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1-02-23 16:12:55

1.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2單元知識點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考綱知識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將杜之轉輸,其為利耶博哉!」
隋朝隋煬帝時開鑿的大運河是隋朝對後世最重要的貢獻。
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鑿時間:605-610年。
3、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開鑿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公里。(沿途經過江蘇的揚州、常州、無錫、蘇州 )
4、作用: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同時運河的通航也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二、「貞觀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因為唐太宗的年號為貞觀,故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善於用人和納諫,沿用和發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發展科舉,重視教育; ③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房玄齡、杜如晦、魏徵)

三、「開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比較穩定,經濟繁榮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這一時期的年號叫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是:唐玄宗統治前期①任用賢能 ②整頓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及勞動人民的安居樂業

四、科舉制:隋創立,唐完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長策,賺足影響盡白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
1、含義: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
2、誕生:(七下P15)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3、完善:(七下P16)唐朝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擴充國學規模;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唐玄宗時將詩賦作為考試內容。
4、發展: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
5、結束:清朝末年。1905年張之洞奏請停止科舉考試,清政府擬定《奏定學堂章程》。
6、作用: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尤其因為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五、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強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六、以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實為例,說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1、遣唐使:(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全方位學習中國,使唐文化對日本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呂)。
2、鑒真東渡:(七下P28)唐玄宗時,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3、玄奘西行:(七下P29)唐太宗時,玄奘西去天竺取經,回國後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成為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術:(七下P32)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製的《金剛經》

八、藝術寶庫莫高窟:(七下P38)
甘肅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開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畫和彩色塑像,如飛天、仙女等。

九、交子:(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十、鐵木真統一蒙古:(七下P61)
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統一,建立蒙古國,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2、內容:①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②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③設立「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當時稱琉球);
④設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務。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行政區域。
3、作用:①是秦朝郡縣制的重大發展;
②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③為後來明清所沿用。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術:(七下P67)
北宋的畢升發明的陶活字,進行排版印刷。既經濟又省時,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後陸續傳到世界各地。15世紀歐洲才有,比我國晚約400年。

十三、指南針:(七下P68)
1、戰國時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2、北宋時,製成指南針,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3、南宋時,廣泛用於航海,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
4、作用:為後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十四、火葯:(七下P68-69)
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13、14世紀,火葯和火葯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十五、《清明上河圖》:(七下P74)
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和繁華。

十六、司馬光與《資治通鑒》:(七下P7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十七、八股取士:(七下P80)「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
1、目的:為了選拔聽命於皇帝的官吏
2、考試范圍:四書五經 3、形式:八股
4、後果:只顧讀書,不求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後,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僕。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

十八、明朝鄭和下西洋:(七下P86)「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
1、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
2、時間:1405-1433年
3、經過:1405年,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到1433年,鄭和前後航海七次,經歷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4、歷史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十九、戚繼光抗倭:「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七下P87)
明朝戚繼光率戚家軍取得台州九戰九捷,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被稱為「民族英雄」。

二十、軍機處的設立:(七下P91)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3、作用: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二十一、鄭成功收復台灣及台灣府設立(七下P94-95)「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中收復台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內地的聯系,促進了台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

二十二、達賴、班禪冊封制度 駐藏大臣的設置(七下P99-100)「國家百餘年昇平累洽,中外一家。」——《須彌福壽之廟碑記》
1、順治帝時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時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

二十三、伊犁將軍的設置:(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說明新疆等地區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爾扈特部回歸:(七下P101)
1、原因: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壓迫
2、時間:1771年(乾隆帝) 3、首領:渥巴錫
4、意義: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篇章。渥巴錫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七下P107)
1、出現時間:出現在明朝中後期;
2、萌芽地區:在蘇州、松江等江南和東南沿海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
3、典型表現:「機戶(手工工場主)出資,機工(僱傭勞動者)出力」,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工人,他們是僱傭與被僱傭關系。
4、影響:標志我國封建社會開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閉關鎖國」政策(七下P108)
1、原因:1、清朝政府對內堅持「重本抑末」的傳統政策,壓制、打擊工商業,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2、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清政府認為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統治。清朝實施了閉關政策。
2、主要表現:在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實行禁海政策,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特許由「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影響:1、清朝實施閉關政策對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清政府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啟示: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2. 初中七年級下期歷史第二單元復習資料,詳細一點的!!!立刻要!!!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測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請將正確答案填入答題卡內。)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題號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1.宋、遼之間,宋、夏之間,宋、金之間「議和」的不同點是
A.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 B.客觀上有利於雙方和平相處
C.宋王朝都要交納歲幣 D.導致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2.下列4幅兩宋與遼、西夏、金並立示意圖中,哪一幅是錯誤的

