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歷史主義」
歷史主義的英文名字是Historicism。自古以來就有不少人嘗試以研究和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版為基礎去理解個別的社權會和政治,認為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就能掌握未來發展,知道什麼趨勢將會容易成功。黑格爾較早就為歷史主義建立基礎元素。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
早期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是神的意志的產物。柏拉圖的歷史主義是最精緻的,他在解釋希臘各部落,特別是雅典人的歷史與社會生活的嘗試中,為世界描繪了一幅宏偉壯觀的哲學圖景。在柏拉圖看來,歷史是宇宙法則。——對所有被創造物和生成物都適用的法則的一部分。一切流變物,一切生成物註定要退化。
康德在論及普世歷史時認為,每種生物都將發展成為其「註定的目的」或「歷史的終結」,而人類作為獨有可以使用理性的生物,人類的歷史發展也有其完整使用理性的目的:建立普世的公民社會。邁向這個目的的發展就是社會進步。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叫「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者「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
『貳』 實證主義對歷史學的影響有哪些
①歷史發展與自然科學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歷史學家能通過經驗研究去發現它。專②反對對屬歷史作純思辨的思考,主張從對經驗史實的經驗研究中總結出規律來。③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④歷史學家能客觀地描述歷史事實,如同事實所發生的那樣再現過去。這樣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它鼓勵人們去尋找歷史的規律性。泰納(HippolyeeA.Taine.1828~1893年)認為歷史學和化學一樣都是精確科學,可以用分析和推理的實驗室方法來處理。在他看來,歷史研究僅總結事實是不夠的。事實只是一種表面的存在,實際上存在著的是抽象和普遍的概念。他主張歷史研究的對象是心理活動,撰寫歷史的目的是努力去發現民族國家的精神力量,說明精神到底起什麼作用。顯然,他是意識到實證主義的片面性的,認為歷史研究還應當深入到民族精神中去。克羅齊對實證主義也有積極的評價。他說:「幸虧有了實證主義,歷史著作才變得不那麼幼稚,著作中的事實才變得較豐富,尤其是富有浪漫主義所忽視的那類事實。」
因此,實證主義是西方19世紀出現的一種重要的思潮。
『叄』 實證主義對歷史學有什麼影響
實證主義不僅對各門自然科學有深刻的影響,對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也有深刻的影專響。例如,實證主義對屬歷史學的影響,有人把它歸納成四點:①歷史發展與自然科學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歷史學家能通過經驗研究去發現它。②反對對歷史作純思辨的思考,主張從對經驗史實的經驗研究中總結出規律來。③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④歷史學家能客觀地描述歷史事實,如同事實所發生的那樣再現過去。這樣的影響無疑是積極的,它鼓勵人們去尋找歷史的規律性。
『肆』 歷史學有哪些主要的流派
一、蘭克學派
蘭克(1795-1866)是歐洲19世紀影響力巨大的一位史學大師。曾經被腓特烈四世任命為普魯士國家史官,編寫《普魯士王國史》,後來又用半輩子時間編寫了《法國史》和《英國史》。70歲被授予貴族爵位,82歲高齡帶著一群助手學生編寫《世界史》。享年91歲,死後在家鄉立紀念碑,絕對是人生贏家。
蘭克學派的特點就是剝離所有的偏見,用純粹客觀的視角來陳述歷史事實,注重實證。而且以政治史為主,收集第一手的史料追求廣博。
二、年鑒學派
1929年,《年鑒》雜志在法國問世,年鑒學派也從此誕生。
年鑒學派覺得傳統的蘭克學派已經過時了。年鑒學派不僅研究政治史,而是研究社會總體歷史;不僅收集文獻史料,也收集其他史料;還提倡史學應該跨學科研究。
年鑒學派的兩位創始人,費弗爾(1878-1956)和布洛赫(1886-1944),早在1929年之前就已經做了很多革新傳統的工作。
三、新社會史
傳統的社會史可以追溯到啟蒙時代的伏爾泰。
但新社會史卻是從年鑒學派中脫胎出來,20世紀50年代才成型的。
四、計量史學
計量史學就是在歷史研究中使用數理統計的方式,也算不上一個嚴格流派。
計量史學一般以美國經濟學家研究南北戰爭之前的南方奴隸制經濟為起點,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福格爾(1926-2013),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五、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
在19世紀後期,馬克思主義史學一直和西方的傳統史學(以蘭克學派為代表)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蘭克本人也承認:「歷史科學的職能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性的。」所以蘭克學派作為資產階級御用史學,肯定和唯物史觀水火不容。
馬克思本人曾毫不留情地批判德國兩大宗師,分別是黑格爾和蘭克。批判前者是因為唯心主義,批判後者是因為馬克思認為蘭克學派只是一群「收集趣聞軼事」的「歷史的宮廷侍從」。
六、比較史學
歷史比較方法的運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史家希羅多德,馬克思也對歷史比較研究做出過較大貢獻。
但比較史學的開創者,當屬法國史學家布洛赫。
『伍』 歷史學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的基本觀點
