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

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

發布時間:2021-02-23 19:10:21

Ⅰ 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中國近代史 1000字左右

胡適在1932年曾說:我們中國這六七十年的歷史所以一事無成,中國的民族自救運動之所以失敗,「都只因為我們把六七十年的光陰拋擲在尋求建立一個社會重心而終不可得」。(註:本段與下段,參見胡適:《慘痛的回憶與反省》,《獨立評論》第18期(1932年9月18日)。)由於過去各專門史之間畛域明晰,互不越雷池一步,胡適這個觀點不甚受人注意。其實,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社會重心的缺乏固然太過寬泛,但若能跨越各專門史的樊籬,從社會方面探索思想和政治演變的造因,並反觀思想演化對社會變遷的影響,似為今日值得進一步探索的途徑。

近代中國何以未能建設一個社會重心?胡適以為是因為中國離封建時代太遠、一般人對君主制的信念又因晚清的墮落而毀壞、再加上科舉制度使社會階級太平等化、人民窮而無資產階級、以及教育不普及,也不存在有勢力的智識階級等等。這些見解大多有所見,也都有點紙上談兵的味道,不十分切題;且有些理由如科舉制度,恐怕正是傳統社會之所以能有社會重心的重要因素。

不過,胡適注意到的「不存在有勢力的智識階級」一點,卻是近代中國才出現的新社會現象,這就提示了認識這一問題的一個取徑。這個問題近年由余英時先生作出了進一步的解答,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從傳統的士到現代的知識分子的社會大轉變。余先生並提出知識分子這一群體在近代中國社會日益邊緣化的觀點,開啟了研究和詮釋這一問題的新思路。(註:參見余英時:《中國知識分子的邊緣化》,《二十一世紀》,第6期(1991年8月)。更系統的論述參閱Ying-shih Yu,"The Radicalization of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Daedalus,122:2(Spring 1993),PP.125-50.本文的思路受益於此兩文者甚多。)

可以說,前近代中國社會的重心正是處於社會結構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這一社會重心的制度基礎就是從漢代發端到唐宋成熟的通過考試選官的科舉制。近代國人在西潮沖擊之下,常愛說「數千年未有的大變局」。如果當時中國的確存在劃時代的體制變動,科舉制的廢除可以說是最重要的變動之一。

Ⅱ 如何進行當代知識分子歷史使命觀教育

知識分子本來是有歷史使命感的,但是領導階級認為知識分子必須依附統治階級,內剝奪容了知識分子的獨立思考權利,使有知識的知識分子服從知識不足的領導階級。在這個依附前提下,提出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觀,是非常難以實現的。在信息時代的現代社會,無視或者輕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一味強調依附,不僅對社會發展不利,對領導階級自身也是不利的。
應該讓知識分子擺脫依附論的束縛。讓知識分子重新樹立社會責任感,強調知識分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重視知識分子的正確意見,知識分子就會有參政積極性。領導階級必須知識化,重視知識,尊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就會恢復。
為此,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未來的大同社會要消滅掉的是階級差別而不是知識差別,知識差別是長期的客觀存在。可以消滅階級但是不可能消滅知識分子,共產主義的自由人聯合體必然是以知識分子為主體。

Ⅲ 從五四運動的歷史經驗看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道路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概括地講,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精神」。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仆後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歸結起來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宣傳民主科學的進步精神,追尋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的偉大精神。
中國歷史文化語境中的現代知識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沖突導致文化轉型的產物。如果將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為代表的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稱之為中國第一代的現代知識分子,那麼,以陳獨秀、胡適、魯迅等為代表的,則可以稱之為中國第二代的現代知識分子。這些由文化沖突而獲得主體高度自覺,並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學習」重擔的現代知識分子,亦被稱之為「先進的中國人」。[1] 不同於中國歷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體,現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身份和獨立的價值標准,藉助知識、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來表現自身對於社會、歷史、文化的獨特思考和鮮明的「公共關懷」,體現一種公共良知、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並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識和參與社會活動的文化人。在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魯迅無疑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傑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識、觀念、學說、主張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徵,尤其是他的現代意識的構成和心路歷程及所反映出來的精神特徵,可以說,正是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縮影。
五四運動要解決的是民族危亡的問題,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對解決這個歷史主題的主體能夠產生強大推動作用的精神。五四精神反映著五四運動不同於前此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新意,又是五四時期那一代時代先鋒的嶄新的人格特徵。它表現為以下四個統一:
一是啟蒙與救亡的自覺廣泛的統一;二是知識分子與勞動群眾的統一;三是刻苦耐勞的精神與進取創新的精神的統一;四是獨立自主的精神與無私奉獻精神的統一。
作為跨越世紀的一代人有責任將自己即將送走的世紀中所積累的精神遺產帶進新世紀,五四精神就屬於這樣的精神遺產。因此,我們不但應當繼承五四精神,而且應當弘揚五四精神。

