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

發布時間:2021-02-23 14:24:49

A. 社會學理論與歷史是講什麼的

我找了很久,你想幫助,記得幫我加分。

默頓,R.K.
羅伯特國王默頓(1910?)
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的代表之一。
1910年7月在費城,一個工人家庭出生的生活和工作。收到於1931年從坦普爾大學學士學位程度。進入哈佛大學,他在那裡研究的社會學家PA索羅金,T.帕森斯,科學GAL赫薩爾茅盾,博士歷史學家在1936年,留校任教三年。杜爾從1939年到1941年因大學,她曾擔任副教授,教授,社會學系主任。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教授(1947)1941年,吉丁斯講座教授(1963)。前行為科學的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至1975年),哥倫比亞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所哲學,社會學,社會研究協會的成員和主席(1968年),東方社會研究所(1969),主席,美國科學院院院士副主任科學,科學研究理事會(1975年),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社會學主席。他的主要著作包括:17世紀英國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年),」民意「(1946年),」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理論社會學「(1967),」科學社會學「(1973年),以及與他人,合作住房社會政策與社會研究(1951),」官僚選擇文選「(1952),」現代社會學「(1959), 「建立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1978年)。
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論,在社會人類學默頓吸收BK馬林諾夫斯基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功能和E。塗爾干對社會結構的分析方法,建立的結構和功能的理論。作為社會結構的系統,各部分組成,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形式各部分之間的某些關系,這些關系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表現為功能和社會現象。默頓開發的結構功能分析方法被稱為機能經驗,它有三個特點:(1)功能的理性分析,抽象的方式方法級功能分析功能分析結果水平;②改變中間更實證的理論指導;③社會成動態畫面的靜態圖片。
默頓還提出了一個社會功能分析,包括11個領域的典範:(1)確定②主觀意圖(動機,目的)的原因,各種社會因素(如制度,組織等的作用)的功能;和後果;③社會結構運行的客觀效果,來區分的積極功能和消極功能,顯著的特點和潛在功能;④各部分功能;⑤功能的必要條件;(6),以滿足功能的機制⑦功能替代;⑧結構上的限制;⑨社會動態過程中的社會變革;⑩分析,通過比較研究證實的結論;意識形態的功能分析。正功能和負功能是指社會結構的要素及其關系幫助或破壞社會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作用;顯著特點是在社會制度的參與者和有興趣的客觀作用,潛在功能不是故意造成社會成員不承認客觀作用;功能的替代品,是指某些元素的結構,可以有多種功能,而同樣的功能也可以是系統的不同部分。
中層理論在社會學默頓反對狹隘的經驗主義或經驗主義和抽象的理論化的實用傾向。帕森斯的抽象傾向的關鍵,指出,這其中,在理論和觀測的社會行為,社會組織和社會變革的總體指導是缺乏實際意義相去甚遠。默頓不反對建立一套全面的社會學理論作為一個社會學的最終戰略目標,但他是不是足夠成熟,在這個階段,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准備的經驗,現在希望建立一個廣泛而有效的全面的理論,只有主體的發展誤入歧途。在這方面,他提出了一個理論的目標,那就是與當代社會學中層理論概念的具體形式的戰術目標兼容。我認為它可以解釋的適用范圍內的社會現象,有限的概念有限的一部分。典型的中層理論,包括角色沖突,參考群體,社會適應能力,和規格的異常行為和社會控制的形式。
默頓科學社會學,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學的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他考察了17世紀英國的情況,並獲得了兩個假設:①新教(尤其是清教徒)的潛在功能的道德精神,以促進科學的興起;②經濟,軍事和技術需要,以促進科學發展。後期作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子系統內的社會現象,他轉過身來討論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界,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農產品標準的客觀性和創造力的兩個價值標準的科學精神,科學界和社會結構:共無私的興趣和有條理的懷疑的普遍性。默頓,科學界也有其自身的組織結構。他區分科學交流,評估,預防,和獎勵制度,科學界的社會分層和馬太效應(科學家的威信越高,就越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條件,它可以有較高的名望)。他認為,社會科學和內部系統,不僅不能從整個社會環境離婚,應該有相對的自主權,這是由科學的認知結構提出了要求。
洛杉磯科斯瑞的學術影響默頓結構功能,而且還建立在帕森斯的功能主義理論的批判過程中的經驗後,他的帕森斯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最精緻和醇香的機能;他的中層理論的橋梁的理論框架和實證研究和認識意義和現實意義,並沒有接觸溝通的各種派別的理論方法社會學的實際方向之間的差距提供了一個相互銜接的基礎上,奠定了他的科學社會學思想基礎分支學科的形成和發展的。他利用負的特點和功能上的官僚主義,事業作為社會組織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社會學,醫學教育,以及社會的失范和行為異常,根據社會探索的結構分析問題的另一種觀點在學術界的影響力。

