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歷史知識 > 李歷史學家

李歷史學家

發布時間:2021-02-23 13:59:28

Ⅰ 中國目前的頂級歷史學家有哪些

陳寅恪,陳垣,顧頡剛,範文瀾,呂思勉,郭沫若,傅斯年,錢穆,王國維,唐長孺, 李濟,梁思永,石璋如,陳夢家,李學勤 。。。。。。等等

Ⅱ 歷史上李姓的名人有哪些

●李世民,李姓最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唐朝皇帝,任用賢良,虛心納諫,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使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史稱「貞觀之治」。

●李悝,中國最早的法典《法經》的作者。戰國初期著名政治家。

●李時珍,是中國醫學史上最偉大的人物。明朝著名醫學家。馳名中外的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的作者。其分類方法為世界分類學之創舉,比歐洲公認的植物分類學家林耐的《自然系統》還早175年。其經27年艱苦勞動所著成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祖國醫葯學的一份寶貴遺產。

●李吉甫,中國最早撰寫地理志的,即第一部全國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的作者。唐憲宗元和年間的著名宰相。

●李清照,中國歷史上李姓最著名女詞人。南宋人。在詩、詞、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堪稱中國女性的第一詞人。

●李誡,中國建築史上最早的科技書、第一部內容豐富的建築技術專著《營造法式》的作者。北宋最傑出的建築專家。

●李善蘭,中國最早的自然科學教授。他是中國近代著名數學家,1886年被清政府任命為同文館算學總教習。

●李寶嘉,中國歷史上最早創辦小報的人。清末著名小說家,創作著名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1897年,在上海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小報《游戲報》,以風趣的游戲文字來達到「覺世」的嚴肅目的。

●李白,李姓最早成名的唐代大詩人。其詩表現出蔑視封建權貴的傲岸精神,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對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再高峰。

●李燭塵,李姓有骨氣的名人。清末秀才,後從事民族工商業。華北被日本侵佔而淪陷時,拒絕與日本人合作。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輕工業部長,及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68年在北京病逝,終年87歲。

●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北京大學教授。十月革命勝利後,熱情傳播馬克思主義,積極領導「五四」運動。1920年在北京組織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北方黨的工作。

●巴金,原名李堯棠,一代文學巨匠,李姓歷代名人中的壽星。1904年11月25日出生,2005年10月17日逝世。其一生中創作與翻譯了1300萬字的作品。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憩園》《第四病室》等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學的豐碑。傑出的出版家、編輯家。20世紀30至40年代,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14年,培育了大批文學青年。晚年的大作是:5卷本的《隨想錄》和一座中國現代文學館。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從1981年起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百歲生日時,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光榮稱號。

●李政道,李姓著名物理學家。美籍華人。從事物理研究。主要成就是與楊振寧合作發表了關於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獎金。

●李元哲,李姓著名化學家。美籍華人。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與李政道同、楊振寧是當今世界一流科學家。

●李之龍,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海軍將領。

●李夫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位著名女畫家。五代十國後期後唐謀士郭崇韜之妻。

●李貞,中國人民解放軍最早的女將軍。出生於客家聚居地瀏陽縣,18歲參加當地婦女組織,1927年加入中共。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和保衛大西北的戰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李漢,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最早擊落敵機的人。1951年1月2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大隊長李漢在戰友配合下,擊落侵略朝鮮的美軍飛機一架,擊傷一架。從此,年輕的人民空軍揭開了戰勝美國「空中強盜」的序幕。

●李林甫,最著名的「口蜜腹劍」的唐朝宰相。任唐玄宗的宰相長達19年,為了保住相位,交結宦官,巴結嬪妃,探聽皇帝動靜,迎合唐玄宗意圖,慫恿唐玄宗享樂奢侈。為了排斥異己,對人表面友好,而暗中加以陷害。重用安祿山等,以致釀成「安史之亂」。

●李鴻章,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代表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煙台條約》《中法新約》《中俄密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

Ⅲ 李家的歷史

李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P><BR><BR><BR>
<P>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P><BR><BR>
<P>三、郡望堂號 </P><BR>
<P>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P><BR>
<P>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P><BR>
<P>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P><BR>
<P>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Ⅳ 考證李自成自述是真跡的歷史學家是