今天是五四運動90周年。胡錦濤總書記2日上午來到中國農業大學,同廣大師生共迎五四青年節並發表重要講話,對全國廣大青年學生提出殷切希望,號召當代青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四條希望,指明了當代青年前進的方向,對於我們紀念五四運動,大力弘揚五四精神,把偉大事業勝利推向前進,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90年前,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北京青年學生奮起抗爭,掀起一場聲勢浩大愛國運動。這場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歷史由此邁入新的歷程。

這是一場偉大的愛國革命運動。面對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舊中國,仁人志士們在苦苦求索:中國向何處去?中華民族向何處去?五四先驅們率先奮起,第一次燃起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火炬,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不顧身地奔走呼號。這場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

這是一場偉大的新文化運動。面對專制主義、蒙昧主義的舊文化,五四先驅們在深刻思索:如何沖破思想的禁錮,追趕世界先進潮流,走向現代化。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掀起了20世紀中國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這場思想啟蒙運動,猛烈地沖擊和盪滌著阻礙中國進步發展的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

五四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它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並使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的主流。五四運動所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深刻影響和推動著20世紀中國發展的歷史進程。

90年來,作為五四精神忠誠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把五四精神與人民群眾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結合起來,為中國的發展繁榮、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開辟著前進道路。今天,古老的中國以嶄新的姿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五四先驅們追求的理想和目標,許多已經成為現實而且被大大向前推進和發展了。

「青年者,國家之魂」。90年過去,時代環境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但五四精神永存,依然是引領我們向前的強大力量。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五四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和青年學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五四精神感召下,心繫民族命運,心系國家發展,心繫人民福祉,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中國青年運動的壯麗篇章。五四運動以來90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30年的歷史都充分表明,青年確實是我國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最有生氣的一支力量,確實是值得信賴、堪當重任、大有希望的!祖國為有這樣的青年而驕傲,黨和人民為有這樣的青年而自豪!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五四運動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矢志追求並為之頑強奮斗的宏偉理想。現在,實現這一宏偉理想的光明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當代青年對五四運動最好的紀念、對五四先驅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同廣大人民群眾一道,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讓偉大的五四精神在振興中華新的實踐中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我們深信,在五四精神的激勵下,當代青年必定能夠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譜寫出更加輝煌的青春樂章。

五四運動90周年恰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輝煌的歷史照亮了希望的未來,偉大的事業展現了燦爛的前程。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繼承和發揚五四傳統,同心共濟、銳意進取、頑強奮斗,我們的國家必將更加繁榮富強,我們的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

