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學習歷史,政治,地理分別要買什麼資料書好
親,你是准高一么?我今年高考完,也是文科,我覺得吧,文科高中的資料書別忙著去買,學校布置的作業就夠你做的了╮(╯▽╰)╭。我文科不錯,真的覺得沒買資料書的必要,上課認真聽就行了。
2. 高中歷史復習資料,推薦
你好,關於歷史復習,跟你分享我提高學習成績的高效復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首先,我學會給自己規劃時間,每個時間段要做什麼,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明確下來,有了目標復習才有方向、才能靜下心來專心去做、有條不紊的去完成,提高效率和成績。
其次,提高效率。我通過練習「快速閱讀」來激發右腦潛能,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我們「腦、眼」潛能,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注意力集中的飛躍。
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目前我們學校很多班級開展的假期速讀速記訓練班,用的就是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系統。
再者,做題練習是檢查你學習、復習掌握情況的最好辦法。做題的時候要有選擇性,不要漫無目的的見題就做。同時,要重視做題,最好能整理一個易錯題本。考試前期可以做一兩套模擬題,要限定時間,按標準的考試來,培養考試心態。更多具體學習、復習方法可以到貼吧《高效學習法》吧查看交流。
3. 高中歷史基礎知識手冊的內容簡介
本書與其他類書相比有四個鮮明的特點:
一、基礎知識豐富全面,資料性、工具性強。
針對歷史知識點分散,規律性難的把握的特點,編者反復審讀教材,全面透徹地提煉了知識要點,科學系統地進行了重難點闡釋,准確無誤地進行概念術語的解釋,真正做到了「一冊在手,內容全有」。
二、切實注重思維方法,條理性、系統性強。
本書在部析基礎知識的過程中,重在教會學生歷史學習的思維方法,全面概括了歷史階段特徵,精確提煉了基本線索,並對重要歷史知識進行歸類和跨學科綜合知識總結,對整個高中歷史知識和跨學科綜合知識以專題形式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
三、努力擺脫題海戰術,針對性、實用性強。
經過高三復習的學生都有體會,復習過程中做過的題,以後再遇到類似題,照樣不會做。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學會如何學習。本書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學生一個方法,給學生一種技能,將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讓學生輕輕鬆鬆學歷史。
四、准確把握高考脈搏,新穎性、時代性強。
編者認真研究《教學大綱》《考試大綱》和近幾年的高考題,明確考點、熱點隸屬於哪部分,化整為零,把它們分散到每個知識點中,講深講透,並讓它們起到一個統率作用,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習效率。
參加本書的編寫者均為一線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把關教師,本書是他們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的集成。
4. 高中歷史選修都學那幾本都是什麼
高中人教版的歷史書一共有六本巡修,分別是:
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二: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選修四: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選修五: 探索歷史的奧秘、選修六: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高中歷史書一共有九本書,必修書有三本,選修書有六本
歷史人教版必修書分別是:
1、必修一,政治史
2、必修二,經濟史
3、必修三,思想文化科技史
(4)高中歷史學習手冊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考試特點是史論結合、知識點多而交叉,這也使得高中歷史不光靠背一背就可以了。
1、聽課方法
高中歷史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必須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聽課效率往往決定你對基礎知識掌握效果。
教師在歷史課是除了講解知識,也會對知識進行拓展分析、知識之間的聯系分析。
高中歷史課所涉及的內容包括:
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過程等、歷史的時間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較多的。高中階段的筆記除了記錄內容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等,還可對教師講述的內容選擇記錄,尤其是一些補充性的內容。
2、閱讀歷史資料方法
歷史資料包括歷史教科書、歷史資料、歷史讀物等。閱讀歷史材料是學習歷史的有效方式之一。閱讀高中歷史書以外的課外閱讀書,也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加深知識印象。
比如一些資料中的歷史地圖、歷史圖片、歷史照片、歷史實物或模型、歷史建築等形象化的學習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受歷史的情境和氛圍。
在閱讀課外書時,不僅要了解和分析歷史材料,而且要能夠與課本上具體的歷史事實聯系起來,對閱讀材料的內容進行辨析、歸納。
3、建立知識系統方法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清晰的認識。
比如按照朝代建立、鞏固、繁榮、衰敗等記錄為主要框架。重要事情按照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
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記錄為具體內容。
5. 高一歷史復習資料大全 歷史怎麼復習
高效的學習復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1、有準備的去聽,也就是說聽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
2、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
3、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
4、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最後就只能等著擁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試分數了。
其次,要學會記憶:
1、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合理用腦。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
3、藉助高效工具。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主要練習提升閱讀速度、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思維力等方面。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學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
學習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進理解和記憶的方法。不僅在記憶上可以讓你大腦里的資料系統化、圖像化,還可以幫助你思維分析問題,統籌規劃。不過,要學好思維導圖,做到靈活運用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前面說的「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也有關於思維導圖的練習和方法講解,可以參考。