默頓的「科學精神」是一種科學人文主義的獨特點。他的「科學精神」定義為「情緒感受科學家約束的規則,規章,習俗,信仰,價值觀和默認,並提出了四套制度規則的普遍性 - ?公開,公正無私,有條理的懷疑 - 構成現代科學的風氣。「([4],中國版的前言,pp.5-6)?顯然,他關心的不是那麼多」科學家准則「或」科學精神「的行為,它更波普爾稱為「人類精神的增長。事實上,這種精神不僅與科學,需要遵守這四種規格,和人類的高尚文化活動(如藝術,體育等),有這種精神也需要遵守默頓的科學人文精神與行為的過程。這四個代碼,是一個「傳統」,並以強烈的實證主義和理想主義。
教授默頓,1910是在費城出生於1931年,大學本科寺大學在哈佛大學師從的科學史創始人喬治·薩頓在1933年學士學位寫1博士論文,「十七世紀的英國,科學,技術和社會在1936年獲得他的博士學位,一直在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自1941年以來,默頓的科學社會學教授,但也做了一些開創性的工作,社會學等領域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被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科學與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美國總統授予他國家科學獎章,他成為美國歷史上的榮譽社會學家。
身體比較難讀,因為這本書是很多名稱和標題和注釋引起一些讀者不熟悉科學的誦讀困難的社會學,連同回憶錄的的趙樹理科學社會學的歷史淵源,是一個真正的大容量存儲器,拉棒博引,然而,這些閱讀障礙,但也是一個極好的書。
默頓不謙虛和幽默,無法避免的科學社會學作為一門學科,初建時的窘迫。 「在20世紀30年代,只有少數美國社會學家敢於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因素和社會環境的研究,他們敢這樣做,部分是因為他們魯莽的一部分,因為他們將進入這一領域仍是在無知的狀態。S.科拉姆吉爾菲蘭,發表於1935年,他發明的社會學「(發明社會學),他決定向他的同事在發明的社會因素」的書。在吉爾菲蘭列在列表中,總共只有八個同事,在這八個人中,只有三個可以算作為一個正式的社會學家,他們是優秀的奧格,著名的卡爾和研究生默頓。 「
檢查默頓教授,英國,17世紀的科學,技術與社會「(1938年),」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1949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65年),」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著作「 (1967年)和科學社會學。「這些著作的名稱可能無法完全回答「是科學或社會學問題,只研究科學史,他們真的很喜歡在樹上的影響之間的關聯和科學社會學兩個學科的起源追溯采購的枝葉繁茂的家庭樹的根。
當科學史學科尚未建立,既不是科學專業的歷史學家,歷史計劃沒有獨特而有效的代碼,哲學家和歷史學家一直在做科學發展的史學,如奧斯瓦爾德特瓦的形而上學史學,馬赫的實證和孔德的實證主義史學,休厄爾的批判史學,科學史「作為第一個全面的歷史書」來概括。薩頓的科學史,以人為本的新網路全書全面的一般輪廓科學的父親。默頓和黑塞在科學研究的歷史中,他們提出了一個方案的科學社會學。他們尋求科學的社會根源,使外部的,科學發展的社會學理解。 1938年,發表的科學史的領先雜志默頓,「伊希斯(ISIS),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是1試圖來解釋的清教徒道德和產業化發展的英格蘭英格蘭的需求為什麼科技的突飛猛進,特別是在17世紀的邊界,默頓是致力於科學史 - 探索文化動態,從社會學的功能分析,重點探討17世紀英國的科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成為科學社會學的代表。此外,邱科學的歷史還長在枝頭,庫恩的範式和柯瓦雷,「伽利略」為代表的唯心主義思想的科學史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事實上,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經常看到科學史的影子,包括初建時,包括在社會學中的跨學科研究方法的變化也頗為冷清的門庭,在科學史中提到科學和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科學社會學的影響,這里在薩頓,熱情和激動的聲明文本時,可以看出,默頓,薩頓的感情強烈,甚至欽佩,然而,默頓和薩頓,畢竟有有差別。 「他(薩頓)研究科學的歷史,從社會學角度的看法表示同意,舉行在人文主義和科學史的興趣,他甚至可能寫道:」科學的歷史基本上是等同於心理科學 - 社會學研究, 「偶爾提到的」科學社會學「,但是,薩克雷,我必須指出的是:」他的學術著作表明他實際上是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什麼是不理解,也不知道他們的方法可能有自己的查看進展,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
對各學科的科學和人類影響的社會學,默頓花長度從庫恩說,朋友突然游盪回到杭州,在體育場出汗,拿著電話,我絮絮叨叨這本書庫恩之際,她說,本章談論庫恩關於所帶來的影響,默頓所使用的方法本身是社會學的方法。如果幾個月的手,這個教練,突然看見了幾個月的長期和欣賞美麗的書。
默頓科學社會學的制度化,他將成為該學科的先驅聖西門,空德國和馬克思甚至更早,一些思想家冠。在我看來,是不是這么多謙遜的博學的學者,作為一個學科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即使是在繼承活躍的思維,以及關注和學術的角度。掩卷,看的歷史,哲學,社會學,科學史,科學學科的社會學,猶如一棵樹的枝葉范分支機構,回憶,這是一種家族樹,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
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在「17世紀的英國科學與技術和社會」,一本書致力於清教(清教倫理體系)分析,繪制了17世紀的科學家和科技發展的權利指出,許多科學家都是清教徒「,揭示了宗教凝固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思想和感情的表現,這些傾向佔主導地位」是英國17世紀科學和技術發展。發展到今天,成為西方宗教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東西,尋求人生的道路上,建立理想值,尋找生命的意志,對生活的信心,和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因此,當西方人文精神的人文傳統,不能被忽略的宗教中佔有重要地位的西方人文文化生活,精神理念和道德理念在。

B. 寫一篇歷史論文 有關於社會主義道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該怎樣入手 什麼題目 什麼內容 不少於2000字

最佳答案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從中國實際出發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幾年內取得了舊中國幾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設成就,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但是,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由於國際國內種種原因,在相當長時間內,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漸佔了上風,使得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難能可貴的正確認識沒能貫徹和堅持下去,直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的全局性悲劇。

回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我們國家面臨的是十分困難的局面:十年內亂給黨和國家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創傷,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新科技革命蓬勃興起,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千帆競發,中國落在了時代大潮的後面。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我們黨義無反顧地帶領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同時開始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為黨的十二大所作的開幕詞中,鄧小平同志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時代命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創新和實踐活動,就是圍繞這樣一個鮮明的主題展開的。這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無比生動的、辯證發展的進程,是一個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過程。正是這樣一個歷史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13億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曙光已經照臨東方的地平線。

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國GDP已經超過30萬億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間GDP年均增長9.8%,較之世界經濟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我們不僅在經濟建設上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而且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上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

20世紀90年代後,社會主義運動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易幟,滿以為經過短暫「休克」之後就可復甦重生。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有的至今難出低谷。結果證明,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並非濟世良方。「新自由主義」不但害了亞洲、拉美、蘇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最終連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風景這邊獨好」,展現出勃勃生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們的目光。近幾年來,國外輿論界和學術界關於「北京共識」、「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中國發展道路」的議論十分熱烈。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已經並將繼續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歷史和現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在新的偉大實踐中所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是一條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這條路我們找准了,走對了!找到這條路是國之大幸、民之洪福。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而沒有別的什麼旗幟能夠最大限度地團結和凝聚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而沒有別的什麼道路能夠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而沒有別的什麼主義能夠引領中國的發展進步。

