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考歷史綜合題如何答題明明背了知識還是不會用該聯系整本書還是
歷史題目,特別是高考題目的改變是在上世紀96年前後,之前上歷史課(高三),就是老師在講完45分鍾,圈出題目,然後就是背書了,學生也不去考慮答案之所以是答案的原因。你說的背了知識還是不會用,也就是這個原因。
大概就是從96年前後開始,高考題目增加了主觀性的題目,就是論述題。在這一杠桿的引導下,中學歷史的教學開始轉變了些思路,增加了分析。
其實,學習歷史的作用就在於兩個詞,一是知道,二是分析。知道是知道曾經的故事,分析是面對現實的問題。也就是說,首先你要知道,那麼你要背一些歷史基礎知識就是必須的了。其次,在掌握了一定的歷史知識的同時,眼界要放開,要學會橫向對比和縱向辯證。所謂橫向對比,就是要把一個事件放到當時的全球當中來看其產生的背景和所導致的作用。比如,學習戊戌變法的時候,要知道同一時期的日本也進行了變法——明治維新,那麼日本為何要變法,原來碰到了和中國一樣的問題,那就是被西方列強欺負的已經不堪了。接下來,你從明治維新成功後的日本的強大,就更清晰了戊戌變法的失敗是多麽的令人扼腕嘆息!
縱向的辯證,比如中國歷史幾千年,起到轉折作用的變法也有幾起了。對比戊戌變法的失敗和上世紀7,8十年代的改革,就會更透徹的明白,世無完法,不改革就是要被更強大的力量所壓制。現在的中國也已經到了改革必須深化的時候了,不能總是在河裡摸石頭了。社會公平和社會利益的再分配等都到了深化改革的地步了。要是錯過了時機,將會出現「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局面了。
時間急促,不知道我說清楚沒
❷ 高考歷史試卷常識題資料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麵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於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決定其兩面性:革命性和妥協性。)③後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盪。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7.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求發展,逆境中奮進,但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❸ 高考歷史大題如何答本人對於史料較為熟悉。選擇一般在40以上。求上80的方法。
不知道你是哪個省份的。如果是高考大省,如山東、河南、河北,由於高考選拔的殘酷性,要想文科綜合上230分是比較困難的。平均下來,如果歷史在高考中可以上75分,就算是水平比較高的學生了。
當前的歷史答題,都是歷史材料題。要求理解和運用的東西比較多。
基本上答題步驟為:讀、審、聯、寫。和語文閱讀,英語閱讀有相似之處。
讀,主要是體現為對材料的閱讀,可以略讀(審後詳讀),略讀的主要就是材料的多少,材料的帽(主旨)、材料的出處、材料所反映的時間。通過略讀可以把握相應的考試的知識點、時間范圍、相應的事件、考察的角度,以便迅速和曾經所學相結合。
略讀以後審題,對應的內容可以簡單劃一下。詳讀,是在審題之後了,要讀出材料的意思、分層、材料作者的觀點和立場,材料和教材的相通之處,材料之間的關系(因果、時間順延、對立、並列)。材料中的語言和歷史語言的區別與取捨。
審題很重要。細節是得分與否的關鍵。審所問的個數,這個很容易失分,一句話可能有兩問,或者三問的,高考帶來的是高度緊張,其實模擬也是,個數弄清是基本。當然高考卷最後一題,要看清,防止在最後一頁。審所問的角度,什麼史觀,比較,原因,概括還是分析等。審問法,是根據材料回答,還是根據所學,還是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問題。一般情況根據材料和所學回答問題是要合理進行分值分配,一般是對半劈。審題和題的關系,是遞進還是並列。審分數,一句話、一個點一分。
聯,就是審題和讀材料的聯系,材料和教材的聯系、問題和出題人意圖的聯系,材料的主旨和分材料的關系。
寫是最後一步了,是得分的最後。要寫的清楚。字大小要適中、楷體。回答可以豎著寫,標好1、2、3。做到,段落化、層次話、序號話。回答分層次,不能圍繞著一個點反復去闡述相同的觀點。寫的內容是關鍵,回答時不能泛泛而談,要把你平時積累的史料放上去,做到論從史出(教材知識或者是材料)。
不斷的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肯定可以得高分。現在一些高考真題就可以做了,限時訓練,每天做上兩道。肯定沒問題,加油哦!
❹ 高考歷史論述題的練習題,不要選擇題
1、(2008年海南單科26題)(12分)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天下已平,(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後時……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 《史記》
工商雜色之流,假令術逾儕類(同輩之人)……止可厚給財物,必不可超授官秩,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舊唐書》
古者官民一家也,農商一事也……商籍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輔,而非求以相病,則良法美意,何嘗一日不行於天下哉。---- (宋)陳亮:《龍川集》
士之子恆為士,商之子恆為商。嚴氏之先,則士商相雜,(嚴)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為舜工計,宜專力於商,而戒子孫勿為士。蓋今之世,士之賤也,甚矣!