最後,要學會總結:
一是要總結考試成績,通過總結學會正確地看待分數。只有正確看待分數,才不會被分數蒙住你的雙眼,而專注於學習的過程,專注於蘊藏在分數背後的秘密。二是要總結考試得失,從中找出成敗原因,這是考後總結的中心任務。學習當然貴在努力過程,但分數畢竟是知識和技能水平的象徵之一,努力過程是否合理也常常會在分數上體現出來。三是要總結、整理錯題,收集錯題,做出對應的一些解題思路(不解要知道這題怎麼解,還有知道這一類型的題要怎麼解)。四是要通過總結,確定下階段的努力方向。
6. 高中歷史復習資料(嶽麓版)詳細的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原始人群的社會組織由氏族、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政治形式——國家。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文明的進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的歷史階段。
2、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現以及禮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現反映了階級對立尖銳化的社會現實。
4、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反映了社會權力的集中,體現出早期政權和神權的結合
5、在仰韶文化時期不同的墓葬中,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出現了差別,表明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跡象。
6、司馬遷《史記》的第一篇《五帝本紀》,其中記錄了有關黃帝、堯、舜等最早的帝王們的事跡。
7、禹死後繼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王位世襲制產生)。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
8、商王朝的統治歷時六百年作用,歷史遺存相當豐富,數量可觀的甲骨文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信仰系統、制度文化和經濟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點: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
B、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
行決策。商王通過占卜理解天命,也通過這一手段主宰國政。
10、在牧野之戰中,周擊敗商王朝的軍隊主力,佔領朝歌,商王朝滅亡。
11、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內容: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 各領一方的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於燕,成為深入東北最遠的一支姬姓貴族;周公長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於魯,在姬姓貴族封國中位據於最東;親周的商代舊貴族微子封於宋)
12、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1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14 、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
特點:嫡長子繼承最高執政權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16、西周「禮樂秩序」:A、「禮」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B、「樂」輔從於禮C、「禮」「樂」的作用:「禮」「樂」的使用有一定的社會范圍,實質上是維護等級差別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證了社會安定和諧。
17、春秋時代,社會動盪,傳統社會秩序受到沖擊,出現了「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採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秩序來維護統治
19、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C、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秦滅六國的過程:韓、趙、魏、燕、楚、齊
2、採取的戰略方針:「遠交近攻」
3秦滅六國的意義: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4、秦國的對外擴展:向北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後又占高闕、陰山。修直道、長城
與邊防軍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國防體系
向南:修靈渠,平嶺南,在嶺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開辟「五尺道」
5、秦朝版圖的拓展帶來的影響:不僅擴大了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6、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7、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別執掌行政、軍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道」
8、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調動,不得世襲 。
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9、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職,諸卿分掌政府的具體職能部門。
10、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點: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大權最後集中在皇帝手中。
11、三公九卿制度對秦朝的影響:
A、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以朝議的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
B、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可以減少君主專制制度下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
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12、秦朝實行「挾書律」的目的:防止有學識的士人,以傳統的知識體系為思想工具,對時政展開批評。是秦朝的暴政之一。
13、秦朝統治者頒布「焚書令」以及「挾書律」,都與欣賞和實踐法家專制思想有關。
三、專制主義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是封建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 皇帝制 外朝
中 漢武帝 隋唐 宋 明 罷丞相 清
央 三省六部制 增加參知政事 權分六部 軍機處
三公 內朝 內閣形成
九卿制
秦 東漢 元朝 明朝
地方:郡縣制 州、郡、縣 行省制度 廢行省設三司
3、選官制度: 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4、監察體制:
秦 兩漢 明
御史大夫 設刺史 設監察御史
5、皇權的至高無上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何影響?