3.後人仿照杜甫憑吊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寫的「出師未捷身冤死,常使後人淚滿襟」的詩句表達了後人對哪位歷史人物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
A.岳飛 B.文天祥 C.寇準 D.秦檜
4.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A.絲綢之鄉 B.魚米之鄉 C.瓷都 D.產茶中心
5.宋史記載:「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這一現象說明了
A.國家重點支持東南沿海的開發 B.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
C.東南沿海一帶農民賦稅負擔沉重 D.政治中心轉移到南方
6.假如你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南宋臨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況是
A.國內外的客商往來不絕 B.店鋪一律在夜間關門
C.流動商販走街串巷叫賣 D.紙幣與銅錢在市場上並用
7.由於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在東京城內出現的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是
A.市 B.坊 C.瓦舍 D.勾欄
8.下面哪一種節日,在宋代還沒有出現A.春節 B.端午節 C.寒食節 D.植樹節
9.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全國性統一的封建政權是A.秦 B.唐 C.元 D.隋
10.我國地方行政單位稱為「省」,這種制度開始於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今天,位於山東省東北部、渤海之濱的東營市是山東省省轄地級市,國家規劃的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該地在元朝時應屬於[來源:學*科*網Z*X*X*K]A.中書省轄地 B.宣政院轄地 C.江浙行省 D.遼陽行省
12.張老師在一家古玩店見到了以下這幅古畫,在與店員交談時,發現他對這幅畫的介紹存在錯誤,請你指出來
A.這是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
B.此畫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的繁華景象
C.從畫中可以反映出北宋時人們的交通工具比較多樣化
D.畫中所繪的這條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13.「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詩中的「杭州」在當時的名稱應是 A.東京 B.臨安 C.應天 D.建康
14.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權的是
A.鐵木真 B.元昊 C.完顏阿骨打 D.阿保機
15.下列各政權,曾經與南宋並立的是: ①北宋 ②遼 ③金 ④西夏 ⑤元朝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6、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最終完成是在
A、東漢 B、北魏 C、五代 D、南宋
17.岳飛詩曰:「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在這里,「匈奴」是指
A.女真貴族 B.契丹貴族 C.黨項貴族 D.匈奴貴族
18.宋元時期,繪畫藝術的特徵是表現市民生活的風俗畫的出現和日益增多,這主要是因為
A.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B.對外貿易的發展 C.文化事業的發展 D.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一位法國學者說,(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在經濟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下列名詞能夠反映宋代社會經濟與人民生活「現代化」水平的有
①交子 ②瓦舍 ③互市 ④歲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20.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福娃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其中,福娃晶晶的頭部紋飾源自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如右圖),下列關於宋瓷的說法,錯誤的是
我國從宋朝開始出現陶瓷
B.陶瓷業在宋代有重要的發展
C.著名瓷都景德鎮興起於宋代
D.宋代是中國瓷器史上的輝煌時代
21、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元朝時期台灣被稱為
A、琉球 B、澎湖 C、夷洲 D、流求
22.某研究生正在研究有關「澶淵之盟」的史實,下列文獻中,可供其參考的是

23、《射鵰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全真教丘處機為兩個未出世的孩子取名為郭靖和楊康,並各贈一劍。丘處機此舉是讓孩子們勿忘國恥,當時的國恥是指
A、 遼滅北宋 B、 金滅北宋 C、遼滅金 D、蒙古滅南宋
24、左圖是蒙古錢幣,錢幣中人物的貢獻是
① 統一蒙古各部 ② 建立蒙古政權
③ 正式定國號為元 ④ 滅亡南宋,完成統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
衣 食 住 行
非正規場合服飾呈現: 主糧: 房屋: 百姓:
衣料: 肉類:

