家
蕭 健 宇宙線、高能物理學家 謝義炳 氣象學家
楊弘遠 植物生殖生物學家 姚紹福 導彈總體設計專家
俞大光 電工學家 張履謙 電訊工程專家
張孝騫 內科學家、醫學教育家 周光召 理論物理學家
周後元 化學葯品合成專家 朱建士 流體力學專家
陳慶雲 有機化學家 黎念之 化工分離專家
劉昌明 水文水資源學家 劉耕陶 肝臟生化葯理學家
湯飛凡 醫學微生物學家 田奇雋 地質學家
曾士邁 植物病理學家 曾昭掄 化學家
袁隆平 雜交水稻之父 院士 王肇勛 心臟學專家
龍伯堅 古中醫學專家

杜修嗣 湖南省文史館館員(自傳) 楊必中 數學家 愛國人士
李默庵 國民黨將領 愛國人士 宋希濂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陳雲章 民主愛國人士 肖學良 愛國民主人士
周世釗 教育家 愛國民主人士 鄭洞國 抗日名將 愛國民主人士
徐君虎 民主愛國人士 章士釗 學者 愛國民主人士
程 潛 起義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李燭塵 實業家 愛國民主人士
陶峙岳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唐生智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陳明仁 著名將領 愛國民主人士 王季范 教育家 愛國民主人士
仇 鰲 愛國民主人士

閱讀全文

與馬非百歷史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