表現:A、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與一身。
B、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C、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任何制約
影響:A、君主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君主的個人意志影響著政治決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
6、歷代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7、皇權與相權是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對矛盾,舉例說明秦、漢、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的?
答:A、中國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執政的過程中,因為決策和行政的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難免發生矛盾。
B、秦朝和漢初,丞相的權力相當大。
C、漢武帝年幼時,丞相把握行政大權。漢武帝主持政務後,頻繁任免宰相,還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員參議要政,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分割了丞相的權力。東漢出現了尚書台。
D、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在門下省設政事堂,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與宰相,宰相的權力有所分散。
E、宋代設中書門下,為了分散相權,又增設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廢宰相,明永樂帝時,設立內閣,皇權加強。
8、清朝設立軍機處,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9、中國古代的監察體制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你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答:演變:
A、秦朝,已設監察機構,負責中央和地方的監察。
B、西漢時,漢武帝為了監察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監察機構,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後歷朝都有監察機構設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評價:
A、從中國古代監察體制發展的趨勢來看,逐漸走向健全。
B、在不同歷史時期,監察機構發揮過不同作用
C、但是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個王朝末期的腐敗,更使得監察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10、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如何演變的?你如何認識古代的選官制度?
答:演變: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可以表現出「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
評價:
A、「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繼承祖上的權位。此選官制度使官吏來源被貴族壟斷,不利於有用人才的選拔。
B、「察舉制」則是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央推薦予以任用的選官制度。此制度雖在當時看來比較完善,但各方面都體現出封閉的特徵。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
C、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種文化專制,到明清時發展為八股取士,不利於人才培養和科技的進步。(評價科舉制)
11、元朝設立行省制的原因,作用?
原因:元朝的統一,統一後幅員遼闊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作用:A、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
B、省制為後世所沿用,影響深遠。
12、清朝地方機構最高一級為:省
13、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不斷加強
14、清朝設軍機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用兵西北,後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而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裡。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
15、清朝通過哪些措施加強統治?
中央設立軍機處、地方採用密折制、完善加強各部門的規章制度。
16、清朝前期,統治者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
措施:
A、基本原則: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
地制宜地進行行政管理。
B、機構:清朝設中央機構理藩院專門主管邊疆事務。;
C、對邊疆地區的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中央政府也給予了特殊的重視,並且效果明顯。
D、在西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影響:
A、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B、也鞏固了統一的的多民族國家,近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
17、進入19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相比為什麼落後了?
答:歷史進入19世紀,從世界范圍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暴露出明顯的陳腐和落後性。中國社會的進步因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力和日夜落敗的官僚系統而受到嚴重的阻礙,以致無以抗禦列強的侵略和壓迫。
18、清朝末年政治改良的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設外務部、巡警部和學生部等
結果:中國仍然是君主專制主義制度
19、清朝末年改良未能改變中國命運的原因是:這些改良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觸動專制主義皇權,也就不可能鏟除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也就不能抗禦列強的侵略和壓迫。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侵入與民族危機
1、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A、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地廣
物博的中國成為他們的首要目標。
B、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國力衰竭,內部危機重重,正處於巨變的前夕。
2、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1840-1842年,簽定了中國歷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南京條約》:19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
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關稅協定(可以看出列強此時側重於向中國傾銷商品,即以商品輸出為主)
4、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5、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定了《馬關條約》。
6、《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
割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出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
本主義的發展)
7、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a.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b.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c.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秩序完全確立。
8、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直接目的: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9、1901年9月,簽定了《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
劃定北京的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
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
關沿線要地
10、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A、政治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大量割地賠款不平等的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B、經濟上,他們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控制
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經濟依賴列強喪失獨立性。
C、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的
刺激。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需要搶奪更多的殖民地作為資本
輸出的場所
12、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的開端。(也反映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既相互勾結,又互相鬥爭)
13、瓜分中國的表現: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影響:中華民族陷入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中。
14、1899年9月,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標志著美國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背景:A、當列強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的時候,美國正忙於美西戰爭
B、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還不能與其他列強抗衡
C、美國工商界進入整個中國市場的需要。
內容: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中的既得權益,同時要求各列強開放其「勢力范圍」,
使美國也能從中「利益均沾」
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爭奪和小米中國人民的反抗,由列強在中國建立「國際共管
體系」
影響:列強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二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2、1865年,中亞地區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佔新疆,成立汗國,自立為汗。