飲料: 傢具: 官宦:
《馬可·波羅行紀》中說,皇宮「頂上之瓦,皆紅黃綠藍諸色,上塗以釉,光澤燦爛。」馬可·波羅描述的皇宮在哪個城市 A、上京 B 、東京 C、臨安 D、大都
二、非選擇題(70分)
26、填表格 (12分) 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徵表
27、填表格(25分)
政權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滅亡時間
遼朝
北宋
西夏
金朝
南宋
28、列舉澶淵之盟和紹興和議的訂立時間,訂立雙方,在位皇帝和影響。(12分)
29、列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階段及原因。(12分)

30、讀圖,並回答問題:(8分)

(1)上圖所示行政區劃最早出現於哪個朝代?是誰建立的?是何時建立的?(3分)

(2)該朝的民族政策及實行此政策的目的、具體做法是什麼?(3分)

從圖可看出當時統治者採取什麼制度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管理?管理西藏的機構是什麼?(2分)

(4)該朝統治者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管理,促進了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請舉一例說明。(1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D A C B B C D C B A D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B D A D C A A C B A D

非選擇題(50分)
26、填表格 宋代市民衣食住行特徵表
衣 食 住 行
非正規場合服飾呈現:舒適化、 非等級化的趨向 主糧:南:稻麥
北:粟麥 房屋:城市:瓦房
農村:茅屋 百姓:獨輪車、畜力車
衣料:麻布、絲織、棉布 肉類:南:豬 北:羊
飲料:茶、酒 傢具:靠背椅、高桌子 官宦:轎子
27、填表格
政權 建立時間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滅亡時間
遼朝 947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機 上京 1125年
北宋 960年 漢族 趙匡胤 東京 1127年
西夏 1038年 黨項族 元昊 興慶 1227年
金朝 1115年 女真族 完顏阿骨打 上京 1234年
南宋 1127年 漢族 趙構 臨安 1279年

澶淵之盟:(1)訂立時間:1005年(2)訂立雙方:北宋與遼(3)在位皇帝:宋真宗
(4)影響: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保持了宋遼長久的和平,對雙方的經濟穩定發展、文化交流有促進作用,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紹興和議:(1)訂立時間:1141年(2)訂立雙方:南宋與金(3)在位皇帝:宋高宗
(4)影響:紹興和議確定了宋金之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系,結束了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在相對和平的形勢下,南北方的社會經濟都有長足的發展。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東漢末年——東晉初期;第二階段:唐代中葉——五代時期;第三階段:北宋末年——南宋初期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1.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2.北方農民大批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江南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3.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4.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5.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
30(1)元朝;元世祖(忽必烈)(2)元朝的民族政策:民族分化政策、;實行此政策的目的:為了維護蒙古貴族特權;具體做法:把各族人分為4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3)行省制度,宣政院;(4)回族形成。

3. 初一下歷史第二課知識點

第二課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1)原因: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終於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陷於瓦解。(2)滅亡情況: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知識點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傜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
2.(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1)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2)政治: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3)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表現:唐太宗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他還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魏徵前後向他進諫兩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諫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
知識點三:女皇武則天
1.(從皇後到皇帝)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後,逐漸掌握實權,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武則天統治時,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1.閱讀下列材料:
貞觀初年,唐太宗在洛陽修建乾元殿。大臣張玄素上書極力反對,說天下剛剛平定,就修宮殿,勞民傷財,恐怕您比亡國之君隋煬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時接受不了,生氣地問:「你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比歷史上的暴君桀、紂如何?」張玄素說:「若是這座宮殿修成,您和桀、紂差不多了。」唐太宗聽後十分震動,終於接納了張玄素的意見,罷修乾元殿。
請回答:
(1)在罷修乾元殿問題上,唐太宗和張玄素取得的共識是什麼?唐太宗罷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麼?
(2)基於上述目的,唐太宗採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樣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對當權者來說更是如此。——喬•赫伯特