C. 如何理解從歷史視角重讀西方社會學理論

從歷史視角重讀西方社會學理論

2014年08月20日 18:18:26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張楊波

在20世紀50年代初,一群哈佛大學的在校生開展了一項就業服務活動。他們定期召開會議,每次開會時會先向小組成員提供信息,大家根據這些信息去解決問題。接下來,他們不僅要評價小組任務是否完成,還要保持行動上的一致,等項目順利結束後,還會開展一些集體活動來保證群體的團結。這是美國社會學家魯思·華萊士和英國艾莉森·沃爾夫在《當代社會學理論:對古典理論的擴展》中舉的例子。但是如果不交代背景,也許會很難想像這個事例居然是後來帕森斯發展AGIL模型的最初靈感來源。利用歷史資料的豐富性和完備性做襯托,就會使得原本晦澀的理論模型更加生動、易懂。但大多數情況是,在學習西方理論時,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那些與理論相關但不屬於理論內容的歷史背景「剔除」。只知社會學理論,卻不知它們緣何而來,成為理論學界的一種現象。
理論與歷史背景脫節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為什麼提出價值中立?這要回到他當時所在的社會。20世紀初,韋伯為了回應當時經濟學家間的爭論,撰寫了《價值中立在社會學和經濟學中的意義》,與施穆勒、羅雪爾等經濟學家展開論戰。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塗爾干在《自殺論》中為什麼與心理學家過不去?如果閱讀過創立模仿律的法國心理學家塔爾德的論著,自然就理解了塗爾乾的良苦用心。還有近代的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為什麼會在《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中提出「回飛鏢效應」?假如了解了美國政府當時為了提高士兵士氣,特意請到了知名導演拍攝了七部反映二戰影片的背景,理解默頓發展論點的經驗基礎就變得十分容易。遺憾的是,我們知道了價值中立,掌握了用社會事實解釋社會事實的社會學方法准則,記住了「回飛鏢效應」的四種情形,但是不知道在這些觀點背後有那麼豐富的歷史細節。在不清楚這些理論背後的歷史情況下,就直奔理論的主題,拋棄了經驗基礎或忽略了歷史背景,得到的只是一些乾巴巴的概念和理論。
理論體系缺乏整體構建
產生這種情況可能有兩個原因。首先是過往的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科書重在介紹西方社會學家講了什麼內容。這對初涉西方理論的讀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領略不同流派的觀點。然而,要完整地講述理論產生的歷史過程還需要做更深入的功課。此外,這種介紹方式還受到自然科學的影響。社會學方法傳統中有實證主義和詮釋主義之爭,尤其是前者將自然科學奉為圭臬。拿物理學來講,我們在引進西方觀點時重在掌握它的研究對象、方法與結論,而文化和區域因素在這里顯得不怎麼重要。照這樣的思路下去,引進西方社會學理論也不必關注它背後的歷史。這種研究立場隱含的一個前提是中西方社會的差異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因此花時間去介紹西方理論的產生過程顯得多此一舉。
然而,這樣做卻產生了不少麻煩。沒有交代西方理論的歷史背景,閱讀起來感到晦澀;沒有掌握西方理論的整體面貌,運用起來感到別扭。這樣說並不是要全盤否定西方理論,更不是強調中國社會的獨特性,而是要提醒人們嘗試換一種視角來重新閱讀西方社會學理論,從原來廣度上的寬泛介紹向現在深度上的縱向拓展,具體做法要因理論的不同情況來區別對待。例如以某位社會學家的觀點為例,既要闡述這個觀點與其他觀點之間的聯系,作者發表的論著是做這種研究的素材,又要挖掘這個觀點背後的歷史過程,作者的回憶錄、日誌和口頭演講中能提供這些資源。換言之,對西方社會學理論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知道了一些概念或思想,而是要將與它相關的其他資料一並掌握領會,這樣才能還原理論的全貌。其實,社會學家默頓在《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中就對當時美國流行的理論教材的編寫方法提出過含蓄的批評。他認為,逐一介紹每個社會學家的觀點對於社會學理論發展的貢獻是很有限的,圍繞社會學家的觀點做科學史上的探索才更有價值。
論著變化體現歷史化影響
從目前情況看,西方理論論著的發展變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就某位社會學家的生平簡介和他的學術觀點做全面介紹,不僅強調作者不同思想體系之間的聯系,而且注重探討作者在什麼條件下去發展理論體系。例如,德國社會學家烏塔·格哈特撰寫的《帕森斯學術思想評傳》對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成書背景的介紹讓人耳目一新,波蘭社會學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撰寫的《默頓學術思想評傳》也是一個典範。二是選編一些著名的論文和專著,並就這些文獻的歷史背景做更細致的說明,從更廣泛的歷史情境來重新解讀作品產生的具體歷史過程。上面這兩種敘述手法已經不只是介紹西方學者的觀點,而是從立體的角度去介紹觀點產生的完整過程。當我們再去研讀這些文獻時,得到的就不只是理論陳述,還有它背後豐富的歷史情境。

D.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現實依據和理論基礎是什麼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一切劃時代的理論體系都是適應於一定時代條件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形成起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這樣,毛澤東思想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也是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形成有其客觀的時代條件、實踐基礎和經驗借鑒。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發生的大變動大調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時代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於整個20世紀90年代和發展於本世紀。這前後30年的時間,是整個世界發生大變動大調整的時期,這種變動調整的劇烈和深刻程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科技信息化的趨勢加速發展,引起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以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

特別是新科技革命在各個領域的發展和深化,推動著在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與時代主題和時代變革相聯系,20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以增強綜合國力為中心目標的改革浪潮,其遍布國家之廣泛、涉及領域之全面、改革程度之深刻、持續時間之長久都具有標志性的時代意義。在這一改革浪潮中,西方資本主義出現了種種新情況新變化,社會主義則發生了嚴重挫折。

面對如此深刻巨大的變化與挑戰,我們黨要解決好時代提出的新課題,迎接時代提出的新挑戰,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思想上必須有新的解放,實踐上必須有新的創造,理論上必須有新的發展。如果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停滯不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和發展,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正是我們黨為不斷解決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迎接世界改革新浪潮、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新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創新成果。這一理論創新成果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以時代的要求審視自己,以戰略的思維謀劃發展,是科學認識和正確應對世界發展變化、時代深刻變革,不斷進行理論思考和創造的產物。


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國改革開放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我們黨帶領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推進改革開放,這是立足中國國情所進行的新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這一偉大實踐和深刻變革,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使中國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新的巨大解放,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取得了新的偉大進步。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是中國人民進行的生機勃勃的偉大創造,也必然是科學理論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在這場歷史變革的偉大潮流中,我們黨始終站在實踐的前面,敏銳地發現、熱心地支持、悉心地維護、及時地引導人民群眾創造新事物、新成就和新經驗,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深刻總結、科學概括,從中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先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及其寶貴經驗進行科學總結而形成的理論成果。這一理論體系,博大精深而又與時俱進,完全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基礎之上,是這一實踐所具有的開創性、豐富性、承前啟後與繼往開來等鮮明特性的能動的反映、科學的體現。

國際國內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歷史經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經驗借鑒。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既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也發生了嚴重性挫折,這表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還需要進行長期而艱巨的探索。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這一關系社會主義命運的重大課題更加突出,也更加引人深思。