權,1871年,俄國強占伊犁地區。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
略新疆的陰謀。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赴新疆統籌軍務,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
軍事基地,在左宗棠的軍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國交涉伊犁問題的曾紀澤在外交談判中據
理力爭,簽訂《改訂條約》等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約7萬平
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設立行省,
加強對新疆地區的控制。
4、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人物有:海軍提督
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志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的全體官兵,管帶林
永升,「靖遠」號管帶葉祖珪。
5、黃海海戰戰爭後,中日雙方的實力比較:雙方都有一定的損失,清政府的北洋艦隊主力
尚存。由於李鴻章的「避戰保艦」政策,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本獲得黃海
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6、帶領台灣人民進行反割台斗爭的領導人:邱逢甲、徐驤、劉永福等。
7、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歷史意義:
A、反映了台灣人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B、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8、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懦弱無能。
9、義和團的口號經歷了「反清滅洋」到「掃清滅洋」
10、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從「圍剿」 「招撫」 「聯合列強絞殺」。
清政府態度的轉變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11、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
民族尊嚴
12、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原因:
A、日本既定的侵華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陷入極端困難的局面,為了擺脫危機(直接原因)
C、中國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趁之機。
13、日本的侵華史實: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
1935年日本製造了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侵華
八一三事變,上海失守
12月,南京失陷,日軍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中國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領土。
14、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
A、屠殺中國人民,進行細菌戰、毒氣戰
B、瘋狂迫害佔領區人民(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權)
C、進行經濟掠奪(實行殖民統治,目的是把淪陷區經濟淪為日本的附庸經濟)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抗鬥志,實現其
同化政策)
15、日本長驅直入的原因:
A、日本蓄謀已久,敵強我弱
B、中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6、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各階層棉隊日寇不斷加劇的侵略,各有什麼表現?
A、國民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B、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舉例:(1)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抗日宣言
(2)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193年12月,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4)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並在1936年成立抗日聯軍
C、國民黨愛國官兵:奮起抵抗。
舉例:(1)「一二八」事變後,19路軍奮起抵抗;
(2)1933年,東北軍保衛山海關;
(3)二十九軍宋哲元等部長城抗戰;
(4)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5)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D、愛國民主人士:1932年宋慶齡等愛國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對抗日民
主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E、愛國學生:1935年12月9日,發起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一二九運動。
F、關外人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工人罷工、募捐;愛國工商業者抵制日貨,拒收日
鈔,要求政府對日經濟絕交。
17、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8、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缺點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B、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變後,國共雙方軍事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D、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正式形成。
19、國民黨組織了多次正面戰場的戰役:
如:八一三事變後組織了凇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太原會戰期間,八路軍參加會戰,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徐州會戰中,在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
利,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結果:正面戰場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優勢敵人的進攻。
原因:一方面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另一方面是由於國民黨執行了片面抗戰路線]
20、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
21、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敵後戰場,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
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22、敵後戰場的抗戰措施有: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等。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23、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正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24、同時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如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
25,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底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
26、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
主要內容:
A、制定當時黨的任務: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作 用:
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礎
27、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美國、蘇聯等國家先後參戰,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正面戰場,敵後軍民舉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 簽署投降書。
28、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A、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
B、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並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C、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
A階級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B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C自然災害嚴重
D西方基督教的影響
2、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九月攻克永安,整頓建制,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進程: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的政治影響: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
4、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分兵進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三次戰役,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北伐經兩年的奮戰,雖遭失敗,但是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北伐的結果及意義)
西征的勝利,為太平天國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據地和物質基礎。(西征的結果及影響)
天京突圍,打垮了威脅天京的清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鞏固了天京。(天京突圍的結果及影響)
5、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6、《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解決土地問題,提出了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內容:A、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不論男女,按人口平
均分配土地.