2.讀右圖,請回答:
(1)此人是誰?她在晚年稱帝,改國號為什麼?
(2)她當政期間,採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麼效果?
(3)人們稱她的統治為什麼?
3唐及以前學習的漢朝為何會出現盛世局面?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8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對官吏規定了比較嚴格的考核和獎懲制度,即使是皇帝寵臣犯法也不庇護,他還重視地方官的人選。」因此,在他的統治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材料二:「自楊貴妃入宮後,便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揮霍無度。……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7.00人,貴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錢就上百萬。貴族外戚風行向皇帝進食,有時一次送幾千盤,一盤的價值抵得過中等人家的資產。」
回答:
(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的是誰統治時期的情況?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對當時各產生了什麼影響?為什麼同一個人前後會有兩種不同的做法?請你結合所學的知識談一點想法。
9史稱:「得人者昌,失賢則亡」。試結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餘年用人方面的史實加以說明,並總結其經驗教訓。
9. 閱讀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時,由於應舉者多,錄取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年輕,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居大多數。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形象地刻畫出進士登第的難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國子學、太學視察,關心學校教學。在他支持下,增築校舍1200間,增加生員至326.0人。於是, 國學之內八千餘人, 「國學之盛,近古未有」,長安由此成了國內教育中心和文化傳播基地。
回答:
(1)結合材料一分析,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者有什麼作用?
(2)通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的?
(3)你認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鑒?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弊端應該克服?
10.科舉制的影響有哪些?

4. 七年級歷史下冊人教版一二單元知識框架

歷史第一單元復習提綱
第一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三個知識點:
1. 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以及發現的歷史意義。
2. 北京人的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3. 山頂洞人生存年代、發現地點、體質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元謀人
北京人
山頂洞人

地點
雲南省元謀縣
北京周口店的山洞裡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

年代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距今約3萬年

意義/特徵
揭開我國人類歷史的新篇,是目前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
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

用火
使用天然火
人工取火

組織
群居生活
氏族生活

第二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三個知識點:
1.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
2.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點、生產工具、作物以及生活狀況,尤其是半坡人的彩陶藝術更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藝術的瑰寶。
3.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狀況。
距今年代:約7000年
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所處位置:長江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水稻
房屋建築:干欄式
距今年代:約5000年
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使用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
種植作物:粟
房屋建築:半地穴式
淘氣製作:彩陶
距今年代:約四五千年
大汶口原始居民

地點:山東泰安大汶口
所處位置:黃河流域
社會生產:農耕、制陶
生活狀況:由於生產力發展,出現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三課 華夏之祖
三個知識點:
1. 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
2. 「人文初祖」——黃帝
3. 堯、舜、禹的「禪讓」

知識點一: 炎黃戰蚩尤
1.炎帝、黃帝、蚩尤: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著許多部落。黃帝和炎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領。炎帝即傳說中教人農耕的神農氏,而蚩尤則是東方九黎族的首領,傳說他以銅做兵器,勇猛異常。
2.涿鹿之戰:傳說蚩尤率軍隊入侵炎帝部落,炎帝向黃帝求救。黃帝立即出兵討伐蚩尤,最終蚩尤被擒殺,戰敗的余部因而遠去。
3.華夏族的形成:涿鹿之戰後,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結成了部落聯盟,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華夏族。
知識點二: 黃帝——「人文初祖」
1.黃帝的貢獻:黃帝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最早的一位宗祖,華夏族形成以後公認他為全族的始祖。相傳他會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等等。
2.地位:後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這反映出後人對黃帝的尊敬,對黃帝所做貢獻的認可。
知識點三:堯舜禹的「禪讓」
1.堯舜禹的傳說:傳說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他們都有高尚的品質,受到百姓的愛戴。
堯:生活簡朴,克己愛民。
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禹:治水有功,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
2.「禪讓」:是中國遠古社會首領推舉和繼承的一種方法,是原始社會時期部落聯盟內部實行的一種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
3.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的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歷史第二單元復習提綱
第四課 夏、商、西周的興亡
夏、商、西周被稱為「上古三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朝代。
建立者及都城:禹建立,定都陽城。
夏朝的興亡

家天下: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鞏固統治:建立一套國家機制
滅亡:夏桀(jie)實行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被商湯滅亡。
商朝的興亡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1600年。
盤庚遷殷: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商朝日益強盛。
滅亡:商紂無道,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戰,商朝滅亡。
建立時間、人物、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鎬京
西周的滅亡