Ⅳ 歷史與未來論文1500字左右

摘 要:愛國主義歷來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動人類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覺悟,培養愛國主義情操是歷史教師擔負的重要責任。
關鍵詞:初中歷史;愛國主義;教學;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全民教育,而廣大青少年是教育的重點。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到教書育人的全過程中去,特別是要發揮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愛國主義教育應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其中歷史教學擔負著重要任務,因為歷史知識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一、利用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愛國主義教育正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愛國主義教育表現在「拯救中華」這個意義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愛國主義則表現在「振興中華」上。所以,在歷史教學中要結合史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使學生具有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與緊迫感,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民族凝聚力,自覺樹立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另外,關注一些熱點的時事政治,例如:「釣魚島」事件,應該對事件發生的經過和歷史緣由加以說明,結合中國近現代史上遭受屈辱的歷史,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教育情感的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當然,我們今天回顧釣魚島事件,是為了牢記歷史,勿忘國恥,並以此為動力,深刻地理解「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事實。這不僅有效地落實了課本與時政知識,更加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
明朝中期,我國科技文化比較先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由於清政府閉關自守,使國家逐步落後。鴉片戰爭以後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後來因為日本發動甲午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歷史,為了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如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等。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中國人民真正實現了民族自由獨立和人民當家作主,結束了中國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引下,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逐步提高。
三、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生正處於從少年期向青年期的發展階段。具體表現為:自我意識高漲、獨立意識增強。所以,教師要潛移默化地滲透,語言要富有感染力,對千古傳誦的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氣概的歷史名言,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教師如果有感情地朗讀,能燃起學生的熱情,激起他們的聯想;在講古代文明成就時,要多運用直觀教具,例如:在學習「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時,就把彩陶、地動儀、長城等圖片用多媒體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親眼看到祖先的發明創造,會使學生產生非常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講帝國主義侵略的暴行時,把南京大屠殺、八國聯軍侵華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就會油然而生。要科學地使用多媒體教學,不妨在多媒體教學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將這些條約的簽訂使得當時的清政府喪失了國格,喪失了國家的領土主權、關稅主權、領事權、駐軍權等等進行對比學習,使學生從中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達到復習以及把愛國主義滲透到教學當中的目的。
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發揮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和善於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文化等。另外,還應避免對歷史人物評價的片面性與絕對化等弊端。對歷史功臣要贊揚,對歷史罪人也要鞭撻。在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是與非、功與過的史實中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愛憎分明的感情。如果能徜徉在歷史的長河中,就會發現祖國的歷史是那麼的悠久,文化是如此的昌盛,並且綿延數千年始終未斷,這是其他任何國家無法比擬的。千百年來,盡管飽受磨難、坎坷曲折,卻能在千瘡百孔的狀態下保持繁榮昌盛,有治理黃河「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投筆從戎的班超和九死一生通西域的張騫;有「苟利國家生死己,豈因禍福避驅之」的林則徐;有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等等,他們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生存與進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很多人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讓我們從中看到了一股浩然正氣,並且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從這些優秀人物的言行和事跡中使學生受到啟迪,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並升華為時代的責任感。

Ⅳ 二三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生活的社會背景

我們現 在來看一下這群人在那個時代下是怎樣形成的,他 們的特點以及他們的命運.



,社會和內心的雙重壓抑

當歷史翻過五四運動那輝煌的一頁,開始走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人們的心情顯得更加沉 重起來.沉默,在我看來是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身上 普遍具有的特徵.沉默的緣由何在?從兩個方面可以 解釋這種現象的出現.

其一,是因為社會的壓抑.在二十世紀的三十年 代,國內的內部戰爭和外國的侵略充斥其中.1937 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國家更是處在水深火熱之 中.這樣的背景下,全體中國人民內在的思想上都存 在一種壓抑感,而有思想要獨立的知識分子則更甚 之.戰爭本來就給知識分子帶來了許多苦難,對許多 知識分子來說,是一個艱難而又誘惑的選擇,一方面 是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一方面是拯救社會的 政治.選擇前者的人,抑鬱在內心的獨立思想讓他們 變得沉默起來,被迫沉默地面對這個社會,這個自 己.當然他們中有很多人走上了後一條路,他們卻是 自覺而非自願的,他們往往以社會的救治者自居,然 而這只過不是一種轉嫁沉默的方式.

社會的動亂帶來了家道的衰落,家道衰落是造 成知識分子沉默的最直接的原因.因為經濟上的拮 據,知識分子階層不可能像以前那樣過著琴棋書畫, 衣食無憂的生活,這樣的改變使他們面對生活時顯

2/9頁

得蒼白無力,41Mr]-~!失了以前的話語權.在匕京 中,第一幕的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沉悶的畫卷: "中秋節,將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舊宅的小花 廳里,一切是靜幽幽的.屋內悄無一人,只聽見靠石 牆長條案上一座古老的蘇鍾遲緩地邁著'滴滴答答 的步子i],中秋本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接近正 午應該是人們最忙碌的時候,然而卻悄無一人,這就 給我們一種壓抑的沉悶的荒涼感,為主人公們的沉 默的生活方式做了很好的鋪墊.曾家的大客廳和西 廂房都不得已租給一位研究人類學的學者,家庭生 活的拮據迫使這個家庭走向了毀滅,曾文清就是這 樣在家庭的困境中始終抬不起頭來的沉默地活著的 人.曾皓也只能沉默地像"棺材"一樣,沒有頤養天年 的舒適.社會動盪所造成的苦果,是家庭這4"-弱小的 單位所無力抗拒的,對於這些人們只有默然承受. 其二,是這些知識分子內心的壓抑.知識分子階 層在近代以前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自明的社會群體, 收稿日期:2010—07-03

作者簡介:秦法明(1984一),男,山東新泰人,西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在讀碩士研究生.