B、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的產品分配原則。
理想目標: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
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1)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
(2)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願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3)但是這個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辦法,並不切合實際,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是農民平均主義的空想。所以《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的目的:為了振興太平天國。
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發展資本主義。
評價:(1)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一個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加之當時處於戰爭環境,因而《資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8、天京事變的原因: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
影響:嚴重
7. 高中歷史必修二學習評價手冊答案(江蘇教育出版社)
高中歷史(必修2)參考答案(2010年秋)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第1課發達的古代農業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D
D
D
C
D
C
A
A
D
B
B
B
B 二、非選擇題
16.(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生產工
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是其出現的原因。(2)這種生產方式的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3)自耕農是國家
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負擔沉重;農民生產規模小,生產資料有限,難以擴大再生產,抵禦天災人禍的能
力較差。小農經濟非常脆弱,自耕農常因水旱災害或急征暴斂而破產。
17.原始農業的產生最初只是播種和收獲,後來採用刀耕火種,隨著宋耜等生產工具的出現,七八千年
前,中國農業進入了「耜耕」或「石器鋤耕」時代;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排灌、
施肥、除草和滅蟲等技術;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施肥和灌溉技術的發展,標志著鐵犁牛
耕這種中國古代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形成。
基本特點: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即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農民佔有少
量的生產資料,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一、選擇題
第2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答案
C
B
B
D
B
A
B
C
D
B
B
A
D
B
C 二、非選擇題
16.(1)官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和民營手工業。(2)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3)自
給自足。(4)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17.發展特徵:①官營手工業發達。例:冶金業成就領先世界;②民間手工業經營艱難。例:黃道婆在
棉紡織業的貢獻;③享譽世界。例:「絲國」、「絲綢之路」、「瓷器大國」。
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選擇題
1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D
D
D
C
A
C
D
A
C
D
C
D
D 二、非選擇題
16.(1)黃河流域:躍安、洛陽;長江流域:揚州、益州;東南沿海:廣州、泉州。(2)銀行、匯票。
~、.』
(3)設立市舶司,制定市舶司法則。(4)出現櫃坊和飛錢,對外貿易發達。
17.商朝時商業由官府控制。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
現。秦漢商業發展比較艱難。隋唐商業繁榮,有許多著名的商業城市,農村集市發展,出現櫃坊和飛錢。
兩宋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清依然呈現繁榮景象,大量農副產品成為商
品,出現「商幫」。
一、選擇題
第4課古代的經濟政策
1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13
14
15
1答案
B
A
C
B
C
B
B
D
B
D
A
B
C
A
D 二、非選擇題
16.(1)反映了重農抑商的思想。在戰國時期這一思想對發展封建經濟起了很大作用,為封建制度的
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2)清朝時仍然是重農抑商的思想。影響:這種思想對農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作
用,但嚴重地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致使整個社會經濟日益遲滯,導致中國處於落後的經濟地位。
17.(1)根本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即鐵犁牛耕的推廣。主要途徑是各國的變法運動。
(2)問題:土地兼並;規律:土地趨向私有化。
一、選擇題
第二單元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第5課開辟新航路
1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答案
A
C
D
D
B
D
B
A
D
D
C
C
A
C
B 二、非選擇題
16.(1)歐洲人從l3~15世紀,由於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地中海航路,絲綢之路中斷,東西方交流停
滯,所以對東方充滿著神奇而虛幻的主觀臆想。(2)新航路的開辟;人類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
始走向整體的世界。(3)材料三反映了材料二所進行的歷史活動的動機是尋找黃金等貴重物品。
17.(1)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人們對黃金、白銀的渴望日趨強烈;《馬可.波羅
行紀》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去「尋金」;傳統的東行陸路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葡萄牙、西班牙統治
者積極支持海外探險活動;教會鼓勵傳播天主教。(2)搶占殖民地。
一、選擇題
第6課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題號
l
2
3
4
5
6
7
8
9
10
ll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B
C
A
C
C
C
D
D
C
C
C
B 二、非選擇題
16.(1)佔領土地、掠奪財富、種族滅絕、販賣黑奴。直接原因:由於對美洲土著居民實現種族滅絕,美
洲勞動力不足,而美洲殖民地采礦業、種植業需要大量勞動力。(2)奴隸貿易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
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非洲的影響:使非洲精壯勞動力顯著減少,黑人家園遭破壞,社會經濟倒
退,陷人貧困落後。(3)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是一個血腥的掠奪過程,資本主義的每一步發展都同殘
。 酷的殖民掠奪密不可分。
17.17—18世紀,荷蘭、法國、英國等國家的殖民擴張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促進
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給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區和人民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和災難;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
一步得到拓展。
一、選擇題
第7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C
D
C
A
D
B
D
C
D
