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長春歷史事件

長春歷史事件

發布時間:2021-02-24 00:33:48

A. 長春的由來,要具體的故事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 人民廣場夜景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截至2010年12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路以內)其中三環以內戶籍人口368萬。長春戶籍總人口758.8萬(2010年)。包括外來和流動人口長春總人口近千萬。四環內實際居住人口超過500萬,其中外來和流動人口約為270萬。

地名演變
上古——茶啊沖(肅慎語長春發音) 鳴放宮
夏朝——喜(三個七字)都
商朝——合龍城
兩漢——天罡城、扶余王城
唐朝——書山府
渤海——隆州府
遼(契丹)——耶律德光城
金朝——隆州白龍府、寬城府(寬城子)
清朝——長春廳、長春府、長春縣
民國——長春 、寬城子
偽滿洲國——新京、しんきょう、Hsinking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春

B. 長春有什麼歷史

古典歷史時期
長春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是古代肅慎祭天時候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 偽滿洲國國務院(舊址)
在喜都,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然茶啊沖歷史早於喜都數千載,實則後人混為一談。茶啊沖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稱謂。 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滿族先祖)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滿族前身一支),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唐朝開元時期,長春地區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之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之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長春已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也因為這一時期中原文化廣泛傳入東北亞地區,此後千年一直影響東北民族文化發展方向。 公元846年,粟末靺鞨領袖大祚榮在此建立臣渤海郡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但隆州府仍為渤海國文化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916年,契丹建國,逐漸強大。長春地區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遂將隆州府改成以契丹王子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公元1115年女真人崛起,建立大金國,將長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龍府,遷都中都(北京)之後,改稱隆州「寬城府」(寬城子),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三大國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寬城子成為東北亞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居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此後蒙古日益強大,攻佔寬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蒙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之地,才會久攻不下,遂下令將寬城子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將廢墟挖地三尺,夷為平地,所以今天幾乎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再次勃興,建立大清帝國,長白山成為滿洲族(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千載古喜州,春光無限在寬城」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近現代時期
嘉慶五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 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這是新長春的開始,也是現代長春的起源。 清政府嘉慶5年(1800年)於新生城地方設「長春廳」。設理事通判、巡檢各一,掌管民政和司法事務,隸屬於吉林將軍;從此使這座千年古都又重新建制。 清道光五年(1825年)長春廳治所由新生城遷至北面的寬城子(原寬城遺址南),仍名長春廳; 光緒七年(1881年)政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 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仍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 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將軍為行省,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民國二年(1912年)三月廢府,改為長春縣; 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長春縣劃屬吉林省吉長道所轄; 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同年廢道制,此時仍保留長春縣制,隸屬吉林省,為一等縣。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121.7萬人,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是北方唯一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城市 ,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當時城內的滿、漢、蒙古、回和朝鮮等民族分別居住在長春不同的城區,今天的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今天的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今天的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聚居,當時被稱為「東方小瑞士」。 1946年4月14日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軍曾一度解放長春。 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接收長春。東北光復後,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正式公布東北新省區方案,廢除新京特別市,正式批准析長春縣置長春市,為吉林省省轄市,同長春縣均隸屬於吉林省。 1948年解放軍圍困長春,使得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1948年圍困長春使得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 1949年長春市為吉林省轄市。 1952年原由省直轄的長春縣撤銷,並入長春市。 1953年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管。 1954年長春市劃歸吉林省,為吉林省人民政府駐地。 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長春市設10個區,即長春、頭道溝、南關、朝陽、二道河子、寬城子、興隆山、大屯、范家店、凈月,其中後4個區是農村區,市內6個區有52條街,農村區有1個鎮、43個鄉、164個村。 1957年6月,調整城內為5個區,即朝陽、寬城、南關、二道河子、郊區,全市改劃為19個街、6個鎮人民公社、97個農村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將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長春市管轄;是年,長春市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4個區面積146。76平方千米,郊區和5個縣面積20222。24平方千米。長春市有3572496人。 1958年原公主嶺專區所屬農安、九台、德惠、雙陽、榆樹等5縣交由長春市領導。 1966年1月,雙陽、九台、德惠、農安、榆樹等5縣,劃歸新成立的德惠專區領轄。 1969年德惠專區所屬農安、德惠、九台、雙陽、榆樹5縣劃歸長春市。 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1994年被國家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 1994年長春市行政區域內,設59個街道、73個鎮、73個鄉、4個民族鄉。面積20369平方千米,其中長春市區積544平方千米,郊區和五市縣面積19825平方千米。長春市人口有1700389戶、6574999人,其中市區內有630679戶、2237074人。各市縣人口有1069713戶、4377925人。 1995年8月,正式撤銷雙陽縣建制,設立雙陽區,屬於長春市。撤銷長春市郊區建制,重組綠園區。長春二道河子區改名二道區。長春市5個區的各行政區域做了相應的調整。市區面積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將九台市的卡倫湖鎮、龍嘉鎮(原龍家堡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將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經過此次調整,長春市城區面積由3616平方千米擴大到4756平方千米,擴大了31。5%。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一汽)汽車工業開發區。長春市區面積49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368平方千米(6鎮入長1140平方公里,長春汽車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長春玉米開發區新增50平方公里),城區總面積居東北第一位。 2008年5月,長春六大主城區、四大開發區總人口487.6萬(四環以內),長春地區總人口868.72萬,其中流動人口約為120萬。

