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慶紅岩景點路線
歌樂山那一片的景區之間有接駁車的,可以先到渣滓洞,然後反向坐接駁車,依次內參觀戴容公祠,松林坡,白公館,紅岩魂廣場和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歌樂山烈士陵園。
周公館,桂園可通過輕軌2號線曾家岩站到達。
還有一些紅岩聯線景區在區縣。
② 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和紅岩革命紀念館導游詞
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位於沙坪壩區歌樂山麓,系國民黨政府時期「國民黨軍事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總部、電台、監獄所在地。二戰後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歌樂山烈士墓、烈士紀念碑和展覽館於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系國民黨政府時期「國民黨軍事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總部、電台、監獄所在地。二戰後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1984年7月改稱現名。 「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東西長約7公里,縱橫約10公里。在這個「特區」周圍完全用碉堡、崗亭和鐵絲封鎖著,任何人也不能通行。它名義上是以中美聯合對日作間諜戰、中美交換情報為幌子。實際上,完全是一個訓練法西斯劊子手的機構,對中國共產黨員和搞日民主人士進行大量的搜捕和迫害。國民黨統治時期,這里是關押和殺害革命志士的人間地獄。「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曾被囚禁於此,著名共產黨人羅世文、車耀先、江竹筠,愛國將領楊虎城、黃顯聲等均在這里慘遭殺害。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權撤離大陸前夕,對囚禁在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實行集體大屠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解放後,在這個「特區」內,辦起了工廠、農場和學校,原平的白公館、渣滓洞兩個在監獄已開辟為展覽館,陳列了當年的實物、圖片等。如今,每年有上百萬遊人來此參觀、憑吊烈士英靈。
1955年重慶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烈士墓園和烈士紀念碑,佔地698平方米。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這里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重慶中美合作所美蔣罪行展覽館成立,恢復了白公館、渣滓洞的原貌,於1985年更名為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1988年,這里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增掛重慶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館牌。
重慶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1996年被中央六部委局授予「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景點旅遊提示
門票: 渣滓洞:5元/人;白公館:5元/人;松林坡:5元/人;梅園:2元/人;陳列大廳(含半景畫):5元/人 到達方式:重慶市內乘坐215、217、221、227、265、801等路公交車均可到達。開放時間:08:30到17:00
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位於重慶市嘉陵江畔,包括紅岩村13號、曾家岩 50號、 桂園、《新華日報》舊址等。它們都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動基地,是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人民群眾進行 革命斗爭的中心。因業績卓著,故設館加以紀念。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武漢、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作為中 共代表的周恩來,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葉劍英、王若飛、鄧穎超等 同志也相繼抵達,組成了以周恩來同志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當時的南方 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都設在紅岩村。1945年,毛澤東同志從延安到重慶與 國民黨進行談判的43天內,也住在紅岩村13號。因此,當年的紅岩村成了舉世 矚目的政治活動中心。 紅岩村13號,為3層簡易建築,是由當時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必機 關工作人員動手改建的。為適應在敵特包圍中斗爭的需要,設置奇特:右側傳 達室裝置了腳踏電鈴,以便在緊急時向內部發出通知;傳達室門後掩蔽著一個 通向二樓的小門,大門開時,即掩了小門。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和南方局的領 導人在此辦公住宿的房間里陳列著許多革命文物。 曾家岩50號,是當時南方局在重慶市城內租用的辦公處。它是一幢3層樓 房,右側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公館;左側有國民黨警察局的派出所,這 幢樓挺立在中間。樓的二層有兩個房間分別作為周恩來、董必武同志的辦公 室兼宿舍,底層和三層為南方局其他同志用。