C
C
D
B 二、非選擇題
16.(1)核心內容是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代替手工工場(作坊);社會關系變化是將社會一切差
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對立,即社會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2)「文明」指資本主義;原因是「廉價的商
品」;核心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3)積極意義:客觀上沖擊了落後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先進的
思想和生產方式,從而推動落後國家和地區邁向近代化。
17.觀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社會的分化,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促進
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評價: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新航路的開辟使西方殖民者開
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各大洲之間的相對
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為一個相互影響、聯系緊密的整體。
一、選擇題
第8課第二次工業革命
1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13
14
15|
}答案
D
D
A
D
C
C
A
A
D
C
C
D
B
D
c I 二、非選擇題
16.(1)哥倫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歐亞大陸和美洲聯系在一起,對各地區、各民族間的交往作出重
要貢獻;西方殖民者開始入侵美洲,對美洲實行長期殘酷的殖民統治和掠奪。(2)第一次工業革命有棉紡
織工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等;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電力工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等。(每一次對應任
寫其中兩個)(3)第一,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第二,以發展重工業為主;第三,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
資本主義國家。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帶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歷
史的進步。(4)過程:新航路開辟後,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結束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狀態,使世界各地問聯
系加強,揭開了形成世界市場的帷幕。第一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西方列強的實力,加快了西方列強
殖民擴展的步伐,使世界市場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世界市場最
終形成。
17.(1)輪船、火車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汽車、飛機、電報和電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汽車
的發明者是德國人戴姆勒和本茨,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萊特兄弟,電話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貝爾。(2)英
國;美國和德國。(3)交通和通信工具的發明與進步,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交通工具的發明,使交
通運輸日益便利,加快r世界各地的貨物運輸和人員流動;通訊手段的進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商業
信息的交流與傳播。
一、選擇題
第三單元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第9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題號
l
2
3
4
5
6
7
8
9
10
l l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D
A
B
A
B
D
C
D
D
D
C
D 二、非選擇題
16.(1)認為中國人太節儉和因循守舊;家庭手工紡織業繁榮。(2)反映出,11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特
點。
17.①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了--{[L近代軍事工業。如曾國藩創設的
安慶內軍械所等。②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又以「求富」為旗號,創辦了--}LL近代的民用工業。如李鴻
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等。③洋務派還籌劃了海防,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④為辦洋務的需
要,洋務派還創辦了新式學校和派留學生出國留學。
第l0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C
A
B
C
A
D
D
D
C
A
D
A
D 二、非選擇題
16.(1)發展緩慢。(2)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南京臨時政府發布獎勵發
展民族資本主義的措施。②一戰使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③抵制外貨的群眾性的反帝
愛國運動的推動。
17.①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取得美國的援助發動內戰,不惜出賣國家主權,與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
通商航海條約》美國取得了在華的政治、經濟等特權。美國的商品大量涌人中國市場,排擠國貨;②官僚資
本也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民族企業受到內外雙重打擊。③國民政府還不斷增加苛捐雜稅,濫發
紙幣,導致通貨膨脹,造成原材料昂貴而產品滯銷。使民族工業陷於絕境,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的良機。
第四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一、選擇題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14
15
答案
A
C
B
A
B
D
C
D
D
D
A
C
C
D
A 二、非選擇題
16.(1)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
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2)東北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與蘇聯等國接壤;交通便利;幅員遼
闊,資源物產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基礎較好。
17.(1)八大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在我國建立起來的新形勢下,指出圍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
會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規定了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
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2)「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3)原岡是:「文化大革命」擴
展到經濟領域。(4)經濟形勢較好的有l973年和l975年。原因是:前者是周恩來的調整——著手恢復調
整國民經濟。後者是鄧小平的整頓——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並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頓。
第l2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選擇題
題號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答案
C
D
A
A
B
D
D
D
B
C
D
A
C
B
B 二、非選擇題
16.(1)基本思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區別不在於市場與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提出用市