?20?

從古代到中世紀,知識分子實際上都依附在另外一 些系統中.在中國古代的士是依附在皇權體制下的, 他們憑借皇權(政治)成為官員,獲得話語權.在中世 紀的西方,知識分子的功能實際上是由教士來承擔 的,他們在宗教系統裡面求發展.曾文清在曹禺的筆 下是一個封建士大夫的形象,由於清朝的滅亡,封建 制度遭到瓦解,他失去了這樣的依附系統.沒有了這 樣的依附,像曾文清這樣的文人士大夫在社會上就

3/9頁

顯得多餘,他們是腐朽的,沒落的,一無是處的.內心 的抑鬱自然不言而喻.

近代以來,知識分子階層在不斷地覺醒,他們朝 著獨立的方向發展.經過晚清文人的啟蒙,他們在五 四時代顯示出了作為~,-Y_lrCr級的力量,試圖通L~I:3c

人的力量來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但殘酷的現實卻 否定了他們的想法.國內戰爭和日本的侵略沉重打 擊了他們,使他們那點獲得獨立地位的希望也喪失 了.讓那些接受izl: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僅:fi-的一點 自豪感和進取心也沒有了,像江泰這樣的留學生都 過得窮困潦倒,只能寄居在丈人家裡,過著寄人籬下 的生活

這兩類知識分子都有委屈的心態,他們會抱怨 這個社會,抱怨自己生不逢時,內心的壓抑迫使他們 沉默地對待這個社會,在"養心齋"里或是"作畫吟 詩Jl-I或是"讀經清談",或是"卜卜課","無味了就打 瞌睡"[1x:抑或是在"縱情歡樂,盡量享受北平舒適 的生活",以至於達到"北平的飯館戲園各種游樂的 場所他幾乎處處知道門路."[iXPSO 二,知識分子的"孤獨"

沉默往往是和孤獨聯系在一起的.在知識分子 沉默的背後是他們的"孤獨",也可以說沉默的生活 方式是他們內心孤獨的外在表現形式.在《北京人》 中,孤獨是具有典型特徵的,陳奶媽帶來的沒飛走剩 下的那隻鴿子,曾文清給它取名"孤獨".在婚姻愛情 上,文清與思懿,曾霆與瑞貞,江泰與文彩他們相互 之間並沒有真正的愛情,他們之間互相傷害著,各自 維持著自己的生活每個人心裡想的不同,各自孤獨 的生活著.曾老太爺活的也很孤獨,雖然一直用著愫

Ⅵ 求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歷史地位

建國以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大體經歷了四個
階段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為起步階段。

建國初期,即開始探索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問題。
在毛澤東的「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
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
要條件之一」 指示的引導下,社會各界學者紛紛展開學
術研究和發表評論文章,探索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與「一
化三改」的關系,它貫穿於整個過渡時期。

總體來看,這一時期國內關於知識分子的研究呈現三
個特點:即黨的領導方針的正確、知識分子的自覺改造、
以及對建設新中國的極大熱情。三者構成一股合力而成為
推動「三大改造」順利完成和知識分子地位被承認的重要
因素之一。總之「從1949年至1957年春是建國以來知
識分子思想覺悟迅速提高、積極性最高漲的時期之一。他
們對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動新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
展和完成『三大改造』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第二階段:從1957年初到1976年為徘徊階段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大規模的全面性的社會
主義建設即將開展使知識分子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
的轉變。中共中央召開知識分子會議,毛澤東提出著名的
「雙百方針」,為知識分子發揮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事業
創造了重要的條件。但是,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一系列突
發事件的影響下, 1957年3月,毛澤東批示「我們提倡
百家爭鳴在各個學術部門可以有許多派、許多家可是
就世界觀來說在現代基本上只有兩家就是無產階級一
家資產階級一家。」 又使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開始轉
向階級分析的框架。