C. 長春有什麼歷史事件

1、清嘉慶五年(1800年)始建置「長春廳」於新立城,置「理事通判」,是為設治之始。道光五年(1825年)遷至寬城子,即現長春市南關區一帶。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升格為長春府,置「知府」。1913年改制長春縣,縣衙稱「縣公署」,主官稱「知事」。1929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
2、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3、1920年8月始籌建市政,成立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與開埠局合並,謂長春市政籌備處,置處長。市政公所與市政籌備處,皆為在縣的行政區劃之內獨立的市政管理機關,與長春縣並立。1932年1月1日長春縣改制長春市,至此,市制始成。是時長春已被日本侵略者佔領,並於3月14日定長春為偽滿洲國國都,15日易名為「新京」市。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1945年「八·一五」光復,長春乃復其名。1945年8月19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實施軍事管制。此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對長春市反復爭奪,兩度易政,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4、1948年10月19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劃歸吉林省,隨後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5、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的貫徹落實,長春市於1980年同日本仙台市、1981年同南斯拉夫諾維薩德市、1983年同英國伯明翰市、1985年同美國弗林特市結為友好城市;在廣州、大連設立了辦事處。

D. 吉林省的歷史

漢至隋朝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滅衛滿朝鮮設玄菟郡,管轄吉林省東南部。東部和南部的長白、圖們、敦化、和龍、汪清、龍井、琿春、延吉等市縣,先後屬蒼海郡、臨屯郡、樂浪郡。

通化、集安、梅河口、靖宇、白山等市縣則先後屬真番郡、玄菟郡。這是吉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前37~668年間,高句麗活躍於吉林,曾定都於集安丸都山和國內城,與東漢、曹魏、隋朝等中原政權時戰時和,鼎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唐朝時期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和新羅聯合滅高句麗,設置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地區屬唐室韋都護府。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敦化東牟山立「震國」。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受唐玄宗冊封「渤海國」,統治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後曾定都和龍、琿春。

宋遼金時期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為契丹所滅,設東丹國,在西部設黃龍府。遼朝時期,吉林省大部分隸屬東京道,西部為上京道管轄。

金朝在其轄境設上京路、北京路、東京路、成平路、海蘭江路,基本覆蓋今吉林省全境。金貞祐三年(1215年)女真人蒲鮮萬奴建立東真國。金天興二年(1233年)為蒙古所滅。

元朝時期

元朝隸屬於遼陽行省,為開元路、北達達路、中書省泰寧路及中央樞密院直領的成平府轄區。

明朝時期

明朝大部分隸屬奴兒干都司,西部的洮南一帶屬大寧都司的泰寧衛,東南部一帶為建州衛,為建州女真發源地之一。

清朝時期

清順治十年(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烏拉」,吉林由此得名,隨後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市。

清乾隆五年(1740年)頒布了「流民歸還令」,對山海關以東地區施行封禁政策。但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並未能阻止為生活所迫的華北大批漢族農民流入吉林省中部一帶,並向北、向東、向西擴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吉林將軍轄區大體包括松花江、綏芬河、牡丹江、圖們江流域,西起開原威遠堡邊門,東至烏蘇里江兩岸和庫頁島在內的沿江及至長白山區。

(4)長春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截至2017年,吉林省共轄8個地級行政區,包括7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通化市、白山市、遼源市、白城市、松原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另有長白山管委會 。長春市是副省級市。吉林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329號。