在我國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我們黨既在實踐中取得了社會主義發展的輝煌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經歷了失誤和挫折,特別是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樣全局性的嚴重錯誤。所有這些,都促使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道路進行深入思考,從經驗教訓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們黨正是在對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興衰成敗進行正確分析、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科學總結的基礎上,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並上升為理論。國際國內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寶貴借鑒。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集中反映了時代變化的新特點和中國改革發展實踐的新要求,集中代表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願望,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是我們黨勇於探索真理,不斷開拓進取,科學把握規律的必然結果。

拓展資料: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刪除了「等重大戰略思想」這幾個字,對這一命題做出新的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這一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和堅定不移地堅持這一理論體系,對於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E. 「歷史與社會」這門學科用英語怎麼說

歷史與社會學History with Sociology BA

歷史與社會科學Histor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

歷史學與回社會理論答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F. 請簡要論述歷史學的社會功能與教育功能。

一、傳統史學對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誤解與認識缺漏

長期以來,我們由於忽略了歷史學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即社會教育功能,由此而導致了今日國民對國情和自我認識的嚴重不足與失誤。我們甚至於連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都人言人殊、模糊不清,以致在整個市場經濟中,在整個學校教育中,歷史學教育都被整體忽略了。由此而大大阻礙了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不能不說是認識上的一大失誤。每當言及現在國民對歷史的熟悉程度和社會上泛濫成災的歷史戲說劇,筆者總是憂心不已,感慨良多。
社會教育功能是史學的兩大傳統功能之一(另一為借鑒功能),古人稱之為「教化」功能。對於它的重要性,古往今來的中外史學家都曾有過不少的論述,像中國南宋鄭樵、近代梁啟超、章太炎,古希臘波里比阿、德國的黑格爾等都曾闡述過。不過,總的來說,傳統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僅僅局限於倫理道德和愛國主義兩方面,而且都是點到即止,沒有專門系統的闡述。即使是在現代歷史學中,有關著述也基本上集中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偶爾也有論述人生觀、倫理觀教育的。應當承認,用歷史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然而,僅僅把歷史教育局限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則是對歷史教育的一種誤解。即使是在愛國主義教育這一點上,我們的歷史教育也存在著極大的缺漏和偏差,對其具體內涵的理解與論述也是不全面不系統的,關於這一點,筆者將另文闡述。這里所要探討的是,在新時期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到底表現在哪些方面。

二、對市場經濟下史學社會教育功能的詮釋

在筆者看來,歷史有血有肉,它既形象具體又生動有趣,它那實實在在的人和事,既能感人又能教化人,是進行社會教育獨一無二的絕好材料。用歷史,特別是用祖國的歷史進行社會教育,不僅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越性,而且其內容是相當廣泛的,除了傳統的愛國主義和倫理道德教育外,它更包括了民族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與社會團結、國情、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的教育隨著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和建構和諧社會的到來,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一,在民族自豪感教育方面,祖國輝煌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揚起奮發向上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僅此一點,就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我國歷代名人輩出,成就非凡,貢獻卓著。孔子是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孔子的《論語》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正日益受到西方社會的重視。思想家老子的《道德經》、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醫葯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等,都已被譯成了數十種文本,影響遍及全世界。至於文化寶典和古跡遺存以及古代科技發明,那更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無與法比肩的。舉世無雙者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湖北擂鼓墩的戰國曾侯乙墓編鍾、敦煌莫高窟千佛洞、萬里長城、渾天儀、水運儀像台、四大發明、圓周率、大衍求一術、《四庫全書》《二十四史》《古今圖書集成》……凡此等等,不勝枚舉。誠如毛澤東所說:「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時候,中國就有了指南針的發明。還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經發明了造紙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經發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發明了活字印刷。火葯的應用,也在歐洲人之前。」所有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的歷史是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生動具體和最具說服力的材料。用中華文明史進行民族自豪感教育,可以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知道我們祖輩先賢的光輝成就,從中領悟到堯舜亦人、催人奮進的自豪與感慨。中國搞建設求發展,目的是提高綜合國力,揚我國家之威名,樹我民族之雄風,這就需要利用中國的歷史從根本上樹立起強大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這一方面我們作了不少努力,但優秀的普及性讀物如鳳毛麟角,學者們更願意從理論上而不是從歷史事實上來闡述這個問題。
第二,在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氣節教育方面。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為民族氣節是愛國主義的突出表現之一。對於歷史學的這一傳統功能,論者頗多,這里只做簡單闡述。
在所有學科中,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歷史學一樣容納了那麼多真實生動、感人肺腑的人物和事件。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為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奮斗、英勇捐軀的歷史;一部中國史,更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歷史。錐刺股的蘇秦、頭懸梁的孫敬、鑿壁偷光的匡衡、囊螢照書的車胤、映雪而讀的孫康等這些刻苦學習、奮發向上的歷史人物是我們效仿的榜樣自不待說,在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為了謀求國家的獨立與富強,用自己的熱血譜寫出了一頁頁可歌可泣的壯烈愛國詩篇!戰國的屈原、南宋的岳飛和文天祥、明末的袁崇煥和史可法等,及至近代,外國殖民主義侵略者強占我山河、屠殺中華兒女、盜劫我珍貴文物、踐踏我文化遺產和古跡……值此國難當頭之際,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弘揚與光大,有多少中國人用言行表明了自己的愛國之心:「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魏源、虎門硝煙的林則徐、三元里英勇抗敵的人民群眾、鎮南關挺身陷陣的馮子材、黃海海戰中英勇捐軀的丁汝昌和鄧世昌、抗日英雄丘逢甲、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等等,毋庸贅述。丘逢甲的「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洲」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凄然壯烈詩篇,至今讀來都讓人油然而生一股愛國之情。正是歷史上這些仁人志士和他們的壯烈愛國詩篇,激勵著中國人民在八年抗日戰爭中以兩千一百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為代價贏來了中華民族和國家的獨立!這樣的歷史難道不是進行愛國主義、民族氣節教育和振奮民族精神最生動最具體最感人的材料么?在這里,我們決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祖國的歷史!忘記祖國的歷史,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丟掉民族的精神,奮斗的目標和動力何在?
第三,在倫理教育方面,歷史學一直起著舉足