分封制:目的、內容、作用
等級制:從周王到奴隸形成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
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知識點一: 夏朝的興衰
⒈禹建立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定都陽城)
⑴禹在位時,他的兒子啟已有強大的勢力。禹死後,其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⑵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⒉夏朝的統治
⑴夏朝的統治中心地區在今河南西部和陝西南部一帶,都城在陽城(今河南登封)。
⑵夏朝修築了城堡、宮殿,建立了政府機構,組建軍隊,並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⒊夏桀暴政導致夏朝滅亡
桀是商朝的最後一個國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許多豪華的宮殿,無休止地懲罰百姓,壓迫他們服勞役。貧民、奴隸紛紛怠工,反抗桀的暴政。約公元前1600年,夏朝被商朝滅亡。夏朝共經歷了四百多年。
知識點二: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⒈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⑴背景:①夏桀實行暴政,貧民和奴隸不斷發動反抗斗爭。②商國逐漸強大起來,商的國君團結周圍的小國和部落,乘桀失去民心,起兵功夏。
⑵商朝的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戰勝夏桀,滅亡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
⒉商朝的強盛
⑴湯是商朝的第一代國王,也是位有作為的君主,他任用有才乾的伊尹等人做大臣,要求臣下勤懇辦事,「有功於民」。湯統治時期,商朝越來越強盛。
⑵湯死後,盡力了多帶君主的治理,尤其在盤庚以後,商朝的勢力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⒊盤庚遷殷
因為水患和政治動亂,商朝曾幾次遷都,一直到商王盤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都城才穩定下來,因此商朝又叫殷朝。
⒋商朝滅亡
⑴商紂暴政。紂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和夏桀一樣,也是有名的暴君。他修築豪華的宮殿園林,盡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
⑵牧野之戰。商朝後期,周武王見商朝的政治腐敗,內部混亂,便聯合西方和南方的小國、部落進攻商紂。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大戰。商軍在陣前紛紛倒戈,引導周軍攻入商都。商紂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
知識點三: 西周的分封制
⒈目的:為了鞏固統治。
⒉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⒊作用:通過分封制,開發了邊遠地區,加強了統治,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⒋西周滅亡:西周後期,政局混亂,終於發生了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

比較夏、商、西周的興亡
朝代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
最後一個國王
滅亡時間
重大事件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

陽城

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

商朝
約公元前1600年

亳、殷

公元前1046年
盤庚遷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鎬京
周幽王
公元前771年
實行分封制、形成等級制、發生國人暴動

夏、商、西周更替大事年表
約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00年
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公元前1046年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西周滅亡

第五課 燦爛的青銅文明
青銅器的出現:原始社會末期出現
夏朝種類逐漸增多
商朝是燦爛時期
青銅藝術的高度發展 西周種類更加豐富
燦爛的青銅文明

司母戊鼎(商朝)
代表作品 四羊方尊(商朝)
三星堆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西周的燦爛青銅文明
奴隸的地位低下,命運悲慘

第六課 春秋戰國的紛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東遷至洛,歷史上稱為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時期。

原因: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時間: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春秋時期

齊桓公稱霸:任用管仲改革,國富兵強,打著「尊王攘夷」口號,成為春
秋時期第一霸主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後來,楚軍打敗晉軍,楚庄
王成為霸主
戰國時期

時間: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
影響

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積極影響: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一: 春秋爭霸(你知道:葵丘會盟、退避三舍嗎?)
⒈春秋爭霸的背景
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
⒉初秋爭霸的目的: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
各諸侯不斷進行戰爭,強大的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為「霸主」。
⒊著名的霸主
齊桓公、晉文公、楚庄公等。
⒋齊桓公稱霸
⑴稱霸原因:第一,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國富兵強。
第二,講究爭霸的政策和策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擴充疆界。
第三,齊國地理位置優越,盛產魚鹽,經濟富庶,為爭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⑵齊桓公霸主地位確立的標志: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正式承認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⒌晉文公稱霸
⑴晉國地處黃河中下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中原的一個大國。
⑵晉文公曾經長年在外流亡,比較了解民間疾苦。做國君以後,注重整頓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確立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⑶晉楚城濮之戰:那時,南方的楚國勢力已發展到黃河流域,和晉國展開了爭霸戰爭,公元前7世紀後期,晉楚雙方在城濮展開大戰。戰役開始時,楚國勢力強大,咄咄逼人。晉軍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打敗了楚軍,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晉文公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城濮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⒍楚莊王稱霸
城濮之戰後,楚國不甘失敗。楚莊王繼位後,採取措施,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為北上爭霸奠定了基礎。後來楚軍打敗了晉軍,飲馬黃河,建立霸業。
⒎諸侯爭霸的影響
⑴消極影響:長期的爭霸戰爭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
⑵積極影響:在爭霸過程中,諸侯逐漸減少,促進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
知識點二: 戰國七雄(你知道:三家分晉、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嗎?)
⒈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只剩下齊、楚、晉、燕、秦等幾個重要的大諸侯國。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
⒉戰國七雄
齊、楚、秦、燕、趙、魏、韓
⒊戰國時期的社會狀況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更為頻繁,小國逐步被大國兼並,大國與大國之間為了各自利益,也進行明爭暗鬥。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就是這一時期發生的著名戰役。
⒋秦國崛起
經過長平之戰,秦國的軍事實力大大增加,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第七課 大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變革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奴隸社會逐步瓦解,封建社會逐步形成。
標志著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