吉林是大米、玉米之鄉,菜餚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主要有三大特點:油大、鹽多、菜碼大。東北人口味重,基本上每道菜都鹹味都比較重。

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E. 1840到1978年吉林發生了什麼歷史事件,有哪些歷史人物

1803年(嘉慶八年)清政府廢止禁令。
1878年(光緒四年)吉林設置墾務局,大事墾殖,經濟面貌大為改觀,並逐步形成東部的農林地區,中部的農業地區和西部農牧地區的差異特點。
1907年,正式建吉林行省,清政府完全處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惶惶不可終日之中。光緒帝欲憑借改革地方政治來挽救垂危的統治。他首先發布諭旨:裁撤東北三將軍,設立奉天(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吉林省正式建制,稱吉林行省,設吉林巡撫(吉林省第一任巡撫為顧肇熙),省會設於吉林市。
1908年,吉林省組成巡撫衙門,吉林將軍、吉林分巡道隨之廢除,吉林巡撫成為吉林省最高民政長官,並兼理旗務。同年,吉林省仿照關內行省之例,先後在省下置四路分巡兵備道。
1912年:吉林省作為南京臨時政府和22行省之一,區劃沿清舊制不變。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下詔退位。268年的清朝統治與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4月15日,袁世凱下令各省督撫均改稱都督。陳昭常任吉林省都督。
1926年:中共北滿地委在吉林省建立長春支部。
1930年:於和龍縣葯水洞成立東北地區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
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邊界狀況是:西界奉天,北界黑龍江,南至圖們江外韓國,東界蘇聯。
二十世紀初,東北成為俄、日帝國主義進行殖民擴張的角逐之地。在「五四」運動的推動和後來「五卅」運動的影響下,吉林大地不斷掀起反帝愛國斗爭風潮。民族工商業有所發展,出現了更多具有近代規模的城市。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吉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正式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大同」,定都「新京」(今長春)。1934年,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地圖
1931年9月19日,日軍佔領長春、四平等地。21日,吉林城淪陷。吉林省代主席、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熙洽降日。11月12日,吉林省抗日政府在賓縣成立,誠允任代理主席。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零時,蘇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吉林光復。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在長春成立吉合區黨委。同時成立吉合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委員周保中。轄區包括吉林、合江以及松江之珠河以東地區。這是吉林省建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權。同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吉合區黨政軍機構,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至30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人民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正式代表55人,列席代表9人。
吉林省政府成立後,其轄區、省會駐地、工作機構、派出機構等,幾經變動。吉林省政府成立時,省屬市縣已由1945年11月10日中共吉林省工委成立時轄屬的3市23縣,調整為轄長春、吉林2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台、通陽、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16縣,至1946年5月下旬部分市、縣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前,均已成立了市、縣政府,轄區人口650餘萬人。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政府把東北劃成9省,吉林省領長春、吉林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
1945年11月25日,中共永吉地委徵得駐吉蘇軍同意,成立吉林市民主政府,至1946年5月28日隨軍撤出,吉林市被國民黨軍隊佔領。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復建吉林市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吉林省政府在永吉縣正式成立,周保中任主席。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民國政府劃分原東三省為九省,吉林省領長吉2市和永吉、榆樹等18縣1旗,省會設在吉林市。同年11月,在中共組織下成立吉林省政府。
1946年5月,共產黨軍隊從吉林市撤出,國民黨在此成立了吉林省政府。
1948年3月9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月10日,中共吉林省政府遷至吉林市。
1948年10月19日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實現吉林全境解放。
1949年4月21日,長春市政府由東北行政委員會直屬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屬,東北劃分為6省。
新中國建立初期,吉林省轄2個市、2個專區、 1旗、22個縣和1個工業特區。
1954年,東北行政區劃調整,將原黑龍江省的7個縣劃歸吉林省,與原屬吉林的乾安縣共同組建白城專區;將原遼東省的1市9縣劃歸吉林省,設立通化專區;將原遼東省的遼源市、西安縣、東豐縣和原遼西省的四平市、雙遼縣、梨樹縣劃歸吉林省管轄。東北6省改為4省,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遼寧省以兩省新劃歸吉林省的市、縣界線為省界,與朝鮮、蘇聯國界仍舊。
1954年9月27日,長春直轄市改為省轄,省會遷往長春。[1]
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哲里木盟和呼倫貝爾盟的1縣1旗劃歸吉林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從此,吉林省行政區劃延續至今。

