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安徽歙縣古代出過那些文人
陶行知(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吳承仕(1884—1939),字檢齋,昌溪滄山源人。17歲中才,18歲中舉人,23歲參加舉貢會考,獲殿試一等第一名,被點為大理院主事。畢升(生卒年不詳)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太函,歙縣人,是我國明代中後期文壇上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 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大臣。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傅,明神宗曾在歙縣營建許國石坊(即八角牌樓),作為對他的「加恩眷酬」。 曹文埴(?—1798) 字竹虛,累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再遷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歷刑、兵、工、戶諸部侍郎。後擢戶部尚書。為官持正,不阿附權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慶三年卒。謚文敏。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笙,歙縣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授編修。大考三等。嘉慶三年(1798年),任內閣學士,工部、吏部侍郎。嘉慶十一年,升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此後先後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學政、軍機大臣等職。在任軍機大臣時,小心謹慎,遇事模稜,很受宣宗皇帝的信任。他曾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擔任學政,前後典鄉會試四次,嚴於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響下,這種嚴於挑剔一時成為一種風氣。他曾任《會典》、《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的總裁。 黃賓虹(1865—1955)初名懋質,應試改名質,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濱虹亭,因號濱虹,後改寫賓虹,中年後以字行。別號有予向、虹若、虹廬、虹叟、黃山山中人等。擅長山水畫,兼作花鳥畫,並進行繪畫史論和篆刻的研究、教學,以及中國美術遺產的發掘、整理、編纂、出版工作。與二十世紀的其他畫壇巨匠相較,黃賓虹更具學養,更富於文人氣質。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越的貢獻。一生著述宏富,有《黃山畫家源流考》、《中國畫學史綱》、《虹廬畫談》、《古畫微》、《黃賓虹畫語錄》、《畫學編》、《印學》、《賓虹詩鈔》等35種。 漸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海陽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黃山圖》、《曉江風便圖》等約150件。他的畫意境高逸、肅穆,是新安畫派的奠基人。行書法顏真卿,楷書學倪雲林。詩亦甚工,後人輯成《畫偈集》148首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清嘉慶三年(1798年)誕生於一個徽商家庭。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成為清廷主管財政貨幣事務的官員之一。並歷任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王茂蔭任京官前後達30年,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不攜眷屬隨任,一人獨居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聞名。清咸豐朝實施過兩次令人注目的貨幣改革措施,即發行鈔幣和鑄大錢。王茂蔭是咸豐朝行鈔的第一個倡導者,鑄大錢的堅決反對者。
❷ 徽州10個名人
徽州名人
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很多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這塊風水寶地,如發明活字印刷術的畢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畫派創始人漸江等,清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百名舉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在此我們精選了千年徽州名人十五位,讓大家對人傑地靈的徽州有更一層的了解。
畢升(?—約1051):北宋著名科技家、活字印刷術的創始人,歙縣人。畢升是徽州一位沒有功名的布衣,一生喜愛鑽研技術。北宋慶歷年間,畢升有感於傳統雕板印刷的繁雜不便,潛心研究泥活字印刷技術,他發明了在粘土坯上刻字,一字一坯,然後燒硬的泥活字,使印刷工藝得到了質的飛躍,速度大大加快,錯字可以單獨更換,可以重復使用活字,實現了人類印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革命。宋代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對畢升的業績有專門記載。