分析和研究似乎又回到歷史的起點:即知識分子的思
想改造問題,幾乎所有的論著都是以此為核心而展開的。
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反映知識分子的其他一些問題,而
且也有承認知識分子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論述。但在當時的
歷史條件下,強調知識分子的階級性質和思想改造,已經
成為「左」傾錯誤的理論依據之一,致使知識分子問題的
研究處於挫折和徘徊狀態。

第三階段:從1977年到1989年為思想解放和有所

失誤的階段
「文革」結束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
實現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也實現了黨的知識分
子政策的撥亂反正。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
分。它們與體力勞動者的區別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科學
結論,使對知識分子的科學研究開始復甦。如年1977
初,晨歌的《不許破壞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批判「四人
幫」圍剿園丁之歌的罪行》,范景方的《必須正確分析
和估計我國知識分子現狀——徹底批判「四人幫」歪曲、
反對毛主席對我國知識分子狀況的科學分析》分別在《思
想戰線》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其
後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天津教育、南京師大
學報社會科學版分別發表了闡述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
建設事業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文章,開啟了知識分子研究
之思想解放的先聲。

縱觀這段時期的研究,大致分為五類其一,對黨的
知識分子政策的總結和反思。其二對知識分子的地位、
性質、作用的研究。其三重新認識馬列主義經典作家關
於知識分子的理論。其四參考西方學者的論述,強調知
識分子的道德和責任意識。其五,對知識分子健康的關心,
一批有影響的關注知識分子健康的著作相繼問世。

這一時期是知識分子研究最繁榮的階段之一。隨著改
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深入展開,我國知識分子在審視現實
的同時,也必然會對自身和現實和傳統的理論重新予以思
考。實事求是的講,這是新時期知識分子自我認知的體現,
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時期(蘇東劇
變)以及知識分子研究的理論依據從傳統轉向現代等(亦
即思維方式的轉型),特別是西方和平演變思想的沖擊,致
使知識分子的研究逐漸失去正確的方向,而在1989年的學
潮中達到頂峰。「這就難以使他們對理論與現實做出全面
的、歷史的客觀性觀察與思考,部分人犯了以點代面,以
偏概全的錯誤,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對馬克思主義和社
會主義產生動搖懷疑,部分青年知識分子誤入歧途。」

第四階段:從年至今為歷史反思階段

20世紀1980年代末的學生騷亂及其蘇東劇變的影響,使
國內知識分子問題的研究走向歷史的反思。「經過了『六四』
風波,又經過了國際、國內那段時間的其他重大的歷史事
件的震盪,至少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裡面,在知識
分子圈中, 年代的那種樂觀和自信迅速崩潰了,取而
代之的是深深的困惑。」 「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也開始在
痛苦中重新思考。他們不僅審視昨天熱衷的西方理論與學
說,也批判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於是一批反思性
的文章和著作相繼出版,這些反思性的研究,在幫助當代
青年知識分子走出那段思想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
是在痛苦的反思中,重新發現了毛澤東,中國的馬克思主
義。大學校園里的一股股『毛澤東熱』就是青年知識分子
重新選擇的開始。這是一種真正的理性思考與選擇,是馬
克思主義的回歸。」

進入2000年以來,國內知識分子研究走向新的歷史
高度。這主要體現在對知識分子研究的深入和對其規律的
把握上:

其一,注重知識分子的時代責任和精神需求的研究。
如饒定軻等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研究》(華中師范大學
出版社版)中系統總結了建國年來知識分子工作
發展的歷程及經驗教訓,並探討了當代知識分子在我國社
會主義現代化中的重大作用、以及研究了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條件下我國知識分子的重要變化發展趨勢及其主客觀原
因。鍾興明在《知識經濟時代與中國知識分子》(巴蜀書
社2002版)中闡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
社會定位、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應有的精神狀態、應得
到的價值承認、應發揮的重要作用等現實問題。許紀霖在
《中國知識分子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中從「知
識分子死亡了嗎」、「公共知識分子如何可能」、「 世紀中
國六代知識分子」、「重建知識與人格的立足點」等問題入
手,既有對新世紀知識分子命運前途的冷峻討論,也有對
上世紀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激情回眸,是知識分子研究的
力作之一。趙寶煦主編的《知識分子與社會發展》(華夏
出版社版)對中國知識分子在當前和未來的國家與
社會發展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入手,並對中國知識分子是否
存在一定的主觀和客觀局限性等做了評估。