F. 吉林長春有什麼歷史故事

中國的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而似乎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在其發展歷程中,都經歷了生與死的訣別。戰爭,讓有些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成為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地;也讓有些城市屍橫遍野,成為鬼魂無處藏身之地。今天要講的是一座被小日本欺壓歷史最久的一片地域,而在這片區域中崛起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吉林長春。



我們再來看看今天的長春市,這里目前是中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因在汽車製造業等產業頗具領導力,因此也被稱為“東方底特律”。另外長春在光電、制葯等產業也是頗具建樹,2017年長春市國民生產總值達6530億元,其成績在國內同類二線城市中確算不錯了。也因為這里名勝頗多,又是北方人的“春城”,每年也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雖說長春的城市發展離不開小日本的初步建設,但其後的幾十年是由吉林省舉全省之力打造的,所以跟小日本也沒多大關系。在這件事上,你們怎麼看待小日本呢?

G. 長春市有什麼歷史傳說

長春原名寬城子。夏、商、周屬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內屬夫余國;東晉、南北朝時容期入高句麗版圖;隋及唐初屬高句麗之夫余誠。公元六世紀後,高句麗漸衰,終為新羅與唐朝聯軍所滅,長春一帶又屬渤海國扶余府所轄。遼屬東京道之黃龍府;金屬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屬開元路;明初屬奴爾干都司,明中葉屬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為蒙古族王公領地。

長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毀於戰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緣於清朝封禁政策的廢除,繼與沙俄、日本的侵佔相聯。故對長春既有古城之說,又有現代城市之議。

H. 長春市的故事與傳說

關於長春名字由來的傳說:
古時候人類抵抗大自然的手段是比較原始而軟弱的,而東北每年受西伯利亞的寒流影響又很大,有一年,西伯利亞寒流又一次大舉南下,只是這次寒流格外強烈,伊通河畔這個小村莊中有很多老年人和兒童便因飢寒疾病離開了人間,於是剩下的村民便向上蒼祈求,希望天上的眾仙能夠體察民間疾苦,不要每年都那麼寒冷,不要每天都奪走那麼多親人的生命。他們的至誠終於感動了天上的一位善良的仙女,她飄然的來到了人間,送給村民們兩把種子,並告訴他們:你們把他播種下去,當他們都成熟以後,你們將不用再懼怕寒冷,你們的生活也會充滿歡樂。於是村民們小心的收下了這兩把種子,並把他播撒在伊通河岸邊,第二年春天的時候飽含村民們汗水和希望的種子終於發出了嫩芽。不久以後第一把種子開出了美麗的花朵——月季花,村民們欣喜若狂,名之曰長春花,希望春天能永遠眷顧他們,春天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溫暖而美麗的,到了冬天該怎麼辦呢?當秋風吹起是,村民們又有了新的哀愁。正當他們愁眉不展時,突然想起了仙女給的第二把種子,這把種子並沒有長出什麼美麗的花朵,只是越長越高的一篷蒿草。村民們相信仙女不會欺騙他們,於是就來到河邊,擱下了大把的蒿草並把他們曬干,結果他們發現這種草又細又長,又非常柔軟,於是冬天便把他們墊在鞋裡,鋪到火炕上,再也不怕寒風的侵襲。講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就是東北的老三寶:人參、鹿茸、烏拉草中的烏拉草了!

I. 長春的歷史

長春的歷史
長春史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肅慎國的第二個王都,當時是惠(穢)族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和在一起那個字)」,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最早長春歷史,所以三個七組成的「喜」也是應該是現在長春的簡稱。

後來在公元前約1800年時惠、漠(貊)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族(滿族的前身),當時成為得匯(德惠)國,改「喜都」為「何龍(合隆)城」,後來建立扶余國由於此時與中原的東漢文化開始交流,道教傳入扶余所以把國都又改稱「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上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建的。

一直到唐朝開元時期,長春成為唐『安北都護府』的一部分,時被中原人士稱為「書山府」,是唐朝發配文字獄犯人的地方,當時書山城被冤枉發配的文人很多,也使這里成為文化之城,是許多中原學子嚮往的學習只地,所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廣為流傳至今,此時這里已經人口近十萬的大城市城牆面積擴大了數十倍。

公元846年惠漠後裔大柞戎在此建立臣北邵(渤海)國,改「書山府」為「隆州府」,做為國都後遷都『敖東城』,此時這里還是北邵國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和第一大城市,人口已近50多萬。

