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山西境內有關古代史的事件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戰國時,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在山西境內崛起。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
② 著歷史事件圖片
http://www.iyl.cn/pic/jun/200603/20060323100217_4.html (二戰艦艇油畫)
http://cn.cphoto.net/erce-e/hesai/49/8-9.htm (二戰老兵)
http://service.huaxia.com/disport/imagecats.php?cat_id=22&page=2 (電影、音樂、游戲下載華夏服務台)
http://bj.house.sina.com.cn/picture/2005-02-28/ (24小時精彩圖片回顧_新浪房產_新浪網)
http://met.fosu.e.cn/bbs/printpage.asp?BoardID=6&ID=120 (MET在線論壇-老照片:驚心動魄的戰...)
http://news.sina.com.cn/cul/2005-02-22/4164.html (老照片:慘無人道的歷史--驚心動魄...)
③ 山西的歷史大事有什麼
原始社會時期 約萬年前 西侯渡人生活在芮城一帶 約60-70萬年前 he河人生活在芮城一帶 約20萬年前 丁村人生活在襄汾一帶 約10萬年前 許家窯人生活在陽高縣一帶 約2萬8千年前 峙峪人生活在朔州一帶 約4千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和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堯都平漾,舜都 蒲坂,禹活動在晉南一帶。 奴隸社會時期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一度遷都安邑 約公元前11世紀 商先世一度活動於山西 公元前1046年 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 公元前 636年 重耳歸國繼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 公元前 453年 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智,三分晉國公室 公元前403年 周王室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 封建社會時期 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任用李悝等人進行變法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侵擾 308年 匈奴貴族劉淵建漢,遷都平陽 398年 北魏遷都平城 399年 法顯赴天竺研究佛教 617年 太原留守李淵與子世明等起兵,渡河入長安 690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951年 劉崇在太原稱帝,建北漢 986年 楊業率軍收復雲、朔、寰應等州。後因潘美指揮失當,敗兵朔州狼牙村 1126年 金兵攻陷太原,而後南下,攻佔開封,北宋滅亡 1357年 北方紅巾軍進軍山西 1630年-1644年 明末農民起義軍三次大規模的進入山西 1660年 潞安機戶「焚機罷市」,反抗封建剝削 1853年4月 趙城曹順領導農民起義
④ 中國近代歷史的事件及圖片
辛亥革命
總而言之,革命中出現了許多的問題,這充分地暴露出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當然,也有許多問題是在當時客觀環境下必然會出現的,如封建階級和外國勢力的聯合破壞,迫使革命黨人將國民政府拱手讓給袁世凱;當時農民受封建殘餘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黨難有建立和掌握一支軍隊的經濟、政治和群眾基礎等。
革命也是在與時俱進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應是它對後來歷次革命的影響,它的成功同時也是失敗的種種原因一直為後來的革命者所借鑒。大膽地說,正是有了辛亥革命開歷史之先河,才會有新中國的建立,民主革命的勝利。
所以說,從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敗一半。但從它對後來中國革命的指導和影響來看,是值得我們贊揚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說的那樣是失敗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認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說明了只要不斷地革命下去,勝利終有一天會來臨!
圖片http://trip.rsscity.cn/Photo/226/detail3971.html
⑤ 關於山西的歷史故事
1、東漢時期,道教在山西基本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廟觀。《清涼山志》記載: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境即有道士,道教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南北朝是山西道教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北魏王朝統治下的山西是北天師道的策源地和活動中心,山西道教進入了第一個歷史高峰期。唐朝統治者欲借用老子李聃鞏固統治地位,山西道教進入又一個歷史興盛時期。清朝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有所停滯。
2、春秋晉靈公時期,山西趙盾一家三百多口盡被武將屠岸賈謀害誅殺,僅留存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即趙氏孤兒。
為保存趙家唯一血脈,晉國公主即趙氏孤兒的母親託付草澤醫生程嬰將孤兒帶走,並自縊身死。程嬰將趙氏孤兒藏在葯箱中,欲帶出宮門,可又偏遇到屠岸賈部下韓厥。韓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後,便放走程嬰和趙氏孤兒,後自刎身亡。
屠岸賈搜不到趙氏孤兒,遂下令將全城一月到半歲間的孩子都囚禁起來,並稱如果窩藏趙氏孤兒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將這些孩子全部殺死。程嬰走投無路之下找到了晉國退隱老臣公孫杵臼,並與公孫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趙氏孤兒。
一切安排妥當後,程嬰假意告發公孫杵臼,引屠岸賈到公孫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兒;屠岸賈殺死假孤兒後,公孫杵臼撞階自殺。
程嬰忍辱負重撫養趙氏孤兒,20年後趙氏孤兒長大成人,得知真相後殺死屠岸賈,報了血海深仇。
3、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綿山。綿山的風景的確不錯,但如果沒有介之推,綿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山頭而已。而因為介之推的緣故,綿山有了靈魂。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4、山西有個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個是大槐樹,另一個就是蘇三監獄。
「若問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大槐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牽扯著明朝那場規模龐大的移民史。不過,近千年的歷史過後,那顆大槐樹早已盪然無存。倒是著名的蘇三監獄,依舊是當年的模樣。
蘇三自王順卿走後,矢志不接客。鴇兒用計將其賣與山西富商沈燕林為妾,沈妻與趙監生私通,毒死沈,反誣告蘇三,縣官受賄,將蘇三問成死罪。老解差崇公道提解蘇三自洪洞赴太原復審,途中蘇三訴說遭遇,崇公道加以勸慰。
5、山西北部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繁,生存環境的惡劣迫使晉北很多人到口外謀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舊謠充分說明「走西口」者多為自然災害引起的飢民。