輕重的作用。一個民族或國家是否注重倫理道德的教育及其道德觀念的強弱,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它是通過歷史長河的潛移默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日積月累起來的。歷史上那些注重個人修養、講究社會公德、行為品格高尚的人物及其言行,在歷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斷弘揚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誦和效仿中,便逐漸形成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史學家都特別強調歷史學的倫理教化作用。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注重文明禮貌和個人品德修養,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孔子的儒家學說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最為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它講究嚴於律己,要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仁、義、禮、愛。在調整人際關系的自律倫理上,倡導忠恕之道,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在安邦治國的政治倫理上,主張以德治國,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要求治國者必須先正己、修身,禮賢下士,廉潔奉公,以民為貴,「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並把政治倫理和家庭倫理融為一體,認為「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中庸》),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推而廣之為「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人使眾也」(《大學》),至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如此才能達到「安民」和穩定社會的目的。在為富做人倫理上,主張以正當手段合法致富,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堅持「見利思義」,並要求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等等,而且還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綱領性學說「九經」:「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中庸》第二十章),以求完善理想人格……這些早已成了體現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進行倫理教育、提高國民道德素質、確立良好社會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增強領導幹部人民公僕意識的最好材料,也是市場經濟時代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
第四,在民族和社會團結教育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中國歷史上,統一局面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這就有利於民族的自然同化。事實上,不管是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經濟建設還是在共同反抗民族和階級壓迫的斗爭中,各民族之間都建立了利害與共、血肉相連的兄弟情誼。民族團結和友好合作成了中國歷史的主流,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雖然中國歷史上有過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遼夏金三個大動盪時期,但中華民族正好是在這三個時期經歷了三次民族大融合,最終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方面,中華各族先民更是為我們樹立了無數的榜樣。單說清代,就有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平定內亂、土爾扈特人民重返祖國、左宗棠抗擊沙俄侵略者,等等。正是由於各民族人民長期的共同努力和團結奮斗,才創造了祖國如此光輝燦爛的歷史和絢麗多姿的文化。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上之所以能夠持續五千年而連綿不衰、從未中斷,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之所以能夠戰勝一次又一次外來文化的挑戰和武力侵擾,最終贏得了在世界東方的崇高地位,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靠的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奮斗中所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質而表現出的強大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榮辱與共的團結拼搏精神。特別是各族人民在經過近代百餘年共同浴血奮戰、力挽民族危亡歷史的洗禮之後,這根維系各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精神紐帶,已經變得非常堅韌了。誠如近代史學家鄧之誠所言:「二千年來,外患未嘗一日或息,軒黃胄裔,危而復安,弱而能存,滅而再興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來。其艱難經歷,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締造之跡,莫如讀史。」在此,歷史事實也一再表明,何時中華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社會就會發展得快,如漢唐盛世、兩次國共合作等時期;何時鬧分裂戰爭,社會就會動盪不安、停滯不前,如三國混戰、南北朝分裂、安史之亂、北洋軍閥混戰等時期。所以,祖國的歷史又是進行團結和統一教育、培養團結一致奮斗精神的生動材料。
第五,在國情教育方面,歷史學可以幫助國民認識社會進一步發展和國策制定的歷史依據與現實基礎。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的基本情況。歷史學之所以能夠認識國情,是因為國情包括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兩大部分,而且,現實條件實際上只是歷史條件的延續,我們對國情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的認識。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歷史學與國情認識》一文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論述。所以,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了一個國家的歷史,寫出了有利於國情認識的史學作品,國策的制訂才有據可依,國情教育才有籍可憑。比如,為什麼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為經濟建設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史學家就應該向國民說明,因為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具體的歷史特點,是以中國歷史為依據、從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中概括出來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一是中國有幾千年來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傳統,凡是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紮根,就必須同中國的固有文化相容,這叫因國制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根據自己的國情特點施行不同的政策,這就是特色,中國必須依據自己的歷史特點走自己的路。二是中國近代百年救國史證明,在中國走資本主義或別的什麼道路行不通,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三是建國之初中國是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經過五十多年的努力,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以世界上百分之七的土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創造了舉世公認的奇跡。所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所以,在中國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絕對行不通的。再如,為什麼要把我國現階段定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很久以來中國一直處於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生產力發展水平既不高也不平衡、經濟不發達和科技文化教育落後的狀態之下。這種狀態是歷史的延續,是現實的反映,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也即國情。又如,為什麼不少邊遠落後地區的老百姓不懂得計劃生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呢?因為當地老百姓還普遍地停留在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生產不發達人多好辦事的傳統宗法家族觀念里,所以要想讓當地老百姓明白計劃生育國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必須首先把他們從宗法家族傳統的束縛中解救出來!像這些基本的國情國策,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啟示,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歷史運動的連續不止性和中國歷史傳統的相對穩定性對中國當代社會的限定與制約。只有讓國民對這種國情有了

比較明晰的認識之後,我們的各項決策才能順利實施,市場經濟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
第六,在文化教育方面,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蘊涵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從商周的甲骨、青銅文化到春秋戰國的百家思想,從大一統的秦漢文化到魏晉玄學,從中外交融的隋唐文化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宋元理學,從明清的啟蒙思想到觀念大更新的近代文化;從《說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從《詩經》《楚辭》到明清小說,從《左傳》《史記》到《文史通義》、從《禹貢》到《皇輿全圖》,從《黃帝內經》到《本草綱目》,從《齊民要術》到《農桑輯要》再到《天工開物》,從《九章算術》到《算經十書》再到《測圓海鏡》,從《甘石星經》到《授時歷》,從《考工記》到《夢溪筆談》,從《北堂書鈔》到《古今圖書集成》,等等,無不飽含著中國先民傑出的才能和聰穎的智慧,顯示出中國歷史內涵的豐富多彩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們對國民進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內容。中國人學習專業知識,必須先打好人文知識基礎,這基礎就是傳統文化。通過對歷史學文化教育功能的實施,既可提高國民文化、精神和科學素質,又可幫助國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及人文之正確判斷標准,引導國民自覺地吸取歷史的智慧,高瞻遠矚,鑒往察來,以史觀我,認識並完善自身,更可以幫助國民從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中領悟到生生不息、奮斗不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
以上六個要點便是筆者對新時期歷史學所應具有的社會教育的具體內容的解釋。換句話說,這六個方面就是用歷史學所包含的內容在新時期對國民進行社會教育時所能夠達到的具體目的。然而,在以上的各個方面我們到底做得怎樣了?由於誤解和認識上的缺漏等種種原因,現狀令人堪憂。