公元1115年契丹逐漸強大,這里成為契丹管制女真的重地,由於契丹的一個王子在此地出生,所以把這里改成為以契丹王子的名字命名為「耶律德光城」。
後來在公元1234年女真人在這里崛起,把這里改回祖先的「隆州城」又稱「白龍府」,作為國都,並在北面建立了軍事重地黃龍府,之後遷都中都(北京)後,把這里改稱「寬城府」,為北方的軍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時的大金國,國富民強,從西方傳來的景教(基督教)成為大金的國教,全民信仰,寬城成為東方最大的基督教聖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眾有數十萬,此時的寬城人口近百萬,城市已具備規模,城牆高大分為內外兩城,宮殿隨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華,百姓安句樂業,有專門傳道的牧師在教堂講道,大多數信徒為富有的地主階級,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辦的最大的教堂聽道。

後來蒙古強大起來,攻佔寬城,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攻下來,元由於信仰藏傳佛教,所以認為這里是景教的不詳只地,才會久攻不下,就下令將這里的城牆拆毀,百姓遷移到遼陽和中原等地,這座千年古都變為一片廢墟,又把廢墟所有的一切又挖地三尺,移為平地,所以今天基本上找不到這座古城的任何痕跡,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點留下一點殘存的遺跡。

明朝後期女真逐漸強大,建立大清國,後來長白山成為滿族祭祖的聖地,在原來古城的西南部伊通河畔的驛站成為去長白山的必經之路,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後來嘉慶登基後去長白山祭祖,來到這個驛站時也發現這里氣候很涼爽,又聽說先帝說過的話,便在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1865年建築城垣,佔地5平方公里。到1883年,人口達9萬餘人。

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州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於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長春。但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的魔爪又伸入長春使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城市生產和人民生活瀕臨絕境,市區人口最後減至17萬人。

J. 長春的歷史

長春原名寬城子。夏、商、周屬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屬夫余國;東晉、南北朝時期入高句麗版圖;隋及唐初屬高句麗之夫余誠。公元六世紀後,高句麗漸衰,終為新羅與唐朝聯軍所滅,長春一帶又屬渤海國扶余府所轄。遼屬東京道之黃龍府;金屬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屬開元路;明初屬奴爾干都司,明中葉屬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為蒙古族王公領地。

長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毀於戰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緣於清朝封禁政策的廢除,繼與沙俄、日本的侵佔相聯。故對長春既有古城之說,又有現代城市之議。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設治,設立長春廳。

1825年 長春廳衙署遷到寬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帶。

1865年 長春商民募集資金修築城牆。

1884年 長春廳撫民通判李金鏞創辦養正書院。

1901年 俄國人建成了長春的第一座火車站---寬城子火車站。

1906年 長春開埠後當地政府耗資白銀九萬兩修建道台衙門。

1907年 日本人開始修建長春火車站,滿鐵長春附屬地的規劃和建設開始了。

1912年 吉長鐵路通車。

1931年9月19日 日軍攻佔南嶺兵營,長春淪陷。

1932年3月9日 偽滿洲國成立,愛新覺羅 溥儀就任執政。

1934年3月1日 愛新覺羅 溥儀登基稱帝,年號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關東軍主持《大新京都市計劃》,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

1945年8月19日 蘇軍進駐長春,日本關東軍投降。

1948年6月25 東北人民解放國圍困長春戰役開始,圍城期間市內死亡十餘萬人。

1948年10月19日 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長春特別市市政府成立,鄒大鵬任市長。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入長春市,長春市變成為省會城市。

1955年 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1958年8月 長春市第一個人民公社在小河台鄉成立。

1968年 經沈陽軍區批准,長春市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 國務院決定在東北三省建設商品建設商品糧基地,長春市外五縣被列為其中。

1980年10月 長春市與日本仙台市結為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 君子蘭被定為長春市市花。

1985年8月 伊通河泛濫成災,大規模治理工程隨即展開。

1985年8月1日 長春電視台正式開播。

1991年3月 南湖---南嶺新技術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2年8月23日 長春舉辦首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1999年 中國第一列時速200公里的電動旅客列車組在長春客車廠下線。

1999年5月14日 國務院正式批准施行《長城市城市總體規(1996--2020)》,確定了長春市城市性質。

閱讀全文

與長春歷史事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