---- (清)歸玄恭:《歸庄集》
評述中國古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遷。(12分)
(解析)本題以商人的社會地位變遷為線索展開的,考查學生通過對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會地位的變化,進一步闡述對社會的影響,應堅持站在生產力的發展方面看問題,才能更好地對商人的社會地位和「重農抑商」的政策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本題是開放性的題目,要注意觀點正確文字通順,邏輯嚴謹。(評述題,先述後評)
評分標准: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採取分項評分辦法。分項評分項目:觀點、論證、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能充分運用所給材料;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並作出總體性評價;文字通順,邏輯嚴謹。
第二等:7-10分。要求:觀點正確,基本能夠運用材料說明問題;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較完整;文字通順,有一定邏輯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觀點基本正確,材料和觀點尚能結合;對古代商人地位的變化及其原因有所說明;表述較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據本題要求酌情給分。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變遷
漢朝,嚴格限制商人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經濟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農商並舉(並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會地位甚至超過士,社會重視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變遷的原因
漢初經濟殘破,為恢復發展農業。嚴格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經濟發展繁榮,政府實行開明的政策(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
宋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繁榮
清朝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拜金逐利的社會風氣。
(註:以上兩部分可以按朝代順序逐條對應著寫,條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丟分。)
第三部分:總體評價
商人社會地位提高是生產力發展,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重農抑商政策是違背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雖在封建社會初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長遠看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所以農商並舉、農工商並重,社會各階層和諧共處,才最有利社會發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於士,也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2、(2011年全國新課程卷41題)(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始於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於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或被殖民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接觸和征服才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後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紀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並超過那些領先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晚近才突然發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於歐洲本土上發生的事情。
——摘編自傑克·戈德斯通《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評材料中關於西方崛起的觀點。(12分)
(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評分標准:(觀點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對材料觀點的判斷,史實都是教材中的)
一等(12~10分)①緊扣評論對象,觀點明確; ②合理引用史實,進行多角度評論;③論證充分,一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夠結合評論對象,觀點較明確;②引用史實,評論角度單一;③論證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離評論對象,觀點不明確;②未引用史實;③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範文一:(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非洲、拉美、亞洲是被西方文明徵服的。
史實:
西方的崛起的開端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興起。思想: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政治: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經濟: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又通過殖民擴張(外交)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當西方崛起的時候,亞非拉各國相對落後。比如中國明清時期是封建社會由盛轉衰時期,資本主義萌芽雖然產生,但發展緩慢,受以下因素阻礙:政治上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統治地位;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所以亞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所以亞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徵服的。
範文二:(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響。
史實:
西方的崛起的開端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興起。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又通過殖民擴張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展的結果。
中國古代文明長期世界領先,對西方產生巨大影響。比如:
經濟上: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達,綜合國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領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影響到歐洲,尤其是科舉選官制度影響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傳到歐洲,對西方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西方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創造了條件,促進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貿易上:中國古代陸上絲綢之路連接歐洲和中國,以及鄭和下西洋,都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是世界貿易的中心,傳播了中國先進的技術和文明。
(註: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國,最多給一半分數。西方史實和中國史實至少要各有3個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實才可以得滿分,如果少一個角度的史實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個觀點加一個史實,只能得三等文)
3、(13分)
傳統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實於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後者而不是前者。」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村裡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已經七十多了。她天天紡棉,每天紡成幾兩棉紗。她很少停手的時候。到了晚上,我們還聽見她那紡車搖動的聲音。有一回,她對我們說:「我年輕時候,紡紗織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現在,廠里出的紗和布,又細又好,價錢又便宜。還有外國運來的紗和布,大鄉小鎮都有得賣。我的利息就遠不如從前了。」她一邊說,一邊仍舊搖動著她的紡車。
——葉聖陶等《開明國語課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鄉餘姚離寧波不遠。……老百姓現在已經能夠適應新興的行業,……任何變革都像分娩一樣,總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後,產婦隨即恢復正常,而且因為添了小寶寶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經不再紡紗織布,因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們已經沒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與鄰居吵架消磨光陰,有些則去念經拜菩薩。……有些女孩則紡織發網和網線餐巾銷售到美國去,出息不錯。
——蔣夢麟《現代世界中的中國·民國初年》
材料三 舊時婦女織成布匹,經緯之紗,都出女手。自洋紗盛行,而軋花、彈花、紡紗等事,棄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紡織,今則洋紗、洋布盛行,土布因之減銷,多有遷至滬地,入洋紗廠、洋布局為女工者。雖多一生機,而風俗不無墮落。
——方鴻鎧等修,黃炎培等纂《川沙縣志》(民國二十六年版)
(3)運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6分)
(要求:觀點理解准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範文:(答案僅供參考)
觀點:我認為作者的觀點正確。舊生產方式解體雖然產生了苦難,但歷史的主題更主要的是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2分,必須要兩點論與重點論統一。)
史實:舊生產方式解體帶來的苦難:中國自鴉片戰爭之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收入減少),沒有了謀生的手段,無所事事,世風日下,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任意兩點就可以得2分)
新生產方式(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機器生產)。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瓦解客觀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生產力1分,生產關系1分)
4.董仲舒被歷代稱為「醇儒」,西漢後期著名學者劉歆稱董仲舒為「群儒首」,東漢班固稱董仲舒為「儒者宗」。但漢代《讖書》假孔子言:「董仲舒亂我書。」針對以上對董仲舒思想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2分)
參考答案(一):邏輯1分
觀點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繼承和發展了儒學。2分
史實:9分
1、董仲舒主張大一統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觀。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漢武帝採納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須遵循天道,實行仁政,否則降災異譴責和威懾,繼承了孔孟「仁政」主張。
4、董仲舒主張君王施政以德為主,繼承孔子為政以德主張,仁、義、禮、智、信五常為人倫道德標准,繼承孔孟仁義主張。
參考答案(二):邏輯性1分,
觀點:我認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為鞏固中央集權和大一統需要而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分
史實:9分
1、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吸收法家韓非子的主張。
2、或假借陰陽五行家思想對儒學改造。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天降災異.