社會經濟

鐵農具的使用
牛耕的推廣
修建時期
修建人
位置
功能
地位
意義
背景
時間
商鞅變法 內容
作用
意義
各國變法: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產生,封建社會形成
知識點一: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⑴鐵農具的使用: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期,鐵農具適用范圍擴大。
⑵牛耕的推廣:我國至遲在春秋末期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⑶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對農業的影響: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⑷人類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的情況
主要使用時期
製作材料
代表性生產工具
優點與缺點

原始社會
木、石、骨、蚌
耒耜、蚌鐮等
廉價;硬度不夠,不耐用

夏、商、西周
青銅
青銅很少用於農業生產
銅珍貴,質地軟

春秋戰國及以後

耙、鐮、鍤、鋤、鏟等
鐵蘊藏豐富,開采方便,質地堅硬

⑸生產關系的變革:奴隸主與奴隸變為地主與農民
鐵農具出現後,奴隸主驅趕奴隸大量開墾荒地,增加財富。在努力制度下,努力毫無人身自由,生產積極性不高。於是一部分開明的奴隸主嘗試著改變剝削方式,他們把土地分成小塊,租給勞動者,每年收獲的時候向勞動者收取大部分收獲物作為地租。勞動者可留一小部分收獲物供自己支配。在這種新的剝削方式下,勞動者不再稱奴隸而稱農民,這些開明的奴隸主也就成為新興的地主。這樣,個體生產就取代了大規模性集體耕作,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
知識點二: 著名的都江堰
⒈修建原因
戰國時期,岷江上游山谷高深,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減緩,所夾帶的泥沙石子隨 即沉積下來,淤塞河道。每年夏季秋季水勢驟漲,常常泛濫成災。雨季過後,又會出現乾旱。為了灌溉農田,變水害為水利,決定修建都江堰。
⒉都江堰的修建(地點、修建時間、修建人、地位、功能)
都江堰位於岷江中游,由戰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是聞名世界的防洪工程。
⒊都江堰的結構和運作原理
⑴結構組成:都江堰由「都江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江中修築的「都江魚嘴」,使江水從兩邊分流。內江用於灌溉,外江供分流。在玉壘山開鑿人工通道「寶瓶口」,把內江的水引入支流進行灌溉農田。
⑵運作原理:「深淘灘,低作堰」。淘挖內江時,截斷流入內江的水,使它通過低堰全部流入外江。然後以相同的方法把水攔入內江而淘挖外江。為確保內江灌溉區的安全,是成都平原免於水患之害,修建飛沙堰,以供洪水期內江的水從堰頂溢入外江之用,因此堰不可修得太高。
⒋都江堰的意義
都江堰消除了泯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飢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知識點三:商鞅變法
⒈商鞅變法的背景
⑴戰國時期,由於農具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出現了封建地主和農民。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後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
⑵諸侯爭霸過程中,秦國還比較落後,迫於現實壓力,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圖強。
⒉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意義等
時間
公元前356年開始(秦孝公時期)

目的
富國強兵

指導思想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法家思想)

內容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2.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據軍工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工的舊貴族的特權。4.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遣官吏治理。

性質
徹底的新興地主階級的變法運動

意義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時期最富強的封建制國家。

⒊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變法上有國君支持,下有百姓擁護,加上商鞅本人的決心,改革的措施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獲得極大成功。
⒋各國變法的影響
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定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我國封建社會形成了。