1945年8月,毛澤東同志在重慶 與國民黨談判期間,曾在底樓會議室接見過中外人士。周恩來同志會見各界 人士和中外記者也常在這里。 桂園,是毛澤東同志在「重慶談判」期間市內辦公、會客的地方。它是 一座磚樓小院,位於曾家岩50號右側200米處,原是國民黨談判代表之一張 治中先生的公館,為了毛澤東同志的安全和方便而特意提供的。樓下會客廳 是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同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和簽訂《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 要》(即《雙十協定》)的地方,毛澤東曾在這里接見過各界民主人士和記 者。在右邊的餐廳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宴請各國駐華使節和中外各界人士。 二樓是毛澤東和周恩來辦公、休息的地方。現在這里陳列著他們在重慶期間 活動的照片,以及《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登載的有關毛澤東在重慶 活動的報道。
③ 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怎麼樣
特別喜歡重慶的這一點,紅岩博物館,渣滓洞,白公館,磁器口這些景點都免版費。環境優權美,學風濃郁那是必須的。博物館很大氣,照片,實物也很生動。特別是看到烈士們手縫的五星紅旗,感動到流淚。真心希望今天的中國能不負烈士們所望。
④ 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和紅岩魂陳列館一樣嗎
紅岩革命紀念館,位於重慶市嘉陵江畔,與紅岩村13 號、曾家岩50 號、版桂園、《新華日報》舊址權毗鄰,它們都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活動基地,是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中心。因業績卓著,故設館加以紀念。
紅岩魂陳列館建成於1963年,上下分為兩層。原址為「中美合作所」閱兵台。其名稱在建館之初為「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美蔣罪行展覽館」,隨著《紅岩魂》展覽在全國的影響不斷擴大,1999年陳列館改名為「紅岩魂陳列館」。
是兩個不同的地方。
⑤ 參觀抗戰英雄紀念館一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500字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道路上,經歷了風風雨雨,僅抗日戰爭中,重要的戰役就有200多次,大小的戰斗有2萬多次,在浴血奮戰的日日夜夜中,多少的戰士犧牲了這些離我們而去的英雄的魂魄卻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其中2萬多戰士只留下了姓名,就像在紅岩烈士館中那些空著的位置一樣。
在紀念館庄嚴地氛圍中,我的手指輕輕撫摸過那些名字,滑過黑白照片上模糊的臉龐,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此刻卻定格在這里。一種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戰爭,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災難,無論你是群眾,是正義之師,還是敵人。
突然想起思修課上,老師給放的,不屈的戰魂,趙一曼的身影一直浮現在我眼前。這位女抗聯戰士,在身負重傷後被俘,她繼續用她不屈的意志與敵人驚醒最後的戰斗,他們用竹簽扎手,用帶刺的刑具對著一曼的傷口上打,只要她叫一聲,他們就會覺得勝利,可是!我們敬愛的一曼姐啊,她連哼都沒哼一聲,在通往死亡的列車上,她用沒有指甲的雙手,為她親愛的寧兒寫下遺書。我彷彿聽到一曼懷著神深情。堅定和希望對寧兒講:孩子啊,母親因為堅持做了反滿抗日的戰斗,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等你到了懂事的時候,母親不能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現在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千萬別忘記母親是為了國家而犧牲的。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寧兒吧,這些話就是所有的犧牲戰士,對後人的寄託吧,趙一曼及千千萬萬為建設新中國而犧牲生命的人,已經用實行向我們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堅毅品質。處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向那些不屈的戰魂匯報呢?我想一曼姐會希望她的寧兒活的健康活的幸福吧。所以。我們又何嘗不是呢?把每天過的充充實實,學會感恩,懂得思考,在一步步的成長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就是對社會,對國家最好的回報。【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參觀抗日英雄紀念館思想匯報】紀念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參觀抗日英雄紀念館思想匯報。
⑥ 紅色紀念館觀後感
五月初,趁著休假間隙,我去了一趟紅岩革命紀念館。
走進紅岩魂廣場,就感覺到一股嚴肅莊重的氣息,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烈士精神命名的廣場,在紀念「11·27」革命烈士殉難50周年之際,在原「中美合作所」閱兵場的基地上修建而成。
步入陳列館,那種浩然之氣油然而生,館里的氣氛讓人頓時有種莫名的壓抑感。前軍委主席鄧小平的題字,將烈士們的豐功偉績給予絕對肯定和高度贊揚。那遒勁有力的字跡、深情懷念的語句讓我彷彿看到了烈士們不畏強權的凜然氣概!陳列館里那面鮮紅的用被單衣物綉成的五星紅旗格外顯眼,那是一種多麼興奮的期盼的表現呀!我至今仍可以想見,當獄外傳來解放戰爭結束,新中國即將成立這樣的消息時,那些為祖國獻出自由和乃至生命的都在所不惜的偉大共產黨人心中將是何其自豪與振奮,他們含著熱淚為祖國綉出的那面五星紅旗,正是他們革命信念的最最真切和感人的詮釋!