清光緒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現被稱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嚴重的旱災,甚至部分地區寸雨未下。
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流遷,以忻州、雁北等晉北地區最為突出。晉北各州縣貧瘠的土地,惡劣的自然環境迫使大批百姓離開故土。
例如「陽高地處北塞,砂磧優甚,高土黃沙,滿目低土,鹼鹵難耕……地瘠民貧,無所厚藏,一遇荒歉,流離不堪。」
在貧瘠的土地,寒冷的氣候,無川流灌溉的惡劣自然環境里,晉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災歉,人們不得不流離失所,奔赴口外謀生。
⑥ 山西的地理位置和大的歷史事件有什麼
山西(Shanxi)位於太行山之西,黃河以東。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579平方公里,2008年總人口3410萬人,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晉城等11個地級市,共 85個縣,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游峽谷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70% 以上。以山西平面地圖看,是一個斜長方形,由東北斜向西南,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從地形看,是一個由許多復雜山脈構成的高台地。 山西,山脈很多。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山西境內河流很多,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注入黃河的河流有沁河、涑水河、汾河。汾河縱貫全省.是省內的主要河流,它發源於寧武縣,全長761公里.是僅次於渭河的黃河第二大支流。桑乾河、滹沱河、漳河也發源於山西,匯入海河水系。母親河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山西境內有六大盆地.即大同、忻州、太侯、臨汾、運城、長治盆地此外,東部還散布著陽泉、壽陽、襄垣、黎城、晉城等小盆地. 山西位於大陸東岸的內陸。外緣有山脈環繞。因而難於受海風的影響,形成了比較強烈的大陸性氣候。同時,又由於受內蒙古冬季冷氣團的襲擊,北部比較寒冷,由此形成了山西的氣候特徵;冬季長而寒冷乾燥;夏季短而炎熱多雨;春季日溫差大,風沙多;秋季短暫,氣候溫和。山西省,屬於中溫帶和暖溫帶季風氣侯區,即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為400到650毫米。 山西地形復雜,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暖溫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封建社會時期
公元前445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在位,任用李悝等人進行變法
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 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解除了匈奴對西漢的侵擾
308 年 匈奴貴族劉淵建漢,遷都平陽
398 年 北魏遷都平城
399 年 法顯赴天竺研究佛教
617 年 太原留守李淵與子世明等起兵,渡河入長安
690 年 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951 年 劉崇在太原稱帝,建北漢
986 年 楊業率軍收復雲、朔、寰應等州。後因潘美指揮失當,敗兵朔州狼牙村
1126年 金兵攻陷太原,而後南下,攻佔開封,北宋滅亡
1357年 北方紅巾軍進軍山西
1630年-1644年 明末農民起義軍三次大規模的進入山西
1660年 潞安機戶「焚機罷市」,反抗封建剝削
1853年4月 趙城曹順領導農民起義
近代的有蔣馮閻大戰,平型關大捷,忻口抗戰,解放太原等等。
⑦ 山西歷史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贊。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特別是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號,可謂中國金融之鼻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人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價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如佛教聖地五台山、應縣木塔、雲岡石窟、永樂宮壁畫、運城關帝廟、永濟普救寺、洪洞廣勝寺等在國內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謠舞蹈、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等具有獨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具有勤與儉的民風。劉胡蘭精神、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⑧ 山西的歷史事件
趙殺鳴犢
公元前復1106年,周製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於唐,這就是廣為流傳的「桐葉封弟」的傳說。
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內有晉水,就把唐改稱為晉。後來,人們為紀念唐叔虞,給他修建了一個祠堂,這就是太原著名的旅遊勝地——晉祠的來歷。
西周第九代國君周厲王,貪財好利,昏庸殘暴,激起了國人的暴動,周厲王被放逐到彘,「彘」就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厲王死後,幽王即位,比厲王更加昏庸荒唐,被犬戎進犯的軍隊殺死,導致西周滅亡。
晉文公在北方稱霸後,山西對當時全國的局勢影響很大。
公元前 453年發生了晉陽之戰,趙,魏、韓三家聯合消滅智氏,三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所以山西也被稱為「三晉」。
........
詳細的請點擊參考資料
近代古代都有
⑨ 山西應縣木塔的歷史、周圍環境、特色、故事
歷史:
它建於公元1056年,並且在2016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圍環境: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山西應縣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 54 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
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應縣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就因為這一句諺語,梁思成就跑遍了整個北平的圖書館。但是沒有找到一張圖片。
他也不認識這兒的朋友,所以他做了個決定,寫了一封地址不明確信投石問路。他把這封信寄到了「應縣最高等的照相館」,他想要有人幫他拍下木塔,並把照片寄給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後十分的激動,便一個人跑來了應縣去研究這個木塔了,從此應縣木塔就走上了被保護的道路。
(9)山西歷史事件圖片擴展閱讀:
山西應縣木塔的傳說:
折疊水火不侵
應縣民間流傳中,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從沒遭過雷擊,即使在戰爭年代,炮彈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會在瞬間熄滅。
折疊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郁旺盛。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 這圖叫"采葯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在保存在應縣文物管理所。
⑩ 山西省發生的歷史事件
歷史名人有 關羽 柳宗元 ==
李淵 是在太原起的兵
五代十國時 北漢的首都在太原
還有就抗日戰爭時著名的平型關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