就沒有什麼李自成自述,是《李秀成自述》吧,李自成是明末人,李秀成是清末人,兩個人相差200多年呢。

Ⅳ 台灣有一個姓李的歷史學家嗎

沒有姓李的,比較抄出名的是柏楊,中國台灣著名的學者,他一生沒有得到任何文憑,他只有通過偽造假學歷證件去上大學,但是卻被台灣的教育部「永遠開除學籍」。1968年,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關押了10年。在獄中,他寫下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歷代帝王皇後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三部書稿。1978 年出獄後,台灣當局勒令他約法三章:不準他提往事,不許舊調重彈,不許暴露台灣社會的黑暗。1985年,他寫下了《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廣泛流傳。

Ⅵ 李姓家族的歷史和名人有哪些

一、歷史:

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二、名人:

1、李冰

李冰,號稱陸海,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今成都一帶)太守。期間,李冰治水,創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導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征發民工在岷江流域興辦許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為著名。幾千年來,該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堅實的基礎。後世為紀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廟。都江堰也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

2、李悝

李悝,嬴姓,李氏,名悝,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戰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早年師從子夏,魏文侯以為相國,主持變法事宜。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產量。

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強國。

3、李牧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軍事家,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素有「李牧死,趙國亡」之稱。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4、李斯

李斯,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5、李信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里(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

李信年輕時強壯勇敢,是秦國少壯派中較有為的顯赫人物,同時也是秦王政十分信任的年輕將領之一。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國俘虜韓王安、滅亡韓國後,秦王政派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軍隊共同包圍趙軍,並一舉攻破趙國。

Ⅶ 李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作者簡介

你記錯了吧!是林漢達,1900年-1972年,寧波慈溪人,著名教育家,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曾化名林濤。著有《中國歷史故事集》、《上下五千年》等歷史通俗讀物。

Ⅷ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

歷史上的李姓名人很多,此處列舉幾個廣為人知的供參考:

1,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甘肅秦安)人,善騎射。文帝時因擊匈奴有功為散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戰。匈奴稱之為「飛將軍」,不敢犯邊。元狩四年(前119),隨衛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責,自殺。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廣亦位列其中。

2,李淵,即唐高祖。唐朝開國皇帝。618-626年在位,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舊唐書》稱其「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容眾,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末,為太原留守。大業十三年,起兵攻入長安,立煬帝孫楊侑為帝,次年廢侑自立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

3,李世民,唐太宗,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

4,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二十五歲起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晚年飄泊困苦。其詩風格雄奇豪放,是繼屈原而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留存很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如《蜀道難》,《行路難》,《靜夜思》等。

5,李鴻章,清末淮軍軍閥、洋務派首領。字少荃,道光進士。曾率軍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曾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為洋務派首領。從19世紀60年代始,興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並創建北洋海軍,開辦北洋水師學堂。

Ⅸ 歷史上有哪些李姓名人

李姓重要歷史名人

主要人物

1.先秦思想家李耳
2.鼎助秦王統一中國的回李答斯
3.雄才大略的李世民
4.詩仙李白
5.詞壇女傑李清照
6.明代思想家李贄
7.中共早期領導人李大釗

(二)次要人物

1.戰國初期改革家李悝
2.趙國名將李牧
3.先秦水利家李冰
4.飛將軍李廣
5.東漢名臣李固
6.北魏改革家李沖
7.隋朝橋梁專家李春
8.唐代史學家李延壽
9.一代名將李靖
10.風流天子李隆基
11.驍勇善戰李光弼
12.李朔雪夜平蔡州
13.婉約大家李商隱
14.洗盡銱華留詞名的李後主
15.宋代編輯大家李仿
16.宋初聖相李沆
17.抗金名將李綱
18.抗元名將李庭芝
19.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
20.一代闖王李自成
21.清儒李光地
22.忠王李秀成
23.外交辱國、洋務坎坷的李鴻章
24.地質學家李四光

閱讀全文

與李歷史學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