陳列館里,真實地重現了當年這些共產黨人被關押的監獄的狀況。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宣告著國民黨反動派對於革命先烈的慘無人道的鎮壓和迫害。犧牲的革命者里,年齡最小的「小蘿卜頭」宋振中犧牲時僅九歲,與此類似地,多數烈士都是在極為年輕的時候被殺害,在那個黑色的1949年11月27日。他們懷揣著對於革命的忠誠與信仰,無悔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就是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召喚,這就是對於偉大共產黨的無限忠誠和信任,這就是擺脫貧困落後、告別專制獨裁、追求人民幸福、國家安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一位名叫「誼軍」的革命同志。1992年,一家單位在搬遷時,發現一件標明為渣滓洞革命烈士遺物的包裹,包裹里有兩封信和五塊銀圓。一封信上寫道:「中國共產黨萬歲!親愛的黨和你永別了。誼軍。」一塊銀圓上深深地刻著「最後一次黨費誼軍」八個字。誼軍是誰?他的真實姓名是什麼?他做過哪些革命工作?我無從得知,但這種情懷,這種對待共產黨事業大於生死的英雄故事,卻深深的刻在了我心裡。犧牲在重慶軍統集中營的烈士,還有很多人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但是,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就是「紅岩先烈」。
歲月飄逝,盪滌著人生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那久違的歷史似乎又在眼前重映,一幕幕,一樁樁,打動人的肺腑,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先烈的事跡給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我以當頭棒喝。
苟利國家生死許,豈因禍福避趨之。共產黨人同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在渣滓洞,白公館,歌樂山下,松林坡刑場都灑下了烈士們的斑斑碧血。
紅岩精神是烈士對共產主義信念執著追求的高度概括;是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偉大瑰寶。今天的我們,應感先烈之功業,勵後人之壯舉。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
革命烈士的精神是我們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支柱,他們對於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追求,對於真理的無悔堅持,對於黨的秘密的嚴格保守,對於艱難困境的坦然面對,對於獻身祖國和人民的大無畏氣概,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作為一名積極要求加入共產黨的積極分子,我想,我更應該身體力行,珍惜今日來之不易的生活,以革命先烈們為榜樣,在新時期的建設中,做一個敢為人先、樂於奉獻、甘於吃苦、勇於實踐的新青年!
謝謝,望採納
⑦ 紅岩革命紀念館的53個歷史故事
走進紅岩紀念館:53個歷史故事再現黨的群眾路線。
2013年9月23日,紅岩革命紀念館展出紅岩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專題展,有關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歷史資料在此次展館內全面展出,專題展分為八個部分,採用了53個真實、鮮活的故事,再現了曾經的歷史情景。
該館正在展出紅岩精神與黨的群眾路線專題展,展館用大量鮮活的圖文故事,主要展現了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以周恩來、董必武等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南方國民黨統治區廣大共產黨人和黨外仁人志士,在爭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的斗爭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偉大的紅岩精神。南方局創造性地踐行馬列主義群眾觀點。為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專題展覽中,運用了五代領導人對黨的群眾路線精闢的論述,展示出中共中央對黨的群眾路線這條精神主線,貫穿始終。
展覽分為《嚴格整風,贏得群眾》、《堅守宗旨,情系群眾》、《輿論宣傳,感召群眾》、《三勤三化,深入群眾》、《海納百川,凝聚群眾》、《堅定信念,鼓舞群眾》、《清廉自律,取信群眾》和《以史為鑒警鍾長鳴》八個部分,53個生動鮮活的小故事。
紅岩的小公共汽車的故事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抗戰時期的重慶交通極不方便。周恩來有一輛由國民政府專門配備給他使用的雪佛萊小轎車,進城辦事時,他總要帶上進城辦事的同志。辦事處同志有急事出行,也總是使用這部車。這部車還承擔著接送外來人員上下山的任務,由此大家親切地稱這輛車為紅岩的小公共汽車。
⑧ 紅岩革命紀念館觀後感英語作文英文版
The Xinhai Revolution or Hsinhai Revolution, also known as Revolution of 1911 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was a revolution that overthrew China's last imperial dynasty, the Qing (1644–), and establishe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volution was named Xinhai because it occurred in 1911, the year of the Xinhai stem-branch in the sexagenary cycle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The revolution consisted of many revolts and uprisings. The turning point is the Wuchang Uprising on October 10, 1911, that was a result of the mishandling of the Railway Protection Movement. The revolution ended with the abdication of the "Last Emperor" Puyi on February 12, 1912, that marked the end of over 2,000 years of Imperial China and the beginning of China's Republican era.
In general the revolution was a reaction to three main factors: (1) the declining Qing state and its inability to reform and modernize China to confron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foreign powers, (2) to reverse domestic decline, and (3) the majority Han Chinese's resentment of the ruling Manchu minority. Many underground anti-Qing groups with the support of Chinese revolutionaries in exile had tried to overthrow the Qing. The brief civil war that ensued was ended through a political compromise between Yuan Shikai, the late Qing military strongman, and Sun Yat-sen, the leader of the Tongmenghui (United League). After the Qing court transferred power to the newly founded republic, the formation of a provisional coalition government was created along with the National Assembly. However, political power of the new national government in Beijing was soon thereafter monopolized by Yuan and led to decades of political division and warlordism, including several attempts at imperial rest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