方臘(?-1121):北宋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歙縣人。出身貧苦,為反抗壓迫,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後迅速移師睦州,舉行「漆園誓師」,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樂」,自號「聖公」,建立農民政權。義軍戰火曾襲卷江浙皖贛六州52縣,影響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傳。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學者,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號紫陽。婺源縣人。1148年考中進士,曾任秘書修撰,定文閣待制等職。死後謚贈大師,封徽國公。仕途多坎坷,潛心治學。研究領域甚廣,在哲學、經學、教育、音韻、文學、地理、考古、自然科學等方面都有偉大貢獻,其思想體系在中國思想史上是以「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著稱。與程顥、程頤等共創的理學史稱「程朱理學」,為繼孔子之後在中國思想界影響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統官方哲學,遠涉海外,影響世界;重視教育,創辦書院,所撰《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後代教育事業影響深遠;著述巨豐,其中《四書集注》58卷是明清兩代科舉考試的「聖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講學於徽州,從其弟子者眾,「朱子之學」也就構成了「新安理學」的開山之學,並進而構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內核。《朱史》有傳。
汪機(1463-1539):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其家世代行醫,祖父汪輪、父親汪渭均為名醫。汪機少時勤攻經史,後因母長期患病,其父多方醫治無效,遂拋棄科舉功名之心,隨父學醫。他努力鑽研諸家醫學經典,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醫術日精,很快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治癒了母親頭痛嘔吐的疾病,且「行醫數十年,活人數萬計」,醫學著述十餘部,《明史李時珍傳》說:「吳縣張頤、祁門汪機、杞縣李可大、常熟繆希雍,皆精醫術」,為當時名冠全國的4位醫學大師。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數學家,珠算大師。字汝思。屯溪區人。少年經商,中年棄商歸里,專心著書。有感於商務往來中珠算的傳統籌碼計數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演算法統宗》17卷及1598年的簡明本《演算法纂要》4卷,詳述了傳統的珠算規則,確立了算盤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訣;搜集了古代流傳的595道難題並記載了解題方法,堪稱中國16-17世紀數學領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將《演算法統宗》譯成日文,開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後,又流傳朝鮮、東南亞和歐洲,成為東方古代數學的名著,影響極大。
漸江(1610~1664):明末清初畫家。僧人,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安徽歙縣人。明末諸生,家貧,事母以孝聞。明亡,清兵入歙,即入福建武夷山中。清順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政權滅亡後,即削發為僧,法名弘仁,字無智,別名漸江。後復返歙縣,住在黃山披雲峰下的太平興國寺。除了飽覽黃山勝景外,他的游蹤曾到宣城、蕪湖、南京、揚州等地,並一游廬山。漸江雖出家為僧,而心常懷故國,題畫詩中,時常流露出家國身世之感,富有民族思想感情。漸江善畫山水,從宋人入手,後學元四家,尤其是深得倪瓚的筆意。
張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禎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並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後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學者,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徽派朴學的創建及領袖 人物。字東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舉人,後六次考進士,因皆思想與程朱理學不符未中。曾參加《四庫全書》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學識淵博,在哲學、天文、歷算、歷史、地理、經學、訓話、音韻等領域均有重大貢獻,為一代通儒和宗師,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其哲學思想是程朱理學之後反理學的啟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學思想是作為了在中國學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乾嘉學派中的皖派領袖人物,並由之開創徽派朴學。著作甚豐,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義疏證》、《儀禮考正》、《考工圖記》、《古歷考》、《水地記》、《勾股割圜記》等50餘種。《清史稿》有傳。
王茂蔭(1798-1865):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馬克思是這樣提到王茂萌的:清朝戶部右侍郎王茂蔭向天子上了一個奏摺,主張暗將官票寶鈔改為可兌現的鈔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審議報告中,他受到嚴厲申斥。他是否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審議報告最後說:「臣等詳閱所奏……所論專利商而不便於國。」(《帝俄駐北京公使館關於中國的著述》,卡爾·阿伯爾博士和阿·梅克倫堡譯自俄文,1858年柏林版第1卷第54頁)馬克思的這段話見於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中文第1版《資本論》第1卷第146- 147頁的注釋。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績溪縣人。