三、在新時期重視並加強歷史教育的理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巨大的,在市場經濟時代歷史學不能丟。對在新中國的舒適環境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這位孔方兄的懷抱里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為什麼呢?至少可以列出七大理由。一是我們這代人沒有經過亡國的慘痛,就算要愛國,如果不懂歷史,也不知從何愛起。二是在當今市場經濟下,為富不仁、見利忘義、弄虛作假、行賄受賄、以權謀私、公款吃喝、坑蒙拐騙、嫖娼賭博等等不道德行為和腐敗現象充斥其中,物慾橫流,腐風滋熾,人情冷漠,傳統文化沉淪,國民與幹部的整體倫理素質正在不斷地下降,社會風氣正在被嚴重污染。三是國民對國情國策不甚了了,在市場競爭和其他工作中處處受到歷史的制約和束縛,致使損失慘重。四是國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的歷史意識、憂患意識、愛國意識和奉獻精神正在不斷地淡化。五是國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和人文、科學素質更是讓人憂心,思想保守、觀念落後、封建迷信嚴重、虐待動物、破壞生態環境、對邪教歪理學說識不破等等,都跟人文與科學素質不高、缺乏是非判斷能力有關。六是世界很不平衡。七是中國還不夠強大。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應懂得包括那段血淚斑斑、慘絕人寰的近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從中了解國情、汲取養分,找到中國落後的歷史根源,領悟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樹立起高尚的民族氣節、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起把祖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自信心,為市場經濟建設、為祖國的經濟騰飛和繁榮富強、為和諧社會的建構,盡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應盡的最大責任。在這里,我們沒有理由開口閉口抱怨中國落後,說西方比中國好,也沒有理由躺在孔方兄的懷抱里貪圖享受,更沒有理由抱怨歷史學無用。
國恥遺址圓明園又遭破壞,歷史的恥辱被人為地抹去,既砍傷了歷史,更砍折了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將來子孫後代對那段外國殖民主義者奴役中國的歷史,就只能去紙上憑吊或全靠想像了。曾幾何時,國恥日「九・一八」成了吉祥日「我要發」,文物盜賣猖獗,以日本侵略戰艦為模型的玩具、游戲二戰史實的日本游戲軟體、皇軍帽、德國納粹勛章等都成了商品而堂而皇之地在出售。更有甚者,劉文彩、西門慶、潘金蓮、黃金榮、湘西土匪這些遺臭萬年的歷史垃圾居然也成了商業「題材」!就連思想、文化、藝術乃至史學界也是「錢」字當頭,歷史人物的籍貫和活動、革命烈士的性別和經歷、庄嚴的革命歌曲等等,可以隨意改變或捏造,以致以訛傳訛,信以為真;至於歷史戲說、宮闈軼事、鬼神術數、封建迷信、亂改成語這類的小說、影視劇和廣告,更是比比皆然,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誤導力量。什麼職業道德和策略,什麼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什麼歷史良知和是非,什麼社會責任,什麼歷史尊嚴和民族精神,全然沒有了,剩下的就一個「錢」字!也難怪青少年一代對歷史茫然無知,在中國的學校教育中,誰重視歷史教育?在成人、函授、自學乃至普通高等教育中,絕大多數專業連中華文明史、中國文化課的影子都沒有!再加上社會的誤導,還有幾個青少年知道「林則徐是什麼人,他為我們留下了什麼遺產」呢?所以只好問「林則徐唱過什麼歌,拍過什麼影視片」了。當有演員穿日本海軍軍旗服做封面廣告的時候,當許多理工科博士除了自己的專業對別的一無所知的時候,當《三星堆文化大猜想》這種把中國人種歸為耶穌後代的書居然也出版了的時候……難道就跟我們的教育沒有關系嗎?所有這些,既是市場經濟下思想文化的貧困,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墜落,更是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缺憾。所以,必須採取各種方式和途徑加強正規歷史教育,否則,任由歷史糟粕繼續泛濫,任由學史無用論和史學無用論繼續泛濫,後果不堪設想。因為你不學歷史就不懂祖國是個什麼樣子,那就無異於忘了自己的祖宗、背叛了自己的祖國。近代西方一些殖民主義者之所以要宣揚「中國人種西來說」,就是想達到讓中國人忘掉自己的歷史和祖宗、服從西方殖民主義侵略者的目的。近年一些日本政界和商界要人竭力粉飾侵華戰爭、修改歷史教科書中的二戰史及游戲二戰史實,其目的也是想讓世人和後代忘掉日本軍國主義者那段慘絕人寰的侵華史。而歷史的垃圾和糟粕的繼續泛濫則只會比不懂歷史更糟糕,它不僅是對自己祖宗和祖國的背叛,更是對祖宗和祖國的踐踏,既不利於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自我認識,也不利於當代精神文明的建設,更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子孫後代將遺害無窮。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發展市場經濟、建構和諧社會,不僅不能忽視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而且還要加強,國人也應更自覺地去學習歷史。否則,當歷史虛無主義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就為時已晚了!

四、結語

歷史學所從事的研究和價值判斷,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有機結合,其生動具體性和說服感染力等優越性,為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用歷史學來進行社會教育,在幫助國民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國情國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凈化心靈、注重倫理道德、增進團結、振奮精神、提高文化科學素質、形成健康心態、促進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其作用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因此,社會和學校學史無用論的流行、國民尤其是青少年歷史意識的淡化以及充斥於社會各個角落的歷史垃圾和糟粕的泛濫,都是危險的。所以,真誠希望全社會有更多的人來關心和扶植歷史學學科的建設,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歷史學的社會教育活動中來;也希望我們史學工作者能更多地面對現實,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更希望國人在忙於經濟建設時別忘了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的智慧和養分。章太炎說:「鄙人提倡讀史之志,本為憂患而作。頃世學校授課,於史最疏,學者諱其傖陋,轉作妄談,以史為不足讀,其禍遂中於國家。」此言極是,謹此作結

G. 歷史專業如何留學

一、英國歷史學專業概述:
英國歷史學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歷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培養從事專業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英國歷史學專業畢業生會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與分析方法;3.具有從事歷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較強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達能力;4.了解國內外史學重要的理論學術前沿和發展動態趨勢。英國歷史專業非常適合文科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申請。英國歷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科研單位,黨政機關,新聞出版部門等。

二、英國歷史學專業錄取要求:
英國歷史專業要求申請者雅思成績在6.5分-7.0分之間,名校的要求更高,如倫敦大學學院等,要求申請者的雅思成績達到7.5分,且各單項成績不低於6.5分;部分學校的要求較低,如:班戈大學等,申請者的雅思成績達到6.0分即可申請,單項不低於5.5分。

三、英國歷史學專業費用信息:
英國歷史專業的學制為一年。英國歷史專業的留學費用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不同呈現出一定的差異,
平均費用在20萬-25萬人民幣左右(學費+生活費)。