其二注意微觀問題和專業問題的研究。如劉國軍在
《近代以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社會變革觀研究》(吉林文史
出版社版)中記述並分析了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時
期文化變革觀、李大釗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關系、
毛澤東在民主革命時期關於工業化的探索、鄧小平社會發
展及對外開放的思想等,讓讀者全面認識知識分子。張紅
的《抗戰中的內遷知識分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版)通過研究內遷西南的進步知識分子,在抗日戰爭的特
殊歷史時期不斷走向成熟的歷程,突出了在內遷中進步知
識分子保存中國文化血脈、開發西南的貢獻。丁俊萍等主
編的《知識分子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華文出版
社版)從不同側面系統地總結了黨外知識分子之統
戰工作的特點、規律和經驗,尤其是闡述了黨外知識分子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意義和作用。

其三,強調全球化視角下知識分子的特殊性研究。
陳祖芬的《中國牌知識分子》通過「祖國高於一切」、「中
國牌知識分子」、「活力」、「最佳年齡」、「心靈」等文章闡
釋了中國特色知識分子的「特殊性」。年人民日報出
版社出版劉曉明主編的《優化人生——知識分子的價值取
向》,追溯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比較了外國
不同類型知識分子的人生歷程,向世人描述了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點。年張波的《中國當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在
中央文獻出版,這是一本以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形勢變化和
發展為背景,分析說明中國當代知識分子在這種變化發展
中無法逃避的現實選擇狀況,並對未來知識分子作了樂觀
的展望,是一部現狀與時代背景結合的佳作。

知識分子地位和作用

「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都將一事
無成。」 從世紀末至今,關於知識分子地位和作用的
研究是一個主要的問題。陳吉德認為新中國成立後「知識
分子的地位由傳統的『士農工商』順序中第一位變為『工
農兵學商』順序中的第四位。」而「現實生活中知識分子話
語權力的喪失直接導致了銀幕上知識分子的邊緣化」。到了
「文革」期間八億人民八台戲八台戲中就不可能有知識
分子的蹤跡。袁張帆認為,「『三個代表』在知識經濟大
背景下提出,它對我們作為當代第一勞動力的知識分子有
著尤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它為我們個人能力的發展指明了
方向和途徑。」是「『人的現代化』中的中堅力量。」龐翠
華認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社會進入了現代
化建設的軌道。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發展趨勢的國
際化背景下,中國已經適應潮流,實施了科教興國的治國
策略,這使得知識分子將要承擔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責任。」韋慶兒認為「以史為鑒,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任
重而道遠,既要盡快培養第一流的科技專家,又需要不同
層次的專門人才。不斷提高知識分子的政治理論水平,努
力建設一支跨世紀的高素質的知識分子隊伍,廣泛團結各
行各業的知識分子和港澳台海外僑胞中的知識分子,爭取
和引進外國專家為經濟和科技發展服務。」 席富群認為,
「知識分子是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它肩負著繼承、發展和
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特殊使命;知識分子是社會的智慧和
良心,對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知識分子的運動趨勢
總是與先進階級相聯系,在歷史轉折時期,總是為社會的
變改搖旗吶喊為先進階級製造輿論、創造理論、造就思
想家與革命領袖。」楊生博認為,「知識分子的使命一是生
產力向前發展的動力承載者;二是民族未來靈魂的塑造者;
三是人類走向統一的聯系者。」所以,「必須尊重知識尊
重並依靠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科學文化的知識分子真正
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 但是潘少雲、高文武則認為,「知
識分子的社會作用從來都是有限的,其有效發揮也是有條
件的。在當今中國,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社會作用,除
了知識分子要認清自身的社會責任,端正自己的價值取向
之外,黨和國家也要進一步為知識分子展現才華、服務社
會、全面實現自身的價值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Ⅶ 如何將當代知識分子歷史使命觀的教育融入到