早年在杭州經營錢庄,後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依靠湘軍勢力在全國廣設當鋪和銀號,成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紅極一時的「紅頂商人」。創辦「胡慶余堂國葯號」,為發掘中國葯學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鐵路工程專家、中國鐵路事業的創始人。字春誠,徽州婺源縣人。早年家貧,後獲岳父資助赴歐洲留學。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條自已設計自已施工的鐵路——京張鐵路,創造了不少施工新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鐵路工程專家,奠定中國鐵路事業基礎。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早年山水畫重在師法古代大師,中年以後重在師法自然,70歲後又畫風大變。作品深厚華滋,意境深遠,精於墨法,善用焦墨與濃墨,與齊白石並存稱為「北齊南黃」。在美術理論上,總結出「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和「濃、淡、潑、焦、積、宿」七字墨法,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精通詩詞。有《黃山畫家源流考》、《古畫微》、《畫學通論》等多種著述和繪畫作品傳世。
胡適(1891-1962):現代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字適之,績溪縣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學美國,1915年成為實用主義哲學大師杜威的學生,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學識淵博,曾擁有三十多個博士頭銜;1917年發表《文學改良會議》,揭開中國現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並撰寫現代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陳獨秀主編《每周評論》,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提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用主義方法論,在全國影響極大;提出過「全盤西化」論點;抗戰期間曾出使過美國,代表蔣介石簽訂《中美互助條約》。政治上追隨國民黨,學術上是一代宗師,著述甚豐,治學方法上具徽派朴學遺風。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縣人。1927年創辦南京曉庄師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後又相繼創辦浙江省湘湖師范,江蘇淮安新安小學、山海工學團,並支持新安小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一·二九」運動後,與沈鈞儒等發起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聯合會,任聯全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1946年與李公僕、史良等在重慶創辦大學,任校長。後回上海從事反內戰、反獨裁民主運動,1946年7月25日因勞累過度,患腦溢血逝世,毛澤東稱贊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尊稱他為「萬世師表」。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詩歌集》等。
張曙(1909—1938):原名恩襲,歙縣坑口柔嶺下人。1926年考入上海藝術大學音樂系,後又轉入南國藝術學院和上海國立音樂學院學習。先後參加南國社和左翼戲劇家聯盟等進步文藝團體,在田漢、蕭友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學生時代,因積極參加進步的文藝活動,曾兩次被國民黨當局羅織罪名,投入監獄。1933年參加「蘇聯之友社」,與聶耳、呂驥等共同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歌曲研究會。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被黨組織派往長沙,以教書為掩護,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創作《抗日進行曲》、《還我河山》、《保衛國土》等表現人民強烈救國熱情的歌曲。1938年在武漢至桂林的途中,遭敵機轟炸不幸遇難。
❸ 徽州出的古今名人,越詳細越好
胡總書記(194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績溪人。
朱熹(1130—1200),中國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字元晦,號晦庵;婺源人。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
胡雪岩(1823—1885),著名徽商,人稱「紅頂商人」。名光墉,字雪岩,績溪人。
胡適(1891—1962),著名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績溪上庄村人。
戴震(1724—1777),清代考據學家,思想家。字東原,休寧隆阜人。
方臘(?-1121年),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又名方十三,歙縣人,一說睦州青溪人。
程大位(1533—1606),明代數學家。字汝思,號賓渠,休寧率口人。
汪機(1463—1539),新安醫學奠基人。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祁門城內朴墅人。
吳承仕(1884—1939),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字檢齋,歙縣人。
弘仁(漸江)(1610—1664),新安畫派創始人。俗姓江氏,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後取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歙縣人。