四、英國歷史專業申請相關:
(一)英國歷史學專業申請材料:
1.雅思/托福/PTE成績
2.個人簡歷
3.2-3封推薦信
4.個人陳述、Essay
5.成績單
6.資金證明
(二)英國歷史學專業申請注意事項:
1. 請申請者盡量提前考出符合英國學校要求的語言成績,提前1-2年開始著手准備申請。
2. 為了增加被錄取的機會,需要結合自身背景實力,制定高低搭配的申請方案。
3. 一定要認真對待申請材料,推薦信裡面至少有一封是由任課教授撰寫的學術方面的推薦信;同時要格外重視個人陳述,文書中必須要體現出個人在學習、實習工作當中的獨特想法,突出個人特點和未來職業規劃方向等。
4. 請申請者密切關注學校官網的申請截止日期,以免錯過了最佳申請時間。

五、英國歷史學專業課程設置:
1.Research resources and skills for historians歷史學家的研究資源和技能
2.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s歷史研究方法
3.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歷史學與社會理論
4.Historical skills and resources歷史技能和資源
5.Explorations & Debates in History歷史的探索和爭論
6.Research Skills研究技能
7.Theory and Practice of History歷史的理論和實踐

H.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怎麼樣

社會學家羅納德61多爾說:「不打破幾個歷史的雞蛋,就做不成社會學的煎蛋。」如果角色換位,歷史學家可能會說:「不打破幾個社會的雞蛋,就做不成歷史學的煎蛋。」至於為什麼本學科不用本學科的雞蛋做煎蛋,估計都是跨學科意識在中間起作用,俗白地說,隔壁的草坪更綠,鄰家的主婦更美,友人開心農場里的雞蛋個大各個大。於是大家偷偷越界,去緊鄰學科偷概念與方法的金雞蛋,偷來的東西,就是香。 1962年,25歲的牛津博士候選人彼得61伯克放下手頭的學位論文(再就沒完成),受新建的蘇塞克斯大學邀請,出任該校第一批教師。當時蘇塞克斯大學雄心勃勃地預備「重組社會科學」,大行學科交叉之風,而歷史領域基本還是愛德華61湯普森所抱怨的狀況——「理論的貧困」,似乎「其他學科的研究者比歷史學家更經常、更明確、更嚴格、更自豪地運用概念和理論」,在此情形下,歷史學家覬覦社會理論的鄰家農場,算是順應風潮。欲向潮頭立的伯克自願擔當了「社會結構及社會變革」這門課的教學。在蘇塞克斯的17年,他出版了近10部著作,1979年憑藉豐碩成果,伯克進入劍橋大學,成為伊曼紐爾學院的一名講師。 1980年,因為他在蘇塞克斯大學開設過「社會結構及社會變革」,伯克受邀寫作了《社會學與歷史學》(Sociology and History)一書。1992年,該書再版,更名為《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增補了十年中他在劍橋任教的收獲,除了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和經濟學,還涵蓋了傳播學、地理學、國際關系學、法學、語言學(尤其是社會語言學)、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以及宗教研究,一些交叉學科研究諸如批判理論、文化理論、女權理論,也被攪合進了濃稠的蛋液之中。伯克坦言,「本書所用的觀察方法是已故的費爾南61布羅代爾所稱的『整體史』(Total History)——不是對歷史作事無巨細的敘述,而是強調在人類的不同領域之間的關聯。」2004年,該書再度修訂,此時的伯克已經是社會文化史學的領軍人物,視野更為開闊,目力更為老道。在這一版,理性選擇理論、巴赫金、貢布里希、托馬斯61庫恩、社會資本和後殖民主義等等看似不相乾的時興雞蛋,都為他的超級煎蛋做出了貢獻。回顧本書24年的寫作史,伯克感慨說:「本來是作為一種新的歷史研究思路的宣言書,現在已經變得像教科書了。」 但是,這是一部多好的教科書啊。中文只有200頁的篇幅,涉及500餘人物和概念,分為循序漸進的6章,視野恢弘,縱橫辟闔,提綱挈領,史論兼顧。假如以煎蛋作譬,這也是一個歷史學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社會-文化學煎蛋。如果我是史學老師,是一定會向學生鼎力推薦的。 第一章《理論家和歷史學家》,廚師上場,捲起袖子,清理場地。伯克劈頭指出,「本書試圖回答兩個貌似簡單的問題:社會理論對歷史學家有何用處,而歷史研究對理論家又有何用處?」歷史學和社會學是學術上的近鄰,「社會學可以定義為對單數的人類社會的研究,側重其結構和發展的歸納;歷史學則不妨定義為對復數的人類社會的研究,側重於研究它們之間的差別和各個社會內部基於時間的變化。」 「不妨把不同的學科看成是個性分明的職業甚至亞文化。它們有各自的語言、價值、心態和思維方式,並不斷被各自的訓練進程或『社會化』所強化。」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學家被訓練成著重留意並概括一般規則,因而時常刪除例外的東西;歷史學家則學習如何以犧牲一般模式為代價去關注具體細節。在伯克看來,社會理論家與歷史學家不應是矛盾關系,而應是互補關系。17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61培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里辛辣地諷刺了只會搜集數據的螞蟻型經驗主義者和作繭自縛的蜘蛛型純理論家,相反,培根推崇既採集原料又進行加工的蜜蜂。盡管19世紀末期開始,蜘蛛對螞蟻大加嘲諷,但是螞蟻卻試圖結網、甚至長出翅膀,這叫「歷史學的社會學轉向」。20世紀20年代,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兩位教授馬克61布洛克和呂西安61費弗爾發起了一場旨在倡導「新型歷史研究」的運動,創立期刊《社會經濟史年鑒》,重「結構」分析甚於事件敘述,從此,「結構」一詞成為「年鑒學派」最常用的詞彙之一。費弗爾的後繼者布羅代爾堅信,社會學和歷史學應該互相接近。20世紀60年代後,歷史學家的興趣由傳統政治史轉向社會史,只不過在這場「巨大轉移」中,不僅有相互接近,也有難免的沖突、誤解和分歧。 第二章《模式和方法》,相當於廚師預備好鍋子,選好爐灶。伯克在這一章里論述對於各學科普遍有用的四種基本研究方法,即:「比較」、「模式和類型」、「計量方法」、「社會顯微鏡」。當時正是整體史學、計量史學、微觀史學此消彼長的時期,伯克本人在這幾個領域皆有建樹,從此視角入手,堪稱捷徑。美國歷史學家傑克61赫克斯特曾經將知識分子分為「堆砌者」和「分解者」兩類,有鑒別力的分解者優於那些將紛繁的現象混為一堆的人,在這方面,伯克充分顯示出他的「鑒別力」。比如論述「模式」時,他指出兩種對立的社會模式:共識(consensual)模式和沖突(conflictual)模式,塗爾干所倡導的共識模式強調社會關聯、社會一致以及社會內聚力的重要性,反之,馬克思所倡導的「沖突模式」則強調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無處不在。伯克指出,這兩種模式都包含重要的見識,要找出一個沒有沖突的社會是徒勞的,同樣,一個沒有一致性的社會也根本不存在。但是不難發現,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在運用其中一種模式時,都明顯地顧此失彼。 第三章《核心概念》是全書最詳細的部分,打破19個社會學的雞蛋——「主要目的是分析歷史學家已經使用過的或者將要使用的、由社會理論家所創造的概念工具。」對於歷史學門生而言,本章「提供入門的詞彙手冊,換個說法是提供一套適合解決歷史分析中某些最常見故障的基本工具。」這些雞蛋依次是:「角色和表演」、「性和性別」、「家庭和親緣關系」、「社區和認同」、「階級和等級身份」、「社會流動和社會區分」、「消費和交換」、「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庇護人、受庇護人和腐敗」、「權力和政治文化」、「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中心和邊緣」、「霸權和反抗」、「社會抗議和社會運動」、「心態、意識形態、話語」、「交流和接受」、「後殖民主義和文化雜交」、「口述和書寫」、「神話和記憶」。局內人懂得,這一部分幾乎將幾十年來的「時髦術語」全都收攏了來。要緊的是,「收攏」不算什麼——想要面面俱到,伯克指點,不妨去看《歷史社會學手冊》(Handbook of Historical Sociology,2003)和《歐洲社會史學網路全書》(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Social History,2001)——難的是「打破」,三五百字解決一個概念,包括理論緣起、優點和疏漏、具體應用,要深入淺出,更要一語中的,這是難的。比如「心態、意識形態、話語」一節,這三個概念每一個都足以享受一本煌煌巨著的篇幅,伯克用7個頁碼完成任務,不僅辨析了每一個的復雜內涵,還描述了三者的微妙關系,展示出舉重若輕的大師風采。 第四章《核心問題》非常富於挑戰性,也是「煎蛋」的過程。「這一章所要探討的是四個系列的知識對立和爭論。首先,從理性選擇的角度對人的行為做普遍化的解釋和強調文化差異的解釋之間的沖突。其次,認為社會具有基本共識的觀念與認為社會充滿沖突之間的觀念的對立。第三,認為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學者給予我們的是關於社會的種種『事實』的傳統假設與那種認為他們提供的是某種虛構的概念之間的對立。最後,強調功能或結構的觀念與強調人的能動性(行動者)的觀念之間的對立。」在某種意義上,本章討論的是「社會文化史學的哲學」。從外行的角度看煎蛋,無非是熱開了油、傾下蛋液、翻煎成型,可是從內行的角度,煎蛋也是門藝術,那些油溫火候的經驗來自於知識又超出了知識,會心處往往難以言傳。 第五章《社會理論和社會變革》有點像煎蛋的醬汁,闡述的是社會理論家關於社會變革的三套理論模式,為了簡便,可稱之為馬克思的「沖突」模式、斯賓塞的「進化」模式、以及吉登斯等人的超越了馬克思和斯賓塞的「第三條道路」模式。後者頗像「煉金術」,也就是「一種對立物的集合」。看伯克另起爐灶,把「綜合論」、「人口模式」、「文化模式」、「接觸論」、「事件」和「世代」熬煉到一起,有神乎其技的驚艷感。 第六章《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是煎蛋做好了裝盤的感覺,這個「後現代」盤子倒是與煎蛋相得益彰。兩個孿生運動「去穩定」和「去中心」,成為後現代史學和後現代理論的整體背景,「無論我們使用什麼詞語來形容,過去一代歷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的心態以及整個文化的確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越來越不那麼看重結構,既有一種解放的興奮,也有一種不確定和不安全的隱憂。」 《結語》里,大師做完小菜,面向食客,侃侃而談煎蛋的「折衷主義」特色。「折衷主義」的意思是「在不同的地方尋找想法。……對無論來自何方的新思想都持開放態度,有能力讓它們為自己所用,並且能找到檢驗它們的方式,這是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或一個優秀的理論家的標志。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理論的價值,可以這樣說,與比較的方法相似,理論家能夠讓歷史學家意識到除了自己所習慣的假設和解釋外,還有其他可能的選擇,從而擴展了歷史學家的想像力。」 大家都明白,看欄目主持人對廚師做菜過程的描述與記錄,與大家親自品嘗該廚師的成品,有判若雲泥之別。所以每一個耐心看到此處的朋友,還是親嘗一下伯克的這份超級煎蛋吧,你不會後悔的。 我的彼得61伯克豆列:

I. 馬克思關於東方社會主義的理論的內容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是一個內容極為豐富的思想體系,它不僅是一般的社會歷史觀,而且是包括西方社會和東方社會各自的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的東方社會理論,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以佔世界人13的大多數的廣大東方國家為對象,特別是以印度、俄國和中國社會的歷史、現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典型,所進行的理論概括和總結。雖然這一理論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為更多的人所重視,然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功,都是在以馬克思主義及其東方社會理論的指導下取得的。
綜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所闡述的東方社會理論,它的實質用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東方社會由於自身歷史所形成的特點,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已經發展到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在先進國家無產階級的幫助下,俄國及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下,結成工農聯盟,積極參加並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就可以在取得革命勝利後,跨越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東方社會理論的提出,涉及到怎樣理解人類社會演進的一般規律的問題。
馬克思從世界歷史的高度,總結了西方和東方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概括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演進的幾個時代的一般進程和順序。否定這個一般演進的秩序,把歷史看作是雜亂無章的或可以隨意擺布的東西,也就否定了歷史的規律性,這顯然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但是,馬克思也從來反對用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去裁剪世界歷史,堅持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實在過程是一般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因此,概括出歷史的一般演進秩序,並不是要求每個國家或民族都必須一絲不差的依次經歷一番,並且每個時代必須經歷同樣長的時間,遭受同樣多的曲折,不容許有任何的跳躍。
可以說,馬克思正是基於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的原則,才創立了他的東方社會理論。所以馬克思在提出東方社會理論的同時,就批評了有的人將他在《資本論》中「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括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的觀點,批評了那種認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註定要走這條道路的機械論觀點,明確指出,「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馬克思所提出的俄國通過革命,以農村公社作為「俄國社會新支點」的設想未能變成現實,但是他提出的這種社會發展的辯證法,卻是有重大指導意義的。列寧正是根據這種社會發展的辯證法,領導俄國無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