5.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課簡潔點的重點或知識點

第2課來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自武則天
1.稱帝:690年,改國號為周。
2.措施:(1)打擊唐朝皇室和其他貴族集團,多方招攬人才,提拔姚崇、宋璟。
(2)親自組織編寫農書,頒行全國,指導農業生產。
(3)鼓勵興修水利、栽桑養蠶。
(4)允許關中等地的無業人口遷到地廣人稀的地方去。
(5)減免賦稅和徭役。
(6)把土地開墾、糧食生產情況作為考查地方官員的重要依據。
3.影響:社會經濟文化繼續發展。
二、開元盛世:開創者—唐玄宗李隆基
1.措施:(1)任用賢能,親自考核縣令。
(2)發展生產,鼓勵開荒,興修水利,整理財政,清理土地和戶口。
(3)廢除武則天時期的酷刑苛法。
(4)倡導節儉。
2.結果:唐朝經濟文化又有新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6. 七年級下歷史第二課知識點

第二課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滅亡)(1)原因:隋煬帝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終於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陷於瓦解。(2)滅亡情況: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知識點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政府要輕傜薄賦,發展生產;皇帝要勤於政事,善聽正確意見;大臣要廉潔奉公,統治才能鞏固。
2.(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1)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同時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2)政治:下令合並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3)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表現:唐太宗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稱「房謀杜斷」。他還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魏徵前後向他進諫兩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諫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貞觀時期,名相,名將輩出。
知識點三:女皇武則天
1.(從皇後到皇帝)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後,逐漸掌握實權,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2.(武則天的統治)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武則天統治時,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7.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七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第1課 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⒈隋朝的建立:581
年,楊堅(隋文帝),年號開皇。隋文帝的繼任者是隋煬帝(楊廣) ⒉589
年,隋朝滅掉了南方的陳。這是繼秦朝之後,中國又一次完成了統一。 3.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統治。 4.大運河:3+4+5=1。3點
即是:中心洛陽、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4段
即是:永
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
即是: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
錢塘江五大水系。1
即是:大運河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動脈,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⒈隋煬帝不惜民力,酷虐殘暴,導致農民起義。隋朝二世而亡。 2
.李淵於
618
年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他就是唐高祖。 3
.唐太宗的年號是「貞觀」。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的大臣是魏
征。 4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
之治」。 5
.唐太宗認真吸取隋朝興亡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
新措施。我們把這些措施總稱為「貞觀新政」。 (1
)、經濟上: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並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縛逐漸鬆弛。) (2)、政治上:虛心納諫,選賢任能,
完善制度(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善科舉制度。)(「三省」指的是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六部。) (3
)、法律上:修改法令,編纂《唐律疏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4)、民族關繫上:
密切與少數民族的聯系。 第3課 氣度恢弘的隆盛時代
⒈武則天登上帝位後,改國號為「周」,她是我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8. 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一二單元復習提綱