汪士慎(?-1759),揚州八怪之一。字近人,號巢林,又號溪東外史,休寧人(一說浙江人,或歙縣人),流寓揚州。與金農相友善。筆墨習染,逐臻妙境。
畢升(?-約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縣)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
漸江(1610~1664) 俗姓江,名韜。字無智,號漸江。釋名弘仁。歙縣人。新安畫派創始人。
王茂蔭(1798-1865),安徽歙縣人,清代經濟學家,貨幣理論家。進士出身,歷任戶部、工部、兵部侍郎,並兩度出任御史。
黃賓虹(1865—1955):現代著名山水畫家和繪畫理論家。字相存,別號虹廬。歙縣人。是現代中國畫壇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師,為「新安畫派」的現代代表。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誠,原籍安徽婺源縣人,鐵路工程師。
❹ 安徽徽商最有歷史代表的是那幾位
徽商指的是舊徽州府籍(歙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黟縣、績溪縣)商人成商人集團的總稱。古代商幫很多都是家族式經營,所以就只稍微列舉一些代表。
1、程十萬
徽商程承津、程承海兄弟合稱。程承津、程承海為宋初時祁門善和鄉人,因經商至富。鄉人號為「程十萬」,每稱津為「十萬大公」,海為「十萬二公」,言其家資以萬計也。(《祁門善和程氏譜·足征錄·書四府君派後》)。他們是徽州早期擁有巨資的商人
2、祝確
祝確亦是承蒙祖業。當時有「祝半州」之稱。不過最著名的是,他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外祖父。
3、馬曰琯
清代著名鹽商、藏書家。祁門人。從小僑居揚州,經營鹽業,為清代前期揚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個人很有詩才,與他弟弟馬曰璐合稱「揚州二馬」。為人慷慨,曾捐資開掘揚州溝渠,築漁亭孔道等。四庫全書館設立之時,他兒子捐書達到776種,為全國私人獻書之冠。他應該算是徽州儒商代表了,《清史稿·文苑傳》有馬曰琯傳,足證他的文名確為當時所重。
4、鮑漱芳
清代歙縣富竭鄉棠樾村人。棠樾鮑氏家族世代經商,在兩淮官商中具有較大影響。之所以說他,是他比較有政治頭腦,1803年在川、楚、陝三省的最後平亂中,他組織富商們捐輸軍餉有功,被任命為鹽運使,成為握有兩淮鹽業大權的顯要人物。整個嘉慶一朝,鮑漱芳多次捐款為朝廷濟困。而在嘉慶、道光年間,徽商整體已逐漸走向衰落了。
5、胡光墉
字雪岩。清代績溪人。他應該算是人們最熟悉的徽商了,一生跌宕起伏,白手起家,最終在貧困中離世。集官商一身,御賜黃馬褂,被譽為「紅頂商人」,依仗左宗棠及其湘軍得勢,協助左創辦福州船政局,在杭州的創辦「胡慶余堂國葯號」,與北京「同仁堂」一起平分中國葯業秋色,成為馳名中外的中葯老店鋪。由錢庄伙計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他構築了以錢庄、當鋪為依託的金融網,開了葯店、絲棧,既與洋人做生意也與洋人打商戰。胡雪岩一生,是非功過褒貶不一,但是無可否認,他確實是中國商界的一個傳奇。
6、程霖生
現代著名民族資本家。歙縣人。他繼承父業後在上海發展,數年以後,資金累積達白銀6000萬兩,成為上海灘上屈指可數的巨商,時稱「地皮大王」。是徽商在沒落之時的崛起人物
7、張小泉
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縣人。明崇禎年間,張小泉帶領兒子前往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鋪,並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嵌鋼制剪技術、產品很快暢銷全國,後為防假冒,以「張小泉」作為店名。「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現在「張小泉」剪刀好像還在生產。當之無愧的老字型大小。
茶商
(1)吳榮壽 歙縣人。吳榮壽童年時就隨父學習茶葉經營,以精通制茶工藝和善於鑒別毛茶著稱。接管家業後,大膽創新,創辦許多茶號,並以重金聘婺源制茶名家汪漢梁為總管,在選料與配方上融婺、歙兩家為一體,製成了色、香、味煥然一新的「抽芯珍眉」和「特貢」等茶,在上海奪得綠茶評比魁首。成為徽州現代第一大茶商。
(2)胡沇源 老字型大小「胡源泰」的開創者
墨商
徽州墨業四大名家:曹素功(「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康熙御賜「紫玉光」)汪近聖 王節庵 胡開文(擅長葯墨,被稱為「葯墨華佗」,以八寶五膽葯墨著稱)
此外,如對於蕪湖漿染業有重大貢獻的阮弼,徽州工業創始人胡練九都曾是名動一時的徽商。
❺ 我想知道徽商發展的歷史有哪些代表人物
唐代,祁門茶市十分興盛。南唐,休寧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紙已遠銷四川。南宋開始出現擁有巨資的徽商,祁門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經商致富,分別被人們稱為「十萬大公」、「十萬二公」,合稱「程十萬」。朱熹的外祖父祝確經營的商店、客棧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稱「祝半州」。一些資本雄厚的大商人還在徽州境內發行「會子」。元末,歙縣商人江嘉在徽州發放高利貸,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10萬兩。成化年間,徽商相繼打入鹽業領域,一向以經營鹽業為主的山西、陝西商人集團受到嚴重打擊,於是徽商以經營鹽業為中心,雄飛於中國商界。
明代中葉以後至清乾隆末年的300餘年,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代,無論營業人數、活動范圍、經營行業與資本,都居全國各商人集團的首位。當時,經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業」,成人男子中,經商佔70%,極盛時還要超過。徽商的活動范圍遍及城鄉,東抵淮南,西達滇、黔、關、隴,北至幽燕、遼東、南到閩、粵。徽商的足跡還遠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清乾隆末年,封建統治日趨沒落,課稅、捐輸日益加重,徽商處境愈來愈困難。1831年,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陶澍革除淮鹽積弊,改行「票法」,靠鹽業專利發跡的徽商開始衰敗典當業也因左宗棠壟斷及外國銀行的侵入而中落。茶、木兩商則由於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連年虧損。尤其是隨著提帝國主義入侵,外資滲入,國外商品傾銷,徽商經營的行業大多被其所替代。同時與帝國主義、軍閥官僚聯系密切的廣東、江浙財閥開始興起,只掌握傳統商業知識、技能的徽商,在商業領域逐漸失去其操縱、壟斷和獨占的地位,開始走下坡路。