場方法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的本質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
達到共同富裕。(2)一致。因為其符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目標。認識:鄧小平的探索解決了長期以來困
擾黨和人民的重大認識問題,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思想依據。
17.這次會議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了今後黨
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會議解決
了關系黨和國家命運的一些重大問題,開始了全面認真地撥亂反正;它為黨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
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因而成為新r{1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一、選擇題
第l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D
D
A
C
D
D
D
D
D
D
C
D 二、非選擇題
16.(1)克服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打破封閉狀態,以經濟特區為窗口向西方學習
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2)廣東和福建。因為:靠近港澳台,華僑多,便於引進僑資;地理位置優越,便
於吸收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資源豐富。(3)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範作用;特區
的改革,為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有力地推動_r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或推動我國經濟的發
展)。
17.十一屆三巾全會後,l980年我國先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j,第一批經濟特區,1984年國家決
定開放天津、上海、福州、秦皇島、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l985年以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
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又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之後,逐漸向內地開放。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
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
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一單元到第四單元測試卷參考答案
(卷面分值:100分 考試時間:90分鍾)
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1題號
l
l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l
1答案
I
C
A
B
A
B
B
C
B
A
D
A
C
A l
1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答案
D
C
D
A
B
●
D
D
C
B
A
B
C
26.(1)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的產品主要自己消費,自給自足。
(2)草市、夜市。
(3)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
(4)重農抑商政策;一方面,鞏固了封建專制統治,強化了小農經濟,維護了政治穩定,另一方面,阻礙
了新的生產方式產生,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7.(1)開始於16世紀。(新航路開辟後)
(2)工業革命後,世界貿易的增長主要發生在歐汾l內部。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處於「世界工廠」
的地位,其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它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3)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方式:資本輸出、掠奪性國際貿易、新交通工具和通訊事業的發展。
28.(1)特徵: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迅速,一戰後衰落。
發展原因: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衰落原因:帝國主義又加緊侵略中國。
(2)軍閥割據,關卡林立,稅收沉重;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在資金、技術及管理方面的競爭。
(3)中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
迫,tp國要想獨立發展資本主義,必須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29.
編號
事件
對農村發展的影響
①
農業合作化
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確立,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②
人民公社化運動
挫傷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業造成了破壞
③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廢除了人民公社舊體制,調動了農民積極性 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 l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B
B
D
B
D
A
D
D
D
C
D
B 16.(1)維新變法中,維新派。(2)「斷發易服」的發生是西方文明影響的結果,「斷發易服」剛興起之時.
阻力很大;發展到20世紀初已成為人們參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決意推翻清朝專制統治的象徵,此時的「斷
發易服」不但具有文明、進步意義,還具有政治革命意義。辛亥革命推動了這一文明生活方式的發展。
17.表現:衣的方面,從長袍馬褂到西裝和五彩繽紛的休閑服裝;食的方面,從傳統飲食到引進西餐,講
求飲食的營養均衡和健康;住的方面,從傳統平房到寬敞樓房;風俗方面,改變陳規陋習,推廣文明習俗。
變化原網:外因:鴉片戰爭以來西方國家的侵略。內岡:先進的一fl國人認識到自身的落後,主動向西方學
習;中國共產黨以發展圍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作為工作重心。
第15課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
1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l
12
13
14
15
1答案
A
C
B
C
C
D
B
A
A
D
A
D
A
D
A 一、選擇題 16.(1)交通工具方面的汽車、功能多樣的摩天大樓和女性的衣著——旗袍。(2)街道上大多數的人穿
著西裝或中山裝;人們見面不再稱呼「大人」、「老爺」,而是稱呼「先生」或「同志」;人們問候也不再行跪拜
禮而是鞠躬或握手;穿白色紗衣結婚等。說明雖然時代變了,但某些落後的思想觀念卻根深蒂固,很難一
下子完全根除。
17.趨勢是:渠道越來越多,聯系越來越方便。感想:新的方式不斷出現,但舊的聯系方式並沒有廢止,
都在發揮著各自的不同作用;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人們的生活在不斷地豐富;溝通聯系的方式越來越便捷,
世界各地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學生可以自主發揮,根據自身的感悟來組織答案)
第l6課大眾傳媒的變遷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B
A
B
C
B
C
D
C
A
A
C
D
C 16.(1)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因為互聯網不僅可以迅速傳播信息,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與
感染力。它可以高速互動,雙向傳受,傳者和受者之間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時溝通,人們還
可I;tA網參與討論,隨時發表自己的意見。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快捷與方便。(2)互聯網,「第四媒
介」,是。(3)1994年。
17.