歷史制度主義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學者在對政治系統論、結構功能主義、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以及舊制度研究等理論的批判和繼承過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它有選擇地繼承了傳統制度主義研究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如重視歷史的價值,結構對行為特有的塑造功能,歸納法等;另一方面,又汲取了行為主義革命時期乃至後行為主義時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團理論」、「結構- 功能主義」、「回歸國家學派」、「組織理論」、「學習理論」、「符號互動理論」、「歷史社會學」等諸多理論都是歷史制度主義賴以生長的土壤和養料。在研究方法上,歷史制度主義在改造傳統制度研究那種律法尊重主義 (legalism)、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整體主義(holism)、歷史主義(historicism)、規范分析 (normative analysis)基礎上,兼收並蓄了行為主義時期動態的、量化的、模型化的科學化研究進路,這成為新、舊制度主義區隔的一個顯著標志。更為重要的是,歷史制度主義還被賦予為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和社會學制度主義整合者身份。如果說社會學制度主義走的是「適當性邏輯」,理性選擇制度主義偏愛的則是「算計邏輯 「。一個是宏觀視角下文化模式對行為的塑造和建構,一個是微觀層面上正式規則對行為和利益的認知與追逐。歷史制度主義的顯著特徵即在於,在文化模式--只見森林不見樹木和微觀行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間取了一個中間值,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二者的以歷史為基礎的結構性大事件分析法。
社會學制度主義:建立在社會人的假設基礎之上——區別於單純的經濟人或理性人,強調義務和責任,但也沒有忽視人的自利特徵。個人的政治行動受到制度、習俗、慣例的規定和制約,不完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個人的偏好不是既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能夠影響和塑造個人的性格、偏好以及行為方式等。
主要觀點:1、關於制度的概念。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偏好、資源的分配和規則都是內生於制度的,應在制度框架內來認識公民個人的行為,觀念和思想,人是制度中的人,並且一出生就處在一定的制度之中,學習和適應特定的制度規范。
2、關於制度來源。社會學制度主義認為意義結構的制度來源於人們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適應性邏輯」(a logic of appropriateness) 。日常規范(如典禮、儀式等) 非常自然的來自於受這種邏輯支配的人們之間的互動。
3、何為好制度。在社會學新制度主義看來,制度的容量以及制度適應環境的能力普遍被看作是好制度的標志,組織存在的時間越長就越意味著某種制度是成功的。因此,從規范性標准來看,能夠將價值灌輸給成員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規制(regulated) 角度看,能夠控制參與者行為的制度是好制度;從認知(cognitive) 的角度看,處理信息的能力越強,能更好地從信息中得出適宜性結論的制度是好制度
4、個人與制度的相互影響。社會學制度主義強調制度對個人的影響,制度是一種規范、象徵、意義結構、組織結構等多要素的復合體,制度通過意義解釋、規范來影響個人的偏好進而影響個人的行為,個人在組織中會通過三個步驟,即習慣化、客觀化、沉澱化最終形成對組織或規范的認同。
『陸』 史學概論 什麼是歷史主義原則
歷史主義原則:歷史主義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人類歷史時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柒』 歷史學 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Empiricism)是一種認識論學說,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代表哲學家主要有洛克、貝克萊、休謨。經驗主義誕生於古希臘。距今已有2400餘年的歷史。期間,它不斷地與另外兩種學說發生爭議:一種學說為天賦論,主張知識屬於與生俱來的本性之觀念;另一種學說為理性主義,主張唯有理性推理而非經驗觀察才提供了最確實的理論知識體系。然而,上述的爭議雖然從未中斷過,但它們之間的沖突卻時而激烈,時而緩和。
中文名
經驗主義
外文名
Empiricism
距今
2400餘年
種類
歸納為四種
歷史
基本上可以區分為兩類學派:溫和的經驗主義與激進的經驗主義。前者認為,所有的意識觀念均來源於知覺,但同時也承認意識的機能(諸如記憶、想像和語言的官能)是內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後者的觀點則更為激進,公開宣稱不僅意念的內容,而且意念的整個過程都不可能存在內部能力,而只能是習得的。
自16世紀起,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爭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再次爆發。F.培根依據實驗科學,強調感性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同時,他並沒有把人的認識局限在感生經驗上,而是承認了理性認識的必要性。他認為只有把感生和理性結合起來,運用科學實驗和客觀分析,才能克服認識上的混亂,推動知識的進步。繼增根之後,J.洛克通過對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天賦觀念論和以G.W.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叭理論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經驗主義的原則。洛克指出,人的適應 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白紙,在它上面並沒有任何天賦的標記或理念的圖式。