清末和民國時期,雖有個別徽商人物如黟縣鹽商李宗媚、歙縣房地產商人程霖生等嶄露頭角,但整體上挽救不了徽商的頹勢。
徽商產生條件
1、古徽州處「吳頭楚尾」,屬邊緣地帶,山高林密,地形多變,開發較晚。漢代前人口不多,而晉末、宋末、唐末及中國歷史上三次移民潮,給皖南徽州送來了大量人口,人口眾多,山多地少,怎麼辦?出外經商是一條出路。
2、豐富資源促進了商業發展。徽商最早經營的是山貨和外地糧食。如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用於建築、做墨、油漆、桐油、造紙,這些是外運的大宗商品,茶葉有祁門紅、婺源綠名品。外出經商主要是經營鹽、棉(布)、糧食等。
3、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來指導經商。
4、明清是我國商品經濟較發展的時期,明清已有資本主義萌芽,這是徽商鼎盛之時。 [編輯本段]徽商發展時期的特點1、遍布全國,與晉商齊名,到處有徽商足跡。
2、經營品種廣泛,鹽、棉(布)、糧食、典當、文具筆墨(文房四寶)。
3、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小本經營、由小到大。
4、資本雄厚。如休寧人任福光在江淮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所銷之鹽占淮鹽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關稅盈餘每年85萬兩銀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葉為第一位。
揚州從事鹽業的徽商擁有資本四千萬兩銀子,而當時清 朝的國庫存銀僅7000萬兩。
5、經營之道。信守的經營理念是「講道義、重誠信」「誠信為本、以義取利」,在市場上取得良好信譽。
6、獲利致富後回報家鄉,興辦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1805年黃河淮河大水,揚州徽商捐大米6萬石,200萬兩銀子。 [編輯本段]徽商的經營道德徽商經營行業以鹽、典當、茶木為最著,其次為米、谷、棉布、絲綢、紙、墨、瓷器等。其中婺源人多茶、木商,歙縣人多鹽商,績溪人多菜館業,休寧人多典當商,祁門、黟縣人以經營布匹、雜貨為多。
徽商除了從事多種商業和販運行業外,還直接辦產業。休寧商人朱雲沾在福建開采鐵礦,歙縣商人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紙廠,他們邊生產邊販賣,合工商於一身。徽商經營多取批發和長途販運。休寧人汪福光在江淮之間從事販鹽,擁有船隻千艘。一些富商巨賈,還委有代理人和副手。徽商還使用奴僕營商,休寧人程廷灝曾驅僮奴數十人,行賈四方。徽商在經營中注重人才,做到知人善任,注重市場行情,實行靈活經營。有一業為主兼營它業的;有根據不同行情、季節變換經營項目的。
徽商講究商業道德,提倡以誠待人,以信接物,義利兼顧。以勤奮和吃苦耐勞而著稱,在外經營,三年一歸,新婚離別,習以故常。徽商商而兼士,賈而好儒,與封建官僚混為一體,或相互接托。他們除以「急公議敘」、「捐納」和「讀書登第」作為攫取官位的途徑外,還以重資結納,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監、天子的庇護,享有官爵的特權。一些徽商本人不能躋身官僚行業,就督促子弟應試為官,自己也就成為官商。 [編輯本段]徽商的興衰徽州與經濟發達地區毗鄰,境內有新安江直通杭州,水路交通極為方便,山貨土特產品又極為豐富,有商品流通的物質基礎。同時徽州山多田少,耕作三不贍一,山民不得不「遠賈他鄉」。「求食於四方」。且徽州商人有「徽駱駝」精神,外出經商常常數午不歸,不辭山高路遠,雖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以至海外,亦無不涉足。
明代成化以前,徽商經營的行業,主要是「文房四寶」、漆、扣和茶葉。成化以後,因明王朝改變「開中法」,把商人輸糧邊區,換取食鹽,在一定區域販賣的方法,改為商入在產鹽地區吶糧給鹽,聽其販賣。這樣一來,重要產鹽地區一一兩淮、兩浙,成為鹽商集聚中心,徽商占人地之利,逐漸以發展鹽業經營而雄飛商界。
明代中葉以後,徽商形成了鹽、典、茶、木四大行業。除比,還有布匹、絲綢、糧油、陶瓷、漆器、葯材、徽菜,以及山雜南北貨、京片百貨等多種多樣行業.對徽商來說,只要有利可圖;無業不就。徽商經營方式也靈活多樣,大體有這樣五種:一是走販(長途販運)二是團積(囤積居奇,賤買貴賣),三是開張(廣設店肆,開展競爭),四是質劑(經營典當,權子母錢),五是回易(以所多易所鮮)。也有前店後坊或設廠兼營直接生產的.如鄭天鎮、朱雲治在福建開采鐵礦、阮弼在蕪湖開設染織廠、汪長兮在房村製造麯櫱,都是一面生產,一面販賣,合工商業於一身。
徽商資本,開始雖多由小本經營致富,但也有官僚資本參雜其中。商人家屬已成顯宦,享受特權明清都禁止官吏經商,但官僚家屬不禁止,增殖資本;或由其他官吏委託巨款,代為營運.分得潤余。明代以財富稱雄的徽商,往往以錢財珍寶結納權貴。如墨商羅小華,為明代權奸嚴嵩的兒子嚴世藩的入幕之賓。富商吳養晦說:他的大父曾欠納鹽款20餘萬。如不勾結權貴,豈能欠下國家這筆巨款。
徽商興盛於明中葉以後,歷時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漸趨衰落,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一、清道光十一年,兩江總督陶澍,革除淮鹽積弊,實行票法年之間,不僅使過去虧欠商人的數千萬兩鹽課得以銷除,反增加收入以千萬計,鹽商利益受到重大打擊。所以,陶澍初議革除鹽弊時,鹽商蠹吏都大肆反對.世以鹽業起家的身為三朝乾隆、嘉慶、道光宰相的歙縣人曹振鏞雖然不好出面反對,也因鹽政改為實行票法,徽商遭受損失,酸留溜地說:鹽政改革「焉有餓死之宰相家」。盡管曹振鏞這樣說,旦鹽政的改革對徽商的打擊還是極其重大的。
二、清咸豐三年,戶部占侍郎兼管錢法堂的歙縣人王茂蔭,認為要想鈔法行得通,辦辱好,必須依靠商人,要給商人以運轉的方便,也要給商人以尤惠的利益。他的這個建議,不但沒有被弈許採用,反以為受苟人指使,嚴加斥責。這樣對經營錢業的徽商打擊也很大。