初一下冊
一、填空題:
1、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589年,隋朝重新統一南北。
2、隋統一後,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糧食、布帛的北運,開通大運河,它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它的開鑿,溝通了南北交通,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和商業城鎮的發展,對鞏固統一有積極作用。但當時征發勞役過重過急,引發起義。
3、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經濟繁榮,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史稱「開元盛世」。
4、科舉制由隋朝開創,經唐、宋完善的一種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
5、武則天自立為帝,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後人把她20餘年的統治稱為「武周政治」。
6、「唐三彩」是唐代新創的釉彩陶,以青、綠、黃為主色。
7、唐朝統治邊遠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當時稱為「羈縻州」。
8、吐蕃是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聯姻,加強了漢藏的聯系。
9、唐玄宗時,派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唐朝高僧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的重要書籍。
10、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安史之亂(755—763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合稱五代。
11、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
12、楊業是北宋著名的抗遼將領,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
13、南宋以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
14、我國北宋時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的紙幣是會子。
15、1206年,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定國號為「大元」。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
16、西藏、台灣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域是從元朝開始的。
17、在元朝,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了十幾年,著有《馬可•波羅行記》。
18、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朝統治者為加強君權,設立專門的特務機構東廠、西廠。
19、清朝軍機處逐漸成為皇帝處理全國軍政和發布命令的中樞。
20、中國文字獄是從朱元璋 開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厲害。
21、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經歷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促進了中國和亞非等國的經濟發展。
22、元末明初,中國沿海地區出現了倭寇。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平定了倭患。
23、1624年荷蘭侵佔我國台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台灣府 ,隸屬福建省。
24、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蜿蜒6000多公里,是世界奇跡之一。
25、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科學家徐光啟編著了一部農業網路全書《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國外稱「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26、隋代工匠李春設計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7、明朝時期,古典小說蓬勃發展起來,最著名的有《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長篇歷史小說、《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西遊記》是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長篇神話小說、《紅樓夢》代表了我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28、宋代張擇端名畫《清明上河圖》展現北宋開封的城市風貌,是當時城市生活的網路全書式的藝術長卷。
29、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之一。
30、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杜甫的詩稱為「詩史」。關漢卿的代表作是《竇娥冤》。盛唐吳道子被譽為「畫聖」。
31、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
3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因而稱「康乾盛世」。
33、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戰國時期發明指南針。唐代末年時期火葯用於軍事。
二、問答題:
1、 對「唐太宗與貞觀之治」的評價:
答:(1)、知人善任。他用人不計資歷出身,不計親疏恩怨,凡有治國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2)、虛心納諫。唐太宗在位期間,進諫的大臣很多,以魏徵最著名。
2、比較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他們有哪些共同點,哪些不同點?你對哪位皇帝評分最高?
答:他們的共同點:(1)、富有才幹;(2)、英武果斷;(3)、勇於創新。
不同點:(1)、秦始皇統治手段過於嚴厲,比較殘暴。(2)、漢武帝也有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一面,雖有鞏固國防、開疆拓土之功,但耗用民力過度給社會帶來危害,好在尚能懸崖勒馬。(3)、唐太宗則統治開明、寬容一些,能虛心地納諫,容易聽進意見,對民族關系的處理,主張「華夷一家」,尤為可嘉。

9. 我想要七年級下冊的歷史第二單元的提綱和所有ppt

1、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南北。
3、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7、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8、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晚年稱帝,改國號為周。
9、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注重作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他任命富於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
10、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11、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12、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14、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
15、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訪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
16、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統治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
19、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
20、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
21、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
22、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23、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24、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25、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26、8世紀中前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玄宗封 (mohe)首領為渤海郡王。玄宗封南詔首領為雲南王。亞
27、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
28、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大唐西域記》。
29、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30、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次。
3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32、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3、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葯王」
34、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5、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36、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37、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38、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39、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40、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41、唐朝時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42、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寇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3、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44、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45、宋朝的海外貿易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僑胞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46、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47、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48、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
49、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50、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51、1206年,蒙古貴族如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52、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
53、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可•波羅的著作《馬克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54、元朝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55、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
56、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57、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58、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我國元朝時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科學成就有《授時歷》測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在公歷的公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三百年。
59、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編寫《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支五代的歷史。
60、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郭熙、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元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趙孟 的作品《秋郊飲馬圖》被稱為「神品」
61、人稱「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 (fU)、蔡襄。
62、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63、明朝的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朱棣設立東廠進行對臣民的監查、偵查。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64、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稱帝。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65、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派鄭成功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他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66、元末明初明政府派戚繼光抵抗倭寇平息東南沿海的倭患。
67、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68、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沈陽,後改稱盛京。
69、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遷都北京,對國的統治。
70、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乾隆帝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造成了「文字獄」。
71、明朝後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了我國寶島台灣,1661年鄭成功率兵進入台灣,1662年初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台灣設置府縣,加強管理。
72、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73、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被迫投降。
74、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75、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76、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
77、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個新疆地區進行管轄、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78、1771年初英勇的扈特部眾,在傑出的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毅然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清朝伊犁將軍和乾隆帝先後接見了渥巴錫並妥善安置了土爾扈特部眾。
79、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80、明代從外國引進的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廣種植。
81、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暢銷海內外。
82、明清時期 ,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83、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用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房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房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僱用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用與被僱用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84、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85、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和京城三個部分組成,以「萬歲山」作為全城的中心點。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
86、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徐光啟關於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的著作《農政全書》。
87、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和《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的《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地位。
88、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有顧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出《牡丹亭》。清朝中後期以微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89、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畫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鄭板橋《蘭竹圖》、東洪綬《西廂記》畫的插圖。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下冊歷史第二單元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