「橫渠四句」體現了中國眾多知識分子的思想境界和歷史使命觀。
張載(1020-1077,字子內厚)是中國北宋時容期哲學家。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生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後居郿縣橫渠鎮(今陝西眉縣橫渠鎮)。
「橫渠四句」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天地立心」就是「學者要用精神力量(心)認清客觀世界(天地)的本質和規律,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確立堅實的理性基礎。」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生民立命」就是「學者要關心人民的命運、反映人民的心聲、消解人民的苦難,增進人民的福祉。」學術研究不能嘩眾取寵,要有利於廣大老百姓安身立命和安居樂業。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往聖繼絕學」就是「學者要批判地繼承前人的學術成果,創造新的科學理論和實用技術,並通過宣傳、教育和推廣使人類文明不斷延續下去。」
用現代語言來說,「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學者要有崇高的社會理想,維護社會中積極的進步的因素,抨擊社會中消極的落後的東西,並向人們指明通往美好未來的光明大道。」學術研究首先要有現實性的人文關懷,盡量避免給社會添亂;學術研究還要有前瞻性的理論視野,力求經得起歷史考驗。

Ⅷ 中國知識分子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就世界范圍來說,知識分子是個相當晚出的社會群體,按雅斯貝斯「歷史軸心期」的理論講,他大約誕生「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時期內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1),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也不例外。所以如此,那是因為知識分子承擔了人類的一項特殊使命——「認識你自己」。而人類發展史則告訴我們,這一使命不可能過早的出現。因為在此之前,人類還處於一種「自在」的狀態,但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卻為人類由「自在」狀態進入「自為」狀態創造了重要的條件。不過,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在完成這一共同的使命時,由於文化環境的差異,所走的道路也截然不同。那麼中國知識分子群體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他們是怎樣實現自己的特殊使命的?他們是否完成了這一特殊使命?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完整地勾畫出他們曾經走過的一條歷史軌跡。