三、清康乾時,對典商查禁重利,後又加增典稅,左宗棠更增質鋪歲月,而典商幾敗。咸豐四年起實行「厘金」,稅卡林立。向以長途販運為能的徽商,賺錢也不象過去那樣容易了。
四、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國家的舶來品,傾銷於我國各地,徽商經營的手工業晶,敵不過外商用機器生產的商品,就是「只此一家」的徽墨,也受到舶來品鋼筆、墨水的沖擊。同時,隨著洋商的出現,國內買辦階級勾結官紳,也成了徽商的勁敵。
五、泥古於封建生產經營方式的徽商,在與新興的閩、粵、江、浙商幫的競爭中,逐漸為其壓倒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咸豐同治年間,徽州戰亂延綿年之久,開始是團練的輸捐搜刮,後是曾國藩督師祁門又縱兵大掠,使全郡窖藏一空,加之太平軍與清軍攻防爭奪,激戰不斷,殘酷地焚、燒、殺、擄,屍首遍野,廬舍為墟。徽州慘遭自古以來罕見的災難,使得徽商在人力、財力、物力上受到嚴重的摧殘。總之,徽商是封建社會經濟的產物,歷史雖然很長,但由於沒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時期,就決定它的不可避免的衰退命運。 [編輯本段]徽商精神賈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如果從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物質、精神兩個文明建設齊抓並舉來看,明清徽商大部分人可謂自覺做到了這一點。當然徽商的物質、精神文明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具有本質的不同。
徽州地區有著濃厚的人文歷史情趣,再加上徽州人本身的聰明雋秀,重視教育(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之說),他們可以說普遍具有一種解不開的文化情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商致富後的徽商自然要追求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
因為徽商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根底,所以經商之餘,有的借書抒懷、有的吟詩作文、有的浸淫音律、有的以畫繪意,雅然情趣,樂不可言。在徽商大賈中能詩善文的幾乎比比皆是。
如以徽商最為集中的揚州為例,清朝文人陳去病說:
揚州的繁華昌盛,實際上是在徽商的推動下出現的,揚州可謂是徽商的殖民地。……而以徽州人為主的揚州學派,也因此得以興盛。
這很鮮明地說明了揚州學派與揚州徽商之間的關系:徽商在促進商業的發達的同時,同樣也參與和促進了學術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從而取得物質、精神文明雙豐收。
不僅揚州如此,其他各地的徽商也是如此。這里以在蘇州經商的徽商程白庵為例,略加說明。
程氏是徽州大族,自從他們祖先晉朝太守梁忠壯公遷徙徽州以來,世代子孫繁衍,散居在歙縣、黟縣、休寧等地,人口多達數千家。因為歙縣、黟縣、休寧等地處山區,僅靠數量極其有限的農耕田地來滿足日益繁衍的人口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們大多出外經商謀生。
雖是士大夫之後代,但他們不避諱工商業,不以經商為恥,而是將工商業看成是與農業同等重要的行業。食鹽、竹木、珠玉、犀象、玳瑁、果品、棉布以至於餐飲,總之根據市場需求他們無所不經營;天下都市繁華所在,無處沒有他們的身影。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商場成為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程白庵就是其中的代表。
程白庵幼年時在父母督促下讀過書,因而他深諳為儒之道。後來他隨著鄉族人到蘇州經商。經過幾十年的商場磨練,他日益成熟,儼然成為當地商人領袖。
然而,他的領袖風范不僅僅在於他商場上的成功,吸引人的更在於他的為儒之道或者說是他所追求的文化精神。在蘇州經商,他下自工商百姓,上同官僚士大夫,無所不交。因為他舉止言談有儒者風范,所以蘇州的士大夫們也都非常喜歡和他交遊。蘇州都太僕先生喜愛他為人淳樸,所以為他住所題詞為「白庵」,他也因此被人親切地稱為「白庵翁」。
那麼程白庵是怎樣追求他的文化生活的呢?在商場經營中又如何展示他的為儒之道的呢?我們通過一個事例來看。當時在蘇州有一位大文豪叫歸有光,他可是海內知名的人物。然而這樣海內知名的文人和程白庵的交情可是非同一般。在程白庵80大壽的時候,他指定要歸有光給他寫壽序。歸有光不僅給他寫了壽序,而且在壽序中還熱情洋溢地贊揚了程白庵「士而商」、「商而士」。歸有光在壽序中說:「程氏子孫散居徽州休寧、黟縣、歙縣之間,戶口繁衍達到幾千家。在這個大家族之間,他們喜好讀書,常常以詩書酬答往來。如此來看,出生於這樣重視詩書禮儀的大家族,程白庵不就是『士而商』嗎?然而先生雖然經商,但他言談舉止謹慎小心,為人處事好義樂善,而且喜歡以詩文歌賦與文人士大夫交際,這難道不是通常所說的『商而士』嗎?」
一個普通商人受到一代文豪的如此贊譽,可見不簡單。若然程白庵是個純粹只知追求蠅頭之利的商人,是不可能得到文士如此贊譽的。可見,程白庵在商場成功的同時,他在文化建設方面亦有不同凡響的建樹。起碼,他在蘇州是個開風氣之先的商人。
按明清文人士大夫交遊的風習,他們聚會交遊,一般有詩酒唱和、論書議畫的時尚。若然想得到他們的青睞,這人必然是博學深究之人,有時還要有發人深省之見。可見,若沒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要說贏得士人的青睞,就是立足他們之間,也難免是嘲笑的對象。可是,程白庵不僅贏得了士人(而且是在文風盛行、才子輩出的蘇州)青睞,甚至是獲得了文人領袖的熱情贊譽,這難道是不通筆墨的一般商人所能做到的嗎?
翻開徽州的方誌及相關文獻,類似程白庵這樣「賈而好儒」 的徽商舉不勝舉。徽商「儒術」與「賈事」的會通,充分說明了經濟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徽商正是意識到文化素質同商業經營有很密切的關系,於是他們注意吸收文學、藝術、地理、輿圖、交通、氣象、物產、會計、民俗、歷史等方面的知識,並推動了他們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同時,徽商商業實踐又衍生出獨特的商業文化,這種商業文化隨徽商的經營活動而流播四方,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明清實學的發展,從而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另外,徽商文化人作為商人流寓四方,把他們自身的文化形式傳播到各地,同時又吸收各地文化營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總而言之,徽商在從事商業經營貢獻於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化活動,為封建時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❻ 安徽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胡適口述自傳—我是安徽徽州人 作者:胡適來源:網路點擊:101