3、以刑輔德吸收法家,以法為綱,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實際體現為外儒內法。
4、依據公羊春秋,融合黃老之學、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參考答案(三):邏輯性1分
觀點三:我認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體系。2分
史實:(觀點一和觀點二的結合)9分
❺ 高考歷史最佳選擇題
C
最深刻 就應該是最徹底的影響
一般由經濟方面來回答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資本主專義的屬統治基礎即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
這種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的政治體制
所以當然選C啦~
D的話雖然也和經濟有點關系 但是並不是對世界的深刻影響啊~
AC直接可以排除的
哈哈 ~ 應該是這樣沒錯啦
我今年讀高三~
❻ 求高考歷史必備的文史常識(一般是選擇題第12題}
你可以上網路文庫去下載: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地址http://wenku..com/view/8c65d8ef5ef7ba0d4a733bf3.html
2.《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漫談》
地址http://wenku..com/view/6e032cc58bd63186bcebbcc3.html
3.古代文化常識
地址http://wenku..com/view/414711661ed9ad51f01df274.html
等等,只要你有網路賬號就可以,而且這些文件不扣點,試試吧!
別忘了加分,大過年的!拜個早年,謝謝啊!
❼ 高考歷史常考哪些歷史常識題
多做些模似試題就會這類題有所了解了!
❽ 高考歷史怎麼答題才高分
選擇題一般就分為組合型、因果關系型、材料型、否定型,比較型和填空式這幾種。
做選擇題要認真審題,仔細閱讀題乾和選項,弄懂其題意和要求。
下面是總結出來這幾種選擇題的特點。
1組合型的題:它是按事件的時間順序排列或者歷史知識的排列或者因果關系順序排列。
2因果關系型: 由結果推斷出原因,結構形式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還有由原因推斷出結果或影響,結構形式為題干是因,備選項是果。
3材料型:材料型選擇題中引用的材料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文字材料,材料往往出自歷史文獻、考古報告、文學作品等;另一類是圖表材料,材料往往出自各種圖畫、照片。
4否定型:否定型選擇題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徵,就是在題干中往往用「不正確」、「錯誤」等否定式的詞語予以提示。
5比較型: 比較型選擇題考查分析、比較歷史的能力,特點是在題干中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幾個相同點及不同點,其表述一般都是教材中沒有敘述過的新的結論,要求通過比較後選出正確答案。
6填空式:填空型選擇題,特點是題干表述不完整,用選項補充完整,其實是填空題的變形。這類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對知識的記憶。
你要根據選擇題的題型多去發現一些規律,對以後考試是有很大好處的。
歷史當中的某些特殊的事件啊,時間啊,人物啊該記憶的還是要牢記。
多看書,多被知識點。
❾ 請寫下幾條你認為有用的高考歷史小知識,或者答題思路。積少成多。
答題思路,1 選擇題看題型,找題眼,看題意,排除明顯不對選項,,注重第一印象,沒有絕版對把握,不要改選項,往往權會改錯的
2 大題要看題,劃出關鍵詞,看題中的標點,注意分號,有幾個分號就有幾個要點,注意文中"但是"後面的字句,答題時要要點分明,標出1 ,2,3,4,,句首對齊,要點要意思分明,不要要點意思重疊,還有答題時答錯的要點不要劃去,錯了不扣分,有時你劃掉的往往是要點,想到哪個要點就寫,多寫多的嘛,材料題中往往題中就有答案,把題中的字句換個說法用同一個意思表達出來,
知識忘得差不多了,畢竟高考過去兩年了,總之答題時注意心態,不要急躁,不會的題先放一下,不要讓他影響情緒,就好了,加油吧
❿ 高考歷史選擇題滿分
看歷史書可以自己先從頭到尾過一遍,對那個時代有個大體的了解,然後就想回看故事一樣每篇細看,平時做答作業時要多分析,辯證。如果無法確認可以選你覺得最合適的一項,如果錯了想想為什麼錯,哪分析錯了,這樣題目做多了,正確率自然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