確切地說,中國知識分子群體誕生於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並且深深地打上了這一時代的印記。這是個什麼時代呢?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這樣概括說:這是個「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的時代,是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偽並起」的時代。透過歷史的表象,我們肯定會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存在了數千年的氏族國家突然崩解了,歷史漸進的鏈條被無情地斬斷了,神聖的傳統遭到了空前嚴厲的挑戰,戰爭和苦難使人們陷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和沮喪中,誰也無法知道向前的道路究竟在哪裡。顯然,這一切都預示著我們這一民族正處在上升或下降的十字路口上。而只有在這種關鍵時刻,一個民族才急切需要理性之光為之照亮前方的黑暗。
首先從黑暗中走出來的是當時稱作「士」的平民知識分子。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所熟悉和景仰的老子和孔子。他們所以能夠以先知先覺的姿態站到時代的最前沿,就是因為在那個大部分是文盲的世界裡,他們卻擁有淵博的「知識」,這不僅使他們能夠用理性的目光去審視眼前的「亂世」,更重要的是,「知識」也使他們學會了用理性反觀自己。通過反思,他們發現眼前的這個世界正在潰爛;通過反思,他們發現人性正在墮落,於是他們產生了「撥亂反正」的使命感、責任感,希望用他們掌握的知識「經世致用」,挽狂瀾於既倒。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2)和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3)的主張無論怎麼不同,其實都是這種「救世精神」的表現。
然而如何「救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從他邁出的第一步始,就放棄了走「啟蒙」之路。他們認為「上智與下愚不移」(4);慨嘆「智者過之,愚者不及」(5),因此不想像喬達摩和耶穌那樣,成為「普渡眾生」的殉道者。他們走的是另一條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救世」之路:尋找「內聖外王」的現世「明君」,積極用「知識」靠攏「強權」,幻想以「帝王師」的身份,假現世明君之手,還「亂世」一個太平。這條由老子、孔子奠定的、用知識與強權調情的「救世」之路,一直被後世的知識分子沿著走下去。
也許有人反對說:到了戰國時代,知識分子群體難道不是一個游離於「強權」之外的自由社會群體嗎?他們不是狂妄地喊出過「士貴君輕」(6)的狂妄口號嗎?他們不是標榜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的獨立人格嗎?他們不是表現出「朝聞道,夕死可也」(8)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嗎?
不錯,春秋戰國時代的知識分子雖然是個很復雜的群體,其中既有大思想家、大軍事家、大改革家,也有一些等而下之的搖唇鼓舌之士、引車販漿者流、雞鳴狗盜之雄,但無論高下,他們確實都少有後世知識分子那種令人深惡痛絕的奴性。
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我們必須看到,戰國時代畢竟是個特殊的時代,當時「七雄」兼並,大打出手,天下還不是一家的天下,因此在「主賣官爵,臣賣智力」(9)的政治交易中,知識分子這根「毛」還可以飄來飄去,挑挑揀揀,沒必要非附在某一張皮上不可。猶有憾者的是好景不長,當知識分子們望眼欲穿的大一統局面實現之後,從前吃百家飯的這個集團,就只能附在一張「皮」上——威嚴的帝國皇帝身上——求生存了,只不過當時他們還沒有意識到這種可悲的下場罷了。
可見,中國知識分子走到後來這步,並非是偶然的失足,而是一種必然,一種由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先天性缺陷註定的必然。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曾非常自負地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10)但在我們看來,「無恆產而有恆心」與其說是知識分子值得自負的優點,還不如說是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因為正是這點使中國知識分子群體不得不成為附在「皮」上的一根「毛」,試想,一個「無恆產」的社會群體能夠有「恆心」嗎?說到底,這並不是一個理論問題,且看一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的「養士」制度,不是什麼都明白了嗎?
所謂「養士」制度,無非是戰國時代各國在政治角逐中制定的策略之一,目的是利用知識分子的「知識」致敵於死,從而奪取天下。於是各國當權者大興「養士」之風,曾幾何時,歷史上那些目空一切的君主、貴族、權臣們,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突然間開始變著法兒地去禮賢下士,讓他們食有魚,出有車,開康莊之衢,委上卿之位,這么以來,把個知識分子刺激得空前活躍,所謂「處士橫議、百家蜂起」指的就是這種場面。而知識分子們似乎也被捧得有點忘乎所以了,以為自己真的成了歷史大舞台上不容小視的主角。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沒有意識到,不管你扮演的角色多麼舉足輕重,既然你是為人所「養」,那就得為人所「用」,否則你這根「毛」就無所依附,而一根沒有依附的「毛」,在一個強權社會中又有什麼價值呢?。可見,中國知識分子在起步之初,他的弱點就已暴露無遺,難怪二千年後的毛澤東總是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來敲打今天的知識分子。
很多人不理解,中國知識分子為什麼在他承擔起理性認識這個世界的任務時,竟毅然決然地宣布「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11),放棄了對自然界的探賾索隱呢

Ⅸ 求一篇以「歷史與未來」為話題的作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現在與未來,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人們常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同學們,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中華民族曾經經歷的屈辱,不能忘記我們的前輩們反抗侵略的一次次戰爭,不能忘記那些為了祖國的強盛,努力奮斗的仁人志士,我們不能忘記!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偉大的祖國經歷了屈辱,也有過英勇的反抗。回顧過去,我們的國土有的被列國列強行租借,有的被他們強取豪奪,四散飄零。香港、澳門、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順和大連都曾經脫離了母親的懷抱。1984年,英國對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被迫簽下了一千多條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飽受了外國侵略者的欺辱……
隨著列強鐵蹄的踐踏,中國許多名勝古跡頃間變為廢墟。成千上萬的珍貴文物被他們瘋狂掠奪,流散他鄉。1960年10月,圓明園就是在侵略者的瘋狂掠奪下,成為一片廢墟……這不僅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恥辱,也是我們人類文明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
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英雄人物,他們的骨氣,保護著中華民族: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劉胡蘭——寧死不屈英勇就義、趙一曼——甘將熱血沃中華、狼牙上五壯士——視死如歸的抗日英雄……
現在,我們的祖國日益強盛,不斷崛起。世博會的盛況、奧運會的精彩、神州五、六、七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南極考察站的建立……一切都在說明:我們是不屈的中國人!經歷了那麼多苦難,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東方!
同學們,我們永遠是自豪堅強的中國人,讓我們共同建設更美好、更強大的中國,銘記歷史,創造未來!

閱讀全文

與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