讓我先把安徽省最南部,徽州一帶的地理環境,做個綜合的敘述:
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一共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便是婺 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徽州全區都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致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地成為生意人了。
徽州人四齣經商,向東去便進入浙江;向東北則去江蘇;北上則去沿長江各城鎮;西向則去江西;南向則去福建。我們徽州六縣大半都是靠近浙江的;只有祁門和婺源靠近江西。近些年來[抗戰前後],最西的婺源縣,被中央政府並入江西。但是婺源與安徽的徽州有長久的歷史淵源,居民引以為榮,不願脫離母省,所以群起反對,並發起了一個「婺源返皖」運動。在中國...統領大陸前幾年,婺源終於被劃回安徽;但是我聽說在中國...治下,婺源又被劃給江西了
❼ 徽州名人知多少
1、汪華
汪華(586年~649年) ,原名汪世華,字國輔,一字英發,歙州歙縣登源里(今屬安徽績溪)人,隋唐時期割據勢力,唐朝大臣。
隋末天下大亂之際,汪華為保境安民,起兵統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自稱吳王。
實施仁政,吳國境內百姓安居樂業,在群雄爭霸、戰火紛飛的年代,吳國安寧祥和;武德四年,汪華審時度勢,說服文臣武將,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
唐高祖李淵授予上柱國、越國公、歙州刺史、總管六州軍政;貞觀二年,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將軍、參掌禁軍大權,委以九宮留守,輔佐朝政,位極人臣。逝後,唐太宗賜謚忠烈,予東園秘器。
汪華集儒釋道於一身,文韜武略,擁有非凡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自唐至清,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歷代帝王多次下詔,視為忠君愛國、勤政安民的典範表彰;趙普、李綱、蘇轍、岳飛、朱熹、文天祥等歷朝文臣武將賦詩題詞,把他作為千秋楷模來贊頌;
江南六州百姓奉其為神,拜為「汪公大帝」、「太陽菩薩」、「太平之主」,建祠立廟七十餘座,四時祭祀,千年不輟。
2、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3、戴震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東原,又字慎修,號杲溪,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六次會試下第,因學術成就顯著,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享年五十五歲。
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對理學家「去人慾,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啟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
4、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
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為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
1935年,在中國共產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逝世於上海,享年55歲。
5、胡適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騂,後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
幼年就讀於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幹政治」的態度。
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周報》,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1938~1942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去美國。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地假設、小心地求證」的治學方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汪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戴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陶行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胡適
❽ 安徽歷史上有多少狀元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
中狀元時期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專6人,元代1人,明屬代7人,清代23人;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
其次是歙縣為6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