至於各種觀念和知識是怎樣寫在這張白紙上,進入人的心靈之中的問題,洛克在他的《人類理解論》一書中給出了答案:「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知識歸根到底都是導源於經驗的。」在具體論證這一原理時,洛克採取了類惟於近代心理學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識歸結為觀念,而一切觀念又可被分析為簡單觀念。他斷言,簡單觀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構成知識的固定不變的、最單純的要素。所有的簡單觀眾念,都來自外部感官或內省,也就是說,都來自外部經驗或內部經驗。人的心靈處理這些簡單觀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種:一是把若干簡單觀念結合成為一個復合的觀念;二是把兩個觀念(不令是簡單觀念或復合觀念)並列起來加以考察,形成關系觀念;三是把一些觀念與其他一切同時存在的觀念分開,即進行抽樣,由此形成一般觀念。至此,作為經驗主義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體系,從而與理性主義展開了長期的不屈不撓的對抗。
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僅沒有任何天賦的或先天的命題。激進的經驗主義者唯一強調感覺經驗而否認理性思維,在他們看來,理性認識是抽象的、間接的認識,思想愈抽象則愈空虛,愈不可靠,愈遠離真理。所以,他們持極端唯名論的觀點,根本否認抽象,否認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題。例如,J.S.穆勒認為,邏輯和數學的命題也是從經驗中來的,其所以為真理也只是因為它們在經驗中總被發現是這樣的,因而它們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為將來的經驗所修正。
I.康德提出了一些關於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問題的假設。康德將科學認作人類知識的最高形式,並且確認它起始並同步於人的經驗。然而,康德又認為人類經驗的形成必然地帶有人類心靈的自在特徵。正是人類的心靈才產生了科學所研究的有規則的現象。於是,最終的真正知識——科學就能立足於在心靈中先天具備、因而也就先於經驗而存在、同時又獲得理性證實的基礎之上。康德把這種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後天經驗(質料)結合起來的命題稱作綜合命題,以此來盡力調和或折衷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矛盾,並試圖克服兩者的片面性。
對於心理學而
『捌』 為什麼歷史主義史學是歷史學職業化的必然要求
歷史主義史學希望在確定真實的歷史事實之後,通過尋找個體事件中版事實之間的因權果關系,解釋從歷史中之所以孕育出現實的原因。其中事實的真實性確定歷史學的客觀性,而個體敘述在考慮到歷史事件產生的歷史性時,也不否認歷史學家自身的歷史性,從而構成具有歷史認識論色彩的歷史主義史學。這種做法是歷史學在18世紀末開始的職業化過程中的一種傾向。它試圖通過將歷史學限制在描述個體的框架內。使之成為一門介於科學和藝術之間的獨立學科。
主要特點:強調歷史因素的連續性、個別性、獨特性、具體性;主張深入挖掘和考證史料;用情感取代理性,通過著史抒發情感和理想,強調直覺溝通,要求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各時代的歷史文化;注重偉大人物與政治斗爭;不獨樹一幟與其它史學思想共存共榮。
『玖』 論述歷史的相對主義
歷史相對主義(Historical relativism) 認為歷史解釋不可能像以理論、觀察和實驗為方法論基礎的自然科學解釋模型那樣客觀。一些哲學家同意歷史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客觀性,但宣稱歷史學和其他學科都有自己的適當的客觀性概念,另外一些哲學家則在探究歷史解釋不具有客觀性這一主張的含義。歷史學家是從歷史文獻中得出結論的,但歷史記錄可能既不真實也不完全。在分析歷史文獻時,歷史學家不是一個完全中立的觀察者,而是帶有一系列的見識、傾向和偏見,這都會限制和歪曲歷史研究並使其成為可能。由於這一原因,不同的歷史學家從同一材料中可能會得出顯然不同的結論。顯而易見,歷史知識肯定與不同歷史學家的思想或形成他們思想的眾多因素有關。除非我們有理由相信其中一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可能展現真理,我們才能闡明相對性的模式,但我們無法從以這些模式為基礎的歷史解釋中進行挑選。與歷史相對主義相反,歷史客觀主義宣稱歷史知識能夠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提供精確無誤的重建,歷史懷疑論則根本否認歷史知識的可能性。對歷史知識的不同態度導致了對過去的真實性和歷史學的本質的不同態度。對客觀主義而言,過去是實際發生的不以我們意識為轉移的事物。在懷疑論看來,我們不能證實存在這樣一種過去這一斷言。相對主義則認為,過去是由歷史學家的以證據為基礎的、常常是沖突的建構組成的。
『拾』 論述歷史學的絕對主義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版中的動態權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廣義的「歷史學」是對「史」進行同時合訓而產生的「史有二義」的統一體。包括:完全獨立於人們的意識之外的人類過往社會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歷史學家對這種客觀存在和過程及其規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出來的產品。狹義上的史學專指後者,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因歷史學家們考察的角度和出發點的不同,而有「活動」說、「學問」或「學術」說、「知識體系」說、「科學」說、「藝術」說和「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說、「整合」說等等不同的界定。歷史學類專業主要包括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一級學科,以及博物館學、民族學、文物學等二級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