階段
表現
社會影響 形成
19世紀中前期,外國人在華辦報,有《中國叢
報》和《萬國公報》。中文有《東西洋考每月
統記傳》和《申報》
《東》報是中國境內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
《申報》是中國近代歷時最長,影響最大的中
文報紙
中國人自己辦報,宣傳新思想
成為宣傳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中國報
刊業呈現出繁榮景象 發展
20世紀初,中共創《紅色中華報》《新華日報》
《解放日報》等,國民黨控制《中央日報》 為奪取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創辦《人民日報》《紅旗》等黨報黨刊
和《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其他類型的報刊
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
工具,豐富文化生活 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除黨報
黨刊外,各種專業性、娛樂·l941t.-t,】也如雨後春
筍般創辦起來。
繼續發揮主導宣傳作用外,擴大了信息含量,
拓寬了報道領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第17課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C
A
B
D
C
C
C
B
B
D
D
A
A 16.(1)人們大量失業;工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社會矛盾激化;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和貿易衰退。
1929至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或「大蕭條」)。
(2)破壞性大;時間長;范圍廣。
(3)維護大資產階級(或金融資本家)的利益。沒有克服危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社會動盪不安。
17.經濟繁榮原因:①一戰後美國由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紐約成為世界金融。沁D之一。②汽車工業、
電氣工業、建築產業的蓬勃發展。③分期付款和銀行貸款的銷售方式,刺激了人們的消費慾望。④棚對穩
定的政治局面和占據世界市場等。
經濟危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經濟繁榮背後潛伏著嚴重危機,並最終爆發。如:①人民栩對貧困,限制
r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②毫無顧忌的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③資本家盲曰擴
大生產,造成供需矛盾尖銳;④股票投機活動、哄抬股價,造成金融市場不穩。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
第18課羅斯福新政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答案
D
A
D
B
B
D
C
B
C
C
D
C
B
B
D 16.(1)恢復經濟類:整頓財政金融,調整農業政策;救濟工作類: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以工代賑;
革除弊病類等;制定《全國工業復興法》,調整企業關系和勞資關系。由於救濟工作始終貫穿於新政措施的
各個方面,所以財政赤字龐大。
(2)「不應消滅」指保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營運」指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改進和補充」指採用國家干
預經濟的辦法。通過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美國經濟走出低谷,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和人民生活
水平的改善;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3)t·以工代賑」,增加就業,緩和社會矛盾;提供電力,控制洪水泛濫,保護農田,提高居民的平均收入等。
17.該觀點是錯誤的,其實質是指新政的實質足社會主義性質,新政的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採取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來緩和經濟危機。從新政的背景看,新政足為了應
對危機而急速作出的政策調整,它的初衷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的框架內改革弊病,以迅速地擺脫嚴重的經
濟危機。從新政的內容上看,它並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只是進行了金融、農業、工
業、社會救濟、公共工程及財政等方面的生產關系的若干調整,即便對工人階級做出了一些讓步,也是為了
緩和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從新政實施的結果上看,新政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並對戰後各資
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產生r深遠影響。
因此,上述觀點足不正確的,只看現象而沒有看到本質。
第19課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2
13
14
15
1答案
C
B
C
B
C
A
A
B
A
C
C
C
D
D
D 16.(1)社會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r人民群眾的利益,有效地緩和r社會矛盾,對穩定資本主義
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助長了惰性,增加了財政支出,造成財政赤字,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
(2)社會福利要根據國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文關懷,建立起可靠優越的社會保障,也不
能操之過急,造成財政赤字,阻礙經濟發展。
17.新變化: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西方福利圍家在戰後得
到發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美國出現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經濟。
實質:足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在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改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8. 急急急,誰知道人教版高中歷史共有幾本必修幾本選修幾本
1、必修:3本;選修:6本。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由必修課和選修課構成。
2、普通高中歷史必修課分為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學習模塊,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領域的重要歷史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
3、普通高中歷史選修課是供學生選擇的學習內容,旨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歷史視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歷史選修課分為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等六個模塊。在教材編寫和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相關學習內容。
(8)高中歷史學習手冊擴展閱讀:
一、必修課程
歷史(Ⅰ)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9個專題。
政治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經濟、文化活動密切相關,相互作用。了解中外歷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討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及其影響,汲取必要的歷史經驗教訓,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Ⅱ)著重反映人類社會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並在社會政治、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了解自古以來中外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以及人類為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進一步加深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經濟和社會生活領域的認識,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歷史(Ⅲ)
歷史(Ⅲ)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進程及其重要內容,共有8個專題。
思想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思想文化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並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現象及相關人物,進一步從思想文化層面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徵,是高中歷史學習的基本內容之一。
參考資料:人教版高中歷史--人教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