(8)歙縣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年)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勵多少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死鑽八股、勇跳龍門。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
參考資料來源:
鳳凰網-歷史上的合肥籍狀元
網路-狀元
❾ 歙縣名人有多少
古代名人
畢升: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家。
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號南溟、太函,歙縣人,明代中後期文壇上一位較有影響的詩人、散文和雜劇作家。有雜劇《高唐夢》、《五湖游》、《遠山戲》、《洛水悲》,以及《唐明皇七夕長生殿》等五種。此外他還寫了一些散曲。
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明大臣。歷任太子出閣、入侍太子的右贊善、禮部左侍郎、禮部右侍郎等職,著有《許文穆公集》。
曹文埴:(?—1798)字竹虛,清安徽歙縣人。清朝大臣。乾隆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累遷翰林院侍讀學士,再遷詹事府詹事。授左副都御史,歷刑、兵、工、戶諸部侍郎。後擢戶部尚書。為官持正,不阿附權臣和珅。以母老引退。嘉慶三年卒。謚文敏。
清朝名人
曹振鏞:(1755—1835)字儷笙,歙縣人。清朝尚書曹文埴之子,此後先後任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學政、軍機大臣等職。他曾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擔任學政,前後典鄉會試四次,嚴於挑剔一般小毛病。在他的影響下,這種嚴於挑剔一時成為一種風氣。他曾任《會典》、《實錄》、《河工方略》、《明鑒》、《皇朝文穎》、《全唐文》的總裁。
黃賓虹:(1865—1955)原籍安徽省歙縣,生於浙江省金華城,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大家。除了山水畫創作,他在金石學、美術史學、詩學、文字學、古籍整理出版等領域均有卓越的貢獻。一生著述宏富,有《黃山畫家源流考》、《中國畫學史綱》、《虹廬畫談》、《古畫微》、《黃賓虹畫語錄》、《畫學編》、《印學》、《賓虹詩鈔》等35種。
漸江:(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法名弘仁,縣城桃源塢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存世作品有《黃山圖》、《曉江風便圖》等約150件。
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歷任太常寺少卿、太僕寺卿、左副都御史、戶部、工部、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職務。任京官前後達30年,歷道光、咸豐、同治三朝,不攜眷屬隨任,一人獨居歙縣會館,以兩袖清風,直言敢諫聞名。
近代名人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又名知行。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鍾錄》、《齋夫自由談》、《行知書信》、《行知詩歌集》等。
張曙:(1908-1938)人民音樂家,原名張恩襲。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餘首,現存80餘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
❿ 安徽人傑地靈,歷史上出過多少狀元
安徽歷代狀元共有41人。
安徽省區域范圍內出過多少狀元呢?安徽成為一個省份,始設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此前諸狀元的籍貫多隻註明所在州、府,不可能註明屬安徽省。
此後即使是安徽籍的考生,亦有在客籍地參加考試的,經考查其祖籍現為安徽省所屬市、縣的,一並計列在內,安徽籍歷代狀元共有41人。
歷代安徽籍41名狀元中,中狀元時期分別為唐、五代4人,宋代6人,元代1人,明代7人,清代(含太平天國時期)23人。
籍貫所在縣分別在15個縣,其中狀元人數遙遙領居首位的是休寧縣為17人(其中本籍2人、祖籍休寧縣寄籍外縣的15人,此外還出過兩位武狀元不在本文論列),因而有「全國第一狀元縣」之稱。
其次是歙縣為6人(其中本籍3人、祖籍歙縣寄籍外縣的3人);一個縣出過兩個狀元的有合肥、宣城、無為、太湖、和縣等5縣。
一個縣出過一個狀元的有旌德、貴池、當塗、廬江、懷寧、安慶、壽縣、潁州等8縣。
(10)歙縣歷史學家擴展閱讀:
中國科舉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
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最年輕的狀元是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的蘇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當時年齡都不滿18歲。
年齡最大的狀元是唐代的尹樞,他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幾十次,直到70多歲才自薦考中了狀元,了卻金榜題名的夙願。
中國歷史上雖然出了個女皇帝武則天,卻很少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狀元。
只有清朝太平天國時期,20歲的女子傅善祥,參加太平天國組織的科舉考試而成為了女狀元。
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文人們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激勵著無數學子卧薪嘗膽、懸梁刺股、勇跳龍門。
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又別稱「殿元」。又因其位居三鼎甲之首,所以也別稱鼎元。
參考資料來源:狀元(殿試第一名)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